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皮的歇后语
1.老鹰追兔子——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老玉米里搀白面——粗中有细 3.老子偷瓜儿盗果,老子杀人儿放火——辈更比一辈坏 4.老鼠吃猫——怪事 5.老鼠进洞——拐弯抹角 6.老太婆搽胭脂——不知自丑 7.雷公劈城隍——以上压下 8.雷婆找龙王谈心——天涯海角觅知音 9.冷水烫鸡——一毛不拔 10.离了水晶宫的龙——寸步难行 11.理发师教徒弟——从头来;从头学起 12.鲤鱼护窝——不会走多远 13.鲤鱼找鲤鱼,鲫鱼找鲫鱼——物以类聚 14.芦柴秆做门闩——难撑 15.芦沟桥上石狮子——数不清 16.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17.卤煮寒鸭子——肉烂嘴不烂 18.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来了 19.鲁智深出家——无牵无挂 20.老虎上吊——没人敢救 21.老虎头上的苍蝇——拍不得 22.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23.老牛喝水——不抬头 24.老牛踏垡子——步一个脚印 25.老牛脱了磨——空转一遭 26.老牛走老路——照旧 27.老牌子钢针——宁折不弯 28.老婆婆跳皮筋——非同儿戏 29.老鼠掉进面缸里——翻白眼 30.老鼠跌进米囤里——因祸得福
俏皮歇后语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外甥打灯笼——照旧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鼻子里插葱——装相(象)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俏皮话的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喻物类如:秋后的蚂蚱 - <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故事类如: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交叉兼类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在学习幽默的初期,可以先将自己当成笑料。在别人互相开玩笑的时候,拿自己自嘲一下是不错的选择,这也是幽默的最高境界。然后想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趣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糗事,你先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看能不能达到一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