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报告大全 > 社会报告 > 社会报告

文化建设优秀学校申报自评报告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2-28 07:00:06 查看人数:52

文化建设学校申报自评报告

第一篇 文化建设优秀学校申报自评报告5750字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依据__县教体局《关于印发<__县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评估标准>》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做好申报创建工作,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努力改进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现将自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整体概况

__县第一实验学校,始创于XX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总投资8500万元,占地127.7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XX0平方米。设计小学教学班24个,中学教学班12个,幼儿园教学班9个,可容纳学生XX余人。现有在校生1390人,教学班28个,教职工87人,专任教师71人,教师中荣获“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荣获“市优秀教师”称号3人,荣获“市学科带头人”称号5人。

学校于XX年9月开始招收小学部和幼儿园学生,XX年9月招收初中生。在县委、县政府和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全体教职员工发扬“团结、求实、奉献、创新”的一实精神,秉承“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爱为源、以人为本,培养师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师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充分依托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努力创办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义务教育学校。

近年来的学校建设中,我校充分认识到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全体师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和学生优秀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在县教体局的正确指导下,我校师生上下一心,经过不懈的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规划建设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确保经费保障到位。

1、领导重视,健全工作机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全体班主任

2、做好规划建设,宣传教育到位:

我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了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且落实效果好。加大对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宣传。我校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升旗仪式,以及入学教育、军训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运动比赛、纪念仪式、读书征文等活动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与领会,去探索校园文化的自身规律和教育改革相联系的内涵实质,真正做到高度认识和大力推广校园文化。 3、重视经费保障,纳入年度预算:

我校将学校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视核心理念,创新打造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

我校把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核心。注重培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结合学校特点形成了一种学校无形的人文精神。

1、规范办学行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明确,办学行为规范,办学有特色。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作息时间,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展了阳光大课间活动,开齐开全学科课程,除音、体、美外,坚持开设综合实践、地方校本课程等薄弱课程。加强作业管理,实行班主任协调、级部主任把关制度,统筹作业时间控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家校交流,定时召开家长会,设立家长接待日,开通班主任家长联系热线,形成家校育人合力。为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我校结合实际,特别是对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新成果,比如校徽设计、班徽设计等,对于优秀作品进行表奖,并在校报上发表或进行公开宣传展示,让广大师生从对学校的关心和热爱做起,树立起学校意识。我校非常注重“三风”建设,教风踏实、求真求善、不断创新,学风规范、善学乐学、全面发展,并处处彰显平安、文明、和谐的良好校风。

2、锤炼师德,铸造教师文化。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我校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入手,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多次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狠抓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要求班子领导树正气,讲团结,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时时处处为教师作出表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查摆整改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全校一盘棋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不断完善学校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四位一体”的师德考核办法,对职称评聘、评优树先实行“一票否决”,坚决纠正师德失范现象,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现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质的教育服务,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营造风正气顺、团结向上的校风和教风和学风。教师教学认真严谨,努力创建学习型团队,开展读书活动,撰写读书笔记,“书香校园”建设效果明显。学校尤其重视教师培养、培养,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科研活动丰富,教师参与积极性高,教科研氛围浓厚,成效显著。

3、德育为首,强化学生文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把德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有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划,年度有计划、有总结,每学期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网络,家长委员会工作成效显著。创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教育,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法制、行为规范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如:规范养成要求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如针对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学生量化考核细则》,从教室、卫生区清洁,课堂和考场秩序,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因班制宜,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班级常规工作量化评比等方面抓起,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生学习自主愉快,精神饱满,充满活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

(三)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建一流基础设施,抓好校园物态文化环境的着力点。

1、学校把校园基础设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学校的各种标牌精致规范,校门、校牌设计整洁大方,建有体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文化建筑;有规范的宣传橱窗、阅报栏;走廊、过道和室内悬挂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美工作品。并绘制了学校介绍册、宣传片,体现学校特色。学校整体布局合理,各区域文化主题鲜明。规范班级文化建设,班训、班规、学习园地等文化内容布置上墙,教室内国旗、学生守则及规范等张贴规范,黑板报、读书角经常更新,班级文化有特色。我校加强图书室管理,藏书量按规定配备,并逐年增加;阅览室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图书、报刊、基本满足师生需要,并能全天开放,利用率高。音、体、美、科技、实验、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教育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各专用教室管理规范,有校内外德育基地、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学校建有校史室、荣誉室、陈列室等,形式多样,氛围浓厚。

2、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是校园物态文化环境建设的着力点。我校环境优美,无乱搭乱建现象。美化绿化到位,绿化用地生均不低于4平方米,基本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格调高雅,富有教育意义。

(1)校园净化。

干净、整洁的校园是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一年多来,我校通过整体规划,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努力提高外部环境。修建塑胶操场、篮球场、幼儿食堂,修建报告厅,增设和改进校园双控系统。同时加大值周检查力度,做到校园各个区域无白色垃圾无石块杂物。使学校整洁文明,象一个真正的大花园。

(2)校园美化。学校在净化的同时做到美化。建立诗画墙壁走廊,与凸现办学理念的慧泉景观遥相呼映,各楼层的文化精心设计,色彩艳丽,内涵深远。无论白天与夜晚置身校园,不但使人神情愉悦,还会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熏陶。学校的各种牌匾制作规范精致,在走廊过道分别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名言、科普挂图;教学楼各班前门左侧分别悬挂的是由学校统一加工而成的各班的班徽设计图案及寓意;充分发挥我校美术教师和美术生的特长,将他们的书画作品精心装裱后,悬挂在大会议室及阅览室;在学校甬路旁边设置宣传窗,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的基础上,按统一要求布置,同时又提倡各班级在兼顾规范的同时,适当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各班级文化建设的品位,为全校同学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办公室美化工作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各教师办公室做到布置优雅大方、整洁卫生、富有文化气息。

(3)校园绿化。历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创建绿色学校。学校绿化面积XX0多平方米,覆盖率高达70%。在校园绿化过程中,力求做到富有层次感、艺术性和观赏性,并配有专业绿化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修剪。如今的__一实,你不能不为她的优美环境而钦叹,可以说一实中的外在景观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块绿地,每一个景观都倾注了一实人的拳拳爱心。

(4)校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提倡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要求教师上课、与学生交流、谈话等活动,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校内必须使用普通话,提倡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公用文字规范化,学校公文、标牌、墙报等校园文字使用规范化。校园内杜绝了不健康报刊、杂志、歌曲、图片等文化垃圾。

(四)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建章立制,狠抓阳光校园建设。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安全、后勤、体卫及考核奖惩等现代化管理制度,内容科学并汇编成册,考评执行到位,体现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自主管理。学校以打造阳光校园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党、工、团队组织健全,校务公开执行到位,教代会作用发挥良好。建立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开展学生不良心理访谈活动,一年内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五)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落实课程方案,突出抓好“薄弱课程”的管理。

学校把课程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夯实了学科课程,开发了以“三生”为主题的校本特色的课程,还开设《轮滑》《舞蹈》《舞动的线条》等多种独居学校特色的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的校本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提升到文化层面来管理,在课程建设、体系确立、评价模式等方面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规范考试管理,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级部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及实施方案,建立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课程结构体系。学校课程开设教师参与率不低于85%,学生参与率达100%。效果明显,形成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次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六)活动文化建设方面: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将活动文化作为德育的主载体。

1、常年坚持实践活动:坚持每周一的升降国旗、国旗下讲话制度,学校网站开设专题反映学生活动的栏目;利用校园广播站等多种宣传媒体对学生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并有记录;主题班队会等形成制度,定期活动并有记录。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德育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精心组织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利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举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迎新联欢会、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七一、十一、九九重阳节,开学典礼,以及各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都力求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实践性相统一。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学校每年拔出专用经费,添购新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充分利用中午、傍晚和双休日时间向学生开放阅览室,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组织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年举办“读书节”,利用讲座、演讲、征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假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开学后上交读后感,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

3、艺体教育常抓不懈。每年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师生参与面广。扎实开展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我校设有舞蹈室,声乐室、器乐演奏室等设施,组建了各类艺术团体和兴趣小组。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特别注重了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每个班级开设美术课的基础上,在每个年级都设有美术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学校“艺术节”期间,每个班级都展示出满意的绘画作品,与同学们分享。我们在校园传统文化基础上,各班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活动。课前一支歌,中英文演讲,中英美文赏析,时事新闻发布会,百科知识积累,许多班级还自编班歌,学生自己作词,班主任老师修改定稿。学校为各班配备了一根长跳绳、10根短跳绳和10个毽子、2付羽毛球拍,加上学生自带的小健身器具使学生有了“玩”的条件,活动使每个课间“鲜活”了起来。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声乐、舞蹈、器乐、书法、绘画、足球、篮球、田径、武术等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定时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其中老师们培养出了许多“小老师” 和“小教练”在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1000多人的健美操、武术操队伍在操场上摆出极大的阵势,演绎着运动的风采。

4、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充分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组建了文学社、书法社、篮球俱乐部等几十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七)特色与成绩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成绩喜人,硕果累累。

校园文化建设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荣誉。一年多来,学校通过了“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县“平安和谐校园”的创建;健美操比赛中荣获全县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县委、县府等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对于学校的文化办学经验和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校园文化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与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创设优美的校园文化而不懈追求!

第二篇 关于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2300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法院文化如同无声的细雨,对法院干警的道德修养、职业操守、办案质效和办案能力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如何抓好法院文化建设,__法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政治业务素质提升,突出文化建设的实用性,使法院干警在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等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奎十年来,__法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法院”、“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单位”、“省径文明单位”、“省径文明卫生单位”等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文化建设这一“助推器”。

该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努力提升班子队伍的综合素质。着力构建颇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廉洁勤政文化、团队协作文化。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法院干警的精神粮食,该院紧紧围绕“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举办“学习身边典型,弘扬法治精神”的演讲比赛,开展zd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从思想上提升干警素质。开展书记员打字速录竞赛、裁判文书评比、庭审观摩、听评庭审等活动。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层层签订廉洁责任状、发放廉政卡、观看反腐__录像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加强干警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以防患于未然。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文娱活动,丰富了干警的文化生活,磨炼了干警的意志,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二是充分发挥法院行为文化的引导功能,努力提高规范化执法水平。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规范》纳入干警政治业务学习范围,模范遵守司法礼仪,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围绕法院“人民性”不断深化便民诉讼举措,开展假日法庭、山野法庭、巡回办案,为人民群众提供诉讼方便,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缓解畏诉心理,真正做到法官是人民的法官。

三是充分发挥法院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努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规范权力运行,该院将诸多管理制度汇编成《法院管理规范汇编》,涵盖综合管理、审判管理、人事管理、廉政管理等法院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项具体制度都细化到各个重点部位和具体环节,使干警时时可对照,处处有标杆。并且,狠抓制度落实,加强制度执行的“平等化”和“效果化”,所有干警不论职务高低,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政工、纪检部门不定时地对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的贯彻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努力提高制度的刚性力,增强干警的规则意识。

文化建设的瓶颈

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少数干警在思想上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认为搞文化建设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进而简单地认为组织几次书画展、开展几次文娱活动、或者投点资金改善一下硬件设施、悬挂几幅文化匾牌或标语就是“文化建院”了;或者认为搞好这项工作是领导的事、是多数人的事,少一两个无关大局。二是少数干警对推进文件建设态度消极。对开展的各项文化建设活动消极对待,能推就推,能省就省,应付了事,缺乏主观能动性。三是文化活动载体有待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学习宣传行政化、会议化和单一化状态,不少庭室局队的宣传学习仍然停留在读读文件、开开例行会议等传统的学习教育方面,很难充分调动广大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四是文化建设的行政化现象严重。一些所谓学习教育活动,无视文化建设的规律,盲目下达文化建设的任务和指标,随意规定文化建设的期限,结果非但没有促使文化建设得到理性培育,反而使文化建设迷失了方向。

文化建设的对策

居强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既要防止庸俗化,搞形式主义;又要避免抽象化,避免文化建设与工作实际相脱节。要找准切入点,坚持实用有效的原则,服务于法院工作大局。

一是要立足法院自身,同时大力争取外部支持。首先,法院文化建设应当立足法院自身,做好法院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法院文化建设初期的各项准备,营造法院内部的学习氛围。其次,要积极优化外部环境,进一步争取党委领导和人大支持,使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法院基层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二是要重视司法礼仪。司法礼仪是法院文化的外化、直观和感觉形象,是法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司法礼仪不仅树立了法官及法院平等、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也捍卫了国家法律的神圣权威和尊严。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无以替代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因此法官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礼仪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要严格依照法院司法礼仪来要求自己。

三是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使法院文化为广大干警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首先是提炼法院精神,设立集中体现法院精神的院标,以激发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尊荣感,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其次是打造平台、优化载体,丰富法院文化建设;办好审判理论刊物,打造法院文化名片;办好法官博客论坛,开辟法官理论交流阵地;办好法院互联网站,擦亮传播司法文明窗口。

文化建设结语

法院文化建设是法院工作永恒的主题,文化建设理应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执法办案为立足点,以群众工作为着力点,以自身管理为结合点,在遵循司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努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法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第三篇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2050字

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欧威尔公司文化建设总结报告

东莞欧威尔工艺品有限公司自1996年在东莞常平设厂以来,一直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塑造了“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企业精神,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员工的愿景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吸引了优秀人才的加入,稳定了员工队伍,降低了员工流失率。广东是打工者的舞台,为打工者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也促发了务工者强流动性,打工者背井离乡的心境让他们很难专心工作;针对打工人员的以上特点,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下工夫,营造大家庭的氛围,抹平了员工的思乡之情,创造机会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仁交流和沟通,少了一份孤独,多了一份理解与尊重。

(二.)基础文化、岗位技能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三.)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陶冶了员工的情操,提高了员工的道德水准;休息日员工在厂内有一个娱乐的场所,有组织的参加各种活动,有效控制了不良现象的发生,公司内基本杜绝了犯罪事件的发生,保证了社会治安的稳定。

(四.)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文体活动,与社区建立了文明、和谐的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政府的表彰。

取得以上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在软件方面,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全,文康活动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厂刊《春草绿》自创刊以来管理者代表李静娟经理一直担任总监,对《春草绿》给予关心和指导;行政部经理直接担当大型文体活动的总策划,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文康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并配备两名具备大专以上的兼职干部,两名文康专员都有丰富的文体活动组织经验。

(二.)在硬件方面,公司资金投入力度大,文康设施比较齐全。

欧威尔公司历经八年的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四周花木环绕、文化娱乐设施掩映其间的花园式工厂,绿化面积达30%,公司内建有以下文康设施:图书室目前藏书3000余册,人均图书2册以上,每年新增期刊50余期、新增图书70余册;多功能室内文康中心近9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观看电影,里面设羽毛球场两处、乒乓球场两处;建有两个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在安装了灯光和音响设备后,在晚间开放成为露天舞场;1000平方米的溜冰场成为员工锻练和休闲的好去处;公司内设有医务室,配有两名专职医护人员,为员工提供医疗和保健;公司新装修多媒体教室一处,可同时容纳200余人上课。

公司内设有邮政代办点,员工宿舍间间通电话,方便了员工与亲朋的联系。

到目前为止,公司在文康设施的投入累计达24万元,每年人均文体活动经费投入(除文康设施)50余元。

(三.)搞企业文化,拒绝表象化、片面化,坚持普及性和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原则,积极创新各种文化载体。

开展的日常性文体活动有:文康中心全天开放,每星期放投影一次(3小时),开放自由舞会(3小时),图书室全天开放,每天为员工放电视2小时;

每逢春节、元旦、劳动节、国庆节举办大型文艺联欢晚会;每年举办一届卡拉ok比赛;

倡导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员工身体素质,每年11月份举办以总经理名字冠名的“茂丰杯”运动会,今年11月将举办第七届,项目设置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接力等项目;每年生产淡季公司都至少组织一次外出旅游活动;

充分利用公司内部媒体资源,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做到“墙上有理念、橱窗有图片、报刊有版面、网站有页面”。公司建有文化宣传专栏,张贴《南方日报》、《东莞日报》、《深圳日报》、《广东公安报》等报刊;各部门建有文化宣传专栏(2平方);公司有内部大型期刊《春草绿》(双月刊),以“贴近欧威尔生活、传达欧威尔信息、褒扬欧威尔先进、激发欧威尔干劲、关怀欧威尔人生、崇尚欧威尔仁爱”为办刊宗旨,已成为员工之间、员工与干部之间交流的平台,一些员工从欧威尔离职后还仍然关注《春草绿》,给《春草绿》投稿,有多篇优秀作品被推荐到《常平报》刊出;

目前,在公司活跃的文体队伍有:公司篮球队及各部门篮球队、《春草绿》文学社、武术爱好者协会;武术爱好者的两名会员代表公司参加常平镇保安技能比赛,获得“散打”第二名的好成绩。

鉴于公司员工整体文化素质参差不一的状况,公司平均每个季度至少开展二次文化素质或岗位技能的培训,在生产淡季每个月的培训达三次,培训的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例如: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这些都为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帮助。

欧威尔公司文体活动的水平与全市文化一流企业还存在差距,在整体水平上还需上一个台阶,我们未来的规划是:在体育运动方面,以篮球为突破口,提高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在文艺节目(作品)方面,每年至少有三个作品被镇级以上单位采用;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选派优秀节目(作品)参加各类比赛,邀请专业队伍到工厂表演。

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没有先进的企业,企业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欧威尔公司创建企业文化的体会。

第四篇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的调研报告1400字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____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__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 浅议邮储银行合规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650字

浅议邮储银行合规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邮储银行的成立为邮政储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相应的邮储银行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加强内控管理,创建合规文化便是应对挑战举措之一。合规文化的内涵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审慎等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操守准则,合规文化建设,主要是营造合规氛围,增强、提高全员合规意识。本文就合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举措做些粗浅的探索。

合规文化建设是银行业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重要载体,是风险内控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邮储银行刚成立不久,内控管理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制度设置不够完善、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以及合规文化相对缺失。因此,加强内控合规文化建设是当前邮储银行规范操作行为、全面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 合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邮储银行的现状来看,虽然合规管理经常提上会议日程,但是合规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合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1、合规意识与观念不强,对合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规章制度了解不够,形成在业务流程上有章不循,甚至违章操作;二是培训不到位或未训先上岗,没有让合规的理念渗透到全体员工、每个岗位和业务操作环节中,员工更多的'是“被动合规”而不是“主动合规”;三是重业务拓展,忽视合规管理。合规文化建设不能直接为银行带来利润,所以领导者更多的是把目光盯在完成经营目标和考核任务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开拓上,对合规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甚至忽视业务的合规性管理。

2、制度有待完善,约束机制不到位。邮储银行各种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未跟上其他银行步伐,不少制度、规定存在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的问题,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办,操作人员无制度可循或有制度而缺乏可操作性,形成制度“盲点”。在奖惩制度上,往往以是否造成损失为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从而养成了“轻事前防范,重事后处罚”的管理习惯。同时,在对管理人员的约束上也存在缺陷,合规管理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一线操作人员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合规化行为缺乏约束和监督,导致合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

二、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的举措

合规文化建设中,最关键、最主要、最积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因此,在建设合规文化的过程中要抓住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

1、树立起合规管理的理念。合规管理是所有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也是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邮储银行要从创建“学习型银行”和“知识型员工”,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做起,构建起一种“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人人有责”和“主动合规”的合规文化理念,纠正“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的绩效考核理念。要树立起“全面、全程、全新”抓合规管理的理念,即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市场规则的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对各个部门、岗位和操作流程进行“事前防范”,将风险控制在萌发状态。

2、创建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控制的基础和核心,是合规文化形成的基础。为此,首先要认真梳理、整合和优化银行的规章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明确清晰的报告路线和问责制、举报制,等等。其次必须构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合规部门或专职合规岗位,使其独立于银行的经营活动。合规部门有权独立调查银行内部可能违反合规政策的事件和纠正不合规的操作流程,对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操作行为有权直接报告高层管理者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第三,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所有员工和负责人进行岗前的合规培训,使其充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达到对工作中的“规”了如指掌。

3、发挥好银行领导者的示范作用。银行领导者是合规文化的首要执行者和监督者,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员工“上行下效”,所以银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合规文化建设的示范者,以身作则,“常练为政之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执行能力。同时,要通过建立逐级问责的办法,对不同形式的违规行为实行相应的制裁措施。只有这样,良好的合规文化才能蔚然成风。

第六篇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调研报告9050字

为了振兴旅游产业,使我区文化与旅游更加深度结合,发挥产业最大效益,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于20__年9月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和有关人士对我区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时一个月的调研。调研组先后赴岩寺、西溪南、潜口、呈坎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召开了文化界、旅游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8次座谈会,并到××考察学习。通过调研,全面了解了××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认真地分析了当前我区文化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区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利用我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本着保护与开发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文化文物资源初步得到利用,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一)文物资源较为丰富

××区已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单位面积所占的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区古民居品味高、数量多、分布广,受到业内人士普遍称赞。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村两国保”的呈坎村有21处国保建筑,是名符其实的“国保”村;唐模村以水口、水街、孝子湖、古银杏树彰显特色,被国家园林界视为××水口的经典村落。另外西溪南、灵山、洪坑、蜀源等14个古村落也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岩寺还有“桐子山”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遗址,又有小岩元代古岩寺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存明清各个时期××古民居、古遗址1100余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多面广

近年来,黄山毛峰手工技艺、唐模××水口文化分别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推陈出新了《舞和合》、《柳翠娘》、《花棍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岩寺的上九庙会、世间流传的烂肚宝故事、潜口腊八庙会、灵山灯会等,其风格各异,闻名遐迩。

(三)××藉历史名人灿如星河

古老的××,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文风昌盛,××区历史上共有进士219人,每百人出0.22个进士,高于全国平均数27.5倍。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理学名扬四海,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更是不甚枚举。卓有影响的有:南宋朱熹就盛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兄弟“双贤”罗愿、罗颂。罗愿于1175年撰成《新安志》10卷,是本省第一部地方志书;被誉为明代“文坛五子”之一的西溪南人汪道昆,著有《太函集》、《太函副墨》;明代著名戏剧评论家岩寺人潘之恒,著有《黄海》;清代洪坑人洪亮吉(1746—1809)直言敢谏,率先提出人口问题,写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人口问题专论《治平篇》,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人口论》还早5年,并著有《洪北江全集》;民国时期唐模人许承尧是著名教育家、收藏家、诗人,著有《疑庵诗集》、《歙故》(又称《歙事闲谭》),并主纂《歙县志》;此外还有明代制墨四大家中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扬州八怪占其二的汪士慎、罗聘,著名画家、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岩寺人江兆申,当代著名教育家、徽学泰斗潜口的汪世清等等。

(四)文化旅游商品逐步走向市场

以竹雕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成为后起之秀,并涌现出了曹篁生、洪建华、朱伟等领军人物,他们多次在一些大型展览会、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展示了我区竹雕行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黄山毛峰、徽墨、徽派盆景、蜂蜜、××苗木等传统工艺不断得到挖掘,有的初具规模,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大量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众多的历史名人,注定了××区旅游项目的品味高。其中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唐模、“江南第一村”中国易经·八卦古村落-呈坎、千年古镇-西溪南、华东第一原生态高山湖-丰乐湖,还有潜口明清民居博物馆、呈坎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景区,并拥有“××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乡村体验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等旅游线路和项目,是旅游理想的目的地。

(六)怡人的优美生态环境

××的青山碧水,森林覆盖率为71.39%,空气清新,环境宜人,号称“天然氧吧”。特别是古民居、古村落与自然天人合一、高度和谐,宛若一幅幅山水画,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和优势。

建区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开放强区、农业稳区、民营兴区、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始终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在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先后启动了潜口明清园,呈坎古村落,唐模 、西溪南,龙山湖景区以及华商山庄的开发,创造了三个国家级4a景区,一个3a景区。××区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来徽游客逐年增加,门票收入进一步增长,这为今后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近年来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它将直接制约着我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当前,一些部门没有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认识和定位,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把握,缺乏信心,认为抓旅游税收少、见效慢,“富民不富区”,形不成支柱产业。有的部门把发展旅游当成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没有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配合,严重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应当清醒的看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最长,带动面最广,无疑是未来一大朝阳产业。旅游产业是我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坚定不移实现“工业立区”战略的需要。

(二)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性规划不到位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全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纲领和蓝图,独具匠心的发展规划必将能更好地指导旅游产业科学、快速和健康发展。我区的《黄山市××区旅游发展规划》(20__-20__)和《黄山市××区新农村建设规划》虽已先后制定,但主要侧重宏观布局,缺乏对整个旅游产业全局性的指导功能和权威。至今我区旅游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尚未制定。长期以来,重点旅游景区只有古村落的保护规划,而缺少专业性、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的具体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调查发现,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规划,几经变化,缺乏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朝令夕改,严重影响了古村落历史文脉和优美自然风光。诸如呈坎景区的农民新居建设,丰乐河二坝突兀的两栋新宅和西溪南村不断出现非徽派新建民居……

(三)对文化旅游品牌的确立不到位

多年来,对于××历史文化积淀与具有多元特色的现代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文化特色,缺乏系统的考察、整理和研究,未能形成一个能够指导我区文化旅游建设的准确定位,缺少统一品牌。这对于我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宣传营销都有直接的影响。长期以来,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不清晰,景点景区的宣传品牌定位更是变幻无穷,既失于挖掘整理提炼,更谈不上有效规范使用。

(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当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主管部门与大产业要求的管理职能不适应。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管理多,服务少。旅游产业关联性强、涉及面广,涉及到文化、城建、规划、宣传、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宗教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在目前的体制下,要完成这种有效的协调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我区旅游项目开发总体上讲,投资实力都不强,力度不大,速度不快,或多或少存在着优先占有公共资源而动作迟缓现象。因此,需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创新。

(五)重点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不到位

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色鲜明,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但小、散、稀的特点也比较突出,缺少有号召力的亮点。景区景点运营的公司综合实力都很弱,投入少、建设慢,且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强,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致使龙头旅游产品或精品难以形成。从总体看,景区景点分散,“满天星星,没有月亮”,没有文化旅游产业龙头。所以,有必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努力把区内重点旅游产品打造成国内旅游行业的精品。

(六)旅游推介促销不到位

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益突显,品牌包装、宣传促销是关键所在。我区旅游推介促销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在媒体上未能持续进行宣传,形不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合力,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使旅游品牌缺乏吸引力,致使游客人气不足。同时,宣传促销缺乏大手笔,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创新力度不够,各个景区、旅行社各自为政的状况普遍存在,没有形成整体宣传的态势,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七)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不到位

当前我区大交通环境优势已初步形成,但景区景点内部的道路等级低,高等级公路少。如潜口-唐模-蜀源-灵山-呈坎环形旅游线路,部分路段大型客车难以进入。就全区而言, “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发育不够成熟,设施功能配套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各重要交通入口(尤其是合铜黄岩寺出口处)没有大型的旅游宣传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宾馆、酒店数量少、等级低、容量小,且缺乏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的旅游形态,尤其是娱乐场所和旅游购物中心尚未合理配置,致使部分游客进不来,或者在区内逗留时间短。这些方面都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八)徽文化在旅游产品中融入不到位

我区虽然有堪称三大地域文化的徽文化,但风光与文化、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基本上是单打一,文化和旅游两张皮,没有真正把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去,形成不了合力,更没有成为旅游产业新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近些年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设施和条件,民间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以及充分挖掘、整理、推出徽文化的专业研究机构严重缺失,这样给我区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由于××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在旅游上的运用程度不高,绚丽多彩的××文化、民俗风情得不到充分展示,耐人寻味的人文历史、饮食文化挖掘、包装不足,旅游景区(点)文化注入性差。美好的自然风光空有秀气但无灵气,无文化内涵,韵味不深,这无形之中就缩小了我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空间。

(九)××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深度不到位

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运作不力。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纪念品档次低、千篇一律,对能体现××历史文化形象的可视性××旅游商品、工艺品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开发。××本土传统的名优土特产品,如贡菊、灵山贡米、红薯干、酒酿、灵山竹编等,没有配合旅游进行规模开发。旅游商品街建设几乎空白,缺少特色产品定点商店,这样直接影响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导致旅游产业效益低下。

(十)旅游产业的专业人才培育不到位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但是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如导游人员的文化旅游综合水平不高,酒店员工文化素质偏低,旅游策划管理人才较少等。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整合,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缺乏统一、完善的对接机制。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导游人员在介绍景点时,对景点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讲解词简单生硬,且张冠李戴现象时有发生。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必然会直接制约着我区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

三、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我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于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的深度结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

(一)依法保护,珍惜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高品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是我区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有利于管理和保护全区文物资源,建议升格区文物管理所为副科级单位,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

二是要实施抢救性保护、维修。对急需保护、又有能力做到的,应刻不容缓地进行抢救;对一时还有困难的,要通过对上争取,编制项目尽快进行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

三是要尽快公布一批“区保”。根据文物的性质,选择一批作为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既便于向上逐级申报,更便于对现存文物进行依法保护,减少损失。

四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呈坎、西溪南、潜口、唐模、洪坑、蜀源、灵山要实施整体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划出保护区并重在落实和督查。对于条件暂不成熟的地方,宁可不开发、缓开发,也不能滥开发,防止造成破坏,留下后患和遗憾。要加快水资源的治理和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持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历史上的哪怕是一段残垣,一处遗址,今日同样要留下带有时代文化的历史印记。

五是要对远古遗址实施保护。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组织媒体大力宣传,展示我区远古的灿烂文明。

(二)加强研究,提高文化旅游含量

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区作为古老××的一部分,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域名保留地。我们对徽文化的研究,对××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这是责任所在。建议尽快成立徽文化研究机构,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对各个景区景点进行研究、挖掘、整理、宣传、策划和包装,确立各个景区景点的品牌、内涵和推介口号,编写资料书和宣传册。

(三)精心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品牌决定产品发展方向和重点,决定了宣传促销能否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说品牌无价。

一是主题形象和宣传口号。文化要突出个性,旅游更是如此。××区是10万人口的小区,无论是布局、建筑风格,还是总体形象都应突出个性,越有个性,才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区是山水之乡、茶乡、竹乡、休闲养生之乡、文物之乡、徽墨之乡、名人名士之乡。我区总体形象定位宜为:精巧、秀雅、生态、徽韵。宣传口号可为:××区是文物之海、古建长廊、水墨画廊、休闲胜地。具体宣传也可:××区有一处处古村落、有一个个古祠堂、有一座座古桥、古塔、古牌坊、有一幢幢古宅、有一丛丛古树、有一批批名人。

二是统一品牌的准确定位。品牌就是一张名片。品牌的打造要切忌平淡枯燥,失去吸引力,又要防止与其它地域景点雷同,否则就等于没有品牌。还要注意不可夸大其词,捕风捉影,胡乱拔高,以招非议。我们建议:根据我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可以考虑为:(1)××区——××文化传承地。我区是唯一“××”域名保存地,徽文化积淀厚重,人文荟萃,理应传承,当之无愧,受之无愧,无可非议。(2)明代(或明前)××文化遗存地。我区明代××文化遗存多,在文物古建上:呈坎村和潜口民宅的明园较之黟县西递、宏村数量多;在人文上,单进士明代和明以前就有63人,较之休宁县多;岩镇状元唐皋、“文坛五子”之一的汪道昆、藏书大家、刻书大家吴勉学、吴王官 、吴养春、戏剧家潘之恒等均生于明代、成名于明代。(3)“休闲养生在××”。这一品牌还要继续推出,我区有幽雅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适合休闲养生,但关键在于要在“休闲”和“养生”两句话上大做文章,要留得住人、有内容留人。对于景点个体来说,还应突出个性,防止千篇一律,做到有差异性,特色性,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认真策划好各自品牌,竭力打造一景一品、一村一品,形成品牌效应。如:岩寺镇可以考虑打造第一状元镇(一镇5状元);西溪南村可为第一进士村(一村30个进士,41个举人);呈坎可为一村双国保或江南第一村;唐模可为江南水口园林第一村。

(四)强化规划,搞好文化旅游开发建设

《黄山市××区旅游发展规划(20__—20__)》已经制定,必须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为了使文化与旅游更好地结合,还应补充、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规划,旅游建设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及各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规划的制定要有科学性,要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要有专家论证,防止简单化、短期行为;规划执行还要有连续性、严肃性,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规划不光是拿来看,更重要的是去按规划落实。要下决心对所有景区景点、核心保护区周边的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更不得乱拆乱建。建筑是形,文化是魂,环境是本,应该成为我们应有的建设理念。

景点要有综合开发意识,不能就景点开发而开发。生态、环境、服务、标识牌、广告牌、停车场、公厕、旅馆、酒店、旅游商品购物、娱乐场所、邮政通讯、交通道路、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都应科学设定。我们对景点的开发也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上,要注意防止开始热热闹闹,过了一阵冷冷清清,要成熟一个,包装一个,开发一个,推出一个。我区在近期内,宜对呈坎、潜口、唐模、新四军四部旧址、丰乐湖、西溪南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精品;对蜀源、灵山、二坝、洪坑要尽快制定好规划,先保护好文物、建筑和生态环境,再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有资质的客商进行开发。对各村落、各景点都要认真研究探索文化资源表现手段,进行功能界定,尽量避免雷同,要保持冷静心态,精心策划开发,循序渐进地推动。

(五)破解瓶颈,加快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一要紧紧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延长产业链。随着我区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自驾游与日剧增,景区沿线必要的交通旅游标识牌、景区景点的宣传牌、大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要加快建设和完善。要加快重点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呈坎、唐模的乡村旅馆,丰乐湖的度假酒店,龙山山庄的建设。要尽快启动自驾车营地、枫丹白鹭五星级酒店项目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区位优势地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洗浴中心和茶楼建设。

二要突出××地方民间特色,进一步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步伐。要突出××民间工艺品开发,瞄准市场,包装提升,使××木雕、石雕、竹雕、徽墨、竹编等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在一些景区景点可采取“前店后坊”的产销方式,集浏览观赏、参与劳作和商品销售于一体,既可丰富浏览内容,又可诱发游客的购物欲望。同时,加大××名优特产品的开发和包装,直接进入购物市场,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

(六)整合资源,加快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区文化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在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上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唱各的调,较少整体联合,整体包装打造和宣传促销,缺乏团队精神和群体力量。一要下决心整合资源,整合线路,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二要详尽地制定好总体规划,安排好线路,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三要加强区内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大手笔、大气度地实行重组整合,坚决防止和纠正不顾大局,谁也成不了气候的狭隘意识和行为。四要加强与歙县、绩溪、黄山及其它区县的联合,形成东线旅游板块,由旅游主管部门牵头,统一对外促销,提高××区知名度,实现文化和谐。

同时,在线路整合上,围绕“古色、绿色、红色”板块,精心做好已经运行多年的“××文物古迹游”、“名山秀水古××”、“××乡村休闲养生游”、“红色圣地足迹游”线路。但重要的还是要丰富内容,增加内涵,吸引游客兴趣,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七)文旅结合,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一要提升文化旅游景点的徽文化内涵。要鼓励区内外从事和热爱徽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出精品,进一步把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要搞好旅游景点的包装设计,提升徽文化内涵,让游客更多地感受和体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文化旅游景点的导游词,要突出徽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各个景点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俗掌故,编写出既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又有真实性和知识性的导游词,做到雅俗共赏。

二要丰富充实旅游内容。要紧紧围绕旅游业六要素,充实文化内容,增加互动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文化和古建筑本身就让人有一种沉闷、压抑感,所以要合理安排丰富多彩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游客参与的民俗、民风、茶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养生保健等活动,做到游客参与、动静结合,留得住人、留得下客。要以文促旅,以旅活文。在旅游项目中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真正实现“观光型”到“体验型”,再到“寄居型”的升级进位。

(八)培养人才,提升文化旅游队伍素质

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徽文化知识培训,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提高综合素质和宣传××、传播徽文化的水平。

二要加强与省内外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在我区创办实习、培训基地。区职教中心要实行定向培养,开办文化、旅游专业班,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三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引进、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和培养,鼓励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间传统技艺,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来。

(九)创新机制,拓宽文化旅游投融资体系

一要采取旅游招商与工业招商同样的政策支持和奖励办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二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

三要在经营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作为产权人的利益,农村公共资源作为所在村的集体利益,鼓励农民参与旅游活动,形成大旅游的氛围和格局。

(十)加强领导,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小组,要切实负责协调好全区文化旅游深度结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必要时,可成立旅游经济工作委员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区工作合力。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积极对上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区政府要发挥好资金引导作用,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抢救性文物的保护、维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用于全区旅游的整合宣传促销,公共服务设施、人才培训等。群众社区文化、各类文艺业余组织,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业务辅导。

三要积极营造好社会大环境。要进一步形成大文化、大旅游的氛围,形成干部群众都参与,上上下下都支持的格局。要建好图书馆、文化馆,开辟徽文化展示厅,名人展示厅等。要组织力量编写××文化简明乡土教材,让中小学生和全区人民了解我区丰富文化底蕴,开展爱祖国、爱××的教育。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大的特色产业。我区作为古××域名唯一传承地,历史人文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的文化旅游业必将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

第七篇 乡镇文化站建设自查报告模板1200字

省文化厅、省发展委:

为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阻止经济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__年11月以来___、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扩大内需等一系列举措,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用于加快包括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内的社会事业等六大领域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我局认真做好乡镇文化站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__年9月开始,先后在洋江、凤阳、新溪、罗坊、姚圩、鹄山、九龙山、界水八个乡镇开工建设综合文化站,计划总投资共353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投资104万元,其中鹄山、界水尚未下达经费。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都已有条不紊的进行,预计今年6月份有六个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基本竣工,鹄山、界水两个文化站主体工程将于9月份竣工(详细情况请见附件)。

二、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1、凤阳乡综合文化站

于__年12月开工,选址于乡政府集镇街上,主体工程为二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第二层已快建好,正在进行二层封顶的装模板阶段。实际完成投资20万元。

2、新溪乡综合文化站

于__年12月动工平整土地,__年3月开工下基础,选址于乡政府旁,主体工程为二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第一层已快建好,正在进行一层封顶的装模板阶段。实际完成投资15万元。

3、洋江镇综合文化站

于__年9月开工,选址于洋江镇的钟家村,主体工程为四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第三层已快建好,正在进行三层封顶的装模板阶段。实际完成投资26万元。

4、罗坊镇综合文化站

于__年12月对工程进行选址和平整土地,定于罗坊镇的抱石文化广场内,__年3月开始对土地的勘探、图纸设计等工作,主体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工程的基础开挖阶段。实际完成投资18万元。

5、九龙山乡综合文化站

于__年12月选址并平整土地,__年2月开始对工程进行勘探和图纸设计等工作,选址于乡政府行政中心旁,主体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预计四月份开始下基础。实际完成投资1万元。

6、姚圩镇综合文化站

于__年3月开始对工程进行选址,并已完成了征地拆迁工作,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实际完成投资5万元。

7、界水镇综合文化站

于__年3月开始对工程进行勘探和图纸设计等工作,选址于乡镇农贸市场内,主体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目前正在对工程进行招投标。实际完成投资5万元。

8、鹄山乡综合文化站

于__年3月开始对工程进行勘探和图纸设计等工作,选址于乡政府西面隔壁,主体工程为三层砖混结构,严格按照文化站建设方案建设,预计四月份开始对土地正式开挖。实际完成投资1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能够按时按质地完工,我们将继续积极督促乡镇加快工程进度,并经常实地考察,及时与省文化厅、省发改委联系,上报建设情况,切实把这一好事办好。

第八篇 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700字

加强文化建设是树立产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文件要求,现就我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1、原文化局机关现有人员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退养1人,没有办事工作人员。

2、区文化馆现有9人,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有7人,基层文化站工作的有2人。

3、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定编5人,在区文化局、文化馆调剂解决人员,没有专职稽查人员。

4、文物管理所未定编,人员在文化馆内部调剂,没有专职人员。

5、乡(镇、场)街道文化干部8人(其中竟成3人、新枫街道1人,鱼山1人,丽阳1人,荷塘2人,西郊街道没有专职干部)。

6、全区共建有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基层服务点,按达标要求,区支中心需配备3个管理员,基层服务点需配2个管理员,目前人员空缺。

专业文化工作人员总数偏少,且人员老化严重,尤以乡镇文化站最为突出,全区6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文化单位的,总体年龄偏大,其中50岁以上就5人,36—49岁7人,35岁以下5人,其次学历也相对偏低,现有17名工作人员中无一人是文化专业学校毕业,有的乡镇文化干部还存在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专职等现象。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前提

1、思路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实行思路创新,首先是要转变重文化设施投入,轻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其次是要转变重文化人才的使用,轻文化人才培养的思路,要全方位的提高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问题。

2、体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必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实行体制创新,就要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队伍建设的做法,要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队伍建设的体制弊端。

3、用人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用人创新。首先是改革用人制度,要打破条条框框,排辈论资,文化专职人员要采用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任用,优胜劣汰。要不拘一格地跨地域跨系统跨资历地提拔任用有用之才。要不拘一格地聘用确有特长的民间艺术人才。用好的机制激活人才,用好待遇吸引人才,要鼓励专家学者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区、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数据库,从而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

文化专业队伍担负着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文化专业队伍健全与否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此,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实行人员数量保障。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都应有相应的规定,配备一定人员,确保专业文化工作人员到位到岗。尤其是乡镇文化站应根据乡镇每万人左右人口数配备1名专职文化干部的要求,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其次要实行人员质量保障。一个好的文化馆长就能搞好一个区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文化站长就能搞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一个好的业务干部就能带出一支有特色文艺队伍。因此,一定要确保专业人员的质量。

一要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全,学历高、专业齐、职称有、素质好,使进入文化专业队伍的人员都能独立的高标准的从事业务工作。

二要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把人才培养纳入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目标的培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撑设立若干个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确保人才培养工程得以实施。

三要尊重艺术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对每一类艺术人才针对其特殊性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造就。

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在充实和加强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事业编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

五要在文化队伍的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主要是用人制度、分配方式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按职称分配的变相平均主义,让能够干、喜欢干文化工作人有舞台、有机会施展才华,并且有一定的稳定收入,使那些不能干、不愿干文化工作人及早离岗退位。

六要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同时需尽快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立队伍的长效机制,使农村文化的发展形成规模持续发展。

七要稳定队伍,留住人才。农村基层文化队伍的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造成,其一是从事农村文化的工作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工资报酬和生活待遇;其二是真正专业人才得不到专用。这主要是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认识偏差而形成对文化队伍建设忽视的结果。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文化在其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地方政府会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农村文化队伍逐步稳定进而壮大,开拓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的其它方法

1、依靠行家里手。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必须依靠文化专业骨干力量,促进文化管理的专业化。文化队伍的组织建立、活动开展、素质好坏、持久长效,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所以,我们抓文化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将文化专业人员实行挂村蹲点,管好一个村抓好一个点,从而向面上推广。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化各项业务,不同文化队伍从事不同文化内容项目,行家里手管理得心应手。因此,要充分发挥业余队伍中的业务骨干的作业,从而不断加强文化管理的规范化。再次是要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纪人,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的科学化。

2、依靠社会各界。首先是依靠文化热心人。文化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全社会人们的积极参与,开展文化工作也需要社会文化热心人的大力支持。其次是依靠老同志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以及农村的老同志参与文化事业特别基层文化俱乐部的管理。这些老同志有些长期从事领导工作,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工作有经验,遇事敢负责,做事有号召力。因此,我们要依靠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工人组织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促进文化管理的正常化

第九篇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示例5900字

__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市政协于四月上旬组成专题调研组,分别赴戴南、合陈、茅山、大邹和周奋等5个乡镇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通过到姜堰市俞垛镇考察和征询市相关部门意见,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qi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2000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如茅山镇利用曾唱响中南海的“茅山号子”填上新词进行演唱,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24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24年全市有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2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614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就占 %,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___”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乡镇、村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机构,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并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市文化局、体委和文化馆等文体主管部门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如茅山镇的“茅山号子”、“会船”民俗,周奋乡的“西江月”曲牌等,属颇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积极挖掘、整理,并加以继承、弘扬。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同时,我们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并推广周庄文化站产业化办文化的模式,以逐步实现“以文养文”,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增添后劲。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文化、体育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会。让新农村文艺调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成为检验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成为新农村广大文体爱好者展示才能的舞台。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选择2到3个乡镇、10到2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第十篇 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1250字

文化建设情况视察报告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4年6月中旬,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在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陪同下,通过实地查看文化企事业单位、听取相关方面情况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县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全县文化风尚健康向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代风尚。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开展奋力争先晋位、抢抓机遇谋发展等主题大讨论和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平安县城,以及学习吕国友、刘修斌、赵树新等先进人物为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激发了全县广大干群自觉发扬佛坪精神、保持县小不失志、人少不示弱的昂扬斗志,为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佛坪、打造熊猫家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保障。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和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夕阳红艺术团、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等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依托文化中心、标准化体育运动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达到每村每月一场。各种形式健康向上文化活动的开展,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满足。

(三)地方特色文化日渐兴起。茱萸花海踏春游、秦岭清凉帐篷节、大熊猫旅游节和秦岭音乐节活动中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得到挖掘整理,为旅游产业发展加油助力;由本土作家著作的旅游散文集《佛坪等你来》编辑出版,其中《药子梁羚牛村》在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为推进旅游强县战略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县文化馆主编的《绿野报》定期刊发,为展示本土文艺作品提供了有利平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6个,非遗保护工作在体制上取得突破,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四)文化市场发展健康有序。通过各方努力,银川东方运输设备公司、西安德明文化传媒公司、凯信国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陕西广电网络集团等一批文化经营企业相继来佛签约投资,为我县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文化市场稽查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与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签订了经营管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措施;定期组织经营业主学习培训,在全县所有网吧安装了净网先锋和身份证识别软件管理系统。全县文化市场发展呈现出健康向上、管理有序、运行平稳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镇和部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抓文化事业力度不够,有的镇把文化站改作他用,文化专干兼职较多;对文化产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开拓性思维。

第十一篇 县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450字

党的十七大,_____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要把_____的指示落实到实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三馆”建设。 “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它不仅是我县文化的主要活动场所,又是“农村公共事业”文化方面的业务主要培训指导部门。目前,我县没有“三馆”,只有“二馆一所”(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物博物管理所),但工作情况与“三馆”基本一致。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三馆”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把××打造成“全国理学文化之乡”,特提如下建议。

一、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

目前我县的“三馆”建设,在硬件上明显落后于其他邻县,图书馆用房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文博所还栖身在文化馆内。要发挥“三馆”的作用,应着力加大硬件投入,积极规划,创新局面。

①重塑文化馆。县文化馆,始建于1982年,面积1612平米,外表已十分破旧,楼内多处出现严重渗漏,结构设计也简单,各类活动场所得不到合理布局利用,为改造文化馆,县文化部门20__年争取到省文化厅100万管理范文网元,其中6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40万元用于文化馆改造维修,但文化馆现有位置狭小,故应整合资源,重塑文化馆。

②夯实图书馆。图书馆,虽建于90年代中期,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建筑布局和建筑面积上都受到局限,致使图书馆虽评为全国二级馆但其硬件建设却没有达标,为此县文化部门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省文化厅解决维修改造经费,希望县政府在政策上多予支持扶持,以使图书馆各项指数都能达标。

③兴建博物馆。博物馆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结晶,兴建博物馆非常有利于我县打造文化品牌。现在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建设,每一个有正规陈列的博物馆(包括文博所),国家每年都解决馆办活动经费。我县历史悠久,历史名人众多,兴建博物馆的资源丰富,政府要创造条件,兴建博物馆。

二、要在活动开展中加强投入

有效的资金投入是保障“三馆”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从我县目前“三馆”运转的情况看,在活动开展中需要加强投入:1、解决运转必须经费,确保“三馆”正常运转,充分体现“三馆”是政府开办的公益性服务性的机构。我县“三馆”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是90年代的定数,只有文博所活动经费在20__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增加到3万元,但与国家规定的至少每年5万元的标准还相差2万元,政府应着力解决“三馆”正常运转必须的经费,确保“三馆”工作正常运转。2、建立大型文化活动基金,构建“三馆”活动网络,创建集合社会力量开办大文化的局面。我县“三馆”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是喜庆佳节的重要文化重要活动,为使我县“三馆”大型文化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建议政府出资一部分,吸纳社会融资一部分,建立“三馆”大型文化活动资金,以便更好的开展社会文化活动。

三、要在人才政策上激活机制

加强健全三馆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三馆”的人才建设是重要保证。但是,我县“三馆”的现状却是严重缺乏人才,近30年几乎没有进过一个专业大学本科生,职员平均年龄46岁,最年轻的35岁,图书馆通过努力建起了全国资源共享工程,但是缺少专业人才;文化馆多是原剧团过来的人才,但现在年龄都普遍偏老;文博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就更得人才缺乏。在现行的条件下要解决“三馆”的人才问题非常困难,为此,建议我县“三馆”的建设在人才政策上要激活机制:一是创造条件让那些热爱文化事业、有文化技艺、并且是事业编制的其它单位的年轻人,进入“三馆”。二是高标准、高要求确保“三馆”现有的空编都能进入“三馆”真正需要的年轻人才。三是创新用人机制,在“三馆”确实需要的情况下,能够外聘一些优秀人才。

第十二篇 关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4050字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推动文化阵地、文化人才等工程实施,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我们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下,于8月中下旬就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我们听取了附海镇、匡堰镇和崇寿镇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市文广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化商务区指挥部等市级部门和部分街道分管负责人、基层综合文化站负责人、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镇的综合文化站和村落文化宫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估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文化阵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全市文化设施渐趋完善。市体育馆工程基本完工,陈之佛艺术馆竣工开放,文化商务区文化公建群项目顺利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全省领先,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2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创建特级站11个、一级站7个、二级站2个,建立农家书屋297个、文化明珠企业104家、基层文化宣传阅览点500多个,设立图书流通站70个。二是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年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月1场电影的目标,每年组织高水准文艺演出50场次以上,推出“三北讲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各类文化论坛、文化节庆活动的名片效应逐渐积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延伸到468个基层服务点。三是文化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形成“1+9”的政策体系,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__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用于“七大工程”建设,各镇、街道均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四是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明确要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人口规模配备专职文化干部,组织和管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免费培训农村文化业务骨干。目前,全市有各类文体队伍1292支,总人数超过3万人。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尽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1+9”政策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镇级层面,调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愿,领导重视的就搞得好、干劲足、活动丰富、群众欢迎,反之就搞得差。这些现象反映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多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保障和效用发挥的力度还不够强。总的来讲,这几年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非常大,一批场馆陆续建成或开工建设,并且从__年起每年都安排了3000万元的文化发展资金。但回过头来,整体力度还不够强,首先,按《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要求,每年的文化发展资金并没有按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予以增加。其次,预算安排的3000万元资金每年都有大量结余,也就是说钱花不出去,资金的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再次,部分镇、街道安排的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且没有制定资金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规程,配套力度不够。另外,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这几年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00万元,但因书价上涨等因素,实际购书量在减少;每年预算安排的惠民演出经费总额实际上在下降;市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相应费用上升,但财政没有增加补助,影响服务能力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镇、街道并没有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慈政办发〔__〕157号)要求,配齐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在编的综合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全市真正专职从事综合文化站工作的仅有14人,其中横河镇3名、龙山镇和观海卫镇各2名,其余17个镇、街道专职干部仅有7人,实际从事文化管理、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精力有限。三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慈党办〔__〕64号)规定,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要各配备1名文化执法干部,但实际并未到位。四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不多,影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部分镇级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实际开放率低,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二是全市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部分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使用等情形较多,存在“建而不用、挪作他用” 的现象。三是大型设施的利用率低。市体育场建成以来举办活动数量少,近年来设施日渐陈旧,需要维修的经费无法落实,功能发挥得不够好。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市人民大会堂长期租给夜总会使用,影响惠民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对此时有反映。

二、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大市建设水平,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调查组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要对我市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加以固定。一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二要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三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一要针对市财政每年文化发展资金有积余而镇级文化资金安排不足,影响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设施运行的现状,加强市镇两级资金的联动,扩大市文化发展资金奖励补助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二要针对调研中普遍反映的奖励补助资金兑现手续繁杂、速度慢的情况,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引起重视,尽量简化手续、加快兑现速度。三要重点加大对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设施管理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明确镇级文化投入机制并加大投入力度,市级政策补助的方向要逐步调整到直接补助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上,将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市镇两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调研中反映的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惠民演出经费下降、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后相应设施运行费用上升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和解决。四要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按照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配齐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业务不精等问题。对基层反映的社会文化人才申报职称时,有关部门办理不及时的问题,要引起注意。二要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三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每个村、社区都能有文化活动骨干和文化活动组织者。另外,对调研中了解到的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尚未按要求配备文化执法干部的问题,建议尽快落实。

(四)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作了安排。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问题,市、镇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要发挥好。对市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大型文化设施运营问题,建议作些研究。文化商务区中几个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功能配置中,要借鉴市体育场运营的经验教训,注意结合市民性、日常性功能配置,如书店、影视厅等。同时,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街道一级无规划权限、文化场所难以落实的情况,在城区文化设施布局上要更加注意__区文化点的保留,做到统盘谋划、多点布置,不要建了大的拆了小的,避免出现文化设施规模变大但布点不增加的现象。关于目前我市图书馆已呈现满负荷的问题,要研究单独建立少儿图书馆的问题。小区建设中,配套社区用房往往是最差的,影响功能发挥,建议在小区建设方案会审时有镇、街道有关同志参加。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总分馆形式建设市、镇两级图书馆共享机制,互通借阅网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市文化馆、镇级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文化建设优秀学校申报自评报告十二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依据xx县教体局《关于印发<xx县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评估标准>》的通知精神,我校积极做好申报创建工作,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努力改进做好学校文化建设,现将自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学校整体概况xx县第一实验学校,始创于XX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总投资8500万元,占地127.7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XX0平方米。设计小学教学班24个,中学教学班12个,幼儿园教学班9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化信息

  •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十二篇
  • 文化建设总结报告十二篇57人关注

    塑造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欧威尔公司文化建设总结报告东莞欧威尔工艺品有限公司自1996年在东莞常平设厂以来,一直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塑造了“学习 ...[更多]

  • 文化建设优秀学校申报自评报告十二篇
  • 文化建设优秀学校申报自评报告十二篇52人关注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依据xx县教体局《关于印发<xx县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评估标准>》的 ...[更多]

  • 2024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报告七篇
  • 2024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报告七篇18人关注

    1.2024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报告21世纪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并共同遵循的目标、价值标准、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