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社会报告 > 调研报告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5-23 18:35:02 查看人数:29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

第一篇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10050字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人的“山还是那座山”,但其权属、功效却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林权证所具有的申请林木采伐、林权流转、抵贷款、融资担保、领取有关政策性补偿和补助资金等作用,不仅是农民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机遇,更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__镇__村村民领取林权证。

两年多奋战终有果,__县8万农民喜领林权证__年4月,__县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同年10月全面启动。两年多来,该县广大干部群众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今年5月31日将81115本林权证发放到农民手中,成为我州率先完成林权证发放的县市。这也标志着该县林改主体改革工作已结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县共有林地面积280.5万亩,其中个人经营管理的林地265.94万亩,占94.8%。林改涉及全县279个村75580户农户,全县应发放林权证81325本,实际发放林权证81115本,证本发证率99.74%。

为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该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据“二清”面积配套林改经费,按每亩1元的标准将270万元林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__县林改工作中共受案2534起,现场调处2484起,专班调处21起,结案率达98.9%。数据是枯燥的,但为了这组数据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非参与其中不能体会。该县林业局局长宋春禄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林改主体工程,得益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广大干部的努力付出,也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配套改革呼之欲出,林农受益指日可待

林改主体工程的完成,预示着林改工作将全面进入配套改革阶段。林权抵贷款、林地林木流转、森林保险、公益林管理等都需要通过配套改革来完成。

去年12月,__县林业要素市场建成投用,是目前全州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办公设备一流的林业要素市场。自该市场开业以来,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5宗,评估价值194.2万元;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贷款3宗,贷款金额95万元;规范村集体林场流转2宗,流转面积3296亩,成交金额66.2万元。去年12月23日在林业要素市场公开拍卖椒园镇龙潭溪村林场,也是我州在林改过后,首次按照正规化林权交易程序完成的交易,该宗林地最终以高出底价近2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赢利20万元。

该县还在全县279个林改村成立了林业“三防协会”组织。协会会员由农户自愿加入,协会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组织机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完善,为深化林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加强了林改档案管理,县、乡镇均落实了林改档案管理人员,建立了林权档案管理制度;在要素市场建立了林权档案室,配备了林权档案密集架;乡镇建立了林权档案室,配备了档案专柜;对村级林改档案实行村档站管。在林改工作中,从一开始就注重林改原始材料的收集,确保原始资料收集齐全。对林改档案实行分级、分类装订成册,建立电子和文本档案双备份,确保林改档案完整、规范、安全、可靠。

林农认识尚有差距,林改整体效益发挥尚需时日

“这样的证我们以前也领过,山还是那座山,新的林权证与以前的林权证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晓关侗族乡堰塘坪村年过七旬的农民张子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那么,新的林权证发到老百姓手中后,真的是“山也还是那座山吗”?该县林改办负责人说:“新的林权证,包含的内容远比原有的林权证丰富得多,只是由于配套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在短时期内,可能还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也充分说明配套改革加紧实施的重要性。”

就__而言,林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初步建立,林政管理步入规范。全县已经完成确权发证、完善林地流转及森林资产评估制度、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基础性工作,集体林地的经营、利用、流转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初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督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通过成立村级林业“三防协会”组织,毁林、盗伐、森林防火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的问题。目前,全县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明显提高。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林业产业综合效益初步显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还山于民后,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的,使广大林农对自己经营的林地充分享有承包经营权和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消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爱林、护林、造林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自林改以来,全县完成木瓜、厚朴、白柚等经济林造林3.8万亩,涌现出沙道沟镇二坪村的李文清、__镇个体户徐勋培等造林大户,调动了社会和群众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实现了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目标,获得了优一方生态、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的巨大综合效益。

再次,林业矛盾纠纷大量化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林改工作启动以来,乡镇、村、组三级林权纠纷调解组针对林权纠纷个案,认真调查取证,反复讲解政策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解、开导、说服工作,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公共支出、调控经济运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防和治理腐败、落实国家经济调控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我区实行政府采购改革以来,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体制机制初步理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4月份,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指示,由我办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对__市__区和__市政府此案够的管理体制、组织实施、采购方式、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区、__市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推行采购预算制度,政府采购计划性强。青浦区、深圳市政府采购工作均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推行和较好实施了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一律不进行采购。同时,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候必须将政府采购预算精细化、科学化。一旦涉及项目明细的调整包括采购方式、采购金额、采购项目等,需要执行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调整程序。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采购计划将同步下达预算单位。

2、建设统一的电子化采购平台,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高。青浦区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于__年1月1日起在全区全面推行应用实施电子集市采购,将全区所有预算单位(52家一级预算单位和313家二级预算单位)包括11个镇、街道办事处、12家区属公司都已经纳入电子集市,对列入青浦区政府采购目录的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协议采购项目通过电子集市平台议价、反拍、团购等方式实施采购。深圳市目前已建设了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上接预算指标和计划编制,下联国库集中支付,可通过互联网完成申报、审核、发布公告、招标、投标、评标、询价、投诉、监管等政府采购的全过程操作、管理和监控,实现了从预算和计划编制到采购执行与支付完成链条的电子化运作。

3、实施政府采购预选制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深圳为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时间长、货源少、价格高等问题积极探索改革政府采购的相关做法,建立了预选承包商、商场供货、战略性合作伙伴、跟标采购、公务卡采购等一系列高效实用、灵活多样的采购模式。一是政府预选采购制度。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产生了家具、装饰修缮、会计中介服务、物业服务、因公出国(出境)经办代理和法律服务等预选供应商,采购人按照相关程序规定从预选供应商中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同时,建立商场供货预选制度,采购人可以在中标商场自行按需采购,商场按照协议提供优惠折扣价格,既方便了采购人,又确保了采购货物的价格优势。二是推行公务卡采购制度。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规范结算流程,深圳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务采购卡制度,在政府采购中逐步扩大公务卡结算的使用范围。三是政府采购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市场货源充足、竞争充分、标准统一的通用类项目的采购,深圳明确提出按照低价中标原则确定供应商实行竞价采购,并把竞价采购作为法定的政府采购方式之一。此外,深圳市还设立了跟标采购方式,通过建立跟标信息库,对于一些紧急需要、采购需求与被跟标项目一致、公开招标成本较高的政府采购项目可实施跟标采购。

4、改革评审程序,赋予采购人必要的自主权。为改变原有评审专家拥有定标权力但责任承担及追究制度缺失,采购人作为采购需求制定者但没有选择权、采购满意度不高的局面,深圳市率先实施了“评定分离,各司其职”评标定标办法,将最终中标供应商的决定权交予采购人,这是全国政府采购制度上的首创与改革。在具体采购活动中,由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委员会仅根据采购文件的要求出具评审报告并推荐中标候选供应商后,由采购单位从中选择中标供应商(采购单位也可以事先授权给评审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

5、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和评价体系。青浦区、深圳市对政府采购的合同履约和验收环节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如深圳市规定集中采购机构要参与组织实施的采购项目的验收、采购人要对供应商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青浦区对一些采购金额较大或者技术复杂的项目,采购单位可以邀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共同验收。同时,青浦区、深圳市都高度重视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等监督检查制度,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履约、验收、支付等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二、对我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着力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方式。要按照构建分工制衡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监管方式创新。

1.完善监督机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采购文件备案、采购方式确定、评审专家选取、合同履行等各环节的审查把关和常规性检查;审计部门要把政府采购监督工作贯穿于正常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之中;区监管办(交管办)、财政、审计、监察、工商、质监、检察院等综合监管和职能部门要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互通有关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监管水平,根据需要适时开展联合专项或综合检查。

2.健全诚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评审专家、社会代理机构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黑名单”),对供应商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中,因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与采购人或其他供应商或代理机构恶意串通、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而被查处的供应商(或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列入“黑名单”,予以公示曝光,维护政府采购各方的合法权益,净化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考核,对被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等处罚处理的评审专家,也要列入“黑名单”。

3.加强项目验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供应商履行采购合同情况的监督,研究出台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实施办法,对通用性的采购项目,应建立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实施抽查验收;对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应探索建立相关技术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验收。对供应商不按招标采购时的承诺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力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二)着力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以采购需求标准为基础、以采购预算为约束、以采购计划为载体的需求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采购活动不断向需求科学性、程序合规性、过程规范性、结果合理性转变。

1.探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我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实施办法,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与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没有实行部门预算的,也要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的,原则上不得进行采购。

2.实施集约化政府采购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计划“定期汇总整合”,将相同或类似的采购需求实行“统一打包招标”的集约化政府采购。不断提高单次政府采购的规模,实现采购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健全归口部门集中采购模式。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及大港公司、区经济技术开发投资公司等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要逐步改变层层下达资金、由基层单位分散采购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由教育、卫生、控股公司等主管部门归口集中采购模式。

(三)着力扩大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要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应采尽采。

1.延伸监管对象。要按照《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意见》精神要求,对区属国有及控股企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专设临时机构、社区居委会,街道(乡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所涉及的公共资源项目的交易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监管范围。

2.拓展采购范围。对单项或年度批量预算金额10万元以上的环境保洁、物业管理、造价咨询等服务项目要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畴;对涉及工程的招标代理、监理、勘察、设计等服务项目的发包以及3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发包的,要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我区工程建设项目实际的办法措施。

(四)着力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以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我区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

1.开发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采购需求随任务下达、采购文件自动生成、供应商自行下载招标采购文件、网上投标报名、网上支付标书费及保证金等功能。同时,系统要同步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监察系统。

2.扩大电子反拍系统的应用范围。在目前对计算机及外设、复印机及速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壁挂式及嵌入式空调、正版办公软件等协议采购货品实行电子反拍的基础上,逐步向墨盒、纸张等办公易耗品和其他通用性产品采购活动推广。

3.建立专家抽取语音通知系统。着手建立北仑区政府采购评标专家自动抽取和语音通知系统,实现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抽取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保证了专家通知的保密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公正、公平。

数学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研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调研对象:××市××中学。

调研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运行基本没有达到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所变革,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情况

××××××××××××××××××××××××××××××××××××××××××××××××××××××××××××

二、分析与结论

××××××××××××××××××××××××××××××××××××××××××××××××××××××××××××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

青年员工状况与企业改革改制调研报告(五)

四、共青团工作现状和要求 共青团的工作在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同样受到很强的冲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和改革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管理制度逐渐正规,生产组织日益紧凑,团组织慢慢失去了见缝插针、拾遗补缺的活动舞台。企业共青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走出一条与时代合拍共振,有吸引力、有说服力的现代企业共青团工作新路子,是企业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要解决这样的新课题,就必须从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以及广大青工所要求的呼声来进行剖析。 1、企业共青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 企业由过去以思想政治为先导转变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可避免地会把共青团工作降到了一个较低的地位,青工对于“ 您对近年来企业团组织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 ”73%的青工认为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变化或不如过去,66%的青工认为近年来“团组织的自身发展”上驻足不前或不如过去。同时,共青团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而现阶段,只有49%——不到半数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和支持团的工作,有33%的青年认为本单位领导不太重视团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团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够,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影响小气候也造成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活动形势陈旧,手段单一。面临企业改革改制,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适应,反映到青工当中则51% 的人认为“工作内容缺乏吸引力”;34% 的青工认为“新的机制没有形成”;32%的青工认为 “组织设置不灵活” 。 团组织如何围绕企业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突出中心,统筹安排,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还得靠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轻人,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青年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技术才能有进步,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会进一步增强,这样企业团组织仍旧有获得长足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在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前景具有客观的分析:认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占21%,认为“挑战严峻,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占有30%;认为“是进一步发展的机遇”的也占有20%;只有10%的团员青年认为“生存和发展比较困难”,其余的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不会有变化”。同时,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仍然寄予厚望:“ 您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团组织有什么影响”(限选一项) 中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一定提高”的占53%,选择“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高”的也有10%,选择“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下降”的只有16%。 2、企业共青团组织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体现“双服务”职能。 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点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才能切实地贴近青年,深入基层,服务一线。 “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改制,您认为企业共青团应主要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问题当中,选择“培养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质”的占有35%;选“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有23%;选择“创新创效,促进创新机制的形成”的有18%。青工对于本题的选择也是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体现团组织的“双服务”作用,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在问及 “您认为在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团组织提供的服务是(可多选)” 在八个备选项中,选择“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的团员青年高达78%,其次有62%的青年选择了“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 50%的青年选择“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41%的青年选择“维护青年合法权益”;35%的青年选择“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广大团员青年对于共青团工作并非漠不关心,而是给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企业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条件下,您希望企业团的活动应如何进行?(限选一项) ”团员青年纷纷献计献策,44%的青年认为企业团的活动应该在企业内部深入开展,有34%的团员青年建议与其他企业联合开展。而对于企业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团员青年有如下评价:58%的青年认为“是个好活动,但单凭团组织难以搞好,要联合有关方面”;同时有23%的青年认为创新创效活动“符合企业和青年发展的需求,应大力开展”。对于企业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广大团员青年参与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__年您参加了几次团组织开展的活动 ”有68%接受调研的团员青年至少参加过1-2次以上,并且有31%的团员青年参加团组织的活动3-4次以上。 调查表明:工厂团的工作有一定趋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方面开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团的工作离团员青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我们下步工作的动力。团的工作重心是和团员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们要根据广大团员青年的需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团的建设,更加充分地体现“双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更好地服务青年。 3、对于未来共青团工作的思考 企业的改革转制给团的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活动。 首先, 应从共青团组织建设上入手,在基层团支部书记的选拔过程中,引进竞争机制,岗位竞聘,能者上,庸者下。严格到期换届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热情,有信心的有为青年成为团的干部,使团干部岗位成为青年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避免因团干部长期不换届而滋生的懒惰和应付思想。 同时建议工厂能够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压担子难成才,少压担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调研的青工为什么会对于大量改革与发展问题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参与的少。在工厂技术、管理以及工序间的关键岗位,青年没有机会担当重要角色,压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对较慢,回顾一下工厂评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技师、高级技师当中,35岁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10%!如果不改变目前状况,那么再过几年能被评上的青年骨干,已经不再年轻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青年积极参与,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其

中,青年的价值体现需要企业赋予责任与使命,这样才能形成企业与个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 开展活动是青年工作最经常、最直接的载体,怎样开展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找准立足点——立足于企业经营发展,抓住切入点——团员青年的需求、兴趣,把握基本点——活动开展要务实。这样才能上得领导支持,下得青年响应。就目前而言,“青工技能培训”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就青工培训方面,建议工厂将零散的日常培训交给基层单位,并进行定期的考核监督。并且在年度培训计划中,对于青工的培训能够有所侧重。由于技术职称的评聘有严格的年限要求,而且,并非每个工种在每年都有评聘机会,青工一旦错过,可能要等两年以上。青工也希望能够通过团委组织的各项厂级技能比赛,缩短达到技师或高级技师的时间,并且技术能力展示的优胜者,能得到更多更系统的外出培训机会。同时要建立积极有效的奖评机制,对于培训结果进行鉴定,与日常工作质量相结合。采用必要的正、负激励手段,优秀者能得到更高的奖励,而出现错误要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要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相应回报,工作成绩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让他们担负更重要的责任,更多的危机意识和集体意识。 最后, 工作中方法上要创新、形式上要多样,内容上要丰富,提高团组织活动的参与性。共青团工作是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对青年的思想意识有正确的培养与引导。而培养与引导的结果如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青年的参与热情,而热情的高低就与采用的方法、形式有密切关系。古板的说教,不仅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反而容易引起青年的逆反心理。而以青年喜爱的形式,体现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年团委组织的团队拓展训练,就使团干部大大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相信团委在今后的工作交流与学习中能够更多地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共青团工作。

第二篇 新时期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1500字

一、当前我县推进殡葬改革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舆论力度不够

殡葬改革工作在山城老百姓心里算得上是一件新鲜事,因受中国传统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影响,老百姓难免在事物的认识上有误差,真正实行思想上转换还要一些时间,有的认为“这是当地政府部门自己找上门的事,国家在该项工作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蓝本” 。还有的认为“现在死一个人费用不断加重,我们无法承受。”……等等一系列想法,这从中明显看到,我们在宣传力度上还不够深、不够细,毕竟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到目前为止也还只有半年多时间。

2、火葬开支费用偏高

许多老百姓反映,“现在农村死一个人与往年相比费用要多支出近20__元,这笔沉重的费用我们确是负担不起。”“现在退休老人死亡还能得到一笔丧葬补助费,老百姓就要全出,确是想不通。”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的老百姓殡葬的大部分开支都是由社区居委会支付,就拿_____社区做比较,死亡一例社区支出费用高达3000元,长此以往,工作的实际难度会不断加大,社区基层经济负担可想而知。

3、执法环境不够优化

名副其实的县殡葬改革综合执法大队,在实际工作当中,执法队伍明显出现有执法不准时,不到位,执行力度偏软的现象,对反映的突发情况迟迟不能到位,对镇居两级存有明显依赖性,必要的时候还没有真正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作用。

4、个案处理力度不大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百姓就发现政府部门在处理相关个案问题上存在有明显漏洞,这就无形中给老百姓找到了推脱,出现了攀比的不良行为,他们一二再、再二三向组织提意见,这也给其层组织在工作中增添了不少麻烦,不利于工作开展。

二、当前工作的几个突破口

实践告诉我们,殡葬改革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发展与困难并存,要真正意义上达到社会认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顺站在以人为本的工作高度,以负责任的姿态,确保殡葬改革工作正常运转。针对当前存在的工作弊端和社会不利因素,可从以下四方面去改进,逐步破除其瓶颈。

1、宣传工作必顺做到根深蒂固

推动新事物,宣传是先导。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殡葬工作放到工作的首要位置,要多形式、多内容经常性宣传教育与指导,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方法,深入基层一线,宣传面要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真正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实际工作深得人心。

2、要合理考虑压缩殡葬费用开支

经实地走访得知,殡葬费用开支是当前必需解决的第一道瓶颈,很多居民在事情处理上往往都是采取软拖硬扛的方式应付,同意火化不拿钱。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可否重点考虑将农村殡仪死亡对象参考退休人员优抚政策待遇,地方出台政策,给予一定数额的丧葬补贴资金,以此缓解老百姓生活压力和认识上偏差,有效推动殡葬事业发展。

3、执法环境要进一步优化

新型事物的长足发展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主要突出在执法环境上,要将殡葬改革工作做为一种政府行政职能,保证执法效果,严肃执法队伍管理,保证执法队伍的常规性和有序性,严格杜绝一切与殡葬改革相违背的不法行为。

4、专项工作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

在稳步推动殡葬改革工作的同时,基层组织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社区居委会既要站在和谐稳定的发展高度,又要承担人力和财力两方面的双重压力。调查得知,现农村社区死亡一例最少要列支20__元,长久以往,社区根本无力承担。只有根据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灵活掌握,把殡葬工作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工作推动才会有原动力。

“万事开头难,总有了却时”,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引起领导重视,引发社会思考。同时,也希望社区基层服务人员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让殡葬工作——造福于人类的这项伟大工程在我们这一代完成历史交接。

第三篇 我区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初探调研报告2800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作为城市各项工作落脚点的街道和社区,工作内容和任务也日益繁重和复杂,尤其是我区现在还增加了经济发展的职能,这就更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为了促进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针对目前基层人事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车站办事处和东环办事处先后从实际出发,在人事制度改革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它们通过用人机制方面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用人上的干部工人身份限制,实现了用人上的能上能下,激活了基层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中层干部应有的支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基层人员队伍的现状和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选人用人上存在的“能进不能出”和“能上不能下”,制约了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干部职工还带有一定程度的“铁饭碗”和“吃大锅饭”的陈旧观念,使得广大职工工作一无动力,二无压力,三无活力。所以街道办事处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更多地需要办事处领导的管理艺术,或者靠个人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而缺乏一种来自机制上的激发力量。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工资分配制度依身份而定,而不是绩效。街道人员队伍呈现出复杂性,从开支来源看,由区财政全额的和差额的,还有街道自身开支的,其中,全额人员154人,占63,差额8人,占3,自收自支74人,占34;从编制划分看,有在编的和不在编人员之分;从身份来看,有工人身份的,占36,也有干部身份的,占64;从人员来源来看,又从区机关和事业单位调来的,也有从企业调来的,也有学生一毕业即来的。他们的工资薪酬,依身份而定,而不是以绩效为标准。这个问题在社区居委会变得非常敏感。因为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很低,最高的车站办事处为300元/月(改革前),最低的南大街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为260元/月。由于编制、身份不同,套用的工资标准不一,出现了虽然工作内容一样,但是待遇却也不一样的情况。另一方面,街道、社区都缺乏有效的考核,或者考核不能反映准确的情况,或者不能把考核结果与奖惩向挂钩,使得考核形同虚设,在社区则普遍没有考核。

(三)中层岗位的缺失,不仅使年轻人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也同样不利于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在的基层,既缺乏科学合理的外部薪酬形式,又缺乏必要的晋升空间。到目前为止,五办一乡35岁以下的141人,占全体总人数的58,大专以上学历的101人,占全体总人数的41。由于没有中层岗位的设置,使得年轻人失去成长的阶梯,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足来自工作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层岗位的却是,同样也加大了基层主要领导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工作尤其是重点工作的开展。基层各副职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多,常常是身兼数职,拘泥于一般事务性的工作,既影响了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又拿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市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办事处主任身肩重担,亲自主抓,由于工作重、任务急,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展其它工作,这些都要求健全中层岗位并要发挥其支撑作用。

(附表:我区五办一乡工作人员有关情况的现状)

单位

人数年龄编制经费结构月均收入学历结构35以下35-4545以上干部:工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社区大专及以上车站25105:1272730018东环30169519:111311645011道东27915312:171521026013建北22127312:101111019南大街301114516:141821026016小赵庄11183181094:179002167总体2451417529158:87154874101

考核成绩=∑[(∑考核评分_对应权重)_对应权重]

(二)重视开发培训工作。通过竞聘或者民主推荐上任的中层干部,说明他们在此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他们理所当然地就能够胜任本职岗位,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很有必要。通过对中层或其他一般职工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或改进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还可以通过培训并配合绩效考核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梯次队伍。但是,对于培训,街道、社区以及全区普遍对此重视不够,因为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大家对此积极性也不够高。但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这就对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应当对培训需求分析进行充分的准备,以选择合理有效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还应当对培训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估。

(三)完善契约内容。聘任制度背后的基础是“聘任契约”,既然有契约存在,就不能忽略契约中权利与义务的内容建构,因为权利与义务使任何契约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权力、义务内容构建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契约在将来履行的过程和效果。权力、义务内容完善、健全,就便于契约履行,履行的过程就顺畅,更容易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后果。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加强聘后管理,才能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聘任契约,也不例外。现阶段我区办事处的中层干部聘任,存在着契约内容不能够明确的情况,以车站办事处的中层干部聘任为例,办事处为聘任干部颁发了聘书,聘书中规定的内容只包括了双方名称和任期并无权利、义务的内容,也没有其他规定了双方权利、义务内容的补充契约。这种契约约定不明的情况可能会造成权力、义务的失衡,因为中层作为本单位领导层的被领导者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领导者,约定不明尤其是领导层应当履行的义务和中层对普通

工作人员应履行的义务约定不明,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权责不明,影响工作的效能。办事处在人事改革后续建设工作中,应当补充聘任契约内容从而补充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细化作为领导者的义务,明确在整体与具体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

(四)突破政策性障碍。车站办事处和东环办事处用人机制改革都坚持用人上的一视同仁,打破了干部和工人的身份限制。但是,这种做法又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根据有关人事政策和规定,禁止“以工代干”以及逆向调动(即工人身份向干部身份调动、差额或自收自支向全额身份的调动)。办事处对于中层干部的人选拥有决定权,但经过人事部门的备案后任命手续才告结束,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人事制度改革对于工人和逆向调动人员的干部任命的问题上是含糊而不明确的。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清除制约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障碍入手,冲出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改革的主要性质之一就是它较现有政策、规定具有超前性,当然的存在着与现行政策、规定不相吻合的情形,因此要进行与所建立起的制度相配套政策、规定的修改、制定工作,彻底解决通过改革建立的先进、有效的做法与政策、规定相矛盾的问题,以保证改革预期效果的实现。

改革就意味着发生新的利益配置活动并相应地产生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当然,无论是车站办事处社区工资改革的只增不减原则,还是中层选拔的两种模式,都不会对稳定与和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是需要把握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因为每个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状况、人事环境毕竟不尽相同。

第四篇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调研报告3700字

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公共支出、调控经济运行、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防和治理腐败、落实国家经济调控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我区实行政府采购改革以来,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体制机制初步理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采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今年4月份,按照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的指示,由我办牵头组织区财政局、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单位,对__市__区和__市政府此案够的管理体制、组织实施、采购方式、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学习调研。下面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区、__市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推行采购预算制度,政府采购计划性强。青浦区、深圳市政府采购工作均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推行和较好实施了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一律不进行采购。同时,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候必须将政府采购预算精细化、科学化。一旦涉及项目明细的调整包括采购方式、采购金额、采购项目等,需要执行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调整程序。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政府采购计划将同步下达预算单位。

2、建设统一的电子化采购平台,政府采购电子化水平高。青浦区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于__年1月1日起在全区全面推行应用实施电子集市采购,将全区所有预算单位(52家一级预算单位和313家二级预算单位)包括11个镇、街道办事处、12家区属公司都已经纳入电子集市,对列入青浦区政府采购目录的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协议采购项目通过电子集市平台议价、反拍、团购等方式实施采购。深圳市目前已建设了较为先进和完备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上接预算指标和计划编制,下联国库集中支付,可通过互联网完成申报、审核、发布公告、招标、投标、评标、询价、投诉、监管等政府采购的全过程操作、管理和监控,实现了从预算和计划编制到采购执行与支付完成链条的电子化运作。

3、实施政府采购预选制度,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深圳为解决社会各界普遍反映的时间长、货源少、价格高等问题积极探索改革政府采购的相关做法,建立了预选承包商、商场供货、战略性合作伙伴、跟标采购、公务卡采购等一系列高效实用、灵活多样的采购模式。一是政府预选采购制度。通过公开招标方式产生了家具、装饰修缮、会计中介服务、物业服务、因公出国(出境)经办代理和法律服务等预选供应商,采购人按照相关程序规定从预选供应商中选择相应的供应商;同时,建立商场供货预选制度,采购人可以在中标商场自行按需采购,商场按照协议提供优惠折扣价格,既方便了采购人,又确保了采购货物的价格优势。二是推行公务卡采购制度。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规范结算流程,深圳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务采购卡制度,在政府采购中逐步扩大公务卡结算的使用范围。三是政府采购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市场货源充足、竞争充分、标准统一的通用类项目的采购,深圳明确提出按照低价中标原则确定供应商实行竞价采购,并把竞价采购作为法定的政府采购方式之一。此外,深圳市还设立了跟标采购方式,通过建立跟标信息库,对于一些紧急需要、采购需求与被跟标项目一致、公开招标成本较高的政府采购项目可实施跟标采购。

4、改革评审程序,赋予采购人必要的自主权。为改变原有评审专家拥有定标权力但责任承担及追究制度缺失,采购人作为采购需求制定者但没有选择权、采购满意度不高的局面,深圳市率先实施了“评定分离,各司其职”评标定标办法,将最终中标供应商的决定权交予采购人,这是全国政府采购制度上的首创与改革。在具体采购活动中,由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委员会仅根据采购文件的要求出具评审报告并推荐中标候选供应商后,由采购单位从中选择中标供应商(采购单位也可以事先授权给评审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供应商)。

5、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政府采购合同履约验收和评价体系。青浦区、深圳市对政府采购的合同履约和验收环节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做法。如深圳市规定集中采购机构要参与组织实施的采购项目的验收、采购人要对供应商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青浦区对一些采购金额较大或者技术复杂的项目,采购单位可以邀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共同验收。同时,青浦区、深圳市都高度重视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等监督检查制度,对政府采购合同的履约、验收、支付等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二、对我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着力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方式。要按照构建分工制衡政府采购监管体系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监管方式创新。

1.完善监督机制。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采购文件备案、采购方式确定、评审专家选取、合同履行等各环节的审查把关和常规性检查;审计部门要把政府采购监督工作贯穿于正常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之中;区监管办(交管办)、财政、审计、监察、工商、质监、检察院等综合监管和职能部门要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互通有关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提升监管水平,根据需要适时开展联合专项或综合检查。

2.健全诚信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供应商、评审专家、社会代理机构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黑名单”),对供应商在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中,因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与采购人或其他供应商或代理机构恶意串通、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而被查处的供应商(或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列入“黑名单”,予以公示曝光,维护政府采购各方的合法权益,净化政府采购市场秩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考核,对被通报批评、取消资格等处罚处理的评审专家,也要列入“黑名单”。

3.加强项目验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供应商履行采购合同情况的监督,研究出台政府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实施办法,对通用性的采购项目,应建立由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和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实施抽查验收;对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应探索建立相关技术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验收。对供应商不按招标采购时的承诺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不力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二)着力推动政府采购管理创新。建立健全以采购需求标准为基础、以采购预算为约束、以采购计划为载体的需求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采购活动不断向需求科学性、程序合规性、过程规范性、结果合理性转变。

1.探索推行政府采购预算。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我区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实施办法,推进政府采购管理与预算编制、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对已经实行部门预算的,要在部门预算中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对没有实行部门预算的,也要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预算的,原则上不得进行采购。

2.实施集约化政府采购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计划“定期汇总整合”,将相同或类似的采购需求实行“统一打包招标”的集约化政府采购。不断提高单次政府采购的规模,实现采购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健全归口部门集中采购模式。对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以及大港公司、区经济技术开发投资公司等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要逐步改变层层下达资金、由基层单位分散采购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由教育、卫生、控股公司等主管部门归口集中采购模式。

(三)着力扩大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要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应采尽采。

1.延伸监管对象。要按照《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意见》精神要求,对区属国有及控股企业,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专设临时机构、社区居委会,街道(乡镇)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所涉及的公共资源项目的交易活动纳入政府采购监管范围。

2.拓展采购范围。对单项或年度批量预算金额10万元以上的环境保洁、物业管理、造价咨询等服务项目要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畴;对涉及工程的招标代理、监理、勘察、设计等服务项目的发包以及3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发包的,要根据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我区工程建设项目实际的办法措施。

(四)着力提升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以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我区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

1.开发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采购需求随任务下达、采购文件自动生成、供应商自行下载招标采购文件、网上投标报名、网上支付标书费及保证金等功能。同时,系统要同步纳入区公共资源交易监察系统。

2.扩大电子反拍系统的应用范围。在目前对计算机及外设、复印机及速印机、传真机、打印机、壁挂式及嵌入式空调、正版办公软件等协议采购货品实行电子反拍的基础上,逐步向墨盒、纸张等办公易耗品和其他通用性产品采购活动推广。

3.建立专家抽取语音通知系统。着手建立北仑区政府采购评标专家自动抽取和语音通知系统,实现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抽取的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保证了专家通知的保密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公正、公平。

第五篇 县集体林权制度履职尽责改革调研报告1400字

8月,崇义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紧扣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方针,积极稳妥地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

一、崇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明晰产权,分山到户

一是山林所有权依据林业三定时颁发的山林所有权证(执照)不变,属村归村、属组归组。并按照执照核定的山场位置和四至界址,重新核发林权证书。二是集体山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通过分户经营、利益共享等多种形式,让每个村民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三是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放活林地、林木的经营权,不搞一刀切,主要采取自留山稳定不变、保持责任山承包关系稳定等七种经营模式对产权进行明晰。四是村级林改方案的制定、山林的流转和利益的分配等都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代表票决通过,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公平竞争、公正操作。

(二)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一是紧紧围绕笋竹、南方用材林、油茶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从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制定了《崇义县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崇义县-竹产业发展规划》、《崇义县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崇义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林农发展产业的政策,设立了林业产业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的资金,其中竹产业发展基金300万元,油茶产业发展基金100万元,奖励扶持毛竹、油茶资源的开发培育。据统计,县财政兑现林农毛竹、油茶资源开发培育的奖励扶持资金达491.55万元。同时,各乡镇还配套了相应的资金扶持措施,扶持资金达46.8万元。崇义县对林农造林植树种竹的无偿提供苗木,用于造林的苗木扶持资金达117万元。二是以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业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放活毛竹采伐、流通环节。近几年来,崇义县的华森、贵竹、盛竹毛竹加工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包销产品的形式联合竹农发展毛竹加工,并签订委托加工合同,保护林农利益,现已带动4500余户竹农直接、间接加入毛竹加工,促进了企业和林农利益互惠。据统计,全县已有竹加工企业96家,已形成了竹胶建筑模板、竹制地板、竹制工艺品为主导产品的竹加工产业,为林农增收5000多万元。

(三)配套跟进,确保实效

(四)加强森林培育,促进可持续经营

二、林改主要成效

(一)彻底还权,改革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实现林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二)彻底让利,实现了林业经营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林改后,林农自主经营山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林农成了山林的主人,山林成了山区林农兴林致富的舞台,林农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把山当作田来耕,把林当作菜来种,纷纷在村归还的自留山、责任山上的竹子、树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多方筹措资金发展林业,大力造林营林。

(三)彻底松绑,极大地调动了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林农想要的要回了,想得的得到了,山林权属明了,木竹税费减了,林业活了。林地、林木价值明显提升。以杉木、毛竹为例,杉木流转价格由林改前每亩平均600元上升到2600元。毛竹林年租金由林改前15元上升到86元,每亩年增加71元。

(四)彻底转换职能,走出怪圈,实现社会林业社会办

第六篇 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调研报告3900字

(厅财务处)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业水价改革、水费计收与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村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难点,农民对于缴纳农业水费有着抵触心理,水管单位农业水费收入锐减,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农民和水管单位的矛盾呈现激化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我省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三位一体”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我们对已经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十二个项目县进行了调研,了解了项目县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分析提出了未来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一、农业水价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灌溉水费收入与供水成本差异过大。水利工程的水价核定水平过低,从典型调查的平均情况看,农业用水测算水价为0.116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为0.039元/立方米左右,核定水价占测算水价的34%,而水费的征收率只有62%。实际上,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仅收回21%。收入与成本的差异使得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

2、农业水费征收难度较大。在取消农业税、加强支农力度、增加各类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背景下,农业水费计收难度日益加大。一是工程配套不齐全,很多灌区特别是末级渠系的计量设施不完善,水费不能按量收缴,只能采取按亩均摊的办法征收,不能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二是有效灌溉面积逐年萎缩,难以核定。由于历史原因,灌区内田亩面积标准不一,有667㎡、1000㎡和1200㎡三种不同的标准,最初田亩核定的准确性受到农民质疑。且因产业结构调整、末级渠系淤塞等问题导致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及时核定面积困难。三是农民认识上有误区。我省部分县市已取消了农业水费,造成周边县市农民不愿意交水费。而现行的水价政策,水费宣传不到位,农民理解上出现偏差,水费征收遭遇尴尬。

3、渠道淤塞,水毁严重加重了农民水费负担。我省斗农渠均兴建于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由于建渠时间长,初建标准太低、后期维修养护投入不足、工程设施老化、建筑物不配套且损毁严重,渠道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渠系利用系数偏低,大多数都达不到0.6,部分甚至不到0.4。渠系建筑物中,分水闸极少,且分水口基本没有闸控制,农户用水时,形成上游筑堤拦水,下游扒口放水,经常发生用水矛盾。渠系大多无量水设施,用水时凭经验按过水深度和时间估算用水量,实际到村、到田间的水量约为放水量的35—40%,有的甚至更低,由此造成农民实际水费负担加重。

二、近几年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

2024年以来,湖北省在当阳市、荆州区、南漳县、宜都市、潜江市、咸安区、江陵县、仙桃市、蔡甸区、老河口市、等十二个项目区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改革具体情况如下:

1、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情况。各项目区严格按照批复的方案实施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共进行各种渠系改造233多公里,新建改建涵闸、农门、跌水、桥涵、分水口6300多处,整治塘堰近200口,新建和改造量水设施583多处。通过改造,项目区内末级渠系上下匹配,设施配套齐全,量测水设施满足计量收费要求,技术指标达到预定的目标及有关规范要求。

2、用水户协会规范建设。各项目区按照规定申报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立健全了协会章程和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实行了协会民主化管理。如宜都市大溪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内设理事会、理财小组和管水员,将灌区受益的7830户农民分为60个用水小组,通过民主议事制度规范供水、放水和用水。老河口三个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规范化建设后,与管理单位签定供水合同,制定用水计划,建立定额管理,实施配水到户,推行水务公开,在用水管理、工程维护、水费收缴,水事纠纷协调等涉水事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主导作用。

3、实行农业终端水价。各项目区按照规定测算并报政府物价部门核定出台了终端水价,为每方0.08元左右,计量点确定为农渠进水口。水价改革后,大部分项目区终端水价提高,既保证了工程管理维护费用又减轻了农民实际负担。如当阳市东风三干渠灌区水费从0.055元提高到0.083元,水价虽增加了,但由于放水时间减少、用少量减少、水资源浪费减少等,农民实际负担的水费相比以前反而更少了。

4、明确末级渠系工程产权。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理民主”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目标,各项目区在完成末级渠系改造任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相继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由当地政府授权市(县)水利局,将改造完成的末级渠系工程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者协会,对用水者协会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产权登记,颁发使用权证书,由协会负责管理,全面推进农民用水自治。用水者协会制定了完善的工程养护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制,落实责任人,并确定维修资金的来源按用水户受益面积在协会内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收取。

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通过强化组织保障、资金监管、建设管理、协会建设、终端水价管理和产权制度建设等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项目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排灌体系,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得到很大提高,形成了良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粮食与经济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具体表现在:

1、节水效益。随着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渠道输水流速明显加大,过水能力明显提高。十二个试点项目区的斗农渠水平均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5提高到0.77,末级渠系的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2% ,项目区节约的水量可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

2、农业减负增收效益。水价改革实施后,农户的平均水费支出由实施前的30.58元/亩降至20.7元/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515元/年上升至6010元/年。以当阳市半月燎原项目区为例,实施前,水费亩支出51元,占亩均纯收益的9%。项目实施后,水费亩支出28.5元,占亩产值的2.1%,占亩均纯收益的3.5%。由此可看出,项目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3、社会效益。突出表现在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末级渠系的硬化建设不仅解决了输水“跑、冒、滴、漏”的问题,还为今后水费的计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了联系农民与干部的“纽带”,增强了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信任度和凝聚力。同时,通过末级渠道的改造,减少渗漏,提高水利用系数,节约水资源,缩短用水周期,降低用水成本等,有效解决了农民用水难、成本高、水费负担重的问题。

四、未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思路和重点

党的__届__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我们认为今后农业水价改革的重点也将落在覆盖成本、保护资源环境两个主题上。总体思路仍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__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有利于节约用水、有利于降低农民水费支出、有利于保障工程良性运行、有利于水利工程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以完好的农业灌溉工程体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供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支撑,以合理的水价制度为核心,以健全的财政补助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构建农田水利灌排工程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农业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水费是农民用水自治和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重要保障,没有水费的保障,建好的工程将因为缺乏运行维护经费而再次陷入困境,农民用水者协会也会因为缺乏工作经费而难以运行,农民节约用水的观念将难以确立,水资源紧缺和用水浪费现象将难以消除。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农业供水水价的改革,加快水价调整步伐,建立灵活多样的农业供水水价的调整机制,按供水成本制订农业用水水价。要在体制改革和工程改造完成的基础上,分析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按照兼顾节约用水和降低农民水费支出的原则,建立并逐步实行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加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推行计量收费,整顿末级渠系水价秩序,减少农民用水成本。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推动农村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

二是加快末级渠系及计量设施配套建设。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末级渠系与骨干工程同步配套建设,有效解决因末级渠系不配套引起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渠灌区国有水利工程单位与用水合作组织之间必须设置用水计量点,有条件的地区可计量到田头、核算到户;探索对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奖励机制,提高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近几年,我省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展很快,但很多协会不能规范运作或运作困难。我们下一步重点应是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正常运转,指导其进一步规范管理,形成造血功能,逐步探索将工程建设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承担,推进农民用水自治,实行农民协商管水用水。要指导加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协会工程运行维护、用水管理、水费计收等有关用水事务的综合管理能力,明晰权利和义务,把农民用水者协会真正培育成末级渠系的产权主体、改造主体和管理运营主体。

四是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当前,农村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土地流转趋势化、劳动人员老弱化、农业服务专业化,对农田水利的组织形式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相互关联,需要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近几年的示范经验证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作为农田水利改革的“综合载体”,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等在同一平台上推进,以创新农田水利工程体制机制,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七篇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8500字

从__年开始,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历时5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实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的目标,以此带动林区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充分调动了林农造林的热情和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主体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如林权证发放不彻底,采伐处置难,农民失山失地,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林地使用费收取难等一系列问题。

为促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成立调研组,以民盟_____市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南平、永安、武夷山等作为参与单位,对_____、南平两市的永安、梅列、尤溪、明溪、泰宁、武夷山、松溪、建瓯等县(区)28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开展调研。调研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当地总体森林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当地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三是林权制度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背景情况:

_____、南平是全国和_____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也是我省林业主要产区。早在1988年4月,国务院将_____集体林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__年4月确定_____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__年设立海峡两岸(_____)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_____市林业经营体制虽然经过两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产权归属不够明晰。为此,于__年全面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去年底,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的联合验收。南平市__年以来,全面开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开创了 “期货均山”的林改经验。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永安市、尤溪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早在1998年5月,永安市的洪田村就在没有任何政策和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悄悄启动了后来被喻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分山到户”和均山、均权、均利的实质性步伐。__年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9号决定,增加农民收入,永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__年5月基本完成林改确权发证主体工程。__年9月,永安市在全省率先通过林改工作检查验收后,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并于__年7月全面铺开十一项深化林改的综合配套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林改成果,盘活了永安市最具优势的林业资源。____年1月13日在永安市视察期间,对该市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

尤溪县作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证抵押小额贴息贷款走在全省前列,林改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户承包。以该县溪尾乡纲纪村村为例,对全部山林分33片,对全体村民实行招标,有98%农户参与承包,林改时部分延续历史,其余采用自留山经营、谁造谁有经营、转让村民经营、押金承包管护、转让外单位经营等方式。通过承包经营,全村分五年共收入承包款33.2万元,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化益事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好显著提高,全村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400多元。林改3年来,主动投工投资30多万元,造林1352亩,开发荒山512亩,出现争山争地造林的局面。

南平市松溪县是集体林权改革起步早、改革较到位、取得经验早的一个县。该县本轮林改于__年起在渭田乡杉坑村开始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制订方案全县推开,__年底完成阶段性任务,__年通过省市验收。该县花桥乡村头村属山地不多的村庄,按人均4亩均山入户,于__年完成林改,并将林改方案、林改各户均山亩数、均山后林地管护措施等情镌刻立碑,既为纪念也为村规民约,被称为“林改第一碑”而被传誉。“期货均山”的经验来自于该县。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从明晰产权、产权流通和综合配套三个环节分步进行:

第一步,明晰产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分步实施、集中突破,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程序合法、多数通过等做法,按照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外业勘测、确权发证四个步骤实施改革,使林权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第二步,产权流通。主要是通过构建林权登记流转平台,赋予林农处置权,落实收益权。一是设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作为林权流转、融资的平台。赋予其林权登记、管理的职能,推进林权流转,从而确保林农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四权”的全面实现。二是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盘活,改变了以往林木只有到采伐时才能变现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林农经营和扩林的积极性。三是针对林改后林农持有的林权证如何盘活、变现,将林木产权由资产转变为资本的现实需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构建社会资金流向林业的平台。

第三步,配套改革。在基本完成林权发换证工作后,围绕林改后产权流通、林业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区社会保障等重点,大胆探索,逐步构建起林业市场体系、林业合作组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业产业集群体系、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织承包经营情况“回头看”;逐步完善推广现货流转、限量交易、限期流转等模式,实现均山、均权、均利目标,严防林农“失山失林”;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和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的处理力度等,促进了林区社会稳定。二是健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组建步伐,加强规范管理,落实扶持政策,促其加快实现规模经营。三是规范林地使用费征收管理,完善征收管理制度和审议监督制度。四是完善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实行群防群治,强化科技护林,深化执法改革,开展森保试点,创新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五是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以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现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采伐利用的科学统一,并结合制定和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六是拓展林业市场交易平台,规范林业市场交易,发挥市场现有功能,确保各项交易有序进行。七是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突破林权证小额贷款,推广林农联户联保贷款,出台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扩大商业银行参与面。八是健全林业科技示范与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培育示范典型。

主要成效:

1、林改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次林改进一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由于责权利明确,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有证林农变“砍树”为“看树、留林”。以_____市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造林37.65万亩,比__年翻了一番,“自营林”比重从__年的45%上升至__年的64%。明晰的产权关系吸引了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向林业,部分缓解了林农资金缺乏的问题。全市通过林权抵押贷款378.4万亩,累计贷款金额15.59亿元;流转林木林地面积28.6万亩,交易金额26.23亿元。

2、林改增加了农民收入。林改通过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_____市去年农民人均增收中,来自林业的占27.2%。__年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3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6%,收缴的林地使用费平均每个村达12万元。林改通过清理规费、减少销售环节和建立交易平台,森林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流转实现增值,让沉睡的青山活起来,也拉动了林地林木增值,林农从中受益匪浅。尤溪县林农每销售1立方米木材比林改前增收150元左右。林改也加速村集体林木的转让和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为村财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渠道,不少村民自治组织把这部分收入作为乡村自来水、道路、有线电视、文化室等公益事业投入,或用于水毁工程、竹山便道、山地蓄水池、沼气等工程建设。如永安市虎山村将林改中增收的498万元村财,完成了村道拓改硬化,且在市区购买店铺和投资小水电,使村财有了较固定的收入来源。

3、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是林改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林农主动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人数明显增多。二是林改推进了互帮互助体系的逐步建立。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部分解决老人赡养、小孩上学、大病医疗、天灾救济等问题。三是借助林业交易平台,进一步培育了林农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观念。四是林改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4、林改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林改从制定方案、宗地区划、确权发证等重要活动,都要做到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有效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林改后林木采伐申请审批、林权登记变更、森林资产评估、林地林木产权流转等活动,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各级干部和广大林农依法经营管理的意识在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

1、发放林权证工作不平衡,林权证发放不彻底。从我们调查的28个村的情况来看,多数林权证只发放到村民小组或村民群体,林权证到户率只达54.1%。林权不清,村民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够得力,林权证难以发放到户。某县一乡镇林改到户8384亩,只占该乡应改面积的10.5%,该乡8个行政村中只有1个村发放了林权证。此外,由于林权证发放不彻底引发的治安、上访问题较为严重。

2、林地使用费收取难度大,集体利益难以保障。收取林地承包使用费和按比例收取股金存在诸多困难,有的地方林地使用费收取不足应收取的20%,有的地方收取标准定的过低,有的村以“农业税都不收”为由拒绝缴纳林地使用费。如不能足额收取,村委会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有些村已逐步变为空壳村,某村去年林地使用费预算收入46323元,但实际进帐只有1835元。

3、保障森林安全制度难以落实,营林造林质量下降。分山到户后,各自为政,难以协调防火、防治病害措施。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林农造林积极性不高、造林质量下降,加上投入不足,造成产量不高。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补偿。一是生态公益林管护有待于加强。由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以完全到位,有些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尚未完成,如_____市尚有32.3万亩生态公益林尚未界定。且由于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采伐,对当地林农来说基本没有收益,造成零星盗伐、监守自盗等现象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趋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集体、对林农都无利可言。目前国家级生态林每亩只提供管护费5元,省级每亩管护费5元,外加下游补上游2元共7元,与经济林比较这样的标准太低,茶山亩年收入可达__-3000元,竹山果山也在300元以上,而农民从生态林中每亩所得不及在田里砍一根甘蔗,不及在山上砍一根毛竹。

5、林农采伐处置权难以落实,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现行的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过程时间长,从林农提出申请到组织木材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关,如遇图表不符的还得重新再来,林农很难实现春报夏砍秋储和按市场需求组织木材生产的愿望。现行的林木采伐有关政策、管理体制给商品林经营带来了制约,采伐指标统得太死,不利于林业生产。林农虽有所有权,但无处置权,申请采伐指标困难,存在手续繁琐、指标分配不公的现象,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如某县现有活立木蓄积量774万立方米,去年只有10万立方米的采伐指标,林农无法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遏制了林地产出率和林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6、个别地方存在林改中涉黑势力侵占山林破坏林改现象,有些地方已出现套购林产的新矛头。一是地方涉黑势力强占山林,变“谁造谁有”为“谁占谁有”,致使林改无法正常进行,这尤其体现在期货山林中,遇到林改损害了既得利益,抵死阻挠林改,目前未完成林改的极少数村中大多有这方面的原因;二是涉黑势力把持村政肆意破坏林改,利用均山到户,趁火打劫,典型的有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村委冒替村民魏其兰签订山林登记,强占其山林一例,致使其多次和层层上访至今无果;三是部分私心极重的村干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或尽可能地把好山好林留村所有,或想尽办法私下增大村留山林的比例,以便渔利;四是有些大户、集团、干部,利用林农市场信息不灵、随大流的特点,或利用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机会,低价套购林农的林产,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林改埋下了矛盾和隐患。

7、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据某县统计,得到林业部门贴息贷款的农户比例仅为0.006%,贴息的资金来源于林业部门,得不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此外,林权证抵押贷款手续繁锁,且贷款金额少,期限短,一般仅1年,群众强烈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和延长贷款期限。

五、对策建议

(一)及时解决当前林改中反映急迫的主要问题

1、完善林地使用费收取与管理办法。林地使用费涉及两项,一项是期货山林的林地使用费,这类林地使用费,必须严格按承包合同约定的条款缴纳林地使用费,如果原合同中没有明确缴纳条款的,也要补充缴交林地使用费的条款并履行缴纳使用费的义务;另一项是国有林场和采育场的林地使用费,过去未明确或未缴纳林地使用费,也必须实事求是向林地所有者缴纳林地使用费。必须把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和管理作为推进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林地使用费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并接受村民的监督,防止少数人左右林地使用费的收支,完善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努力提高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2、大幅提高对生态林的补偿。生态林究其实质山权仍应视为是村民所有。目前,生态林被视为“公益林”就隐性地淡化了山民的山权。如果重视山民具有山权,就应当重视对山权的补偿。村民用自己的山林为全省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应通过国家立法或者省上通过立规,或者通过征收“生态补偿税”等,加大下游对上游、工业区对林业区的反哺,大幅提升对生态林的补偿,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山民管护生态林的积极性,承认林区的贡献。一是加大政府补偿。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让生态公益林业主享受像“种粮直补”和“退耕还林”那样的惠农政策。二是进行自我补偿。根据公益林的立地条件、生态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允许林木所有者按有关审批程序,进行适当的择伐。三是落实受益者补偿。根据“资源共享、利益共担”的公平原则,从下游的电费、水费和景区门票中提取一定比例来提高补偿额度,使林农不仅成为社会效益的提供者,而且成为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受益者。

3、高度重视协调处理林产矛盾纠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证发放到农户,过去山林是集体的,矛盾纠纷少,现在一草一木都是个人的,矛盾纠纷就有增多的可能;同时,现在纠纷转化体现为村民个人与个人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可能升级为村民械斗。要建立林产纠纷仲裁调处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这样的矛盾,特别是对涉黑势力侵占农民山林阻挠破坏林改的行为要强力打击。

(二)加强引导,规范和化解林改中的矛盾和问题

1、规范资源流转,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均山到户后山林经营权归了农户,农户对山林的经营有留有转的自主权,虽然目前出现了部分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现象,也出现了联户生产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在尊重农户自主权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不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或者埋下矛盾造成将来的隐患,应该有相关的村规民约和相应的程序手续规范农民山林留转行为。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既是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林业资源不能流转,林业就活不起来。一是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加强对产权流转的监管,按照“适时、适度”原则,把握好“限期、限量和现货”的界定,防止和控制林权频繁流转、过度流转和投机炒作行为而造成林农利益流失。二是要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流转中的坑农行为发生。三是尽快建立统

一、规范、公正的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信息发布、林权管理、融资贷款等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流转管理,防止乱砍滥伐等现象出现。五是在提留的集体山林上,应有明确的村规民约和应有的程序手续以规范留转,加强村集体林的民主监督,规范处理集体林权,以保障村民共有的利益。

2、稳妥又积极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一是要采取措施解决好实验林的还贷问题。实验林是当年借世行贷款鼓励性营造的山林,现在这些山林既未到成熟采伐期,又到了还贷期,目前既无效益,又无力还贷。这些山林有些留滞在乡镇村中,有些留滞在林业部门,各地情形不一。应当根据实际情形,建议由政府承担起还贷任务,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二是在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历史遗留的“插花山”问题,造成许多“飞地”有证无山或有山无证,也同时埋下了矛盾隐患。建议将全省林改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进行综合,认真研究出解决的方案。

3、规范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管理。一是要按照“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根据“消长平衡”的生态要求,妥善处理好严管与放活的关系,合理控制采伐利用方式和强度,给予林业合作实验区一定的残次林、疏林地改造指标照顾和允许按照生态安全与市场需求进行采伐额度的自我调节,探索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林木总量越采越多、质量越采越好。二是要有序管好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林改后,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目前南平市正在推行按林木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安排采伐山场的做法,南平市的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正在试点推行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的改革,这些都是有益和积极的尝试。建议按林木年龄安排采伐指标,由林业部门和村委共商并予公示,以增加采伐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深化配套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l、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构建新型林业产权制度。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确保主体改革到位的同时,深化投融资政策等系列配套改革,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有利于“资源增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强”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认真查找林权证到户率不实和发放速度减缓的原因,制定措施,再来一次“回头看”,集中一段时间将林业确权、发证、补证、核证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村、逐组、逐户地落实,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证、有责、有利。要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打基础。

2、优化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林业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对林业产业政策的引导,推进产业集聚,带动农民致富。二是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等量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企业、整合非规模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农村有特色、市场有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广的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红豆杉、雷公藤、石蒜等拳头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大林科教结合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充分利用闽台林业合作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速生丰产树种的发掘改良和引进驯化,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保护好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森林检疫性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经营单位和林农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鼓励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引导广大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加大对林农、经营大户和林技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林区科技水平。加强闽台林业合作与交流,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机遇,切实办好一个会展、六个功能区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在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实效。

4、提高林业集约经营程度,增强林农抗御风险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林农之间以亲情、友情和资金、技术等为纽带,建立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经营实体及各类专业协会,提高组织化和集约经营程度。林改将产权落实到户,经营单位变小,小农化倾向客观存在,从生物学角度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利于林业的发展。随着林改的深化,各种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将应运而生。为此,要在尊重林农意愿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企业与林农通过双方协商,实现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定单林业等模式兴办“林板”、“林纸”等基地,化解 “林农受益周期长”的矛盾。推行专业分工、规模经营、共享利益的集约经营模式,促进林农增收。认真总结和推广尤溪县组建林业“三防”协会的经验,切实解决林改后林权结构分散、经营主体多元、“三防”机制不适应的问题,努力提高林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第八篇 教育公平与教育改革问题调研报告2850字

近几年来,____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2024年___总理在重庆视察时说:“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2024年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论断更是写进了____的__大报告。但是应该看到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教育硬件的有限公平,更关系到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的终端输出,教育公平包含在一切教育行为之中。应该承认在硬件建设逐步缩小差距的背后,广大乡村教师师资教育理念、教育评估,特别是教育投入机制,人才配置机制,人才管理体制,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还深深影响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对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说:“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玩。”时代前进了80年,经济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国家整体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我们已经完全有理由,有责任,有实力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__届__全会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

当前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

1、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教育投入差距大

基本办学条件差距大

师资队伍差距大

2、贫困家庭学生上学支付困难

目前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 .高中阶段在校生约4800万,其中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职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8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但高校银行审批贷款学生92万人,仅占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31.3%,占特困生的比例也只有74.8%。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体系尚未建立。

3、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

部分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九城市农民工子女约为28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为90.7%左右,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农民工子女中失学的比例逐渐提高。

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上学负担较重。据调查,农民工子女在小学阶段,一般每学期借读费在300—400元;中学阶段在500元左右。

4、普通高中上好学校难、择校压力大

5、中等职业教育收费高、综合收益低

202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学费水平为2086元/学年,普通高中为1055元/学年,前者是后者的1.98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收费较高,但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他们的实际回报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

6、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存在地区差距

目前,高校招生与高中阶段毕业生数之比,东北三省为66.5%,东部地区55.5%,西部地区44.3%。部属高校在属地招生的比例有明显下降,但该比例超过40%的高校仍有18所,其中比例者达54%。

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平等享有,促进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2、明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促公平、以公平促和谐;承认差距,缩小差距,抬高底部,向弱势人群和薄弱学校倾斜,保证机会公平,强化条件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教育公平问题为重点,深化改革,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体系,明显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状况不断改善。

3、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公平问题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均衡教师待遇

均衡办学条件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政府资助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资助措施的政策体系 。

普通高中,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 。

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提供资助的政策体系 。

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放开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农民子工子女就近入学。

允许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帮助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增加投入、降低收费,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优先就业

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

逐步降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收费标准。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制度,企业支付实习生工资。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障毕业生优先就业。

加强薄弱高中建设,让更多人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加大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

加大薄弱高中建设力度。

合理投放高校招生指标,使生源大省、西部地区享受平等的入学机会

调整高校招生计划, 向高校入学机会少的地区增加名额。

规定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上限。

4、深化体制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持久保证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财政制度

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在各级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教育经费总量。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学费制度。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师人事制度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建立教师保障制度。

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

推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监管机制

成立教育公平监管机构。

建立教育公平督导、监测和报告制度。

建立教育信息公开制度。

将教育公平切实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政府教育工作问责制度建设。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国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不计名利,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第九篇 中国婚姻制度改革调研报告4850字

前言:最近看了《蜗居》,看到里面比比皆是的婚外情及包二奶现象感慨颇多,只觉得该说些什么,这些现象究竟是男人的道德在败坏,还是社会的制度缺陷所造成,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同情宋思明和海藻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这个以现今道德标准来评判应该会被批的体无完肤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博得不少人的支持呢,中国的婚姻制度的出路何在?我在这里转发一位网友的博文共大家参考,希望能一起探讨这个已无法回避的中国的社会现实。此文阐述不代表本人观点,欢迎各位拍砖!

中国婚姻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各种婚姻制度的比较分析

1.中国现行婚姻制度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和行政集权的高强制性,加之司法权力的滥用,普通中国人的婚姻象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被简单地复制。婚姻是以单纯的维系社会稳定和完成人口生产为最高目标,并非从人性本身出发来考虑。所以那时的婚姻不是作为人而更象是作为物来配置。这种婚姻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太多复杂的程序,只要具备男女不同性征即可。坏处是造成人性逐步沦丧。好在人是一种适应能力相当强的生物。虽然不以爱情为基础,但感情可以培养,即所谓先结婚后恋爱。在婚后的长期生活中,在经历了许多生活磨难之后,随着夫妻双方年龄增大,变得猩猩相惜互为依,也就逐步接受了婚姻现实,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令人感叹的是不知不觉中无数不幸的婚姻毁了许许多多人唯一的宝贵的人生。一纸婚书定终身更加剧了这种婚姻的不合理因素。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禁,人们开始关注婚姻质量和生活状态,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离婚率直线上升,居高不下,一度略超同期结婚总量。二十世纪末期,法内婚姻更是遭遇严峻考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二奶'现象普及到相当程度,全国各城市也是小姐、妓女充斥大街小巷。'二奶'现象无论是丈夫、妻子、二奶,还是孩子都是相当影响的。

2.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发展了有几千年,但它却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古代一夫多妻的婚姻制,究其根本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为明媒正娶的只能是一个,即妻,其他的都没名分,即妾。妻子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对于妾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其次,中国古代的婚姻多是父母指定的,特别是妻子。夫妻间没有感情基础很难相互关爱,更别说是丈夫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妻子。

再次,毫无限制的数目导致婚姻是少数人放荡不羁的游戏。

最后,古代的一夫多妻家庭妻子之间矛盾太大。虽然,妻子间的争风吃醋难以避免,但更关键的是制度的不合理。首先对于正妻来说,由于多由是父母指定的,因此与丈夫很少有真正的感情,而其他妾往往与丈夫有一定的感情,所以正妻被冷落,而对其他妻子十分怨恨。虽然,小妾等到了丈夫的疼爱,但是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没地位的她往往受到正妻的欺凌,因此也十分痛恨正妻。

3.西方的一夫一妻制

伴随着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也走过几百年的路程,它的优缺点也显现出来。

首先,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带来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改良了社会的家庭结构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的弊端也是十分严重的。

第一,西方社会存在着高离婚率,这对一夫一妻制是个极大的讽刺。他们多次地依法办理离婚和再婚手续,其实也是在自欺欺人。此外,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给儿女带来的打击十分大。

第二,在冠冕堂皇的一夫一妻制下,婚外恋非常普遍,由于夫妻间的这种不忠,相互欺骗,对夫妻关系,家庭稳定的影响相当大。

第三,由于西方的男女性关系过于开放,婚前性关系、少女母亲、性病(特别是艾滋病)等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4.伊斯兰世界的一夫多妻

在伊斯兰世界说到婚姻制度,必须讲到它的三个重要原则:

第一、适合于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程序才许可成为夫妇,一切非婚姻的男女性关系都是非法的罪恶行为,受到法律和信仰的严格禁止。婚姻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制,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伊斯兰社会中不应当存在同居、通奸、q####j、诱奸、l##j、同性恋、婚外情、性骚扰等这类肮脏的丑闻。真主命令穆斯林男人要尊重女子的人格,在她们同意的情况下娶为妻子,保护她们经济独立的权利,享受家庭主妇和儿女母亲的尊严和地位。

第二、伊斯兰的婚姻法制是恒定不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因为任何理由而改变或废止,因为这是符合基本人性的天启法度;只可能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做某些必要的调节和适应。任何人对伊斯兰制度的曲解、攻击、诽谤、改造或压迫,都是徒劳,因为这是来自真主的社会法度,穆斯林必须永远遵守。

第三、伊斯兰的法制规定,成年的男女都必须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不应当守单身。圣训云:结婚是信仰的一半;男人应当有妻子,女人必须有丈夫,这才是正常的人类生活,建立信仰和文明的基础。伊斯兰的教义和法制鼓励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只有因为特殊的理由男子允许多妻,限度是最多娶四个妻子。这些特殊的情况,如战争和灾难之后男子死亡太多,孤女和寡妇人数超过男人,她们需要有人负责担养和保护,或者第一位妻子因疾病、性无能、不孕等原因。

从中可以看出,伊斯兰世界的婚姻制度还是比较合理的,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的男女平等做的不是太好。

5。一夫多妻vs一妻多夫

为什么一夫多妻的国家那么多,而一妻多夫基本不存在呢?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社会理论上分析。这世上或许有不讲利益的爱情,却难得有不讲利益的婚姻。婚姻的四大经济功能,都反映个人可以从婚姻中取得的实际利益。这些利益的大小,又取决于配偶的品质,如收入、财富、地位、教育等。肖伯纳有句话:'女性的本能,驱使她宁愿分享一流男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男人的全部。' 这意思是说,一流男人娶十个妻子,每个妻子分享到的利益,仍不亚于做三流男人的唯一配偶。因此,在婚姻市场的竞争中,一流男人可以娶到几个女人,中流男人娶一个女人,末流男人娶不到女人。只要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一夫多妻制就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不过,肖伯纳的话里,歧视女性的气味实在太浓厚了。同样是基于利益考虑,我们也完全可以说,'男性的本能,驱使他宁愿分享一流女人的十分之一,也不要独占三流女人的全部。'为什么高品质的女人就不可以娶多个丈夫?女人间品质的差异足够大的话,一妻多夫制也可以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此处,分析的逻辑是对称的,没有必要特别偏向哪一种多配偶制。然而,除了原始社会,总是一夫多妻制压过一妻多夫制,原因何在?在男女人数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男人间品质的差异,大大超过女人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假如男人的品质有很大差异,而女性的品质大致相同,会怎么样?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过的情况:高品质的男人会娶几个妻子,中等品质的男人娶一个妻子,最低品质者一个也没有。而女性没有品质差异,竞争会使每个女人从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大致相同。(当然,我们这里假定对婚姻制度没有任何法律限制)。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理论,居然得到了不少实证研究的支持。经济学家作了不少跨国比较和历史分析,用收入、教育、财富、智商等等不同指标去测量人的品质,结果都发现,在男性间品质差异远远大于女性的场合,比如说中东和非洲,一夫多妻制较为盛行。

其次从人性上分析:因为女人真的爱上一个人她就根本无法再爱上其他人了,而男人才真正可能多情,他能对多个女人同时保持真正的爱情。虽然女性朋友有些不爱听,但是这是历史事实。再说,爱情的确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是男女的发泄渠道是不同的。女人的妒忌往往向同性发泄,而丈夫的妒忌都往自己的女人发泄。这样,丈夫如无法使妻子回归自己,都会自然选择离开妻子,因此一妻多夫自然瓦解。

二、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必要性分析

一夫多妻制完全是社会现实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首先,从社会财富和产品配置来看,对比女人,男人占有绝对优势部分。在经济地位上,男女始终未达到真正平等,也不可能达到平等。一夫多妻正是强化了男人对女人的抚养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男人,一夫多妻制是一种经济责任;对于女人,一夫多妻制是一种社会福利。

其次,一夫多妻制可以激发男性创造潜能,推进社会竞争和发展,促进人类种族进化。男人对社会和物质的征服欲,也可以被再一次挖掘和调动。一夫多妻制保证具有高质遗传基因的男性通过对优秀女性的充分选择,使人类体智不会在遗传中逐渐退化。

第三,从动物性本质来考察人性,男性对多个女性的需求从权力和义务上恰恰可以从猿猴的社会结构中得到合理性反证,其可行性亦然。这就可以使事物恢复到真实面貌,即:女人将回到正确而自然的地位,男女各归其位,回到他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状态。

三、中国一夫多妻制的设计

根据各种婚姻制度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应实行一夫多妻制。

首先,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是平等、自愿的。夫妻双方、妻子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夫妻之间享有充分的婚姻自由。妻子之间也不能干涉对方的婚姻自由婚姻。但是,妻子对自己的丈夫的享有知情权。

其次,一夫多妻的婚姻必须是有一定的规范的。结合实际,一夫多妻的多最多也不能超过四个,否则会成为有些有钱人的游戏。

再次,社会应允许性产业的合法化。性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光棍的性问题,而且合法化后它受到应有的管理(性服务者必须身体健康,性服务对象的有效管控财政收入等)。此外,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最后,社会加大对婚姻的介入力度。对于婚外情、有家庭的丈夫嫖娼等处以处罚。

四、一夫多妻制的好处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丈夫为了让众多娇妻过上幸福的生活,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努力工作,自然收入增多。妻子们只需要轻松的工作一下就行了,因为家庭的总收入已增加了。此外,集体生活支出成本降低,比如住房饮食等等。

从丈夫的角度讲,好处自然不用说了。

从妻子的角度讲有不少好处:

首先,丈夫的婚外情其实有一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婚后,由于自己的不注意,出家打扮的漂亮在家则不修边幅吸引不了丈夫,过分的娇气令丈夫心烦。而一夫多妻家庭里,由于有其他姐妹的竞争,自己肯定不会不注意。有几位漂亮的温柔的妻子在家里,丈夫不可能再婚外偷情了,这样妻子也得到了丈夫稳定的爱。

其次,爱慕该男子的女子也不会受到他已婚的影响了。她可以真正的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了,自己的权利也能得到保障。

再次,大家可以分担家务。不要说丈夫不做家务,其实男人应在外面打拼,女人上一些轻松的工作,主要是相夫教子。

第四,由于家庭的温暖,丈夫下班后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从此各娱乐场所少了已婚男人的身影,各家庭多了负责任、疼女人的好男人。

第五,女人逛街就有了固定的、长久的伙伴,不用再看男人陪逛街一副活受罪的样子,女人的心情会豁然开朗,而她们也不会整天战斗在商场试衣间或美容院,因为这种消费在家庭已经成为群体消费,女人们一定会精打细算,合理理财,从此男人们不再说他的女人琐碎、虚荣、浅薄.

从孩子的角度讲,首先,家庭的稳定是最大的好处。孩子们再也不会因离婚所害。此外,孩子的童年也就不会孤单,在其拥有完整的父爱、母爱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相濡以沫的其他女人的母性宠爱,那幸福简直就是毛毛雨。

从老人的角度讲,老人不会再为已成家的儿子牵肠挂肚,因为有几个女人照顾着他们的儿子,同时公公婆婆也不必再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因为众多儿媳为了增加她们在男人心目中的份量会争先恐后地孝敬公婆,顺便将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进行到底。

编后点评:我之所以转发这篇文章,是因多数的国人都有一种错觉,一心只想着一夫多妻制代表了齐人之福,享不尽温柔美艳,而不去考虑其有用的一面~替现今的社会问题带来可行的解决方法。我的目的并非鼓吹一夫多妻制,并非叫人们去滥用这个制度,而是希望人们在未认识清楚它的作用之前,不要胡乱去加以谴责,因为这种制度,亦可能会对社会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社会在谈论男人的婚外情时不要一味用道德败坏不负责任这种肤浅的语言,因为据美国著名教授卢马教授统计,全世界223个国家和地区,竟有140个国家允许一夫多妻!难怪有专家指出,一旦人类社会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婚姻制度的缺陷,人类就是到了第二阶层的文明时代了!

第十篇 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报告13450字

一、概述

城关区位于兰州市中心,人口约为100万人。它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该区自20__年9月开始整体进入实验,至今已有两个月的时间。为了了解实验工作的进行状况,同时能予实验工作以一定的学术指导,我们在城关区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工作。

城关区是教育基础比较厚实的地区,各方面条件优越。经过上上下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该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兰州属于上乘。在这,不仅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教学质量也是一流的。在这里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作为西北地区一个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实验区,与其它地方的实验区一样,担负着验证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适应性,同时作为基地向其他地区推进新课程的双重任务。

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国11所师范大学设立的中心之一,其基本职能是为贯彻新课程理念,推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服务。我“中心”承担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西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的前提下,以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地解决其在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和学术支持。基于“中心”的职能和项目的要求,我们在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了一些联系学校作为我们的实验基地和重点予以学术指导的点,以求以点代面,推进实验工作。城关区宁卧庄小学和兰州第43中学就是我们与城关教育局协商后共同在城关区选定的实验基地。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相关研究工作已在这两所学校启动。

本次调研所运用的方法是访谈、搜集有关材料,调查对象是城关区参加新课程实验的任课教师代表和各校校长。我们以座谈会的形式请教师代表和校长们畅谈新课程进学校后的感受,介绍自己的做法,诉说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难和苦恼。在座谈会上,我们也对有关问题做了解答。

本次调研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其间得到了甘肃省教育厅基教处、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城关区教研室及耿家庄小学、宁卧庄小学的合作与支持。

二、变化

通过与近50位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和20余位小学校长的座谈,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随着新课程进入学校,学校生活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它所带来的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了希望。这些变化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教学体制以及课程自身的原因,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圈定在讲台上,三尺讲台就是教师的活动空间。受制于此,教师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独尊”的位置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以此为基本准则展开的。于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地模式化,一切都变的“有板有眼”,课堂生活是千人一面。这样一来,教师无法把自己内心中的真情实感充分和自如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表演”的色彩很浓,教师也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一位学生,更无法与学生实现平等的交流。而就学生来说,教师行为的模式化也致使他们的学习行为模式化,一切听命于教师的设计和规范,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被沦变为“套路化”般的机械性活动。多年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做出过许多努力,但多是浅尝辄止,无法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新课程进学校后,新的迹象开始出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步地开始发生变化。在座谈中,教师和校长普遍反映,在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隔绝的,他们之间也不象以往那样是为“表演”而捏在一起的。相反,现在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自发和自主的,是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建构的。有教师说,现在上课如果还象以前一样教的话,课就没法教。这种不一样的重要表现就是教师为了能上好课而想了很多办法。中山路小学的一位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活泼课堂气氛,创设探究式的学习氛围,想方设法设计出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实现合作学习。红山根小学的一位教师,从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顺序入手,将以往“按部就班”的座位编排方式改为马鞍型,使师生间、生生间能够实现参与和分享,她也能够切实走到每一位学生面前进行有价值的指导。她说,在刚开始这样做时,学生们还不太适应,相互间常常会出现一些纠纷,因此,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向老师告左右邻座同学的状。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告状的内容不再是相互间的纠纷,而是“老师,他刚才没发言”、“老师,他说的不对”。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悄悄的、令人欣喜的变化。有一位教师说,由于班额大,无法把座位编排成马鞍型,她就因地制宜,把前后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参与式教学等等。通过这样一些努力,教师们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比以前学的活了,一个问题往往会涌出几种答案,学生的发展空间被大大拓展。

2.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密切相关的,在新课程中,实现教师职业角色由“我教课”转向“课由我来教”的转变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的落后,加之历史的原因,教师多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努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式”的理想模型上,总是期望自己能成为博学者。如果一位教师在某个知识点上被学生问住了,他会感到十分难堪和内疚,以致把此上升到师德的高度去责问自己。教师在知识上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也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知识信息的飞速增长,教师还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职业目标的话,他将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因此,在旧课程模式中,教师们普遍以无耐的心态来从事越来越难的教学工作,其创造性亦受到相当大的桎梏。有研究表明,在这种体制下,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解题技巧和策略,而对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发展的关注则很少。新课程进学校后,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近三个月以来的实验工作,他们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不过,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不同于过去的无耐,它更多地表露的是教师对挑战的态度,是涉及到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因此,有位教师说:“现在真知道什么叫教育了。”以往,教师对压力的感受总是来自于外力,它多是以规章制度、守则之类反映出来的,带有强制性。而现在的压力则更多地是源发于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教师们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课程对教师产生的压力与其是说在知识或学历达标与否上,不如说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上。在座谈中,有教师说,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但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候觉得无所适从。新课程刚开始实验,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的,或许还是值得首肯的,它表明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在发生我们所期望的变化,这是多年来我们试想学校中看到但又未能看到的。

3.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变化。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重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往的教师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形式上看,以往的教学研究活动除了教师个人带有强烈的“师德”色彩的活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各校自己组织的教研组活动,制度化色彩浓重。就内容而言,教研活动要么被理解是撰写与教师本人评聘职称、职务升迁有关的“理论文章”;要么就是探讨解题技巧与方法。这样一些做法固然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形式化色彩浓重。在以往的教学制度作用下,有些教研活动是按照某种既定工作计划“预定”好的,而这种“计划”往往被认为是值得首肯的,计划一旦制定好,就必须按部就班地实施。这在表面上看是有序和有步聚的,无可挑剔。但是,其中隐藏着很大的误区。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能被纳入到计划中吗?学校中所发生的事件都是有“序”,有因果关系且能够被我按“序”来研究吗?显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往的教学研究因此而多流于形式,不能完美地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形式与内容脱节。二是问题意识不强。有些教学研究活动虽然也能有声有势地开展起来,但所研讨的课题与真实情景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间联系不紧密,“两张皮”现象严重。例如,选择一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请专家学者做报告。报告本身也很精彩,但结果往往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下来以后依旧如故。究其缘由,多是由于报告内容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可操作性低。三是功利目的过强。在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下,为了职称的评聘、职务的晋升等,所谓的教研活动被理解为就是写文章。于是,与本人实际的教学活动无关的“成果”便孕育而生。上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师教研活动中存在的积弊。然而,在调研中我们感到,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新的迹象开始教师教研活动中发生。

首先,教研活动不再是象以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亦步亦趋地展开,而是完全出自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需要、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的。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和校长们普遍反映,新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如果象以前那样按某种“套路”、“样板”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适应教学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时常常自发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而不是等着上面来安排。耿家庄小学一位数学教师讲,为了上好课,她们三位一年级实验班教师几乎在每讲新课前都要进行研讨,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感到颇有收效。中山路小学则很重视参加实验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集体备课,把教研作为自发和经常性的活动。

其次,教学研究活动的内容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某种理论或阅读书刊,而是紧密地与新课程实验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教师们以“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解决”的心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同时,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自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城关区参加实验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在不同范围召开过多次研讨会、座谈会,全部话题都是围绕新课程实验及推进展开的,教师们普遍反映,参加这样的活动很受益,他们身边发生的、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个得到解决,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师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自觉性高,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成为教师的主动行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验工作,参加实验的教师已逐步感到主动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进行教学研究成为他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也不再是“教学+研究”式的,而是与教学活动本身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教学与研究不再是“两张皮”。西北新村小学一位女教师,自参加新课程实验后,每次上完课,总要把自己的所感所思记录下来。翻开她的“教学小记”,既有对某个问题的困惑,也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她自己的感悟。象这位老师的教学研究如果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和积累下去,其价值就是不或几篇“应景”式文章能相比的。

教研活动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的重要展现形式,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科学、合理、恰当的教研活动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以往无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把教学研究这样一种专业化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或其它领域的科研活动等量齐观,简单地以论文的数量或刊物的等级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研活动失去了其本身的特性,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新课题进学校后,我们看到,教学研究活动正逐步成为教师自觉自愿,且受益匪浅的活动,新课程为教师思考、探索和发展其专业素养提供了宽广的可研究和发挥的空间,其所关注和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所遇到的、真真切切的,也是他感兴趣、有助于他的专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

3.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的积极性高,认识到位。多年来,名目繁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不时地涌入学校,各种尝试和努力层出不穷。但以往的各种类型的实验和改革都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一样深刻和全面,没有象此次课程改革的涉及面那样广。对长期束缚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来讲,要加入到新课程实验的行列中去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的,城关区教育局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甘肃申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时,原本未把城关区列入其中。尽管城关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优势明显,各项统计指标在兰州,乃至在全省也名列前茅,但该区教育局的领导还是具有前瞻性地认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早进入实验比晚进入实验好,会处于更主动的位置。如果此次未能进入到国家级实验区,待课程改革工作全面推开来时,就不得不放弃现在所谓的“优势”而向早走一步的地区学习,其境况事实上表明自己已经落后了。因此,该区教育局局长亲自到有关部门争取,使城关区成为全国38个实验区之一,为继续保持优势、获得更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始后,该局主管领导除了积极参加有关培训活动外,还经常到学校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座谈会上,城关区教育局领导说,城关区曾经涌现出了以谢瑞_同志为代表的一代名师,但目前似乎是青黄不接。他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实验,能够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教师。这表明,城关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是深刻和到位的。

4.重视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员工作。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学校文化重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特别是能否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课程改革有重要影响。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各实验学校普遍重视社会动员工作,以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的于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扩大课程改革的社会影响。有的学校为了使家长亲自感受新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请家长来学校观摩。通过多种努力,有关调查表明,家长们对新课程实验是理解和支持的,普遍反映孩子们的兴趣广泛了,学的比以前活了。

在两个月的时间,课程改革在城关区实验区能发生以上一些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使人对新课程充满了希望。

三、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中,我们也看到在新课程新实验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对新课程中的认识还有待于一步深化。形成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发展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不是知识所能包容得了的。但长期以来,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某一门课程的教学上,而该课程的唯一载体又是教科书,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倾力解决的是解题技巧与方法,日常的教学研究也多围绕此而展开。在这样一种观念钳制下,学生的发展与知识的拥有量是等价的,至于学生的情感、个性、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则极少被关注。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较之于以往的课程理念,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飞跃。由于两者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师要在较短时间里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是不现实的,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例如,在座谈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感到棘手的是教科书中的问题,也有一部分是关于教学技巧和方法问题,有位教师问:“现在的阅读课文怎么教?要不要分析?”我们发现,对教科书发问的教师占大多数,而能对《标准》发问的几乎没有。由于其视野中的问题是在教科书层面而不是在课程层面,阻碍了其去思考所教课程与学生发展间的内在关联,淡没了教科书的内在价值而一味关注教科书的外在价值,学科本位意识还很强烈。又如,随着实验工作的逐步推开,教师们普遍感到了压力。对此,有些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策略是“能不能给我们上几节示范课?”还有些教师对自己缺乏信心,寻找“标准”和“套路”的意识强烈,经常忐忑不安地问:“我这样教对不对?”

诸如此类问题的提出固然与新课程实验推开不久有关,但它也表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不断地发展着的,是支撑新课程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推进新课程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2.对教科书的认识不正确。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教科书是很重要的资源,对它的认识和使用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是密切相关的,但它决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教科书的地位被人为地拔高到独尊的位置,成为教学活动的“圣经”。这种做法使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淡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而亦使学生的发展受限,教师的专业能力无从成长。新课程则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必须提升课程资源的地位,降低对教科书的依赖。但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唯教科书是从的现象还很严重,有些教师受传统课程观念影响,在教学中还是依照教科书的逻辑行进,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有位教师抱怨说:“现在教科书编的很好,活动很多,学生们兴致很高。但经常出现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活动与计划间的矛盾说明教师还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和特点灵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意识还很强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无法充分展开自己的专业能力,只能在教科书的有限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是有限的。

教科书是课题的重要载体,但它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漠视这一点是不恰当的;而且,学生要获得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多方面条件和力量的支持。就此而论,教科书的价值十分有限。在新课程实验中不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妥的。

3.科学评价观的缺乏和对评价的忧虑。课程评价是关涉新课程实验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重要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予课程评价以极大的关注,迫切希望在课程评价方面能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座谈中,很多校长和教师都谈论到评价问题。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建构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但由于受传统评价观的制约,有些校长和教师在对评价的理解上还带有显著的急功近利色彩,考虑问题还是从“比较”出发,没有充分看到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的是评价的甄别、“比较”功能。例如,当我们讲到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要求评价也必须着眼于学生长期发展,不必进行经常性的考试、评价时,许多校长认为太理想,与现实情形不符。她们现在需要的和所希望的就是能回答“现在怎么办”的东西。这个例子反映实验区的校长和教师们对评价的忧虑:如果不知道如何评价,我怎么教?由于实验的评价工作相对滞后,使校长和教师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过去寻找参考座标。

课程评价对于课程实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个带有极大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以往,课程评价多是自上而下的,给予式的,而新课程实验则不是这样,它更强调自上而下,强调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们的首创精神。而且,站在鼓励特色,促进优势的角度,课程评价更应该是各地、各校自己摸索,走自己的路,如果还一味“等、靠、要”,必然会拖实验工作的后腿。

4.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滞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在《纲要》和课题计划中规定了、有确定的课时比例的部分。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城关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在座谈中,校长和教师们所谈论的全部是有关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辅材料及其实验,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等方面的工作在实验区几乎未启动。该区教育局一位参加过国家级高级研修班的同志对此感到忧心冲冲,担忧地说:“如果不开展这方面的实验,优势和特色是看不到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的课程结构亦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实验工作能够整体推进,各部分之间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是对综合类项目来说,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特色的部分,更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果这方面的工作一再滞后,必将影响到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特色学校的建立。

四、原因分析

城关区实验工作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统的观念及以往的成就束缚了头脑。实验工作刚开始二个多月,想要一下子肃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城关区是一个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实验区,位于省会城市的中心,教学条件,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因此,很容易把以往的一些在其看来“好”的做法或观念继续用于课程改革实验。应当说,以往的做法和观念中有能够继续发扬光大的部分,但也有与新课程相抵触的部分。但由于以往的基础和成绩,很容易把历史当作包袱,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例如,在传统课程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达到“懂、透、化”是值得赞赏的,教师们也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心血,摸索出了一些“好路子”。在座谈中,当教师们提到新教材时,以往的思路和观念又浮现出来,不由自主的以某种“套路”来思考问题,结果束缚了手脚。因此,她们对《课程标准》的关注根本赶不上对教科书关注,熟悉和理解程度亦是如此。

以往的经验和成就很重要,是财富,但不能当做包袱,更不能作为今天立论的依据。以批判的目光看待以往的经验和成就之于今天的实验工作是很重要的,且是科学的思想方法。

2.前期培训工作还不够。自确定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后,该区就很重视教师及校长的培训工作,先后派人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的多种研修班、培训班,讨论会等,也派20多名介入实验工作的教师参加由西北师大课程中心组织的研讨会,此外,有关出版社也派员到实验区进行了教科书使用前培训。上述这些培训工作对于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上述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培训的面有限。能到北京或西北师大课程中心接受培训的只能是少数教师,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无缘接受这种培训的。城关区全区教师3000多人,但直接参加新课程实验一级培训的教师约400多人。由于培训面的原因,使相当一部人教师能够接受到的培训有限,效果受到影响;其二,培训方式单调。在面向全区教师的培训活动中,多为演讲式、报告式。虽然也使用了参与式培训方式,但由于该方式费时长,难度大,因而使用的面有限。演讲式,报告式的培训往往很难使听众投入其中,既便演讲者,报告者的报告水平很高,但要转化到听众的教学行为上却是很困难的。其三,培训内容难以切合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由于时间等原因,培训内容多是依据多数人的需要来组织和安排的,而教师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致使培训内容与每一位教师的实际需要间存在着相当距离。此外,城关区实验区的前期培训工作亦存在着重教科书分析培训而轻通识培训的现象。

3.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还停在狭义的“课程”上,新的学校文化有待于重建。从质的意义上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它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一部分教师和校长还是从学科或教科书的更替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改革,还仅仅是在课堂的意义上来看待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的内涵把握过窄,从而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正是由于对课程概念理解的偏差,部分校长和教师仅仅把自己的目光盯在课堂和教科书上,不能关注课堂和教科书以外的事物,不能从学校文化重建的角度来看待课程改革。例如,教师们和校长们在谈论课程改革时,多是谈论教科书,谈论课堂生活,能够谈论在此之外事物的很少。

除以几点原因之外,诸如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在实验区“双轨制”并存等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从实验入手逐步推开的。而实验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等存在着不确定、不完善、不全面之处,对此,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有部分校长和教师的“实验”意识不强,对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排头兵”的角色认识不够,通过实验去找《课程标准》、教科书乃至某些规章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观念不强,不由自主地把它们当作自己工作的既定前,从而不由自主地又回到老路上。

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但由于实验工作刚开始不久,在实验区还存在着“又轨制”、以往的“惯例”、“规定”、“模式”、经验等对实验的页面影响和干扰作用还很大,使实验工作受到影响。

五、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课程实验在城关区带来的新气象,但也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实验工作,我们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届时,西北师大课程中心在学术上将予以更多的指导。

1.切实重视的加强综合类项目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在构建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目标中是无以取代的。为了能深化课程改革,城关区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议城关区实验区能够应项目的方式确定若干所学校,相应地开展相关实验,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原先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方面有建树,办学有一定特色,校长和教师有积极性的学校积极承担综合类项目的实验。此外,为了保证综合类项目实验的正常展开,在这方面应有一定的专项经费。复次,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学术指导。应当看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城关区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过去的兴趣小组、校运会、科技日、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大扫除等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雏形,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串”起来、形成系列,随意性很强。而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它是纳入到课程计划的。它虽然没有大纲、教科书,也无固定的形式,但目的是十分明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它是灵活和多样的。例如,它的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在方式上,它要列入到课程表中,且有专人来组织;因而,随意性被大大降低。此外,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方案》,陈述自己承担本课程的设想和理念。对此,我们又会觉得陌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守以下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2.进一步加强《纲要》的学习,深刻领会各《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领会《纲要》与课程改革实验及推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标准》是学校课程要达到的国家要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尺度。为了能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对《纲要》的学习,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课题。根据前一段工作的经验,在今后,除了在各类教师培训、进修中把《纲要》和《课程标准》作为主要内容外,关键在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要充分结合在职教师的实际需要选择培训方式,诸如宣讲、演讲、自学、讨论、参观、观摩等都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加以选择使用。为了提高培训学习效果,要制订出比较详尽的培训计划安排。

3.积极开展校本教师培训。高素质的教师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工作布暑,在今后几年内,课程改革实验将以较快速度在全国推广开来,教师培训将是一项很重要、但亦是很繁重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一味依靠外部力量来进行教师培训是有难度的。因此,应当在教师培训方式有所创新。校本教师培训是立足于教师实际,面对实际教育问题,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旨趣的师训方式。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体制的基础理念,建议城关区实验区在以往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普遍推行校本教师培训,以求取得“三”赢: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得以成长,学生得以发展。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

如何进行校本教师培训工作呢?首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展开的,这是它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活动的关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求在开展校本教师培训时,每一所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学校都必须具有十分明晰的以促进学生发展____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并能以此来指导本校的各方面工作。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存在标准化的尺度,每一所学校都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来阐述它,并实践它。只有如此,才能使全体教师具有明确的专业成长目标,从而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也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如果缺乏这一点,校本教师培训就很有可能因失去“校本”而夭折。其次,必须建立民主开放的管理体制。对培训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培训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其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培训者,又是受训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校本教师培训才能落到实处。第三,必须认识到教育中的问题是不断生成的。真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决不是事先“预设”的,而只能是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生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情境性和偶然性。对此用模式化、系统化或理论化的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是无用的,只有突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校本教师培训的特别强调使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专业水平。也就是说,校本教师培训是围绕在教育活动的进行中不断生成的问题展开和实施的。在这层意义上,“问题意识”之于校本教师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和课堂情境中,能够不断捕捉问题和观察现象,并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现象或案例上升到理性高度去琢磨、思考。第四,必须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为学生发展设计的“跑道”。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作用将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上,课程开发能力将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这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总是被定位在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其自身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及评价等环节中几乎都是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换,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不再被囿于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课程上,他自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把别人编制好的课程(哪怕这种课程是多么地完美),按照某种设计好的套路和方式机械地传递给学生。他本人就是课程的设计师、课程实施的工程师、课程的评价师,他在课程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是无以低估的。在校本教师培训中,应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4.及时总结和推广有关经验,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教师有极高的热情,在其中也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这些有益的经验,应及时总结和推广。因此,应在已有的《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创建更多的、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应增加交流次数,使交流逐步成为校本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要确保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投入。尽管城关区地方财力有限,但为了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正常推进,地方政府应责无旁贷地为其创造条件,保驾护航。为此,应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并确保其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到实处。

5.重视并开展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工作。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整体推进的,是以课程为着眼点,涉及基础教育诸多方面的改革。城关区实验区教育基础和条件相对是比较优越的,在策略上应当重视综合类项目的实验。在这个方面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强化专家指导,力争有所突破。

6.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城关区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国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它的任务不仅仅是完好地执行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它所担负的还有“实验”的任务,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并对《课程标准》(试行)进行验证,为今后的修改作好准备。因此,应当树立教师的“实验”意识,知道他现在的工作重心是“实验”。还有,为了使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得以想以前之不敢想,做以前之不敢做。要看到,对实验工作来说,教师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甚至与实验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民主、和谐、融合的氛围是新课程生长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其中。在此,每一位教师都扮演着双重角色:他既是实验者、研究者,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在这种情形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校长而言,他更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不断带领本校教师勇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样,才能是目标明确,积极性高,实验才能取得成效。

第十一篇 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调研报告4900字

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以农民的生存保障为基础,以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为目标,不是以市场交易为目标而设计的。具有供给对象的特定性、保障性,土地提供的无偿性或低价政策性,期限的不确定性,以及地随房走的从属性等诸多特征。农村宅基地既是农民的居住消费场所,又是农户家庭经济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这是它与城市房基地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宅基地制度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目前在许多农村仍然适用,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它的欠缺和弊端也正在逐渐显现:

(一)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国策不相适应。 法律规定农村村民符合条件可申请户均120至130平方米地宅基地。农民向集体申请宅基地可以无偿取得,由此造成宅基地供应上的“大锅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的心理,致使宅基地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占用农用地。致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寸土寸金的耕地资源无法承受按规定审批新宅基地,许多地方早在5年前(有的甚至10年前)对城镇规划区内农村居民停止审批新的宅基地了。按现有人口增长率,其它不少地方今后也将同样面临无地可供的窘境。还有,多数地方长期来缺乏村庄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宅基地建房土地指标少,农村建房基本处于见缝插针,无序发展状态。这期间许多农民家庭孩子长大了,要结婚,人口增加了住房成了大问题,建房没地,买市场价的商品房经济上难以承受。农村住房保障的缺失,将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与现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相适应。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适应以农耕为主就业结构的社会形态,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发达地区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__总体来讲八成以上农村劳动力在已二三产业就业,农民收入85%左右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半数的承包农田已流转实行了规模化经营。生产方式决定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在城镇居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年青一代,多数人的工作、生活、读书已完全市民化。但虽在城镇居住,又不愿放弃农村宅基地房子,至使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而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城乡差别。

(三)农村宅基地市场流转面临体制性障碍。与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与立法滞后,不仅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而且内容比较粗浅,这加大了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难度。而事实上目前不少地方宅基地和房屋的流转已十分活跃,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隐形市场。据慈溪市调查通过地产所交易的农村住宅仅占实际交易量的一半。由于缺乏法律法规规范,一方面宅基地私下流转,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房租收入成为近郊农民收入重要来源,近郊农村农户房屋出租普遍,有些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房屋出租,租房客超过了本村人,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助长农村违章搭建,使农村无证经营增加,加重治安、消防隐患。

(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直接阻碍着了农民住房财产进入市场流通的进程。目前,城市房地产早已实现了“一户两证”,被金融信贷认同,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而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房屋归农户私有,房屋不能单独作为完整的房地产权进入市场交易。农民住宅产权的不完整性,使农民家家都有拥有的最大财富不能作为资本来运作,这不仅影响了金融资本进入农村,在被扭曲的市场(尤其是隐型地下市场)交易中,农民住房很难保证交易公平和保值增值。

二、我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城镇近郊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在稳定现有农村宅基地政策的同时,为破解农民住房难,对传统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涌现了一批以集中居住、多层住宅为主的社区式农民居住区。__农村居民以多层为主集聚式农村居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于20__年开始起步。鄞州区以村庄改造新家园工程为载体,至20__年底,有126个村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拆除农村旧房子368万平方米,已竣工447万平方米,为农户提供了5万余套新居。余姚市已经建成以农民为居住主体的多层公寓住宅小区13个,在建多层公寓住宅小区6个,建筑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可为农户提供1.5万套新居。江北区也建成了慈湖人家、姚江花园等农民居住小区近100万平方米。慈溪市开展效益型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已规划实施36个农民集聚建房项目。北仑区、奉化市等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多层为主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

(二)形成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各方让利、政府支持的建房筹资机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筹集,集体农民自筹为主,主要是指利用村旧宅基地、集体其它闲杂地等土地的级差优势,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置换,实施拆旧建新。农民一般以自己宅基地和旧房折价置换新房,或以成本价购买。政府则在外部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规费收取方面给予让利,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使农民以较低的成本价购买农村居民公寓房。

(三)探索了对“新人”和“新房”实行新的宅基地供给模式。各地对符合申请建房条件的“新人”和建“新房”的指标,探索试行不再按传统供地模式批给宅基地,停止单家独院式住宅审批,集中建房指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农民建房标准由原来的以户为标准向以人为标准相结合;农民建房审批标准由原单纯以批建筑占地面积为主向建筑占地和建筑面积双控相结合;农民建房供地以集体土地为主向国有(国有行政划拨或国有出让)和集体用地相结合。以国有划拨性质供地的农村居民公寓,在农民补交土地出让金后,取得土地证和房产证可以上市交易。

(四)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成效明显。一是盘活了农村的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原农宅户均一般占地在0.3亩至0.4亩左右,采用新模式安置农户后,比原占地节约20至40%。

并且退宅还地后盘活了存量土地,缓解了工业用地紧缺的矛盾,既节省了砂地面积,又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近几年新的农村公寓式住宅小区都有是参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齐全,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三是培育了农村新社区,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用新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在改变了千百年以来农民单家独户、封闭的、以农耕社会为基本特征生活方式同时,大量新增的生活公共设施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享受休闲娱乐提供场所,这为构建农村社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面向农村、农民以集中居住为主的宅基地制度,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建设资金收支平衡难度大,建造成本与拆迁安置价、以入与住房困难户之间的购置价,存在较大差价;二是农民的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制约;三是住宅建设用地安排困难;四老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完善。

二、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整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的探索,着力解决农民住房难和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农民由就业型转移向居住型转移,从制度层面推进城乡融合和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聚化建设。一是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加紧制定并实施县域范围的城镇和村庄空间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以其为基础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切实有效地解决镇村聚落分散、人口集聚度低的问题。二是以城镇和村庄空间布点规划为依据合理确定政府投资农村公共性基础设施的重点区域,力避低效或无效投资,从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把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规划各街道(镇)农民公寓式住宅小区建设的选址及范围、规模。实行分类指导,引导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对地处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农村,要加快村庄改造步伐,鼓励建设与城镇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多层住宅为主新型农村居住社区。对于地处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农户,应控制单家独院式建设,在规划居民点内支持建设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户均占地集约型的联户联排式农宅。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农户、新建翻建农户以及已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户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社区集中居住,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大政策扶持,加快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市政府已出台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目前余姚、慈溪、镇海和鄞州等10余个试点已开始启动。各地应根据市政府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制定和细化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增强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二是要落实好农民建房的各项规费收取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农村居民公寓建设成本。各县(市、区)要本着让利于民的精神,核定建设项目和优惠标准,原则上除上缴国家、省部分外,市及以下的行政性规费、城建配套费等全额免收。三是落实好用地政策,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于在旧村落翻建多层公寓中产生的复垦指标,不能原地开发建设的由政府以市场价予以收购,以补充农村公寓式住宅建设的资金平衡问题。

(三)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探索城乡建设用地统筹高效利用。一是调整完善农村宅基地整理政策,通过提高复垦指标收购价、补助复垦经费,提高各地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积极性;要将土地整理工作的重心由农地整理向宅基地整理转变,__要争取列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二是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解决土地占补平衡与建设资金问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收益挂钩支付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金渠道。三是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重点加强对新增宅基地的行政审批,根据农村居民点布局要求,原则上对“新人”采取集中建房,对新建房实行以多层为主的办法。对存量宅基地的原址翻建改建,也应遵循上述原则。农民建房供地方式以集体为主向国有(行政划拨或国有出让)和集体用地相结合转变。对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年度计划指标实行单独核定、单独下达,避免城镇建设挤占农村宅基地用地指标。

(四)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探索级差化管理农村宅基地使用的办法。一是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放弃宅基地进城落户,为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整理创造条件。凡已在城镇购置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的农民,只要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政府按退出的宅基地面积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将原宅基地和房屋有偿调剂给有条件申请宅基地的本村村民,可视作放弃宅基地享受经济奖励。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来源为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奖励方式为一次性货币或养老生活补助。农民放弃宅基地后,将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益,不影响其原作为农民身份。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可在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逐步推行。二是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可以打破传统的宅基地使用的行政区域界限,推动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考虑到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承受能力差异性,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可先在发达地区推行,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三是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参照土地承包权的改革方向,调整农村宅基地的产权设置。确定每一块现状宅基地的长期使用者并依据规划新增或者缩并宅基地面积。允许农村宅基地在试点区域有序流转,探索建立与农村宅基地合法流转相配套的财税体制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等。建立集体与农户合理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第十二篇 关于高考外语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影响的调研报告4400字

最近流传的__年将推出的高考改革总体制度中,外语改革尤其突出,也最引人注目,同时引起了广泛议论,无论是外语教师,即将面临高考外语改革的学生,还是已经经历过现有高考制度的学生,他们对高考英语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想法。针对这一情况,__实践队成员于7月26日到8月5日对石家庄、邢台、保定涞源、张家口张北等地中学的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详细询问了他们对高考外语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中国的每一位学生和家庭而言,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有关高考改革的消息几乎都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__年10月21日北京公布了中高考英语改革方案,高考英语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现有消息,不难看出目前高考英语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不再考英语,如英语考试将在江苏省退出高考舞台;二是仍保留英语考试且分值不变,只对考试题型进行调整,如英语听力测试将在山东省高考中销声匿迹;三是降低英语分值,如在北京高考中,英语考试总分将自2024年被调低,由150分下降到100分。

在河北省即将推出的关于高考外语改革具体内容为:2024年,英语将正式退出新高考(也就是6月7、8两天将没有英语考试),但是学生的会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a等100分,b等85分,c等70分),学生可以多次报考会考,最终以最好成绩为准;在2024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__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24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彩虹堂实践队的成员在不同的地区针对高考外语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影响进行调研,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大家集中讨论了活动进行的形式及内容,7月26日至7月29日,大家通过讨论确定了访谈内容和问卷调查表,大家制定的问卷调查表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1、英语在教师、同学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2、高考英语改革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高考英语如果取消听力会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4、高考英语分数降低对英语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5、教师对现在英语教学模式的看法。6、__省高考英语改革的必要性。7、教师及同学对此次英语改革的看法及意见,建议。8、其他科目的教师对于此次高考英语改革的想法。我们还针对在问卷调查及访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讨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家调研的学校不同,教师及同学情况不同,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调研方式及访谈问题和问卷调查。7月30日到8月5日,__成员在各自所在的家乡,对当地学校进行了调研,并根据对不同地区的教师同学们的访谈及问卷调查情况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在采访交流中大多数老师认为高考英语改革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影响教学方式

英语降低分值,英语课时肯定会减少,而且听力比重增加,肯定会在英语总课时中增加听力课程,也有可能是专门的听力课。对于此次中高考英语改革,老师们都觉得肯定会对英语目前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冲击,我们现在一堂英语课,包括很多内容,听、说、读、写基本都包含了。高考英语改革后,这样的教育方式肯定会相应的做出改变。高考改革,英语实行一年多考社会化考试,并不是意味着不用学英语了,而是要回归英语语言的本质,基本要求就是要会应用,会表达,改变一下“学习十几年张不开嘴”的弊端。社会化考试不代表不考试,英语学习就是来应用的,以后不上学,去工作,英语也是必备的。社会用人单位依然会要那些英语能力好的人,英语的优势还是在日益凸显;英语的应用在日后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老师也表示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要对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从发展趋势看,将来英语科目更适合小班化的走班教学,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分层次教学。许多英语老师也希望能专门负责听说读的各个分项。

二、影响教学岗位

我们有些学生英语能力强、平时考试分数高的,可能就会减少英语学习的时间,一些学生高一考取了高分,可能高二高三就不学英语了,所以英语课学生规模会逐渐缩小,我们英语老师可能就会富余,大家就要面临转岗、下岗,接受再培训等问题。英语中高考的调整,虽然不至于淘汰多少英语老师,但大家会面临到的是转岗,要有心理准备,寻找自己适合的岗位。

但并不是每个英语老师都适合转岗,有些英语老师可能不适合转岗。但思路还是很广,一是学校组织老师培训,将一些教师转到后勤工作。二是自己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将来转岗的心理调适是有难度的,后期有些工作要跟得上才行。此外,有些年纪稍长的英语教师在应对此次变革时,可能会有劣势,年长些的教师,在语言上和年轻人相比,可能会有劣势。年轻人接受媒体信息多,语言表述能力、词汇量等各方面都比年长的教师强,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年长的教师也会有自己的优势。将来如果转岗,他们对于教学管理或行政管理也是擅长的。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表示,自己很是担忧这次改革。因为如果只看一次比较好的成绩,有些孩子们考出自己满意成绩后,也许会不再努力学习,不再努力去继续后面的英语学习。进而不断减少对英语的关注,而是继续关注其他科目,比如数学、语文等等。英语又不是母语,长时间不接触就会生疏,那么前面学的就容易忘记,也就前功尽弃了!还有,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就会频繁的刷成绩,直到刷到高分,有的直接刷到毕业。多数的孩子们会有这种心态,总是寄希望于下一次考试,确保万无一失,即使是这样,英语退出高考,也不能有更好的改变!

三、影响考试题目

根据此次的中高考改革方向,可以看出英语科目将注重功能教学,重视方向由读的语言输入变为写和说的语言输出,这样完形填空题会被弱化。英语听力考试增大比重,听力课时量肯定要增加,一线教师也会给学生调高听的力度和难度,会增加更多主观听力题的训练。以往英语听力的客观选择题比较应试,主观题则更注重实际应用,能真正检验听的能力,未来也真正应用得到。同时,改革将强调应用性,高考英语在出题方法和方式上都要发生变化,分值、考试时间、试题数量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能以简单的分值分配来推断。

高考英语改革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比如对于语言能力好的同学,他会觉得这是一种损失,对于学习英语有一定困难的同学,他会很庆幸。走出个人的方面,我认为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极可能意味着很多学生失去了认识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窗口。在万人齐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拔压力下,不考英语基本就意味着大批学校不再教英语、大批学生不再学英语,因此,通过英语这扇窗来开阔视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世界几乎就成了空谈。现在教育普遍有些功利性,尤其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高考英语改革一定会引起大家对英语学科态度的变化。现在高校里学英语的,未来考虑走上教师岗的大学生们怎么办?如果过于功利,大家在中学阶段渐渐疏忽了英语,没有打好基础,以后进了大学还是要面临很高规格的英语考验。将来英语四、六级怎么办?如果做科研,对外语要求就更高了,又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令人担忧。但是英语对于大多数不出国,不做科研的学生来讲,即便进入大学,真正运用英语的时候也比较少,所以英语变得不那么必要,这样会减轻学生高考的压力。对于面临高考外语改革的学生群体,我们将初中刚刚毕业即将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作为采访对象,若按高考改革制度来说,他们将面临高考外语改革。经了解,这些学生中,一部分对高考外语改革还不甚了解,大部分知道有这回事,但只简单的认为外语会退出高考范畴,还有一少部分知道的比较具体。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样的改革表示赞同,因为这样貌似对外语学科的学习可以轻松一些,少部分学生表示不赞同,因为这样可能削弱自己的学科优势,另一部分学生没有意见,觉得改革和以前公平程度相当。对于已经经历过高考的同学而言,由于已和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更多的是感慨,有的可惜自己没有赶上改革,有的说幸亏没有碰到改革,不过,他们有着一致的观点,就是学弟学妹们还是应该好好学习英语,一方面只有努力才会取得好成绩,获得最后的成功,另一方面,现在英语应用广泛,学习英语能够提高自身能力,没有坏处。英语在高考中占得比重减小,并不是对英语的忽视,只是在高中阶段降低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将来进入大学阶段,再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在高中阶段的压力可以减少一些,高中生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那些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了,高中生在高考上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对高中生来说,考进一所理想的大学不再那么困难了。对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学生就不会在大学阶段觉得闲了,也不会觉得上了大学之后英语成绩一跌再跌!毕竟,英语在世界交流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英语是沟通国家与国家的桥梁!高考英语改革,大学英语成绩必须一提再提,让大学生有紧迫感,大学生才会更努力的学习,混日子的人数会大减的。

老师还告诉我们有很多人认为高中英语越来越不重要,不再好好学习英语,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高中英语虽说在高考中占得比例小了,但是高中学习英语学习的英语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它对将来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老师是不会对自己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降低一点的!这也是大多数英语老师对待高考英语改革的态度。

当老师们谈完高考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后,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说一说我们的感受。我想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了解是太深了吧!上了大学,老师对我们的督促少了,靠自己自觉能力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平时上课英语老师不再像高中那样督促着我们背英语单词了,不再给我们讲英语语法了。不再一遍又一遍的给我们放英语听力了。总之,不再像高中英语老师那样严肃的上课,总是幽默的给我们讲课。给我们介绍英语名著、让我们欣赏英语歌曲、诗歌等。我们的英语课变得越来越有活力,但是,课下的我们却很茫然,不知该干些什么,所以我们也就开始忽略它,成绩是一跌再跌。英语本来就是一门需要背的功课,需要不断的多、写、听的。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们有毅力。对大学生的提高自我的素养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大学阶段的英语任务加重后,对培养大学生的素养是很有用的。高中英语改革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未来英语小班化班级制度肯定是个趋势,英语老师的责任也会跟着加重,除了英语教学,还要担起小班的班主任,压力很大。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首先,高中的教学中,英语教学与初中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做好牵线搭桥的作用。其次,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一切为了分数”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注重词汇、语法已经对学生的严格训练,题海战术,这些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反感,应该趁此降分的改革机会改变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更加新颖。英语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突然传出要改革的消息,肯定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但高考英语改革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谁也无法断定,只有通过时间的检验才知道这一改革是否有意义。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抱着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毕竟,我们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以后的工作与日常生活。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人的山还是那座山,但其权属、功效却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林权证所具有的申请林木采伐、林权流转、抵贷款、融资担保、领取有关政策性补偿和补助资金等作用,不仅是农民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机遇,更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xx镇xx村村民领取林权证。两年多奋战终有果,xx县8万农民喜领林权证xx年4月,xx县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同年10月全面启动。两年多来,该县广大干部群众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今年5月31日将81115本林权证发放到农民手中,成为我州率先完成林权证发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改革信息

  • 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
  • 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69人关注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我市提出打造审批事项和层级最少、审批集中度和效率最高、审批流程和服务最优的地区。目前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根据市 ...[更多]

  • 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调研报告十篇
  • 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调研报告十篇33人关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我州成立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 ...[更多]

  •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年改革调研报告十二篇29人关注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人的山还是那座山,但其权属、功效却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林权证所具有的申请林木采伐、林权流转、抵贷款、融资担保、领取有关政策性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