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5-30 16:20:02 查看人数:25

地质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

1. 实习背景:简要介绍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的性质、规模和目标。

2. 实习目标:明确实习的主要学习目标,例如提升实地考察技能、理解地质构造原理等。

3. 实习内容:

- 地质勘查:描述参与的地质勘查工作,如地形测绘、地质剖面测量、岩土取样等。

- 地质分析:分享对采集样本的分析过程,如矿物鉴定、岩石类型识别、地层划分等。

- 地质灾害评估:讨论参与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包括滑坡、地震、地面沉降等。

- 工程应用:阐述实习期间如何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和规划。

4. 案例研究:选择一两个具体的工程地质问题,详细描述解决过程和所学知识的应用。

5. 个人体验与反思:分享实习期间的收获、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个人成长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6. 技术技能:列举掌握的新技能或提升的技术能力,如使用地质软件、数据分析等。

7. 团队合作:描述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包括沟通、分工和解决冲突的经验。

8. 展望未来:提及实习对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设定的后续学习计划。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在2024年的夏天,我有幸在xx地质勘察院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实习经历,深入参与了xx工程项目。这次实习不仅让我理论知识得以实践,更在实践中深化了我对工程地质学的理解。

结尾:

实习的时光短暂而充实,我深深感谢指导老师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是我专业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严谨、务实。我期待着将实习所学应用于更多实际项目,为工程安全和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

第一篇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750字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第二篇 地质实习工作报告心得体会400字

地质实习报告心得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 地质钻探技术实习报告1200字

地质钻探技术实习报告

今年我来到了广东核工业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3月的实习。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3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9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任务。

第四篇 最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1050字

最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章:绪言

(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2)实习任务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②观察少华山地貌及地理现象:河流山体特征。

③观察岩层产状要素,褶皱和节理。

④使用地质罗盘测岩层产状。

(3)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使我们获得实习区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野外地理现象的特点。

(4)实习工具:

铁锤、地质罗盘、放大镜。

(5)实习要求

认真观察地理现象,实习期间大胆细心。合理使用测量仪器,要有科学严谨的实习精神。野外注意安全,进入山区注意防火事宜。

(6)实习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境内少华山,

第二章:岩石。

少华山由于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所以那里的岩石多以火成岩为主,其中白色花岗最常见,也有肉红色的花岗岩, 少华山区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其中玄武岩是典型的`喷出岩多呈黑色风化面黄褐色或灰绿色。细粒或隐晶结构呈斑状结构并长有气孔、杏仁等构造。火成岩根据其化学成分及矿物成分排列,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根据岩石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岩类,也是酸性岩,主要由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组成,并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第三章:构造。

实习地区构造概况:少华山在大一级地质构造中属于秦岭构造带,进一步划分属于东秦岭地质构造带。

少华山隶属于秦岭山系,是由于渭河地带地壳下陷同时又由于上古时期形成古地台时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以及印支运动等,其中海西运动的影响之为明显:在晚古生代末期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秦岭及其周围山脉相继隆起。少华山山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少华山区域内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断层构成复杂,背斜较易观察,向斜成山不明显。岩层层理较清晰。岩石表面风华严重,节理较为明显。

第五篇 地质个人实习报告4000字

一、前言

实习时间、地点、目的的详细安排:

一、时间:2024年5月6日—2024年5月10日;

二、地点:⑴ 石门寨、沙锅店、⑵祖山东门、⑶北戴河鸽子窝;

三、实习目的:

1、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和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6、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

7、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

二、实习区域概况

一、具体实习地点地理位置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乡管辖。祖山位于秦皇岛 青龙县境内,由于渤海以北、燕山以东诸峰都是由它的分支绵延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命名。其最高峰天女峰,海拔1424米,略逊于泰山。鸽子窝位于秦皇岛北戴河海滨东北角。在那由于地层断裂所形成的20余米的临海悬崖上,因这里曾是野鸽的栖息地,所以留下了鸽子窝的名字。

二、工程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地区,北部和西部局部为山区。秦皇岛市柳江盆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地质公园。盆地地层出露明显,构造丰富多彩,并有多条河流从其间穿过,是理想的地质填图教学和普地教学基地。盆地南北长约20千米,东西长约12千米。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自南而北,由群山丘陵、台地残丘转而为倾斜平原。

三、自然地理情况

秦皇岛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其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河流有6条,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23条,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54条。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洋河,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

三、实习内容

一石门寨、沙锅店实习

1、认识早奥陶世至二叠纪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沉积岩是在地表环境中,先前存在的化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物质、有机物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地壳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虽然它的体积只占地壳的5%,但是露出面积约占陆地表面积的75%。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等一些物质组成。沉积岩的结构按其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及形状等方面的特点,一般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和生物结构,它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此处的沉积岩由地质构造形成,多数为灰岩,包括石灰岩、虫孔灰岩、竹叶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经长期风化作用,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中间为浅灰色。竹叶状灰岩较破碎,属碎屑结构,这些碎屑物质经胶结后形成灰岩。此处岩石属早奥陶世至二叠纪沉积岩,粘土矿物发黄,岩石经强烈的构造运动,由水平变为倾斜,产生背斜现象,并出现了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正断层。

2、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

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用地质罗盘测该处岩石的产状,走向为北偏东10°,倾向为北偏东100°,倾角为30°。

3、对岩浆岩的认识

该处岩石以岩浆岩居多,同时有沉积岩存在。岩浆岩又叫火成岩,占地壳总质量的95%。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岩浆岩上升侵入围岩,在地壳深处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深成岩。在地面以下较浅处形成的岩石称为浅成岩。两者统称为侵入岩。由喷出地面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岩石成为喷出岩,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岩浆岩主要由sio2、 al2o3、fe2o3、mgo等氧化物组成。其中sio2是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它是反应岩浆性质和直接影响岩浆岩矿物成分变化的主要因素。岩浆岩由于形成的环境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形态、大小和结晶程度,以及颗粒之间的关系。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空间排列及其填充的方式。

4、对岩溶地貌的观察和岩溶作用的认识

这里岩溶现象较为明显,是因为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岩石经长期化学反应,使岩石具有可溶性。这里还有大面积的岩石间侵入接触现象,沉积岩中夹有岩浆岩,说明此处经历过火山喷发。该处亦发现有岩墙,较长,宽约3-4米,其走向为南北方向320°,由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靠近地表的岩石经长期风化,产物为第四纪土,岩石中还发现有岩洞。此处向东南方向约200米处,有大量石灰岩形成的岩层,基本走向为南偏北。

5、粗砂岩的球形风化现象

粗砂岩的球形风化是因为岩石的外层易发生成层裂开和鳞片状剥落的缘故,兼之岩石内常有相互交错的裂缝,沿裂缝风化最深,棱角磨得最圆。在悬崖陡坡上的岩石,因风化而发生崩落,裂解下来的石块沿山坡流动,最后在山坡脚下稳定的地方堆积下来,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称倒石锥。如果是一个平缓的山坡,崩落下来的岩块杂乱地堆积在那里,形成石滩或石海

(二)祖山东门实习

1、祖山的形成过程及对花岗岩的了解

祖山为早白垩纪形成,此处沉积岩中有破碎带,火山爆发时岩浆从中冒出,冷凝成岩浆岩。岩石中以花岗岩居多,占65%左右,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红色的正长石。石英其次,占20%-25%左右,透明发亮。此外,还有云母、斜长石。在此处观察,长石颗粒大小在1厘米左右,为结晶结构。山体构造为原生结理构造,山体中有裂缝,都为竖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称之为晶洞构造。此处地貌陡峭,险峻,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蚀作用,岩石部分竖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岩石倾角较大,岩体破碎。山体中有河流,称为石河,发源于祖山响山山脉。

2、花岗岩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花岗岩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岩体大多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花岗岩由石英(硬度7)、长石(硬度6)和少量黑云母(硬度2-4)等暗色矿物组成呈现黑白色。

3、考察流水的侵蚀作用及流水地貌特征

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长和加宽等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化学溶蚀和机械冲蚀的作用,以机械冲蚀作用最为明显,它包含两种作用:下蚀作用(河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亦称底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携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破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亦称旁蚀作用)。

4、沉积岩与花岗岩的分辨

侵入岩的岩石都结晶了(能肉眼看到矿物颗粒大小);没有成层性(虽然有时有板状侵入岩,但不会连续成层);野外形态不稳定;与周围岩石界限明显,并且接触带内有周围岩石的大碎块(称为捕虏体)

沉积岩有稳定的成层性,通常情况下层内还发育有层理构造(成层的纹理);有化石(含有机质);有特殊的矿物(粘土矿物、海绿石等);大部分有碎屑结构;高价铁离子含量多于低价的。

(三)北戴河鸽子窝实习

1、岩石砂石岸线范围及潮汐特征

秦皇岛海岸砂岩相间,除北戴河到山海关分布有 20.5公里岩石岸线外,其余均为砂质岸线。以砂质岸为主,砂质岸长106公里,岩石岸长20公里。北戴河海域每24小时50分钟内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高潮到低潮和从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几乎相等,这类潮汐就叫做正规半日潮。

2、基岩海岸的海蚀地形

此处岩石又远古火山喷发而形成,以岩浆岩为主,岩石受海洋水动力作用,常见有海浪作用、潮汐作用和洋流作用,使此处形成有特色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和海蚀平台等,形成原因有冲蚀作用,磨蚀作用等,使岩石破碎。

3、不冻港成因

秦皇岛海岸曲折,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可以停泊巨轮。在严寒的冬季,虽然也有一个月的结冰期,但冰层较薄,对大船的航行影响不大,不失为北方著名的不冻港。

秦皇岛港附近没有较大河流注入海洋,海水含盐分较高,所以不容易结冰。海洋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贮热仓库,它能够吸收和贮藏大气的热,并且把热保存起来,严冬来到以后,海洋缓缓地把热放散出来,减轻冬季严寒的程度,因为秦皇岛港的海水深,海水贮藏的热也比天津港的多。这是使秦皇岛港冬季不冻的又一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就是海流。流经秦皇岛的海流,是从黄海流来的一股暖流,它给秦皇岛带来的热,使得海水不易结冰。上面三个原因,就是秦皇岛港严冬不冻的原因。

4、海浪行进波形运动变化特征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我们平时看到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波动,其周期为0.5至25秒,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几百米,一般波高为几厘米到20米,在罕见的情况下波高可达30米以上。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经过这几天的实习,我了解了断层、背斜、向斜、结核风化、球状风化、岩溶、流水侵蚀等重要的地质现象,看到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形态,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大致的了解。我认为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使我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我们从课本中走出来亲身体会到真实的地质现象。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增加了我们的经验度,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实习可以激发我们以后的学习热情。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实习机会

第六篇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4200字

一、交通及自然、经济概况

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它位于秦皇岛市北,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公里,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区内有纵惯南北的的公路及地方窄轨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和南侧入渤海。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米,的山老君顶,海拔493.7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其中70%集中于七、八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本区基本上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工业以开采煤及耐火黏土为主。

二、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地层分区属于华北——东北南部区的燕山分区的山海关小区。区域地层特征属典型的华北地台型。前青白口纪的变质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外围。晚元古界、古生界则分布于斜的两翼。中生界地层与燕辽一带极为相似,但本区仅见有侏罗系出露与向斜的核部。

(一)地层层序

新生界

第四系 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松散沉积物。

中生界

侏罗系、中侏罗系 兰旗组

下侏罗统 北票组

古生界

二迭系 上二迭统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二迭统 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

石炭系 上石炭统 太原组

中石炭统 本溪组

奥陶系 下奥陶统 亮甲山组

治里组

寒武系 上寒武统 凤山组

长山组

崮山组

中寒武统 张夏组

徐庄组

下寒武统 毛庄组

馒头组

昌平组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景儿峪组

龙山组

太古界

绥中花岗岩

三、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一)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二)侵入岩:

1.燕山花岗岩:呈岩基产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2.东翼浅成侵入岩: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四 构造:

(一)柳江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盆地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盆地基本上为——南北向延伸的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的产状陡峻,西翼南部秋子谷——山羊寨一带产状发生倒转,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该不对称的向斜轴部紧靠西翼。因此出露的地层宽度东翼是西翼的五倍或更多。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东翼小岩株。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由于受到强烈的挤压,岩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加上断层发育。因此,该区少有开采价值的沉积矿床。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二)断裂构造:本区断层较发育,类型较多,主要为正断层与逆断层,分布于向斜各处。主要断层有:

1.鸡冠山——汤河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2.伍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断层面多向西倾斜。少数向东倾斜。倾角70o——80o。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3.苏庄——伍庄——山羊寨逆断层

该断层发育在柳江向斜的西翼,走向ne20度,大致平行于向斜轴,是一条走向断层,沿走向延伸近10公里。断层东侧为下盘,其亮甲山组豹皮灰岩,断层两侧为上盘,其张夏组后层状灰岩。断带宽1米左右,中间有细晶闪长岩脉侵入。断带中有构造角砾,岩发育和片理化现象,旁侧牵引,褶皱也较明显。

4.牌坊砬子逆断层:

该断层观察点位于伍庄东北500米牌坊 子之废弃旧矿坑处,断层北北东向延伸,长达3公里。断层发育于二迭系地层中,断层东侧为上盘,西侧为下盘。上盘为下二迭统,顶部b层耐火粘土和上二迭统含砾粗砂岩,具有明显的牵引褶皱。下盘为 下二迭统粉砂质页岩。沿断层面观察,见有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现象。上盘岩层两组节理发育。

5.石门寨126.6高地北采坑正断层:

该断层出露在柳江向斜的东翼,位于石门寨东南126.6高地北废采坑处。断层走向ne15度,断层在平面上呈锯齿状延伸,在剖面上向东倾,倾角61o。整个断裂宽带15米,其中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宽约3.5米。断裂带中有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等,以东岩为主。后期被二氧化硅所胶结形成硅化带。实出地表面呈锯齿状近南北向延伸。断层延伸有1.5公里。

断层东侧为亮甲山组的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竹叶状灰岩,西侧为寒武系张夏组的厚层 状灰岩。

6.石门寨126.6高地南采坑逆断层。

断层发育在亮甲山组灰岩中,断裂面在剖面上呈舒缓波状。断层面在剖面上见有大片擦痕、阶步,断层面附近有构造透镜体和断层泥发育。断层的上盘(北西盘)产生次一级的牵引褶皱。该断层延伸不远,断距不大。

(二)构造发育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发生海进。在长期风化侵蚀的古老变质岩系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地层。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在这段时期内曾有过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在清白口纪和下寒武世之,中奥陶世和中石碳世之间都曾发生过沉积间断。上述时期柳江盆地古地理环境随有过海、陆地明显变迁。但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平稳的升降运动。所以该时期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自中生代初期起,经历的构造变动性质与古生代不同。这个时期的构造变动使晚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强烈、褶皱、断裂。

二迭纪末,本区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形成了柳江向斜的雏形。导致侏罗系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生界之上。这次构造变动之后,本区产生地形上的差异,北高南低,导致二迭系地层愈向北受侵蚀愈强,甚至局部无有蚀余。侏罗系直接超覆于石炭系或奥陶系之上。

在下侏罗统下部岩层沉积后,又有一次构造变动。使下侏罗统下部岩层发生变形,改变了盆地沉积中心。所以下侏罗统上部岩层明显地区域性起超覆于下部岩层之上。在西翼则超出下部岩层的沉积范围。而角度不整合于古生界之上。由此推知,此时的柳江向斜以具不对称形态。两翼很陡,东翼开阔平

中侏罗世,柳江盆地再次发生强烈构造变动。伴有多次连续和猛烈的火山喷发。所以在向斜的核部形成了大面积的中性火山岩层不整合超覆在下侏罗统之上。局部超覆于二迭系,奥陶系之上。

白垩纪燕山晚期的温泉堡花岗岩基侵入形成的挤压力。使不对称的柳江向斜形态更进一步加剧。并引起了西翼自西向东逆的一系列南北断层和西翼地层产状的局部。

新生代特别第四纪以来。本区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全区遭受剥蚀。因此,山区河谷有阶梯地形成。全新世以来,由于冰后期海侵。在现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些海积和海蚀地形形态。

五.矿产 :

柳江盆地矿产以沉积为主。岩浆矿床和变质矿产不重要。沉积矿产有煤、耐火粘土、用做玻璃原料的石英岩、冶炼用的白云岩等。其中煤和耐火粘土的开采历史悠久。有一定规模。此外,可到处见到石灰岩采石场。用做建筑材料和烧石灰。内生矿床规模不大,如上平山重晶石铅锌矿(规模很小,矿坑已废)及花场峪附近温泉堡花岗岩基接触带的矽卡岩钢铁矿点等。

(一)煤矿:柳江盆地为一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童的太原组。下迭统及下、中侏罗统。由于向斜东西两翼构造的差异性。煤矿多分布在上石炭统至下二迭统地层中。而侏罗系煤层可开采的主要限于义院口附近。本区煤矿由柳江煤矿、长城煤矿。

(二)耐火粘土:主要分布于向斜的东翼的石炭二迭系地层内。由于受成矿条件的影响,层内常有相变。所以矿体多呈透镜体状且大小不等。主要开采区在半壁店及欢喜岭。规模较大。其他多为生产队作为副业而小规模开采。

(三)石英砂岩:为玻璃原料。分布于柳江盆地南缘鸡冠山。石英砂岩的底层层位,属于万元古代龙山组。矿石就时厚层质地较纯的白色石英砂岩。

(四)白云岩:作冻冶用的原料。夏奥陶统亮甲山组顶部,有厚达50米以上的白云岩,是本区白云岩的主要层位。

(五)石灰岩:石灰岩是做烧制石灰及其他建筑用的良好材料,下奥陶统亮甲山组的厚层石灰岩是主要开采对象。

(六)重晶石:位于柳江盆地南部的上平山倾伏背斜区,属于低温热液充填型。矿石矿物阿主要为重晶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有萤石、方解石。此外,矿脉中金属矿物还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以及次生的白铅矿、孔雀矿、蓝铜矿。

(七)铜铁矿:位于柳江盆地西部燕山其花岗岩岩基与柳江向斜西翼的旱古生界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在解除交代作用而生成的西卡岩有铜铁矿化。规模稍大的有花场峪矿化点,含黄铁矿及磁铁矿。

第七篇 地理地质实习报告6500字

一、前言

1、实习目的

本次的野外地质实习针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5级学生。

这是一次地质启蒙教育,是一次重要的认识实习,重点要理解基本的地质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短期的野外实习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时通过实习巩固学过的《普通地质学》的课堂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2、北京概况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北接滦平、丰宁、赤县和承德等县;西临怀来、涿鹿等县;南临涞水、涿县、永清、固安、廊坊及天津市的武清等县、市;东与大厂、香河、三河、兴隆和天津市的蓟县为邻。东南是一块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称北京平原,其形状很象一个向群山丛中突出的海湾,故有“北京湾”之称。北京城座落在北京湾的西南隅。

北京市南起北纬39度28分,北到北纬41度05分,西起东经115度25分,东至东经117度30分,南北横跨纬度1度37分,东西经度相间2度05分。北京地处中纬地带,气候具有明显的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的带性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北京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山脉绵延,山峰林立,其中海坨山海拔2334米,为全市最高点。地貌呈明显的层状结构,山区河流多为成型河谷,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洵河和拒马河。

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曾发现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和山顶洞人遗址。全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辖九县十区,人口达1000多万,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交通运输枢纽。

3、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共有五条路线。

6月25日:灰峪村口的采石场-->;灰峪村北西向一山坡-->;灰峪东山腰处-->;灰峪东山梁处

及从军向北,向西远眺-->;军庄火车站南,铁路剖面-->;铁路隧道附近6月26日:军庄以西,永定河边的陈家庄-野溪附近-->;下苇甸村西公路边-->;河东铁路东面-->;铁路隧道北口一带6月27日:昌平一号隧道-->;龙山顶-->;十三陵水库6月28日:房山区石花洞6月29号:周口店山口村东侧-->;羊屎沟口-->;东山口花岗岩采石场

附:交通位置图

二、地层

北京的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少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三迭系及上白垩统外,其它地层都有发育,总厚度达六万米以上。

1、元古界

北京的元古界缺失下元古界,中上元古界分布很广。

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1)青白口系(zq)

[1]下马岭组(zqx)

本组特点是浅海相灰色,、黑色、黄绿色粉砂岩——页岩组成频繁、明显的沉积韵律。岩性变化较稳定。沉积厚度116-458米,由东向西有逐渐增厚的趋势,青白口以北最厚。

[2]长龙山组(zqc)

本组底部为含砾粗石石英砂岩;下中部为灰白色薄——厚层石英砂岩(局部为长石石英砂岩),夹黄绿色页岩及粉砂岩,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黄褐、灰绿色薄——中层含砾铁质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含海绿石;顶部为暗紫、灰绿及黄绿色页岩。与下马岭组假整合在不同层位上。厚约20-191米。

[3]景儿峪组(zqj)

本组底部为石英粗砂岩(含灰岩角砾),呈现沉积间断特点;下部为灰色中至厚灰层岩或白云质灰岩;中部为黄绿色薄层泥灰岩或白云质泥灰岩夹灰色灰岩透镜体

;上部为灰白、灰黄、紫红、黄绿色薄层板状泥灰岩、白云质泥灰岩,致密细腻,具有泥质条带及缝合线构造。厚约76-204米。

2、下古生界

北京的下古生界岩性基本稳定,厚度不大,化石不够丰富,代表一种典型的稳定浅海沉积。本区只有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而上奥陶统及志留系(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不存在。

下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豹皮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和纯厚石灰岩等,总厚约1600余米。

(1)寒武系

下分三个统;

(1.1)下寒武统

昌平组即府君山组

本组主要由豹皮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石所组成。

岩性横向变化大,厚约13.5到95米。

馒头——毛庄组

本组下部为角砾状泥灰岩,含角砾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质页岩,泥质白云岩与白灰质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砂质页岩、页岩及绿色页岩,夹薄层细粒结晶灰岩。与昌平组(府君山组)为整合接触,但局部有沉积间断。厚约50-185米。

(1.2)中寒武统

徐庄组

本组以鲕状灰岩为主,可划分为五个沉积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细砂岩,经鲕状灰岩与细砂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到大量的巨厚层鲕状灰岩出现结束。厚约60-100米,与下浮地层整合接触。

张夏祖

本组下部以泥质条带泥灰岩夹页岩为主,有部分鲕状灰岩,上部则以巨厚层鲕状灰岩为主,组成一个沉积旋回,其中下部又可细分为四个韵律,每个韵律起始于页岩,随之钙质增高,出现泥质条带泥灰岩与页岩互层,韵律之末,出现了鲕状灰岩与泥质条带灰岩互层。厚约33-267米。

(1.3)、上寒武统

崮山组

本组下部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鲕状灰岩,条带状结晶灰岩夹竹叶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纸条带灰岩、鲕状灰岩、结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少许钙质粘土岩。厚约59米。

长山组

以绿灰色泥灰岩、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及竹叶状灰岩为主,下部有时夹少许灰绿色钙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玫瑰色细晶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砾石,具有紫红色氧化圈。厚约29米。

[3]凤山组

本组上部为灰色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黑灰色薄板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巨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局部含白云质,夹大量竹叶状灰岩,底部见紫红色含云母铁质条带。厚约79-97米。

(2)奥陶系

北京只有下奥陶统和中奥陶统,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都缺少上奥陶统。

(2.1)下奥陶统

下奥陶统与凤山组呈整体接触关系。

冶里组

本组下部以浅灰、灰白色巨厚层细晶灰岩为主,其底部为花斑状白云石化微晶灰岩,上部为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灰岩,夹浅黄色含白云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钙质灰岩。厚约46-93米。

亮甲山组

本组下部为灰黑色厚层——巨厚层含燧石条带或团块灰岩夹中层泥质条纹灰岩、竹叶状灰岩及少量白云质灰岩、页岩;上部以灰黑色中层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粘土质白云岩为主,普遍含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其上多为玫瑰色燧石,其下多为黑色燧石,顶部白云岩局部为角砾状。厚约168-252米。

(2.2)中奥陶统

3、上古生界

北京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迭统(山西组、红庙岭组)、上二迭统(双泉组)组成。没有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1)石炭系

(1.1)上石炭统

下杨家屯组(太原组)

本组属海陆交互相,以灰黑、黑色粉砂岩、页岩为主,夹有细砂岩、薄层泥灰岩1-2层。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约38-17

6米。

(2)二迭系

(2.1)下二迭统

山西组(中杨家屯组)

本组为陆相碎屑岩发育,下部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粘土岩、灰色硬砂岩及1-4层砾岩,砾岩中常含钙质结核。含薄煤层。厚约79-321米。

(2.2)上二迭统

双泉组

本组主要为灰绿、紫色凝灰质板岩和粉砂岩,中间常夹一层厚5-8米的灰白、绿灰色砾岩和砂岩。

4、中生界

北京的中生界没有三迭系,只有侏罗系和下白垩统。

(1)侏罗系

侏罗系中统

髫髻山组

以中性为主的火山熔岩及其集快岩、角砾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与下伏地层九龙山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九龙山以前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厚约3000-4000米

附:各层的信手剖面图及素描图

三、岩浆作用及岩浆岩

北京的岩浆岩分布很广,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发生许多岩浆活动,包括各种形式的喷出活动和侵入活动。不同时期的岩浆岩成分不同,加上产状各异,使其岩浆岩不论从化学成分到矿物组成上,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岩浆岩。

1、侵入岩

根据岩体的接触关系、地质构造对岩浆岩的控制因素、岩体的变质程度等可将北京地区的岩浆侵入活动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早元古代

本期的侵入岩主要为超基性岩类和变质基性岩类。

超基性岩类中包括橄榄岩和辉石岩,多呈北东向小型岩体沿断裂带活片麻理侵入太古代的片麻岩中。

(2)中、晚元古代

本期的岩浆活动有侵入和喷出两类。侵入岩体只发现有斜长环斑花岗岩体、四合村辉岩和红石湾辉石岩等。

斜长石斑花岗岩体沿东西向基底断裂侵入密云群沙厂组的片麻岩中,与片麻理斜切。岩体东西向延长,为一北陡南缓,向南倾斜的不对陈岩脊。岩石的特点是具似斑状结构,钾长石斑晶为卵形,外面包围一圈更长石或中长石。岩体内有棱角状片岩捕虏体。岩体被三次侵入。第一次是斜长环斑角闪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岩体的西部,岩石呈灰色或暗灰色。第二次是斜长环斑黑云母花岗岩,为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岩石呈红色。第三次是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呈红色;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呈米黄色;细粒花岗岩,呈浅色。

四合村辉石岩体:呈脉状侵入太古代密云群大漕组花岗片麻岩中。岩体主要由二辉岩和橄榄岩两个岩相带组成,但分异不好。岩石蚀变类型主要有蛇纹石化、滑石、蛭石化和绿泥石化等。

红石湾辉岩体侵入于太古代角闪斜长片麻岩及花岗质片麻岩中的超基性岩体。岩体可分为角闪单斜辉石岩、角闪二辉岩、角闪斜方辉石岩及橄榄辉石岩四个岩相。

2、喷出岩

(1)元古代的喷发岩体

属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呈古火山颈相及海底喷发组产出,以火山角砾岩、安山岩及凝灰岩为主。

(2)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玄武岩

是一套经多次喷溢活动形成的玄武质熔岩流。每一喷发层厚度5米至15米不等,但都有底部小杏仁构造带、中部致密块状带和顶部大杏仁构造带等,杏仁体主要为石英、玉髓、方斛石、蛋白石、绿帘石等。柱状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

(3)中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

由一系列中性火山物质构成的砾岩、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火山岩系得岩性和厚度变化都很大,岩石组成也较复杂,主要的有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及火山角砾岩等。

(4)晚侏罗世东岭台组火山岩

本组由一套酸性、中性及偏酸性岩类组成,主要以流纹岩、英安岩及粗面岩为主,并形成相应成分的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四、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主要介绍太古代及早元古代的变质作用。

1、太古届变质岩系

(1)密云群

北京出露最早、变质最深的岩层,属于中深及深区域变质程度,岩性为各类片麻岩及麻粒岩,普遍受较强的混合岩化作用。

沙厂组

岩性以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混合岩化发育,主要为阴影状、条带状,其次为星占状。

大漕组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大量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且纵向和横向变化较稳定。

[3]阳坡地组

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角斜片麻岩为主。纵向变化较大,横向变化较小。

密云群的三组从下到上,变质程度由深变浅、混合岩化由强到弱。各组段之间均为连续过渡的接触关系。

(2)张家坟群

为一套以片麻岩、片岩为主,下部含较多的石英岩、大理岩的浅变质岩石。属浅、中深区域变质

石城组

岩性以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夹石英岩为主。

椴树梁组

岩性以石英岩、大理岩为主,还夹有板岩和片岩,最底部的局部地点可见厚3至4米的底砾岩。

[3]山神庙组

岩性主要有为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斜长石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

[4]宋营子组

岩性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

张家坟群变质程度浅,原岩成分由泥砂质——硅质——钙质——泥砂质——泥质,构成一大沉积旋回。反映当时地壳运动频繁,海水逐渐加深又逐渐变浅的沉积环境。

2、元古界变质岩系

元古界的特点是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发育的第一个盖层,是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沉积岩系。底部下部岩性以碎屑岩(砾岩、砂岩、页岩)为主,夹有白云质灰岩及火山岩(安山岩、玄武岩),中上部以化学岩(白云质灰岩、页岩等)为主,夹有少量的粉砂岩。

(1)长城系

下部以碎屑沉积岩为主,由石英岩、杂色页岩过渡到灰岩;中部为石英岩、硅质白云质灰岩夹安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碳酸盐岩。

常州沟组

主要由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岩组成,

五、地质构造

北京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地台中部——燕山沉降带的西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大幅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又产生剧烈的造山运动。伴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褶皱变动与断裂变动广泛发育。

1、灰峪向斜

2、龙山断层

3、昌平一号隧道两组剪节理

六、外动力地质作用

1、永定河上游河曲

2、石化洞

3、龙山风化

七、地质简史

1、太古代和早元古代

这是地壳最古老的一段历史。也是地壳活动最强烈的阶段,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已经形成。从岩相和地质构造可知,前期以巨大,急剧的沉降为主,整个地区被海水侵漫,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可能还有大量火山喷发物的堆积。而后期以显著的隆起占优势,伴随着沉积物受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以及由于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而引起的显著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结果形成褶皱的变质基地岩系。太古代末的一次运动之后,海底抬升为陆地,经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夷平作用,因而北京缺失下元古界。到了早元古代末又发生过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地壳主要由各种片麻岩、混合岩、片岩和大理岩组成,形成了很多矿产。没有发现古生物化石遗迹。

2、中——晚元古代

这个时期以巨大的下降运动及早期局部地区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为特征,并形成很厚的海相沉积岩和局部的火山岩层。地质作用很少,岩浆活动微弱且范围不广。到万元古代末期没,北京和华北广大地区一起变为相对稳定的古陆。

生物界主要由微古植物和迭层石组成。化石成为鉴定地层的重要依据。

3、早古生代

寒武纪的生物大爆炸,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各种化石得到大量保存。寒武纪至中奥陶世,大部分地区沉没于海底,形成了广阔而稳定的浅海,动物界飞速发展。地壳活动相对微弱,岩相比较稳定。早寒武世海侵开始,形成以泥质和碳酸盐为主的沉积。中奥陶世,海侵达最大规模,形成代表浅海相的由浅水至深水的碳酸盐岩相沉积。总之,海水由浅到深,沉积环境由动荡到比较宁静,依次形成紫红色页岩,鲕状、竹叶状及块状石灰岩、白云质石灰岩等沉积。

由于中奥陶世后,华北隆起,长期遭受剥蚀,因而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4、晚古生代

北京经过近一亿年的隆起和剥蚀,形成凹凸不平的地面,随后是中石炭世频繁的地壳升降运动,残积了铝铁及粗粒碎屑的沉积,继之海水侵浸大陆,形成粉砂质,泥质以至石灰质的沉积。一直到晚石炭世,均为海水时进时退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海中各种无脊椎动物发育。陆生植物大发展,森林密布。植物死后遗体被泥沙掩埋形成了煤。一直到早二迭世前期。到后期,气候变干,植物衰退,形成内陆盆地的碎屑沉积。

晚二迭世有微弱火山喷发,形成含火山碎屑以砂质为主的沉积。

石炭二迭纪是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5、中生代

三迭纪北京没有沉积。进入侏罗纪后,早侏罗世又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侏罗世裸子植物达到繁盛,真蕨类仍十分繁荣。爬行动物发生。

北京经历了二迭纪末的构造变动后又经过三迭纪长期的剥蚀,进入早侏罗世,在低洼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砂页岩相。地壳活动增强,有间断性的火山喷发。之后,形成了许多短陷盆地,盆地中接受了周围高地带来的泥沙、砾石,在潮湿而温暖的气候下又是一个利于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这就是地质历史上第二次重要的造煤期。

进入晚侏罗世,在早期岩浆活动以酸性喷发为主,形成一套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夹安山岩等沉积物。

早白垩世,一方面断裂升降,一方面是酸性岩浆的大规模侵入活动。这是北京重要的内生成矿时期。

从zhong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曾发生不止一次构造变动,因为中上侏罗统之间,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及下白垩统与上覆第三系之间的一系列角度不整合。这次构造形成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大规模岩浆侵入岩体以及伴随构造变动而使北京大部分地区抬升,构成了今日山脉的雏形。

6、新生代

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构造变动很强烈。

我国现代的地貌轮廓在中生代末就基本定型。

第三纪末,北京地区普遍上升,在广大地区形成了侵蚀基准面。

第四纪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出现了人类。出现了著名的北京猿人,以及之后的山顶洞人。开始进入人类历史时期。

第四纪发生了地史上最近的一次大规模冰川活动。

第八篇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4150字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使学生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__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

__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__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2)实习单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__级

(3)实习时间:__-12-3

二、实习内容

1、__自然保护区概况

__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__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__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__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__地质地貌概况

__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__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__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__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__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__自然保护区由主峰__(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__、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__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保护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__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__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内容

(1)__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__极富盛名的——__硅化木。

目前在__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__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__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__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__石林

__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__石林”。

据专家考证,__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__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__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__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__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__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__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__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__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各种沉积构造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遍布于山林之间,给旅游、地质教学提供了一处理想场所。

(4)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__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5)其他

__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__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

__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

__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

__的的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矿产资源及植被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的极其珍贵,闻名于全国乃至于全球有的非常丰富,蕴藏于整个__区域中。

__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__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__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__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__的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__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__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第九篇 xxxx年地质实习报告2500字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20__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_,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实习地点,指着远处的山体让我们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然后详细讲解了该处滑坡和短层,在山路的一边同学们边听边记,最后老师带我们去看了一块花岗頒岩,三号的实习结束,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是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该处断层断距小,我们能看的很清楚上盘,下盘等,而且该处断层低。加深了对断层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从中知道背斜与向斜不能简单通过直观的感觉来判断,就像这个山他就是一个背斜构造,虽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当我们走到最后一个山头的时候,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一个背斜构造,是由于地质运动的时候,两侧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缓,所直观看上去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在看完了,这个背斜构造后,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对沉积岩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十篇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21550字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 序言

一 、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__-4-6至__-5-5

第二部分 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 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 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 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 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_)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 须家河一段(t3_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 须家河二段(t3_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 须家河三段(t3_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 须家河四段(t3_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_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 须家河六段(t3_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 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 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分 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 、p2ch 、t1f 、t1j 、t3_。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

②t1j2

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

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①. t1j1

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

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

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

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

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 构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

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

②f2 、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 ;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 (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 时期,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 时期,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

③ f4 :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 (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 ,进入f3和j1 。因此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 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 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

④ 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 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

⑥ 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 ,下盘为f2和f3 ,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9、 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

⑦ 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 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 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 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_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 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 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 下覆的f2 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第六部分 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一 、实习地区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习地区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区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区山峰林立、沟谷交错,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分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征。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构成。区内基岩裸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森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流。两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区,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游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掌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规范,学会收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我们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定各类岩性并判断沉积环境。也可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互助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况,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主要构造特征。掌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内容、步骤和方法。

2.确定地质填图的基本地层单位。对主要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察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发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察描述,掌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征,沉积相分析方法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法。根据相标志确定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发展史及主要矿产资源情况,含油气特征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法。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老师带队,确定住处,安排路线,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察,重点描述,逐步培养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习时间

-4-6至-5-5

第二部分 地层及沉积、构造发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分别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 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主要沿断层零星分布,组成背斜的核部,连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富,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缝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区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石丰富。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 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缝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刷面和虫迹现象。

② 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 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富,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_)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般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 须家河一段(t3_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 须家河二段(t3_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 须家河三段(t3_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 须家河四段(t3_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_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 须家河六段(t3_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 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 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分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发展史

川东地区因褶皱强烈,基本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

川东地区为海洋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区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早期的斜坡发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闭海盆,气候炎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区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应总体欠充足,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地壳抬升为陆,此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足,生物大量繁殖。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抬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区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遭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此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接受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球气候转暖导致冈瓦纳大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种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广泛分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炽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之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层。此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为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足,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早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出现,使川东地区成为半封闭状态而出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早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巨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过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基本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沉降,至晚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征。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川东地区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发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主要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强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影响,形成北东向线状梳妆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阔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早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差异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分 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主要的油气层有:p1m 、p2ch 、t1f 、t1j 、t3_。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分 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种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原因,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错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分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逐渐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很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

③t1f3

紫红色钙质泥岩,黄灰色泥灰岩夹薄层生屑凝粒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飞仙关组一段基本上属于浅海陆棚相,主要为暗紫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和砂屑灰岩。飞仙关组二段为潮坪相,主要为灰色的砂屑灰岩、鲕粒灰岩、藻纹灰岩和灰岩。

①.16-26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外陆棚亚相,沉积以中层状水平层理为主的暗紫色钙质泥岩为主并夹有砂屑灰岩透镜体,可见少许波痕和交错层理,钙质泥岩的厚度大。表明沉积水体较深,环境开阔,水动力条件较弱,生物不发育(种和数稀少,可能是由于三叠纪早期的火山喷发所造成)。

27-33层为浅海陆棚相中的内陆棚亚相,沉积以薄层至中层乃至厚层状水平层理为主,以泥灰岩作为内外陆棚的边界。岩性为暗紫色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夹灰岩透镜体,含微细纹层、藻纹和生物碎屑,表明水体较外陆棚浅,环境安静,水动力弱。

②.34-40层为潮坪与陆棚的过渡带。下部(34层)为紫灰色厚层藻纹砾屑灰岩,先逆粒序后正粒序沉积,单层厚度大,砾屑颗粒大、排列混乱无规律,表明水动力强,为风暴沉积形成的风暴岩(砾石被打碎、叠置、迅速堆积而成)。中部(35-38层)沉积为暗紫色的页岩、泥灰岩、砂屑灰岩,仅局部可见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痕。岩性多,厚度小,说明陆源物少类多,环境相对安静,几乎不受波浪潮汐作用的影响,为潮下低能泥坪沉积微相。上部(39-40层)沉积以灰色中层砂屑灰岩,层理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含少许生物碎屑。表明水体动荡不定,受波浪作用明显,为过渡环境的潮汐通道沉积。

③.41-46层为潮坪相。

41-44层沉积为灰色薄-中层鲕粒灰岩,波痕发育并且波高、波长大,层内鲕粒直径向上逐渐增大,表明水体清澈,水动力强,受波浪冲刷回流作用形成,为潮下鲕滩沉积。

45-46层沉积为紫红色页岩、紫色中层藻纹灰岩和灰岩,发育藻纹层和水平层理,说明水体相对安静,水体浅,为朝上-潮间带的藻泥坪沉积。

3.剖面沉积发展史

飞仙关组一段为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相,沉积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钙质泥岩,安静的水体使得水平层理发育,可能由于火山的喷发造成这段时间生物不发育。到飞仙关组二段时期,气候温暖,陆源物丰富,地壳轻微下降,为潮坪环境沉积,受波浪,潮汐和风暴的影响,水体动荡,波痕层理发育,其中最明显的是形成了一套风暴浊积岩。

4.小结

本文的沉积环境分析基本上符合各种沉积相的特征,水体大致为由深至浅的环境。各种沉积微相的划分还不是很准确,尤其是微相间的界限不明确。飞一段可作为油气的盖层,飞二可作为油气的生油层。

二、姚家沟嘉陵江组一、二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以北约10公里的瓦店子姚家沟小煤矿公路侧。地层发育完好,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①t1j1

1-16层: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晶粒灰岩,下部含藻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中部含鲕粒、波痕和白花斑,上部具白色花斑、生物碎屑、鲕粒、泥纹、生物钻孔、水平层理。

17-40层:灰色薄-中层状凝粒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砂屑、砾屑、藻纹灰岩,下部含藻纹、泥纹和白色花斑;中部含生物碎屑,具有冲刷面和楔状、透镜状层理,含有黄铁矿晶体;上部含鲕粒、生物碎屑,顶有交错层理和单向斜层理。

41-4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局部含砾屑、生物碎屑、藻纹,顶和底含黄铁矿晶体,含白花斑。

50-58层:下部为灰色薄-中层凝粒灰岩夹泥粉晶灰岩并含黄铁矿晶体,上部为褐灰色中层泥粉晶灰岩。揉皱现象明显。

59层: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夹凝粒灰岩、砂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钻孔特别发育。

②t1j2

60-62层:下部为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为褐色厚层细粉晶灰质白云岩,上部为膏溶角砾岩和白云岩。

63-66层:深灰色膏溶角砾岩夹泥晶白云岩和泥晶灰岩,底和顶为黄褐色页岩。

67-70层:膏溶角砾岩与灰褐色中-厚层泥粉晶白云岩互层。

71层:膏溶角砾岩,底含蓝黑色泥岩。

72-74层:下部为褐色中-厚层泥晶、粉晶白云岩夹砂屑、砾屑白云岩;中部为褐色薄-中层泥晶、粉晶白云、砂屑、砾屑白云岩、灰质白云岩;

上部为泥粉晶白云岩,未见顶。

环境分析:

嘉一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泻湖沉积,主要为灰色薄-中层泥晶灰岩、凝粒岩,嘉二段为碳酸盐岩台地浅滩沉积,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①. t1j1

1-23层为浅滩亚相,沉积为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砂屑、砾屑灰岩,含有鲕粒、生屑、藻纹、泥纹、波痕、水平层理、生物钻孔,表明沉积的环境水体浅,水动能较强,养分充足,生物发育。不时受波浪作用和风暴作用,可能形成了7-16层的风暴岩相(含砂屑、砾屑多),也可能是离物源区近而沉积的。

24-40层为浅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凝粒灰岩、泥晶灰岩夹藻纹灰岩、含砾屑砂屑灰岩。鲕粒、冲刷面、透镜状层理、交错层理、单向斜层理,表明环境能量高,受波浪和潮汐的作用明显,含藻纹和生物碎屑则说明为氧气较充足的浅水环境,局部含有黄铁矿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水体安静,但是大多时候不稳定。

41-58层为深水泻湖亚相,沉积为灰色薄-中层的泥粉晶灰岩夹凝粒灰岩,黄铁矿晶体发育,单层的层理不明显,可见少量藻纹、生物碎屑。说明沉积环境安静,水体深,生物不发育,受波浪的作用弱。

②t1j2

60-71层为潮上萨布哈亚相,沉积为中-厚层的泥粉晶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发育说明沉积环境干旱炎热,蒸发作用强烈,经常暴露于地表,使得该环境几乎不含生物。偶尔海水泛侵,带来了一些泥质,沉积了薄层的蓝黑色泥岩和黄褐色页岩。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四个微相:60-62层为灰质云坪、膏云坪微相;63-66层为膏坪;67-70层为膏云坪:71层为膏坪。

72-74层为潮间坪亚相,沉积为薄至中层甚至厚层状泥粉晶白云岩,说明水体盐度高,生物不发育,没有经常暴露与水面,厚度大表明水体较安静,沉积速度快,陆源物多。

3.剖面沉积发展史

嘉一段早期发生了海侵,规模不大,水体稍有变深,但任受波浪潮汐的作用,各种层理发育,生物大量繁殖,尤其是浅水带的水平生物钻孔发育,中期水深达最大,发育了黄铁矿晶体,晚期海水逐渐退去,嘉一整体为一个水体由浅-深-浅的过程。到嘉二段时期,大规模的海退使岩层频繁的暴露于地表,气候干旱炎热,海水蒸发强,形成了一整套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

4.小结

嘉一与嘉二可以构成一个沉积旋回,即海侵和海退。嘉一中的含砂屑和砾屑灰岩的沉积环境特征不是很明显,有可能为潮汐作用形成的。嘉一段为泥晶灰岩和凝粒灰岩,可以作为油气的盖层,如果黄铁矿发育好的话也能作为矿床。

三、施家梁侏罗系自流井群东岳庙段沉积相剖面

1.前言

该剖面位于嘉陵江边的施家梁小学附近,东岳庙段整合于下覆的珍珠冲段,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该剖面出露完整,使得观察描述方便。

2.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征:

1-6层:紫红色薄-中层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石英砂岩(底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硅质粉砂岩(中部),顶部含泥质结核。

7-12层:黄褐色-灰色薄-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夹黄褐色页岩,顶部为一层灰褐色页岩,生物化石丰富、完整。

13-14层:下部为灰色页岩,上部为钙质页岩和粉砂质页岩。

环境分析:

东岳庙段为淡水湖泊相,沉积为粉砂岩、泥页岩和生物介壳灰岩。

1-6层为滨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较深,颗粒由粗到细,单层厚度小,含泥质结核,无生物发育。说明距岸近,水动力强,湖浪的回流冲刷淘洗对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强,水位浅,沉积物有时露出水面,氧化作用强。

7-12层为浅湖沉积:沉积物颜色浅,水生生物繁茂,化石丰富,保存完好,为薄壳的底栖生物,受波浪和潮汐的回流作用,发育了薄层的页岩。

13-14层为滨湖:沉积物颜色深,生物不发育。

3.剖面沉积发展史

东岳庙段处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的浅湖-滨湖且湖底开始抬升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的颜色自下而上呈紫红色-黄褐色-灰色,反映出一个干燥-半干燥-温湿的气候环境。此后有过短暂的暴露。

4.小结

东岳庙时期水体为一个由浅-深-浅的过程,浅湖生物发育,处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

第五部分 构造特征及分析

1.特征简介

天府地区的观音峡背斜属于川东南褶皱带,华蓥山大背斜向南分支的一个背斜,背斜轴线为北东-南西向。核部地层为龙潭组,两翼为长兴组、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倾角较陡,北西翼大于南东翼。褶皱总体为一个线状紧闭向南西倾伏的不对称背斜。

断层发育,基本发育在背斜的核部和南东翼上,多为走向断层。此次实习共发现了12条断层,其中10条为逆断层,一条正断层,一条平移断层。

此外,构造缝合线、节理也相当发育,还有南端侵蚀作用形成的两个侵蚀窗。

2.断层分析

①f1:楼梯沟逆断层

该断层位于铁厂沟至仰天窝一带,上盘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地层,由于断层作用,出露了一段茅口组地层,下盘地层为龙潭组和长兴组地层,断层产状为310°∠70°,断层在仰天窝一带发育在龙潭与长兴组界限处,因此,断层形成时间为长兴期之后。f1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缺失,毛口组地层仅出露了一段;地形为沟谷地带;有串珠状的泉眼存在。

②f2 、f3:小屋基逆断层

这两条断层位于后槽的张家湾至三官殿一带,f2的上盘地层为t1f3(产状为138°∠45°),下盘为t1f4 ;f3的上盘地层为t1f4,下盘为t1f5和t1j1 (产状为134°∠51°),f2的产状为312°∠60°,发育在t1f4中并进入了t1f3中。因此f2形成时间为f4 时期,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断层f3的产状为308°∠60°,f4几乎全被切穿,f5呈透镜体出露一部分,断层形成时间为j1 时期,为早期_型剪节理形成的高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4与f3地层变薄,几乎缺失整套f5的地层;可见断层角砾岩。

③ f4 :三官殿逆断层

断层位于三官殿-沙树湾-长田坎,上盘地层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下盘地层为f4的灰岩 (产状为128°∠66°),断层产状为318°∠28°,断层切穿了f4与f5 ,进入f3和j1 。因此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该断层有可能在长田坎处开始进入f3并一直往南西延伸至芹菜田附近(此处f3地层中可见明显的断层现象,拖拉牵引的特征明显),在三官殿处地层被覆盖严重,断层可能进入j1 或者与f3或f2构成了一条断层

断层证据:在长田坎处f4 地层突然变厚,到沙树湾一带f4和f5地层又突然消失。

④ f5:天台寺逆断层

断层为与廖家坡至天台寺一段,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产状为139°∠25°),下盘为f2灰岩和f3的钙质页岩(产状为135°∠51°),产状为310°∠30°(或者130°∠30°,断层被覆盖,没有确切的断层面存在),断层切穿了f2地层进入f1。断层形成时间为f3时期之后,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 f2地层变薄甚至消失,造成f1与f3地层界线不明。

⑤ f6、f7:廖家坡正断层、逆断层

断层为于廖家祠堂至菠萝山一带,此处岩层的产状混乱。f7(逆断层)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断层产状为126°∠44°断层形成于f1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f6(正断层)的上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264°∠44°),下盘为p2ch的结核灰岩和f1的钙质泥岩(产状为302°∠49°),断层产状为302°∠60°,形成于f1时期后但比f7晚,使f7错断,为地层倾伏而形成的横纵断层。

断层证据:岩层产状混乱,构造线中断;老地层位于新地层之上;有断层角砾岩存在;沟谷发育。

⑥ f8、f9、f10:螃蟹井逆断层

断层位于螃蟹井至走马岗附近。f8的上盘为f1紫红色钙质泥岩和f2灰岩(倾向为南东向),下盘为f1、f2(倾向为北西向)、f3的地层,断层倾向为北西向,倾角不明,形成于f3之后。f9的上盘为f1,下盘为f1和f2,基本上沿f1和f2的界线发育而成,向南进入f1中并逐步消失,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10的上盘为f1和f2 ,下盘为f2和f3 ,与f2几乎平行延伸,向南进入f1中,断层倾向为北西向。f9、 f10使f2地层被错断甚至消失。断距大,可能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此处构造复杂,尤其是f2地层的出露情况不明朗,使得断层的延伸方向存在不确定性。

断层证据:构造线突然中断;地层发生了倒转;地层厚度变薄甚至缺失;沟谷深,地形陡。

⑦ f11:水岚垭逆断层

断层位于水岚垭附近。上盘为f3紫红色钙质页岩和f4的灰岩,岩层产状为321°∠56°;下盘为f4的灰岩,产状为303°∠30°。断层产状为130°∠40°,断层线由f4进入f3与f4的分界处,然后向东北进入f3中。断层形成于f3时期,为追终晚期剖面_型剪节理形成的低角度逆断层。

断层证据:地层厚度变薄;老地层出露与新地层之上;具有拖拉牵引现象。

⑧ f12:芹菜田平移断层

该断层位于芹菜田水库旁,为右行平移断层,断层走向为110°-290°,长约500米,东端消失于j1 中,西端消失于f3中,f4、f5、j1 发生明显的错位,断层形成于j1 时期之后,为纵弯褶皱作用形成的早期平面_剪节理发育的斜向、小型平移断层。

断层证据: f5被错断;f4与f3界线突然中断;断层角砾岩发育;断层面破碎现象明显,裂缝和节理发育。

断层角砾岩

三.侵蚀窗

在螃蟹井附近,由于水流的不断侵蚀,使f1 下覆的长兴组地层露出地表,形成了一个长150米,宽100米的椭圆形侵蚀窗。

在毛狗洞,则由于侵蚀作用,使f1 下覆的f2 出露,形成了一个长260米,宽240米的近似于圆形的侵蚀窗。

第六部分 总结

本次基础地质实习让我初步的了解到地质这门学科到底是怎么去研究,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又是什么。地质主要是通过野外地质考察,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去研究某地区各地层岩性、构造等问题,探明资源矿产的种类、储量和可采量,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

野外地质实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每天老师带队出行,爬山、走路,还要观察、描述和记录地质信息。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快乐,我们可以浏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同学间互帮互组的品德,增进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科技学院的学生出去实习时,真的要不怕苦,不怕累,要给当地的人留下好的精神面貌。实习期间因为春季多雨,进程被耽误了几天,有一些相剖面没看,还有就是断层的断距测量,这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在这里,要感谢实习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有知识,也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第十一篇 xxxx年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5700字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2、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3.8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 姓名:王斌 学号:08120901003

(3)实习时间:__年6月5号——__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毕节学院——安顺市——黄果树瀑布——关岭县城——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兴义市——万峰林——石林——织金洞——毕节学院

二、实习内容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地球的裂缝——花江大峡谷地处贵州高原南部,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杨子台褶带中的黔南古断褶来之西部,出露地层中三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岩性以碳酸岩层为主,这是形成岩溶地貌的基础。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地壳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积物中碳酸钙含量高,经水的溶解和风化剥蚀,发育成各种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3、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时,溶解能力加强。 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4、沉积构造

在大峡谷的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5、地质构造

在花江大峡谷一带进行实地的考察,观察该区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状,结合书本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可以形象的进行如下概括: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6、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关系为a等于a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测量

是测定目的物与测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就是测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子午线顺时针方向到该测线的夹角)。

测量时放松制动螺丝,使对物觇板指向测物,即使罗盘北端对着目的物,南端靠着自己,进行瞄准,使目的物,对物觇板小孔,盖玻璃上的细丝,对目觇板小孔等连在一直线上,同时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待磁针静止时指北针所指度数即为所测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针一时静止不了,可读磁针摆动时最小度数的二分之一处,测量其它要素读数时亦同样)。 1 3

若用测量的对物觇板对着测者(此时罗盘南端对着目的物)进行瞄准时,指北针读数表示测者位于测物的什么方向,此时指南针所示读数才是目的物位于测者什么方向,与前者比较这是因为两次用罗盘瞄准测物时罗盘之南、北两端正好颠倒,故影响测物与测者的相对位置。

为了避免时而读指北针,时而读指南针,产生混淆,放应以对物觇板指着所求方向恒读指北针,此时所得读数即所求测物之方位角。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 ,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需要在岩层露头测量,不能在转石(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别露头和滚石,主要是多观察和追索并要善于判断。

测量岩层面的产状时,如果岩层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上当作层面以便进行测量。

7、花江大峡谷石漠化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__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林业部门一家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因此,政府把林业、国土、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畜牧等相关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实现多部门联动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林下种草。结合当地重点发展以花椒为种植的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地区开展林下种情况下,种草养畜,增加了农户收入,调动了广大群众石漠化综合治理积极性。二是配套完善改土工程。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区域主要集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区,要投入较大力度。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岩溶区群众生产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长期随意樵采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三、实习心得

此次教学实习我们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学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实习的目地和要求。为我们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通过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中有许多知识课本上是没有的,我们学到了更加明确可行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理论。如何充分灵活利用自己课堂知识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次教学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充分锻炼的自己的机会。

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极大的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但欣赏了__秀美的自然景色,调查了解马地质地貌的类型和地质变化,而且学习并掌握了野外地质地貌实习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非常的劳累,但看到如此的美丽的自然景色,实习后的成果心里还是非常愉悦。这次教学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但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__旅游开发一些不合理现象,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宝安山、团山,由于长期垦殖,过度放牧及人类经济活动综合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坏殆尽,只有赤松、栎类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沟两侧有零星枫杨、槐树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__天然的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大丰收是开发者应慎重考虑的。

目前花江大峡谷旅游开发刚刚拉开了序幕,我们相信开发者会充分合理利用花江大峡谷的天然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智慧,让自然保护区焕发出新的乐章,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和谐发展,造福人类。

第十二篇 地质学实习报告格式1800字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章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附素描图、剖面图)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章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十二篇

地质实习报告优秀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地质信息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十二篇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十二篇99人关注

    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 ...[更多]

  •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五篇
  • 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五篇98人关注

    第一章:绪言(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 ...[更多]

  •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十二篇
  •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十二篇94人关注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模板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 ...[更多]

  • 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十二篇
  • 地质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十二篇93人关注

    根据教学安排,我们水利水电工程5班进行了为期5天的西陵峡地质实习,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 ...[更多]

  • 4000字地质实习报告十二篇
  • 4000字地质实习报告十二篇91人关注

    4000字地质实习报告范文一、前言实习时间、地点、目的的详细安排:㈠、时间:xxxx年5月6日—xxxx年5月10日;㈡、地点:⑴ 石门寨、沙锅店、⑵祖山东门、⑶北戴河鸽 ...[更多]

  • 15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十二篇
  • 15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十二篇90人关注

    15年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实习目的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园区地处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境内,总面积64.50km2。分为黄金海岸景区、东部景区和城头山景区三大部分 ...[更多]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十二篇
  •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喀斯特溶洞十二篇89人关注

    本溪水洞(地质地貌景观——喀斯特溶洞)实习地点: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谢家崴子村本溪水洞实习时间:2024年10月15日 星期日实习天气:晴,有时多 ...[更多]

  • 工程学院学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五篇
  • 工程学院学生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五篇88人关注

    一:实习目的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 ...[更多]

  • 交通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十二篇
  • 交通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十二篇86人关注

    一、实习目的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条件下的地质问题的能力。本 ...[更多]

  • 地质实习报告3000字十二篇
  • 地质实习报告3000字十二篇86人关注

    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矿山地质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