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1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68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34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评课稿范文
一、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b出发组织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教学中王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让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景,然后根据运动场上的比赛项目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9加几》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小组内让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通过获得丰富的感知,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们看到,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掌握凑十法的计算方法,体验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三、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2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70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11~20各数》评课稿范文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余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再创造的特点。通过教学,学生直观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能认、读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操作和直观,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 十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羊羊运动会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运动员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后来又要求学生数一数、捆一捆,联系直观,体会什么是10个一、什么是1个十。然后让学生一边捆小棒一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操作、观察获得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建立表象,并用语言进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逐渐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二、让学生自己数数,呈现12的计数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十几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的数。为了让学生逐步认识十几的组成,余老师先提出怎样摆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这个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刚教学1捆是10根,学生手边有成捆的小棒,所以学生有基础也有条件摆出1个十和2个一。学生在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和操作,可以进一步认识10个一可以用1个十表示的观念。课堂上,小朋友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通过比较知道怎样摆可以看得很清楚,并由此明白12的组成是1个十和2个一。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这里,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经知道的知识完成12根小棒的数数和看得很清楚的摆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三、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进一步形成数的组成表象,并能抽象表达
在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和数出12根小棒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十和初步了解12的'组成。在此基础上,教学再分两个层次安排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1组成的表象,加深对十几和二十是多少的具体意义认识。第一层次是其他十几的数,第二层次是20。老师先摆出14,让学生数一数,通过观察和数,知道1个十添4个一就是14,进一步体验这个数的组成。接着让学生摆15,19等,进一步加深对十几组成的认识。学生经过多次数和摆,可以发现有1个十是十几的相同点,几个1是不同点,概括地感受和领悟1个十和几个1就是十几。在认识20时,让学生在十九后面添上1,又满1个十再捆成1捆,直观显示2个十是20,可以使学生认识20的组成和实际意义。这样经历由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可以理解每个数对应的具体意义。其中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活动,其实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明确11~20的顺序,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课上,余老师在学生摆各个数的过程中,黑板上出示的数特意没有按顺序摆,在课堂小结的环节中,余老师让小朋友思考如何给这些数进行排队,小朋友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了11~20各数的正确的顺序。接着又让学生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读读这些数,使得数的顺序变得更加清晰。
在练习环节,余老师让学生先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再通过画圈数物体个数,可以进一步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强化数的组成的表象。类似这样的活动,无一不对数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除了以上特点之外,余老师对课堂常规的训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很佩服余老师的课堂纪律和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的培养,真的非常好,小孩子自律性很强,基本没有学生讲废话,也没有学生破坏课堂纪律。
作为一个新老师,以后要多听师父余老师的课,多从余老师的课上学习一些教学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课堂。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3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32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我是可爱的点点1我是可爱的点点,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4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33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我是可爱的点点认识钟表我是可爱的点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我是可爱的点点钟面上有什么?我是可爱的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值得探讨的是:众所周知,要读出一个时刻,得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我觉得学生对时针、分针能否清晰区分,将直接影响钟面时刻的认识,徐老师在教学认识钟面这一环节,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师问:你知道怎样的是时针,怎样的是分针?根据学生回答得出:长的针是时针,短的是分针,这样对已经会认钟面时刻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部分没有接触过钟面或接受能力慢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能清晰地区分时、分针,这里是否可以借助学具钟,让同桌小朋友互相指指时针与分针,同桌互当小老师检查,以巩固时、分针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5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12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我是可爱的点点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我是可爱的点点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 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是可爱的点点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是可爱的点点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我是可爱的点点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我是可爱的点点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6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70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5、4、3、2加几》评课稿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5、4、3、2加几》,执教教师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
吴老师通过我是可爱的点点____形状我是可爱的点点的表格,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9加几,876加几等表内加法,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渐渐过度到即将要学习的5、4、3、2加几,让学生初步感悟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在探索5+9的算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既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想9+5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我是可爱的点点想大数,分小数我是可爱的点点,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对于程度各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动脑的习惯
在鼓励学生算法的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谁明白了这个同学的算法再说一说,不仅使学生注意倾听,还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动脑一起思考,从而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中教师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乐于练习。当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技能后,吴老师设计了大量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算我是可爱的点点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我是可爱的点点一共有几只企鹅?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103班和104班体育用品各有多少?我是可爱的点点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不仅符合新课标当中低年级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在交流中体验了5、4、3、2加几的多种算法,教学中教师语言富有亲合力,教态自然大方,但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一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模板7
阅读小贴士:本模板共计5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一年级数学上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评课稿
王老师这节预习后的一年级数学课,按照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很小,主要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预习指导引导下进行自学,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说出书上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是怎么来的?学生说出了左边+右边=总数接着老师又继续提问10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既知道是什么,还明白了为什么。
摆小棒游戏,自主探索10加几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算法。王老师的教学中,变静态练习为动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动态演示我是可爱的点点一共有几根棒?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左手有几根?我是可爱的点点我是可爱的点点右手有几根?我是可爱的点点同时让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进一步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去解决问题。把算式与操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脱具体的实物操作,让学生试着用我是可爱的点点头脑中的计数器我是可爱的点点去拨一拨,完成练习,这样把算式与表象操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
适当练习,巩固算法。王老师在学生通过上述活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同时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到十加几与相应减法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