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教学报告 > 教育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查看人数:14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务工等原因长期在外,无法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给予直接关爱和指导的孩子。这类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特殊挑战,如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等。本报告旨在深入调研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找出问题症结,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现状分析

1.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往往少于城市,留守儿童更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可能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4. 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下滑。

三、问题探讨

1. 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需要关注其学习进度和质量。

2.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需扮演更多角色,如心理咨询师、临时家长等,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对策建议

1.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设施,提升师资力量,确保留守儿童能接受良好教育。

2. 家庭与学校的联动: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让父母即便在外也能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

3. 心理援助项目: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扰。

4. 社区支持网络:动员社区资源,如志愿者、邻里互助,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

五、案例研究 选取若干个地区,分析其在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六、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期待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下了大批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特殊的压力,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告通过对多地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旨在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结尾:

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挑战,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践,从硬件投入到软件支持,全方位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拥有光明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前行,为他们的明天铺就坚实的道路。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2500字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镇各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们在全镇进行了一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镇所有行政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我镇现有留守儿童224名。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至少半年、有的甚至一年回家一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我镇的224名留守儿童其中有185名是其祖父母监护,37名委托监护,2名无监护,其中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较正常。

5、品性表现、学习态度、身体状况都很优良。

二、存在问题

1、学习偏差。多半的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在这些学生中,由于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学习介入较少,使得他们的学习无人过问,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惧学心理,体现在学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即使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的事倍功半。

2、性格缺陷。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在留守儿童中,有不少家庭对孩子放纵溺爱,临时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滋生蔓延。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而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极易造成他们的心理障碍。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对留守儿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家庭方面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素质,从而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沟通交流,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学校和班主任以及教师要经常与留守生交流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2、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使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社会及政府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加快各种制度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尽量为双亲在外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3、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留守学生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妇联组织与教育部门配合好,抓好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农村孩子的家长,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关单位要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开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第二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1650字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纷纷崛起,这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开放的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使得年轻的劳动力难以在农村生存,因此诱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热潮。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会。政府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制定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优质的入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村妇女儿童之家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劳动知识培训,让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队伍,成立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村干部实行包片负责,组织老教师做好代理家长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希望各级组织、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

第三篇 关于大名至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的3950字

摘 要:大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可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大名县经济发展不是很理想,现在依然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名县产生了很多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自然就要向城市转移。伴随着大名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催生了一大批“留守儿童”。在我所实习的学校——至诚中学,就是一所半数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的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些实习生义不容辞应该解决的。本次调研主要是应用问卷调查的问题来进行,并探究相关的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探究

一、引言

大名至诚中学,是一所私立的乡村基层中学。该校现在有学生2400人,其中6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大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当地的居民仅仅靠务农很难维持生计,只要到外地打工。而对于打工的父母来说,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当中。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名至诚学校能够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而这些留守儿童,因为远离家长,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祖国未来的发展,依靠的是现在正在逐渐成长的学生。而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已经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留守儿童”出现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专家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究。在这些探究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石柱模式。我们作为初出茅庐的实习老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再次探究一些大名至诚中学的“留守儿童”情况虽然说“留守儿童”问题有些方面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作为他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自己的结论了。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调查,最终找到真正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因。分析出原因之后,就能够施行有效地措施,帮助本校“留守儿童”走出困境。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为大名至诚的“留守儿童”创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生存和成长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我们用表格的形式将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七年级六个班留守儿童)。

二、方法

(一)问卷反馈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问卷的对象是七年级留守儿童256名(七年级一共有学生324名),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

表一:关于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频率

父母回家的频率留守儿童所占百分比

两个月一次5.7%

半年一次24.6%

一年一次65%

好多年一次5.6%

表二:关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念程度

对父母想念程度所占比例

非常想念75.5%

一般12.7%

对父母不想念,依赖爷爷奶奶或者亲友11.8%

表三:关于留守儿童和学生发生矛盾处理的方式

和学生发生矛盾处理方式所占比例

吵架或者打架46.6%

向父母诉说15.7%

闷闷不乐23.5%

其他方式23.2%

表四:关于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

对待学习的态度所占比例

很认真,很努力23.4%

一般53.5%

厌恶学习23.1%

表五: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所占比例

很乐观12.4%

心里有时会非常郁闷56.3%

孤僻,不合群22.5%

厌恶自己所处的环境8.8%

(二)由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大名至诚中学留守儿童当中,父母大部分都是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般都是一年回家一次,或者回家两次;这些孩子,对父母一般都非常想念,而且时常会因为这个问题无心学习,或者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里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大部分都不怎么上心,而且流行“学习无用论”。这些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地方出台了各种措施,有的措施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探索原因:

1.关于留守儿童对父母想念:

留守儿童普遍想念父母,这个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面打工,不能够照顾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情感,只能给他们一些零花钱,有些孩子的零花钱是非常少的。这样,就造成了这些孩子的“情感饥渴”。他们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小,这样的年龄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自然相当需要这方面的关怀。而且,这些孩子都是在学校住宿。他们只能够半月回家一次,家中可能只有爷爷奶奶,有的甚至是住在一些亲友家中。在亲友家,很多话,很多事都小心翼翼,也造成他们的想念与日俱增。

2.关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名至诚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会不同程度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关爱,心里很空虚。他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非常敏感。比如说,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激动,一旦和同学或者舍友发生矛盾,就会大打出手,甚至造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有些时候,他们在生活中,或者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会选择放弃,因为没有人在背后支持他,也没有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鼓励。

3.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问题

大名至诚学校的留守儿童学习状态一般都比较差,这样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孩子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时常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造成一段时间没有心情学习,而这也就可能造成学生的学习空白期;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或者是亲友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只能在口头上简单询问一下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不能够对他们进行应有的辅导;在这些孩子当中,盛行“学习无用论”,总是会说自己的父母没有上大学,也照样可以每天挣到很多钱,而看不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三、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针对大名至诚中学的这些情况,关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拟定并实施了这样的措施:

(一)我们实习生组建了一个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小组,并且研究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特别是心理情况。这个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自己任课的班级的孩子。因为在学校当中,任课老师对于这些孩子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比较容易做相关的工作。另外,在课上任课老师也能够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状况,制定专门的帮扶措施。

(二)关爱小组的成员要结对帮扶留守儿童。通过了解,我们从每个班级当中挑选出三至四名典型的留守儿童学生。每个班级,我们要安排一个具体的实习生来进行指导,我们这些实习生的主要工作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有必要的话,对这些学生要时时进行家访;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帮助他们补习功课,用成绩的提高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等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名至诚中学“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困境,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建立相关档案。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我们要为他们建立一个档案系统,这个系统把所有留守儿童的信息,以及我们帮扶的情况,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看清楚这些孩子的成长,也能够让我们对他们了若指掌,更好方便对他们的帮扶工作。如果一个学生出现问题,我们就可以调出他的档案,通过以前的情况做好帮扶工作。

(四)要发动全校师生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工程,只靠我们这些实习生的力量,未免有点太小了。因此,我们决定动员全校师生的力量来进行帮扶。比如说,我们可以请示大名至诚中学的校长,为“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说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等。同时,我们也申请一个专门的教室来进行心理辅导工作,辅导的任务交给我们实习生中的心理老师。另外,在“留守儿童”之间,也要开展互相帮扶活动,让孩子之间互相关注,互相关爱,互相理解,最终使他们珍惜纯洁的友谊。

(五)定期开研讨会。作为我们这个关爱小组,要不定期的进行研讨。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就要开会研讨一下。研究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好的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六)对于负责老师要实行奖罚制度。这项工作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强烈的责任性,而有些老师不自觉的就容易忽略“留守儿童”工作。因此,我们要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考察和审核,对审核的结果要有一定的奖罚措施。人只有有了一定的压力,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而奖罚的依据,主要是让学生定期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评比,打分。

(七) 要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够之关注他们本身,而应该从他们周围的环境做起。只要他们周边的环境好了,有了人文气息,他们自然就会让自己向这个方面来靠近,素质也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比如说,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方法,研究新的措施,让工作在改进中得到发展;还要定期召集学生,一起开座谈会,通过这种方式来聆听学生的新声,听听他们的想法。

四、结论

经过我们几个月的努力,大名至诚中学的“留守儿童”工作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留守儿童”在我们的关爱和帮助下,无论是在学习惯,还是在生活习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在学校都属于寄宿生,他们现在已经明白了应该如何独立生活;如何处理好和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明白了家长的辛苦,坚定了自己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决心。

看到这些的效果,作为实习生的我们非常欣慰,但是我想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希望,在我们以后的实习生当中,能够接过我们手中的这根“责任棒”,让“留守儿童”工作永远接力下去。

参考文献:

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江苏文艺出版社,2024.

卢德平. 中小学如何做好留守儿童教育. 北京高教电子音像出版社. 2024

[3] 谭中长.留守儿童教育石柱模式.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4

[4] 史正刚.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与教育.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24.

[5] 张云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4)

作者简介:杨东东,米佳腾,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大名县至诚中学实习学生。

附录ⅰ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问卷

1、父母回家的频率。

a两个月一次b半年一次c一年一次d好几年一次

2、对父母的想念程度。

a非常想念b一般c对父母不想念,依赖奶奶爷爷或亲友

3、关于留守儿童和学生发生矛盾处理的方式。

a吵架或者打架b向父母诉说c闷闷不乐d其他方式

4、关于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

a很认真,很努力b一般c厌恶学习

5、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态。

a很乐观b心里有时会非常郁闷c孤僻,不合群d厌恶自己所处的环境

第四篇 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况的调查1850字

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五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2550字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

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

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六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6550字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探讨如何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及环境的实际情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及留守儿童本身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调研主题的背景

目前民生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其中就存在这么一个需要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最直接有效的关爱。 其次,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再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励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源于家庭教育当中的励志教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等方方面面,因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二、调研的时间和地点

1、时间:__年7月8日——__年7月21日

2、地点:永新希望学校及其留守儿童所分布在的马滩村、魏家庄、沙云村、庞家堡、寨子村、马棚村、东村、新城村、集贤镇等。

三、调研的主体和对象

主体: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社会实践服务团

对象:周至县永新希望学校的留守儿童、教师及留守儿童监护人

第二部分:调研的方法和过程

一、调研的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家访;采访学校领导

3、问卷调查法:设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篇)》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孩子篇)》。

4、参与观察法

二、调研的过程

1、前期准备:__.06.18—__.07.07

通过各个渠道了解家庭教育、励志教育、留守儿童等核心概念,并在查阅心希望以往资料、了解当地具体状况以及永新学校老师同学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确立“梦想滋养心灵,励志照亮人生”的主题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调研方向,策划实践具体流程,拟定孩子篇和家长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以下是具体的编制维度图:

2、中期实践:__.07.08—__.07.21

在班主任组织下,对在校学生共发放130份孩子篇问卷,收回留守儿童问卷66份,有效份数为65份;共进行43 次家访,收回43份家长篇问卷,其中留守儿童的有35份,有效份数为33份;共进行一次老师访谈,收回访谈记录一份。

3、后期总结:__.07.22—__.08.29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及对比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励志教育的基本情况

1、家庭是否对留守儿童进行励志教育

根据调查问卷孩子篇及父母篇(图1)反映的情况,从未对孩子进行励志教育的情况为0,而孩子做家务时(图2),大部分家长都会表扬孩子,因此留守儿童家庭中是存在励志教育的。然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图3),有27.27%的父母认为这不重要。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时(图4),有25.9%的父母严厉批评打骂或者不理不顾。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家庭中尽管存在励志教育,但不明显,需要引起注意。

2、缺乏家庭励志教育的原因

在关于“双方交流多吗”一题(图5)中,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都没有“从来不交流”的情况出现,但经常交流的情况少于50%,说明家长和孩子交流频率较低;同时有50%左右的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交流当中存在着困难(表1),而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代沟的长期存在(没有共同语言、不敢和家长说以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图6)。由此可见,目前孩子与家长的交流障碍问题是阻碍家庭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励志教育的作用体现

图7

由图可得知(图7),留守儿童与全国各地同龄阶段的其他孩子相比,都表现出与老师交流频率低,与同学交流频率高的特点,都表现出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因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无法得知励志教育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的直接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联系:

典型案例:

在对八年级孩子小豪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很明显地发现这个孩子比其他的孩子要更自信大方。除了男孩子特有的淘气之外,在询问到要考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之类的问题时,和其他害羞或是叛逆的孩子不一样的是,他很自信地说要考镇上最好的高中,才能读最好的大学,问道他为何有如此的自信,他很出乎意料地说,“我有我爸爸这么聪明。”孩子的父亲常常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父亲常常鼓励孩子,尽管只是口头上的简单鼓励,但是却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励志教育在孩子人际关系和性格养成方面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在家中受到鼓励多的孩子更善于与人交流,表现得自信大方,对自己的梦想有坚定的追求;相反,在家中受到鼓励少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不爱与人交流,缺乏追寻梦想的内动力。

二、励志教育的来源

1、励志教育现实主要来源与孩子期望的对比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图8),我们得知留守儿童平时最常得到老师的鼓励,其次才是家长,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进行自我鼓励;而在家长和孩子的期望值当中(图9),大部分家长(70.27%)认为学校的鼓励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10.81%的家长认为家庭的鼓励最重要;然而从孩子的角度而言(图10),他们最渴望得到的却是家长的鼓励(45.59%),老师只占33.82%。由此可得,在农村留守儿童家中尽管家长会鼓励孩子,但与孩子的期望值还是有较大的偏差,他们对于家庭励志教育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仍旧存在欠缺。

2、励志教育的其他来源

图11

励志教育的来源除了家庭,还有孩子们周围的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和平日里接触到的文化媒介。根据统计(图11),我们发现书籍被孩子更多地用于摄取知识(51.02%),电视节目则因其搞笑有趣而被孩子更多地用来放松娱乐(41.20%),而真正给予孩子们鼓励,激励其成长的则是名人明星(56.00%),说明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效应的积极成分在励志教育中起到一定的成效。

三、家庭励志教育当中激励方式的比较

在家庭激励方式中,人们总结了7种激励方式,分别为语言激励、行为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兴趣激励。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对这7种家庭励志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家长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家长会对孩子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高达68.75%的家长不会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孩子,农村人保守内敛,不善于用亲密的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竞争激励:42.40%的家长要求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27.30%的家长鼓励孩子努力赶上他人,9.10%会骂孩子没出息,剩下的21.20%则不与其作比较;

榜样激励:51.72%的家长会选择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20.69%的家长会以自身为标榜,但还有27.59%的家长不为孩子设立榜样,同时没有家长愿意选择名人作为榜样;

目标激励:76.67%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为孩子设立目标,并保证达到目标后给予相应奖励,23.33%从来没这么做过;

物质激励(图12):98.30%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其中给孩子奖励零花钱、零食和衣服的居多,而书籍及文具只占13.60%;

兴趣激励:超过半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发展采取放任式态度,任其发展。

在孩子方面:

语言激励:超过90%的孩子反映家长会对其说“不错”、“有进步”等鼓励性的语言;

行为激励:68.25%的孩子说家长曾经通过拥抱、亲吻、拍肩等行为方式去鼓励自己,但其中只有16.28%的家长会经常这么做;

竞争激励:有44.62%的孩子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赶超其他优秀的孩子;

榜样激励:据孩子反映,43.75%的父母会以自家优秀成功的亲戚作为孩子的榜样,而以名人、父母自身及不设榜样则分布稍次且平均,分别为20.31%、18.75%、17.19%;

目标激励:孩子说父母经常或偶尔为自己设立目标的高达87.30%;

物质激励:孩子反映,在其受到的奖励中,以衣服、书籍、文具、零花钱、零食为主,且其所占比例相近;

兴趣激励:孩子认为父母对其兴趣不予支持的占18.04%。

对比表2的数据,我们发现,孩子偏向的激励方式与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存在偏差。孩子更偏向于兴趣激励(32.43%),这说明家长平时比较限制孩子兴趣的发展,取而代之用物质激励去补偿,但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物质激励和对行为激励、目标激励、语言激励、竞争激励的态度几乎一样,他们更需要的是自我兴趣的发展和被肯定。

而就家长常用的激励方式而言,他们最常用的是物质激励(高达40.68%)和语言激励(32.20%),其他激励方式则小于10%。综上发现,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三个误区:

1、功利导向。家长在进行励志教育时,以物质激励居首,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金钱为上的观念,这会导致孩子功利心过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榜样示范。在榜样激励中我们发现家长多以自家亲戚作为孩子榜样,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榜样的只占20.69%。虽然以自家亲戚为榜样比以名人为榜样要现实,但孩子平日接触最多的还是家长,所以家长树立好榜样也是激励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3、忽略兴趣的重要性。调查显示53.10%的家长不鼓励也不反对孩子的兴趣发展,有6.30%的家长甚至完全不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若我们遏制了他的兴趣发展很有可能就扼杀了一位名家的诞生。

四、励志教育主题活动的初步实践

励志教育主题活动是 “心·希望”团队支教的新增环节,旨在将励志教育主题贯穿到课余活动当中,探讨励志教育的作用。据此我们为孩子们举办了“世界2分钟”、“乒乓球比赛”和“英语可以这样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受到永新希望学校老师的支持和广大学生的喜爱,充分挖掘了孩子的潜能和内动力,使励志教育成效明显。

第四部分: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层面

1、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家庭励志教育缺失的首要原因是父母长期不在家,而父母外出的原因则在于务农带来的收入较低,相比之下外出打工收入更多。若政府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升级,带动当地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农民收入得到可观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则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更多的父母愿意陪在孩子身边,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励志教育

农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力不从心,时常走进严重的误区。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民,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加大教育基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等教育机构

孩子们正处于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形成以及今后行为的关键原因和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加大教育力度,在农村学校推广励志教育,使留守儿童塑造完好人格。

4、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和奖励机制

政府需建立完善的补贴制度,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给予扶助及一系列的物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农村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先进励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奖励,以此刺激农村励志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重视励志教育,加强教师培训

农村学校教育大多仅限于知识层面,在精神教育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对于励志教育更是了解甚少。因此学校应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中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意志、激发学生成功志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的励志教育上来。

2、建立可行的励志教育模式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时穿插有关励志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在学生的考试评比中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情况定下目标或者设定一个对手,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公示优秀学生名单或者告知家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学校还可以效仿“励志教育三大步”的育人模式。第一步,每天读一封励志信;第二步,让学生填写成长记录,原则上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第三步,行动与自我评价,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监督和评价。

3、积极开展励志活动,加强励志氛围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邀请励志教育专家或者对此有研究的教师定期为学生做励志教育讲座;还可采取记诵校风校训、聆听杰出青年事迹报告、唱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系列活动、设兴趣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潜质。同时,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熏陶学生,可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建设校园励志文化。

三、家长层面

1、与孩子加强交流,改善沟通方式

要取得有效的沟通,则需不断改善沟通的方式。首先,父母要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平等交流;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避免误解,同时通过细节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再次,父母要努力创造沟通的机会,除普通的电话交流外,还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前沿的方式来积极拓展情感交流的渠道。最后,父母应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很多留守儿童家庭当中仅有父亲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角色的缺失,母亲则很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在教养孩子中容易走极端,要么过于放松,要么过于严厉,导致交流氛围缺失或失衡。因此,父亲应尽量多回家看孩子,母亲则应权衡角色的扮演。

2、走出教养误区,完善家庭励志教育

在调研中家庭励志教育存在不重视、功利导向、榜样示范和忽略兴趣等的误区。因此,家长需要认清这些误区并尽量规避它们。

同时,家长还应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鼓励孩子,完善家庭励志教育:第一,要保持对孩子的语言鼓励。第二,要增加对孩子的行为鼓励。第三,应适当运用竞争激励。第四,应正确选择榜样运用榜样激励。第五,需重视目标激励。第六,适当减少物质激励。第七,要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

3、临时监护人应积极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学习大都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照料,较大的年龄差造成了巨大的代沟。因此,临时监护人应尽好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保障孩子基本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孩子的想法。

四、孩子层面

1、体谅父母,自强不息

没有哪个留守儿童的父母是愿意离开孩子的,他们四处奔波,辛苦工作终究是为了把家建设得更好。因此,孩子应该更多地体谅和感恩父母,学会承担,自立自强。

2、敞开心扉,主动交流

一方面,每个孩子应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关心父母的同时自己也就得到了关怀。另一方面,在学校里,还应积极主动和老师、同学多多交流,做一个乐观、开朗且大方的人。

3、坚定梦想,不懈追求

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其次,应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不局限与眼前,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再者,要勇敢面对困难,不怕失败;最后,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奋斗,为梦想不懈努力。

五、社会层面

1、加强对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的关注

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工作者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励志教育给予关注和报道,定期举办与该主题相契合的讲座、报告等学术交流活动。

2、发挥名人效应,传播正能量

根据问卷反映,名人明星是最能激励孩子成长的群体,可见偶像的魅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明星名人都是台前发光发亮,台后默默努力付出的典范。因此,公众人物应维护好自身的打造的良好形象,做好榜样,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投身公益,传播正能量。

3、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志愿者应不断提高个人素养,服务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给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和知识,还应学会如何用自己优秀的品质在短时间内感染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发愤图强、追求梦想的内动力。另外,以短期支教为主要方式的志愿者还应做好回访工作,保证对留守儿童关爱的持续性。

第五部分:结束语

“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这是当下流行的亲子节目主题曲中爸爸们对孩子的承诺,现实当中又何尝不是。家庭永远是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父母则是为孩子抵挡烈日和风雨的大树,但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和庇护,去独自与烈日相持、与风雨对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但若父母一味的紧闭门窗,包揽一切,让孩子与困难隔绝,百般宠爱,又或是完全放养,连最基本的关爱和鼓励都不给予,那么孩子将来何来的自信、勇气和能力去独当一面,开阔自己的蓝天?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成为立于孩子身边的大树,但却可以扎根孩子的心里,无法手相牵,却能心相连。但愿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多和孩子联系,多鼓励孩子,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走近农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内心的独白,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助他们发愤图强,实现梦想,收获励志人生。

第七篇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8500字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许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亲情、教育、安全,缺失了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引人忧思。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课题以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调查对象,深入浅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讨并加深了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认识。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内容

1.开展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活动。

2.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做心理辅导。

3.调查活动。①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③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④留守儿童的心事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请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不记名选择与作答。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80%。我们的问卷共设有50道题.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活动的男女比例为52:48。从调查人群的年龄角度看,在10岁以下的人占30%,10岁以上占70%。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各个层次的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二、情况汇总

1.父母的工作问题。在被调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亲出去打工”的占15%,“母亲出去打工”的占10%;“在县城内打工”的占15%“跨县、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监管照顾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是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调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60%的被调查者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调查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调查者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调查者则“自己住”。

3.心理态度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心理状态不佳。在被调查者中,“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其中,“很担心”的占33%,“有点担心”的占46%,“不担心”的占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调查者则称“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学习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对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听老师话,十分刻苦”的占21%,“听老师话,比较刻苦”的占45%,“一般,不爱听老师话”的占28%,“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的占6%。“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经常复习”的占31%,“很少复习,没时间”的占19%,“偶尔复习,想不起来”的占36%,“很少复习,不喜欢”的占13%。

5.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回答“很多”的占41%,“不是很多”的占47%,“很少”的占11%,“没有”的占1%。对于“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这一问题,回答“喜欢,害怕”的占15%,“喜欢,不害怕”的占37%,“不喜欢,害怕”的占9%,“不喜欢,不害怕”的占39%。

6.生活问题。79%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与其亲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监护人之间存在极大矛盾,有23.9%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并仅有22%的留守儿童在与人闹矛盾时选择向父母诉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认为社会并不关心自己。

三、发现问题

近年来,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留守儿童如果监护管理规范有效和教育方式得当,确实能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可以培养他们果断的判断力,锻炼他们独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赖,学会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为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退、道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淡化、安全隐患增多等。

1.课程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习惯不良,教育单调,成绩不佳。(1)学习成绩不佳。调查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由于思念父母、家庭温暖不够、体制不好等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成绩基本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2)学习动机不足。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监督落后和父母的期望值较低等都是他们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

2.生理状况方面。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与父母间的亲情缺乏,心态逐渐失衡;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1)留守儿童一般寄居在亲戚家、祖父母代养或者在学校住宿。由于,亲戚情况与家里情况一般相似,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条件并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他们得不到很好的营养补足。

(2)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宿舍非常紧张,多人共挤一间容量有限的宿舍。学校的食堂卫生和饭菜的安全性同样存在隐患。

3.心理状况方面。(1)心理自卑。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他们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与其他同龄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没有父母陪在身边,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2)心理逆反。他们缺少关怀并且受到一定的歧视,人际沟通渠道和情绪发泄情绪不够畅通,当他们感到郁闷压抑的时候,难免会选择较为负面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3)个性自私任性。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只能在经济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要求较为顺从,以此来弥补孩子。祖辈在教育监管过程中较为溺爱孙辈,一味的顺从和娇宠造成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现象。

4.思想道德品质方面。(1)道德观念缺失。“金钱+ 物质”成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来最直接的弥补孩子的方式,孩子对金钱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养成好逸恶劳和功利享乐等思想,认为“读书不如打工”等读书无用、学习无用思想。认为打工赚钱较快,不积极主动的继续学习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2)道德行为失常。近年来,出现不少留守儿童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出现留守儿童组成的盗窃团队等。“留守儿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画上了等号,在道德行为方面表现失常,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能力较低。

5.安全知识方面。(1)人身安全意识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护和教育,监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较低,生活条件往往较差,“有病不能医”的现象导致留守儿童们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终生的遗憾。(2)安全难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现象并不少见,受到人身伤害时安全意识淡薄。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范,法律意识淡薄,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四、调查反思

一个人的成长状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由于留守儿童在教育、情感、物质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况令人堪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环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1)公共政策流于形式。关于留守儿童问题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实。由于缺乏与实际困难相结合,政府的政策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等形式上。例如:政府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经费的不足、模式的单一和思想的束缚,留守儿童学校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当有限的。难以入学、受人歧视、氛围不佳和开支过大等原因,他们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来所在的乡村学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跟典型的城乡二元管理模式的户籍制度相挂钩,这样流动儿童就没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2)社会环境封闭保守。黑网吧、色情卡拉ok、赌博场所等各种不良场所在农村屡见不鲜。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处在如此混乱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落后低俗思想的影响。农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规范的公共娱乐活动场所,人文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

2.学校教育方面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他律阶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与监护人之间的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约1/3的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校规校纪,常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撒谎骗人和欺负同学。

(1)教育经费不足,资源匮乏。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用于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仅仅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课余活动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虽然国家鼓励到山区去支教,响应号召的人数还是相当有限的,资源的缺乏、平台的束缚和生活条件的低下等导致了教师的数目较少且不稳定,不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辅导欠缺。无论是农村学校的领导还是教师,其教育水平都是相当有限的,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发展。简简单单的将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仅是开展单调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不能有效联系现阶段孩子的生活实际。大多数乡村教师没有受过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开设心理咨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1)监管教育不力。代为监管的亲戚往往不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质教育,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祖辈则易与留守儿童存在严重“代沟”,他们思维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留守儿童容易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的辨别能力低,受不住诱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亲子教育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亲子教育完整、单亲抚养和亲子教育缺失。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状况按监护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种监护类型: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单亲监护、亲属(亲朋好友、或叔婶、姑舅)监护,同辈监护(由留守儿童中年龄较大哥哥姐姐担当监护人的角色)、自我监护。这些监护方式均不属于 “亲子教育完整”类型,大部分留守儿童缺失父母亲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单亲扶养人大多是母亲。由于丈夫长期在外打工,家务和农活的全部负担在她们的身上,劳累、心烦和文化水平较低等现实情况都局限了对孩子的教育。

五、调查总结

1.力保公共政策务实有效,营造社会优良环境

(1)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医疗、身份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国家应该赋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所属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贯彻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监管,使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为其营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环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倾斜,为留守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资助、卫生和免费法律服务。开通“亲情热线”,经常与外出家长联系,及时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开设“倾诉信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欢乐与充实、真情与温暖。非政府组织是公民自愿组成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自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是民间协会等。应积极开展综合协助留守儿童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决一些上学、看病、学习、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3)改善人文环境,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和丰富农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农民生活的精神内涵,减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对留守儿童的侵蚀。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家教知识讲座,提高代监护人的素质和责任感。如:举办代理监护人家教知识讲座、隔代教育知识讲座、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等主题活动。

2.扩宽学校发展渠道,完善学校教育职能

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1)用爱启迪,增进情感。老师应在平时多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针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真正能深入学生的心坎。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不仅可以采用老师帮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互帮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师专门负责所带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育情况,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儿童若干人分为互助组,共同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助鼓励。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多鼓励留守儿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施寄宿制度,建立档案制度。寄宿制学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找到和他一样的同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为伴,消除歧视和自卑感,弥补家的温暖。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爱好特长,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惯,思想品行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档案建立地越完备,教育就越有效。

(3)设置特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课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减少产生新一代留守儿童的机率。

3.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监管策略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亲子教育,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2)克服困难,改善条件。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与孩子增进感情、扩展孩子的眼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选好监护人,确保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__.

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__.

[3] 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__.

[4] 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__.

[5] 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__.

[6] 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__.

第八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2550字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九篇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2400字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十篇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6700字

关于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在《___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贯彻落实《___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新洲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近期,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新洲区辛冲镇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此次调研选取辛冲镇为主要区域。为了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6岁之间。

调查共涉及39个班级,总人数2613人(其中初中生1440人,小学生1173人)。据调查统计,辛冲镇现有人口63425人,近几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现有1.5万农村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是闻名遐迩的“楚天建筑之乡”,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2。

在2613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学生176人,中学生293人),占17.9,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偏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统计数据见附表:项 目对象总人数品行学习、品行、困难生学习智力身体 心理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优中一般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基本正常偶有波动孤僻任性性格扭曲在校生2613107478744327587711294696161365632123792146210151091444留守生469151133184131922751019518916016618410893214161其他学生214479386149015078692476352112314729717913441122838228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

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辛冲镇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据在辛冲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专题调研,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个别差异障碍维度性别年龄 临时监护人探亲频率电话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男女13141516祖辈父辈一年一次一年多次经常无常粗暴型民主型放任型交往能力76.97566.778.777.81008483.387.566.777.583.677.85375.9性格83.687.555.574.577.810082.77885.477.87576.977.863.188.9生活感受84.78066.772.377.81008476.983.372.280.753.46763.171.7人生理想7377.566.772.366.7074.172.285.466.77580.777.87775.9协作求助69.26555.574.577.8082.783.374.172.28076.978.963.179.3学业成绩65.37566.774.577.810079.377.781.277.88080.877.863.179.

3

4、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

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

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7、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20__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__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

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__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

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1、在政策体制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可利用城市中小学生源减少的机遇,运用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2、在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

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

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一是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

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第十一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1550字

奎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及其受侵害事件逐年增多,对社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越来越大,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的降低这种危害性,连云港市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发放问卷调查8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并通过进村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受访留守儿童共有583名。

一、背景与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比例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逐年增加。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的社会破坏性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法律知识匮乏、法制观念淡薄,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观念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受侵害事件频发。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性侵犯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二、主要做法

(一)送法进学校,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学法兴趣。赣榆县妇联联合县司法局大力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宣传教育,积极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此次宣传活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推进法制教育进课堂活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举办以“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为主题的“送法进学校”活动,做到“四个一”:上一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配一套青少年法制教育图书音像资料;设置一个青少年法制教育固定宣传栏;开展一场法律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学法兴趣和守法意识。

(二)送法到课外,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丰富课外生活,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县妇联、县司法局为外出务工者相对较多的几所“留守儿童之家”送去法制故事、绘画、漫画等10多类法制书籍1000多册,并将创作拍摄的8集《法在身边》法制情景剧制作成dvd光碟,向全县“留守儿童之家”赠送发放。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未成年人保护行动”和“争做文明守法小公民”活动,并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对子,着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送法到身边,开辟农村留守儿童绿色通道。为有效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开辟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向全县所有留守儿童之家发放了法律援助卡,按照“应援尽援”的要求,对涉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问题,进一步降低门槛、简化条件,实行随来随办;各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还负责收集登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资料库,优先受理、精心办理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全县累计办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案件百余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家庭原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基本上失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管教的地步。

(二)学校原因:一部分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和在校学生的管理,学生在家中的时间缺少有效监管。

(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各级组织齐抓共管的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

赣榆县妇联立足实际,下一步将联合县司法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渗透于各个方面。县司法局将有计划地培养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对全体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

第十二篇 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750字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选取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凤翔村当地的凤翔幼儿园、凤翔中心完小和凤翔一中三所学校中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对凤翔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成绩、家庭教育情况及家庭受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有效的数据,为解决凤翔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能为凤翔村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做一点贡献。

凤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县西南方向,东邻右所镇,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北邻茈碧湖镇。该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气候干湿分明,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凤翔村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它是凤羽镇在校人数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早在2024年凤羽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旅游业在这里的发展非常缓慢。

一、调查概况

1.各学校整体概况(1)凤翔幼儿园:学生共118人,留守儿童52人,占44%;汉族3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主要来自凤翔村,只有极少数来自周围的村,比如源胜村。(2)凤翔中心完小:学生共322人,留守儿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基本来自凤翔村,只有少数来自周围的村。(3)凤翔一中:学生共1107人,留守儿童688人,占62%,其中凤翔村共191人,留守儿童91人,占48%。学校学生98%以上为白族。生源来自凤羽镇各个村,其中凤翔村学生人数最多。

2.凤翔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凤翔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对贫困,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以上原因,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市区、省城方向流动。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凤翔村自2000~2024年这十年间外出务工人员最多,202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如今,凤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交流情况在我所调查的28名留守儿童中,有20名学生的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剩下的8名学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来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来一次。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电话联系。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内打工,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独生子女只有幼儿园的5名学生和1名初三学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个孩子。

4.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为没受过教育或只有小学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学学历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学历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们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普遍较差。

二、个案分析

(1)a同学,男,13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对陌生人却显示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爷爷在2024年患高血压,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点绣花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据他爷爷介绍,孩子的爸妈在8年前就双双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转到昆明工作,他们出去的这8年,就只回来过两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听话,学习也比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变了一个样,非常调皮,还结交了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

(2)b同学,女,14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她是亲人眼里孝顺、善良的好孩子。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亲就去丽江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而她的妈妈由于身患疾病,一直卧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

(3)c同学,女,13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一年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c同学的父母在她1岁时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的父亲在剑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亲在昆明,一年回来看她一次。c同学与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说跟爸爸不是一个世界的,也不想与他交流。当我问到她想不想考大学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不想。听她的爷爷介绍,c同学的性格比较暴躁,不爱整洁,有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都是凤翔村留守儿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只有30%的孩子较优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异等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在凤翔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凤翔村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父爱母爱有强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

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倾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有过激行为或寻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们在家里的时间远超于在学校的时间,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建议针对凤翔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

①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推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

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优势产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制作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宣传册发放到年轻父母和适婚青年手中,并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识。

④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凤翔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够便利,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向县城、市区、省会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孩子却被迫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里。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多陪伴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我国的留守儿童多做一些努力,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报告十二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镇各学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们在全镇进行了一次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镇所有行政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镇现有留守儿童224名。调查显示,他们的父母都是外出务工,至少半年、有的甚至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留守儿童信息

  • 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十二篇
  • 留守儿童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十二篇68人关注

    一、学校的基本做法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 ...[更多]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二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二篇59人关注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 ...[更多]

  • 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报告十二篇
  • 留守儿童教育调查报告十二篇57人关注

    一、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主要成效(一)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随着我县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xx年我县留守儿童占 ...[更多]

  • 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十二篇
  • 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十二篇43人关注

    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切实抓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我校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的要求,将我校前一阶段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前 ...[更多]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十二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十二篇41人关注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地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及生活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其物质需求同心理需求,进一步针对当地留守 ...[更多]

  •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十二篇28人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点出了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直接原因,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