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情况报告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11-19 查看人数:56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怎么写

一、引言 在起始段落,简要介绍2024年的扶贫工作背景,强调其在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提及政府的扶贫政策和目标,以及本次调研的目的和范围。

二、扶贫政策实施

1. 政策概述:阐述2024年扶贫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目标、主要措施和扶持对象。

2. 执行情况:详细描述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包括覆盖面、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关键指标。

3. 成效分析:通过数据和实例,展示政策实施后贫困人口减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具体成效。

三、扶贫项目进展

1. 项目列表: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扶贫项目,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

2. 项目执行:对每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项目的实施方式、进度、受益群体和实际效果。

3. 问题与挑战: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可持续性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案例研究 选取几个典型地区,分析其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难,以深入理解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地域差异。

五、贫困现状与趋势

1. 现状描述基于统计数据,描绘当前全国的贫困状况,包括贫困人口数量、分布特征等。

2. 趋势预测: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扶贫工作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六、建议与展望

1. 政策建议: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方向,如加强监管、提高精准度等。

2. 展望未来:展望2024年后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强调持续性、创新性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头:

2024年,我国的扶贫工作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项扶贫政策和项目旨在消除贫困,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全国各地扶贫工作的深入调研,全面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以期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结尾:

总体来看,2024年的扶贫工作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扶贫工作的精细化和可持续性,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共同构建一个无贫困、公平和谐的社会。让我们携手前行,为实现每一个角落的繁荣而不懈努力。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第一篇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350字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22日,由傅主任带队,全体常委参加,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城关镇、大新镇、新集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现场,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并到城关镇淮五村查阅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同步小康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开展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使得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升,贫困群众收入有所增加,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县直部门帮村、党员领导干部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为了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并从县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和农委抽调4名同志为办公室成员集中办公,处理扶贫开发办公室日常事务。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组织,各乡镇还建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站长、扶贫专员、信息系统维护员组成的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由选派干部任队长的驻村工作队,人员35人,非贫困村设扶贫专干,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年初根据省、市要求,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并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024年度,全县脱贫人口任务为12700人,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围绕2024年目标任务,制定下发了《五河县2024年扶贫开发工作要点》。

(二)压实工作责任,实施精准扶贫。一是编制扶贫责任清单,落实扶贫责任和要求。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年度扶贫工作任务,分解落实脱贫指标。从严落实包村工作制度,为各牵头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下达扶贫任务清单,明确脱贫人数,县扶贫办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督促各包村单位和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对接。实行扶贫队长工作日志制度,要求驻村队长每月汇报驻村工作情况,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督查考核,实行半月一通报,每月一调度,每半年向常委会专题汇报的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讨论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确保如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目标。二是建立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核实扶贫对象以及致贫原因,摸清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和脱贫需求。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制定详细脱贫计划,建立工作台帐,明确进度、倒排时间,挂图作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县级扶贫专项资金逐年增加,2024年投入资金830万(省拨付专项资金570万元、市拨付70万元、县配套190万元)。2024年增至1411万(省拨付570万、市拨付184万、县配套657万)。四是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分类施策,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脱贫方案和帮扶措施,全县共制定精准扶贫方案3623户9153人;根据贫困户脱贫方案,确定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19个贫困村全面制定精准扶贫项目。县农委、县教体局等11个县直单位根据年初行业扶贫任务制定了扶贫计划,并根据扶贫计划逐项抓好落实。

(三)注重加强管理,提高扶贫实效。一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项目立项审查。按照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的原则进行确定。把一些切合实际、群众急需、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经扶贫办筛选考察后,再推荐给县政府选择立项,确保帮扶项目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行性。2024年全县19个贫困村实施省级专项扶贫项目22个,脱贫10164人,2024年实施了专项扶贫项目37个,计划脱贫12700人。二是加强工程监督,严把质量关。扶贫办对实施的帮扶项目实行全方位协调和全过程跟踪,随时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按期完成任务。三是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帮扶项目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严格把关,确保建成优良工程、效益工程。四是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了帮扶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原则、使用范围。财政、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监督,规范各项目实施单位财务制度,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执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成果,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不高。部分职能部门和乡村两级干部对脱贫攻坚任务认识不到位。没有从头等大事、第一民生的高度来认识脱贫攻坚工作,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性和综合性。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存在扶贫对象信息录入漏项、录入信息错误、档案管理混乱、丢失重要资料等问题,从而给精准扶贫带来一定难度。。

(二)贫困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部分乡镇、村一味强调自身的贫困,重视向上级政府、帮扶单位争取帮助支持,帮扶单位只重视扶贫济困,积极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办实事,轻视引导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的脱贫主体作用,个别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一些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缺少发展动力,安于现状。传统的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三)扶贫资源项目整合不科学。一些乡镇、村只重视争取了多少项目,接受了多少帮扶资金和物资,忽视了对帮扶项目和捐赠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在项目设置上没有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去考虑该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管理好项目,没有很好的把资金与项目的质量完成情况挂钩。各种扶贫项目和资金整合不科学,有单打独斗现象,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心。一是通过召开会议、电视宣传等形式对中央的扶贫工作政策及做好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宣传、再动员。通过宣传动员进一步增强扶贫干部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政治责任感。二是通过举办扶贫工作专题培训班,请专家讲座,对做好扶贫工作进行业务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干部做好扶贫工作的业务能力,使得贫困对象户信息录入准确,资料建档规范。三是建立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相结合。同时对扶贫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责任。通过奖惩制度的建立,强化扶贫干部的责任意识。

(二)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帮扶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农民,因此贫困农民既是参与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实施帮扶项目,改变落后面貌的积极性。要针对贫困人口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要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疾病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中去。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自力更生、勤奋努力、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积极性,使贫困户变压力为动力,让贫困户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和巩固。

(三)做好各种扶贫资源的整合,提高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要把扶贫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各种扶贫项目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建立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强化统筹措施,将定点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国家投入的涉农资金和其它社会扶贫资金聚集起来,最大限度实现整合使用,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引导作用和综合效益。

第二篇 2024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5900字

按照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党组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市委农工部、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从6月2日至5日,先后深入武山、甘谷、秦安、张家川四县,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入户走访、与乡村干部座谈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天水市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全市除秦州区以外的6县区均为国家六盘山特困片区县。2024年秦州区作为“插花县”被纳入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规划范围。2024年全市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1034个、贫困人口92.08万人,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和全市农村人口的41.51%和29.92%,比全省平均数高出3.5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4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67.78万人,占全省的16.25%,贫困发生率为22.03%,比全省20.09%高1.9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2元,分别占全国9892元和全省5736元的50.36%和86.85%。2024年全市力争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2024年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6万人,2024年预计减少贫困人口16万人,计划在2024年基本消除贫困,2024年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之后,市、县(区)及时召开各种会议,专题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工作,明确工作思路,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基本实现了“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纵向领导机构;突出“六个精准”,科学编制“1+18”实施方案和“2表+8图”作战方案;加快组建驻村帮扶队,达到了贫困村全覆盖;围绕精准识别,积极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总体来说,市、县(区)、乡、村各级对精准扶贫的认识不断提高,措施力量不断强化,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初步显现。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条件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贫困面大。全市现有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寒山区、林缘区、干旱、半干旱等自然条件严酷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张家川县30%的村地处林区、林缘区和深山区,50%的村地处干旱山区,仅有20%的村地处川区或半山半川区。秦安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56%,人畜饮水困难。且大部分为山旱地,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干旱、冰雹、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农民增收渠道单一。2024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67.78万人占全省的16.25%,贫困发生率为22.03%,比全省20.09%高1.94个百分点。二是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欠账较大。今年全市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45个贫困村中,有63个村没有标准化村卫生室,129个村没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138个村没有金融服务网点,143个村没有敬老院,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点”。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全市农村公路通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路中“断头路”、“回头路”现象普遍,田间农路不通不畅,由于农村公路存在“重建轻养”,养护管理跟不上,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道路损毁严重,“有路难行”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市自然村组道路未硬化的总里程达11061.148公里,且不在交通部门建设范围。农田有效灌溉率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近30万贫困人口没有列入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规划,吃水难、饮水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二)扶贫政策方面:

一是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市贫困人口比重大,人均投资低,去年我市脱贫人口人均投资仅为1345元,今年全市计划减贫人口约占全省减贫人口的五分之一,但资金投入仅占全省的七分之一。二是扶贫项目投资地方配套难落实,且部门之间标准不一致。如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一事一议、安全饮水等大多数项目要求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但县区财政根本无力安排,这就导致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有的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项目补助标准不一致,危房改造项目住建部门是12000元左右,扶贫部门是每人8000元,每户4万元。三是政策导向不明显。危房改造项目补贴每户1万多元,但实际操作中,由于贫困户盖不起房,只好补贴给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扶贫资金起不到真正作用。

(三)扶贫机制方面:

一是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农村扶贫开发资源整合机制。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安排到贫困地区的各种扶贫资源没有真正形成合力,资金分散、项目重复、多头申报、分头实施、各行其是的问题普遍存在,“整体推进”效果不明显,扶贫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由于资金短缺,致使项目后续管理工作滞后,影响了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如农村道路维护问题、安全饮水工程后续管理和水价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银行贷款门槛较高,贫困户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有效抵押物,普遍存在到户贴息贷款落实难的问题。

(四)扶贫力量方面:

一是劳动力缺乏,素质不高。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常年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农民多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这些留守农民大都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二是有些贫困村的干部工作水平不高,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致使有的贫困村群众的思维方式更加保守,容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政府实施的扶贫项目,由于缺乏管理和技术支撑,扶贫成果难以得到巩固,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到农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三是扶贫队伍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不相适应。各县区扶贫部门受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力量不足,队伍建设滞后。另外,全市108个重点乡镇虽已建立了扶贫工作站,但全为兼职,没有单独核定人员编制,工作人员不固定在一定程度上给扶贫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五)扶贫效果方面:

一是主导产业培育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投入有限,农户分散经营,贫困乡村富民产业培育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突出,农民培训科技含量和覆盖率都远远不够。秦安县林果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集林果栽植、管理、服务、销售、质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张家川县畜牧养殖、清真餐饮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近年来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档次普遍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不高,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致贫返贫现象突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低。看病难、看病贵是贫困家庭的沉重负担,因病负债,影响和阻碍农业生产,由此减少收入,增加支出,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在边远贫困地区,因婚致贫现象比较普遍。据了解,在张家川县当地娶一个媳妇需花费20多万元,且条件越艰苦、家庭越困难娶妻成本越高。因学致贫也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测算,一个家庭供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平均花费在6万元以上。此外,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保守,缺少致富技能,自主就业创业能力不足,自我发展内在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精准扶贫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实现“六大突破”为重点,以确保“六个精准”为总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加快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确保2024年底实现全市五县两区基本脱贫,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0元;2024年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努力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进一步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按照______关于“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上“1+17”精准扶贫方案,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精准扶贫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最艰巨的历史使命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肩负起历史使命,亲自抓总负责,精心谋划,统筹协调,强力推进。积极实施我市“”精准扶贫推进行动计划,扎实推进“1+18”实施方案和“2表+8图”作战方案,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二)必须把对象精准作为前提和基础。扎实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工作不深不细,程序不规范,识别不精准,不仅会让精准施策成为一句空话,而且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必须深入细致的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要严格按照监测到县区的贫困人口规模开展建档立卡,不能凭主观臆断随意下达指标;要强化动态管理,将因灾、因学、因病等特殊情况返贫的人口和因政策执行、工作偏差导致的真正符合条件而未纳入的人口准确识别出来,将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和不符合条件的人口从建档立卡中退出;要坚持群众评议,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纪律,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三)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认真研究解决贫困乡、村、组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后续管理、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具体困难和突出问题,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精准扶贫工作的首位,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合力量、综合治理、板块推进,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硬任务、硬指标,集中力量打硬仗、啃硬骨头。围绕“6”扶贫攻坚目标、脱贫目标和小康目标,重点摸清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任务,加大整合各方面的项目资金力度,向特困片带、贫困村聚焦倾斜,实现整流域、整片带、整村如期脱贫目标。按照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模式,坚持城乡统筹,对条件严酷、人口稀少的村实行整村搬迁,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资金安排上,向基础设施最薄弱、增收难度大的贫困村倾斜,确保最贫困的地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最突出的问题优先得到解决。

(四)始终把发展壮大富民支柱产业作为治本之策。

发展壮大致富增收产业、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要把培育富民产业同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同加快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增收技能的目标。要重点扶持符合当地实际、大多数贫困群众参与、大面积受益的富民增收产业;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解决贫困地区产业链条短、加工能力弱的问题;要发挥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人员以技术、项目入股等方式参与扶贫产业开发,鼓励贫困户以到户到人的扶贫资金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为资本,投向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或开展合作经营,通过保底分红、参与劳动等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扶贫,解决部分贫困户扶贫效益不高的问题。

(五)配套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体现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标志,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要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尤其要科学布局完全小学,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在补充招录、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方面予以倾斜,向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贫困村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支教。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贫困村卫生室建设,2024年底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要加强贫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到2024年实现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提高贫困户新农合报销比例。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

(六)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

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创新方式,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等结合起来,实现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把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积极拓展输转渠道,加大组织化输转力度,逐步实现从“输出一人、脱贫一家”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转变。围绕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的新机制,广泛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努力使主推技术为贫困户所掌握、优良品种为贫困户所接受,确保贫困户从文化、科技扶贫中得到更多收益。积极探索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两后生”、“致富能人”、“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各类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七)努力在金融扶贫和电商扶贫上实现新突破。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强公益性项目建设;采取贴息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强生产经营性项目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缓解发展资金不足难题。要全面落实好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努力扩大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贷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规模,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小型水利设施等权能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努力破解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同时按照国家和省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电商扶贫支持计划,扩大电子商务普及率,提升电子商务对扶贫开发的贡献率。加快市级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平台建设,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各县区网上交易平台和电商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县(区)、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积极推进物流企业向边远贫困地区延伸,在贫困村设立服务网点,探索解决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大力促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落实市级领导包县区、县区领导包乡镇、市县部门包贫困村、各级干部包贫困户的包抓责任制,积极协调、引导、鼓励各级双联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需求清单开展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双联单位要立足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做到干部下基层常态化、问政于民常态化、查访问题和解决问题常态化,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生态环境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推进双联工作,做好干部轮流驻村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每个贫困村组建一支扶贫工作队,每个贫困户确定帮扶队员,深入开展定期、定点、定户、定人的精准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定点扶贫单位和天津市对口协作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积极做好与国家行业协会“一县一业”对接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身优势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县区产业开发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真扶贫、扶真贫的大扶贫格局。

(九)强化督查考评,完善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工作。

第三篇 县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244600字

一、那坡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那坡县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高平、河江两省的苗皇、河广、通农、保乐、保林5个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23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公顷,辖有2镇7乡127个行政村3个社区;全县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6万人,世居民族有壮、汉、苗、瑶、彝等5个,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目前,那坡县贫困人口量多面广,扶贫开发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加快那坡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促进边境繁荣和边疆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6月,那坡县按照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开展了扶贫对象精确识别和动态管理工作。全县召开县级工作动员部署会3次,召开乡镇级工作启动会10次,培训人员达5962人次。贫困村申请98个,贫困农户申请27309户,按照国定、区定任务分解,拟定59个贫困村20816户81952人为精准扶贫户,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一申请、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方法,把真正的“穷人”识别出来,真实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状况,并全部完成识别和通过乡镇审核公示和县级审核公告,确保了扶贫开发攻坚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顺利推进,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

二、那坡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三)资金紧缺,影响精准帮扶的项目实施。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三是屯级公路建设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如__年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2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 26万元。__年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建屯级砂石路每公里建设补助标准为15万元,道路硬化建设为每公里30万元,但这与交通、发改等部门建设补助标准仍相差较大。四是产业开发资金有限,产业开发难于形成规模。围绕贫困村产业开发项目,只是软枝油茶、水果种植和养母猪养殖,实施的项目分散,形不成大规模。如去年参加全区扶贫示范工程“十百千”软枝油茶项目申报和竞选,和参加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竞选中,那坡县没有得到专家评审团的认可,项目落选,连片产业开发无法实施。五是“兴边富民”试点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暨“兴边富民”先行先试点建设中,共有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建设等项目,涉及扶贫、发改、住建、水利、文体、卫生、电业等部门,虽然得到区内外有关部门的一些资金整合,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推进那坡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强化评议手段,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六)落实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 “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300字

。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月上旬,由县政协副主席穆丽萍带队,县政协民宗委、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在有关部门及镇村积极配合下,分别深入到郭镇镇北河沟村、徐家坪镇周家坝村、白雀寺镇白雀寺村等镇村,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扶贫项目、走访座谈实施项目贫困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就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概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扶贫政策措施,并及时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略发〔2024〕7号),聚焦精准扶贫,着力行业扶贫,推进社会扶贫,促使全县贫困面貌持续改善,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通过实施脱贫目标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干部驻村帮扶到户五大精准扶贫措施,使全县贫困人口由2024年的7.58万人减少到2024年的4.78万人,年均下降12.5%,2.8万个低收入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24年底的53%下降到33.9%。

(二)贫困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全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较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6.3%。支出方面,贫困户在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增幅均在80%以上,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三)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加大。2024年,全县投放产业扶贫贷款785.82万元,贴息55万元,扶持496户贫困户发展产业;41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资本金超过了1000万元,借款率75%,回收率95%。横现河省级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稳步实施,已完成投资98%,扶持带动贫困户332户,占计划350户的95%;两流水村“贫困人口创业示范试点项目”和“互助资金创新试点项目”全面启动。

(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整体推进、连片开发、集中攻坚”扶贫开发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实施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陕南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科技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七项工程,使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2024年,全县实施秦巴片区扶贫规划项目完成总投资12.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01亿元,产业项目投资1.87亿元,民生项目投资3.61亿元,公共服务项目投资1.04亿元,能力建设项目投资302万元。

二、开展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年来,尽管我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我县贫困人口基数大,精准扶贫工作启动时间短(刚刚实施一年),因此,在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困难:

(一)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当前,除绝对贫困人口和低保户、五保户易识别外,大多数群众很难准确确定是否贫困。一是贫困户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部分村干部对精准扶贫政策把握不准,扶贫对象难以界定。加之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多由村干部决定,一些地方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在确定贫困户时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现象;二是部分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精准扶贫工作不重视,在贫困户建档立卡时有走过场现象,且县、镇包村干部也没有进行认真核实,导致精准扶贫数据不精准;三是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部分农户不讲实话,不如实填报收入情况,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贫困户系统,还有部分真正的贫困户没有被纳入进来;四是存在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的现象,很难精准界定。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安于现状,没有发展动力;二是部分贫困户不愿积极就业,不谋求发展思路,一心想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三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针对性不强,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我县过去注重整乡整村连片推进扶贫工作,按照“一村一品”进行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但在精准扶贫到户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户的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不同,基层政府在引导方面没有针对一户一策、因户制宜、因地制宜,造成个别农户对扶持项目不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同时,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

(四)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精准扶贫的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我县目前在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还相对滞后。一是全县有16个贫困村被列为“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项目村,这些村都有80-100万扶持资金,其中70%的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增收产业,但由于缺智力、缺劳力、缺技术的贫困户无能力发展增收项目,导致这些项目村的产业扶持资金“闲置”花不出去,没有真正发挥出扶贫资金的效益;二是产业扶持资金额度较小。在调查走访过程中,农户反映每户专项扶持资金限额5000元,带动不了增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如:一户按发展100窝猪苓计算,农户需要投资9000余元(不包括原材料和人工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次性投资成本过高,导致到户产业难以实施;三是全县仍有80个贫困村没有安排产业扶持项目,这些村的部分贫困户想发展产业却没有项目支持和资金的投入,致使扶贫工作推进缓慢。

三、意见及建议

精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现实出发,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瞄准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政策宣传,精准识别到位。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政策和《陕西省扶贫开发条例》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干部和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工作,依法抓好扶贫,促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措施、目的要求的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建议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研究吃透上级扶贫政策,切实做好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工作,准确掌握贫困现状,加快制定贫困户动态管理办法,使扶贫对象进退有章可循,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因村因户制宜,完善扶贫发展规划。围绕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对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摸底归类、建档立卡,精准帮扶到村到户。一是建议根据建档立卡数据分析,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进行分类,因村、因户制宜研究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因人实施。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二是建议加强与民政部门的有效衔接,对因智、因病、因残的特困户或“五保户”以及无发展潜力的对象,纳入惠民政策予以保障;三是建议对具备条件容易脱贫的对象,要优先纳入脱贫计划,制定相关扶持措施,让其早日脱贫。

(三)加大产业扶贫,缓解贫困户的资金压力。产业发展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一是建议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要引导、督促龙头企业履行帮扶义务,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的帮扶重点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主动结对包联贫困户发展生产。对积极扶持贫困户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要在税收减免、扶贫贴息等政策上给予优惠,以形成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三是建议注重激发群众自我脱贫意识,鼓励实施多元项目发展脱贫,县、镇可以筹集一定的资金,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四)整合项目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建议对各贫困村确需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由县职能部门统一规划,编报项目进行上报,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二是建议县财政每年捆绑、调剂一定的资金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项目和资金主管部门要严格项目和资金审批,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投资和资金浪费。

第五篇 关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3600字

关于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__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__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星级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第六篇 关于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050字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根据石柱县委、县府、县扶贫办的要求,我镇派出专人3名,前往沙子镇鱼泉村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鱼泉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80户,154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53户,建卡贫困人口40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04元,较全镇人均纯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153户,未解决人饮安全卫生的750人,未通广播的组7个,未通电话的组3个,电话普及率60%,电视入户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农业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内现有五保户11户(19人),镇通往村内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组7个,涉及里程40余公里。农村住房砖混结构比例为4.37%,村内现有危房户420户,急需新、改建房270间10800平方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人饮、基本农田、农田水利、贫困户住房、生态移民、村级组织建设、医疗卫生、文化阵地、农村通讯通电、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农技推广)和发展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上急需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鱼泉村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长期不能摆脱贫困或脱贫后又返贫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是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传统保守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对科技吸纳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是结构单一,该村经济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四是地处偏远,交通不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五是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农产品销路不畅,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

六是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市场风险、工程建设、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常年返贫人口与脱贫人口基本相当,减贫速度缓慢。

因此,加大扶贫投入,特别是贫困村整村脱贫力度已刻不容缓。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产品销售难。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等多种原因,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如果大规模发展某种优质、高效产品,势必会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进而损伤农民的直接利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技术推广难。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农业新技术难度大,并且基层现有的极少的农技人员主要精力放在种子、农药、化肥的销售上等多种原因,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难。

3、农业项目选择难。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心想的是如何发展地方经济,如何为民增收,如何让农民致富,但农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除非包赚,否则很难调整,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包赚不赔的项目的确很难把握。

4、规模经营运作难。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户对土地都有自己的经营权,地方政府只能进行指导和建议,很难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

四、建议

1、消除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2、实施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充分挖掘劳动力潜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3、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根据鱼泉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在白果树栽培、核桃树培育、菜牛发展、中蜂养育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在3年内达到白果树1000亩、核桃树1000亩、菜牛年出栏__头、中蜂3000群的规模,让农民真正有致富项目。

4、加强基础设施建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消除坑洼土路,修筑一些水泥路,解决农民出行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鼓励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医疗投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返贫。

5、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贫困地区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要将计划生育与扶贫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同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给予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先扶持和适当的奖励。

6、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升学率,减少失学率,加强基础教育。

第七篇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5200字

关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严湖村贫困现状剖析

严湖村有2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81户,农业人口2765人。该村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北部山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推进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贫困户减少到目前的132户416人。但由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产业基础脆弱,农民收入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202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只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7元的56.5%。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弱。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虽在3年前完成硬化,但28个村民小组8条通组公路仅有3条完成硬化,有5个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离圩镇远,且无村完小,三年级以上需到15公里外的蓝田小学就读,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全村目前仅有村级卫生室1个,卫生设施及设备配置不全,疾病防控能力差,看病就医很不方便。三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有的从水井里挑水,有的从水井里抽水,也有的从山中引泉水到家,饮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用电通信质量不高。全村虽已全部通电,但因线路老化,供电线路长,电压不稳定,部分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28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组未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

(二)农田水利设施差,土地产出低。全村共有耕地1884亩,人均耕地0.68亩,只相当于全省人均1.045亩的65.07%、全国人均1.35亩的50.37%。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大部分山塘水库等灌溉工程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大部分耕地属中低产田,甚至是“望天田”。种植结构单一,基本上只种一季水稻,种植效益低。人均山地虽有8.7亩,但多为荒山和残次林,占全村林地80%以上;油茶林全部为低产油茶林,产量很低,经济效益差。

(三)群众收入低,居住环境差。就该村整体情况来看,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务农两个方面。务农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部分农户养猪、鸡、鸭、鱼或牛、羊等,但形成不了规模,基本满足于自给。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当地政府正着力推进油茶低改,但这些项目由于刚刚起步,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低于国家贫困线的贫困户132户,416人,贫困户数占全村户数的19.38%。在住房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土坯房改造,尽管大多数土坯房改造完毕,但相当一部分农户只是搭起了房屋的框架,无钱装修,生活设施简陋,有的为建房还欠了一_债。尚有70户农户仍然无力改造。

(四)增收难度大,脱贫任务重。要改变严湖村的贫困面貌,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方面,必须有效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造成该村农户整体收入较低,除了该村土地资源不足、生产条件较差、没有带动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外,与当地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群众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无论是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甚至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村里文化生活贫乏,导致村民喜欢聚集打牌,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创业氛围不浓,致富热情不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目前之所以还有132户计416人没有脱贫,其主要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大病医治拖累所致。很大一部分贫困户是因患重病,医治花费大导致负债累累,陷入贫困。在贫困人口中,有126人身体不健康,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其中有27.5%丧失劳动能力,不仅不能劳动,还需常年吃药并要有人照料,平均每户每年医疗消费为1056元,占家庭开支的20%以上。二是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70户(占贫困户的53%)因为缺劳动力,有54户(占贫困户的41%)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16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三是先天不足。在132户贫困户中,有88户低保户(占贫困家庭的67%),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还有14户五保户,必须由政府给予生活保障。

严湖村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132户的增收脱贫问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奏效。

坚持标本兼治,因户精准施策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严湖村虽然贫困程度比较深,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通过扶持可以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脱贫目标。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对路子,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增加收入同时并进,瞄准对象,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一)坚持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增收。近期,要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尽快增加贫困户收入。一是抓两个基地。拓展油茶基地,在两万亩低改和两千亩新植油茶的基础上,继续新增油茶低改5000亩,新植油茶2000亩,逐步成片。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每年增加500亩,最终达到3000亩以上规模。二是抓种养发展。包括:巩固水稻种植,提高种粮效益;依托龙头企业,与赣州城区市场对接,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种植500亩大棚蔬菜;利用低山丘林山坡和门前屋后等闲置土地,栽种桃、李、梨、金桔、蜜桔、板栗、杨梅等小水果1000亩以上;利用闲置山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等产业,增加部分收入。三是抓光伏发电。利用村部学校等公共建筑屋顶,鼓励和扶持农户利用家中屋顶发展光优发电产业,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在发展好上述三个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从保护好严湖古井、古屋、古驿道、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古代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保护好集中连片老土坯房,改造升级为百年客家民居;利用新江河落差大、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新江河漂流、新建古法榨油厂和油茶文化、新型“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严湖旅游,使其逐步成为严湖百姓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坚持标本兼治,抓好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加大教育扶持力度。一是要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大山。为此,一方面要新建新江教学点,完善严湖小学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恢复村完小,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村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此外,还可对接政府有关部门热心人士和社会各界助学团体,形成“一对一”帮扶,防止因学致贫。二是要抓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和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技能培训,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农村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同时,可成立村农民夜校,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油茶、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开发效益。

(三)瞄准132户贫困户,落实近期脱贫措施。为实现上犹县确定的2024年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当务之急是瞄准132户461人的增收脱贫问题。当下,要集中力量抓好两个增收项目建设。一是油茶低改。平均每户扶持油茶低改10亩,按照第一年投入1100元(油茶低改可补助800元),后两年每年投入300元的标准,每年每户再扶持3000元,连续扶持3年直到进入产果期,实现盛产期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左右(近期每户7000元左右收入)。二是光伏发电。选择租用一个闲置山场,集中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户30平米,每户贷款2.4万。在脱贫之前,每户每年补助4000元,解决贫困户的还贷问题,并可实现每户每年5000元左右的稳定现金收入。与此同时,按照国家政策,对14户五保户、88户低保户,实行兜底政策,解决好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对132户贫困户中72户有小孩上学的家庭,发动省公安厅的干部职工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降低小孩上学负担,并帮助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确保不因学致贫。对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14户农户,列入搬迁扶贫范围,搬迁安置到城区或工业园区附近,通过技术培训等,帮助进入工业企业就业,解决好生活出路问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抓村庄环境整治。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建设“诗画乡村”为目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包括平整土地、危旧房改造、道路连通、排水排污、改水改厕、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建设内容,优化村容村貌整体形象,使群众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有明显改观。二是要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以村部为中心,硬化环村道路3公里形成全村循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建设安全饮水工程,选好优质水源,集中建好中心水池,实行集中供水,铺设水管,解决全村500多户农户饮水难的问题;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新开水渠5000米,对村部前700余亩农田实施土地平整,提高耕地质量;改善通信设施,力争每个村小组通广播、通宽带网络,为发展电商销售打好基础。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可以保障该村现有贫困户按期脱贫,并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制度的基础上,能不因病返贫。

强化精准扶贫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严湖村能否实现脱贫目标,村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目前,该村有党员41人,其中18人外出创业或务工,力量不集中,党组织生活较为分散。为此,要紧紧依托省公安厅工作组挂村扶贫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支部建设。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支村两委工作制度、议事制度,健全农民自主投工投劳等机制,逐步形成村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好村部,完善农民夜校、图书室(农家书屋)、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设施,在村部设置党(村)务公开宣传栏。三是完善组织网络管理。重点抓好党小组建设,28个村小组分片成立党小组,按照“党建+”工作理念,将党小组融入到村民理事会、经济组织合作社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岗位锻炼,着力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从产业带头人、种养大户和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五是培育良好风尚。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

(二)强化产业扶贫措施。一是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在产业扶持上,要紧盯132户贫困户,除五保户由政府兜底外,对其余118户贫困户要一对一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人,制定任务书,签订责任状,分户建档立卡,分户制定脱贫计划和时间表,提出项目安排和具体措施,确保全村132户贫困户按期脱贫。二是搭建好组织平台。尽快组建油茶种植、蔬菜种植等合作社,制定好合作社运行机制,通过合作社为各家各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盘活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用活扶助资金。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村民及有一定实力志愿青年回村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三)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优化制度,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二是增强扶贫合力。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产业扶贫的项目,基本的资金必须打足,不能“钓鱼”。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强资金管理。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可组建村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对扶贫项目实施进行经常性监管和全过程跟踪,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四)建立后期帮扶跟进机制。通过精准扶持和攻坚克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由于这部分人的发展基础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做保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和意外情况,一部分人又将重新返贫。为此,一要建立脱贫后期帮扶机制。贫困人口脱贫后,要落实责任人进行3~5年的跟踪,继续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直至其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二要完善大病救助和商业保险制度。既要提高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还要加大大病医治商业保险力度,最后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三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四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将学杂费免费范围从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和中职教育,防止因学致贫。

第八篇 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3300字

一、那坡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二、那坡县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识别,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二是精准管理贫困户信息。

(二)精准帮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制。

一是实现帮扶责任的全覆盖。

二是确定帮扶项目。

三是确定帮扶项目完成时限。

四是确定脱贫时间。

(三)精准管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

一是实施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培训补助。

(四)强化扶贫对象的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长期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贫困户进退机制。

(五)精准考核,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一是督促检查,深入指导。

二是保障经费,加大监管。

三是建立帮扶监测机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分布广,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一是地区发展差异,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农村造血功能的梗阻。二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扶持难度大。全县7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是小学以下文化,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推进那坡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大力宣传,保障建档立卡工作有序开展。进一步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意义和目的进行再宣传、再动员,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加快推进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二)做好群众申报工作,确定帮扶依据。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理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三)注重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精准识别。在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群众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群众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张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四)强化评议手段,实施分类管理 。根据每户村民上年度收入情况,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进行民主评议。具体为:以村为单位,按照每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结合本村贫困人口指标数,从低到高进行分类排队,然后选择确定贫困户。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贫困村、贫困农户进行分类:一是将贫困村分一、二、三类进行优先扶贫开发投入建设发展。第一类是开展以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和电话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扶持;第二类是以发展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建设进行帮扶;第三类是以科技培训为重点的脱贫能力建设进行扶贫。二是对贫困农户再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区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落实帮扶方式,全面推进六个到村到户。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完成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贫困户应扶尽扶。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改进雨露计划实施方式,以贫困家庭和进城进园安置贫困户劳动力为重点,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对贫困村长期患重病、重度残疾、年老体弱的低保户、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实施危房改造计划,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位。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六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六)落实扶贫资金,实施精准投入。一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对59个贫困村,要充分借助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强化资源整合。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扶持贫困户 两后生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开展贫困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等。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就读技术院校和贫困户子女就读高中费用困难问题。通过各种扶贫培训,使贫困户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以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生产技能达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的目的,为贫困户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九篇 2024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1950字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乡党委政府认真开展了扶贫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乡位于__县西部边远高山区,距县城38.5公里,幅员面积54.91平方公里,全乡辖10村92个农业社,人口12888人,有残疾人500余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110余人。低保户275户605人,五保户19人。外出务工4000余人。现有耕地8000余亩,林地46000亩,茶叶10000亩,石斛10000亩。农民收入以石斛、茶叶、林业、外出务工及传统农业种植为主。202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5元。现有市级贫困村2个,县级贫困村4个。已建成村社道路100余公里。2024年全乡贫困户380户1199人,贫困发生率约10%,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贫困原因

(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无维修整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阶段,一遇灾害,常常绝产绝收。

(二)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长期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

(三)产业结构单一,全乡属纯农业乡镇,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茶叶、石斛种植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四)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许多林业资源无法进一步开发和变为农民收入,导致发展滞后。

(五)信息闭塞,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六)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我乡残疾人比例较高,减贫速度缓慢。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财政、民政、残联、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为成员的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组建了乡纪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督查小组,定期对各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24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380户1199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实施了__村社道扶贫建设1.1公里,__村社道1.9公里,补助30万元;2024年实施__社道1.9公里,__社道1.8公里,补助37万元;2024年__社道1.2公里,__社道3公里,补助36万元;__村450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补助8.55万元;2024年正在实施__社道2公里,小溪村社道2公里,将补助48万元。

2、产业扶贫:2024年在__村、__村、__村开展贫困户种植石斛帮扶,共帮扶90户贫困户315人,种植石斛21750丛,补助17.4万元。2024年__石斛帮扶贫困户112户377人,种植石斛32700丛,补助26.16万元。帮扶全乡贫困户228户721人,种植茶叶368亩,免费发放茶苗165.6万株。帮扶贫困户脱贫112户365人种植石斛、养鸡、种茶,户均补助2000元。2024年对全乡132户378人贫困户扶持石斛种植,每户补助2000余元。

3、智力扶贫:2024年开展石斛种植技术培训、茶叶种植培训、电脑培训700人次,;汽车驾驶培训5人次。2024年开展茶叶、石斛种植技术培训900人次。2024年已开展技术培训200人次。

4、实施城乡低保、五保生活保障。2024年对生活十分困难的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275户608人,人均月补助9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280元。2024年纳入低保295户697人,人均月补助100元,纳入五保19人,人均月补助300元。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我乡脱贫368人,2024年预脱贫250人。

四、思路和对策

1、加大石斛、茶叶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石斛产业基地,带动全乡特色石斛产业的发展,扶持贫困户种植石斛脱贫致富。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组织贫困户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收入。

5、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争取落户贫困村,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6、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7、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乡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乡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十篇 2024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2600字

2024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认真开展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干部走基层,真情五为民活动,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川委发[2024]10号)、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精神和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2024年-2024年定点扶贫工作意见》(高扶组[2024]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的总体要求,对对口联系的帮扶村大窝镇陈坳村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活动,现将我局帮扶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定点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落实民生工程政策措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已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为主要任务的阶段。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我局把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脱贫与发展作为己任,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做到帮扶对象不脱贫,单位干部不脱钩。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我局专门召开了党组会议,研究布置了具体的定点扶贫工作,成立了局长、党组书记黄应友为组长,副局长徐刚、李春兰为副组长,各股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帮扶活动的组织、检查、督促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了定点扶贫工作责任机制,在年初就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工作,按时报送计划、总结和帮扶信息。三是开展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三、瞄准对象,抓住重点

我局根据部门实际,充分动员有能力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帮扶到户,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和发展机会,使扶贫解困明显推进,新农村建设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一是落实包村帮户责任。单位主要领导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亲临帮扶村,走访820余人次,慰问贫困群众和贫困党员家庭10户,送去价值3000元的米油肉等生活用品,我局还筹措了8000元,为贫困户购买了化肥,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并为张云珍、伍秀珍两户分别送去了慰问金1000元用于购买衣物,并鼓励他们要坚定生活信心,自力更生,找准致富门路,早日脱贫致富。档案局帮扶小组还向困难户发放了帮扶信息卡,确定了班子成员一对二,普通职工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二是帮助制定帮扶计划。扶贫领导小组根据对口联系的大窝镇陈坳村的具体情况,与结对帮扶村陈坳村村委共谋发展路,共商致富良策,档案局一行根据在农村工作多年的经验,建议陈坳村理清自身发展优势,谋划发展思路,放大自身资源集聚效应,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培育花卉、树木,发展茶叶,规模型扩展大窝特色水果李子、桑树等果桑产业,组织陈坳村贫困群众和党员到羊田乡参观学习先进的种茶技术和养殖技术等;同时,档案局提出将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面帮助陈坳村发展经济,早日走上致富路;三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扶贫领导小组积极动员单位有能力有爱心的退休职工加入到帮扶行列中来,开展老同志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为陈坳村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使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同时也有一个更好地学习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民增收难,生产无发展后劲,干部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贷款难。

强化思想引导,转变群众观念:宣传是工作开展的首要工具,组织召开社员会、户长会,向群众宣传党对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富民措施和扶持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突破现在生产生活模式,引导群众怎么发家致富,怎样才能增加收入,解决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穷则思变;调查研究,合理规划:乡镇、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召集群众座谈商议,调查摸清情况,分析镇情、村情、组情,规划到田块、地块、山头,合理规划布局,找准发展产业的项目;务实工作,树立典型:党员干部,特别是涉农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农民,到田间地块,督促检查项目、产业落实情况,帮扶指导,用科技指导农户发展经济,同时搞好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把典型树立起来了,其他农户就会跟上去;部门配合,项目支撑:制定考核激励机制,抓住国家对三农工作的大量投入,争取上面的项目支持,搞好土地流转,集中成片打造产业集群,引进企业进驻,保障群众利益;增加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后劲: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返乡创业,在政策扶持、协调贷款等方面提供帮助,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业平台。

2、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在帮扶的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

县级对口联系帮扶部门由于自身部门条件所限,在对困难村、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上和人、财、物的投入上杯水车薪。我们要转变帮扶思想,不是困难群众缺什么我们就拿什么,而是应该积极地与相关涉农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将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他们反映,与他们一道积极地争取相关项目,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方案;同时积极地做好困难群众的思想工作,使相关的帮扶项目,帮扶方案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和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大对贫困村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的走访力度,及时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及时地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2、对帮扶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授人以渔改变授人以鱼的帮扶方式。

定点扶贫工作是各级党政机关肩负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政治任务。不得不说,在定点扶贫工作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党员是人民的公仆,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我们会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24-2024年定点扶贫工作意见》继续贯彻执行定点扶贫工作,使帮扶的贫困群众和贫困村更好地解决温饱问题,更早地走上小康之路。

3、考虑到陈坳村信息化技术较为落后,我局计划筹资一万元为村委会购置3台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以方便陈坳村村委会及村民及时了解信息,开展活动。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第十一篇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2750字

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全县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全县20个乡镇(场)辖348个行政村(居委会),经调查统计汇总,总户数为138839户,603478人,总劳动力数为343674人,外出务工人数达138707人,占总劳动力的40.4%。全县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万亩,人均耕地0.9亩,其中:水田面积98107亩,旱地面积431193亩;山林面积252万亩,水面面积42.4万亩。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与2024年相比增长45.3%;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7亿元,与2024年相比分别增长67.9%、10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与 2024年相比增长11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462元,与2024年相比增长31%;农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与2024年相比增长 30.5%。

__县的贫困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贫困人数多。据各乡镇(场)填报,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户有87201 户,2595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2.2%,其中纳入扶贫对象的49916户、172186人;35428户60401人享受低保,5599人享受五保供养。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县有79764户不能达到安全饮水标准,占总户数的57.5%;疾呆傻残的人口达22772人,占总人口数的3.8%;有 48713户仍然居住在草房或土坯房,占总户数的35.1%;有2405户没有通电,有212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三是致贫原因多。除自然条件原因没有脱贫外,全县因灾、因病、因学、因工程致贫的有41618户,占总贫困户的47.7%。其中因灾致贫的有13770户,占15.8%;因病致贫的有 18476户,占贫困户的21.2%;因学致贫的有7325户,占贫困户的8.4%;因工程致贫的有2047户,占贫困户的2.3%。

二、近几年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全县抢抓国家“连片开发”项目试点、国家“雨露计划”试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机遇,着力构建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工程,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扶贫开发目标,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市高度肯定,省委、省政府两次在十堰召开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推进会,都安排了到__县现场观摩。主要体现在:

1、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投入专项扶贫资金9800万元,启动了36个纳入“十二五”扶贫规划的重点村建设。按照“村村晴雨畅通”的目标,新修、维修村组公路150公里,打通了一大批生态旅游路、经济循环路、通村断头路等,有效解决了部分扶贫村行路难、发展难的问题;统筹水利、移民、发改、扶贫等单位的改水项目,大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修、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513处,铺设饮水管道126千米,大部分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投资285 万元,扶持建设村支部35个,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对鲍竹路沿线980户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净化、亮化、美化的扶贫示范点;注重教育卫生事业建设,重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普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4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全面通过省市验收,2024年启动实施的12个扶贫重点村规划项目已完成80%,2024年启动实施的12个重点村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2、稳步抓好迁移扶贫,生存环境逐步好转。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资金1374万元,其中扶贫搬迁1305户、1044万元;生态移民 1098人、330万元。狠抓重点村搬迁,按照户均不超过8000元的补助标准,在重点村扶贫搬迁783户,到户资金626万元,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突出试点区搬迁,按照全县统一布局,突出抓了柳陂、青曲、鲍峡三镇的相对集中搬迁试点。柳陂镇投入扶贫搬迁资金215万元、搬迁269户,生态移民115人、到户资金35万元,打造了卧龙岗社区扶贫搬迁与移民内安相结合的搬迁移民亮点;在青曲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51户,到户资金 120万元,生态移民550人,到户165万元,打造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亮点;在鲍峡镇扶贫重点村搬迁177户,到户资金142万元,生态移民67 人,到户资金20万元,为鲍竹路沿线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奠定了基础。兼顾零散户搬迁,对深山和库区等生存条件特别恶劣的农户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搬迁194 户,到户资金155.2万元;生态移民366人,到户资金110万元。

3、强力推进连片开发,示范效应得到体现。抢抓“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新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强有力推动,在项目区茶店、柳陂2个乡镇6个村规划60个建设项目,试点区投入资金9534.6万元,占规划计划投资的166%以上,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部门投入及社会帮扶8144.6万元,群众自筹390万元,2181户农户得到有效扶持,直接受益贫困户806户3255人。试点区人均纯收入达4288 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580元,分别比实施前有了明显提高。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工作取得产业特色凸显、基础明显改善、示范带动增强的良好成效。

4、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后劲增强。围绕“调精乡村旅游产业、调大核桃产业、调强蔬菜产业、调活养殖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要求,打造示范样板,逐步形成偏远乡镇核桃带、城郊国道沿线种蔬菜、深山溪水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格局;启动36个重点扶贫村产业建设,新发展产业基地7.02万亩,人平1.3亩。其中,蔬菜2万亩,核桃3.6万亩,其他1.4万亩,发展养殖小区11个。如南化塘镇发展核桃3万余亩,青山九里岗村新建千亩茶园,宏阳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养殖规模已达到3000余头;启动9个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发放互助资金总量就达104.97万元,746户社员从互助社借款。如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五组贫困户赵明海从事生猪养殖,因资金紧张陆续向互助社借款2次,累计借款1万元,去年出栏生猪220头,年收入增加3 万元。同时,全县投放扶贫小额贷款129万元,扶持900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人均年增收450元。

5、倾斜扶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郧府、统香、渝川等一批市、县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已向渝川、郧府、统香等十几家龙头企业贴息1000多万元,拉动贷款3.3亿元。其中,向渝川贴息300余万元,拉动贷款近一个亿,带动10余个乡镇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把九龙瀑作为乡村旅游业的龙头给予扶持,贴息50万元,拉动贷款1500万元,使景区各项设施逐步配套到位,景区收入大幅增加,景区沿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作用,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整村”的有效带动机制。如丰神林果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核桃产业基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3个村 300多农户走上致富道路。以十堰市扶贫产业示范园为平台,围绕县域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发农产品近20个。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22日,由傅主任带队,全体常委参加,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城关镇、大新镇、新集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现场,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并到城关镇淮五村查阅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 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同步小康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扶贫工作情况信息

  • 2024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
  • 2024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99人关注

    按照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党组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市委农工部、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从6月2日至5日,先后深入武山、甘谷、 ...[更多]

  • 2024扶贫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十二篇
  • 2024扶贫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十二篇98人关注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相关要求,根据县委统一安排部署,近期我乡在11个村范围内开展了精准扶贫摸底调查,通过广泛走访农户,深入交流,实地查看,对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有了一个 ...[更多]

  •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五篇
  •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五篇91人关注

    通过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 ...[更多]

  • 2024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二篇87人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 ...[更多]

  • 2024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二篇
  • 2024年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二篇74人关注

    按照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党组安排,市政协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市委农工部、市扶贫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从6月2日至5日,先后深入武山、甘谷、 ...[更多]

  • 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十二篇
  • 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十二篇72人关注

    中山市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指示精神,加快粤东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其中,在陆丰市陂洋镇三岭村对口扶贫工作中,经过多次实地考 ...[更多]

  •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五篇
  • 2024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五篇68人关注

    。为摸清我县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5月上旬,由县政协副主席穆丽萍带队,县政协民宗委、经 ...[更多]

  •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
  • 2024年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十一篇56人关注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22日,由傅主任带队,全体常委参加,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 ...[更多]

  • 2024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九篇
  • 2024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九篇50人关注

    2024年,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认真开展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干部走基层,真情五为民活动,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