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不落雪,大雪满天飞”,关于雪的谚语知多少?
中国汉族在历史上是最长久的农耕民族之一,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地区,人们在尼罗河便种植作物。公元前三千年,中国黄河流域也发现了种植作业,到中国近代才开始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成就了汉族人的人口,所以中国历朝历代都极其重视农业,古代的技术不发达,农业只有简单的耕作器具,又由于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们对天象的观察很多,二十四节气就是完全呼应了耕作周期。二十四节气中惊蛰、谷雨、小满、芒种都直接与作物有关,很多谚语里面也都是关于节气和耕作的关系。我们小时候常听的“瑞雪兆丰年”就把冬季的下雪天气和来年地里的收成关联起来了。因此,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没有耕种任务的冬季时的天气都会影响来年地里的收成。节气中的小雪和大雪这两个直接和雪相关,关于雪的谚语知多少?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小雪不落雪,大雪满天飞”,就是说小雪节气的时候没有下雪的话,那到了大雪节气的时候就会下很大很大的雪。这句话如果放到如今人们还可能觉得是气象学观测的结果,现代的气象学可以做到观察气流的变化可以预测之后的气流的形成和天气的变化,但是古代人们是没有办法观测气流的,所以只能凭经验,因此,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观察和总结,才发现了这条规律。每年冬季西伯利亚都会形成冷高压,当冷空气压力过高后就会向南方扩散,于是中国北方就一次次的接受寒流的洗礼,小雪和大雪两个节气都是寒流经过的时间,每次冷空气带着的水分够不够形成降雪还要看当地的气候环境,如果小雪时候的气象条件不满足,那部分水分会积攒下来等到第二次也就是大雪的时候,所有的水分都变成了雪,所以大雪的雪特别大。“大雪大雪不见雪,来年灭虫忙不撤”,前半句说的是可能出现的情况,后半句是结果。如果大雪节气的时候没有下大雪,那明年田里的害虫就会很多,人们灭虫都忙不过来。冬天如果下雪,那几天确实会比较冷,田里面的地表温度也很低,这样很多害虫的幼卵就附在地表层,下雪后温度很低,大部分虫卵会被杀死,第二年开春就没有很多虫子可以成活,这对农作物来说当然好了。同样地,冬天没有下雪,虫卵幸运的活到了第二年,第二年开春气温开始回升万物复苏,那些虫卵也破壳而出,破坏农作物的生长,这样会给农民带来不小的麻烦。因此,有了这句话,人们可以先进行一些准备,不至于被虫害弄的手忙脚乱。这些经验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因为中国的南方就普遍很少下雪,即使冬天也只下雨,这样的谚语就无法套用,当然当地会有其他的谚语来总结经验。这些都是以前农业科技不发达,人们只能靠天吃饭,所以非常关注天气的变化。农业比起以往,首先灌溉技术很发达,以前干旱地区就靠天气,天气好了收成好,天气差了收成差,靠近河的可以修水渠,但是古代修水渠的技术也不好,年年翻修,灌溉技术可是科学管理,精确实施,对水的利用率非常高;其次,农药技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很多农药可以除灭害虫,当然有些农药对人也是有害的;再次,杂交技术使农业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最后,科技达到了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改变天气的情况,也有做温室大棚的局部改变气候,是农作物的生长不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当然,前面提到的谚语还是有用的,这对于平常人预测天气,预测来年的愿景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参考。
大雪谚语俗语
关于大雪相关的谚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因为今年下雪下的特别大,那么来年的话,庄家只能够得到丰收
关于大雪的谚语或俗语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节气的谚语俗语大全大雪不冻倒春寒(桂)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大雪不寒明年旱(冀)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冀)大雪不冻,惊蛰不开(苏、皖、赣、鄂、湘、贵、京、冀、晋)大雪节气的雪多、雪大均预兆来年丰收。比如: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苏、浙、鲁、湘、粤)今年的`雪水大,明年的麦子好(甘)大雪纷纷是丰年(川)农谚大雪冬天骤热下大雪。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积雪如积粮。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今冬雪不断,明年吃白面。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雪在田,麦在仓。雪多下,麦不差。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雪有三分肥。白雪堆禾塘,明年谷满仓。大雪三白,有益菜麦。冬无雪,麦不结。麦浇小,谷浇老,雪盖麦苗收成好。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十八不下一冬干。大雪封河。大雪封了河,船民另找活;大雪河未封,船只照常通。半上午插犁,半下午停,中午前后把地耕。大雪封地一薄层,拖拉机还能把地耕。机器不怕用,就怕用后随便扔。机器用罢跟检修,日后再用就顺手。光会用,不会修,到老是个离八头。一遍生,二遍熟,三遍不用问师傅。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牛羊啃一层,最少减一成。冬天不护树,栽上保不住。冬天把粪攒,来年好种田。天气渐寒,畜舍堵严。定时、定量,先草后料,少给勤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