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1. 简述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例如提及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提出当前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问题,如政策不确定性、市场准入难题、融资难等。
3. 阐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目标,如提高企业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二、现状分析
1. 描述当前经济环境的整体状况,包括宏观经济指标、产业分布、市场需求等。
2. 分析存在的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法规不健全、创新能力不足等。
3. 列举具体案例,展示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影响。
三、优化措施
1. 提出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建议,如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市场化改革。
2. 推崇法制建设,确保经济活动的公平公正,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3. 强调创新激励,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如鼓励研发投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4. 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如改革金融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案例研究
1. 选取一两个成功优化经济环境的地区或国家,介绍其经验。
2. 分析这些成功案例背后的策略和实施效果,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五、挑战与应对
1. 讨论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改革阻力、利益冲突等。
2. 提出应对策略,如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多元化协商机制。
六、未来展望
1. 展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远影响,如经济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升。
2. 强调持续性改革的重要性,呼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经济环境持续改善。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成为各国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政策的不稳定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因此,探讨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效率,显得尤为迫切。
结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法制保障、鼓励创新和改善金融服务,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公平、高效的经济环境。这一过程将充满挑战,但只有不断改革和适应,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更美好的经济未来而努力。
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调研报告3000字1000字
____共建立各类安置帮教工作组织937个,形成、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帮教网络。今年上半年,全接收刑满释放人员1060人,无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但当前安置帮教工作也遇到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有关的安置帮教政策散落在各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统一表述及强制性规范,使得安置帮教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是一项软性制度,没有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证,我没有建立落实到各个部门的细则,有关政策成了虚文。
二、缺乏职能部门配合。安置帮教工作涉及思想教育、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甚至包括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的宅基地、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而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众多的部门和单位,有些部门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不能积极配合和支持,齐抓共管的意识不强,造成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三、衔接管理难。刑满释放人员的衔接管理包括监狱与司法行政部门、镇(街)司法所、派出所、原籍镇(街道)村委等多个环节的衔接,必须做到环环相扣,方能确保刑满释放人员接受安置帮教。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部分监所不能及时、准确寄送《释放通知书》,造成后续衔接被动,加上刑满释放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以及旧城改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原因,衔接管理方面存在难度,难以避免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四、制度流于形式。安置帮教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即报到、建档立卡、落实帮教、谈话随访、鉴定评议、报批撤管、解除帮教、重新犯罪登记等,但现实中,这一套完整的制度设置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对几个乡镇的抽查结果表明,虽然各项制度都能做到上墙公示,但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走访、谈话、帮教记录大多不全,绝大多数是敷衍了事,有依程序进行评估考察的台帐记录则更少,刑满释放人员表现的好坏,基层帮教小组也很少有说得清的。
五、安置难度大。随着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兴起,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安置大多鼓励以自谋职业为主要手段,从而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家庭条件的归正人员回归后从事个私经营成为首选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没有就业出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的指令性安置又难以发挥作用,使得这一部分人员安置困难。
六、缺乏系统化信息管理。虽然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启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基层的摸排和各监所转到司法部门的人头数相比出入较大,各项数据难以准确统计。
第二篇 拆迁安置工作调研报告4800字
拆迁安置工作是转型增速的基础、是赶超发展的依托、也是提升锡山城市形象和发展能力的大局所系。今年9月下旬以来,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及分工领导带队,相关工作机构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到基层各板块分别走访了解情况,并组织建设、房管、国土、规划、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现将调研及思考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拆迁安置工作成绩显著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全区各级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项目抓拆迁,关注民生抓安置,在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表现出在困难面前不回避、在压力面前不退缩的精神状态,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速度、力度推进拆迁工作,同时也较好地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至10月底,全区累计完成拆迁量444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项目开工45个,总面积达421.6万平方米,为全区转型提升、赶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目标明确,认识统一。大拆迁、大发展,不拆迁、难发展。拆迁与安置相辅相成,解决好安置可以促进和推动拆迁。各板块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都把拆迁安置摆上了突出位置,作为当前促进转型升级、加快赶超发展的首选环节。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统一确立了以项目定拆迁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安置房腾地、重点工程、经营性地块、产业园区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等五大类拆迁项目。以建促拆、安置先行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安置工作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2.程序规范,举措有力。拆迁工作措施有力,各板块突出依法操作,按照依法拆迁、规范拆迁的要求,加大征地拆迁前期各项手续的办理力度,做到依法依规拆迁。动迁工作思路严密,发扬了钉劲、韧劲、磨劲,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做动员拆迁工作。同时,严格执行拆迁政策,通过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各项操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安镇街道明确要求对住宅拆迁建筑面积、合法面积、安置面积等信息进行统一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东亭、东北塘街道对非住宅拆迁建立严格的会审制度,通过层层把关,确保非住宅拆迁补偿的公平、公正。安置工作措施有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各板块按照商品房的要求建设安置房,部分板块规划设计建设了一批品质上乘、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小高层和高层精品安置房小区。
3、千方百计,帮助安置。为妥善处理和解决被拆迁群众的过渡安置问题,各板块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通过挖掘整合各方面资源,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过渡安置的问题。如东亭街道大力创新安置工作方式,出台安置房承租办法,努力缓解安置工作的压力,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一批临时安置房,酌情提高了过渡费标准。锡北镇、安镇街道等对在外过渡拆迁户办理婚丧事,给予特别的经济补贴,开展暑期走访慰问,向在外过渡的每户家庭发放一定数额的高温慰问金。鹅湖、羊尖、东港、东北塘、云林、厚桥等地分别通过建设临时过渡房、租赁轻纺城、印刷包装城等部分闲置用房和改建老医院、老中学、厂房等办法帮助解决老弱病残等困难家庭的临时过渡安置。政府的这一系列为民举措,也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拥护。
二、拆迁安置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各板块及有关部门针对当前拆迁安置工作,也集中反映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安置房建设有待加快。当前,安置房短缺是直接导致拆迁工作进展缓慢的最大阻碍。调研中反映,安置优先的理念尚未牢固确立,加之用地指标收紧、前期手续办理不及时、建设单位施工力量不足以及小高层和高层安置房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等因素,是导致当前安置房建设迟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区累计有过渡户12680户(其中全过渡8865户,半过渡3815户),全区安置房缺口较大,多数过渡户需要2年左右时间才能全部安置到位。从调研中也了解到,安置过渡费支出数额较大,已成为各板块的重要负担。无论是从加快安置拆迁群众,还是减轻财政压力方面考虑,都要求各板块高度重视,加快安置房的建设。
2.清点工作有待突破。尽管目前全区拆迁的总体进度较快,但部分项目,由于少数居民没有完成拆迁,未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拆平,也导致了一些优质的大项目不能快速引进落地,对后续发展造成了影响。一些即将交地的重点出让地块,由于拆迁工作不能按时到位,也将面临违约风险。今年已启动的121个拆迁项目仅有52个完成清点可交地,占拆迁项目总量的47%。有15个项目因为存在十户以下居民没有完成拆迁而没有最终拆平,已经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区项目拆迁工作的整体成效。
3.拆迁工作氛围有待改善。媒体和社会舆论过度报道时有发生的拆迁事件,引发了部分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片面理解。拆迁宏观政策趋紧,国家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即将出台,在此大环境下,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我区拆迁工作人员的“瞻前顾后”、“缩手缩脚”。部分群众对拆迁补偿的期望值过高,也增添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为此,改善好、营造好区内的拆迁环境很有必要。
4.腾地利用率有待提高。绝大多数群众顾全大局,拆迁易家,为地方建设发展腾出了空间,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当前,他们对政府拆迁土地的利用建设充满了期待。通过近年来对拆迁工作的大力推进,全区为加快转型赶超提供了土地资源储备。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由于招商选资、项目引进工作成效还不够显著,对这部分已拆出土地的总体利用率还不是很高,符合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入驻不多,拆迁带来的发展优势还未能完全凸显。
三、做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几点建议
城市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成果,实现城市发展与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双赢。当前,全区各级各部门需要把合理安置拆迁群众、提升居民居住质量贯穿于城市拆迁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将改善城市面貌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机结合,让拆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拆迁工作顺民意、达民情、暖民心。
1.立足当前,着眼超前,加快高品质安置房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安置房建设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努力把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一是加快建设。以实现“零过渡”为目标,根据过渡规模和拆迁计划,在做好需求分析和计划预测的基础上,科学放量安置房规模,优先安排计划,优先保障资金,优先配备人员,加快安置房启动实施,确保安置房建设逐步还清旧账,不欠新账,适度超前。二是提升品质。大力推广东亭、东北塘、安镇街道把最好的地段用于建设高品质安置房的好做法,优先选择地段好、配套齐、环境优的地块,高标准规划建设拆迁安置房,积极引入实力强、品牌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房地产企业参与建设。通过强化设计,完善社区环境、生活服务、景观绿化等居住与配套服务功能,实现安置房建设品质的新提升。三是完善手续。各板块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超前谋划,主动衔接,加快办理安置房建设有关手续,务必做到手续齐全后方能动工建设。
2.突出重点,依法操作,确保拆迁安置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好拆迁安置工作,要突出实施清点、“净地”出让、政策完善、安置房办证、拆迁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就业这些重点,坚持依法操作,有序推进。一是抓好实施清点。继续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干劲,勇于攻坚克难,突破工作难点,组织实施好清点工作,力求实现整体拆平,确保一批重大项目的入驻。认真分析研究“钉子户”形成的原因,依法合理利用行政裁决和行政强拆手段,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特别要注重防止一些“钉子户”抱团的情况。二是坚持“净地”出让。“毛地”出让一方面不利于拆迁的进行,易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逾期不能完成拆平交地,政府还将面临地块出让违约的风险。从加快项目建设和保障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倡导国有土地挂牌要坚持“净地”出让。三是完善拆迁政策。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区现有的拆迁政策进行梳理和完善,从有利于民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做到统一,逐步提高补偿标准,使制定的政策更趋于科学、合理,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同时,保持政策的平衡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对拆迁政策实施操作的统一管理,把拆迁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拆迁工作的公信力,避免因拆迁不公而引发矛盾。对于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家庭,应充分体现政府关怀,做到依法拆迁、友情操作,全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困难。四是加快安置房办证。办理安置房“两证”,既是维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政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当前,要努力通过各项工作的完善,为申请安置房“两证”办理创造条件。继续以深入开展安置房建设清理规范工作为契机,及时完善建设项目土地、规划、建设、安置等手续,做到在竣工验收前完成所有手续,确保能够尽快进入办证程序。针对安置房大修理基金的归集问题,应尽快列出明确计划逐步加以推进。五是高度关注拆迁企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近年来,东亭、东北塘、安镇街道等地非住宅拆迁超过了拆迁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不少本地搬迁企业达不到入园标准,选择关闭停产或迁至异地发展,不少职工不愿随企业搬迁,面临失业或者再就业。据区人保局近期在东亭、安镇街道开展的一项调查数据反映,__年1月份以来,因拆迁企业关闭停产和不愿随企业搬迁而解除劳动关系的本地职工有266人。这些职工的就业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拆迁项目的快速推进,导致不少农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高度关注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区各有关部门应通过加大转岗培训、组织专场招聘、扶持创业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实现拆迁企业失业职工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
3.强化宣传,注重引导,营造锡山拆迁的良好氛围。良好的宣传氛围是拆迁工作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当前,要高度重视和营造好我区的拆迁环境,继续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途径,突出深化正面宣传,多宣传锡山建设的宏伟蓝图、拆迁安置的重大意义,以及实施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给城市面貌和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拆迁是为了改善百姓生活、拆迁是为了加快锡山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调动全区上下广泛支持、主动参与、齐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
4.高端合作,强化招商,努力实现腾地发展的最大效益。坚持“三高”原则,加强高端合作和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进工作,积极引进符合地区产业发展的“高、大、新”项目,努力实现赶超发展的新突破。通过前期的努力,各板块的专业园区建设已经初现雏形。改变当前项目落地少,尤其是高端集聚效应的产业项目仍较少的局面,需要长远规划、合力推动,重点是加强同京、沪、深城市和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之间的高端合作,使得每个产业园区尽快完成具有技术含量、产业特色、品牌特征的1-2家龙头企业落地,通过这些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实现腾地发展的最大效益。继续发挥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联席会议等制度的作用,扎实做好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收益。
5.及早谋划,加强调研,加速安置小区管理的保障跟进。随着拆迁工作的快速推进,我区的安置小区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从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拆迁安置过程中,原一个村的村民被分别安置于多个小区、一个小区安置多个村村民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还存在着跨镇、跨街道安置的情况。安置小区普遍存在着房屋出租率高,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的实际问题,由于居管分离和社区管理机构缺失,导致了安置小区管不了、原村(社区)管不着的局面,形成了社会管理的盲点和死角,也给群众办事造成极大不便。目前,全区各级的工作重心相对都集中在拆迁和安置阶段,但对安置以后的管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对于一些符合建居条件的安置小区,通过整合,理顺各类关系,合理制订安置小区的建居计划并加紧实施,尽快建立管理机构,打破目前管理真空的局面。同时,兼顾考虑好安置小区的党建、群团等工作。此外,因大面积拆迁,部分行政村已“名存实亡”,被形象的称为“空壳村”。如何处置这部分村的股份制资产、村民变居民、撤村建居、行政村转化为城市社区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列入议事日程,抓紧研究,妥善处理。
第三篇 2024最新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2800字
_____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早已习惯的文化信仰。为了解奉贤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要求,奉贤调查队于__年5月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全区范围内共抽取了10个行政村(居)委,按照随机等距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200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本次专题调查的调查样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100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91:109;年龄段以26岁至45岁、56岁至65岁年龄段为主。
本次调查以入户开展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共24个问题,涉及市民文化活动现状、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及现状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三题到第十四题涉及市民传统文化意识。
二、当前我区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及特征
1、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是市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从调查对象整体来看,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及口口相传是居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途径。200位调查对象中,有63人选择电视广播、46人选择网络媒体及44人选择口口相传,占比分别为31.5%、23%及22%;仅有48人选择书籍和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及其他。但由于互联网使用情况受年龄影响较明显,46岁以上被访者表示以广播电视、口口相传及书籍报刊杂志为主要途径。
2、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较大
当问及“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时,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67人选择影响较大,3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比分别为33.5%及15.5%。分别还有76人、19人及7人选择一般、影响不大及没有影响。
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越大。12名25岁及以下调查对象中,仅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8.3%;52名26-35岁调查对象中有8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5.4%;96名36-55岁调查对象中有13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3.5%;27名56-65岁调查对象中有5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8.5%;13名6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有4人选择影响很大,占30.8%。
3、是否选择以一定方式过节受法定假期及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洋节日则更受年轻人追捧
春节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数据显示,200名调查对象中,197人表示对春节比较重视并且会用一定方式度过。
而庆祝其他传统节日则受法定假期影响较大,有151人表示会庆祝中秋节,占75.5%;有149人表示会采取一定方式度过清明节,占74.5%;但有些未设定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仅65人选择,占32.5%;腊八节,仅6人选择,占3%;七夕,仅21人选择,占10.5%。
从收入水平角度看,收入水平越高,对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如图1),尤其是需要一定消费的节日,如传统节日七夕、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图1: 各个收入水平调查对象选择过节的占比情况(单位:元)
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更受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64名35岁及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有20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31.3%;有18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28.1%;而136名3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仅17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12.5%;仅11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8.1%。
4、对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但传统著作精读率偏低
据调查, 200名调查对象对一些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有143人及45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71.5%、22.5%;有135人及56人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8%;有135人及46人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3%。
200名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专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读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读过(如图2)。从调查对象整体情况看,在问卷所列名著中,精读率最高的三本中国传统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精读率分别为16%、14%及12%;精读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傲慢与偏见》,精读率分别为10.5%、9%及7%。
从文化程度细分来看,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西方名著的精读率相对较高,但仍偏低。45名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的精读率分别为35.6%、35.6%、28.9%及24.4%。
图2: 各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精读率
三、增强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单是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市民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社区应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如讲座、征文、演讲等,在这些活动中,市民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大力推进系统宣传,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可以通过传媒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介绍传统民俗文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入讲解,并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普通市民。
3、强化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一些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很好,都是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的。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规定为必修课。同时在“两课”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而对于已经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而言,可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等新媒体,了解传统文化。
第四篇 村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1700字
村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_____委会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南面与元阳县俄扎乡接壤,北面与托牛村委会相邻,西面与埃倮村委会相望。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加梅、迷丕、格波、梅东、普朵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为农业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6亩,其中:水田924亩,干亩187亩,梯地1295亩。农民人均耕地1.1亩。20__年末,全村粮食总产量99.4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0元。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
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
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
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
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
6、卫生路。_____民小组20__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__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
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_____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
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3、文化活动。目前,_____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__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
(二)治穷先治愚,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完善教学设施,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三)培植支柱产业。_____委会虽然每个村都有一定的茶叶、草果、八角绿色产业,但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经济来源单一,且市场不稳定,为此,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一批稳定可靠的支柱产业。如发展核桃产业、山地养鸡、商品猪养殖等产业。同时,可充分利用加梅民风民俗古朴,重大节日有“扎特特”(十月年)、“苦扎扎”(六月年)、“昂玛突”(祭神林),哈尼山寨、梯田、姑娘节别具一格的有利条件,开展山寨梯田民俗旅游,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第五篇 县纺织企业用工状况的调研报告3300字
县纺织企业用工状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__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纺织产业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产业的建成,对于消化我县的优胜农产品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棉花生产的产业链,保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县域经济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有可能成为我县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历时一个月,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
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
企业滥用职权、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__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 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4、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切实加强对企业和工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因为需要吸引外资而忽视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也不能因为是本地工人而随意敲诈企业;要特别注重维护职工的合理工资待遇,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用工合同,帮助调解企业与员工的劳资纠纷,注意保障员工人身安全。在规模较大的企业,要尽快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和职代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加大政治思想工作力度,教育员工爱家乡、爱企业,稳定本地职工队伍。
5、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尽快建立全县纺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会的工作,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和相互拆台。把政府不该管又难以管好的事交出去,让政府从繁杂的事务中跳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使我县的纺织企业竞争良性化。
第六篇 香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00字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香蕉产业的现状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__年的__万亩发展到__年的__万亩,产量由__年__万吨发展到__年的__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__沿岸的__、__定、__三个镇。其中,__镇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__镇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__香蕉种植面积__万亩,产量__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__亩,年产鸡蕉约__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__亩,年产__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__亩以上的村有__个,种植面积__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_个,种植__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_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二、城区政府扶持香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__万亩,产量__万吨,产值超过__亿元,使__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__镇__村、上正村,__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__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__多万元帮助广西__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__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__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__镇建设__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三、制约城区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第七篇 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2750字
内部风险控制调研报告
一、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难点
(一)思想认识不尽到位。人民银行内控制度主要目标在于控制风险,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对防范各类风险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部分干部职工对此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畏难情绪,未将内控真正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操作环节之中。二是部分员工认识不足,忽视内控制度在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在业务操作中凭经验、图方便,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制度本身不尽完善。一是部分内控制度不全面。一方面,有的业务从上到下制度缺失,比如关于同级监督,总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自身内控制度缺失。如有的缺少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内控制度,有的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涵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等。二是少数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不强。部分支行直接将上级行的规章制度作为自身的内控制度,有的内控制度是由基层行各个业务部门和部分综合监督部门分别制定,对业务职能发生交叉的部位和岗位之间相互制约问题考虑欠周,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三是内控制度修订不及时。有的支行未根据人员、业务、环境的变化以及职能的调整及时修订内控制度,尤其在反洗钱、征信、外管服务方面的内控制度很少,内控制度建设迟缓。四是个别内控制度可操作性不够强。有些内控制度较原则,有些内控制度又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或与现实情况不符,不能为业务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控制。
(三)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员数量不足。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每个岗位均有其职责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因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相互制约要求,尤其在业务人员出差或休假等情况下,违规兼岗顶岗现象难以避免,强制休假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难以完全实行,潜在风险较大。二是人员老化趋势严重。多年来,基层央行尤其是县级支行员工老化趋势日益严重。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整体文化水平、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加之系统的业务培训较少,员工在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上有时难免出现偏差。
(四)管理体制不尽科学。一是由于人员流出渠道还不顺畅,县支行又无人员进出处置权,使少数不愿受内控约束的员工得不到严厉处理,制度威慑力不强。二是内审、纪检监察等再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目前,基层行内审、纪检部门未配备专职人员,且工作人员行政关系在本单位,致使同级监督缺乏应有独立性。同时,干部提拔、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往往都以票定人,一些监督人员因担心丢票而不愿打破情面,深查深究。
(五)相关机制不尽配套。一是内控建设评估机制不配套。目前,基层行虽然建立了内控评审系统,但因评审系统自身的缺陷而往往导致内控评审流于形式。二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整改问责机制不配套。内控监督特别是同级监督发现问题责任认定难、整改难、责任追究难。同时,内控监督评价结果与工作人员日常考核结果较难挂钩,对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或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理措施则难度更大。三是内控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不配套。内控制度执行尚无激励机制相配套,激励不足导致动力和活力缺乏,内控制度执行力下降。
二、对策建议
(一)狠抓宣传教育,强化内控意识。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应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建设,把内控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部工作始终;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配备骨干力量,具体负责内控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价、考核等工作,使内控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不断加大对员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力度,加强内部控制理念的灌输,使全行员工自觉学习、执行内控制度,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三是通过内控讲座、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
(二)着力队伍建设,提高内控能力。一要合理配置人员。要以保证重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为出发点,遵循风险可控、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符合实际的原则,将人员配备优先保证基础业务部门,严格执行岗位分离、交叉复核、印押证三分管等内控制度“底线”。二要强化培训增强员工素质。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知识学习,使每个员工学制度、懂制度、守制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三要定期轮岗锻造复合型人才。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跨部门定期轮岗制度,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同时,建立业务岗位后备人员管理制度,使业务部门在人员离岗外出而部门内部难以调整的情况,可由后备人员顶岗,以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内控制度的正确执行。
(三)完善规章制度,堵塞内控漏洞。一方面,建议上级行有关部门对现已制定的全行性、部门性内控制度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相对规范的各项制度蓝本或标准,解决下级行在建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通过整合自身内控制度建设资源,进一步提高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控制度要明确界定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特别是对国库、会计、发行等要害岗位,要坚持相互监督、相互审查、相互复核,杜绝业务“一手清”现象,杜绝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自行其事、违规操作的现象。
(四)推进体制改革,增强内控效能。一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新的人员流出渠道,实施人员双向选择落聘待岗措施,强化人员管理,对违反内控制度并屡教不改的员工严厉处理,以儆效尤。二是实行业务整合。对部分政工类业务进行上收整合,以缓解县级人行人员紧张的状况。三是改革内审、纪检管理体制。对县级人行的内审、纪检业务实行派驻制,增强内审、纪检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摆正内审、监察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发挥内审、纪检各自在强化内控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三是改革目标考核制度。特别是对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等人员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考核中要侧重于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合理考虑群众的满意率,使其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更敢于“亮剑”,督促内控制度落实。
(五)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内控环境。一是着力完善制约机制。各股室作为第一道防线,股室负责人要定期对各项业务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并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大检查通报和责任追究力度,杜绝屡查屡犯问题的发生。二是着力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用人机制,将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到职位竞争的考察范围。在各部门的内控制度中加入安全目标完成情况的奖励、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奖励,提高员工执行内控制度的积极性。三是着力完善评审机制。建议上级行尽快健全完善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推动基层行定期开展内控自评工作。重点评审自订的制度是否全面、是否符合上级规定和本部门的职责要求、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等,使内控制度建设逐步由一条线到一个面的转变,形成一套内控严密,权责明确,程序合规,便于管理的内控制度体系。
第八篇 林业局关于县级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050字
××在经济上是小县,但在生态建设上却是大县,林地面积241.93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9%,森林覆盖率53.8%。林业作为生态保护核心、经济发展的支柱、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肩负着改善生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事关农村发展,事关“绿色××、富裕××、和谐××”建设,为了解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发展中创造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把林业产业推向全面科学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县委办师办通〔20__〕54号文件精神,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局对全县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特报告如下: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20__年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__年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20__年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__年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20__年的2.57万亩增至20__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__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__年的213亩增至20__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__年生产锯材12931 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 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__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__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调整结构,靠山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焕发出群众空前的造林、营林、护林热情,投资发展商品林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热门”;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整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林业服务体系、经营体系、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和流转体系的建设,加速了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循环发展,使林业收入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林业既能显现生态、社会效益,又能很好发挥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41.93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6.13亩,林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林业资源整体开发利用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残缺。目前,我县林业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二)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加工企业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为主,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极低,产品增值效益不明显,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三)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场建设跟不上,经营规模小,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存储能力和流通服务水平相对较差,影响林产品的流通。二是林业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营者需要种植信息、病虫害防治技术、药品等,得不到及时咨询和购置。三是先进的森林培育技术、林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普及应用落后,不适应新阶段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也与新阶段的要求不适应。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项目投资少。国家投资侧重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政策性贷款争取难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的建设,虽使林木价值增值、林农增收,产业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林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20__年金融危机给木材深加工基地带来巨大冲击,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周转缓慢,融资难,无法正常存储木材原料,不能满负荷生产,造成企业生产效益低,挫伤发展热情,也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林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肩负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等管理职能,目前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复杂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四、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繁荣带动产业发展;开创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
(二)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理顺林业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要把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作为林业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全力破解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充分释放38万农民和241万亩林地的巨大潜力,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以依法理顺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关系为根本,以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探索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管理新体制为重点,规范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新趋势,依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强化管理、服务等意识,转变单位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林产业科学发展。
(三)继续加速推进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状况。我们应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把森林经营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把科学经营的理念贯穿到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贵林、发展速生林”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推进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大力推动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着力推行身边增绿活动,让林上山、进城、上路、入村,推进“绿色××、富裕××、和谐××”的建设进程。
(四)进一步全面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积极主动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健全和稳定林业行政管理体系,整合林业执法资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从提升林业部门执法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着手,着力实施森林防火工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规范种苗、林木生产经营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生态安全。
(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产业。我们应坚持开发利用与资源培育保护相统一原则,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100万亩生态公益林、100万亩速生商品林、30万亩优质核桃、30万亩油茶、1000万株绿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强以华海木业为龙头的林产品加工、交易业。
(六)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提供林业发展坚实保障。当前,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林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优势,在争取上级生态工程、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上,畅通投资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向林业流动。其次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健全林业资金目标管理约束机制和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运行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强化组织领导,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和水平。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党风廉政建设着手,转变工作作风,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把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转化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全面提升林业干部职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县林业局
第九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1700字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 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______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 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调查显示,宁波、温州两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梁祝传说和温州鼓词最受市民关注。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令笔者欣慰。另外,本文还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斤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第十篇 2024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4400字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农资环工委在苏一中副主任带领下,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仁镇、八都镇、小梅镇、屏南镇、龙南乡、城北乡等10个乡镇,大丘另村、骆庄村、上畲村、大庄村、东书村等16个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干部、乡镇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座谈会,并外出到桐庐县、德清县、婺源县等地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作为统筹城乡融合、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组织、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建设过程中,以深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活动为载体,注重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统筹发展,全力打造以“剑瓷龙泉、诗画乡村”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幸福家园和休闲乐园初步显现,我市被评为2024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一)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注重农业主导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深化“竹、茶、菌、蔬、畜”等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农旅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和“剑瓷生态”农家乐旅游精品示范区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24年的22024元、8282元提高到2024年的31511元、14404元,年均分别增长9.4%、14.8%,其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列丽水第一。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7%、10.5%,增幅分别列丽水第二和第一。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突出我市乡村的生态优势,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景观小品的建设。经过努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覆盖全市各行政村并建立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长效机制,分批建成了15个中转站,实现323个村统一市处理,103个村乡镇统一处理,18个村村自行处理,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已基本消除;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年共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87个村,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
(三)人居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积极推进“六边三化”和美丽森林、美丽河道等建设工作,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今年以来,完成义务植树51万株,绿化造林24706亩,平原绿化850亩,森林抚育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住龙、锦溪、龙南、安仁、城北、宝溪、屏南等7个乡镇26个村公益林扩面90111亩,扩面后全市公益林面积为1714727亩,公益林比重43%。
(四)特色美丽乡村逐步涌现。先后聘请知名专家和设计团队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的要求,创建了一批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个性”,如:“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的云坞古村下樟村、以打造“江浙之巅第一村,避暑休闲地”的炉岙村、“枫叶红时官埔垟,茶香溢处金观音”的官埔垟村和首届“浙江最美乡村”的溪头村。
二、存在问题
2024年5月27日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指出,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其实,国家相关部门早几年就将安吉模式作为全国推行的样本。安吉样本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的总体建设要求,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我市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完善。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一方面是上级下达任务重、时间紧,政府存在追赶进度、大干快上的急躁情绪,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是政府行为,导致群众对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靠、要”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一定的“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同时,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不统一,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部分群众对农村外立面改造、棚舍整治、村庄绿化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认为做好农村环境整治、农房立面改造就是建设美丽乡村,而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顾此失彼现象。
(二)整体规划不够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应规划在先,市政府应针对全市的实际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并结合各地的特性,编制完整、长远的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开展多年,期间虽然聘请了相关院校的知名专家、团队编制过建设规划,制定了2024-2024的三年行动计划,也出台了相关专项整治活动的方案,但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导致这项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
(三)工作重点不够突出。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四)建设模式不够灵活。我市地域宽广,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经营理念和资源禀赋以及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应因地制宜,呈现多样性。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形式与我市实际市情不够一致,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资源投入倾向于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未能较好迎合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而且投入的公共资金没有用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刀刃上,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持续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全市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偏远乡镇投入严重不足。
(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市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农村的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后续管理机制,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可能会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有人建、有人用、没钱管的状况。
三、意见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两美浙江”,升级版“好龙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基础是打造美丽环境,重点是发展美丽经济,核心是推进美丽党建。
一、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职能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__大精神,深化对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围绕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形成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感,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浓厚氛围。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受益群众,切实发挥群众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党员干部示范,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推动群众法治观念养成。
二、提升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布局。
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提升规划建设水平,按照统筹发展、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要求,完善各项布局规划,切实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
提升规划水准。要明确建设目标,围绕我市山清水秀、人文深厚、生态良好、区位独特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结合各村地理风貌、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风俗等,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切实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推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打造美丽乡村。
狠抓规划衔接。立足提升功能,按照衔接配套的具体要求,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相互对接。
严格规划执行。要切实增强规划的法定性、严肃性,长效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不能规划墙上挂,而实施另一套。同时,要强化建设监管,督促规划和落地建设“完整合一”。
三、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把生态富民,产业转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赢。通过统筹抓好“三改一拆”、“四边区域洁净专项行动”、“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成片连线,催生美丽经济大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注重产业培育提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经营村庄文章,发展“一村一品一特色”,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变,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落实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着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用好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的“老三宝”,更要用好农村电商、来料加工、农家乐与民宿的“新三宝”,着力扩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切实加强对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服务。
四、坚持建管并举,进一步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要探索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落实建管并举,注重提标扩面,进一步巩固提升建设成果。
落实整体推进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的协调机制,整合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和资源,加大各部门参与建设与管理美丽乡村的力度。同时要巩固提升村支部建设,集中党建资源重点治理,通过采取领导包、部门帮、先进支部带、优秀干部联等方式定点定向抓支部整建,切实提升支部的战斗力。
落实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督查,在坚持各级联动的基础上,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要让党员亮身份、给党员交任务、让党员做、给党员定责任,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落实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的扶持。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鼓励农民投资投劳。
第十一篇 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现状调研报告6400字
一、专业设置与建设现状
1.专业设置与调整
英语教育专业已连续招生10余年,在校生总数达400余人,每学年学生人数不少于120人。本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对知识,能力,素质概念把握准确,且结构较科学,较好的体现了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结果,做出了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并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内涵,取得了一定成绩,毕业生质量基本达到岗位要求,就业竞争力有所加强。
2.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规格和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能够从事初、中级英语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业务规格:
<1>培养学生拥护____,热爱祖国,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___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热爱中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
<3>掌握现代社会和从事基础教育需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
<4>掌握初等教育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具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
<6>较为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2)专业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体现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业务的设计理念,符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服务组织教学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注相衔接,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全部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四大部分组成。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构建模式,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大学专科中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所设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翻译、写作、泛读、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文化、语音学、语言学、词汇学、语法、教法、二外等。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中学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其任务是使学生及时补充新知识,增加信息接收量,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发展举特长,进一步开发智能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学有专长的中学教师。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和本地区中学教育实际自行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师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教育理论和老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是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师范生了解中学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
教育实践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课程一般包括辅导中学生课外活动、参加假日校学生活动和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课程由学校自行安排,时间一般不少于17周。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中学教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活动课程要面向未来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从师范生兴趣、爱好需要出发,要从本校办学条件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科学安排。
(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专业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根据课程内容较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恰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
(4)改革创新进展
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加强,在教,学,做的结合与磨合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能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和设备逐步更新,使之形成较好的运行机制,使教师在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发挥积极实际的作用。本专业探索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考试模式,考核方式较新,力度大。
3.师资结构及水平
本专业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爱岗敬业,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副教授4名,讲师8名,助教2名,聘有外教3名,“双师型”教师3名,专任教师均为研究生学历,具有较强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较新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意识,科研积极性较高。本专业带头人学识水平,实践能力,执教能力强,重视教学梯队建设,自觉知道和帮带青年教师并注重培养良好的团队文化。团队职称,年龄,学历结构较合理,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力度较强。
4.实践教学条件
现校内有多媒体语音实验室5个,英文电脑打字室1个,校外15家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以良好的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利用教学仪器开展有内容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项目经过系统设计,训练内容,考核标准与实际岗位基本一致,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有实践教学能力很强的专任教师,学生能够获得岗位所需教师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90%以上。学生顶岗实习覆盖率高,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初具规模。本专业已设置第二课堂,教育见习实习等方式培养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加大利用多媒体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力度。
5.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
本专业近五年连续稳定招生,且招生规模适度,符合社会需求,近三年第一志愿考生数与专业招生计划数之比,新生报到率均在85%以上。就业率在90%以上,06,07级学生专升本率均为10%.大多数毕业生在本专业所对应的教学岗位工作,起薪较高且较稳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较好。
6.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本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为100℅,普通话2级乙等水平以上率为95℅,08级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5℅,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30℅,专业四级通过率为10℅.本专业不断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渠道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从备课、撰写教案、说课、讲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通过学生教育见习、实习及其他培训时间,完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手段增强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
二、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现状的自我评估意见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充分反映教学知识与成果,构建新型的学科体系是当前英语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实施之前,对本专业建设现状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是必要的,现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对本系英语教育专业做以自我评估。
(一)师资队伍基础良好,有待进修,促进教学改革
本专业教师队伍配备中,副教授4名,占本系教师的12℅,;讲师8名占本系教师24℅,助教2名,占本系教师6.1℅,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基本素质良好,中青年比例较高,有良好的提高与创新的基础,但欠缺较新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意识,科研积极性有所欠缺,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及科研项目有限。在现有条件下,有必要完善教学梯队建设,增加青年教师配备,争取实现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实现合理的搭配,定期输送年轻教师培训,在职学习进修等,学习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欠缺实践性
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向为:经过三年的专科课程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一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利用现代化教育的教学手段,了解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史,熟练掌握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技巧,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工作者。而教学重心向实践教学的转移要求我们调整现有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教学大纲有必要重新修订。1.确定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授课内容,应更突出“师范技能”教学的贯彻,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目的为保证理论教学又突出实践教学,更加符合教学培养目标。2.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可以尝试调整,延长学生的实训、见习、实习时间,为实践教学开展创造空间。对实训教学部分的标准制订,修改原有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制订、修改和补充了相关的各项制度,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证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控制。3.改革教材,引进与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的选定上,对现有的基础文化课和技术基础课中偏难、偏多、偏深或较为陈旧、过时的内容可适当的取舍,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保证教材与培养目标的配套,并应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要求,尝试开发专业实践教材,保证了培养目标的需要,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为专业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
(三)教学过程及管理有待创新
目前教学仍以课堂教师教学为主,已经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但仍不系统,欠缺力度。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必须加以改革。教师应通过申请精品课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充分体现“行动导向”及“做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课堂教学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模拟情境法等。如基础课程无法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也要适当采用任务驱动、讨论、情境模拟等先进的教育方法,部分单元可采用项目教学法。
(四)实践教学条件的亟待完善
本专业已设置第二课堂,教育见习实习等方式培养锻炼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但多媒体实验室及英文打字室内机器较旧,数量不够,外语音像资料,电子期刊资源短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单一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现代教学对毕业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开拓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言实验室及英文打字室的数量与质量,创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室,创设外语语言学习环境,建成“网上教学平台”和“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多渠道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在目前课程基础上尝试增设教师口语、三笔字、简笔画等课程,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学生教师基本功,又从备课、撰写教案、说课、讲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技能训练项目,延长学生教育见习、实习及其他培训时间,完善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手段增强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工作思路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
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1.明确团队建设的重要地位。教师是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关键,教学团队整体水平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志。所以,一定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和加大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研究与发展,使教学团队建设切实上一个新的台阶。
2.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以实践技能教学、就业教育研究为重点,千方百计建设一支办学效益好、结构合理、特色突出,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德高尚、实践创新、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
3.发挥教学团队中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充分调动老教师的积极性的同时,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步伐,建立具有开放、动态、竞争、激励特征的教师管理体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年龄等方面的结构,在竞争中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4.采用“企业引进与企业挂职培养相结合,专兼职互补”的建设思路,进一步调整兼职教师结构,优化专、兼职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通“岗前培训”和“导师制”加强对团队青年教师的业务指导
教师一入校,就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入职指导。秉承我系的“传帮带”优良传统,继续完善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即新老教师结对子的方式,全面关注他们的成长。一方面,让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与岗位实践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全面的业务指导,不但向新教师传授教学方法与经验,更使新教师了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素养,适应高职教学要求。
2、充分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研讨与业务培训,提升团队教师职教水平与能力
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讨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我们也会把一些中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优秀教师请进来,请他们给我们作讲座,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了解中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最新要求。利用教研活动为我专业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研究氛围,积极促进团队教师的理念水平与业务能力。
3、大力推进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团队成员科研能力
制订年度科研工作规划,明确科研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量化考核标准、方案及配套的激励机制,积极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热情与积极性。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尤其与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课题。课题的圆满完成离不开团队领导的科学管理、统筹安排,离不开每个团队成员的精密分工,更离不开彼此的精诚协作。因此,课题的参与、研讨、完成的过程就既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团队建设的过程,从而使科研促教学,提升团队整体的战斗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加强实训大纲建设,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与力度。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合理开发、调整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大一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基本职业素质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强化大三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丰富实训课内容与形式。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参加校质量工程建设,力争在3-5年内使3-5门课程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1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图书资料等)的改进措施
1.教材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先进性、高水平的教材;积极鼓励系内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引进最新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大力支持系内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制作。
2.加强多媒体语音室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
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图书资料建设,购进与专业相关的图书和报刊杂志,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做好图书、资料的订购计划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计划,制订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和保障。此外,我系还将建立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经常组织学生收看与专业相关的英语音像教材、资料,开展积极的讨论,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其视野。
3.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积极发展与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配合学校教务处做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察和选点工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四)教学管理的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的专业设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情况,进一步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教研室主任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建立系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学术小组、教学检查与课程评估领导小组等组织,制定《外语系教学管理制度》、《外语系教师培养制度》、《外语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等各项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经常性进行检查,使我系的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第十二篇 xxxx年调研员上半年述职报告2250字
____年,在局党组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执政为民理念,弘扬担当尽责精神,持续优化工作作风,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一、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
(一)坚持主体责任和审计工作融合抓。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和审计业务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制定了班子成员责任清单、台账,进一步明确了局班子成员的主体责任、考核监督和追究措施。按照局党组要求,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责任明确、考核到位、追究有力。持续开展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活动,自觉主动在廉洁自律承诺书上签字,对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开承诺,有效发挥了表率带头作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签订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目标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与完成审计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强化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层层担责,确保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为干好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参与全市审计系统为期3个月的“讲政治、严纪律、强作风、促提升”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工作力度,为审计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障。积极参与我市组织开展的“以案促改”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参加了全市“以案促改” 警示教育大会,并到市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在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中,注重强化学习,将学理论、学党章、学党规党纪、学业务和党建专题知识讲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计划、讲座、心得和考勤相结合、“党建、业务融合抓、双提升”。
(三)加强反腐__建设,筑牢拒腐思想防线。按照__市审计局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学习了《____廉洁自律准则》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对照发生在我市的吴灵臣、雷凌霄、王璀英等3起违纪违法典型事例,认真自我反思,深刻剖析根源,研究发案规律,并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征求局领导和广大党员群众对我个人的意见和建议,着重从理想信念、工作作风、严守纪律和廉政建设方面深入地查找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坚持抓小抓早,深化作风建设。在转变干部作风和纠正“四风方面”,不断推进审计干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字当头,履行好“一岗双责”,带头担当责任,带头廉洁自律。从小事细节抓起,把廉洁自律意识贯穿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____年,虽然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差距。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履行主体责任意识仍有待加强。一是认为审计局是业务单位,应该把业务放在第一位,工作中注重开会、发文和签责任书,重形式轻内容,存在工作中没有违纪违法行为就是抓好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片面认识。二是在分解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内容上,与实际工作及岗位职责结合不够紧密,有照搬照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虽然制定了落实措施和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抓的不够扎实细致,在全面落实方面还不够深入。
(二)履行“一岗双责”还有差距。一是表现在对贯彻“一岗双责”满足于工作部署了和要求明确了,具体指导和检查落实不够到位。二是履行党内职务意识不强,重视行政职务作用发挥,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党组书记或纪检的事,自已干好业务工作及审计任务就行了。三是落实“一岗双责”上不注重跟踪问效,尽责不负责,履职不担责,忽视监督检查和落实,特别是缺少对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跟踪监督检查活动,即使开展检查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纠错预警作用和效果不够理想等。
(三)党内政治生活还不够严肃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不够积极主动,没能很好地起到指导、带动作用。“三会一课”基本教育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党员先锋模范作有用待进一步加强。组织生活上批评和自我批评做的不够,特别是批评环节没有达到红脸出汗的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学习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用_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真正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入心入脑。继续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持续开展好“双报到双服务”和 党员帮困扶贫工作。
(二)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两个责任”清单,把党的建设、反腐__建设的要求和加强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约束权力,做到制度安排无漏洞、管理无死角,使管理有约束力、有说服力,治理更具强制力,切实做到审计业务和党建工作融合抓、双提升。。
(三)强化政治规矩,纪摆法前。严格依法依规尽责,强化政治意识,弘扬担当精神,积极稳步推进审计法制化建设,当好自觉履行政治责任的表率,当好带头改进作风的表率,当好争先创优的表率,当好清正廉洁的表率。
(四)履职尽责,全力落实主体责任。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实施意见,持之以恒地反对和纠正“四风”。继续加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经济问题,查深查透,如实报告,依法处理,促进整改。严格按照全面从严治党“五项制度”要求,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以务实创业的精神促进审计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