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1-19 查看人数:82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部分

1. 开篇简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作用。

2. 提及2024年全球经济环境的特点,如技术进步、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

3. 确定调研的范围和目标,包括主要关注的产业领域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二、主要产业分析

1. 分析科技产业:描述技术创新对科技产业的影响,例如计算机技术、物联网、5g等领域的进展。

2. 讨论制造业:讨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环保政策对其的影响。

3. 探讨服务业:分析服务业的消费升级趋势,如在线服务、远程工作等新形态的发展。

4. 评估农业: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包括精准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5. 研究能源产业:探讨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以及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挑战。

三、市场动态与趋势

1. 描述全球市场的总体态势,如经济增长预期、消费者行为变化等。

2. 分析各产业的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和未来预测。

3. 指出新兴市场和潜力领域,提出可能的市场机会。

四、政策环境与影响

1. 概述各国政府对产业发展采取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研发投入等。

2. 分析政策对各产业的具体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效应。

3. 讨论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如关税调整、贸易协定等。

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1. 列举各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市场竞争加剧等。

2. 提出企业应对策略,如创新研发、市场多元化、合作联盟等。

3. 讨论行业组织和政府的角色,如何通过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六、案例研究

1. 选取代表性企业或项目,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

2. 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模式。

七、结论部分

1. 总结各产业的主要发展动态和趋势,强调关键问题和挑战。

2. 提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展望,鼓励持续研究和探索。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2024年,全球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的交织变化正重塑着各个行业的格局。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剖析这些变革,为产业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决策参考。

结尾:

随着2024年产业发展的画卷逐步展开,我们见证了科技的力量、市场的活力以及政策的影响力。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和行业需要灵活适应,不断创新,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学习,我们相信,全球产业将持续稳健前行,开创更加繁荣的未来。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600字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牛奶营养价值的认识,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原来只有市郊养有少数奶牛,现在已扩展到周围郊县的最近几年,奶牛存栏数量增幅每年都在10%左右,__年底全市存栏头数达到9806头,年产鲜奶量达到26,521,000公斤,这对保障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市的奶牛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底,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导致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牛奶存在恶性竞争。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养奶牛的人越来越多,奶业发展形势良好。奶业的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规模大、技术先进、成本低、效益好的牛奶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断降低销售价格。这对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市奶业打击很大。由于外省的盒装牛奶价格压得很低,牛奶加工厂的价格就无法提上去,厂家价格上不去,鲜奶收购价格就得压下来。90年代中后期,市的鲜奶收购价格曾达到每公斤3-3.8元,部分水牛奶收购价格高达5-6元。而现在的鲜奶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2.57元。鲜奶收购价格不断地下降,而饲料的价格却在不断地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非常快。在这种情况下,奶农曾多次呼吁牛奶加工企业提高鲜奶收购价格,但企业根本不听。所以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现在每头奶牛年利润在__-3000元之间,而且风险非常大,有的养殖户不但不赚钱,反而亏本。面对微薄的利润和即将出现的亏损,已有部分养殖户放弃了养奶牛,改养其它牲畜或改行做别的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各级政府领导不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市的奶业将会逐步萎缩,最终导致出局。

2、牛奶深加工数量少。目前市有乳业加工厂8家,由于这些加工企业受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服务等因素的制约,每天加工的鲜奶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奶农挤出来的牛奶,由于无人收购,不得不痛心地倒掉,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损失。

3、奶牛品种不理想。目前市所饲养的奶牛主要从外地引进,所引进的奶牛品种不是很理想,病多,产奶量少,饲养成本高。

4、青贮饲料供应不正常,质量不高。市青贮饲料大多数从外省购进,由于路途遥运,所以供应很不正常,饲料供应不正常,就会影响到饲养的质量。青贮饲料除供应不正常外,质量也不高,这也影响饲养的质量。

5、牧草、饲草来源少。市是的首府,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形地貌属丘陵地区,没有规模的牧场,饲草也很少,这对以草为主要饲料的奶牛来说,很不利于奶牛业的发展。

6、养殖水平低。目前市奶牛养殖以户养为主,数量不多,规模比较小。一般养殖户饲养的数量为3-5头,多的几十头。养殖方法比较单一且落后,饲养环境差,卫生条件差,抵御病疫能力差,每次购进的饲料数量少,价格高,劳动生产率低,造成养殖成本高。

虽然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但我们应该同时认识到牛奶的市场很大,奶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只要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工作,就能把市的奶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大力发展饲料工业。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搞奶业也是如此,要想使奶牛吃得好,吃得饱,产量高,必须有充足的饲料和高质量的饲料。饲料光靠从省外和国外引进是不够的,这样成本高,奶农难以接受。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饲料工业,生产出物美价廉的饲料,满足市场的需要。市饲料工业经过“__”、“十五”十年的快速发展,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饲料工业已成为市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饲料工业的产品结构逐步趋向完善,产品由起步时比较单一的畜禽混合饲料向畜禽、水产配合饲料、特种水产饲料、预混合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发展,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进高。饲料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已由“__”初期的严重不足,飞速增长到目前完全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饲料工业正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热点和重点行业。饲料工业企业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二、抓好具有特色的水牛奶产业。

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形势良好,呈现出“五高”,即存栏高速发展,年递增率为16%;奶类总产量高速发展,年递增率为21%;人均奶类占有量高速发展,年递增率为23%;干乳制品产量高速发展,年递增率为17%;液态奶产量高速发展,年递增率为32%。奶业的高速发展,使奶牛业成为了畜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奶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一些大的集团公司,如光明、蒙牛、三鹿、伊利、完达山五家奶制品生产集团公司,它们生产的奶制品占了国内奶制品总量的90%。这些大的集团公司凭借着底子厚、规模大、技术先进、人才济济、销售渠道畅通等优势,在竞争中占着绝对的优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市的奶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这就是抓好水牛奶的生产。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尤其在,自然条件和气候非常适合水牛的生存和发展,水牛奶质量好,营养价值高,口感远远优于其他品种的牛奶。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抓好水牛奶的生产和发展,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品牌。

三、转变生产方式,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

目前市奶牛的养殖以个体为主,养殖比较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卫生条件差,抵抗疾病能力低,饲养成本较高。所以说,推进奶牛养殖规模化是我国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方式:一是发展大户家庭牧场,这种方式由于受到农民自身的限制,没有普遍性。二是乳品企业自己兴办规模化奶牛场。如蒙牛、伊利集团都有自己的奶牛养殖场。三是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四是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是当前条件下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奶牛养殖业超常规发展的现实选择。

四、在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化经营。

集约化经营的本质是提高奶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其关键是扩大“两良”覆盖率和优化两个结构。

扩大“两良”覆盖率,一是要提高良种覆盖率。首先要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二是重点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加优质牧草,全株青贮玉米的种植,提高其在饲料中的比重。其次,要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三是要抓好防疫和环保工作,新建的小区和牧场必须同时考虑环保和防疫。

优化两个结构。一是要优化牛群结构。奶牛养殖不是没有效益,而是因为所养的奶牛群结构不合理才会影响效益。逐步淘汰“两病”牛和低产牛。二是要优化奶农队伍结构。奶牛业是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而市奶农的生产技术知识比较贫乏,限制了奶牛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实现上述“两化”经营,扩大“两良”的覆盖率,优化两个结构,最后达到“三增”的目的。一是增产增效。目前,市成母牛年产量单产为5475kg,经过努力争取达到6000kg以上。二是提质增效。经粗略地估算,由于原料奶质量差,1头奶牛每年的收入将减少600-1000元。因此,要通过集约经营,改善原料奶的质量,使原料奶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提高,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下降,从优质中要效益。三是节本增效。通过节约加强管理,节约成本,增加效益。

五、合理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

目前市场销售的液体奶以其天然、营养、卫生、方便和廉价而成为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品,但是就市的情况来说,奶制品种类不多,应积极研究发展适销对路的多种奶制品,使消费者感到喝得起、喝得好,同时建立完善营销体系,销售网络,创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人们对营养学的知识认识不多,特别是对牛奶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这一点人尤为突出。目前全国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23倍,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130倍;发达国家人均拥有鲜奶量是人的1114倍。由此可见,人不管是和国内比还是和国外比,人均拥有鲜奶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是牛奶的生产能力有限;二是对牛奶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三是销售渠道不畅。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大力发展牛奶生产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对牛奶营养价值的宣传,普及牛奶消费知识,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意识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从以上可以看出,市牛奶产业市场非常宽阔,加上地处亚热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各种饲料牧草生长,具有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只要坚持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改良品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等手段,推行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把奶业发展真正转变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提高质量和效益,市的奶业就会成为一个强大的产业。

第二篇 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7350字

宁波的服装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名闻遐迩。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XX年,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3.16万人,年生产服装能力近15亿件(套)。其中: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4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同比增长36.63%;工业销售产值200.84亿元,产销率达97.27%;新产品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其中税金总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1.53%,利润总额13.34亿元。各项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较大提高,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稳健发展。

宁波是中国10XX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且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因此宁波堪称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而今的“东方商埠.服装之都”。具有历史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二、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截止目前,宁波服装产业已形成了以西服、衬衫、西裤、女装、休闲装、职业装、童装、内衣、工艺服装、皮草等门类齐全的多系列服装产品及领带等服饰产品;形成了较全面地涵盖梭织、针织、家纺、羊毛羊绒等多种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从XX年-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件)逐年提高(见下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2%、24%、16%、5%、17%。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1.63亿件,其中梭织服装2亿件,针织服装9.22亿件,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服装产量的6.84%、2.47%、10.40%。西服、衬衫以及牛仔装、职业装、内衣等产品快速发展;服装用纺织品的开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部分高档衬衫色织面料和高档里料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品牌服装销售量稳中有升。据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男西服男衬衫销售品牌统计显示,宁波男装销售市场综合占有率傲立群雄、保持绝对优势,每月位居第一,服装业中国男装品牌“领头羊”的地位更为巩固。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服装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依据自愿互补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很多名牌产品企业,在不放弃制造优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服装设计、研发、营销及服装展览、教育和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很多企业依托自身的品牌优势,走“一牌多品”、“系列化、多层次”和“多品牌”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服装产品在品种、档次上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同时,服装行业在数量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增加出口的基础上,由于更重视技术创新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仅西服、衬衫继续引领潮流,而且时装、休闲装、女装、t恤、牛仔、职业装、内衣以及皮鞋、皮带、皮包、其他服饰等产品也得到了延伸,改写了男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尤其是重点男装品牌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产品多样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面对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流行趋势,宁波服装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正装休闲化、面料高档化的目标。

(三)品牌经济逐渐显现

我市服装产业正在挖掘原创内涵,依托新型工业化,率先推进产业创新,创造品牌经济。我市服装行业已从追求数量型发展逐步向品牌经营跨越,企业自主创新强劲,品牌意识和依托品牌获取效益的意识十分高涨。截止XX年末,宁波服装行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太平乌、洛兹)。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进入“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占我市进入500强商标品牌的44.5%,其中“雅戈尔”商标以42.53亿元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商标男装西服行业”第一名(500强中国最有价值商标平均价值为19.73亿元)。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4个品牌进入了首批“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行列,占全国入选服装品牌的六分之一。罗蒙当选为我国西服行业标志性品牌,雅戈尔当选为我国衬衫行业标志性品牌,分别成为本行业品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全市拥有服装类“中国名牌”产品13个,占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8.9%,为XX年我市再次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称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品牌正在全面向女装、休闲装等产品拓展和延伸,品牌经营的业绩娇人。“名牌兴企”已成服装企业共识。同时表明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已成功走上“品牌经济”的道路。

(五)外向开拓步伐加快

加快服装企业外向开拓步伐,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走出去,是我市服装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举措。宁波装进军国际市场已多年。为提高企业国际化自主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境外设营销点是服装企业的重要选项。如雅戈尔、爱伊美等品牌专卖店已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最近,宁波装又登上世界顶级时尚发布舞台-20家甬企代表中国服装界在德国国际著名品牌时尚发布会上举行三天共六场时尚发布,亮出“ningbo”牌,轰动欧美客商,成为宁波装创建国际品牌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也为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迈出了重要一步。宁波服装企业的外向度较高。XX年,服装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占服装工业销售产值总额的55.43%。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大多数是针织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是定牌加工的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同时,我市“红帮裁缝”质量效益型出口格局逐步显现。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XX年1至11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宁波产出口西服986批、160万套,总价达7463万美元,分别比XX年同期增长17%、12%和40%。西服平均出口单价上涨14.5美元,大衣、衬衫等主要服装产品价格也纷纷走高。宁波“红帮裁缝”外贸出口已从数量创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表现为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比重增强。如奉化爱伊美公司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的总量已超过90%,该公司出口西服的平均单价从过去的25美元提升到45美元,最高单价达65美元。近几年来,宁波纺织服装业出口和创利税指标一直保持在全国同行业首位。

最近几年,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及境外开拓的步伐明显加快。雅戈尔集团把工业园区建于重庆;博洋集团兼并宿州纺织厂并投资数亿元扩建10万纱绽的项目;维科集团全面收购武汉的湖北省龙头企业一棉集团。除大企业挺进中西部外,更多的宁波中等纺织服装企业也正在将工厂迁往安徽、重庆、新疆、镇江、淮北等中西部地区,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针织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产业链。东部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东西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国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申洲集团、巨鹰集团分别在柬埔寨投巨资建设针织服装制衣新项目,实践境外投资领跑国内纺织服装业,同时成功绕过欧盟对我纺织服装设置的贸易壁垒。

(六)技改投入不断增加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宁波广大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XX年,全市服装业累计完成限额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2.81%。通过多年来的技改投入,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智能化、信息化及产品附加值。雅戈尔、杉杉、罗蒙、爱伊美、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服装企业都已应用高科技面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先进适用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素质,为推进我市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宁波服装节凸显宁波形象

1997年10月宁波举办第一届国际服装节,将宁波服装业推到了国际交流的前沿,为宁波服装企业提供了展示实力的舞台,“服装节”开始成为宁波的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作为核心商贸活动的服装博览会,首届亮相就以450个展位的规模跻身中国5强专业服装展,开始凸显宁波形象。自此以后,宁波每年定期举行,至XX年,已举办了十届。十年间,宁波国际服装节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在业界脱颖而出。宁波服装节托起的是自主品牌的t台,它为宁波乃至中国服装品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服装产业是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直接受益者。XX年,随着服装博览会转型为服装服饰交易会,展会内容更加贴近服装市场的需求,展会的主要功能定位转移到“交易”上,从注重男装向涵盖服装服饰全行业产品转变,展位也随之增加到2200个。有关数据显示,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累计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宾客参会,国内买家和业内人士近20万人次。宁波服装节的成功,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因为宁波会展业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使该节日益凸显会展经济的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服装服饰产业的重要国际贸易平台。自XX年以来,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又先后被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等单位授予全国37个“a级展会”之一;入围“中国10大知名品牌展会”;“ifea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最具行业影响力专业展会”等殊荣。

三、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服装产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如温州的男装,已形成夏蒙、报喜鸟、庄吉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温州政府制定的“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目标正在实现中。又如杭州和东莞虎门女装以及佛山的针织等均显竞争优势。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设计,品牌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还基本停留在制造-这一低端环节上;我市大多数服装企业,在国际服装设计-制造-销售大环节中扮演的是纯生产加工型的角色。我市服装的全国知名品牌多集中在几个男装(西服、衬衫)上,尚无世界品牌。

(二)集群内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随着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集群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服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集群间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协作配套不紧密,交流与合作不够,甚至还存在相互替代性竞争。主要表现:区块分割,各自为政;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缺乏优势互补;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市场、技术等信息缺少沟通和共享。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众多的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或来样仿制,产业以跟进型为基础,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多,这是我市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少企业过分依赖于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中小企业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服装龙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四)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1+7”系列政策文件,其中“优化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向”等7个配套子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培育5大临港支柱产业和10大重点优势行业的方向,这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但对服装产业而言,尤其是从服装产业的地位和创建“服装名城”的目标来说,需要出台专题政策,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五)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变

新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宁波现有服装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服装研发、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外贸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宁波服装企业和产品的提升,影响到走向国际市场,参于国际竞争。

(六)产业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建“服装名城”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繁荣的服装市场,多样的服饰文化,定期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交流活动,繁荣的商业环境等方面构筑的文化氛围。目前,宁波已拥有较强大的服装产业规模,但自古以商业闻名的宁波,服装产业的文化气息还不浓。相比绍兴、温州,宁波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无论规模、档次还是基础配套设施都无法与他们相比。除专卖店外,宁波的服装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联系也并不紧密。另外,宁波人每年在服装消费上的支出不算多,即与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国前列的位次不相称。

四、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我市服装业发展战略定位可为:坚持领先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确立品牌经济、新兴都市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题;加强国际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品牌为引领,专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先进制造规模化、品牌运营商务化、产业延伸时尚化、专业技术科技化、行业运行社会化、企业发展协调化。打造宁波服装产业高地和品牌高地,为宁波经济转型和中国服装业提升作出新贡献。

我市服装业发展目标为:通过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产品多元、规模适度、集群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高度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时尚产业制造中心。在时尚品牌运营、设计、研发、时尚信息、贸易流通、加工制造等方面,继续引领中国服装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服装时尚采购与供应中心;同时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为提升宁波市就业率、gdp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带动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重组步伐

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服装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项目质量好、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但资金缺乏的高成长性服装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活力,丰富产品构成和竞争多样性。针织和梭织服装构成宁波服装的两分天下,企业在加强各自专业性和特点的同时,加强产业关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品牌共荣。要增强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关系,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新的大集团、大公司,进一步加大扶优抚强力度,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二)推进服装产业创新,构建时尚产业体系

要加快服装产业和服装企业的原创科技化步伐,以重点大型品牌企业为主,率先实现设计开发、科技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和经营,逐渐改变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局面,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运行能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同时要对服装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以加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从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全过程实现基本信息化。建立服装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要推进服装产业与时尚科技、时尚文化、时尚展会、时装媒体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围绕时尚,依托服饰的新兴都市产业,进而提升服装业的规模化、社会化和都市化程度。

(三)继续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面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贸易的挑战,我市服装业要切实增强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熟悉和运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效提高对外经济的效率和效益。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走出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以设计研发合作和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要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在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多元拓展新兴的国际市场。有条件的企业要瞄准国际著名服装企业和品牌,投资收购国外服饰机构和一线大品牌,从事国际品牌经营。要继续发展国际oem业务,建设一批上规模、标准化的oem生产基地企业。

(四)推进服装商业商务建设,创新服装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以“品牌经济、时尚产业、都市经济”和“品牌商务、都市商业”概念,规划并形成宁波品牌与商业互动,建立商场与服装企业之间的良好商务平台。政府要给予技术投入大、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以技术投入奖励。要出台鼓励中小服装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品牌,对中小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及最具潜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要营造产业氛围,培育都市服饰文化,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强化服装节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的特点,使服装节成为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办好宁波服装博物馆,力争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宁波旅游新景点、市民吸取服饰文化知识的良好场所。

(五)继续推进品牌建设,全面构建服装品牌高地

要深化实施和完善品牌提升战略,保持宁波服装业品牌领先的优势。要从品牌数量到品牌质量,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从行业品牌到区域(城市)品牌,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实行整体培育和提升,走品牌集群的道路。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品(服务)为核心,市场为导向,面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全面构建宁波服装品牌高地。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品牌,大力提高我市服装企业以科技和专业创造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在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务服务,配套辅助、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倡导品牌化标准。积极推进宁波“中国品牌之都”、服装品牌强市的建设。

(六)努力培育人才队伍,增强产业持续创新后劲

人才资源是实现企业复兴和壮大的根本。要走人才集群的道路,广招英才,大力引进高能级的服装人才。重点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高层次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资深服装教育家等。在具体政策上,政府应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要提升造血功能,加强服装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服装学历教育和依托高校的资源或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种灵活形式的服装职业培训。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宁波是优秀服装人才创业乐园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

第三篇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900字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24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__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__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第四篇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350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__”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24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24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五篇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650字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__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__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找准一县一业的重要构成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就当前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短短五年已经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要保持这种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传统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横向比,我们的饲养总量、产品供给在供应大市场、占领大份额上,差距还很大。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逆向思考,快速扩张,在全县树立培育全产业链龙头的理念,把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一县一业的关键来抓,以工业化的理念助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重点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大力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在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县内龙头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来我县,培植年供种5000头以上的专业化良繁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20万头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饲料20万吨以上的饲料龙头企业、年产值达亿元的兽药和生猪副附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介服务龙头公司。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猪,培植生猪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在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第六篇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450字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基础性资源,处在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林业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林业工作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林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败,为此,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历史使命。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24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是抓好××特色与林产业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开创我县林产业科学发展新局面。我县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较早引进的杨梅产业,在××种植就比引进地表现好,上市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相比省内种植而言,××杨梅的品质最优,为××杨梅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就是要突出××特色,抓好特色与工作重点的有机结合,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子。就当前而言,泡核桃、甜竹笋、大杨梅已成为××林产业的名片,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杨梅,已随蜚声中外的××花腰歌舞而扬名国内。在当前我省打造国内重要的木本油料大省的大背景下,要集中精力抓好××优质泡核桃和名特优稀新品种美国山核桃的发展,力争将××核桃发展成为广大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可靠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加快××甜龙竹、××杨梅产业升级,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改变目前只限于经营原产品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总之,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只要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辅之以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扶持和技术服务,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小康社会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力量,为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七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550字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_____万亩,产量达到_____万吨,产值实现_____亿元;获认证面积_____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_____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_____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_____家,加工量_____万吨,销售收入_____亿元。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_____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_____个、无公害农产品_____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__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已经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绿色食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因此,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前提。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控制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不仅适应各级政府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发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因此,绿色食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还是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同时,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个具有优美健康、过目不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通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个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就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第八篇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100字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 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第九篇 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150字

当前,××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发展减缓,出现了房屋滞销、有价无市等现象。如何促进××中心城区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2774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8%;在我国东南部某些地区,房价降幅从10%到40%不等。在房市房价低迷的影响下,全国土地供应总量同比减少25.27%,供应的土地也并未能如期成交。上半年以来,我国各地频繁发生退地事件,招拍挂地块不断遭到流拍。

××中心城区房价目前尚未偏离正常幅度,比丰城、樟树略低,比高安略高,比萍乡、新余城区房价低10%左右。然而,1-8月,××中心城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7.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同时,1-9月中心城区共出让土地18宗,面积363.1亩,同比下降79%;成交金额27860.29万元,同比下降59%。××中心城区楼市低迷,主要是由于全球房地产业发展滞缓、国家宏观调控、媒体大肆宣传、购买者理性应对持观望态度等原因造成。

二、××房地产发展的依赖条件

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和居民收入增加,三者共同作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

1、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工业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促进房地产其他动力要素的发展,如人口城市化率、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增长、第三产业发展等;另一方面,工业化与房地产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促进,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表明,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60%时,工业化进入中期。20__年,××三产比例为22.23:50.25:27.52,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9%。从数据上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2、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城市化进程的快慢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有直接的正相关性。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推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聚集更多的人气,提高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我市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繁荣房地产市场,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从打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到建设“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从全面推进“三大战役”到利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13579”绿色工程,从实施“一心三轴五组团”发展战略到全面实施人口倍增计划等等,中心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__年,××中心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比20__年扩大2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为35.62%,比20__年提高10.82%。世界发展历程表明,当城市化率在30%-60%时,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当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房地产业也将高速发展。目前,××中心城区现有人口27万左右,根据城市化发展人口5年倍增计划,20__年人口将达50万人。如果新增人口有60%要买房,按人均25平方米计算,到20__年需要的住房面积为345万平方米,每年需要69万平方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数字还将扩大。因此,××房地产市场 “低迷” 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随着全国房地产业调整结束,××房地产业也必将迎来一个较长的快速发展期。

3、居民收入增长的快慢。居民收入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房屋价格的高低。20__年,××居民消费观念仍停留在“居者有其屋”。八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从原来的“居者有其屋”转变为“居者优其屋”,住房价格也一路攀升,从最初的350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2400元左右,××房地产业空前繁荣。20__年,××人均gdp为1242美元(按照20__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7.6039元人民币计算)。依据国际统计经验数据,当人均gdp在800-4000美元时,房地产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据此推算,××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若按年均8%的gd增长率计算,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需要14年时间,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还将持续14年。此外,由于××撤区设市时间较晚,居民消费的比重低于同等发展程度的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期”还将更长。

三、几点建议

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居民首次购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从30%减至20%,个人买卖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免土地增值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各档次利率下调0.27百分点,首次购买90平米以下住房契税从3%-5%统一下调到1%。为使××房地产业发展尽快摆脱低迷状况,在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激活房地产业发展。

1、继续稳定房价 。××房地产业在理论探讨、产业培育、企业发展、消费引导等方面都有二线城市的“后发优势”,市场相对健康,其发展应以“稳定”为主基调。在此前提下,政府既可以灵活地运用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财税措施进行调节,也可以成立房地产协会等民间组织,约定房屋价格降幅底线,避免价格巨大波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主动采取措施赢得市场,实现政府、开发商、老百姓“多赢”的格局。

2、控制供地规模。20__年,××中心城区出让土地面积1792.771亩,房地产市场投放量达到20__、20__、20__三年总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因此,要严格控制供地规模,房地产开发规模每年开发要控制在40万平方米左右。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投放机制,按照“控制总量、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销定量出让土地,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建立房地产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市政府办、发改委、国土、城建、房产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房地产开发年度计划、土地供应计划,确定开发建设规模、区域分布及结构比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同时,调节城市投资规模,控制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节奏,使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房地产业效益都达到最优化。

3、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对房地产信贷资金实行区别对待。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对开发企业资质好、自有资金比例高、房屋性价比高和销售前景较好的房产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适度下调土地竞买保证金的比例。根据不同地段、不同时期以及客户情况,适当降低交易起始价。三是适当放宽项目开竣工期限。四是调整商品房预售许可条件。对开发企业完成项目用地的征地拆迁、建筑报建、开始房屋基础全面施工、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的,可给予办理商品房预售审批手续。五是清理房产税费。对房地产开发过程规费进行一次清理,没有政策规定的坚决取消,能降低标准的尽量降低标准,能后置的尽量后置,能放开的坚决放开。

4、出台购房优惠政策。一是推出买房落户新政。对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购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可办理家庭成员的常住户口。二是放宽公积金贷款幅度。对收入稳定、信用良好的个人第一次购房,可适度放宽贷款比例。三是延长公积金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不超过借款人夫妻双方迟退休者法定退休年限。四是适度下调购房首付比例。五是实行购房退税或减免税费。如对个人购买相应区域内普通商品房、存量房的,按所缴纳的契税、印花税地方体制分成部分“给予全额补贴”。

5、调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20__年,××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为8万平方米,销售最高限价为960元/平方米,远低于商品房市场均价。要调整经济适用房政策,全面推行保障性住房分配货币化。经济适用住房全面推行货币补贴方式,停止实物分配。具有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的城市居民,在购买普通商品房时,由政府给予货币补贴。廉租住房坚持租赁补贴为主,实物配租以及租金核减为辅方式,适时提高廉租住房保障标准,扩大租赁补贴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6、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土地储备的运作基于市场未定的预期,在一定的时期内,市场会保持稳定的供给量,政府持有土地对住房价格的稳定作用大于其他利好政策对住房价格的促进作用。在房地产市场暂时低迷时,政府可以“反弹瑟琶”,将城市规划扩建新增土地、城区内分散的闲置土地、无使用权人的土地、土地使用期已满的土地、未按合同要求使用或无力开发的土地,采取依法征收、征用、收购、收回等方式,统一储备起来,以规避风险、延后开发,获取土地增值收益,保护房地产业发展的稳定。

第十篇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850字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家,占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二、充分认识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 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 通过多种方式, 按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将一部分土地向大户集中组建家庭农场, 既坚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继续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经济效益的引导下,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顺势调整,易被广大农民接受,是完善和创新家庭承包经营的有效途径。

2、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每个家庭农场都会加大物质和科技的投入, 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家庭农场亦如家族企业一样,具有较好的传承性,能较好的维持和保护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家庭农场生产装备设施投入较大,普遍在几十万元以上,一些规模畜牧场则达上千万元,农机具购置齐全,农机化水平普遍较高。余姚市三七市镇悠悠农场起步于1993年,规模逐年扩大,其子大学毕业后,把从事农场经营作为家庭事业,于2024年进行了工商登记,并注册了商标,目前经营面积600余亩。

3、发展家庭农场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同时,家庭农场亦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更易于监管。据调查,全市80%以上的家庭农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场的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相对齐全,一些大的农场还将相关管理制度上墙。象山西周伟平农场种植水稻500多亩,每年投售粮食300多吨,成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市级劳动模范。慈溪市掌起镇绿叶农场2024年成立,坚持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目前经营面积1600余亩,为农业龙头企业海通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也更有能力接受推广和使用,成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力军。慈溪市各类家庭农场累计引进甘蓝、草莓等优新品种100多个,成功推广优新品种17个,并成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害化防治措施、先进农机具等方面的先行者。农场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是典型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家庭农场效益农业的带动,一批农场主的下一代逐步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成为家庭产业继承人,一批农户受影响带动加入家庭农场行列,成为新的农场主,一批大学生在家庭农场就业,培养了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还有一些农民被吸纳到现代农场成为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薪金收入,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三、当前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是对发展家庭农场重要性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认识到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而予以重视,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种养大户,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满足于现状,缺乏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

二是土地流转难。近年来,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首先是农民惜租,土地流出户少,土地流转困难,农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其次是土地集中连片难,流转的土地,往往交通不便、农田基础条件较差,零碎插花不集中;三是流转价格上涨快,受物价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目前普遍在每亩500元以上,城郊则在800元以上,流转价格上涨对农场经营带来成本压力,特别是从事粮棉油等大宗产品生产的农场,同时带来农地纠纷,影响农场主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积极性。

三是融资、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大。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管理用地落实难,尽管省、市有关文件明确允许农业经营主体按照不超过流转面积5‰的土地建设管理用房,但由于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由于物价上涨和外来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力工资普遍比上年增加20%以上,一些农场尽管提高了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人。

四是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能力弱。全市尚有16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40%以上,一些已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也感到合作社服务能力有限,以自我服务为主。农技服务力量薄弱,对家庭农场缺乏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造成家庭农场需要大量的农业工人。

五是农场主经营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四、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一)审时度势,营造培育家庭农场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都在60%左右,50亩以上经营面积的业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有5227户,承包经营面积66.78万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已经具备发展家庭农场的条件。因此,要提高认识,把扶持现代家庭农场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积极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强化基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代理服务、纠纷调处等服务,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进一步完善农民社保体系,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加大扶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要鼓励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财政要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要落实用地、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家庭农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按规定建设生产管理用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开展优秀家庭农场评选并予表彰。

(四)健全服务,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坚强保障。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强化新型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场主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经验管理水平。

农场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800字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二、做好宣传教育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三、开展督促检查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第十二篇 番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3900字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359发展思路,推动我市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市政协副主席陈和平带领有关部门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番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深入企业车间实地查看、和农户、经纪人、企业家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当前总体情况

番茄产业曾是我市农村的主要产业之一。从1995年磴口泰顺公司第一个番茄加工厂成立至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市现有番茄公司28家,41个加工厂,70条生产线。日处理番茄鲜果能力5.6万吨,年生产番茄酱能力58万吨。产能居新疆之后,位列全国第二。20__-20__年全市最多时约6万多农户种植番茄,种植面积最高达到46万亩。番茄价格多数年份在400-500元/吨,平均亩产约5吨,多数年份相对于其他大宗农作物收益较高,曾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今年全市种植番茄约8万亩。因原料不足,企业之间发生原料抢购大战,番茄价格大涨,达到520-650元。除2024年因受灾特殊年份外,今年番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番茄酱产量均创近10年最低,但鲜果收购价格和亩收益达到历史最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㈠企业开工不足。

20__年最高峰时年处理鲜果205万吨,生产番茄酱31.5万吨。今年因原料不足,全市41个加工厂22个开机生产,启动生产线24条,生产期一个月左右。截至9月上旬收购番茄约35万吨,生产番茄酱约4.62万吨,产能发挥仅十分之一。许多工厂已连续停产两年以上,大量资产闲置。其中中粮屯河、富源等十几个企业设备先进,投资均在亿元以上。一些企业之间距离过近,布局不太合理,也加剧了原料争夺。

㈡种植面积锐减。

20__年开始,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比较效益下降。20__ 年以前番茄的亩净收益是1500元左右,小麦、玉米、花葵、油葵、籽瓜等净收益约400-1000元,番茄种植效益明显较高。但近几年随着花葵、玉米、甜瓜、脱水菜价格的上升,番茄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特别是2024年,番茄受雨涝灾害的影响,产量、效益更是直线下降。2024年,花葵的亩收益1500 元,玉米的亩收益1400元,小拱棚甜瓜套葵花的亩收益3200-3500元,脱水菜的收益上升到3500-4000元,而番茄最好的收益约1200元左右,大部分都赔本,效益明显低于其它作物,农户积极性下降。二是病害多,风险高。番茄在我市种植将近20年,连续的种植使番茄早晚疫病发生机会增多。同时雹灾、雨灾等自然灾害对番茄的影响也较大。三是劳动强度大,雇工成本高。种植番茄需开沟起垄,费工费时。成熟时间集中,人工采摘、装车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一旦雇人,成本很高。今年摘一吨番茄需140元左右,装一车150元左右,一亩番茄从采摘到装车雇工费用约850元左右,加上其他成本,番茄的亩成本达1200元左右。四是农民担心交售困难。番茄上市时间集中,保存时间短,必须及时采摘交售。以往排队卖番茄的痛苦经历让许多农民心有余悸,种植积极性受挫。

㈢原料品质下降。

过去番茄种植采用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拉开成熟期。近几年农民为了省时省力,大田直播越来越少,育苗移栽面积占番茄种植总面积的97%以上,导致番茄成熟期集中。为了降低劳动强度,减少雇工费用,加上今年企业抢购原料,许多农民改变以往采摘两三次的做法,在番茄成熟70%以上进行一次性采摘,导致原料品质下降。

㈣订单履约较差。

近年来普遍采取的公司+合作社(或经纪人)+农户+订单的模式在利益的考验下多次失灵。当番茄原料供大于求时,企业压等压价,农民利益受损;当原料供小于求时,企业竞相抢购,农民唯价是论,造成双方互不信任,矛盾越积越深。许多企业在订单上下的功夫不够,订单约定不细,存在投机心理。多数农民在种植安排上仍是押宝式种植,存在侥幸心理。农企双方没有建立起互信、互利和风险共担的良好机制,种植基础不牢,订单对双方的约束力有限。

㈤产品低端单一。

我市番茄酱以原料性大包装产品出口为主,附加值不高,企业自己创建品牌和开发市场的不多,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必然波及我市,影响整个产业。另外,大企业虽设备先进,但是部分企业因管理滞后影响质量稳定。加上部分小型加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番茄制品在国内的声誉和形象有待提高。

三、今后发展分析

㈠事实上,我市的番茄产业发展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全国番茄产业正面临一个新的调整期。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是美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生产国,但出口量世界第一,每年约100多万吨,占世界番茄酱总出口量的37%。我国的主产地就是新疆和我市,新疆产能是我市的两倍,已建成番茄加工生产线137条,年生产能力突破150万吨,高峰时种植番茄120-150万亩。加上我市50万吨的产能和甘肃、东北地区的产能,全国产能约 250万吨,近几年因产能过剩发生在番茄产业的外争市场、内抢原料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大起大落,我国许多番茄企业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采取限产保价等方式渡过难关。今年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回升至1000多美元,且全国库存将在今年消化完毕,而2024年全国番茄种植仅 80-90万亩,产量约450万吨,可生产番茄酱约60万吨,仅占近年出口量的60%,番茄产业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市来说,1000多万亩水浇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优质番茄,加上20多个设备一流的企业,发展番茄产业依然是我市农村经济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重要选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从农民增收、社会就业、地区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我市实际,组织引导各番茄企业总结近年来产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抓住新的机遇,力求使这项产业再续辉煌。

㈡番茄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市整个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社会化大生产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矛盾问题,出口型产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问题,产品低端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土地退化、病害增多的矛盾问题等。所以,研究解决番茄产业的发展问题,应该放在整个大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去考虑,放在如何更好的发挥我市的自然优势、物流优势上去考虑,放在建设面向国际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目标去考虑。要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经营,发展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应当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几点建议

㈠修定番茄产业发展指导规划。

综合判断当前的形势,番茄产业正在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明年,我市乃至全国番茄种植必然扩大,生产企业也会更加积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番茄产业再次陷入盲目扩张和恶性竞争,政府需适度介入,而且现在恰逢其时。过去制定的两个 100万(即到2024年种植面积100万亩、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目标有些过于超前,应按照稳步发展的思路,从产业布局、准入门槛、行业标准等方面重新调整,规范引导产业发展。

㈡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力度。

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要求,更多的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坚持做好国家、自治区农业各种项目的申请,争取上级的支持。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改革,为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矛盾创造条件。

㈢解决好四个实际问题。具体体现为四个做:

一是做实订单,解决好原料问题。原料问题是整个产业的基础,解决当前订单履约差的问题是避免原料种植大增大减的关键。政府要协助企业和农户制定示范合同文本,细化双方在价格、品种、服务、交售时间等各方面的责权利,明确切实可行的违约责任追究办法,增加双方违约成本,逐步建立诚信机制。企业要按年度生产计划利用订单落实原料,并且落实到具体农户、地块、交售时间,防止出现哄抢原料、降低质量标准的现象。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自建一部分基地,引进试验机械化种植、移栽、采收,既解决自身原料问题,又可在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方面对农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建议各地番茄协会互相沟通情况,共同引导各企业限产保价,避免出口价格再度大幅下跌。

二是做好服务,处理好农企关系。企业要通过技术服务、农资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包括出资为基地种植番茄投保、防治病害等,提高农民的单位种植效益,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议在种植方式和采摘方式上多做文章。通过订单约定分时段不同价格的做法,引导采取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番茄种植,调整早、中、晚熟番茄种植结构,以缓解番茄原料集中上市和加工企业均衡生产的矛盾,延长生产期。通过质量要求引导茄农采用即熟即摘的方法,避免一次性采收造成原料质量下降。建议政府和番茄企业共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研制生产适合我市种植现状的小型番茄种植、移栽、采收机械,解决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建议企业更多的采取地头收购的做法,种植户上门交售等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并写入订单。

三是做新产品,提高产业层次。近年来,番茄原料价格及其他相关成本费用已呈上涨趋势,我国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而产品面向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低,收益也低。加强产品研发,调整产品结构,进入高端市场,已势在必行。建议政府支持我市有实力的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逐步减少低端大桶酱生产,加快行业内部分工,拉开产业层次,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附加值,增强盈利能力。

四是做大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当前欧美市场基本饱和,竞争相对激,而非洲、俄罗斯、东南亚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大潜力。同时国内番茄制品消费增速也很快,消费形式趋于多样化,为番茄加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番茄加工企业应当研究市场,培育品牌,加强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牛奶营养价值的认识,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原来只有市郊养有少数奶牛,现在已扩展到周围郊县的最近几年,奶牛存栏数量增幅每年都在10%左右,xx年底全市存栏头数达到9806头,年产鲜奶量达到26,521,000公斤,这对保障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市的奶牛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规模小,技术水平底,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导致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造成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产业发展信息

  •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93人关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 ...[更多]

  •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82人关注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牛奶营养价值的认识,市场对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市原来只有市郊养有少数奶牛,现在已扩展到周围 ...[更多]

  •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年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81人关注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与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禽肉出口量仅为生产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产 ...[更多]

  • 2024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十二篇73人关注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当下最具人气的快乐产业、最富潜力的内容产业、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县 ...[更多]

  • 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十二篇
  • 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十二篇45人关注

    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按照国务院颁布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重视发展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广播影视产业,充分发挥广播影视产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