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事迹材料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17 11:40:03 查看人数:40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746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96人
科学家创新事迹材料 473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3人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1060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74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事迹材料 673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12人
世上名人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995字 1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4人
中国伟大科学家事迹 791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39人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762字 3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14人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有哪些简介 952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10人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范文 756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42人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413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7人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794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15人
关于科学家事迹材料 283字 5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161人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 608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4人
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和事迹材料 770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32人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575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39人
著名科学家优秀事迹材料 767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74人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6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6位用户喜欢。

诺贝尔小时候身体非常瘦弱。十岁时,随母亲前往俄国的贝德尔堡,与父亲团聚,并开始接受家庭教师的指导。十七岁时,到美国留学,两年之后回国,进入父亲的公司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受了父亲的影响,对研究炸_很有兴趣,后来因为制造炸_和开发油田,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看见自己发明的炸_用于战争,感到十分痛心,故毕生努力呼吁世人把火_用于和平。诺贝尔用他的巨额财产成立基金,每年发奖金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呢!

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_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

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科学家创新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7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3位用户喜欢。

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有想做教师的,有想做军人的;有想做化学家的还有想做运动员的。而我想做科学家,因为科学家可以研发好多新奇的事物,来方便大家使用。

假如我当了科学家,我会发明一台水陆空三栖越野车,这台车不仅会在陆地上行走,他安装有直升机螺旋桨,可以在200米以下的高空,一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空中随意穿梭,所向披靡。这这部车不仅能在空中随心所欲的飞行,还可以在十米以上的水下潜行,而且保证完全不会漏水,因为它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防水系统,还有用三个大功率的推进,可以保证车辆在水下,以最高85千米的时速前行,而不受任何水流的影响。在陆地上,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这台车的前行,他能够轻松跨越任何东西,连90度直角的坡都能轻松,跨越。如果将来我真把这辆车制造出来,我一定会给警察、消防员和医护人员用上,因为他们每天为我们服务而奔波着,万一的紧急况况十突然路上堵车,那就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要是他们有有了这辆车,那么,他们就可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我们身边。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只要你努力奋斗、坚持不懈,那最终一定会有成果。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6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中国遗传学领域,有一段时间独尊苏联的李森科为社会主义学派,指责美国的摩尔根为资本主义学派。

1956年0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当时在学术界一些领域乱贴政治标签的现象说道:“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谈家桢和他的老师李汝祺都是都先后从师摩尔根,是坚定的摩尔根学派。1948年,谈家桢代表中国遗传学界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遗传学会议。当时,许多人劝谈家桢不要回国。谈家桢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国。他认为,共产党总比国民党好,中国共产党不一定会学李森科那一套。

谈家桢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1956年08月10日,遗传学座谈会在中科院青岛疗养院召开。在此前几年饱受压抑的中国的摩尔根学派的学者们,迎来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好机会。谈家桢和李汝祺都参加了会议。后来李汝祺写了《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看后非常赞赏,建议《人民日报》转载,并把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将原来的标题作为副标题,还亲自为之写了按语。

1957年03月13日晚,-在-召集科学工作者座谈会,谈家桢应邀参加。-亲切地对他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啊!”座谈会开始后,-还专门把身子转向谈家桢与他亲切交谈。-说:“你们青岛会议开得很好嘛!要坚持真理,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1958年01月05日晨零时三十分,谈家桢和周谷城、赵构超应邀从上海到达杭州刘庄见-。他们的谈话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话题广及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等各个方面。谈天说地间,-亲切地问谈家桢:“谈先生,把遗传学研究搞上去,你觉得还有什么障碍和困难吗?”谈家桢后来回忆:“在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领袖关切的的询问下,我十分感动,积郁心头已久的心里话,汩汩地涌了出来。-仔细地倾听完我的话后,再一次表了态,他的语气显得很坚决:‘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定要把遗传学搞上去!’”

在-的鼓励下,1961年年底,复旦大学的遗传学教研室升格为遗传学研究所,成为了国内高等院校的第一家遗传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谈家桢应用摩尔根的治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遗传学工作者。

1974年冬,-已经病重,还让王震给谈家桢带去了口信:“毛主席很关心你,他在病中没有忘记你。这次让我带口信给你,问这几年为什么没有见到你发表文章。有什么话还可以说嘛!”

谈家桢后来回忆道:“我凝视着坐在自己面前和蔼可亲的王震将军,百感交集,一时如有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向老将军说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他老人家,我是要把遗传学搞上去啊!’“毛主席的关心和希望,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勇气。”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于敏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淡泊名利,甘做无名英雄,默默铸造国防基石数十载。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是指氢弹。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1961年1月,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的预研工作。时年34岁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接受任务,服从分配,并开始了自己隐姓埋名、远离公众视野的生涯。于敏在回忆自己“转行”的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从1961年到1965年初,“轻核理论组”在于敏等人的带领下,对氢弹原理和结构作了初步探讨,并解决了一系列热核材料燃烧的应用问题,产生了60多篇论文,但均作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1月,于敏率领的“轻核理论组”携带所有资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调入二机部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于敏带领团队又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国务院授予于敏“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隐姓埋名20余年的于敏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与其他4位劳动模范不同的是,他除了“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头衔外,没有任何事迹介绍。与“沉默无声”的事业一样,于敏毕生都信奉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从事氢弹研究数十年,连他的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直到解密后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世上名人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1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牛顿

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情感美文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

中国伟大科学家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他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宇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读书。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宇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比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学习。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宇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杨振宇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1971年,杨振宇回国,邓稼先到首都机场迎接分别整整二十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没完没了地聊了起来。但是由于邓稼先从事的工作都是国家机密,两人的谈话总是点到为止,尽量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可是杨振宇十分想知道邓稼先是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于是就绕着弯子问他:“听说中国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中有美国人,有这么回事么?”

这个问题让邓稼先很为难。如果回答说“没有”,就证明了自己很了解参加原子弹试验的成员,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自己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如果回答说“不知道”,又是在欺骗老朋友。于是他就想出一个既不泄密,也不欺骗朋友的办法,说:“我以后再告诉你吧。”

于是,邓稼先把这个问题向上级汇报,最终得到周总理的批准。邓稼先这才如实地答复了老朋友的问题。

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无论是对待国家还是朋友,都以诚为本。

1986年,邓稼先病逝,杨振宇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从美国发来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1877 年,人称“世界发明大王”的爱迪生觉得兼顾发明和制造两项工作很难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发明的专长,于是卖掉了发明工厂的股份,邀集了各类专业人才,在纽约郊区的门洛公园建立起一个研究所。爱迪生在研究所里的第一项发明就是炭精送话器。爱迪生的炭精送话器本来是受和他同年的电话发明家贝尔的启发而发明的。有一次,爱迪生在调试送话器时,因为听力不好,就用一根短针来检验传话膜的震动,不料出现了一个新奇的现象:他手里的针一接触到话膜后,随着声音的强弱变化,就发生一种有规律的颤动。这种奇异的现象触动了爱迪生的发明灵感。他想,如果反过来使针颤动,不是就可以复原出声音来吗?这样也就可以把人的声音贮存起来。为此,他开始了试验。当时正是盛夏酷暑,天气闷热,蚊子猖狂。

爱迪生顾不了这些,经过四天四夜的苦战,终于设计出了留声机的图纸。1877年8月20 日,爱迪生将自己设计好的图纸交给机械机。按照图纸造出来的留声机结构简单。有人看到这简单的东西时,简直难以相信它会说话。有的人还打趣的说,爱迪生是在“开国际玩笑”。爱迪生当场进行了演示,他一边用手摇动铁柄,一连对着受话器唱起来:“玛丽有只小白羊,它的绒毛白如霜”然后,爱迪生停下来,让一个同伴把耳朵对着受话器,自己将针头放回原来的位置,重新摇动手柄,刚才的声音又出现在了同伴耳边。大家无话可说。

这台留声机的问世是电声学史上继贝尔发明电话后又一伟大创举。当时,爱迪生年仅30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消息很快传播开了,人们对爱迪生的发明惊叹不已。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称赞他的发明是 “19世纪的奇迹”。他的发明震动了整个世界。关于留声机的发明,历史上曾有过一场争议,有人认为法国物理学家夏尔克罗应是留声机的发明者,其发明时间是 1877年4月16日。克罗当时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图纸设计出来后,无钱投资制造。因此,人们无法断定这台机器造出之后是否能运转。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有哪些简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人类没有镜子,但人类还是用“土”办法看到了自己的身形,那就是在平静而清澈的水面上观看自己的倒影。后来,原始人类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有一种叫“黑曜岩”的石头可以磨平照人,这就是所谓的“石镜”。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掌握了青铜(铜锡合金)的生产技术,同时,他们发现把青铜板打磨光滑后,可以照出人形来,这样,就发明了“青铜镜”。

13世纪初,意大利的玻璃工业格外发达,特别是威尼斯城生产的玻璃驰名世界。1317年,他们在试制彩色玻璃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加入二氧化锰以后,会使混浊的玻璃液变得清澈,从而发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们便开始摸索用玻璃制造镜子的方法。他们先将金属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后将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试图制成玻璃镜子。刚做好的时候确实不错,光洁照人。可是没过多久,镜子里面的人像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原来这是由于水分和空气从金属与玻璃之间极细的缝隙中钻了进去,金属板被氧化了。后来,他们又开始将各种金属熔化后倒在玻璃上,以期与玻璃结合而制成镜子,结果都失败了。

1508年,意大利的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终于研制成功了实用的玻璃镜子。他们先把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能够很好地溶解锡,随后,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称为“锡汞齐”),这种锡汞齐的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为真正的镜子。

然而,制造水银玻璃镜子需要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太费事了。况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太光亮,于是,人们又设法对它进行改进。1843 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子。这种银玻镜子背面发亮的东西,是一层薄薄的银层,这层银不是涂上去的,也不是靠电镀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种特殊而有趣的化学反应———“银镜反应”镀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银溶液里,加上一些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再加上一点葡萄糖溶液。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的本领,能够把硝酸银中的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微粒,这些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就制成了银镜。为了增强镜子的耐用性,通常还在镀银以后,再在银层上面涂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便不容易脱落和损坏。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又发明了铝镜,其制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铝蒸发,让铝蒸汽凝结在玻璃面上而成为一层薄薄的铝膜。这种镀铝的玻璃镜,比镀银的玻璃镜便宜、耐用,也更为光彩照人,在镜子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范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饺子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原名“娇耳”,流传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十分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样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20-年,不到30岁的颜宁回到清华大学,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她在医学院独立建设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室,开始了她的独立研究之路。此前7年,颜宁在普林斯顿大学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研究,正因为这段经历,她决定向结构生物学中最难的领域——膜蛋白(即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开炮”。

“人体的遗传靠的是DNA,而各种功能的实现则要靠蛋白质。如果说DNA决定了一部机器是汽车而不是马车,那么实现这部机器功能的发动机、轮子和方向盘就是蛋白质。”颜宁告诉记者,人得病是某种蛋白质出了问题,通过解析膜蛋白结构,就能明确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进而着手研究修复的办法,最终达成治病的目的。

在人类基因组的2万多个基因中,约有30%编码的是膜蛋白;而在FDA批准上市的药物中,一半以上以膜蛋白为作用目标。很多基础生命活动,都需要膜蛋白的参与:作为“载体”帮助营养物质分子完成跨膜转运;作为“受体”,帮助传导各种细胞信号;作为“通道”,精细调控小分子与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

然而,对于数量如此庞大、功能如此重要的膜蛋白,科学家对它们的精微结构和工作机理却一直知之甚少。科学家绝非对膜蛋白视而不见。相反,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研究膜蛋白结构的科研小组,但由于膜蛋白不容易提取、提纯等问题,这些小组要么长期艰难跋涉,要么中途改弦易辙。当然,也有极少数团队能有斩获,颜宁领导的研究小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回国前,颜宁计划用3至6年研究出一个膜蛋白结构,而如今,她的科研团队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成功解析了5个重要膜蛋白的结构,并初步揭示其工作机理。

“大家在科研领域的出色表现向世界证明,在中国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甚至比海外实现得更快更好。”这是颜宁的目标,也是不断激励着她在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一路前进的动力。

20-年8月,清华大学曾聘请国际评估小组对其生物医学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年轻教授颜宁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无论以哪个标准衡量,颜宁博士已位居世界最优秀的年轻结构生物学家之列。”“未来5年到10年,她将是杰出青年女性科学家的榜样。”

关于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能够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__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进取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__供给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童第周是我国著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学习。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中国学生在国外被同学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剥掉。这种手术非常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

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和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19年)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著名科学家优秀事迹材料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这就是经典力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风景画家,专业画舞台背景,当时风景画、绘画时流行一种工具——暗箱。暗箱的作用:风景物透过镜头进入暗箱中的450反光镜再反射到位于暗箱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再在磨砂玻璃上铺上画布作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昨天留在暗箱上的画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科学家信息

  • 科学家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科学家事迹材料(16篇范文)99人关注

    1945 年,苏联军队占领了波罗的海岸边的佩内芒德秘密实验场,掳走德国人制造V-2火箭的全部设施及130多个火箭专家和工种技术人员。这些缴获与俘虏为苏联的卫星上天打 ...[更多]

  •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5篇范文)
  • 收集科学家的事迹材料(5篇范文)90人关注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 ...[更多]

  •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12篇范文)
  • 科学家成功的事迹材料(12篇范文)87人关注

    饺子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 ...[更多]

  • 著名科学家优秀事迹材料(13篇范文)
  • 著名科学家优秀事迹材料(13篇范文)84人关注

    提起艾佛雷德.诺贝尔,很多人都知道他设立的著名的诺贝尔奖金。没有上过学的诺贝尔长期坚持自学,20岁时成为杰出的化学家和优秀的语言学者,会讲瑞典语、俄语、德语、 ...[更多]

  •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61人关注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风景画家, ...[更多]

  • 著名科学家事迹材料介绍(13篇范文)
  • 著名科学家事迹材料介绍(13篇范文)61人关注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 ...[更多]

  •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 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40人关注

    全世界公认摄影是法国L·达盖尔发明的。1839年8月19日法国向全世界宣布。L·达盖尔全名是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1787年出生—1851年去世。他是一位风景画家, ...[更多]

  • 关于最新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关于最新科学家的事迹材料(16篇范文)37人关注

    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