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调查报告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1-19 查看人数:75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怎么写

1. 研究背景与目的:简要介绍2024年城市环境调查的目的,例如评估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

2. 方法与数据来源:描述调查方法,如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公众问卷调查等,并说明数据来源,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

3. 城市环境指标分析:

- 空气质量:引用具体数据,对比不同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主要污染源。

- 水资源状况:讨论水质、供水安全和污水处理情况。

- 垃圾处理与回收:评估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和资源回收率。

- 绿化与公园:介绍城市绿地面积、公园数量和公共空间利用情况。

- 噪音污染:分析噪音水平及主要噪音源。

4. 案例研究:选取几个代表性城市,详细分析其环境优势与挑战,提出改进建议。

5. 居民满意度与参与度:展示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探讨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

6. 政策与规划:概述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计划和投资,评估其实施效果。

7. 对策与展望: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具体措施,包括技术创新、公众教育、政策调整等,并预测未来趋势。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在2024年,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多个城市的深入调查,揭示当前城市环境的现状,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推动更可持续、宜居的城市发展。

结尾:

2024年的城市环境调查揭示了我们在环境保护上的进步与挑战。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我们需要持续改进策略,结合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共同打造更加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将汇集成我们共同追求的可持续未来。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我们的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第一篇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1850字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

【空气质量】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衡水、邢台、保定、张家口等8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石家庄、唐山、邯郸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2.58%,比2024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8个城市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岛、沧州、石家庄、唐山、衡水、邯郸、承德7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7.03%,比2024年上升2.68个百分点,其中秦皇岛、邢台、邯郸、张家口等4市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提高14.26、9.55、9.3和8.39个百分点。

【医疗废物】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建成符合《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要求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其中唐山、廊坊、邯郸3市经环保验收后稳定运行一年以上,张家口市2024年12月通过环保验收,承德市未通过环保验收),比上年增加两个市,其余6个设区城市尚未建成,除衡水外其他5市采用的是“非典”期间建设的焚烧处理设施进行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承德、张家口、衡水等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均在10%以上。

【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值为81.76%,比上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除邢台、衡水外,其余9个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在85%以上,唐山、张家口等两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幅较大。

【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1.89%,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廊坊、秦皇岛、唐山、邯郸、承德、石家庄、邢台等7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比上年增加了两个城市。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11个设区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平均为80.71%,比上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廊坊、邢台、唐山等3个城市的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超过了85%。

县级“城考”指标有较大进步

2024年,22个县级城市中13个城市上报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数据,9个上报了手动监测数据,安国、高碑店两市2024年新建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依据监测结果,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良好 ,平

均达标率为90.91%。除涿州、三河两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0外,其余各市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平均为99.67%,比2024年增加了0.3个百分点,有18个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得到了全部处置,处置利用率达到了100%。

医疗废物处置方面,迁安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辛集、藁城、晋州、新乐、鹿泉、任丘、河间、霸州、三河等9个县级城市均通过合法途径将全部医疗废物送往所在的设区城市进行集中处置。

22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为72.84%,比2024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其中15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了80%,比2024年增加3个城市;遵化、安国、高碑店、泊头、黄骅、霸州等6个县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增幅较大。定州、河间两市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2个县级城市中,迁安市、辛集市、遵化市、武安市、霸州市、冀州市等6家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并通过验收,藁城市、鹿泉市、沙河市、深州市等4家已建成,晋州市、泊头市等两家正在建设。

22个县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平均值达到41.14%,比2024年提高了4.76个百分点,其中南宫、霸州、高碑店、遵化、新乐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24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河间、新乐、任丘等3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足35%。

三大问题亟待解决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二级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升级改造才能确保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厂建设亟待加强,近一半县级城市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11个设区城市中目前只有廊坊、唐山、邯郸、张家口、承德5市按有关规划建成了医废集中处置中心。

县级城市环境监测能力薄弱。一是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率较低。目前,仍有新乐市、南宫市、定州市、泊头市、黄骅市、河间市、深州市等7个县级城市采取手动监测空气质量,个别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的城市存在着缺项的情况;二是基本不具备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能力,大部分均是委托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测;三是部分城市不能实现对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外排废水、生活垃圾渗滤液的全部监控项目的监测。

一些城市对“城考”重视程度不够。在“城考”各项指标填报上,存在错填、漏填等情况;在材料准备上,相关的说明、证明材料提供不全;存在软件上报的数据与文字版数据不一致等情况

第二篇 2024年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2900字

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24年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市辖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41.7%。

城市化率从1993年的28%提高到了2024年的41.7%,11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城市对我国gdp的贡献为65.5%。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快速增长期。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并非广为人知的事实是:世界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当中有一半已落入了中国的版图之内,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是:1/3的中国地区降过酸雨、七大中国河流中有一半污染严重、1/4的中国居民没有清洁的饮水源、1/3的城市人不得不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城市垃圾只占不到20%的少数。环境污染也提高了生产成本,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到15%,而人民的健康代价更是无法估算。单只在北京,70%至8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有关,尤其是肺癌,已经成为居民的第一大死因。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 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 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 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 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市长峰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集中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到世界城市未来的走向。中国人均资源不多,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创造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是中国城市迫切需要的,也将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走向。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1.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2.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3.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4.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报告

5.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6.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7.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8.社会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 9.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10.调查报告格式及范文

第三篇 城市生态学人与环境实习报告2300字

城市生态学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优点:作者认真概括了实习每一个片断,并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和丰富实习内容,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适当。并在此基础上,引出3个专题进一步论述,行文有的放矢,重点基本突出。不足: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经消化,仍呈资料状态,缺乏明白的说服力。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邓一婷引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__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

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

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第四篇 城市生态人与环境实习报告2300字

城市生态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优点:作者认真概括了实习每一个片断,并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补充和丰富实习内容,所引用的材料基本适当。并在此基础上,引出3个专题进一步论述,行文有的放矢,重点基本突出。不足:引用的材料在文章重未经消化,仍呈资料状态,缺乏明白的说服力。

邓__引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__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

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

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第五篇 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2200字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现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做如下报告: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 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 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大家是否觉察到咱们周围的环境正在日益被严重破坏?乱砍树木,污染水源与空气,破坏生态环境等等。无数的事实已经告诉咱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职责,也是咱们拱中公民的职责。

这几天,我围绕咱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

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状况来分析,咱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必须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贴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证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为二级良好,贴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珠海是咱们的家,就应把她建设得更完美。但空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就应怎样办呢?我推荐:(1)搞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能够搞无土栽培。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因此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2)解决燃料问题,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3)多组织宣传活动,咨询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4)组织同学利用双休日到街道、市场、广场捡垃圾,持续环境整洁。

这天的咱们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保护和改善周围的环境,是咱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咱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保的有心人,注意节约资源,回收废品,多参加环保活动,多植树,多种花,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环保小卫士吧!

第六篇 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13250字

杭州市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2001年5月,杭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了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要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构筑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绿色大都市,建设生活居住、旅游购物、求知创业的人间新天堂。

2002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并提出了巩固深化“创模”成果,2024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三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增加环保投入,深入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面貌,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02年杭州市荣获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03年我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并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力第6位,为我市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已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要求。

一、杭州市城市基本情况 杭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省会城市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系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市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全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642.5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393.19万人。

三年来,杭州市以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发展战略为目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坚持“环境立市”和“工业兴市”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

一、

二、三产业比重为6.1:51.6:42.3。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创模”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从2001年开始又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增加环保投入54亿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推进实施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创模”工作,启动杭州生态市建设,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巩固深化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最佳城市”等荣誉称号,为我市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目前,我市“创模”复核的3项基本条件、24项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 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了杭州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在新世纪“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建设生态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巩固深化主城区“创模”成果,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巩固深化“创模”活动 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在2001年6月16日我市荣获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称号后,6月19日,我市立即召开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部署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原市长仇保兴提出“创模”永远是进行时,要做到思想不松、组织不散、力度不减,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十大问题,以巩固提高主城区“创模”成果。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每年“两会”期间都召开了全市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王国平作重要讲话,市长茅临生与市有关部门和各区长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的主要内容。

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对巩固深化“创模”工作、迎接“创模”复检和环保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专题研究。为确保深化巩固“创模”工作的落到实处,明确职责和任务,我市2001—2024年先后制定了147项、184项、184项、131项主要涉及水环境整治、大气环境整治、声环境整治、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宣传教育等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并把萧山、余杭两个新区的“创模”工作纳入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以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形式分解下达到各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制定了巩固“创模”督查方案、计划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工作任务的督促检查;定期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狠抓工作落实。

为全面部署迎接“创模”复核工作,2003年7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王国平书记作了《以确保“创模”复检成功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市打造绿色杭州》为题的动员讲话,明确提出要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勇气,坚决打赢“创模”复检这一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打响绿色大都市、生态新天堂品牌,为杭州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市政府制定印发了“杭州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迎检准备工作方案”,成立了迎接“创模”复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综合整治组、宣传发动组、档案资料组。

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始终把巩固深化“创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组织实施,都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制定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扎实推进了我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开展。

2、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营造巩固深化“创模”氛围 为充分发动公众参与巩固深化创模”工作,我市营造了强烈的舆论氛围。三年来,各级环保、宣传、教育和新闻单位把宣传舆论工作贯穿于整个巩固深化“创模”活动中,不断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

一是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环境警示教育等大型宣传活动30次,有15万人次参加。二是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新闻宣传报道。

共编发《杭州环境》48期,在电视、广播、报纸发表报道近千篇(条);在《中国环境报》、《杭州日报》、杭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发表专栏、专刊、专题节目;对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进行了大力宣传;编印了《市民环保手册》等10余种5万多册、“六五”宣传张贴画5000张,《绿色工地》挂图1.5万张。制作了巩固“创模”墙报、出租车和公交车“创模”标语广告 条,在市区新设大型公益广告65块,中型公益广告牌2552块,灯箱广告1900块,悬挂宣传横幅800多条,并在社区设立了环保宣传广告牌,把环保理念引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做到了广播天天有其声、报纸天天有其文、电视天天有其像。三是开展了“多绿工程”建设,营造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全市共创建成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家、省级绿色学校26家、市级绿色学校102家、区级绿色学校242家;省级绿色社区29家、市级绿色社区45家、区绿色社区182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工地34家、区级绿色工地60家;正在评议申报的市级绿色医院18家、区级绿色医院13家。“多绿工程”的创建,提高了公众环境意识,探索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机制。

四是开展了各类环保培训。共开展举办了乡镇长、企业法人代表、街道环保员、暑期师资等环保培训班50余期,3000多人参训,并在市委党校市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设了环保课。

五是扶持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引导环保志愿者参与环境保护。策划了 “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等10余次活动,共有上万名志愿者参与。

3、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促进我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环境立市”与“工业兴市”的关系,我市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艺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江东、余杭临平两大工业园区的优势,积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逐步改变“北工南市”的城市布局,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主城区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2001年起分三年共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淘汰落后生产力。

二是提出了主城区到2024年分三期搬迁74家污染企业的计划,并启动了首批16家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既减少了污染,又盘活了土地存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区建设。

全市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科技经济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污染集中控制,改善了环境质量,并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开展实施“禁燃区”工程。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杭州市区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在城区分近、中、远三期推进实施“禁燃区” ,规定使用轻质柴油、管道煤气和电。已建成“禁燃区”面积76平方公里,共拆除燃煤锅炉近100台、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炉窑灶150多家、削减煤耗量每年约20万吨,10吨/小时以上锅炉均安装烟尘、二氧化硫在线监测系统,改善了我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了城市能源结构调整。

五是推进实施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督促重点行业及重污染单位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共完成了杭州西湖啤酒朝日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并有12家单位创建成为首批省级绿色企业,有1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认证,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了企业环境意识、科学管理的水平及经济效益。

4、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污染源长效管理 一是制定出台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环境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环境保护地方立法,2001年修改了《杭州市苕溪水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出台实施了《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2003年出台实施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已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加强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建设,主要制定出台了《关于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二是采取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在污染源管理方面,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企业环境行为分类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总量控制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

在执法保障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 三是开展了大气、水自动监测站和在线监测建设。

结合杭州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的实际, 增设并建成了2个空气自动监测点;结合杭州市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增加建设了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同时我市开展与其他省、市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点,先后建成了建德将军岩等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并从2003年开始在建德与桐庐交界断面严陵坞和九溪水厂饮用水源地等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共投入200万元用于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提高了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环境管理的水平。 四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抓好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管理工作,三年来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22500多件,为加快经济发展搞好服务,同时否决或建议作重新选址、调整方案2300多项,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并注意抓好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和竣工验收工作,开展了工业园区专项检查和整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建设。

五是开展实施总量控制及总量控制试点。通过三年的努力,在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制度结合、项目审批、环境监理监测、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和生活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至2003年底,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已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十五”控制目标内。同时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2003年初我市开展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试点工作,截止去年底,已初步完成了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数核准、地表水和大气的控制单元划分、计算模型的选取和环境容量的计算,制定了一系列总量控制政策、制度,积极探索了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新路子。

六是加强固体废物监督管理。重点开展感光材料废物和汽车维修行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专项整治工作,做好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

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90%以上,同时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特别是去年杭州出现“非典”期间,我市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加强对医院废水、医疗废物和“非典”疫情留验点生活垃圾的监管,指导做好“非典”医疗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防治二次污染,确保了环境安全。同时实行危险废物集中代处置制度,目前我市唯一具有资质的集中处置单位---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直接收集376家医疗单位,收集点覆盖2960个医疗单位,2001-2003年共处置医疗废物13000余吨。

七是开展执法大检查活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我市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辖区排污单位现场监督检查制度、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和开展对严重污染企业专项整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重点抓住重污染企业的执法管理,加强现场检查排污单位及其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组织夜间施工突击检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在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002年7-9月组织开展了杭州市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大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4460余人,检查企业3600多家,对8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

2003年,在清理整顿行动和“严查”行动期间全市共出动监察人员3500人次,查处案件638件,办结案件530件,处罚金额达500余万元。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三年来全市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690多件,收缴罚款2352万元,严厉打击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八是开展有奖举报活动,及时受理环境信访投诉。我市从2001年2月8日开始,在全市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工作,三年来共立案查处有奖举报案件170多件,收缴罚款100多万元。

同时通过建立市长专线、69环保投诉专线、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完善信访处理网络、实行环保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等措施,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年来市区共受理环境投诉1.1万件,接待群众来访130批270人次,通过努力,目前这些信访均得到妥善处理,信访处理的反馈率、办结率达到100%,有效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5、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我市采取多种手段控制大气污染,努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从2001年起分三年关停转迁了316家影响生态环境的水泥、矿山和砖瓦企业家。

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抓好杭州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02年开始全面开展市区大气环境第

一、

二、三阶段综合整治。从2002年开始在市区实施“禁燃区”近期、中期工程,已完成改造燃用高污染燃料的炉窑灶150多家。

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控制的实施意见》,2003年市政府颁布了《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建筑施工、拆房施工、道路施工、拆房工地和渣土运输的扬尘污染控制。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重点加强新车制造、销售企业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对在用车大力开展道路抽检、巡查,严厉查处机动车超标上路;加强公交车、燃油助动车的监管,严控“冒黑烟”车上路;调研提出加快燃油助动车淘汰方案,三年来共查处销售超标新车企业63家,开展道路抽检车辆1.8万辆,治理超标车1631辆,年检车辆28.5万辆,治理超标车4337辆。

开展市区餐饮油烟废气专项整治,对300多家三产服务企业下达了油烟污染限期治理任务,并加强对敏感区域餐饮业的许可审批管理,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和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采取各项措施的综合整治,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监测统计,2003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了29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27%。

(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三年来,我市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市区河道、西湖和运河(杭州段)为重点,以截污、疏浚、驳坎、引水、配水、造景、保洁、管理为手段,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重点抓了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年来共投入54亿元,建设完成了四堡污水处理厂的完善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具备60万吨/日处理能力;日处理30万吨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完成并贯通了市区46.6公里长的第三污水干管系统; 建设完成了余杭锦江垃圾焚烧厂,并正常运行;建设完成了杭州市垃圾焚烧厂并投入运行;完成了杭州大地维康医疗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厂一期工程并投用,工业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并开工建设;总消纳生活垃圾2377万吨的杭州市第二垃圾埋场工程已开工建设;杭州绿能环保发电有限公司(滨江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已开工建设;萧山区城市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的扩容工程今年2月已进水试运行,5月底正式运行;日处理垃圾400吨的萧山区顺坝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已完工并正式启用;余杭区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临平城区截污纳管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深入开展截污纳管工程。

三年来,我市在工业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大型农业养殖企业实施污水纳管工作的基础上,并完成了对192个生活小区、284个公建单位和311处沿河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程,日增纳管污水22万吨,提高了污水集中处理率。 三是深入开展市区河道和运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三年来共完成了市区332条、915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拆除河道两岸建筑物28.2万平方米,清淤1816万立方米,其中运河清淤86万立方米。并设立了市区河道配水指挥部,建立配水泵站19座,引水闸门25处,实施了市区东、西部河道引配水工程和运河引配水工程,达52亿立方米,水质有明显改善。

四是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工程。2002年1—10月,实施了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整合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南线的环境面貌和景观。

从2002年12月启动实施了西湖综合保护湖西一期工程,按照“整治、引水、美化、造景”的方针,采取底泥疏浚、种植大量水生植物、上游溪流整治、截污纳管等方法,多管齐下,投资9.6 亿元,拆迁住户933户、单位125家(处),完成截污纳管住户100余户、单位50多家,通过10个月的奋战,于2003年国庆前完工,新开水域面积70公顷,新建了40万吨/日的钱塘江水引入西湖处理工程,每月对西湖换水一次,把水质透明度从以前的60厘米提高到120厘米,每年向西湖引水达到1.2亿立方米,并从2024年初开始实施西湖环境综合保护湖西二期工程,进一步改善了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城市河道的调节水量,改善了城市内河的水质。 五是深入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调整充实了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编制了杭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200

1、200

2、2003年实施计划,分解下达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纳入巩固“创模”的工作任务,落实了责任制,狠抓督促落实,巩固了’98治太成果。 六是开展实施“禁养区”工程。

2002年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市区三年内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到2003年底,已累计削减生猪22.2万头,奶牛2960头,占三年禁养总量的82.6%;在限养区和非禁养区实施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20个,保护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七是巩固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将巩固和创建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和巩固“创模”工作任务中; 2003年制定了《杭州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为依法保护饮用水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新老污染源的防治和控制,加强水质监测,制定我市饮用水源保护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全市饮水水源地各类污染源的调查,并开展苕溪流域、钱塘江流域污染因子分析和对策措施研究,到2003年底,全市已创建了46个合格饮用源区,确保水质稳定,让人民喝上放心水。 八是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

工程规划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已成立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指挥部及相关的工作机构,编制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2.63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保护工程2003年10月已经启动,主要是恢复秋雪庵、曲水庵景区和部分民俗文化区,计划于今年10月完成,将全面改善杭州市区西部生态环境。

(3)深入实施“绿色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区扩绿。大力实施了沿河、沿湖、沿公路、沿铁路的“绿色工程”,通过拆违还绿、借地绿化、拆墙透绿,新建大型绿色广场、绿化带等方式增加绿地面积。

三年来新增绿地面积195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二是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生态村镇建设。

我市所辖临安市在2000年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后,淳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3年底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建德市、余杭区、桐庐县正在抓紧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目前已有90个乡镇、村正在开展创建生态村镇,临安市太湖源镇2003年荣获了国家首批14个、我省唯一1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同时积极创建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三是启动了生态市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去年7月18日召开了杭州生态市建设暨迎接“创模”复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生态市建设的工作任务。

同时成立了杭州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及杭州生态市建设工作会议,并制定签订了2003—2024年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责任书。编制完成了《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今年2月2日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月22日市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决议》。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分县(市、区)已召开了生态县(市)建设动员大会,开始编制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

四是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近几年来,我市对10多个废弃矿山进行了生态恢复的探索,总投资已达100万元,复绿、修复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

通过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五是开展城市道路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三年来,我市共投资160多亿元,实施了“33929”工程,并重点对市区环城北路等33道路和杭城西大门等9个入城口进行了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基本达到了“序化、绿化、亮化、洁化”,今年又计划实施留下入城口和解放路等“三口五路”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开展了“清洁杭州”活动,加快 “城中村” 改造步伐,加大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撤村建居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推进了城市化建设。

(4)深入实施“清静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 三年来我市大力治理和控制噪声污染,严格执行《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强化建筑工地和拆房工地的噪声管理,实施建筑施工集中审批公告制度和夜间建筑施工总量控制办法,在每年中、高考期间开展“绿色护考活动”,强化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加强航运船舶噪声管理,进入市区河道的船舶限止鸣笛,夜间禁止挂桨机船进入市区河道,加强城市高架道路噪声污染控制,在市区部分高架道路和立交桥两侧安装隔声屏障,市区有关执法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受理噪声信访投诉,努力为市民群众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二)开展实施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全面提高和改善市区环境质量。 杭州市于2001年4月份接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5月31日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当时恰逢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阶段,萧山市、余杭市撤市设区。鉴于杭州市前几年的“创模”工作是围绕原城区进行的,国家环保总局决定萧山区、余杭区不在考核验收范围,但到2024年复核时,要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进行“创模” 复核。

三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巩固并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强化污染控制、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狠抓萧山、余杭两个新城区的“创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群众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环境基础设施治污能力不断提高,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两区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萧山、余杭两区“创模”的3项基本条件、24项考核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考核要求,为杭州市“创模”复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的领导,我市调整充实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并成立了对萧山、余杭区“创模”工作指导组和督查组,市政府每年下达两区“创模”工作任务,并列入全市巩固深化“创模”工作的主要内容,狠抓落实。同时萧山、余杭区分别成立了区“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挥部,区长任组长,分管区长任总指挥,各区编制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制定了 “创模”工作方案,两区政府每年制定并与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签订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创模”工作责任状,将“创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

两区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创模”工作动员大会及“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创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的“创模”工作机制。

区人大、区政协对“创模”工作也非常重视,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进行视察,人大对“创模”工作进行了审议,政协提出了建议,大力推动了两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发动 三年来,萧山、余杭两区十分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投入资金450多万元,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如在每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让环保进千家万户”、“创模”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制作了“创模”动画广告片,向干部群众和社区居民发放了16万份“创模”倡议书和公开信、4万多份“创模”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在两区主要街道及交通要道设置大型“创模”公益广告和灯箱广告牌1300多块;在建筑工地围墙上刷写“创模”宣传标语;在临平、城厢等中心城镇设立宣传长廊。

在萧山、余杭两区报纸、电视台开辟了“创模”和环保宣传专栏。同时,通过举办乡镇、街道环保员和企业法人代表环保培训班,开展创建生态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工地、绿色企业、环保家庭等多种载体,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在两区营造了电视有其影、报纸有其文、电台有其声和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创模”工作的良好氛围。

3、强化污染控制 一是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为了巩固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三年来两区对近200多家非重点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整改治理决定,同时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通过限期治理、加倍征收排污费、罚款等措施,落实责任制和补助、贴息等经济政策,促使企业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长效管理。二是积极调整工业布局和行业结构。

两区关停了80多家矿山水泥和2家造纸厂,下决心淘汰了一批低水平、高能耗、污染型、资源破坏型的企业。同时两区注意抓好新污染源防治,严把新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发展计划局、经济发展局不立项,环保局、工商局不审批,三年来对300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目录的项目予以否决。

启动建设余杭临平、萧山江东两大工业园区,将现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搬迁,逐步改变了工厂与居民混杂的局面,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管理。

在两区范围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运输系统,并明确了相关的资金补助政策,集中到杭州天子岭填埋场、顺坝垃圾填埋场、杭州锦江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和杭州锦江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进行处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实行三级中转管理,集中在区属医院统一由杭州大地维康公司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四是巩固和创建烟尘控制区,大力发展联片供热,实施“禁燃区”。余杭区临平城区有110余家企业联片供热,热网管道建设近50公里,年供汽量达60万吨,塘栖镇、余杭镇、崇贤镇也发展了联片供热,共撤掉46台锅炉和27支烟囱。

萧山区有20多家企业完成了锅炉改造任务,采用集中供热或轻质柴油作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五是以中高考为重点,加强对城区声环境的管理及整治。

加强旧城改造、道路建设噪声污染防治,对商业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实行单向行驶,城区禁止拖拉机进入、禁鸣喇叭。强化了固定声源、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

同时加强日常建筑施工审批和监督管理,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源管理的通知》,联合开展对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进行督促和教育,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六是加强建设施工扬尘污染控制。

采取责成施工单位建房、拆房必须有密闭式防尘措施,设置护栏,随拆随洒水,对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扬尘污染。

4、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萧山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污水治理工作的决定》,提出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治理、分步实施的污水治理工作思路。

并加快截污纳管步伐,城市污水处理厂现已日进管水量达11.2万吨,城市污水管网普及率达89%,污水并网率达71%,已进管大小工业企业160家,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并网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总投资2.4亿的萧山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东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30公里管线已全部完成,整个工程已投入达1.6亿元。总投资5个亿的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吨工程已开工建设。

占地50亩萧山金家浜村裘江河内的建筑垃圾、建筑废土消纳场正式投入使用。日处理400吨的萧山垃圾发电厂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1.8个亿,将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难题。

余杭区编制完成了《余杭区污水治理工程总体布局规划(2002-2024年)》,区政府成立了污水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余杭、塘栖、良渚三大组团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程实行bot投融资模式进行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塘栖组团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工程)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良渚组团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余杭组团污水厂已开工建设,今年9月份投入运行;日外送能力5万吨污水、总投资1.33亿元的临平污水处理工程已建成了51公里,有171家单位进行了排水申报,日输送外排污水约3.5万吨,占城区供水总量的70%;总投资5亿元的“环保型”天然气发电厂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二是加大取水口整治力度,创建合格饮用水源。萧山区斥资1810万元关闭搬迁了饮用水源地闻堰等货运码头、黄沙码头;余杭区加强对苕溪流域水环境保护,临平-塘栖供水工程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瓶窑水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验收,并积极开展黄湖镇青山溪等4条小流域治理。

三是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两区制定出台了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区主要河道采用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洁等手段,其他河道主要采取了清淤、清草的措施,共整治疏浚河道50多条、330多公里、526多万立方米,清除水草100万立方米、垃圾1500多吨,总投资4140万元。

同时对部份河道实行定期引配水22.4亿立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并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对主要河道实行全天候保洁,两区内河的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四是加大入城口和道路综合整治力度。

萧山区重点整治了城区南大门等3个入城口和萧西路等20条道路,拆除违章建筑332家单位和个人,拆除面积达2万平方米,改善城区市容市貌;新增绿地20万平方米,建成了2.3万平方米的城河公园等多个公园和广场。余杭区临平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3.07万平方米;全区新建绿色廊道74公里,总面积36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区共界定生态公益林32.28万亩。

五是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两区成立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了“禁养”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了农业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三、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 我市在巩固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中,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和定向视察,市长专线和69环保投诉热线,群众来信来访,开展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电视电台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公示公告,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工地、环保家庭,生态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市建设,“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环境法律、法规咨询,环保宣传长廊,环保知识培训班等载体,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巩固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七篇 城市人与环境实习报告2050字

一、实习概况

1. 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

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

实习路线及内容:__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

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

1. 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

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题。

2.“世外桃源”——燕南园:

(1)老师在园内一片草地中讲解:

了解并认识了一些植物,如耐践踏的车前草,开着紫色小花的二月兰,堇菜和蒲公英等。这些野生的植物不需要人们特殊的照顾,自生自灭,但是生生不息,二月兰谢了,三月兰花开,种类更加丰富。

(2)自己在园中的观察:

与园外相比,园中的人工雕琢很少。墙角,路边都长着野花。注意到园中很少有铁栅栏,草地的边界都是由一种植物,再在上面简单的架一根竹竿组成的。植物都是活的,长叶开花后应该很漂亮。我想这个效果是铁栅栏无法拥有的。在里面还看到三只野猫,两白一黄。

(3)同园内居民的交流:

有一位40多岁的叔叔在自家门前的地里给玉簪花分株,访问中他说这一小片地里的植物都是他种的。问他住在这里同住在楼房哪个好,他说当然是这里好,因为这里人的密度小,活动空间大,还可以种花草。

在询问一位住在园中30多年的老大爷时,他指着园中的一个花坛说,那里以前是一个游乐场,现在修了反而少了个娱乐的地方。

在问及住在此处还有什么不如意的时候,被访的人一致对园内的公厕表示不满,说不仅环境差了,而且人也杂了。有一位50年代就居住在这里的老奶奶说这里的植被乱七八糟的,自己想种点花,又会被人折走。

3.静园:

据老师介绍,这里以前是一片苹果树林,但为修草坪被砍掉了。静园的草坪可以任人践踏,目前黄绿相间,野草为绿。

4.未名湖:

有一个插曲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正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突然身边开始喷水,吓的差点跳起来,原来是给草坪浇水的时间到了。我觉得这是设计的一大失败。设计要处处为处在其中的人着想,也许坐椅与喷头不是一起建的,但后来添加的应考虑到整体,不能将一个一个设施隔离起来。

5.蔚秀园:

主要是同居民进行交流。大家似乎还是抱怨的比较多,都反映小区中的一个死水沟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垃圾成堆。据了解,这个水沟以前水是清的,水源是地下的自来井,居民也不多,后来盖房子,把水填了,把山推了,自来井不出水了,活水变成死水了,清水自然也混了,臭了。当问及对小区内的植物有何看法的时候,大家的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说现在太乱,草乱七八糟的,还是要搞搞绿化,弄利落点好。问她们野花难道不好吗,回答是花期太短,不象种的花那样开的长,也没有那么多种类,而且也没有种的花花朵大,好看。

居民的观点似乎与老师自然即是美的观点有些矛盾,这种情况在燕南园中也有发生,人们还是需要整齐的草坪和人工栽种的花朵。是因为我们访问的都是些老人家,她们见了太多的荒芜与嘈杂,现在渴望一种整齐的美吗?

6.海淀公园:

还是以自己观察和同别人的交流为主。在公园中没呆多久就感到很晒,问在公园中健身的人,也反映这里的树阴太少了,夏天只能很早或傍晚来。一个看着孩子玩耍的阿姨说,这里虽说很晒,但离家比较近,有一些健身设施,孩子也爱到这里玩,有总比没有要好。

我观察到,这里树少,天空比较空旷,反而成了放风筝的好地方,公园也因地制宜,门口就有卖风筝的。其实没树也有别样的乐趣。

第八篇 海口市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报告7900字

海口市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报告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近年来,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成绩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1999年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控双达标”任务,并于2000年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三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两地一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热带海滨旅游胜地、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围绕“十五”计划,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科教兴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主动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全市2002年实现gdp162.7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近三年来经济分别持续增长率为9.3%、9.8%、11%;人均gdp(万元)分别为2.

3

9、2.

4

8、2.62。在经济持续、健康和平稳发展的同时,我市的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近三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计划指标之内;工业污染源达标率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占全年天数的比率分别为92.9%、100%、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7.

5、56.

7、56.3 db(a);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分别为68.

2、68.

3、68.1 db(a)。城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入了“双赢”的轨道,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一控双达标”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

海口市自创模以来经济逐渐上去了,社会逐渐进步了,环境逐渐优美了,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创模精神的滋润和引导。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班子始终认为,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仅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起点,巩固、扩大和深化环模成果还要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还要走相当艰巨的路程。

一、 珍惜环模殊荣 明确奋斗目标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市提前实现“两个翻番、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是做大做强做精做美海口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有效途径。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富玉同志经常讲:“环境就是生产力、生命力、国际竞争力”。

那么,创模就是最有利于实现发展生产力,增强生命力,提高竞争力的过程和途径。这也是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创模实践中的深切体会:环保模范城这一荣誉的含金量之所以高,就是因为创模过程是推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此,我市十分珍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一殊荣。正因为这一殊荣,一直激励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为把海口做大做强做精做美而努力奋斗;一直激发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为把海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人居环境而奋力创造;一直鼓舞着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为把打造海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而拼力开拓。

环境优势是海口的最大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环境立市”,作出“把海口做大做强做精做美”的战略决策。

在今年市委第10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绿色国际性城市”的建设目标,强调“必须始终把环境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切有碍于环境的东西都必须为环境让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市委市政府为实现“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绿色国际性城市”的建设目标,今年已两次组织国内外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对新海口今后的总体发展规划进行设计,已完成海口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有关环境方面的规划原则是:坚持新城区建设用“加法”,旧城区用“减法”,不论新老城区都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共绿地,到2024年全市绿化面积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进一步突出热带风光、滨海特色的城市风貌,形成城在绿中,城在花中,城在水中的独特优势,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价值,把海口建设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热带花园城市。

二、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创模意识切实做好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的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多次召开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听取环保局汇报环保工作、研究环保问题、落实环保计划、做出环保决策。

市委市政府在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的基础上,周密组织安排,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先后部署了我市“中心城区街边店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金贸区环境综合整治”、“白色污染专项整治”、“淘汰氟里昂专项整治”、“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十几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今年四月份再次部署了全市范围的“八查十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市巩固、扩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领导,周密计划,确保创模工作顺利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组对我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双达标工作验收后,我市对国家考核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极为重视, 2000年1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制订了《海口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双达标整改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各职能部门第一把手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进一步巩固双达标成果、按时完成美舍河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环保部门的现代化建设、加速生态建设等具体的整改目标。

2002年和2003年,为迎接国家环保总局对我市进行环保模范城复核,我市每年都制订了《海口市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的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区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第一把手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环境保护局局长任主任。

为配合做好迎检工作,各区政府和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责任制定了工作方案并成立了工作小组。坚强的领导班子和完善的工作机构,为迎检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周密计划、明确任务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保证了迎检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加大环保宣传,强化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广大市民是我市创建国家环境模范城市的基础力量,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成果有赖于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我市把强化市民的环保意识,作为加快椰城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扣巩固、提高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的热点、难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宣传优势,广泛宣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发动全市人民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入到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的工作中去;积极推进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共建立环境教育基地2处,推荐设立省级绿色学校3所;引导企业走生态环保之路,鼓励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让企业由被动接受监管变成主动参与。

目前我市已有海南亚洲太平洋酿酒有限公司、金盘特种变压器厂等六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群众对市政府环保工作重视和城市环境状况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

2000年先后开展了“保护臭氧层”、“治理白色污染”等宣传活动,在万绿园环保宣传橱窗开展“保护臭氧层”等环保宣传8期;在《海南日报》、《海口晚报》上开辟了“治理白色污染专栏”;组织“6.5”环境日纪念活动,与市青少年宫共同举办了环保长卷绘画活动,并在dc城举办了“2000年环保千年——行动起来吧!”专场文艺演出。2001年分别在龙华小学、海瑞学园、旅游学校等22所中小学校开展环保科普知识宣传。

先后在九中门口、乐普生商场前、海口人民广场、万绿园等地,举办“环境警示教育展览”,内容有氟里昂制冷剂污染、汽车尾车污染、白色污染等。为纪念6·5世界环境日,6月3日在明珠广场前联合举办了以“世间万物、生命之网”为主题的少儿现场长卷绘画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此外,6月5日还对24名热心环保的积极分子进行了表彰。2002年7月份起,为配合我市开展的噪声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市委宣传部组织各新闻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栏目,策划了一系列噪声污染专项整治报道,海口晚报、海口广播电视台以及驻市的多家媒体先后新开辟了《洁净海口、爱我家园》、《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建设新海口、迎接十六大》等多个专栏进行报道,共发表报纸专版3个、照片18幅、文字稿件24;广播电视新闻19次,制作两期专题节目。

同时,各区、各部门组织人员在解放路、明珠广场、生生百货广场等举办咨询宣传日活动,在街道设点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栏,宣传环保法律法规。10月11日,海口市噪声污染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举办了海口市噪声污染专项整治法规知识电视竞赛,参赛的单位有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文体局、市交通局和三个区政府代表队。

通过这次电视竞赛,对相关执法部门依法治理噪声污染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2003年初,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印制了10万多份市区禁鸣喇叭的标志牌分发到全市车主,对我市禁止机动车乱鸣喇叭工作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三、 完善环保硬件,巩固创模成果我市在财政本不宽裕情况下仍然投资近25亿元用于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南渡江防洪堤、海甸溪防潮堤等防洪防潮工程;建成宏伟壮丽的世纪大桥、滨海立交桥、西海岸带状公园等骨干项目。

特别是加快了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工程和颜春岭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等环保硬件工程步伐,加紧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加大环保管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我市的创模成果。据统计,我市三年来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亿元)分别为:2.

6

3、2.

8

2、2.62,环保投资指数(%)分别为:2.0

8、2.0、1.61。

(一)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工程。我市在1999年底提前一年实现“一控双达标”时,白沙门城市污水处理厂刚刚竣工投入运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达52%,为充分发挥日处理3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运转功能,几年来累计投入污水管网建设近2.5亿元,三年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了66.86%、75.75%、81.66%,对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消除近岸海域污染,改善地表水质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实施颜春岭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总投资1.3亿元的颜春岭生活垃圾填埋场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并于2001年投入使用,使海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为了满足我市逐年递增的日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需要,我市抓紧了占地208亩的二期工程和垃圾废液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基本完成第二填埋区的建设,垃圾废液处理设施已经完成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现正在抓紧设备调试,近期投入使用。垃圾废液处理设施的建成使用将有效防止了垃圾废液污染周边环境和污染纠纷、事故的发生。

(三)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我市在近几年累计投入4.5亿元建设燃气管道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近2亿元将东方、福山两地的天然气输入海口。

目前,全市二次能源(电力和石油)已占总能源的95%以上,三年来城市气化率分别为99.90%、98.50%和98.00%。该工程的实施,对我市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施对公交、出租车“油改气”工程,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奠定了基础。

(四)加大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三年来,我市投入了1200多万元用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二级监测站建设、环境监察规范化建设、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大大增强了环保部门的技术支持能力。

四、 加强环境管理,确保达标排放2002年,海口市有工业污染源企业39家,其中废水污染源39家,废气污染源27家。近年来,我市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环境管理力度,严格执行清洁能源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审批制度,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力度。

三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省计划指标之内;工业污染源达标率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占全年天数的比率分别为92.9%、100%、100%,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一控双达标”成果。

(一)加强环境污染的源头管理。

1、开展环保立法工作。我市近年来发布实施了《海口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海口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海口市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办法》、《海口市一次性塑料制品污染防治办法》、《海口市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多个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为我市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严格执行清洁能源政策。限制中心城区企业燃煤;新建项目能源使用燃油或燃气;对老企业燃煤锅炉分批进行燃油改造,海南椰岛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兴业聚酯股份有限公司、海口欧化印染有限公司、亚太啤酒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完成了燃气锅炉的改造;目前我市对公交、出租车“油改气”和建加气站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3、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在项目环保审批中,我市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作打下了基础。

近三年来,我市大中型建设项目尤其是环境敏感点(海口湾西海岸岸线保护区范围内)上马的重点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小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90%。

4、实施地表水整治计划。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区的地表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市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一流生态环境、一流人居环境、一流创业环境”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根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富玉、市长陈成、副市长王路等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经充分研究,市政府决定开展市区地表水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并出台了“海口市整治地表水实施方案”,其整治目标是:完善市区管网建设,彻底实现雨污、清污分流;市区生产、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深海排放;市区景观水体满足五类水体水质要求,水中生态得到恢复;近岸海域污染带消除,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要求。该整治计划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进展顺利,已初见成效。

5、划定海口市秸杆禁烧区。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而且对交通安全等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2003年我市根据本地实际并依据相关规范划定了秸秆禁烧区,进一步加强对秸秆的禁烧工作。根据划定结果,我市有机场秸秆禁烧区1个、铁路秸秆禁烧区2个、高速公路秸秆禁烧区2个、国道秸秆禁烧区3个、省道秸秆禁烧区2个。

6、筹划建设海口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随着海口市燃气管道覆盖率的进一步扩大和南海石油气管道铺设到海口,建设海口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今年我市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海口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对保护好我市的大气环境,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环境污染日常管理。我市对工业污染源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对污染物超标排放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加大信访投诉的查处力度,继续对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迁,进一步确保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1、继续加大对污染源的管理力度,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对污染治理设施现场监理率达100%;近年来对海南椰岛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南欧化印染有限公司的超标排放水污染物行为进行处罚,共罚款5万元;共完成对7家单位污水处理设施的治理,其中,椰树集团投资1700多万元建设两套日处理均为7000吨治理设施,海南欧化印染厂投资300多万元扩建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800t/d增加到现在的2000t/d。

对5家超标排放废气污染物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废气污染物(so2)不稳定达标排放的兴业聚酯公司、亚太酿酒有限公司、欧化印染有限公司完成了燃气锅炉的改造。

2、继续对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迁。2000年以来,我市关停废气污染治理达标无望的海口市海波纸品联合公司一吨锅炉生产点,依据国家有关资源政策关停海口闽隆制砖有限公司和海达砖厂等2家红砖制砖厂;海口市橡胶五厂和海口市化工二厂等两家工厂破产,海口海华轮胎有限公司等10家工厂因为整治无望而停产。

3、加强对噪声达标区和烟尘控制区的管理。海口市烟尘控制区面积33.64 km2,覆盖率达100%。

共对5家超标排放废气污染物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废气污染物(so2)不稳定达标排放的兴业聚酯公司、亚太酿酒有限公司、欧化印染有限公司、海南望海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完成了燃气锅炉的改造。海口市二类噪声达标区面积20.99km2,覆盖率达62.4%。

完成对12家噪声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治理,总投资240多万元;共完成建筑工地排污申报200多家,并核发施工作业时间许可证。

4、加大信访投诉的查处力度。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市在日常环境管理中加大执法力度,保持环保热线电话畅通,积极做好环境污染信访投诉的查处反馈工作。

2000年共接到市民的环境污染投诉876件,查处847件,查处率96.7%;2001年共接到投诉案件1527件(其中噪声1007件,大气类495件,水污染类14件,固体废弃物类5件,其它6件),查处1473件,查处率96.46%;2002年共接到投诉案件1624件(其中噪声类1084件,大气类517件,水污染类18件,固体废弃物3件,其它2件),查处1513件,查处率达93.2%。

5、加强排放口规范化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完成建设67家,其中废水排放口67家,废气排放口8家。

海南海虹化纤工业有限公司、海南椰岛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椰树集团、海南兴业聚酯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工业企业已完成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施。

(三)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近年来,根据国家和省政府部署,结合我市“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实际,我市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为内容的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根据省政府的安排,我市于2000年12月份组织双达标零点行动,重点检查省、市重点排污单位、不稳定达标排污单位和限期治理、整改单位;2001年6月份开展的海口市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重点检查违反“三同时”企业、不稳定达标排放企业;为贯彻落实2002年5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全国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我市开展了严查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专项检查工作,市委市政府把此次专项检查工作当作我市迎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工作,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加快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开展一年一度的全国环保世纪行活动中,也把对“一控双达标”的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又开展“综合治理不法排污”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检查行动,加强了执法力度,确保老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扩大了环保宣传面,促进了企业治污、控污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巩固我市 “一控双达标”的成果。

五、综合整治环境,扩大创模成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既是一项环境管理制度,也是一项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说海口比过去变得洁美了,宁静了,舒适了,其主要原因是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线。

上一任市委书记蔡长松同志,到任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机动车废气、噪声污染宣战,组织长达三年之久的“交通污染专项整治”。新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富玉同志到任做的第一件事是向环境噪声宣战,组织开展了“环境噪声污染综合整治”。

两任市委书记抓的第一件事都是环境污染整治问题,绝非巧合,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的共鸣和反应。因此,针对我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年年组织开展各种类型、不同层面的专项整治和环境综合整治,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城市的品位,扩大了我市创模成果。

(一)实施美舍河综合整治工程。美舍河是横贯我市南北的重要河流,河床被占,污染严重。

该工程不仅要解决防洪排涝问题,而且要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同时还要营造带状公园的城市景观。目前海口段5.7公里已全部竣工,拓宽了河道水面,截流了两岸污水,清除了河床淤泥,铺设了两岸步道,绿化了沿河两岸,填补了沿河区域没有公园的缺陷,已成为沿河两岸市民漫步休闲的好去处。

该工程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同时,美舍河琼山段整治工程已完成70%。

第九篇 城市环境综治工作报告900字

一、围绕三拆三整治节点,确保整治首季开门红

“三拆三整治”第二战役中绝大部分任务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重复。按照第二战役9.20和12.31时间节点,我区将紧紧围绕第二战役目标任务,誓夺环境综合整治首季开门红。一是狠抓拆违不放松。围绕未完成任务和新增任务,继续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同时,加快拆破拆烂工作推进,实行挂图作战,确保按期完成。二是治乱标准再提高。对马路市场、农贸市场周边、校园及住宅小区周边等区域整治力度再加大,开展拉网式集中整治。对已经整治到位的道路,立足提高道路整体品位和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治差工作完美收尾。加快剩余26座公厕新改建工程进度,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将环卫设施提升这项民生实事工程做好、做实。

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完善考核机制体制

充分发挥“时政”、“中国”等报刊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大意义,扩大公众参与,赢得市民群众支持和理解,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引导广大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环境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全面提升文明素质。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督查考核与“三拆三整治”考核、文明城指数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区纪委(监察局)实行定期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制度,实施月报告、季检查、年考核。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

三、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环境整治成果

统筹安排,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加大区财政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确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顺利实施。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体制,专项整治后的任务要纳入全区城市管理正常工作任务和流程,实行常态化管理,做到整治改造一片,完善提高一片,长效巩固一片,切实提升城市市容面貌和百姓居住环境,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整洁有序、生态宜居新,为2500周年城庆和世界名城建设做出新贡献。

第十篇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700字

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

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每天大街小巷都会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人们可能不会重视,但又有谁会想到车辆的繁多不仅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更让地球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废毒气,以导致人们小则咳嗽,大则肺癌。我家附近有个造纸厂,每天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我们常常看到造纸厂上空无烟滚滚,烟囱里冒出的云烟,大多是毒气,难闻之极,甚至导致我们患上不治之症。

二、白色污染严重。据统计,近几年来,人们为了图方便,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碗筷、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塑料袋更令人气愤的是,人们不仅大量使用,而且到处乱扔。街头巷尾,到处可以见到人们遗弃的塑料袋;菜市场内,人们散去后,到处可见五彩缤纷的塑料袋和菜农残留的烂菜叶;公共场所也随处可见大家随地乱丢的纸巾和脏兮兮的口痰。有的甚至将皮鞋向街上随意一扬,为此,我们小学生也常常摔得人仰马翻。

三、河流的污染。除了城市,乡镇里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可是,一些厂家只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顾虑到大家的感受。将污水不经过处理,就用排水管排到河道里。学校旁边有口水塘,当地人都叫它上水塘,以前上水塘碧绿得像块宝石镜面,可是现在的上水塘由于附近的一个硫磺厂把污水排到上水塘里,现在去看,上水塘内到处是肮脏的水,还隐隐散发着一阵阵难闻的臭味。

总而言之,现在的生态环境已逐渐在被人们破坏,让我们共同倾听地球在呻吟,河流在哭泣,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携起手来,建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第十一篇 城市环境实习报告1500字

城市环境实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__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

第十二篇 2024年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工作自查报告5800字

2024——2024学年,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校团委的积极指导之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活动为为载体,以德育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目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践行以成绩求支持、以奉献求理解的工作理念,精诚团结、励精图治、热心服务、甘于奉献,努力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促进团员的全面发展,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为维护学院的稳定和推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一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

1.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建设好团组织生活教育阵地。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我们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以专题团日活动为载体,以团校为阵地,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学习、纪念性质的主题团日活动,对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青年的拥党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同时,按照校团委“六有一汇报”的要求,重点抓好团组织生活的落实和检查,认真组织团员过好每一次组织生活,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大学生活,不断明确努力的方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同学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通过理想信仰教育,力求使广大同学从心灵上受到震撼从灵魂上得到洗礼,受到教育和启迪。按照《团组织生活评分细则》,我们对每次团会进行认真细致的打分,以此作为优秀团支部评选的重要依据。此外,我们坚持在每次团组织生活时抽调部分班级团支部干部到团组织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气氛活跃的支部进行观摩和学习,促进经验交流,努力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真正使团组织生活成为青年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团结、增进友谊的一块阵地。

2.努力做好新生和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根据校团委的工作部署,我院团委对新生进行了入学教育。按照学校团委的要求,积极做好第13期新生团校培训;我们邀请高年级中学有所成的优秀典型到流芳校区为新生进行学习经验的传授,帮助新生同学设计大学成长之路;2024年10月,邀请我院胡文军、杨嘉谟等教授到新校区为新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帮助广大学生端正专业思想、树立专业目标,坚定广大同学专业大有可为、未来大有可为的信心,激发广大学生立志成才、知识报国的情感;2024年5月,成功举办了流芳校区大学英语竞赛,来自全校的1421名2003级新生参加了比赛(其中我院443人),对同学们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起到了积极的的促进作用。总之,努力做到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高度,引导广大同学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完善人格、全面发展。通过教育,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协助和配合院学生工作管理小组,通过举办就业报告会、就业论坛、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创业观,增强创业意识,努力做到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加强与毕业生的交流、沟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各种服务,及时发现并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3.积极引导团员青年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在每一期的团校培训中,我们都安排“党同中国共青团的关系”、“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努力创造条件向党组织靠拢”等内容,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忘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自觉主动向党组织靠拢。长期以来,我院学生申请入党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同学是在进校之后经过入学教育、团校学习后就向党组织表达了入党的愿望。我院现有学生1948人,团员人数1932人,党员人数203人,党员比例10.42%;申请入党人数1496人,申请比例76.80%; 2024级新生有488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比例84.58%,其中有两个班达到100%。2024——2024学年度进入党校学习的有402人。在此过程当中,团组织积极履行“推优”职能,充分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一年来共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共青团员612名。并以“推优”工作为切入点,我们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作用,严把优秀团员质量关,真正把那些勤奋学习、成绩优秀、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奉献、服务他人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团员推荐入党。2024年6月,在学校召开的学生党建工作会上,我院团委就“推优”工作作了交流发言。

4.树立先进典型,评先工作及时有力。

2024年学校“两评”工作期间,我院共有102人获“三好学生”称号,60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有6个“三好学生标兵”和2个“优良学风班”。在今年的五四推优工作中,我们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落实校团委的工作部署,共推荐优秀团干24名,优秀团员60名,优秀团员标兵 名,优秀团支部7个,青年岗位能手2个。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号召全院团员青年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真正起到树立典型、督促进步的作用。

二、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不断规范组织建设。

1.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我们通过个人自荐、基层推荐和组织选拔相结合的方式,在广泛征求同学意见并充分尊重班导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个人的特长,慎重配备学生干部,平稳顺利地完成了武昌、流芳两个校区团学联组织机构的调整,真正把那些能力强、素质好、顾大局、讲奉献、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配备到重要的岗位上来。同时,加强了两个校区之间学生干部的交流沟通,通过老校区学生干部的传、帮、带,努力使新校区的学生干部从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干部们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他们充分得到锻炼和成长。实践表明,我院团学联组织机构不愧为我院广大团员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率高、凝聚力强的战斗集体。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根据《团章》和校团委的有关指导精神,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团学联进一步完善了《办公室工作制度》、《值班制度》。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合院学生工作管理小组制定或完善了《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推优”工作实施细则》、《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优秀团支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共青团员标兵、优秀团支部书记评选奖励办法》、《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学生德育测评实施细则》、《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关于优良学风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评选奖励办法》、《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奖学金管理办法》、《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关于文明宿舍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为日常工作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增强团干部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档案完整。

我院团委一直高度重视档案的管理与保存,特别是结合近几年来本科教学评估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工作原始材料的保存归档工作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专门在团委组织机构中设置相关部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严格做到活动之前有计划方案,之后有总结自查,并做好原始资料的分类和归档。力求支撑材料不丢失,档案保存完整。

4.密切配合校团委的工作安排,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新生入校之初,通过我院团委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的的共同努力,及时做好了新生团档的查收、整理、汇总和转交工作;做好团员登记和非团员的统计工作;做好年度团籍注册和团费的收缴并及时上缴校团委;及时落实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发放工作。2024年6月,积极响应团省委和校团委的号召,在广大毕业生中开展“带走知识、留下爱心”义务捐赠活动,共组织毕业生为贫困山区学生捐赠衣物100余件和大量学习用品;2024年10月,积极响应学校开展向贫困大学生捐赠的号召,动员和组织全院团员为贫困大学生义务捐赠2640.7元,为贫困大学生送去了一份团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第二课堂。

以育人为宗旨,我们通过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指导学生会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努力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成才。

1.认真组织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继续坚持开展上半年的“考研经验交流会”、下半年的“四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2024年5月在流芳校区成功举办了面向全校的大学英语竞赛,共有1421名同学报名参加,为历年来校内学习竞赛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24年10月,邀请了10名学有所成的高年级同学针对2024级新生进行了5场分专业的学习经验交流讲座;同时开办了我院首期考研英语、数学辅导班;10月~12月,邀请我院教授到流芳校区为学生作了4场学术报告。通过学风建设系列活动,端正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力促进了学风建设,促使同学们逐步做到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2.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积极支持和鼓励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通过教师开题立项、学生动手参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批学生纷纷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并提交了一批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到目前为止,已有52份作品申报参加今年学校“求实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

3.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为广大同学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空间。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赛事活动以外,我们还举办了院内“精英”辩论赛、软式排球赛、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墨龙杯”书画比赛、“精诚杯”卡啦ok大赛、风筝创作赛等,不仅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也为同学施展才华、全面发展提供了大好空间。

4.突出特色,继续深入开展以环保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年来,我院团委积极指导和支持环境保护协会开展了以义务植树、清洗教室课桌椅、铲除校园“牛皮癣”、关注西南生物多样性宝库电影公映、“关注可可西里,关注藏羚羊”摄影图片展、回收旧军装等为主要内容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2024年10月,我院团委组织志愿者开展回收旧军装的活动,共回收旧军装400余件,后全部捐赠给流芳福利院,流芳镇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导;2024年3月,我院青年志愿者赴江夏区龙泉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3月21日《楚天都市报》对此做了图片新闻报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团员青年大大提高了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自觉做到走“服务育人、实践成才”之路,自觉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一年以来,我们通过学风建设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动手能力;通过文体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化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加快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身修养。一年以来,我院获得“龙腾杯”男足季军、“虎跃杯”男篮冠军、首届“许志伟杯”文学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并获得第24届校运动会男子团体总分第三名;有学生1人被评为“全省高校学习许志伟事迹先进个人”、1人获首届“中国星”校园音乐(歌唱)创作大赛原创组铜奖。学院团委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

四、继续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落实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院团委在院学生工作管理小组的指导下,成立了以院团委书记、副书记、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助理、部分班导师为组成人员的院级认证中心,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通过对主要团干部进行集中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重要性的认识,掌握素质证书的填写要求。通过素质证书的填写和对照,引导同学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全面发展。

五、重视与各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了宣传工作力度。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宣传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告诉大家我们做了什么工作、做了多少工作;而在于通过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为我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外宣传,旨在促进与兄弟院系和职能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学院的影响;加强对内宣传,则在于使院行政、教学口、办公室、实验室、教研室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团学工作,争取各个方面对团学工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青年工作的合力,更好地开展工作。一年以来,我们积极加强了与校报、网络中心、青年网、学工简报等宣传媒体的联系,加强了对我院团学工作的宣传;同时,建立起学院的网页,加强了对外交流与沟通,填补了我院团学工作网络阵地的空白。在学校组织的对全校二级单位网页制作评比中,我院网页获得三等奖。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年起来,我院全体专兼职共青团干部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坚持对青年团员负责,对院党委和校团委负责,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教育青年,更重要的是服务青年,服务青年的学习生活,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甘当公仆顾大局,服务青年为己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较好地践行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但是,我们同时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工作上习惯于演习以往的思路和方式,今后更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大胆创新;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仍然不够;如何建设好教工团支部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年来,我院共青团的工作始终得到了学校团委的正确指导,始终得到了环境与城建学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始终得到了院行政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努力改进不足、搞好工作的决心。我们相信,在校团委的指导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全院近2000名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之下,充满生机的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将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再谱共青团工作的新篇章!

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空气质量】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廊坊、承德、沧州、衡水、邢台、保定、张家口等8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比上年增加3个。石家庄、唐山、邯郸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水环境】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城区)水质达标率平均为82.58%,比2024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8个城市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秦皇岛、沧州、石家庄、唐山、衡水、邯郸、承德7市水环境功能区(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城市信息

  • 2024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98人关注

    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更多]

  • 2024年城市管理调查报告十一篇
  • 2024年城市管理调查报告十一篇96人关注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xx年11月至12月,在常委会副主任999999的带领下,组织了省、市、区三级部分人大代表对我区贯彻执行《99市城市管 ...[更多]

  •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十二篇
  •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十二篇94人关注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 ...[更多]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六篇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六篇91人关注

    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更多]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十二篇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十二篇90人关注

    如今,人类的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而城市环境污染却愈加严重,正是因此,人类光顾医院的次数愈加频繁,我对人们居住环境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一、空气质量污染严重 ...[更多]

  •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九篇
  •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九篇81人关注

    城市环境的调查报告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 ...[更多]

  •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五篇
  •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五篇80人关注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 ...[更多]

  •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九篇
  •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九篇80人关注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空气质量】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 ...[更多]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精选十二篇
  • 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精选十二篇79人关注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密集,面临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2024年我国共有建制城市661个,城市市辖区土 ...[更多]

  •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
  • 城市环境调查报告十二篇75人关注

    设区市“城考”取得实质进展【空气质量】2024年,全省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平均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1.93,比上年下降10.23%。秦皇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