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关于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怎么写好调研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农村宗教信仰调研报告,供你参考。
农村信息化调研报告
——神木县农村信息化工程的主要模式及发展方向
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晋、陕、蒙三省交界处,属陕北黄土丘陵与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辖15个镇629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672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一,西部第5位,全国第44位。。
但是神木县自然条件南北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北部除矿区外,较适宜发展农业。中、南部乡镇交通等条件较差,信息较为闭塞,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大,农业发展较为落后。
为了加快我县的农业发展速度,随着信息化、自动化的到来,我县对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猛增。神木县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决定建设的八大民生工程之一,也是神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更是建设“民生神木”的生要目标。目前该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基础通信设施有了较快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县政府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县农业局也建立了神木农业网,大部分行政村建立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打造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政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站,成功探索了利用互联网推广农贸产品等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一定提高,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一定应用。
一、神木县“信息入村”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神木电信已建成拥有软交换、程控交换、光纤、微波、卫星、数据等多功能通信手段、高效率的综合通信网,覆盖了神木各100%的乡、镇、办事处,80%的行政村,基本已经实现了乡乡通光缆,村村通电话。
在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手机,行政村手机信号覆盖率80%,为在农村启动和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神木全县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基础上有70%左右的自然村实现联网。目前,通过直播卫星接收及无线覆盖方式覆盖自然村覆盖率在90%以上。
(二)主要模式和进展情况
主要模式是“三电合一”等方式,电话、手机、网站发挥了较大作用。主要牵头部门是县农业局。主要完成单位是神木县原种场、各乡镇信息站、各村及服务站。主要配合单位是县电信局、县联通公司。
县农业局信息办在“神木农业网”网站中专门设立“三农新闻”等二十多个栏目,内容涵盖农业法规、科普、市场、资讯等信息,成为神木农业的官方权威网站。
县农业局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部门转变职能、全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举措,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信息服务社会化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建成了“县有信息办、乡( 镇)、村有信息站”的较为完善的“三级联动式”信息服务体系。广电以及电信、联通等单位部门也在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大成绩。
1.积极组建信息服务网络
从20xx年开始,神木农业局与神木联通联合建设,在全县率先建成了“电子农务”信息服务网络,涵盖了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办事处范围的种子、农药、化肥、土壤、植保、实用技术、涉农法律、农产品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联合聘请30多位高级农业、林业、畜牧、政策、物价、气象等专家上线为广大群众解决农业生产难题。此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从20xx年起,县农业局通过与神木电信公司合作,利用电信部门雄厚的网络技术优势,在全县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服务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开始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到20xx年全县629个行政村建成了579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另外50个行政村由于信号、人员流动等原因村级服务站暂时托管到乡镇政府、农业企业、种植大户等。
2.开通了“农业热线”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热线和农业专家人工服务热线。
“农业热线”农业专家人工服务热线通过农业专家值班,对农民需要了解的问题,通过农业专家人工热线对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咨询给予“一对一”的远程解答。
3.开通了农业信息服手机短信务平台
20xx年10月份,县农业局与中国联通神木县分公司通力合作,开通了我县“电子农务”手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20xx年,20xx年神木电信又免费提供了“企信通”平台。
通过手机短信、语音、wap互联网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政策法规、市场供求、价格行情、农家百科等信息,并开通短信互动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4.聘用30多位专家,定期值班服务农民
20xx县农业局购买了5万元的设备,组建了农业信息专家值班室,安排30位粮食、经作、果树、植保、土肥、种子、水产畜牧、林业、水利、农机、气象等11个方面专家,进行电话、网络、现场实时解答农民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满足农民朋友的技术需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消费投诉的各类问题。
5.建立了专业信息员培训教室,满足长期的培训需要
20xx年县农业局采购了近20万元的设备,建起了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化信息员培训教室。教室内电脑、网络、投影、扩音等设备齐全。一次可容纳60人进行培训,全县近700位乡镇及村信息员受到了多次培训。
6. 克服技术难关,创建“神木农业网”
由于互联网、农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迫使我县必须创建、利用农业网络的传播优势。我们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认真学习,克服技术困难,在去年12月开通了《神木农业信息网》,今年起正式建设并开通了《神木农业网》,使我县农业宣传第一次走上互联网,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公开性,对宣传我县的农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神木农业网”已开设二十个栏目,内容丰富,各大搜索引擎网站基本可用中文直接搜到网站,特别是百度、搜狗,还可以搜到“神木农业网”的重要的文章。目前网站还在进一步改版中,正在一步步向优秀网站迈进。同时网站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点击数在12月份已突破40000人次。
二、全国的基本情况
1.全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的总体进展
20xx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部分地县农业部门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20xx年农业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据统计,全国目前各省农业部门,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4%的乡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站点。已经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已经拥有深入到县级的各级农业广播电视节目,也已经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此网站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2.近年来的成功典型
(1)手机农业网站。20xx年陕西省农业厅与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合作,通过“手机短信”发送信息,目前全省推开。浙江绍兴的“绍兴数字农业”项目,市农业信息中心与联通合作建成wap网关和应用平台,让农民用手机免费查看绍兴农业网“当前农事、供求信息、市场行情”。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陕西、浙江、山东、湖南、贵州、安徽、江苏、新疆等建设的很好,特别是浙江省,建成了以省级中心资源库为核心,广电和电信两大前端播出平台为基础,辅助教学网站和信息管理网络为支撑的省级服务系统。
(3)“三电合一”工程试点。河南、河北、四川、江苏、湖南等地项目建设比较成功。
(4)农民信箱工程。浙江省于20xx年9月全面启动了“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立免费实名制信箱。
(5)农民工信息服务平台。浙江杭州市建立了第一家农民工信息服务平台“新农门”,整合了互联网、移动通信、固定通信功能,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培训机构、工业园、企业、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针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维权等迫切需求开展服务。
3.主要模式
(1)模式一:多媒体终端+农民。比如,语音电话(江苏省农业一线通、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等经验)、农业网吧、手机短信(陕西、四川、青海、上海、温州等)、农科atm(终端触摸服务)、农业信息服务超市(河南洛阳等)等。
(2)模式二:网络平台+信息中介+农民。比如,金塔模式(利用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村级信息点)、虚拟龙头形式(湖北黄冈市经验)等。
(3)模式三: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农民。比如,网络加上电视、电话、广播和农民,互联网+专家+农民(贵州经验)等。
4.一些成功经验
(1)广西农业厅利用网络开通了广西农产品网上流通交易平台,既有水果、食用菌、种苗等26个分类展厅,又有14个地级市展厅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4个精品展厅,产品一上网,国内外的客户就看到了,纷纷通过电脑、电话渠道来洽谈订货。同时在网上开办“广西网上名特优农产品节”。成功举办广西名特优农产品节27次,夏橙、茶叶、荔枝、芒果等在网站上展销,累计促成农产品交易690多万吨,成交金额180多亿元。
(2)广西还积极推进“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行动,仅“农家乐”电话语音自动查询热线就发展了近20万户。20xx年的低温冷冻灾害袭来时,农业部门通过“农家乐电话语音系统”、“12316农业专家热线”和“移动〃农信通”等农业信息化项目, 24小时为广大农民及时解答农民群众当前遇到的冷冻灾害农业生产疑难问题,共发布指导农业生产信息150多条,解答农业生产疑难问题16700多次,被广大群众亲切地称为“农业电子保姆”。
三、我县农村信息化工程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方向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仅仅是取得了最基础的一步,距离真正的应用还想差甚远。
神木县农业人口20万,人均纯收入只有8000元,由于对农业信息化的应用认识肤浅,给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经营分散,农村规模小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另外,还存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备,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对农村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629个村级服务站能正常开展工作的还占不到50%,严重影响着我县农村信息化工程的步伐。
今后神木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怎样开展,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神木县农村信息化工程今后的工作方向
根据全国和全省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结合神木实际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认识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建设一条电话线,建设一个宽带,买一套电脑、打印机,建设一个网站,上传或下载几条信息就完成的事。是关联到三农各个安全生产、人文生活、交通运输、产品交易、文化娱乐、风土人情等环节的系统工程。也是“五个神木建设”在我县农村的综合体现。所以我们要组织信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提高对农村信息化的全面认识。
2.完善重点村信息服务站
每个乡镇建立5-10个重点村信息服务站,特别是结合农技体系改革,在区域站完善重点站的建设,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根据我县的情况,在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的乡镇建立试点,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可以依托乡镇农技站等部门进行建设。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经济能手、种养大户、合作社 “信息村”建设作为信息富农和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使这些重点服务站达到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服务水平。
3. 要继续建设好“神木农业网”
要继续建设好“神木农业网”,特别是“三农频道”,丰富各乡镇、各部门涉农子网站,使其成为全县农业信息资源最集中、最权威的网站,同时做好与省、市、国家信息网站的对接工作。有条件的建立完善镇、村网站或网页,将服务向下延伸,尽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4. 做好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也很快,电视、电话、广播、报纸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当前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解决好信息覆盖问题,要综合运用手机短信、报刊杂志、宣传栏、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手段向村户传递信息。要按照全县部署继续大力推进“三电合一”工程。大力推广“手机农业网站”、“农民信箱”、“远程教育”等经验做法。
5. 做好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结合。
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比如神木县的农协会以及一些电信运营企业等都有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和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和增强农业信息化后劲的发展机制,提高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
6.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重点培养信息采编人员和信息分析人员,不断提高信息收集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水平,逐步在全县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干事创业的农村信息员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7.深化、细化农村信息化应用
农村信息化工程,绝不是建一个信息服务站,安装一套电脑、打印机,连接一条宽带,上一个互联网就了事。它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千头万绪、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快我县的农业发展速度,随着信息化、自动化的到来,我县对农业信息化的要求猛增。
目前我县农村信息化工程,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应用:
(1)led信息发布显示屏
在全县629年行政村的室外环境安装led电子显示屏, gprs远距传输,用手机发送,显示屏自动接收并随时更换,基本做到无人执守,中央控平台,是向全县各村显示屏,统一发布各类信息的平台,采用中国电 “信的企”,配备专用电脑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以方便农民及时了解气象、农产品价格、政策、文化生活等全方位的信息。
(2)信息化、智能温室建设
我县北部温室蔬菜面积大且较为集中有利于温室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我县温室生产的技术水平。温室的信息化、智能化,需增加室内外环境信息采集、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灌溉智能控制等设备。由各类采集设备采集各类传感器数据,通过485总线和网络传输技术将上述数据上传到中央控制软件;中央控制软件接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决策指令,并将指令发送到各配电控制箱和智能灌溉控制器,由各配电控制箱控制内遮阳设备、环流风机、顶部通风设备、照明设备、灌溉控制设备等机电设备进行调控,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优的小气候环境。
(3)农村农田小气候信息采集
神木县自然条件南北差异大,通过气象传感器监测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风速、风向、辐射、降雨量6个气象信息。再通过gprs远处模式,将数据发送到指定服务器中,为农业科技部门随时了解农村各自然区域的自然小气候变化,以利于及时提出应对方案。
(4)农田虫害信息采集
神木县自然气候南北差异大,旱灾、雹灾、冻灾频发,特别是虫害近年来发生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但病虫测报资料的收集量大分散,远不能满足测报的需求。为此我县农业科技部门,急待在全县布局629个现代化虫害发生信息采集点,及时收集了解全县各自然区域病虫发生与变化,以利于及时提出应对方案。
(5)农村饮用水及灌溉的远程信息控制
神木县自然条件南北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同时中、南部乡镇的农村饮用水一般要在5公里以外进行抽水,工作人员操作起来及不方便,进入信息化、自动化时代,我县计划在中、南部乡镇的部分村实施饮用水及灌溉的远程信息控制、自动抽水工程,即发个手机短信就可进行抽水等作业,以方便工作人员操作及时为农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和即时的灌溉农田。
(6)农村电信专用cdma 3g信号差转放大
神木县中、南部乡镇的农村电讯信号覆盖较差,相对而言电信的cdma信息覆盖率较大,但有好多村庄信号还是不太稳定,这样要安装信息显示屏,就必须配套安装电信专用cdma 3g信号差转放大器,以增强器接收能力和准确性、稳定性。
(7)自动化、信息化养殖
神木县也是养殖大县,截至20xx年年底,神木县猪、羊存栏分别达到11.8万头、86.7万只,猪、羊饲养量分别为25万头、134.4万只,牛存栏4.01万头(其中奶牛存栏0.45万头),鸡存栏60.95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0431吨,奶类产量15817吨,禽蛋产量5485吨,羊毛产量1036吨,羊绒产量213658公斤,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养殖事业,使养殖进入自动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提高养殖技术,从自动化养鸡、自动化养猪等入手,加快我县畜牧业的发展。
第2篇 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_____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_____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xx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
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xx省xx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
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
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第3篇 农村信息中心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息中心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弱质、落后产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中国已经正式加入wto,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普遍应用,将对农业的发展起到难以想象的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我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而近年来,中央把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地位,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我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我们深入乡镇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区的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处起步阶段。截止,通电话的乡镇39个,行政村448个,电话覆盖率100%,已连接光纤宽带网的乡镇38个,行政村254个,宽带覆盖率57%,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凉州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我区第一个与涉农各单位及乡镇相连接的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区上成立了农村信息中心,负责全区农业信息采集、发布与信息网络建设。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站正式启动。网页内容已全部添加完毕,并对涉农信息能够进行及时地采集、发布,对网页内容定期更新。
目前全区38个乡镇和13个涉农部门已基本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各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了信息员。网页内容添加基本完成。下一步争取为乡镇和涉农部门配备好设备、培训好信息员专兼职信息员、制定好规章制度、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逐步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要素资源不足,制约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
一是人力资源不足。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硬件资源不足。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致使系统硬件技术改造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三是信息资源不足。农业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还不够科学,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处于初始阶段,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组织体系不顺,影响农村信息队伍的稳定
区农村信息中心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部分乡镇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调换频繁,农村信息工作未列入乡镇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影响了农业信息人员的积极性、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三)部门协作不畅,限制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农村信息也不是单纯的种养业信息,需要所有涉农部门、乡镇及媒体单位的通力协作。但目前部门协作不畅,严重限制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区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应用也较片面。二是协作单位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四)传输渠道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交流的时效性
虽然目前每个乡镇都有农村信息站,但在农村信息的收集、储备、传播、反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由于部分镇村干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不会使用互联网,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不能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二是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受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三是区农村信息中心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兄弟县市、涉农机构、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对我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乡镇、村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目前我区农村信息工作现状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各乡镇配备专职人员、村级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强化农村信息工作责任制。将农村信息工作纳入各涉农部门和乡镇年终考核内容,并与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相应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区乡两级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鼓励农业企业和大户等在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上设立专页,建设数字农业,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二)优化结构,提高素质
一是加强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把健全队伍、完善服务网络作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健全的区、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懂农业、精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队伍;下大力气抓好乡村及涉农部门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采取统一教材、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法,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企业、延伸到批发市场、延伸到涉农部门。二是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乐于为民办事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农民信息员队伍。三是提高农民的信息知识水平。结合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农民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他们获取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真正“懂信息、用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三)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充分行使农业部门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职能,整和气象、电信、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网络、媒体、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共同做好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着力打造三级平台(区、乡、村)、建设三张网络(通讯、电视、报纸)、实施“三电合一”(电话、电视、电脑)。一是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农村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使政府、企业和农户获得充分、有效的“三农”信息。二是提高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促进信息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病虫害及灾害天气等重要信息进行超前预测、预警预报,及时把准确、可靠、实用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农民,真正发挥信息指导生产,促进销售的作用,同时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误导。三是加强信息采集点和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场的信息采集点,充分发挥它们的推广示范、信息反馈等作用。
(四)创新服务,突出重点
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网站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增强对农业信息发布、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成果转让、专家咨询、市场供求等方面的服务支持,提高服务效率与效果。二是推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以现有网络和网站为基础,加强与电视台合作的农业栏目,提高信息容量、及制作水平,使其题材选择与制作更接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到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充分发挥电信设施便捷、易推广的特点,利用电话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优势,利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发布等服务工作。三是配合我区农村远程教育的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重点产业,制作出高质量的农业科教片,为农民提供一批直观生动的先进实用技术资料。四是进一步抓好“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网”和“一站通”推广工作。大力推广运用供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我区农产品流通。
第4篇 2023年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信息化不仅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满足农民获得、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实现基本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得到重视”。“村通”的目的是要促进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针对富拉尔基区所辖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此项报告。
、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
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