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扶贫报告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2-29 07:00:05 查看人数:66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扶贫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 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贫困是社会发展的难题,扶贫工作旨在消除贫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扶贫,我们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整体社会福祉。

1.2 扶贫政策的实施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以多维度解决贫困问题。

二、扶贫工作调研方法 2.1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了解贫困地区的真实状况。

2.2 数据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识别贫困的主要原因,评估现有扶贫政策的效果。

三、扶贫工作现状分析 3.1 贫困地区概况 描述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如人口、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特点。

3.2 扶贫工作进展 介绍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如贫困人口减少、基础设施改善等。

3.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指出扶贫工作中的困难,如资金短缺、项目可持续性不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

四、案例研究 4.1 成功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的成功扶贫案例,详细阐述其实施策略和效果。

4.2 失败案例反思 分析失败案例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五、扶贫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5.1 政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能培训等。

5.2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扶贫工作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如数字化扶贫、精准帮扶等。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近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为深入了解扶贫工作现状,本报告通过对多地的实地调研,旨在揭示扶贫工作中的亮点与挑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结尾:

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并不断调整策略。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有信心逐步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富裕的社会而努力。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3050字

为了充分掌握区(县)一级扶贫工作实情,找到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江津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网上调查等方式,对全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年,江津被列入重庆市级贫困村共有29个(新建制为25个),贫困户36377户,贫困人口111147人。

(一)贫困村的情况。25个贫困村分布于津南山区丘陵地带。XX年,紫荆、东胜、燕子3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XX年,太和、常乐、渔湾、四合、滚子坪、硐寨、大垭、龙山、红砖、骆来、关胜11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还有XX年启动的清溪沟、凤仪、福德寺、龙穴、兴农、青堰、四面、金银、周岩、大塝、百燕11个贫困村,将在XX年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二)贫困户的情况。XX年(XX的数据未核定)全区建卡登记的贫困户共有22830户,按照贫困发生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8个镇街按四组进行分类:第一组(津北片区)为几江、鼎山、德感、双福、珞璜、白沙、油溪有贫困户6120户;第二组(綦河片区)为支坪、先锋、李市、杜市、广兴、夏坝有贫困户4576户;第三组(津西片区)为石蟆、龙华、慈云、吴滩、石门、朱杨、贾嗣有贫困户3014户;第四组(南部山区)为柏林、中山、蔡家、嘉平、西湖、永兴、塘河、四面山有贫困户9120户。其中,大部分贫困户集中于第四组地区,占到全区贫困户数量的40%。

(三)贫困人口的情况。XX年(XX的数据未核定)全区建卡登记的农村贫困人口共有73792人,其中五保9121人、低保45419人、扶贫19252人。

二、导致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低收入对象的致贫原因。以重庆市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农村低收入对象填写的致贫原因来看。一是五保户主要是因缺乏劳动力。五保户大多没有子女、年龄偏大,缺乏劳动力致贫的占42.3%,其他原因和患疾病次之。二是低保户主要是因身患疾病。低保户大多为身患重病或者有残疾,其家庭用于治疗方面的支出远大于其他支出,其中,扶贫低保户因患疾病导致贫困的占39.6%,纯低保户因病致贫的占44.7%,次要原因为因缺劳力和因残。三是扶贫户主要是因供子女上学负担重。扶贫户中因供子女上学导致贫困的占42%,次要原因为患疾病和缺乏资金。

(二)其他深层次的致贫原因。除从低收入对象分析外,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还有以下共性的致贫原因。一是交通条件落后。贫困村距离城区较远,大多位于南部山区,未实施整村脱贫前,交通条件堪忧,实施整村脱贫后,其村主干道交通条件已有改善,但通社到户道路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二是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农户收入主要为打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多数贫困村在实施整村脱贫前根本无主导产业,实施整村脱贫后,每个村虽然明确了“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发展思路,并依靠扶贫资金建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其致富带动效应尚需时间。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贫困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务农人平均年龄57岁左右,只能选择需要劳动力程度不高,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农业。同时,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其在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碍。四是社会文化事业落后。贫困地区的儿童因贫失学、贫困村学校校舍建设情况差、场镇公共设施建设落后等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认清扶贫工作的新变化

(一)工作形势的变化。中央扶贫工作会召开,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贫困村概念的消失,重点帮扶村相关概念尚在筹划,工作的重心应随之由“面”向“点”倾斜,由“村”逐步向“户”转移。

(二)工作对象的变化。按照“开发为主,救济为辅”的扶贫工作思路,工作对象将不再局限于建卡贫困户,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将涉及劳动力转移招工、培养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针对患病受灾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等。

(三)贫困标准的变化。XX年按照重庆市扶贫办的相对贫困标准,贫困线为年人均纯收入1583元以下,XX年的贫困线按照XX年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意味着更广泛的贫困人口将成为扶贫工作对象。

(四)扶贫目标的变化。扶贫目标已经由解决温饱转为实现小康。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五)扶贫内容的变化。扶贫工作的内容已由单纯的搞经济发展转为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四、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视,确立科学的扶贫观。扶贫开发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户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规划上加以体现,在部署上加以贯彻,在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与时俱进,强化扶贫工作力度。一要加快贫困村整村脱贫步伐。善始善终地将这项工作开展好,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继续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二要加强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把建卡贫困户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坚决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三要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坚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同时要做好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政策优势,引导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四要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在扶贫贴息贷款投向和方式上,在培训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都应积极支持,让富人带穷人发展。

(三)对症下药,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一要加强患病建卡贫困户的帮扶措施。现有建卡贫困户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对象的患病信息方面,只简单以健康状况一栏加以描述,不能有效反馈对象户实际病患困难。可请民政、卫生部门协助,参考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申请表格内各项目,将患病对象户所患何种具体疾病,近年来医疗支出等信息内容填入,便于区分应重点帮扶对象,方便下一步救助工作的开展。二要考虑设立扶贫对象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市级扶贫部门作为扶贫对象的管理部门,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在针对贫困个体方面,缺乏帮扶救助性质的资金项目,仅靠区级自行组织、统筹解决,难度较大,可适当考虑将现行的偏向“开发”性质的扶贫政策向“救济”性质方面作一些回归,先行在部分镇街试点,以2千至3千元不等的少量资金对患大病、重病的扶贫对象进行救助,并在扶贫信息系统备案管理。三要强化鼓励扶贫对象子女就读政策。扶贫对象户因收入低下,容易忽视子女教育问题,应在现行政策基础上,提高补助标准,加强社会舆论,鼓励个人、集体对扶贫对象进行捐资助学,在鼓励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同时,减轻扶贫对象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另外,贫困多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但学校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同样落后,尤其是大量村小学、镇中学,应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现今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建设机制、人才流动交流机制问题。

第二篇 县级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3600字

实施精准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县深入推进扶贫工作,走出一条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新路子的重要举措。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月上旬,由县政协副主席穆丽萍带队,县政协民宗委、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有关部门及镇村积极配合下,分别深入到郭镇镇北河沟村、徐家坪镇周家坝村、白雀寺镇白雀寺村等镇村,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扶贫项目、走访座谈实施项目贫困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就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概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扶贫政策措施,并及时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略发〔2024〕7号),聚焦精准扶贫,着力行业扶贫,推进社会扶贫,促使全县贫困面貌持续改善,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通过实施脱贫目标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干部驻村帮扶到户五大精准扶贫措施,使全县贫困人口由2024年的7.58万人减少到2024年的4.78万人,年均下降12.5%,2.8万个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24年底的53%下降到33.9%。

(二)贫困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较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6.3%。支出方面,贫困户在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增幅均在80%以上,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三)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县投放产业扶贫贷款785.82万元,贴息55万元,扶持49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41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资本金超过了1000万元,借款率75%,回收率95%。横现河省级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稳步实施,已完成投资 98%,扶持带动贫困户332户,占计划350户的95%;两流水村贫困人口创业示范试点项目和互助资金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集中攻坚扶贫开发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陕南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项工程,使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2024年,全县实施秦巴片区扶贫规划项目完成总投资12.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01亿元,产业项目投资1.87亿元,民生项目投资 3.61亿元,公共服务项目投资1.04亿元,能力建设项目投资302万元。

二、开展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年来,尽管我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基数大,精准扶贫工作启动时间短(刚刚实施一年),因此,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困难:

(一)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当前,除绝对贫困人口和低保户、五保户易识别外,大多数群众很难准确确定是否贫困。一是贫困户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界定。加之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多由村干部决定,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在确定贫困户时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现象;二是部分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精准扶贫工作不重视,在贫困户建档立卡时有走过场现象,且县、镇包村干部也没有进行认真核实,导致精准扶贫数据不精准;三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部分农户不讲实话,不如实填报收入情况,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贫困户系统,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进来;四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现象,很难精准界定。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针对性不强,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我县过去注重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扶贫工作,按照一村一品进行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但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基层政府在引导方面没有针对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造成个别农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同时,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

(四)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精准扶贫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县目前在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还相对滞后。一是全县有16个贫困村被列为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项目村,这些村都有80-100万扶持资金,其中70%的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增收产业,但由于缺智力、缺劳力、缺技术的贫困户无能力发展增收项目,导致这些项目村的产业扶持资金闲置花不出去,没有真正发挥出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二是产业扶持资金额度较小。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农户反映每户最高专项扶持资金限额5000元,带动不了增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如:一户按发展100窝猪苓计算,农户需要投资9000余元(不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次性投资成本过高,导致到户产业难以实施;三是全县仍有80个贫困村没有安排产业扶持项目,这些村的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却没有项目支持和资金的投入,致使扶贫工作推进缓慢。

三、意见及建议

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瞄准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政策宣传,精准识别到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政策和《陕西省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依法抓好扶贫,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措施、目的要求的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建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研究吃透上级扶贫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加快制定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使扶贫对象进退有章可循,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因村因户制宜,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围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摸底归类、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一是建议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村、因户制宜研究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因人实施。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二是建议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对因智、因病、因残的特困户或五保户以及无发展潜力的对象,纳入惠民政策予以保障;三是建议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制定相关扶持措施,让其早日脱贫。

(三)加大产业扶贫,缓解贫困户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一是建议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要引导、督促龙头企业履行帮扶义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 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重点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结对包联贫困户发展生产。对积极扶持贫困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三是建议注重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鼓励实施多元项目发展脱贫,县、镇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四)整合项目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建议对各贫困村确需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由县职能部门统一规划,编报项目进行上报,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二是建议县财政每年捆绑、调剂一定的资金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项目和资金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和资金审批,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五)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落实责任。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各镇__县直部门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适当提高扶贫开发在年终考核分值上的比重,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好各驻村工作组和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指导、协助各村搞好精准扶贫;二是建议县扶贫办加强对各镇扶贫工作的指导和扶贫专干的培训、考核,确保扶贫专干能够全面掌握相关政策,专事专干,指导各村开展好扶贫工作;三是建议由监察局牵头,发改、财政、审计以及两办督查室等部门参与成立相应的监督工作组,加强对扶贫工作督查和扶贫资金监管,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尽快见实效。

第三篇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4500字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十一五”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2024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4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72.24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11.56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6.79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799.35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1229.8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15.39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2024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16.06万亩,累计总产值达166.57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23.2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4.56亿元;核桃种植191.99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2.64亿元;油茶种植156.89万亩,产量937.5万公斤,产值7.1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356.79万头、149.86万头、39.99万只和1246.92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507.86万头、56.12万头、40.60万只和1694.96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2024年畜牧业产值达6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四、2024~2024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2024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4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资源、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十二五”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资源,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2024~2024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24~2024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第四篇 市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20244000字

为摸清__市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促进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根据市政协常委会__年度工作安排,8月19日,在市政协副主席__的率领下,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实地察看、听取工作汇报、与镇村组干部和村民座谈等方式,就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市扶贫办、官山镇、铁炉村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与镇村组干部、扶贫重点户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和认真讨论了他们对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 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__市是国家秦巴山片区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之一、是全省脱贫奔小康七个试点县市之一,全市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高寒山区、汉江以北石漠化山区和__水库淹没区等3个贫困带,贫困区域广、致贫因素多。形成贫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贫困人口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支出较大,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主要做法与根本出路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__市扶贫开发已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尤其是围绕贫困户脱贫所做的前期工作及好的经验做法,为下一步开展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省新时期扶贫开发精神,采取“五个一批”确保贫困户脱贫。

(一)主要做法

1、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__年__市根据国家、省扶贫部门工作要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对全市9.86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当年减贫1.2万人,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为实施精准扶贫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

2、因户制宜制定了脱贫计划。按照十堰市两办文件的要求,为全面准确地完成全市精准脱贫任务,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全市组织开展了以“摸底数、立项目、定规划”为主题的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围绕实施“五个一批”,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与脱贫需求和愿望,规划好脱贫项目,明确脱贫时限,算好扶贫攻坚明白账。__市的大走访活动8月5日正式启动,全市各乡镇、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走访活动,经过近1个月扎实细仔地调查,目前大走访活动基本完成,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分户制定了脱贫计划,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3、梳理了十个到户到人政策。为建立瞄准机制,对贫困户实行“靶向治疗”,梳理出台了十个到户到人政策。即:产业扶贫到户到人、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到户到人、金融扶贫贴息到户到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带动到户到人、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道路、生态家园建设等)到户到人、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责任帮扶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到户到人。

4、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市成立了扶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监督检查、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资金整合、宣传报道、政策指导等7个工作组。抽调精干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和各个工作组力量。与此同时,调整了市领导驻点,实行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为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根本出路

采取“五个一批”,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是扶贫搬迁一批。把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逐户摸底鉴定,对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地方,危旧房屋不适宜居住的对象,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分年度实施生态搬迁安置,做到应搬尽搬。

二是开发脱贫一批。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是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涉农资金投入和撬动信贷投放,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大转移就业和支持创业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综合措施,推动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扶智脱贫一批。(1)抓好劳动技能培训。按照“1户1人1技能”的目标,统筹整合培训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2)大力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接受中职、高职、高等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提高补助标准,实现应补尽补,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加大创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支持他们在农村创办各类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激励他们与贫困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和带动扶贫对象积极参与创业项目,多渠道增加收入。对具备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支持其开展创业增收。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四是医疗救助一批。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扶贫,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全覆盖;三年内对贫困村村医培训实现全覆盖;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市建立扶贫医疗救助基金,对患大病而返贫的农户新农合和大病统筹报销后的余额部分给予补贴;市镇卫生机构至少每年免费对贫困人口全面体检一次,做到预防为主、小病早治,及时诊治,减少大病的发生率。

五是保障供养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探索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以上。

三、具体办法与保障措施

1、有效解决思想观念。随着202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市、镇、村三级务必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担当起精准扶贫的主体责任。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全市最重要的事项、最艰巨的工作、最紧迫的任务,要按照军事作战原则,实行挂图作战,坚决打赢扶贫攻坚决战决胜之战。

2、有效解决资金整合。建议尽快建立扶贫投入市级整合机制。按照贫困人口人均1万元进行整合,根据各地贫困人口数量和脱贫任务将整合资金包干到镇,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主要用于贫困户的生态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及教育扶贫、五保低保兜底和医疗救助扶贫等。目前应迅速出台精准扶贫资金整合方案,同时出台资金使用监管办法。一手抓整合,发挥最大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一手抓监管,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3、有效解决工作措施。建议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后,贫困户脱贫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突出生态扶贫搬迁、致富产业培植、致富能人培养三个重点,着力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致富问题和教育培训问题。要落实扶贫攻坚约束机制。严禁违背扶贫工作政策、严禁实施各类形象工程、严禁破坏生态环境、严肃扶贫工作纪律,做到风清气正。

4、有效解决职责问题。一是落实市扶贫攻坚指挥部及市领导的工作责任。建议市指挥部坚持一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坚持一月一例会制度。市指挥部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扶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落实镇(办、处、区)的实施主体责任。各镇(办、处、区)要成立相应机构,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承担属地扶贫攻坚实施主体责任,重点抓好生态搬迁、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挂图作战、任务上墙、限期脱贫。三是落实市各单位、各部门的扶贫攻坚责任。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工作职责,主动作为,在已有行业扶贫政策措施基础上,围绕精准脱贫,强化精准度和针对性,制定并实施本部门加大行业扶贫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和精准扶贫计划。四是落实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攻坚责任。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工作机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扶贫工作不脱钩,驻村工作队不撤出。建议出台驻村工作队生活补助办法,确保驻村长期化、制度化。五是落实干部队伍建设责任。建立健全市、镇(办、处、区)扶贫攻坚工作机构,确保适应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建立党组织,引导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要围绕扶贫攻坚工作进行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对扶贫攻坚中业绩突出的干部要及时进行提拔重用。对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要加大问责惩治力度。

第五篇 2024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8600字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截至20__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24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__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24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__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24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__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__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四)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三三布局,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五)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各行业涉农资源更精准向扶贫对象倾斜聚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科级部门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贫困户。坚持和完善三联三促工作机制,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打造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尤其是各联建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联建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做到长远联建规划和年度联建计划相衔接,保证联建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联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针对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现有的部分三联三促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尽量将项目单位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此外,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结合三基建设,按照一河、两线、三点分类实施,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个乡镇制定扶贫攻坚战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每个贫困村由一个项目部门联村帮扶,企业包村包户,协调安排每个企业联3-10户,效益好的企业也可联帮一个贫困村。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将懂藏汉双语、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强化用人导向,对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同时还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同时,为有效解决各乡镇对选派干部管理约束以及因增员而产生的吃、住、行、取暖、办公等各种压力,建议将各级选派干部工资关系及人头经费随行转至派驻乡镇,便于统筹管理,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六)脱贫成效精准,加强动态管理和队伍建设。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多,任务重、人员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与省、州编办协调,适当对扶贫部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部分事业编制,并在乡(镇)设立扶贫专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克难奋进的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第六篇 最新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20242150字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安排,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采取实地察看、听取工作汇报、与镇村组干部和村民座谈等方式,就我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了市扶贫办、官山镇、铁炉村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介绍,实地察看了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与镇村组干部、扶贫重点户和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和认真讨论了他们对推进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根据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 贫困现状与致贫原因

丹江口市是国家秦巴山片区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之一、是全省脱贫奔小康七个试点县市之一,全市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高寒山区、汉江以北石漠化山区和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等3个贫困带,贫困区域广、致贫因素多。形成贫困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贫困人口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特别是高中生、大学生学费、生活费支出较大,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主要做法与根本出路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丹江口市扶贫开发已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尤其是围绕贫困户脱贫所做的前期工作及好的经验做法,为下一步开展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省新时期扶贫开发精神,采取“五个一批”确保贫困户脱贫。

(一)主要做法

1、对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2024年丹江口市根据国家、省扶贫部门工作要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对全市9.86万贫困人口进行了建档立卡(当年减贫1.2万人,现有贫困人口8.66万人),为实施精准扶贫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

2、因户制宜制定了脱贫计划。按照十堰市两办文件的要求,为全面准确地完成全市精准脱贫任务,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全市组织开展了以“摸底数、立项目、定规划”为主题的精准扶贫大走访活动。围绕实施“五个一批”,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与脱贫需求和愿望,规划好脱贫项目,明确脱贫时限,算好扶贫攻坚明白账。丹江口市的大走访活动8月5日正式启动,全市各乡镇、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村千家万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走访活动,经过近1个月扎实细仔地调查,目前大走访活动基本完成,对全市所有贫困户分户制定了脱贫计划,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3、梳理了十个到户到人政策。为建立瞄准机制,对贫困户实行“靶向治疗”,梳理出台了十个到户到人政策。即:产业扶贫到户到人、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到户到人、金融扶贫贴息到户到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带动到户到人、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道路、生态家园建设等)到户到人、低保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责任帮扶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到户到人。

4、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市成立了扶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监督检查、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资金整合、宣传报道、政策指导等7个工作组。抽调精干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和各个工作组力量。与此同时,调整了市领导驻点,实行了“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为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根本出路

采取“五个一批”,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是扶贫搬迁一批。把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逐户摸底鉴定,对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地方,危旧房屋不适宜居住的对象,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分年度实施生态搬迁安置,做到应搬尽搬。

二是开发脱贫一批。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是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涉农资金投入和撬动信贷投放,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大转移就业和支持创业力度,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综合措施,推动实现稳定脱贫。

第七篇 2024年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3600字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_____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娭毑龙德成,挽着我们的手就往家里带,谈起____到她家里考察的情形,一脸的幸福。村支部书记龚海华介绍,村集体和村民入股6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____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1.抓住关键点。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强基层、打基础。基层干部群众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改善了;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实施以来,干部作风转变了;中央《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以后,干部精神提振了。尤其是对乡镇干部实现职务、职级的政策和拓宽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大家看到了希望。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些乡村干部劲头很足。同时,调动和保护好乡村干部的积极性,还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大家反映,乡村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尤其是村支部书记几乎没有培训的机会,即使隔上两三年培训一次,往往也是以会代训,时间也就两三天。乡镇书记、乡镇长到省、市、县党校培训,授课内容几乎都是“通用件”,缺乏针对性。基层干部反映,中央和省委从政治上关心我们,现在缺的是本事,希望多给培训机会。这些情况表明,要让乡镇干部与村民“坐到一条板凳上”,还得创新体制机制。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第八篇 街道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950字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云扶贫搬迁办发〔__〕13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12万人,建卡贫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__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第九篇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3850字

20__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济源市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__年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0__年度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今年以来,各项扶贫工作扎实开展,预计年底前能顺利完成3670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

2.20__年搬迁扶贫工作任务数为42户164人,目前已全部完成。

3.整村推进5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

4.“雨露计划”培训已结业和正在培训人数达1320人,预计年底前能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5.到户增收3个村的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带动203户829人发家致富。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搬迁扶贫成效明显

20__年省财政投入98.4万元用于我市的搬迁扶贫工作,目前已顺利完成42户164人的搬迁任务。

我市将搬迁扶贫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村向新型农村社区、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集中。积极创造就业机会,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一是认真摸底调查,制订实施方案。在年初确定搬迁扶贫项目点过程中,多次深入到各镇、村搬迁户原居住地和迁入地实地察看,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区、镇区集中,并就项目的可行性与项目镇村多次结合、调查摸底,认真确定搬迁对象,扎实做好项目规划,紧紧与“三化”协调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做到选址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标准着眼长远,并在镇村上报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市级搬迁扶贫项目实施意见。

二是组织培训,强化项目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搬迁扶贫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组织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培训班,各项目镇、村及施工单位均派人参加培训。在培训班上扶贫、财政、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就搬迁扶贫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资金报帐等环节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认真讲解、规范指导,搬迁扶贫工作先进镇、村介绍了搬迁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镇、村的扶贫项目建设质量意识和资金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分管领导带队经常到项目点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镇、村制订项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每月上报工作进度,确保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进展缓慢的进行督促,对迟迟不动工的进行调整或取消,让进展快的优先享受资金补助,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2.整村推进稳步实施

20__年省财政安排280万元用于我市5个整村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止目前5个村的项目验收工作已全部完成。

20__年,我们将整村推进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本着“集中连片、科学规划、统筹资源、群众主体、竞争激励”的原则,进行整村推进,突出重点,抓住亮点,认真打造,形成特色。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宜聚则聚,宜改则改,分期分批实施。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公益设施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施增收致富工程,确保贫困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

3.“雨露计划”培训扎实开展

20__年,省财政投资101万元用于我市“雨露计划”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培训结业和正在培训学员达1320人,年底能顺利完成省定目标。

一是认真认定培训基地。今年在济源日报、济源电视台发布培训机构认定公告,符合条件的多家培训机构按要求上报了申报书。随后市扶贫办会同财政、审计、阳光办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培训学校实地考评,考评小组采取听、看、问、访等方式,依照考评标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核。最后确定出9家培训学校为20__年培训定点机构。为培训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认真落实培训学员“一卡通”直补机制和县级报账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过程采取不定期抽检,对学员培训效果和质量进行考核,确保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是圆满完成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济源市把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助推贫困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来抓,从培训村的选择、培训项目的确定、培训教材的编写等环节进行认真把关,立足实际,科学组织,精心安排,共组织完成12个村、900名贫困群众参加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促进了贫困村农民科技能力提高,培育了一批观念新、技能强的种养能手。

4.到户增收工作顺利推进

20__年,省财政投资80万元用于我市的到户增收项目,共选定3个村开展实施,分别是邵原镇崔家庄村白菜制种项目,下冶镇大岭村、吴村蔬菜制种项目,共带动203户贫困户发家致富。目前,项目进展良好。

一是认真确定项目村,项目村两委班子必须团结,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群众自愿实施;

二是科学选择产业。立足各村实际,与村干群充分沟通,确定为种植业、养殖业等,但一个村只能选择一个产业。实施产业示范户必须是贫困户,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愿望,有实施项目的条件和能力。

三是确保程序公开透明。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把项目资金数额,扶持产业、实施户、补助标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与其他扶贫项目结合,形成集聚效应。

(三)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机制,深入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定点扶贫工作是我市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通过精准识别,重新认定59个贫困村,并及时调整、发动59个市直单位进行结队帮扶,实现“对帮扶村结对帮扶全覆盖”。为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济源市扶贫办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把定点扶贫工作列为组织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全市干群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为我市形成精准扶贫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对于重新识别的贫困村及贫困人口,要求每一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开展摸底调查,制定脱贫规划。

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20__年是定点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年,为推进驻村工作扎实开展,与各个包村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主要包括:创新干部思想观念、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并进行量化。

三是强化落实。我们采取工作队每月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工作台账、不定期检查、印发工作信息等措施,强化督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59个驻村工作队负责人按照工作台账结点,认真开展工作,扎实实施,稳步推进。

(四)存在问题

1.扶贫项目补助标准尚需提高。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扶贫项目补助标准也应水涨船高。比如说:搬迁扶贫项目主要解决的是扶贫户,但由于深山区独居、散居户基础设施差、致富能力弱、群众家底薄,按现有的搬迁补助标准,贫困农户在完成搬迁过程中,容易加重自身经济负担;整村推进每个村安排50-60万元,要想使一个贫困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难度较大。

2.“雨露计划”三个月短期培训要求只能在培训学校进行,而我市贫困群众多分布在山区,培训学校多设立在市区,由于交通不便,学员需在市区住宿或每日往返,这样每月自己还要花费餐费、住宿费和交通费等上千元。这无形中增加了贫困群众的负担,影响了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参加培训的人数和效果都很难得到保障。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24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济源市列入太行山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24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24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__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24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篇 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6050字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镇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____镇基本情况

____镇位于化隆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适宜,属化隆县三大川水乡镇之一,也是化隆县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86个社6871户,总人口3.13万人,有回族、撒拉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90.6%。全镇总耕地面积为____0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2亩,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温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第三产业收入占48.6%,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收入占33.33%,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历年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____9年我镇积极争取在唐寺岗、牙目、桥头、东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个村的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农户744户,发放扶贫资金372万元;____3年在____街、阿化、西滩三个村种植薄皮核桃1300亩;____4年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我镇通过行政村申请、政党政班子会议研究,上级扶贫部门审核确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关巴、东六、东七、____街、阿化、西滩8个行政村为贫困村,____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在2736以下,贫困率均在42.5%以上。通过农(牧)户申请、村(牧)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牧)委会核实、镇政府审核,确定了贫困户1355户(5257人)。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____年年初对贫困户数据进行了更新,初步确定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我镇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原则,扎实开展我镇解困脱贫工作。主要做法:1、加大宣传力度,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前提。按方案宣传,镇、村分级召开贫困户认定动员大会,宣传扶贫政策和扶贫方案。对外出打工及未能到会的群众,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宣传,努力做到政策方案“家喻户晓”,营造全村上下共同支持、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工作氛围。2、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是扶贫开发成功的关键。深入调研,方案制订科学化。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填好扶贫对象基本信息表,重点弄清家庭人口、收入来源、支出负担、存款或负债额度、致贫原因、脱贫依靠等问题;建立专门数据库,对所有认定的对象,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信息录入。通过深度分析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根据其家庭实际,综合考虑所在村社相关情况,明确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脱贫思路。3、严格按程序认定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准则。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局审批”的程序,坚持做到条条到位、环环尽责。特别在代表评议环节上,我镇注重突出民主性、广泛性,要求评议小组至少30人以上,且每个村民小组不得少于5人;在镇政府审核环节上,组织干部到各个村民小组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申请户主的基本情况,确保对象认定不出现偏差。4、强化保障,资金筹措多元化。坚持创新扶贫参与机制,构建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一是我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项目。二是通过项目整合,积极整合国土、发改、水利、林业、卫生、交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将钱用到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卫生室建设、电力改造等“刀刃”上。三是群众“凑”。发挥困难群众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扶贫过程中力所能及地投入资金。5、跟踪问效,信息管理动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动态识别、动态管理,保持扶贫对象的精确性和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按季度对贫困户进行回访,及时了解困难情况、增收状况,对于脱贫效果不理想的,及时调整扶贫方案,纠正扶贫措施。6、群众自觉行动,苦干实干是根本。使群众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是扶贫开发工作成功的动因。

总结的经验:我镇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把国家的帮助和自身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我镇谋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群众依靠自己力量发展生产的积极性。1、地理条件优越。我镇位于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海拔较县城低近10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适宜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及药材等经济类作物,且交通便利,202省道贯穿境内与循化县连接,石甘公路与石大仓乡相连,公伯峡电站公路与循化县红旗乡相连,适合发展特色种植业。2、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拉木峡丹霞地貌、公伯峡电站、苏只电站、水车生态园区、“黄河彩篮”蔬菜种植基地、马步芳公馆、阿河滩清真寺和古树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观光资源,并可依托宽广的库区水域资源,发展冷水养殖、水上娱乐等项目,打造黄河谷地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服务产业。3、民俗文化有待开挖。我镇以回族和撒拉族居多,占全镇总人口的86%,回族和撒拉族擅长做可口的饭菜,尤其是撒拉族的民族特色餐负有盛名,回族的“刺绣”也享有名誉,有收藏黄河奇石的爱好,且这两个民族热情好客,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扶持发展农家乐、民族餐等民族特色餐饮业。4、劳务经济渐成规模。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拉面经济明显提升了农民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支柱产业。5、扶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镇大力扶持带头致富群众新建畜禽养殖规模、冷水养鱼、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生产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之处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我镇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式。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我镇有些贫困村多在深山、库区一线,群众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比如我镇26村人饮工程一直未能完成;北片各村浇水渠道还没有实施防渗工程,渠道渗漏、决口等现象严重,造成群众灌水困难;我镇境内的巴燕沟和6条大排洪沟治理不彻底,每年发生洪灾冲毁和淹没耕地现象,给广大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成本高,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二是部门资金整合难。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大多各自为阵,撒胡椒面,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比较低。现阶段扶贫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比较被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我镇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严重,致富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四)转移就业培训重点不够突出。当前扶贫系统开展的转移就业培训是短期非学历培训,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范围广、成本低、见效快,但缺点是对最需要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帮助不大,短期培训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突出转移就业培训的重点,探索出新的培训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扩大转移就业培训的成效。

(五)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返贫现象较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其它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工作联系、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相互之间协调不够,社会帮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是各自为阵,统筹协调能力弱。部分行业、部门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存在不平衡状况。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现象较为突出,贫困人口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因重度残疾、重大疾病、年老体弱致贫占40%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是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户,基本难以脱贫。

四、对做好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

目前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仍然严重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 打“攻坚战”,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要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有效利用,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形成强大合力,提高扶贫成效。

(一)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已有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二)建立“到户到人”长效机制。集中帮扶,着力解决整家整户整体脱贫的问题。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精准帮扶、逐户验收”的工作要求,因户制宜,实施扶贫到户到人工程。一是干部帮扶到户。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家”活动,可分期分批安排,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组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落实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并建立帮扶台帐;二是转移就业到户。实施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就业工程,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稳定实现该类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户至少1人转移就业;三是技能培训到户。整合雨露计划、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农民培训等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四是产业扶持到户。帮扶贫困户“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增加收入。

(三)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尽量按实际投资安排项目资金,减少甚至取消到户项目要求农户特别是特困农户自筹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负担;二是提高一些扶贫项目的扶助标准。当前贫困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在这些地方修建基础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难度非常大,而且当前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劳务价格也不断上涨,项目单位投资越来越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资金标准;三是统一规范扶贫项目税费收取。扶贫资金扶持的都是贫困区域和弱势群体,因此除国家硬性规定不能免除的税费外,所有扶贫项目尤其是直接扶持贫困农户的项目,都应考虑免税。四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四)完善“基础提升”长效机制。改善民生,着力解决贫困区域生产生活基础薄弱的问题。以贫困村为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程。完善村级公路网络的基本要求,加强村出口公路和连村一般出口公路硬化、安全防护设施和中小危桥改造等建设,二是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三是加强完善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四是就医保障到户。筹集新农合资金,实现贫困人口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

(五)、强化管理要点,健全“工作推进”长效机制。一是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统筹、协调和改革力度,构建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推进和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整合资源,着力解决扶贫开发工作合力不够的问题。二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加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对贫困乡村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特色景观旅游村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

(六)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1、明确工作职责。要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切忌空喊口号,不提好高骛远的目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2、完善管理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区域内贫困地区的扶贫脱贫负总责,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整合各种资源予以支持。采取措施,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政策逐项落到实处;3、加强基层组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尊重贫困地区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4、强化队伍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5、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宣传工作,积极宣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战胜贫困的先进事迹,总结推广扶贫开发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第十一篇 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1200字

根据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督查的通知要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对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全面检查,认真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委十三届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传达贯彻情况。

一是召开镇党委会,给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加强20__年度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我镇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等作了全面要求。

二是为了落实县委及镇党委会议精神,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了镇村干部会议,传达了县委和镇党委会议精神,对扶贫小额信贷、不精准贫困户的排查、扶贫项目的推进等近期扶贫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要求镇村组干部必须深入扶贫农户调查了解扶贫户需求,为其制定可行的帮扶措施和方案。

三是着力解决特别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在联系我镇县领导的关心和协调下,张村3组王继淮、楠木6组杨元平,星海村4组李恩均、同福村6组杨元平4户扶贫户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年底前完成上述扶贫户危房改造。

二、干部人才驻村帮扶工作动员大会贯彻落实情况。

一是在镇党委会和镇村干部会议上对沐委办22号《关于选派干部、人才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和沐组干24号《关于王显杨等同志任职通知》文件进行了传达,组织成立了市级帮扶部门市住建局局长任组长,张村贫困村第一书记、镇专业技术人员和镇联系村干部为成员省定贫困村张村驻村工作组;专职党委副书记为镇党委专职负责主抓扶贫工作。

二是为推进我镇各村扶贫工作,对部分村联系村干部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三、驻村帮扶落实情况。

镇党委政府对驻村工作组到贫困村开展工作全力支持,对工作组成员入村工作车辆提供保证,对其生活做到了妥善安排张村驻村工作组已深入张村7次,已对全村82户扶贫户进行了走访,已了解了村情和各贫困户家庭状况。现在驻村工作组正结合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求数据采集工作,对各扶贫户经济发展需求作进一步的摸底。

四、扶贫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我镇扶贫解困脱贫人口任务数为1__年底前可全部完成;土杂鸡养殖50户,7500只,目前已完成鸡苗采购招标和采购合同签订,在9月底中标企业将供鸡苗。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各涉及的村都进行了公示。

五、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情况。

目前我镇正按照要求对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待名单确定后,将对精准扶贫困户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完善相关台帐和档案资料。

六、存在问题。

一是在帮扶工作中,镇村组干部无资金项目,对扶贫户无实质性的帮扶;二是部分扶贫户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三是部分扶贫户家庭缺劳力,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

七、下步工作措施。

一是做好未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户和不精准贫困户进行核实,做到扶贫对象精准。二是继续做好扶贫项目推进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扶贫民生工程项目。三是按照我镇20__年度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和对镇村干部的督查,全面完成20__年精准扶贫工作。

第十二篇 2024年扶贫到户工作调研报告5400字

根据上级安排,近期我区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全区扶贫到户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区是1999年六安撤地设市设立的新区,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山、岗、湾畈各占三分之一,辖19个乡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80个行政村,总人口100.4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淠河、汲河贯穿全境,著名的淠史航水利枢纽工程座落我区,上有佛子岭、响洪甸等五大水库,地势南高北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有8个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易旱易涝,自然灾害频繁。全区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6.75万户,22.83万人。

二、扶贫到户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果

设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为着力点,以基础建设、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以互助资金试点、“雨露计划”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整村推进。实施第二轮扶贫开发以来,我区编制了《__区XX-XX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规划》,启动了第二轮100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其中省重点村80个,国家级重点村20个),按照国家级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不少于500万元、省级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不少于300万元的标准,XX年从首批到区148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整村推进项目49个,计1213万元,按照因村而宜的工作思路,在项目安排上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相对偏远、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主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主要突出产业化扶贫,以龙头产业为依托,让其给贫因户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把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茶叶开发、油茶开发与我区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项目时都附加规定有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计划,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让贫困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2、产业扶贫。坚持在册贫困户“首扶制度”,进一步强化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的扶贫力度,全面放开承贷机构,方便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贷款发展生产,增收脱贫。自XX年以来,累计投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0.3亿元,贴息150万元。目前我区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37家,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品牌20个,无公害产品11个,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242个。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贴息贷款1.5亿元,贴息450万元。

3、互助资金。XX年以来,我区深入开展村民互助资金试点,通过民政注册成立村级扶贫互助社85个,投放试点资金1000万元,入社农户8462户,其中贫困户4007户,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问题。XX年投入互助资金100万元;在1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贴息贷款85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个60万元。建立健全扶贫帮扶责任制和扶贫档案。

4、“雨露计划”。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退伍军人培训以及贫困高中生和大学生扶贫助学,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有了较大提高。XX以来,区直多部门合作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扶贫专项培训3.5万人(次),设立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处,开展农村退伍军人“碧桂园”专项扶贫培训260人次,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475人,资助金额240万元,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资金资助贫困高中生350人,资助金额达225万元。XX年,我区进一步拓宽了“雨露计划”培训领域,投入资金156万元。一是狠抓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全年的培训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向各乡镇和培训机构下发了培训意见,调整了培训工种,提高了补助标准。全年完成培训1300人,占全年培训任务的100%。二是按每人每年4000元至3000元标准,给全区XX年211户在册贫困家庭考入大专以上的大一、大二大学生发放了教育资助金,资金总额达90万元。三是扎实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举办油茶、茶叶、板栗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3次,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

5、社会扶贫。一是注重加强与中直、省、市直机关的联系,争取他们对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力支持,如国家开发银行对我区的教育、道路、卫生、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截至XX年末,累计向我区贷款余额达10480万元,支持建成了__区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城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苏石大桥建设等一批项目;捐款574万元建设建成一批供水、公路、桥梁、教育、防洪等公共项目,解决了项目地群众饮水难和行路难等问题;累计捐赠318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高中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累计捐赠两节送温暖资金38万元。如淮南矿业集团帮扶狮子岗乡南岳庙村做好美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1477.85万元。央企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对口帮扶__区狮子岗乡康家埠村,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80万元;二是抓好区直单位的扶贫帮扶工作,每年确定550多名副科职以上的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XX年以来,区直单位和个人累计向贫困户扶贫捐款330万元,捐赠物资折款450万元,投资200万元用于贫困村改善道路、村部改貌、生产发展。三是抓好扶贫宣传工作,动员一批企业和我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参与我区的扶贫开发事业,他们在我区修建“村村通”水泥路、村部改貌、学校改貌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累计捐资达600多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扶贫到户认识有偏差。从目前扶贫到户的实践来看,工作中存在着扶贫措施不过硬,部门配合不紧密,干部工作不合拍的现象。溯本求源,这是思想认识不统一的具体表现。一是重视不够。组织领导是做好扶贫到户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少数地方对扶贫到户工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认为只要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贫困户的一切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因而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大项目、大投入等对地方经济有较大带动作用的工作上,对扶贫到户工作只停留在一般的形式上,缺乏实质上的重视和关心。二是部门认识弱化。扶贫到户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但是在具体运行操作中,乡镇以及相关部门对扶贫到户工作兴趣不浓,片面地认为扶贫到户是群众自己的事,到户工作实施起来难度大,群众工作也不好做,以至于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出现了“回避”和“踢皮球”现象。三是群众认识有偏差。大部分群众对扶贫到户的真正含义不理解,认为扶贫到户无非又是扶几个农村能人和产业大户,与自己关系不大,有“贫困是命”的落后宿命思想。还有部分群众认为扶贫到户就是把钱直接分配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思想认识不到位,部门认识弱化、群众认识有偏差,导致扶贫到户工作“效果不佳”。

2、扶贫到户政策不完善。现行扶贫到户工作机制的政策有: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小额贷款贴息、贫困村互助资金、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等。这些方面的政策设计是符合扶贫到户方向的。但是,有些政策规定定在扶贫到户的具体工作中难以落实,有的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大量的扶贫资金不能发挥扶贫到户的应有作用。特别是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对现行产业化扶贫运行机制意见很大。“企业+基地+农户”的现行产业化扶贫模式,设计虽好,但缺少对扶贫企业和大户的有效监督和问效。从而导致大部分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的壮大和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致富关联度不大,甚至使本来属于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变相转为扶富扶强,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意见很大。

3、扶贫到户体制不够顺。扶贫到户工作的项目、资金渠道和参与部门都很多,如信贷扶贫资金由农行管理,以工代赈资金由发改委管理等,不少项目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扶贫系统只是间接参与。也就是说扶贫部门虽然是执行扶贫开发政策的单位,但在项目建设、资金调度等方面,只能做协调工作,无法从整体上调控。而且,专项扶贫资金安排,首先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大局需要,区扶贫办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这就造成了扶贫系统只有实现扶贫目标的责任,而没有调控扶贫资金的措施和手段。由于体制不顺,导到扶贫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四、扶贫到户机制的几点建议

1、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系。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致富问题。就扶贫开发而言,解决当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贫困地区在安排扶贫资金、选择扶贫项目时,要解决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在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不应将扶贫重点转向更大范围的低收入人口。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早日脱贫致富,是当前扶贫开发的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

2、建立扶贫到户的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社会对口帮扶。区委、区政府要统筹区直部门、乡镇、村的力量,形成一个“以区政府为主导、区扶贫开发部门总协调、乡镇配合、村委会为实施载体”的扶贫到户组织运行机制,强化社会对口帮扶。一是加大区直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对口帮扶贫困村力度。扶贫部门积极牵头组织社会成功人士开展“一对一”帮扶。二是明确帮扶重点。要重点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问题,核心是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致富项目,要结合贫困农户实际和国家现有的扶持政策,实现因户制宜,不提倡救济式的简单做法。三是强化帮扶责任。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定点帮扶贫困户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明确到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人实行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保证每一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把帮扶贫困户作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落实。将帮扶情况登记造册,一定三年不变,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不离开,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选拔重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四是注重帮扶成效。对帮扶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可半途而废。每年都要联系一批,帮扶一批,消化一批,脱贫一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整合扶贫资源,转变扶持方式。首先要建立规范、合理、有效的扶贫管理体制,明确有关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职责,实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管理,统一制定扶贫规划,统筹安排扶贫资金。采取搭建“平台”、“拼盘”的办法,按照“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各负其责、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以及其它支农资金,加大对贫困农户扶持力度。通过整合各方资金,放大扶贫资金扶持效应,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其次要转变扶持方式。主要是转变扶贫资金投入方向和扶持方式。在当前国家大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情况下,扶贫资金应该转变投入方向,要从过去主要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重点扶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上来。大力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支柱产业、适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面上来,要根据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不同需要制定帮扶规划,确立投资发展方向,实施优先扶持发展战略,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力争做到50%以上的扶贫专项资金直接投向贫困户,重点扶持贫困农村产业发展。

4、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和小额扶贫贷款到户覆盖面。互助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是扶贫到户的有效政策,效果明显:一是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单位数量和资金规模,力争每个贫困村都建立生产发展互助资金;二是增加扶贫贴息资金总量,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到户规模。区级贴息资金安排应不少于150万,贴息利率应该不低于5%。在扶贫贴息工作中,牢记扶贫宗旨,面向农村,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5、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考评考核制度。首先要完善建档立卡制度,做好农村低保对象与扶贫开发对象的有效衔接,全面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基本情况,真实地反映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脱贫愿望,乡镇政府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建立扶贫到户项目库,报区扶贫办备案,以利提高扶贫到户的有效性。直接扶贫到户的项目可分为“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发展项目和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培训项目”三大类。由贫困户“看单点菜”。一是对扶贫到户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启动、分批扶持。二是安排扶贫到户专项资金,建议省里从每年财政扶贫资金盘中,专门切出一块,与整村推进到户资金、“雨露计划”到户资金捆绑使用,并纳入考评。三是对贫困户直接扶持的无偿资金额度以1000—5000元为宜,所有扶持的项目,必须来源于项目库,纳入扶贫专项资金年度计划范围。四是在对贫困户的资金扶持投入方式上,通过多年的摸索,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比较好,先办事后给钱。项目由乡镇、村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因户制宜安排,待验收后由乡镇财政所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放。其次要建立帮扶到户工作考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一是以区为单位,成立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对扶贫到户工作进行半年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的扶贫到户资金挂钩。对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村,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在扶贫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对扶贫工作领导不力,进展缓慢,年度考评为“不合格”的乡镇、村,取消下年度申报扶贫项目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转移、挪用、拖欠、挤占、贪污财政扶贫资金的,必须如数追回,并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二是乡镇、村要把扶贫到户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与干部职务晋升和奖励挂钩,通过严格的考评考核来促进扶贫到户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为了充分掌握区(县)一级扶贫工作实情,找到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江津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网上调查等方式,对全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一、基本情况XX年,江津被列入重庆市级贫困村共有29个(新建制为25个),贫困户36377户,贫困人口111147人。(一)贫困村的情况。25个贫困村分布于津南山区丘陵地带。XX年,紫荆、东胜、燕子3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XX年,太和、常乐、渔湾、四合、滚子坪、硐寨、大垭、龙山、红砖、骆来、关胜11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还有XX年启动的清溪沟、凤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工作调研信息

  •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五篇
  •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五篇98人关注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 ...[更多]

  • 关于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七篇
  • 关于县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七篇97人关注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xx县扶贫和移民局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集中下基层座谈调研,深入村组开展民情调查,走访结对帮扶贫困 ...[更多]

  • 2024最新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七篇
  • 2024最新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七篇97人关注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甘宁两省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绩,也探索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感受到地方各级政府 ...[更多]

  •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一篇
  •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一篇96人关注

    近期,崇信县人社局安排人员入驻新窑镇青泥沟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驻村帮扶调研工作。本着要干事先了解村情的原则,在该村村干部和乡镇包村干部的带领帮助下,采取走门串 ...[更多]

  • 个人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七篇
  • 个人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七篇92人关注

    ××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 ...[更多]

  •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88人关注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 ...[更多]

  • 2024最新镇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最新镇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86人关注

    xx镇位于xx县城东部,距老县城3.5公里,镇域面积102.67平方公里,辖39个村,总人口4.13万,其中县级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6000余人,贫困人口年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我镇采取顶层设 ...[更多]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十二篇
  • 扶贫工作调研报告精十二篇80人关注

    20**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济源市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 ...[更多]

  • 2024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七篇
  • 2024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七篇79人关注

    一、xx县贫困人口现状: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2024年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