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教学报告 > 教育报告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12-03 查看人数:57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怎么写

一、引言 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改善建议。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涉及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

三、现状分析

1. 基础设施:许多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室、图书室和体育设施不足。

2. 师资力量: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进教师比例低,专业培训机会有限。

3. 教学资源:教材更新滞后,电子教学资源匮乏,网络教学条件受限。

4. 学生学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学生学习投入,辍学率较高,学习动力不足。

四、问题剖析

1. 经费投入不均:城市与农村教育经费分配失衡,农村教育投入相对较低。

2. 政策执行不到位:教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落地存在困难,执行效果不明显。

3. 社会认知偏差: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社会资源倾斜不足。

五、改进建议

1. 提升基础设施:增加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确保基本教育条件。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提供定期专业培训。

3. 更新教学资源:优化教材,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4. 家庭与社区参与:鼓励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六、展望 农村教育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未来应持续关注农村教育问题,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孩子创造更公平的教育环境。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挑战日益凸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农村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和实例,揭示了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旨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结尾: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进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出发,共同探索适合农村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为他们的未来打开希望之门。让我们携手前行,为农村教育的明天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范文

第一篇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3300字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2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当前当地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教师待遇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调入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儿童,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某某乡,拥有招商引资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是爷爷奶奶或留守妇女,大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翻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就那么几所,而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就少之又少。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据了解,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当地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受招生计划的限制、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 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调研报告1150字

党和国家在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旨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这对于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4年,_____乡在省、市、县的关心帮助下,完成了6个接收站点建设。按照县上的安排,这次,乡党委派专人对全乡的远程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根据上级的安排,目前,全乡共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站点6个,其中戈勒、便料和雨厦3个接收点是利用“依托中小学模式”;设里、纳厦和乡政府3个站点是利用“电信模式”安装的。

二、使用情况

1、“依托中小学模式”接收点建设使用情况。

_____乡“依托中小学模式”目前已建设好的接收点有戈勒、便料和雨厦三个。接收点的建设分别通过当地的三所完小使用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接收平台作为硬件支撑,在学校的电脑上安装“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软件。平常党员干部要收看教学资源时,都得到学校去收看。但由于种种原因,三个接收点从安装至今都没有能够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电信模式”接收站点使用情况。

6

站点建设完成后,经过近一年来的运行,成绩固然可喜。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2、依托“电信模式”的设里、纳厦两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点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一是有的村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力、督促检查指导不够、解决具体问题办法少,有的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松动情绪,认为只要设备到位安装好就可以松一口气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了,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完成,没有很好地把它与解决“三农”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就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二是部分站点基础设施不完善。课桌椅紧缺,信息站没有接通电话线,也没有宽带,设备利用率低,纳厦村接收点所使用的电视机是18年前配备的,现在已坏,不能使用,乡、村两级又无力及时解决,开展增教育教学活动时,只能借用私人的电视机。三是各接收站点的技术管理人员有很大部分对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不很熟悉,有的甚至一点微机基础都没有,他们对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步骤不清楚,知识培训工作开展不正常。四是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的宣传作用,没有充分发动好党团青年积极搞宣传。五是乡党委和村党支部与学校站点没有协调好,各自的职责不明确。六是设里、纳厦两个接收点从去年至今一直都在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第三篇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7100字

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策,克服计划经济形成的巨大障碍,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每一农村、农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湖南省有关部门今年夏天对6个县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

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__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城乡教育对比:差距究竟有多大

农村教育问题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同城市的比较。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新马泰'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中国'与'城市中国'的两幅图景,的确显得'光怪陆离',让我们看到城市教育的虚假的繁荣和农村教育的真实的危机。

不过,仅凭直观感受来评说城乡教育差距可能会被一些'权威人士'指斥为以偏概全。为此我这里提供两个系列的重要数据,即城乡各教育阶段升学率的差距和城乡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此来进行全面的观照。

就教育机会的差距而言,在小学阶段,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每年尚有100万左右的儿童没有入学。在初中阶段,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的1985年,与城市的小学毕业生几乎全部(升学率为101%)升入初中相比,农村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只有64%,其中贵州、广西和西藏三省区农村不到50%.到1999年,农村的升学率上升到了91%,但低于90%的省区仍有15个,其中贵州和内蒙分别为72.4%和75.7%,西藏更只有38.1%.全国则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到了高中阶段进一步扩大。从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85年的40%提高到了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则从22.3%降到18.6%,两者的倍数差从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从17.7个百分点扩大到36.8个百分点。而许多省区内部的城乡差距要大于全国的情况: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省的城乡差距都在3.6倍(分别为55.7%:15.4%56.2%:15.4%),湖北达到3.9倍(71.4%:18.4%),山东(72.3%:16.8%)和河南(57.4%:12.9%)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在上述省区,城市的升学率都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数,而农村的升学率则低于全国农村的平均数。

关于大学阶段的城乡教育差距,可以用学生的城乡分布来对比。据对1989全国高校录取的61.9万名新生的统计,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总数的44%,城市的占56%.以各自出身的人口母体为基数来换算,可知当年大学阶段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为4.9倍。而随着高中阶段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和近年来高等教育'高收费'的影响,相信这种差距90年代末之后进一步扩大了。不过,由于缺少全国的数据,我们难以给予量化。而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的情况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902人,占总数的17.8%,这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计算可知,在这两所生产'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学府,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若以城乡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为基数,可以量化到7.7倍;如果以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为基数,则可以量化到10.3倍!

让我们再来看看城乡之间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所造成的在校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差距。它在相当程度上涉及教育质量问题。

就全国范围而言,1993年,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城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941.7元,农村为472.8元。差距分别为1.9倍和2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都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别为1492.2元:476.1元和2671.2元:861.6元。

如果将比较的单元下放到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的极差将更加突出。1993年,上海市(包括所属郊区)小学生的人均经费高达879.2元,而安徽农村只有125.6元,相差7倍;北京市初中生的人均经费为2157.7元,贵州农村仅为214.1元,相差10倍以上。至1999年,极差进一步拉大,小学生的城乡差距扩大到11倍(上海市3556.9元:贵州农村323.6元),初中生的城乡差距则扩大到12.4倍(北京市5155.2元∶贵州农村416.7元)。

而同一省区内部城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巨大差距。以贵州为例,在整个90年代,其城乡小学生的人均经费差距都在3倍,初中生都在4.2倍。郑州市1999年小学生的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河南省农村平均额的5.9倍,相当于滑县农村的14.7倍;关于初中生的情况,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相差11.4倍……

3、教育财政改革:'以县为主'的局限

应当看到,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它是教育资源的汲取和分配制度即'分级办学'制度的必然归结。

自1985年实行的以乡镇为主的'分级办学'制度,作为一项至为重要的公共政策,未能起到统一调配资源以确保全体适龄人口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作用,而是在单纯强调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的逻辑下,将应该由政府、社会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转嫁给了农民,将理应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主要转嫁给了乡镇和村。其结果是,不仅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985-1999年间向农民提取的'教育费附加'总额超过1100亿元,1993~1999年间向农民征收的'教育集资'超过516亿元;乡镇财政则普遍成了'教育财政'--,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制度。它不是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在教育层面上缩小,而是将其扩散和放大,从而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迟滞和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农村少年儿童的失学和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也随之变成了几乎不可逃脱的'宿命'。

所幸的是,在'分级办学'制度运行了16年之后,它的弊端终于得到了承认--虽然是一种谁也不负责任的默认--。去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强调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又在相关文件中对'以县为主'作了详细规定,其核心是县级政府负有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即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预算,合理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做好'三个确保'(即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危房改造及校舍建设),而乡镇不再承担义务教育投资责任的重压。新体制运行一年之后,据新华社的报道说,全国已有75%的县市实行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今年内则要求全部推行到位。

上述转变应该说是一个较大的改进。在县这一级更大的行政区域内调度教育资源,较原来的制度有利于提供农村教育资金,有利于减轻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也有助于缓和乡镇政权因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而造成的紧张和冲突。不过,进一步的分析会使我们发现,县一级财政的实力决定了这一新的制度的先天缺陷,由此不能抱过大的期望。

在现有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20%(中央政府占51%,省和地市两级占27%)。在现有的2109个县级行政区域中,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不足600,包括57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财政补贴县多达1036个(均为1999年数据)。大部分县连维持'吃饭财政'的水准都困难,一些县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够用于教育的支出。

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显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责任。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域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汲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20年来越拉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从对这项制度的最大预期来说,'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以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极端'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除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

中央政府似乎试图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贫困地区教育援助的力度来解决'以县为主'后农村教育财源不足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努力远远不够:'十五'期间总的投入额度只有330亿元,包括总计50亿元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资金;每年50亿元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的专项资金;30亿元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资金(__-__年)。这些资金只相当于数年之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年内对农民收取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收入。而即便将所有资金--不再出现中途截留--都用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县每年能够分得的部分也只有1000多万元,最多能解决'吃饭'问题。有鉴于此,有必要采取更大的举措来加以调整。

一是从教育平等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理念出发,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教学设备的最大差距,以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差距的缩小。参照目前的现状,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在全国范围内不应超过2倍,在同一省区内不应超过1倍,教师工资水平也应以不大于上述倍数为宜。当然,确定最大差距并非要将城市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和教师收入砍下来,而是大幅度提高和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二是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将过去十多年间颠倒了的权利义务关系彻底扭转过来,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以县为主'。中央应承担义务教育投入的50%左右,省和地市两级承担30%,县乡两级承担20%(其中县承担15%,乡镇承担5%)。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也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而是结合前述第一条原则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

应该承认,在传统的城乡分治的思维和制度空间内,并不容易做到这两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城乡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依然在老框框里做小幅度调整,也就难以彻底改变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它同城市之间的令人感到残酷的差别,并且有可能拖垮普遍贫弱的县级财政--就象已经'拖垮'了的乡级财政一样。

通过调查,特大胆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

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差别的存在,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允许各地自主创新。这样,农村教育的目标就会随之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要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从解放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模式,规划教育未来。我们可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方式去兴办农村的教育事业,紧紧把握改善农村教育结构这一突出问题,力求办学的最佳效益。一是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分散开去的学校,通过寄宿制或接送制等方式集中起来去办。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该合并的班级坚决合并,该精简的教师坚决精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发挥最佳社会效益。二是要进行学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教育,其学制可以延长为4--5年。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不断扩大综合高中的办学规模,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一层次的综合高中教育。通过改革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二)农村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农村教育要彻底摒弃以升学为目的,单纯教人学知识的偏颇做法,从这一认识出发,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精神品质是人的精神存在,它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是人的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治贫,首先必须从解决精神贫困入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认识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矛盾中树立创业理想;在认识人与他人的矛盾中提升道德境界;在认识人与自我的矛盾中确定生命理念。通过社会理想、群体道德、个体生命理念三个层次动机的持久培养,激发并使学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想农村之所想,急农村之所急,为农村的振兴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要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倾斜,通过有效的方式,办起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高等教育,从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家乡脱贫致富尽心竭力的高级人才。

(三)实施初中分流教育

农村初中在农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效益看,初中是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出口;从实现'普九'和巩固'普九'成果看,初中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农村教育过程中普遍重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向农业输送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工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其农村教育的主体。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将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各种措施,把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却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标准也是升学率,分流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在有些地区,当我们问及初中分流教育时,几乎所有的校长、乡教办主任都回避这个问题。不过他们承认,在农村初中如果真的实行分流教育的话,学生辍学率会大大减少。实施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缺少师资设备是客观原因,但思想观念不转变、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没有位置,这一主观原因是不能忽视的。

目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化,急需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这就向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加速培养新的农业产业大军和技术人才,推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化。据调查问卷,有86.7%的农户迫切希望孩子从小接受农业科普知识、基本农业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为此,应当把农村初中教育定位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为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上,重视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__年三门峡市教育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7%,距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2)孙传钊《隐蔽的遗产》,《读书》二○○一年九月

(3)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月版

第四篇 2024农村"四群"教育调研报告1800字

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县直机关工委挂钩联系__乡__村,按照副科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挂钩联系5户、一般干部职工每人挂钩联系3户的要求,县直机关工委3名干部职工共挂钩联系贫困群众13户。县直机关工委围绕“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四群”教育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大任务,扎实开展“四群”教育活动。6月19日,县直机关工委干部职工一行3人再次进驻挂钩联系村开展“四群”教育干部联系群众活动,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入户恳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村情民意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村情

(一)自然

辖区面积19.8平方公里,全村15个村民小组23个自然村,有农户583户2381人,劳动力1280人,外出务工1400余人,__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31万元,粮食总产59.53万公斤,人均有粮250公斤,人均纯收入1483元。

(二)地理

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最低海拔1600米,最高海拔2480米,4条乡村公路穿越全区。。

(三)资源

辖区属立体气候,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846亩,人均耕地1.2亩,80%为林地,林地2276亩,人均0.96亩。耕地以山地为主,平地较少,土壤多为红土,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主要种植农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等,适宜核桃、板栗、花椒、梨、桃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立体气候明显。辖区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良好气候条件。

(二)自然环境洁净。辖区内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理想之地。

(三)交通条件便利。地处乡政府驻地,大部分村组已修通沙石路,交通便捷,产业运输条件具备。

三、存在问题

__村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全村经济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硬化率低,部分偏远村组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作物遇干旱季节无法进行灌溉;全村10个村民小组人蓄饮水极为困难。

(二)灾害多发。部分村组为山坡地,多为砂石土壤,地质疏松,雨水稍多就会造成身体滑坡,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损失。

(三)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四)增收渠道不多。玉米、马铃薯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养猪为过年、饲牛为耕田、盘鸡为油盐、种田为肚圆”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多数农民家庭固守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耕作方式,没有形成上规模的特色产业,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下步工作打算

新迎村基础设施较差,群众增收困难,下步工作中,机关工委将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切实在“四个一”上加强帮扶,推动新迎村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一)修通一条村组道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首先应在改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针对部分自然村村组道路不通实际,采取分段实施办法,争取在挂钩联系期间,引导群众主动筹资筹劳,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帮助完成段家对面3.5公里村组公路建设,

(二)解决一批民生问题。按照“四问”、“三深入”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开展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四问”工作,与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做到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困难诉求,制定帮扶措施,为基层组织和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力所能及的帮助联系户解决一批关乎民生的实际困难。

(三)培植一个支柱产业。依托__村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联营等形式流转土地,以“反包倒租”的形式连片发展连片种植蔬菜,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鼓励群众积极发展猪、牛、羊等传统养殖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

(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积极协调县乡农业科技部门,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针对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特别对核桃、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向青壮年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及技术,为农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术建议。

第五篇 省教育厅农村教师资助行动巡回报告会 思想汇报1100字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

今天,我们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号报告厅聆听了我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 “播种希望与未来——省教育厅农村教师资助行动巡回报告会”。报告虽小,却吸引着我们前去观看;大雨虽大,却挡不住我们激昂澎湃的心!此次报告会的目的旨在于吸收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投身于农村教师的事业当中去。

07年毕业于我校金融专业的资教生——韩亮学长,讲述了他在恩施巴东县金果坪乡泗井水中学资教经历。他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他要离开小学到中学任教,师生依依惜别之景仍历历在目。他现场演唱了自己教给孩子的一首英文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淳朴的声音赢得了师生的阵阵掌声。此外,学长还阐述了他教英语的方式,特别形象。学长还承诺到,他愿意花更多个3年在泗井水的教育事业当中去,深深感动着我们!三年经历,终生财富;资教农村,丰富人生。

接着,论文网刘仕来、陈敬道、刘章燕、罗融华等4位优秀资教生一一为在场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他们的资教故事深深感染着我们。他们尽职尽责、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是我们的骄傲!

听完学姐学长的精彩演讲,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享受着在校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时,他们却要忍受着孤独和寂寞,面对着www.fwd qw.com穷乡僻壤;当我们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节假日时,他们却要利用空余时间跋山涉水,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当我们享受着和朋友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时,他们却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于生命……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热忱,都奉献给了农村这一片广阔天地。他们为农村的孩子带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份对生活的憧憬。

这样一群无私的人,在为社会奉献着点点滴滴,或许他们也能从事一份舒适而又安稳的工作,可是他们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份既具挑战而又令人尊敬的工作。他们的精神太让人感动了,在当今这个金钱主义至上的时代,他们舍弃的太多,不是我们当中许多人所能想象和能做到的。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赞美,仅仅只希望获得学生的爱戴,工作总结得到家长的赞誉,赢得同行的认可,如此而已。这些就是他们所认同的,或许跟那些我们所谓的远大理想相比,相差甚远,可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是一份对教师行业的热爱之情,一份对学生的责任之心。

整个报告会发人深省,同时也看到了每一位 支教老师的热情、勇敢与坚持。我想,人的价值体现有多种方式,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做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价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无论今后我们从事什么行业,都希望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我想他们做到了,但愿自己也能做到!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日期:__年_月_日

第六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与思考1600字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第七篇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3300字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莲~山 课件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八篇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2900字

在深化基础教育的今天,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就起存在的现状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严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性胜利,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弱势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存状态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结合实际,找到符合实际而科学的解决方案呢?

一,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矛盾。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府对其投入等综合因素。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文化底蕴无不影响和左右着基础教育改革。其实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这里所说的 贫困文化” “ 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 化贫困” 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 的, 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 的着眼点, 主要在于素质低下( 如智力低下、 科学文化 知识缺乏等) , 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 种智力状态, 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 “贫困 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 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 属于 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 要比物质贫困、 智力贫困更深重、 更可怕、 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 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二,寻找根源,创新方案。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点相对分散,在这种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就需要首先对这些资源编制,整合,建立联谊,联教机制,使教育资源网络化,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点。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师师之间建立一个互动互融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达成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激活各种教育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种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可以从教学教案,内容,资料,方法;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的安排,进行交流,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共享资源分类吸收.引用.发展。

师师之间的互动也会大大的活跃教学,使教师,学生得到的优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达到师资不平衡中的平衡。

第九篇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1300字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 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 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 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 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 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 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 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 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 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 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 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 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第十篇 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调查报告1400字

一、调查背景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 我们于__年3月份对我市农村小学开展了调查访问,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次调查,采取听汇报、发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范围主要在两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和家长中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90份,收回有效卷371份。学生和家长对问卷内容进行了逐项填写,先后三次召开座谈会。

二、调查目的

目前,农村中很多家庭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家长们也能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一味地把孩子送家教班、特长班把教育责任全权委派给老师,自己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小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为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各种办法,协调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调查步骤

这次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和家访谈话法。对学生专项调查的要点是:你觉得父母对你的哪方面最关心? 你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平等的吗?对家长专项调查的要点是: 你觉得爸爸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吗?你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 通过回收调查表,研读家访、谈话纪录,综合起来分析,探求共性原因,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四、调查对象

1、家长的职业:农民占57.5%;干部和工人占38.8%;个体户占3.7%工人中大部分是在社区企业或从事临时建筑工,属农工兼顾,均居住农村。

2、家长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6.3%;中专文化占12.1%;初中占66%;小学文化占15.6%。家长的文化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其中一部分未读初中。

3、家庭经济收入:来自农业和农亲找工收入较低的占83.8%;收入较好的只占2.5%;经济困难的占12.5%;特别困难的占1.2%。

4、家庭组成情况:原婚的占91.2%;再婚的占2.5%;单亲家庭占6.3%。

5、家庭学习环境:参加问卷调查的家长,平进看书看报的占17.5%;畏导孩子学习的约占23.75%。农村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给孩子提供单独的学习场所、有桌椅、灯具、必须www.geo2k.com的学习用品及图书资料,并能在平时购买少量的课外书籍等占25%左右。这些并非全是家庭经济所限,大部分还是家长的认识和观念问题。

五、调查结果

由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溺爱 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溺爱孩子成为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有求必应。农村责任田的承包、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农村很多家庭的条件明显改善,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又使农村独生子女剧增,从情感上他们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现今很大一部分家长在自己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家长实质上并不懂得爱孩子,他们不知道爱孩子不仅仅是奉献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忽视了父母永远是教育者这一角色,忽视了他们对孩子应有的教导职责。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无法理解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将来走入社会,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挫伤。

第十一篇 最新农村教育调查报告4850字

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_____村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_____村小学建于1958年,学校总占地面积20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1600多平米。学校的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1个阅览室,没有实验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2024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学生共198人,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和县城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20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2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寻求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大部分住在乡镇和县城,每天上下班自己坐车回家。教师年龄在34~56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6年,最短教龄为10年。工资30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每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1名优秀教师,老师调动不大,如果有调走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多住在乡镇和县城,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中心校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问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乡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乡镇里家长重视程度远高于村里重视程度。

(五)费岭村孩子升学情况

村里只有1所小学,初中要到乡镇去上,个别小升初考的好的会考到县城去,但多数是选择离家稍近的乡镇中学,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5~10个。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恶性事件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村小多数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年青的教师很少。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

第十二篇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4950字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

实践时间:20__年7月8日至20__年8月1日

实践地点:

“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不曾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就是这句感动了无数颗心的话也感动了我们,于是我们一行16人踏上了云南支教的道路,为了那最纯粹的想法--陪伴。

共同的目标真的有很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原本互不相识的十几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支教前,我们一起搜集各种资料,一起准备教案修改教案,一起在九点后安静的一教楼里试讲,一起采购支教所需的物品,一起品尝了支教地点前后换了5次的心酸无奈,一起谈论着为什么支教该怎么支教以及大家的理想,一起经历了40个小时痛苦但却有趣的车程,辗转了上海六盘水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支教过程

1、镇雄云岭初印象

支教的地方是镇雄县属于国家及贫困县,我们想象了很多次那边的情景,但真的只有走进当地,踩着脚下的土地,才能感受到那种真正的贫穷,特别是教育的落后。支教的学校只是平房,两间破旧的教室,没有水也没有电,几条比较高的长凳便成了孩子们的课桌,学校只有两名老师,只有两个年级,也只有语文数学品德三门课,这些的确带给了我们不小的震撼以及和想象中的落差感。但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可能最初我们都想要好好地一起做好这件事,但是现实总是比理想骨感很多。我们还是相信越是艰苦的坏境就越是一种挑战。

云岭乡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每一天清晨推开房门就能看到雾气时浓时浅的群山之巅。每一天,都可以以俯视的角度看到被开垦了一大半的青山。这样的风景,可能这辈子能这样真切的感受的,没有几次。一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和烤烟,还有那数不尽的群山。

2、带着责任去上课

7月12日,住在村民家里,一切安顿下来着手开始教学。由于都放了暑假,所以招生工作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采取了最原始的方法,我们开始分成几组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村民们的热情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招生工作十分顺利。我们的课程有趣味数学、英语、绘本、寓言、手工、美术、音乐、梦想、体育、舞蹈等,基本都是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类的课程,我们想带给他们的是一些能让他们快乐的东西,希望他们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而不想给他们带去压力。7月15日举行了开营仪式,学生挤满了教室,一些家长也来旁听,这是我们来到这的第一次成功,很是欣慰。正式上课在16号拉开了帷幕。由于条件有限,所以只有两个班级,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六年级一个班。虽然我们之前准备了很多课程,但是有好多是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或者是用不上的,所以连夜一群人备课便成了长有的事。我负责的是高年级的趣味数学和梦想课,我忘不了第一节课时学生们嘹亮清脆的那句“老师好”,忘不了趣味数学课上他们争先恐后玩“巧算24”的活跃和积极,忘不了他们在彩色的卡纸上写下的他们那些彩色的梦想和制作的特色个性名片,忘不了他们在美术课上第一次接触到刮画时那种惊喜和开心的表情,忘不了他们音乐课上毫不拘束的大声歌唱,忘不了他们在课上的偶尔调皮捣蛋……第一次当一名小老师,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但是得到他们的认可受到他们的喜欢欢迎,那种疲惫感真的可以一下子消失,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真的很美好。

可是问题开始出现,我们最初的想法只是给他们带去更多的陪伴和乐趣,上课的时候不仅启蒙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带给他们欢乐,设计课程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开了主课。上了几天课以后,才发现,这里的小孩子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他们会主动地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上数学课,什么时候上语文课、英语课。他们习惯用方言交谈,很多小孩子都没有学过普通话,学过的用得也很生涩,也不好意思开口说。他们急切地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提高成绩,六年级的学生会找我们希望我们可以给他们补习初一的内容,一个孩子在上刮画的时候,在画上写着“求进步”。其实他们也只是孩子,有着孩子调皮捣蛋的天性,却又早早地种下了关于未来的梦想。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早熟,他们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然而他们眼中的“知识”,只是应试的,他们只能够知道,有了好成绩就可以继续读下去,才有可能最后走出大山。然而学与用的关系,他们还不那么明白。语文能考高分,不会说话,不能和山外的人交流,又有什么用?可是,这不是他们的错,生活教予了他们这些。面对那样的眼睛,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只能慢慢地调整我们的课程,多补基础,但这是不是违背了我们陪伴的初衷?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3、学生篇

山里的孩子很辛苦,当城市里的孩子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时,他们却早早地干起了各种农活。早上很早起来去挖土豆,背着一个很大的竹筐,把竹筐装满了背回家,我们的队员也去体验过,只背一点点就站不稳特别是还要走陡峭的山路,然而他们连很小的孩子都可以背很多。放学后,他们会去割猪草,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孩竹筐里装的草远远地高过了他们的头顶,看了很让人心疼。在我们看来,他们很辛苦,但其实他们已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可能也不觉得这是件辛苦的事了。他们多是留守儿童,只和爷爷奶奶生活,家里一般都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独立性很强。一次上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今天你开心吗”,他们几乎都是笑的很灿烂的回答“很开心”,为什么开心呢?有人是因为今天外出打工的爸爸给自己打电话了,有人是因为得到了老师的夸奖,有人是因为今天去赶集买东西吃了,甚至有人是因为今天天气好太阳大所以很开心,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简单快乐,也很容易知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们很幸福很叫我们羡慕。他们总爱拉着我们去他们家玩,总爱问我们大学怎么样。他们很喜欢给我们折一些桃心百合花等,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着他们的情感和对我们的感谢。在他们眼中我们是很神圣的老师,来自很远的地方,知道很多他们不知道的事,但与其说我们是老师,还不如说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陪伴着他们。学习,是互相的,他们教给我们的,在我看来,反而比我们教会他们的更多。

有一句话叫人穷命贱,难道真的是这样?有一个学生的右眼坏死了,是因为好几年前不小心弄伤了眼睛没有及时医治等到去治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很帅气的一个小男孩,我们很为他可惜,也感到很心酸,要是在城市他这只眼睛绝对不会废。有一个小女孩的膝盖被割草的镰刀划开了,划得很深很深,可是却没有去医院,家里给他用点草药随便包扎包扎。他们好像都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当回事,可能是生存环境的影响,这让我们很担心,愿他们以后一切安好。

4、调研的日子

我们这次活动的内容,除了支教,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调研和家访。我们的目的是收集云岭村五所社小的资料以及了解学校的需求,收集家庭贫困孩子的信息,把资料反馈给灵山基金会以便他们日后开展各种捐助。于是每天没课的人,开始往外跑。山区不同于平原,学校很分散,而且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调研很累,最多的一次我们的队员一天走了七个小时山路才能收集到一所学校的资料。调研路上,我们体验到过摩的飞奔在山间小路的惊悚,我们饱尝饿肚子的感受,也感受到了面包车开在山路上震的胃都快翻过来的颠簸,但是我们都觉得着特别有意义,对于自己,对于云岭村而言,都是。相比调研,家访就显得轻松了很多,村民们很淳朴也很热情,我们会和他们聊生活,聊打工,聊学生,聊当地的教育,我们学会了很好地和村民打交道,也从村民口中得到了好多我们看不到的信息。家访,走入村民家中也让我们有种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奇妙。

5、我们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次支教很大的一部分是让我们学会了生活。一群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听着听不懂的方言,生活了二十几天,有时想想,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我们分成了四个值日组,轮流做饭打扫卫生。好多从未做过菜的队员最后也能面对一大堆土豆烧出一个很可口的菜了,虽然几乎每餐都只有土豆,可是我们却都吃的特别满足和开心。山上经常停水停电,停水的时候水只够用来做饭,队员们都开始特别节约水,到最后都是好多人共用一盆水洗衣服,甚至连刷牙的水都舍不得用。我们会在晚上看特别美的星星,会因为赶集吃到了一个炸鸡腿欣喜若狂,会和孩子们一起去山上采摘各种野果,会因为走又陡又窄的山路而摔跤,会坐在木头墩子上相互调侃有多少天没洗澡了,会因为收到了学生的小礼物而激动不已,会在一起掼蛋到疯狂,会听着鸡叫声醒来闻着鸡屎味睡去,会抱怨我们把多少第一次奉献给了这里,我们一起做的事太多了,除了白天上课调研,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开会,大家讨论一天的收获,反映出现的问题。单纯的目标,一群单纯的人聚在一起,干净的生活,这其实是一种享受。傍晚吃过晚饭,我们会陪着孩子到学校门前的平地上玩各种游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好像回归到了童年,那一刻,才感觉真正忘记了自己是谁,就像一个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很难用言语形容,那些纯粹的笑脸我将永远铭记。这里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也渐渐变得比以前更知足,更快乐。

我们身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学生总惯于用游戏、电视剧和纸牌游戏来填补,即使是在这里,我们也没有逃掉那些恶习。有些东西,并非有意,但城市的劣性却总是比文明更容易进军山村。在我们意识到之前,房主人家的小孩子已经迷上了电脑里的游戏。往后的日子,我们的守则里又多了许多关于娱乐方面的条规。有小孩子在场的时候,不可以玩游戏、看电影之类;有空的时候多出去走走,认识脚下的土地等等。 我们一直在反思。

6、离别

时间总是短暂的,二十几天很快,8月1号闭营,举办了一个闭营仪式,也是孩子们的汇报表演,有诗朗诵《我相信》,有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有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有合唱《种下爱》,有老师的寄语,即使再多的不舍我们也只能离开。看到孩子们由原来的害羞到现在的胆子大表演出色的节目我们很欣慰。离别总是伤感的,“老师,再见!”“老师,我会想你们的!”“老师,一路顺风!”“我会去找你们的!”“你们一定要来看我们”二十几天的陪伴,和他们的感情早已很深,可是对于孩子们的“老师明年你们还来吗?”我不敢回答也不敢承诺,看着他们湿润的眼眶我们也特别难受,我相信,我们还会再相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祝愿。

后记

我们当初是抱着去收获的心态走上这个未知的旅途,最后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支教是怎么样的了,知道暑期短期支教大概是怎么样的。每个队伍,都会有不一样也会有一样的地方。每一份不一样的经历都是一笔不一样的财富。这一次,我们选择了在七月对人生做一个小小的偏折,离开自己原本运行的轨道去另外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看看。或许,未来会因为这小小的偏折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又或许,命运又将它改回原轨。事实上,世上太多事,本就无可预知,此时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都不知道会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意义。或许冥冥之中,你会感觉到什么,或许,最平凡的事给了你最不一样的意义。这就是生活。

所谓支教的意义、支教的影响、支教的收获,在开始之前、过程之中、结束以后,我们都从未停止过追寻的脚步,正如千千万万前前后后如我们一样鼓起勇气偏移自己人生的人们一样。事实上,有很多前人很早就灌输过支教的意义,或许我们之前只是理所当然地接受这样的理解,或许我们也会对后来的人做出这样肯定的回答:“对,这便是支教,足以让你一生铭记,影响深远的支教。”我想,这前后的答案即使相似甚至相同,在回答者那里早就不同。有时候一份经历带给人们的感觉并不是简单的言语便可以描述,好比自然带给人们的震撼。它所改变的是一种心态,一种眼神。在那里我们收获了一份对彼此来说都不同寻常的友谊,在那里我们体验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在那里我们遇见过曾经没有见过的不一般的风景,在那里,还有一群孩子曾陪伴我们走过这一段不一样的时光,但在未来里生命轨迹里,会因为这样一份经历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我们并不能够回答。

我不知道我们做的这些在孩子眼里会是怎样的解读,只是希望,对于那群孩子,那块土地,我们并没有带去太多不好的影响。希望我们所做的真的是对他们来说的一种“陪伴”。

感谢这场旅途,感谢在美好的7月遇到的最美丽的你们。

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例文十二篇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农村信息

  • 2024年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五篇
  • 2024年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五篇99人关注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份,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 ...[更多]

  • 农村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十二篇
  • 农村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十二篇98人关注

    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人数及教学质量都有了空前的增长和提高。但是由于各地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教育逐渐形成了城村差异,城市 ...[更多]

  • 2024年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年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十二篇98人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我国农村有着9亿人口,其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进步。为了了解 ...[更多]

  • 农村教育实践报告十二篇
  • 农村教育实践报告十二篇98人关注

    农村教育实践报告1: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 ...[更多]

  •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十二篇
  •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十二篇98人关注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报告3000字实践时间:20xx年7月8日至20xx年8月1日实践地点:有一种生活,你不曾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不曾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更多]

  •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篇
  •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篇97人关注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 对阳谷县高庙王镇杨元村教育情况的调查 内容简介: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 ...[更多]

  • 2024年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年农村教育调查报告十二篇96人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 ...[更多]

  •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二篇
  •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十二篇94人关注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 ...[更多]

  • 2024年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年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报告十二篇94人关注

    今年暑假,我在当地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