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 | 742字 | 13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31人 |
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 662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60人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 1198字 | 6段 | 4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29人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 295字 | 3段 | 1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50人 |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 1292字 | 22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118人 |
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 729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45人 |
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个人事迹心得范文 | 624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03人 |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 | 487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40人 |
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先进事迹个人学习心得 | 366字 | 4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10人 |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教师先进事迹 | 554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01人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 446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73人 |
观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主要事迹有感心得 | 786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65人 |
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孙景坤先进事迹 | 919字 | 16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255人 |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 | 441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38人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 | 358字 | 5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90人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范文 | 5437字 | 36段 | 19分钟 | 30分钟 | 42分钟 | 258人 |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2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和上世纪50年代许多中国军人一样,孙景坤的人生被时代洪流分成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下半场回归家乡参加建设。
抗战战争结束后,南征北战的孙景坤复员返乡,回到老家辽宁省安东市蛤蟆塘镇山城村(现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成为一名复员军人。
当兵8年,孙景坤从农民到战士,又从战士回归农民。
孙景坤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在养伤。况且他文化程度不高,认不得几个字,还是回乡继续当农民,建设农村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
“我是党员,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在农村参加合作社了。”
当年和孙景坤一起参军的同村乡亲有12人,活着回来的只有3人,另外两人都有伤残。安然归家,已是万幸,孙景坤把党组织关系交给了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了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
从回到山城村的那一天起,一个战斗英雄便“消失”了。
回村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村里人只知道他参军前当过农会副主席,在部队打过仗、入了党。孙景坤很快成为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农忙时,促农事,争取多产粮食;农闲时,抓收入,搞活集体经济。
当年,村旁有条小河,常常引发水灾,淹没庄稼。孙景坤带头用篮子挑土,用肩膀扛石头,领着乡亲修了一座简易堤坝,护住了农田;并用几年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种下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
在孙景坤大女儿孙美丽的`记忆中,父亲当了生产队长后,每天都忙得不着家,吃完饭就带上一把锄头或铁锹出门,走到哪,干到哪,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
孙景坤一心牵挂的,还有困难村民的生活。80多岁的五保户崔大爷老两口身患疾病,在孙景坤的关心照顾下安度晚年……
上战场保家卫国,回家乡为民解忧。孙景坤这位老兵、老党员受到村民的敬重,生产队长一干就是20多年。
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中国飞人苏炳添的2019赛季,在北京时间2月14日的凌晨打响。在爱尔兰阿斯隆举行的AIT室内田径大奖赛,苏炳添以6秒52摘得男子60米冠军,取得新赛季开门红。
本次比赛在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体育场举行。在率先进行的60米预赛,苏炳添在第一小组第5道出发。起跑后苏炳添就占据领先优势,他逐渐加快摆臂频率,最终率先通过终点,成绩是6秒54。
1个小时之后,决赛发枪。苏炳添依然在第5道出发,他继续保持了非常好的节奏。由于对手没能给苏炳添太大压力,苏炳添出发后一路领先,最终以较大优势率先通过终点,成绩为6秒52。在苏炳添之后,日本的川上拓也,以6秒58获得亚军。英国选手劳森以6秒70获得第三名。
苏炳添不仅在比赛中夺冠创造了赛季开门红,根据爱尔兰田协官方的信息显示,苏炳添预赛和决赛的成绩,还创造了该赛事的新赛会纪录。
这只是苏炳添2019赛季的首秀。根据苏炳添团队中兰迪教练的计划,爱尔兰赛对手偏弱,可以起到为苏炳添找到比赛状态热身的作用。接下来,苏炳添将在2月16日参加2019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英国伯明翰站,和2月20日德国杜塞尔多夫站的角逐。其中,杜塞尔多夫站为本年度的室内巡回赛总决赛。
__年,苏炳添正是在年初的室内赛季爆发。去年的室内赛季,苏炳添参加了柏林、卡尔斯鲁厄、杜塞尔多夫以及格拉斯哥四站比赛,三次刷新亚洲赛季最佳,两次刷新亚洲男子室内60米纪录。在伯明翰室内世锦赛,苏炳添以6秒42打破亚洲纪录摘得银牌,成为室内世锦赛历史上第5位获得奖牌的中国男运动员。
在随后的室外赛季,苏炳添迎来爆发。他两次跑出9秒91,两度追平男子百米亚洲纪录。去年8月的雅加达亚运会,苏炳添以9秒92破赛会纪录夺取金牌。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9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何以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着初心教书育人,守护者孩子们的一方天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是我们的时代楷模,也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就是张玉滚同志。
2月18日晚,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从始至终,我在观看中一直是眼含热泪,那些感人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尤其是在看到张玉滚老师的感人事迹后,更是感动不已。
张玉滚老师,是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的小学校长。黑虎庙村位于伏牛山深处,四面群山环抱。恶劣的环境,阻断了贫瘠的大山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打造出了一位平凡英雄,张玉滚老师在这里摸爬滚打了十八年。从二十一岁到三十九岁,他的最美年华都在这所山乡小学度过。十八年的坚守,源于对家乡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十八年的山乡教育,让他练就了一身全能工夫。他可以抄起勺子给孩子们做饭,可以拿起粉笔在三尺讲台授课,可以拿起针线为孩子们缝补衣服,可以打开药箱为孩子们看病。为了山乡的教育,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还动员妻子辞去工作来学校食堂给孩子们做饭。为了孩子们的`明天,他十八年如一日,成了学校最坚实的堡垒和后台,十八年,他培养出了22名大学生。十八年来,他让学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大山做教材,教给孩子们一个理念: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他竭尽所能,不气馁,不放弃,为山乡的教育托起了一个灿烂的明天。
在流着眼泪看完短篇之后,我又百度了关于张玉滚老师的一些事迹。这个看似沧桑老成的憨厚男人,用他的朴实,温暖,坚毅演绎了什么是师爱,什么是师魂。
人心浮躁,在太多人都在为金钱疲于奔命的时候,张玉滚老师最初的代课工资只有80元,却仍然坚持留在了学校。在我们抱怨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山乡的学校更是破败不堪,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从山外挑进学生的课本和文具,付出的艰辛可以想象。在我们遭遇挫折患得患失的时候,张玉滚老师为了教育,失去了他仅仅九个月大的女儿,可是,他仍然选择留下来。他的肩膀,背过扁担,背过上学的孩子们,背起的是希望,送去的是温暖。这一切都源于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改变山乡贫穷面貌的信念和执着,对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期盼。这种大爱,这种行为和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我们是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也把爱孩子当成自己教育的信条。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教师也不能坚守初心的今天,张玉滚老师的事迹荡涤了我们心灵上的尘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那种无私奉献的行为,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学习的标准。我们除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之外,更需要做的是加强师德的修养。我们要学习他不忘初心,为人师表的价值追求,学习他静心育人,心怀大爱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不畏艰辛,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TVB主持人陈贝儿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去年陈贝儿凭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欢迎,在《无》中,她每到一个拍摄地,都尽可能深入体验当地生活,亲身经历各种职业,融入当地人生活。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以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对于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陈贝儿谦称:“作为媒体人,通过镜头传递真实故事是份内事。2021年很难得有机会拍到《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见证并展示了祖国脱贫攻坚成果,传递正能量给观众。未来将再接再厉,用心说好中国故事。”
感动中国人物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92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8位用户喜欢。
“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
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他也是热播的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
林占熺:看到我去,那是比他亲人回去还要兴高采烈。一叫林老师来了,一叫就整个村非常多人就跑过来。
为什么从宁夏的小县城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村落,这么多普通的老百姓会对他如此感激?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要种蘑菇,就得砍树。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熺,在考察中亲眼见证了很多贫困地区,不仅没有因为种蘑菇致富,反而因为砍树导致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剧了贫穷。
林占熺:用牺牲生态的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是贫困地区应该走的路。
他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在他月工资才46元的年代,他向农学院工程队借了5万块钱来进行各种实验。
林占熺:那个是要豁出去的,说实在压力是非常大,就说借款我这辈子还不清,连小孩子都担心到了他那一辈来还。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国家3万多种草,有哪几种草是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呢?
他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1986年,林占熺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的芒萁,真的长出了香菇。
林占熺:第一次看到第一朵香菇长出来的时候,我都兴奋得不得了,我就觉得真是像发现新大陆那样,非常兴奋。
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就叫做“菌草技术”,也因此他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
为了壮大科研队伍,20世纪90年代,林占熺把研究生刚毕业的亲弟弟林占华也拉进了菌草队伍,却万万没有想到,弟弟在安溪县指导菌草栽培时遇到锅炉爆炸,不幸身亡。
林占熺:我们村到我这23代,一万多人,第一个研究生,没了。非常悲痛,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把我弟弟没完成的任务,他那一份工作我一起做。
由于常年奔波,有一次他自己也在出差时发生翻车事故。
林占熺:我也以为我会死掉,当时就想,现在就死了?菌草现在就告别了?太早了,我还要做很多事。我们全国为扶贫事业牺牲在岗位上的1800人,1800人啊。
就是带着这样的韧性与决心,林占熺研发的菌草技术在全国31个省推广应用,给数百万户的农牧民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方案。
随着一带一路,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至今已推广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在非洲的很多地方,菌草被称为“中国草”。因为这种迅速生长的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菌菇培养料,还能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又低价的饲料,真可谓一举三得。
一位巴布亚新几内亚原警察部部长甚至给女儿就取名叫“菌草”。因为这株小小的菌草,凝聚的是不分国籍、不分地域的所有人,对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
巴新东高地省居民 布莱恩·瓦义:很短时间内,你几乎可以每天收割,你不停收割,就不停有钱进账。
种植户 陈镇忠:挣钱挣到有时候会躲起来笑,简直是跟零成本一样。
林教授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因为这是他的中国梦,也是他的菌草梦。
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刘伯明,男,汉族,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据央视新闻消息,17日12时4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随后,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航天员刘伯明55岁的生日。他说:“这个生日,我终生难忘。以后,我们会飞得更远、更久,会将外太空更美的风景带给亿万华夏儿女!”
前天,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即神舟十二号,在太空中遨游了92天后,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在太空“出差”的英雄航天员们,终于回家了。
航天员刘伯明今年55岁,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曾经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而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齐齐哈尔这是一座“查无此人”的城市。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其实并不是,这是一座很厉害的城市,神舟七号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翟志刚,东京奥运会第34金王曼昱,演员沈腾、张翰,歌手吴莫愁等也来自齐齐哈尔。
度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个人事迹心得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每年,我们都要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今年也不例外。在这次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中,这十一个人的事迹都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王峰。
在一个夜晚,王峰所在的居民楼已经休息了,突然,大厅的自行车失火,火势迅速蔓延,住在一楼的汪峰第一个苏醒,他醒后救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区,接着,再次钻进火海,将二楼一个老爷爷和两个小孩子救了出来,楼上还有很多人,他再次钻入火海,将的上十几家的邻居挨家挨户都安全救了出来,但是当他出来的时候,已经快烧成了炭人。在他去往街上的途中,他留下了一条长达六十米的血脚印,那是多么令人震惊,这将是他人生最后的足迹。这串血脚印染红了天,浸红了地,也染红了我们的心。当地政府不惜一切代价要抢救他,短短六天,就收到了二百万元的汇款,可是最终没有挽回他的生命。
我看到后很震惊,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要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那些与自己素不相干的人呢?他原本可以放弃楼里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家人离开,可是,他没有,他选择死亡,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别人的生存。
我很惭愧,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在工地上,让我帮他递一下锤子,可我却当没听见一样。汪峰面对不认识的人还要选择用死亡帮助他们。我面对着自己至亲至爱的爸爸,竟然一点都不理睬,更何况只是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现在想想,我该多么惭愧啊!
我决定,我以后一定要学习王峰的这种精神,不管遇到的是生人还是熟人,也不管遇到的是大事情还是小事情,我都要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颁奖词
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人物事迹
王海(1926年1月—20__年8月2日),原名王永昌,汉族,山东威海人,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大专学历。空军原司令员,空军上将军衔。20__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50年5月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先后任空军第4航空学校飞行队飞行员,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
1954、1955年间,王海是空军歼击航空兵师副师长、师长,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中,他的师担负协同陆、海军夺取制空权并掩护陆军登陆作战的任务。
抗战时,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率领人民空军年轻的第一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敌机29架,本人击落击伤敌机9架。因功勋卓著,该大队后来被命名为“王海大队”。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仍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歼击机,这就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
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先进事迹个人学习心得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70年前抗美援朝一战,打败了美帝野心狼,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70年后我们回顾历史,悟出了伟大精神,深刻启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震撼、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关于这场战争,关于抗美援朝精神,关于祖国未来,大外学子有话想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
70年,铁在烧。70年后的今年,新一代的青年人们,永承先辈们的意志,无畏艰难,勇敢出征。在此次疫情中,众多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冲在一线,担当着医护、志愿者等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先辈留下来永不放弃,心怀大国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在祖国的怀抱下我们茁壮成长,在祖国需要我们之时,我们同样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毅然“作战”,保家卫国。紧跟国家方向前进,发挥我们青年人独特的坚定力量。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保家卫国,中国脊梁!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教师先进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19__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__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__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__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观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主要事迹有感心得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徐振明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认为,孙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国人民,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关爱楷模,学习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风范,立足本职奋斗,积极投身伟大实践,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瑶说:“徐振明同志转业后选择为杨靖宇将军守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和忠诚。”吉林省教育厅思政处干部张天一说,作为徐振明同志的家乡人,要深入开展向徐振明同志学习的活动。
吉林省白山军分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毕绪增说:“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以孙景坤老人为榜样,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孙景坤同志甘于奉献、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波表示。
在孙景坤的家乡,辽宁省丹东市金山镇山城村召开学习孙景坤英雄事迹座谈会。村民于淑梅说:“孙景坤老人是我们村的榜样,我一定要把老英雄的事迹讲给儿孙听。”
“孙景坤、徐振明同志身上体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向两位老英雄学习。”河南省平舆县人武部政委曹英华说。
日前,地处太行山上党革命老区的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开展了“学习英雄孙景坤、徐振明先进事迹专题党团日”活动,四级军士长赵冬亮说:“学习两位前辈的事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不变的初心和崇高的风范。”学习了两位同志的事迹,武警警官学院学员十四大队新学员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始终保持优良作风。
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处长李春国说,将以学习宣传孙景坤、徐振明同志事迹为契机,推动形成关心国防、尊崇军人的社会风尚。
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孙景坤先进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19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孙景坤,现如今已到了96岁的高龄。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仅20多岁,正在家乡丹东担任农会副会长的孙景坤,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决定参军入伍,而那个时候,他才新婚不到一周。
加入军队的孙景坤在随后的几年间经历了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这一路走来,他跟随自己的部队从北打到南,从未停歇。
跟着这些战役的还有孙景坤立下的赫赫战功。
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途因负伤回国治疗,但伤刚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战斗前线,同自己的战友并肩作战。
经过多次战役的孙景坤对1952年10月发生的一场战役记忆尤为深刻,在当时,身为副排长正配合上甘岭战役的孙景坤接到了营长的增援命令——增援已处于敌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孙景坤老人回忆道:“营长告诉我,你带领这9个人,扛多少手榴弹,扛多少子弹。”
而当他们一出发,敌人的飞机就来了,连同孙景坤在内的十名战士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在敌人的视线范围内,他们便等待时机,一瞅到机会,便奋不顾身地往上冲。
在敌人的强大炮击下,冲上阵地后,原先10人的“小部队”已所剩无几,但孙景坤无暇伤心难过,更强大的责任感让已身处轰隆炮声、战火纷飞的孙景坤立马进入到了战斗状态。
当时的161高地有三面正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凭借着孙景坤同战友们的顽强拼搏,总共6次打退敌人的反扑进攻。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半夜,256发手榴弹全数用尽,仅孙景坤一人便击毙了21名敌人。
经过敌对双方的激烈交战,他们最终不负众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战友们早已伤的伤、残的残。
因为这场战斗,作战英勇的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并在1953年,作为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的成员,他受到了伟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回到家乡的孙景坤主动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就如他参军入伍时的果断决心一样,他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家乡。
而那段时间的孙景坤对于他曾经的显赫战功只字未提,就连那几年的事都鲜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问起他当年持枪战斗的往事,孙景坤总是说:“我不能说,一个个熟悉的脸庞都倒下了,我不愿意说那些,心里难受。”
战斗的残酷更多的是对于人的残忍,这些幸存下来的民族英雄接受着我们的爱戴,但他们心里笼罩着的却是同伴们英勇牺牲时的画面,这种心理阴影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在他们的脑海中永远的扎根留存。
感动中国人物简短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4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介绍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苏炳添破十神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刘翔的含恨退役,让黄种人在短跑领域出现真空,苏炳添横空出世,及时填补了空缺,这位步频型的小个子英雄,拥有无与伦比的瞬间启动能力。在国内,苏炳添面临张培萌的竞争;在亚洲,苏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战,尽管之前苏炳添生活在张培萌、桐生祥秀的阴影下,但天道酬勤,他凭借划时代的壮举荣膺黄种人第一飞人,注定被写进体育历史教科书。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范文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37个字,有3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0分钟,慢速需要42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骨科硕士、神经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骨科主任,这是梁益建的真实身份,然而,让他感到最亲切的称谓,却是来自患者的一声“梁爸爸”。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这是梁益建作为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梁益建显得有些低调:“我就是个给病人看病的普通小医生。
梁益建:“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医院骨科大夫们眼中,梁益建是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留利落平头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双泛黄的运动鞋,疾走于病房、医生办公室、手术室之间,并不高的个头一转身便找不见人。病房里的患者们觉得,梁益建是个和缓平静的人。调整牵引支架时,他手拿10号扳手,弓着身子不紧不慢地调整每一颗可能影响角度的螺丝钉,平均每个人的调整时间30分钟。面对媒体的采访,梁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镜,用沙哑的声音说了一句:“我只是个小医生。”
在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大辩若讷,“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
三医院1号住院楼2楼,带着脊柱牵引支架的于建红,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转角通往医生办公室的台上,静静地呼、吸。病区的空气混杂消毒水和病房里的各种药味,并不算清新,他却视为珍宝。
几个多月前,一辆小汽车飞驰在河北沧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于建红瘫坐在哥哥于建忠的汽车后座,大口地吸着氧气,生命的气息随着时间流逝,似乎正一丝丝地没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见。因为40年脊柱侧弯而变形的胸腔,压迫着于建红肺部的呼吸空间,“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岁的父母、媳妇周大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为了“活命”,从2014年就出现呼吸困难的于建红已经辗转在河北、北京求医2年,跑过很多家大医院。“这是命运的事,回家好好休养”,医生的这句话于建红听过很多遍。尽管呼吸对他来说越来越费劲,他一边吸着氧气一边执拗地在网上搜索,不甘心地试图叩开命运之门。当北京的一位医生告诉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梁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没人敢收你了”时,他连发短信的力气都没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于建红的爱人周大姐试探着向梁益建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咨询,立即收到了回复。8月7日,于建红最新的血气分析数据被一一发到梁益建的手机上,“我的氧分压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压低于60mmHg,已经意味着呼吸衰竭。紧紧捏着手机的周大姐,反复翻着手机,一条短信点亮了屏幕,这是于建红期盼了2年的回复——“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点从沧州出发,一天之后,已经陷入半昏迷的于建红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立即进入骨科ICU。2天后,于建红情况好转,进入普通病房。“奔着活命而来”的于建红,“活命”几率正在呈几何级数增加,“现在上下楼梯都没问题,聊天更是没有问题”。
梁益建:“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于建红和病友们互相打气时,常常会聊到一个已经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岁、重庆壁山小伙子肖强。肖强的脊柱曾有三个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侧弯畸形、严重脊柱旋转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侧弯达到了190度,被媒体称为世界罕见。肖强也和很多病友一样,因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脏等脏器已经受到严重积压,呼吸越来越困难。如果再得不到治疗,他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死。
从2005年起,肖强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获救的希望,走遍了国内知名医院,拜访了国内几乎所有知名的脊柱专家,“在北京求治时,为了节约钱,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门诊大厅里。”然而,跑遍了国内多家大医院,肖强都被拒绝。在北京某医院,肖强曾住院15天,最后专家仍告诉他无法手术,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经过努力寻找,2013年3月27日,没有放弃的肖强找到了梁益建。
2013年4月9日进行了第一次手术,2014年7月进行胸廓成形手术,2015年3月进行脊柱矫形手术,2015年9月出院……如今,肖强仍把每一次治疗节点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对自己非常重要。距离出院已经一年有余,肖强除不能弯腰外,生活与普通人无异,此前出现的腰疼、呼吸疼等问题也在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强的女儿出生了,他特意拨通了梁益建的电话报喜。
在“我能治”几个字之中,有患者重获新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风险。国际脊柱侧弯学会委员(SRS member)陶惠人说,脊柱侧弯手术,医生需要承担病人瘫痪、出现呼吸问题等风险,“脊柱侧弯手术是骨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在医学范畴内,手术出血超过两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侧弯手术及肝肾移植手术。”梁益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天手术都很难,就像在青藏线的悬崖边开车”,但他又将话锋一转,“我不收这些病人,谁收?”
据公开报道,2008年至今,由梁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千例。另据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统计,2013年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智善公益基金会与全国20余家公立医院具有合作关系,“三医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广大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治疗时间长。”作为在全国范围长期救助家庭贫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说,“梁益建的'勇气来自于对医学事业的敬重与执着。”苗强眼中的梁益建是位勇士,“勇于探索医学高峰,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据悉,梁益建在治疗病例上已经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突破了国际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2015年2月,梁益建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每一天不断发生的工作细节中,梁益建的“勇气”源自对己对人的“严格”。
“严格”是对时间的管理。梁益建常常晚上7点之后带着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点睡觉,而午夜12点之后是他的练拳时间。梁益建举起右掌缓缓地在空中虚画出一个圆,圆圈末了,化掌为拳,出拳带风,“太极讲定,定下心,才能在手术台上处变不惊;太极健身,才能支撑七八个小时的手术。”早上7点半,梁益建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7点45分,当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时候,骨科医生办公室里已经热闹起来。36位医生护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钟后开始。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时间为上午8时。“梁主任每天早上7点30分就会抵达病区,医生、护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们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护士长陈澜在内,每日上午7时50分参加交班的医生、护士超过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钟的工作时间计算,骨科的医生护士每天共额外投入5小时为患者服务。医生护士额外的时间投入,一年超过1000小时,相当于50天。每天,梁益建要巡房两次,除了上午的常规巡房,手术后,他总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们做的手术太难,很多都是全国罕有的,现在的检查手段有限,没有经验参考,有5%不可控的风险,要小心。”梁益建说。
梁益建对医生的严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为治疗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学科协作治疗组,骨科、呼吸、神经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都是成员。人称“大师兄”的胡正军从2008年就跟着梁益建学习,“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被称为“劳模”的汪飞,2年半前加入小组,家住医院对面的他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当天有手术,晚上10点就会到骨科ICU转一圈,看看做完手术病人的情况,然后发条短信给梁益建,“我不来看,主任也会来看。”
“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
“主任要求我们晚上12点再睡觉,多一点时间看文献”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放在梁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对病人的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宽慰,有时比手术刀和药物还更有效。
上午9时,骨科医生的大办公室里,8个打着牵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着沙发边依次站着。骨科的医护人员给他们取了个“萌萌哒”的名字——“天线宝宝”。待梁益建从病区查完房,拿着盛满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纸盒子走进办公室时,大家微笑着,眼神随着梁益建的身形移动。来自云南的张映清排在队首,梁益建从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号的扳手,开始拧动她身上固定支撑杆与头盆环的螺母。张映清紧咬着牙关,紧绷着,尽量不让身体发抖。她的头部、腰部分别套着一个钢环,用四根高过头顶的支撑杆连接固定。通过头盆环的牵引,让弯曲的脊柱慢慢拉撑。为了将头盆环固定在脑袋上,钢环上的每根钉子都穿过了头皮。
梁益建迅速翻动着手腕,尽量让拧动的速度变快。每调一颗,梁益建便后退半步,双手插进白大褂的口袋,猫着腰,伸着脖子,观察张映清的牵引架是否平衡。嘴里看似随意地询问着张映清的情况,“现在能爬几楼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两个鸡蛋吃没有?”梁益建指了指张映清,面向办公室里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帅的。”张映清双手攀着头盆环,腼腆地笑了。
私下里,常有“天线宝宝”喊梁益建“梁爸爸”。在梁益建的个人网站上,有一位哈尔滨脊柱侧弯患者术后出院,发帖感谢梁益建,“您不仅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更像是我们的爸爸……对于梁爸爸,医生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梁爸爸给我们重生,挺直脊梁实现梦想……”病友圈内传言,“梁爸爸”收了个病友做干女儿,让好多病友羡慕。有人向梁益建求证,被直接驳回,“他们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样。”平日里送些牛奶、鸡蛋已是常事,梁益建还掏钱为他们办迎新春联欢会,专门请音乐老师教他们唱歌,每周两次。
8年多前,梁益建正是凭借一颗同情心,发现、治愈了职业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08年2月,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梁益建前往盐源县做医疗支援。在泸沽湖畔的一家租车店遇到一个胸口近乎贴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头就往下栽,脊柱严重畸形,走路时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梁益建眼里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种“很痛苦的姿势”。当了多年骨科医生,第一次见到“驼”得这么严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弯曲近120度。”梁益建围着对方打量几圈,说了句“我可以做手术让你站起来”。
见伍才林不相信,梁益建要来纸笔,边画边讲能让他站起来的原理。磨了40分钟,才让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杆走路的希望。电话征得院长赵聪同意后,同年5月,梁益建将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这个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驼背”平躺着被推出手术室,康复后身高达到178公分。伍才林给自己改名“伍才立”,铭记人生的转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积蓄并贷款70万元,在泸沽湖草海修了一栋两层的农家乐出租,当起了小老板。
手术改变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让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梁益建”。短时间内,全国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拥而至。梁益建的职业生涯由此转折,从一名普通骨科医生转而主攻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有90个“天线宝宝”正在接受牵引,等待手术,还有61个患者排队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
疼痛、挣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过的。有人说,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当医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患者的经历,治疗才能在谦卑、信任和尊重中进行。在梁益建的带动下,参与了解患者经历的人并不局限于医生,更包括了医生的朋友、医院、公益组织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疗的效果,也在这些成员的深度参与之下拓展延伸。
26岁的女大学生王丛歌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和心脏病,侧弯度数达到140度,身高仅有1.3米,手术费用需要16万元。由于家庭困难,入院不久,有热心病友告诉王丛歌:如果担心手术费,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会申请帮助。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传达的信息。原来,为了给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及其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智善公益基金会展开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会于2012年10月在民政部登记设立,截至2016年10月27日的数据显示,该基金会已向全国各地960位家庭贫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赠手术费2899.4万元。根据智善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苗强的介绍,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90名脊柱侧弯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会的捐助比例达95%以上。2013年11月至今,基金会已累计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额达558.8万元人民币。此外,基金会目前已确定对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为什么将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基于医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这一背景外,事实上苗强更愿意分享一个故事。
2013年11月,为了让更多脊柱畸形患者获得实际帮助,苗强曾挨家拜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条件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医院,并建立联系。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联系后,苗强每年会到成都三四次,与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梁益建与病友聊天,“哪有一个医生,做了一天手术下来还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梁爸爸’,没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叫不出来‘爸爸’这两个字的。”苗强所见,梁益建对患者极为照顾,苦、痛、希望交织着的病房里,医生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变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没躺着睡过觉的伍才林,不仅挺直了脊梁看见泸沽湖的蓝天白云,还跟家人盖了二层农家乐当起老板;脊柱弯曲达153°的小伙子刘仁富顺利完成了手术,开始在资阳学习理发;曾经呼吸困难多次经历抢救的肖强,如今也已成家并有了可爱的女儿……自称为“小医生”的梁益建曾说:“我的病人,首先要让他们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这些曾被告知“无法治愈”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带动下,更多人的力量汇聚成爱的洪流,让脊柱畸形患者不仅“活了”,还能拥抱人生未来的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