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现代安全管理概论
一.说明安全管理的定义,分析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安全管理的定义:
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有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分析、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职业病和环境危害,避免各种损失,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安全性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主要特性之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以实现安全生产、避免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密切关联、互相渗透。
2.安全管理的基本特点
(1) 政策性。(2) 规范性。(3) 权威性。
(4) 思想性。(5) 科学性。(6) 全面性。
(7) 复杂性。(8) 长期性。(9) 连续性。
(10) 应急性。
二.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应如何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2.用事故致因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用海因里希理论来分析事故和预防事故
(1)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后,公司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组织了事故分析。事故分析中,安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认真地收集了相关资料,并在详细地分析中,找到事故起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把高压气体直接对非承压部件进行吹扫,是违反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相关的条款,是严重的违章行为。
2)管理失误:虽然仪表班在整体的安全管理方面还是比较规范,由于专业的限制,仪表班员工缺乏高压容器方面的安全技术知识,甚至不了解二氧化碳钢瓶内的公称压力,缺乏危险感的认识。而且以前连续几年都用本工艺方法进行作业,大家都没有异议。反映出部门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存在工作失误,是事故的另一主要原因。
3)设备不安全状态:相关的管道和测量平衡桶经常发生堵塞,运行中必须要消除堵塞,但受条件限制处理困难,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4)环境因素:因过去进行吹扫时,一是堵塞没有本次严重;二是吹扫方法的方向是从小截面处向大截面处吹。所以吹扫中未发生明显的不安全的情况,错误地确认为不存在安全问题。形成了有关管理人员和班组员工进行无意识的违章的氛围。
上述原因说明,这起典型人身伤害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一系列因果连锁所产生的结果。
(2)事故预防:根据海因里希因果事故连锁理论采取了几个方面的防范措施:
1)加强管理(控制)。一是根据颁布了《高压气瓶管理条例》,对使用高压气体从技术上和管理上作了强制性的规定,其中包括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用高压气体进行吹扫,必须由技术人员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经职能部门审核报总工批准方可实施的内容。二是对事故致因,对所有的工艺作业书和一些习惯的工艺流程进行危险因素查找,发现有违反安全技术规章制度的,立即进行整改。
2)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用安全技术培训的方法,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增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能力,消除无意识违章的基础。具体做法是编制了《现场安全技术手册》组织学习、考核;下发《安全简报》,把事故情况进行通报,让所有员工都能了解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用加强安全管理考核制度的落实,来制止现场违章作业现象,其中包括违章计分考核,发生违章不仅对当事人员和有关负有连带安全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扣月度奖的考核,违章计分超过3分的人员将要面临离岗和待岗的处罚。事故当事人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3)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对有关管道更换为不锈钢管道,大大减少了堵塞现象。通过技术改造,拆除了风量平衡桶装置,消除了事故隐患。
从上述采取的事故防范措施,对照海因里希表示事故连锁关系的多米骨牌图,至少有三颗骨牌被移去,因此针对本次事故的防范措施是切实可行,能够中断事故连锁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实际情况也证明,效果显著有效的。
三.简述事故法则并阐明启示:
事故法则为:每1起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处事故隐患。这就是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事故法则--“海恩法则”。
启示: 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这是“29+300+1000=1”海恩法则告诉我们的一个最显见而又最深刻的道理。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一旦事故发生了,主动地去检讨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容易做到的;而在事故尚未发生、“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能够冷静地经常不断地反思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却比较难。也就是说,人们往往只重视“=”后面的数字,而恰恰忽略了“=”前面的数字的存在;只死守着“不发生交待不了的问题就行”的底线,而往往轻视了身边一个个“小隐患”、“小苗头”、“小违章”;只重视安全目标,而偏偏忽视了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
电力生产安全靠的是人、设备、管理的有效运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换言之,只要电力生产活动还存在,威胁电力生产安全的因素就随时有可能产生。因此,我们不仅要紧咬着“=”后面的“0” 目标,还要下大气力、动真功夫,千方百计地使“=”前面的“29”、“300”、“1000”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变为“0”。有句话说得好,“安全生产是天下第一大事,也是天下第一难事。”如何把这一大事、难事做细、做实、做好呢?窃以为,最实在的办法就是用“人员百分之百、时间百分之百、力量百分之百”来抓安全,切实用人本管理的思维,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使员工真正做到“要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来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细节管理,特别是抓好施工现场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头,切实做到“可控、在控、能控”。惟有如此,方能保证设备零缺陷、管理零漏洞、作业零违章,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四:编制校园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河南理工大学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一 应急援救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
1.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组成
总指挥由校长 邹友峰担任,副总指挥由学校副校长 刘平和孔留安担任,成员由各院系主任、团委和各班班主任组成。
2.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统一调动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员、物资、器材,负责下达请求外单位和公安消防部门救援命令,事后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组织事故预案演练。
校长主要职责是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统一调动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人员、物资、器材,负责下达请求外单位和公安消防部门救援命令;副校长主要职责是组织指挥队伍实施救援行动,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组织事故预案演练;各部主任和班主任主要职责是负责疏散师生尽快撤离事故现场,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3.指挥部办事机构
学校保卫室为应急救援组织常设机构。
联络电话:3987110
4.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装备
学校在电铃中装配警报器,校园内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电铃自动拉响警报。
学校装配无线话筒,遇有事故发生,指挥部人员可以用话筒现场指挥紧急救援行动。
住校学生宿舍安装应急灯,夜间发生火灾,应急灯会自动打开,指引学生紧急疏散。 住校学生宿舍配有干粉灭火器,随时扑救火种。
5 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校园内重特大事故发生时,处理事故的基本程序是:(1)政教处主任首先拉响校园警报;(2)总指挥用话筒或电话指挥实施救援行动;(3)副总指挥亲临中学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指挥各部主任、院系组长和班主任组织师生从楼道紧急疏散,尽快撤离事故现场,尽可能抢救国家财产;(4)现场所有人员安全撤离;迅速划定隔离带,禁止师生进入危险区;(5)总指挥向外发出请求救援的指令,消防部门赶到现场扑救火苗,公安部门赶到现场维持秩序;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救治伤员;(6)现场保护;(7)组织人员调查事故原因,做好善后工作。
6.应急救援保障
1.制度保障:学校拟定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保障:学校专门成立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并为常设机构。
3.物质保障:学校配有简易的事故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学校地形便利,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外面的救援力量短时间内能迅速赶到并实施救援。
4.人员保障:学校是师生集中的地方,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人身安全意识较强,事故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一旦发生事故会有秩序撤离。
7.应急培训计划
1.培训目的:让师生掌握发生重特大事故时救援常识,提高自我安全的意识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2.培训对象:在岗位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
3.培训内容:火灾事故现场撤离、自我救治和灭火器材的使用。
4.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直至学会。
5.培训时间:每年8月上旬。
第2篇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也产生了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的安全问题。
人类“钻木取火”的目的是利用火,如果不对火进行管理,火就会给使用火的人们带来灾难。在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第三王朝在建造金字塔时,组织10万人花20年的时间开凿地下甬道和墓穴及建造地面塔体,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生产过程中没有管理是不可想像的。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维护社会治安和救火的工作由禁卫军和值班团承担。到公元12世纪,英国颁布了《防火法令》,17世纪颁了《人身保护法》,安全管理有了自己的内容。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8世纪,周朝人所著m《周易》一书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 的记载,说明了用水灭火的道理。自秦人开始兴修水利以来,其后几乎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到北宋时代消防组织已相当严密。据《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当时的首都汴京消防组织十分严密,消防管理机构不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军队担负值勤任务。
到20世纪初,现代工业兴起并快速发展,重大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相继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使人们不得不在一些企业设置专职安全人员,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到了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设立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政府机构,发布了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技术体系,呈现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雏形。
进入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创造就业机会、改进工作条件、公平分配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安全工程专家和政治家的注意。工人强烈要求不仅有工作机会,还要有安全与健康的工作环境。一些工业化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加强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产生了一些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预防原理等风险管理理论,以系统安全理论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模式、思想、理论基本形成。
到20世纪末,随着现代制造业和航空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等成为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成为非官方贸易壁垒的利器。在这种背景下,“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安全健康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开始形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成熟。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进入我国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理论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监控,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尝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在20世纪末,我国几乎与世界工业化国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提出了系统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理论雏形,该理论认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以及应急管理,该理论将现代风险管理完全融入到了安全生产管理之中。
第3篇 试论现代煤矿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管理核心。实现通风安全管理现代化是改变煤矿安全的根本措施。利用科学技术结合煤矿安全理论,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实现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风量及有害气体浓度等井下工作环境时时刻刻得到监测监控,并能得到优化管理,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创造了条件。矿井通风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生产效率。因此,要实现矿井通风安全现代化管理,为矿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一、加强通风安全管理
通风安全管理是动态管理。煤矿作业场所经常变化,不安全因素不可能完全预见,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应及时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对生产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不断充实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实现通风安全管理目标。
(一)计划管理
通风安全管理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安全和开采技术条件而具体采取安全措施。编制计划主要依据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矿井生产计划、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及通风安全技术资料。在编制年度和月生产计划的同时,必须根据矿井的实际条件,编制保证安全生产的通风、防治瓦斯、防火、防尘和降温等工作计划。根据计划要求合理分配资金、人力、物力,认真贯彻落实,无特殊条件变化应确保计划实现。每期计划执行中和结束时要进行检查、分析和总结,对安全隐患和计划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下期计划进行全面安排,提出保证计划完成的措施。如果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地质条件变化、资金或设备不能落实,采取措施后仍不能解决时,可适当调整计划,但必须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二)技术管理
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管理。图纸要齐全并能正确的反映实际情况。每个矿井必须有通风系统图、通风网络图、防尘管路布置图、瓦斯监控系统图,对于防火灌浆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矿井,要有防火灌浆和瓦斯抽放管路系统图等。需要收集储存的数据有主要井巷的通风参数、煤层瓦斯含量、瓦斯相对涌出量、瓦斯绝对涌出量、瓦斯地质资料、煤层的自燃倾向性鉴定资料、自然发火期统计资料、煤层的最短自然发火期、主要通风机的性能曲线、局部通风机的型号及其性能参数。所有仪器应有说明书,建立技术档案。各种报表应存档,各类台帐(密闭墙台帐、火区台帐、局部通风机台帐、注水台帐等)健全,各种检查记录(通风设施检查记录、反风设施检查记录、瓦斯检查记录和瓦斯涌出异常检查记录等)齐全。制定符合本矿的风量计算方法,采掘工作面风量分配合理。定期进行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和矿井通风系统阻力测定,以获得主要通风机性能实测曲线和关键阻力路线的阻力分布等资料。
(三)通风系统管理
井下一切通风设施,如风门、风窗、风桥、密闭墙、栅栏等必须有专人负责维修管理,使其保持完好状态。随工作面推进和迁移应及时进行通风系统调整和风量调节。在改变通风系统时应预先制定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四)通风仪表管理
矿井必须配备足够的通风安全检查仪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修,其完好率应达到90 %以上,下井仪器、传感器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二、通风安全的计算机管理
(一)建立通风安全数据库
建立和使用好通风安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是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和煤矿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是利用计算机定期进行通风系统模拟分析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依据。通风安全数据库主要有通风系统、通风报表、防火、防尘和瓦斯管理等。
(二)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
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用系统思维的观点,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能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由人与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分析和利用的系统。在进行矿井通风设计、调整通风系统和进行风量调节分配时,借助计算机进行通风网络解算、通风机优选、模拟各方案结果,对于优化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三)计算机技术管理
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建立煤矿瓦斯数据库、瓦斯突出数据库、防尘数据库、通风监测技术数据库、通风测定仪表数据库、矿井火灾数据库等。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矿井通风管理,能全面提高矿井通风科学管理水平。
三、建立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矿井通风的日常事务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的分工、停开工区域通风调整、通风报表、处理日常通风问题等。通风管理的模式基本上是总工程师、通风区(队)长负责制。在进行具体决策时,由通风区(队)长根据任务安排、通风调度的记录等进行。这种传统的通风管理优点在于任务安排直接、决策快捷,他们每天要做出大量决策.而对于某一具体决策,一般都是根据经验进行,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可能出现偏差。通风日常管理信息系统,是将矿井通风所有信息存储在系统中,可以随意调用,且带有系统分析功能,能从一定程度上协助总工程师、通风区(队)长进行决策,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一)计算机图形显示
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示意图、通风网络图、避灾路线图等。在图上标明用风地点、风量分配、风流方向、通风设施位置等,主要图件根据矿井最新情况加以刷新。利用计算机显示矿井通风有关图形更直观,更便与合理管理。
(二)利用计算机建立通风设施管理数据库
主要包括矿井局部通风机运行情况,如风量、风压、风筒漏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各类通风设施,如风桥、风门、密闭的构筑位置及损坏程度。通风测量仪表的库存数量、使用、检测检修情况等。主要通风机的运转情况,包括风压、风量、耗电量、电机功率、效率等。
(三)通风管理制度及其执行记录数据库
主要包括有关矿井通风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建立可多条线索查询的数据库系统,技术人员可准确、完整地检索到相关的内容。
(四)提供各类统计分析报告
主要包括风量测定及全矿风量综合分析、通风阻力测定及阻力分布情况分析、主要通风机性能检测报告及性能评估分析、反风演习报告、煤矿瓦斯鉴定和分析、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和矿井火区分布定位以及各参数测定时间和数据分析等。
(五)提供通风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信息
主要包括各类人员的具体信息。计算机通风信息日常管理系统将全矿井与通风相关的基本情况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统一管理,然后通过网络使其在全矿或更大范围内资源共享,决策人员可根据需要,随时查询各种记录和状况,进行科学决策。
四、结语
通过运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煤矿通风管理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
第4篇 某现代教育中心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学院现代教育中心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1、为了维护学院稳定,保障学院正常教学、科研和生产秩序,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制订本规定。
2、树立一切为教学、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严格按照有关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止消防安全隐患的产生。
3、禁止任何人违章作业,拒绝接受任何人违章指挥,禁止任何人在现代教育中心内吸烟或动用明火。
4、工人要持证上岗,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技术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技术业务水平,经常进行防火防事故学习,坚决执行学院各项管理制度。
5、机房、设备室等重点部位要加强管理,并设置安全标识。生产使用的易燃、易爆物品要分开并入库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严格按照消防机关的有关要求配置安保设施。
6、检查配备消防器材设施完好有效,杜绝火灾隐患的发生,如发现隐患及时汇报。
7、如发生火灾,妥善保护现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不允许破坏现场或伪造火灾现场。
8、如违反操作规程酿成火灾,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5篇 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
〔摘 要〕 基于国际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对照电力行业现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出在建立符合电力行业实际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的问题,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 风险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综合素质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和工作的环境是否安全和环保。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带有危害性、灾难性及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标准体系的同时,还结合自身实际,把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二合一”、“三合一”或其它形式的整合。这已成为各企业加强安全、健康、环境管理的主要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进一步应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与国际接轨,建立一套符合中国电力系统发展需要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1 基于风险评估的几个先进管理体系
1.1 简介
(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
ohsms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的控制过程,基础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策划。该体系首先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事件发生的风险等级,依据安全健康法规的要求,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并落实运行机制,做好应急应变的准备。
(2) “安全五星”管理体系
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的“安全五星”体系同样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等生产作业单元在工作前的安全评估、五步安全法等安全管理方式。它已成为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3) 安全、环境、健康管理体系(hse)
hse管理体系是采用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相同的方法,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进行持续改进的一套标准化的思想和方法。该体系从整体和全过程来考虑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注重职工健康,提高安全系数,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人(组织)的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
(4) 美国万全管理体系
美国万全管理中运用更多的风险识别方法,如前期风险评估、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工作安全分析、定量风险评估、安全检查表分析等,监督和监控外界机构的风险评估。
1.2 几个先进管理体系的共同点
(1) 行为安全管理是体系运行的重点。安全理论认为,一次事故的发生对应着很多不安全行为的出现。识别不安全行为,消灭未遂,是这些体系运行的重点内容。同时,这些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事不对人,并针对人的行为,在工作前进行认真分析。行为安全管理衍生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形象。
(2) 突出企业有序地规范化运作。企业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纷繁复杂,为此,这些体系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就各个要素制定运作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可能造成的疏忽大意,使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
(3) 强调全员参与。nosa与ohsms体系要求从班组工作中进行风险识别,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识别每一程序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掌握处理危险的方法和措施,使每一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
(4) 体现持续改进的特点。上述管理体系均强调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不断地提高安全生产的绩效。
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比较
(1) 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是根据国家及上级主管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目标确定的,符合国家及行业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与管理体系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方针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体系中的个别指标很难量化成目标值。
(2) 电力行业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三大标准”,即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安全生产责任。“两大体系”,即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这一点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是完全一致的。
(3) 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等风险评估有共同的目的,但各自要求的重点不同。国外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人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的重点是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生产风险,着重对构成电力系统的设备、设施、环境等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且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国际和国家标准进行量化评估。对安全生产管理则按照行业要求进行检查评价。
(4) 安全大检查与管理体系的内审检查。电力系统安全大检查的要求是“查领导、查思想、查纪律、查规程制度、查设备管理”。这与管理体系中要素、运行控制程序等的检查是一致的,都是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严重不符合项报告或纠正控制预防措施,对重大隐患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因素。不同之处是:安全大检查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而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要求对照体系要素和管理手册逐一检查,检查范围全面,层次分明。
(5) 总结评比与管理评审都是对安全生产绩效的总结。通过总结和评审,总结管理或体系运行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按照pdca循环持续改进的原则督促实施,以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绩效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6) 上级检查和外审检查。电力行业的上级检查,主要靠检查人员的经验及上级的要求,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存在不规范、不统一、因人而异的问题。而管理体系的外审检查是第三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该企业的手册和体系要素进行,且与该企业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检查相对客观公正。但若第三方不熟悉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仅仅从文件化管理检查,也不能真正查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重电力生产的过程控制
电力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电能。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它的生产、供应和使用必须同时完成,因而实现电能生产和消费的发、输、变、配、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电能质量在某一环节是不可调整或只能在小范围内调整的。为此,在发、供电企业中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时,不应过多强调产品的质量管理,而是应该应用iso9000管理的原理,建立一套规范电力生产流程的过程管理体系。
3.2 重点抓好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
按照事故成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同时,电网事故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
(1) 人身安全。应用ohsms管理体系的方法,通过广大员工对所从事的生产作业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加以贯彻落实,以保障自身和他人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安全。
(2) 电网安全。电网是电力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把《输电网安全性评价》作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评估依据,并作为电源规划、电网改造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3) 设备安全。通过发电厂、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对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根据25项重点反事
故措施计划,以及“设备无油化、装置自动化、保护微机化、调度自动化”等要求,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设备、装置的现代化水平。
(4) 努力消除人对设备及电网安全的影响。充分分析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系统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隔离、封闭等对应措施,降低人员失误造成的设备及电网事故。
(5) 努力消除设备及装置对人身安全的影响。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导则等法规的要求,充分分析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及装置和防护系统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杜绝由于防护装置和设备缺陷造成的人员伤害。
3.3 重视可靠性管理
可靠性管理是用可靠性指标对电力系统发、供电设备及系统的安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指导设备选择、运行、维护、改造直至报废的一种全过程管理。建立体系时,要充分应用可靠性统计技术来分析系统元件在计划和非计划停运及运行操作的制约条件下能经受住突然扰动并不间断地向用户提供电力的能力,并为电网建设、设备技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4 加强技术监督
技术监督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管理手段。管理体系必须依靠有效的技术管理为系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相应的参数、指标、试验数据的监督,判断设备的健康水平、运行工况和电能质量,以发现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异常,从而进行调整和检修维护,达到超前预防和控制。
总之,在建立现代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符合各单位的生产过程、管辖范围、基本管理方式等实际,并与各管理标准体系有机结合。体系的建立既要包涵主要的管理内容,也要覆盖全部管理流程和环节,其操作性要强,操作程序要尽可能简化。同时还要防止体系管理文件化、形式化、表面化。体系认证目的是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建立,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管理,使安全生产步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第6篇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在现代化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
摘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在现代化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介绍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监控的内容,以确保特种设备的安全,减少事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重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因为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特种设备主要包括电梯、起重设备、场内机动车辆、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数量多,分布广,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且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国家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制定了一些法规、标准,加强了监察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但由于各类特种设备的数量急剧增长,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运营中安全问题很严峻,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伤亡事故与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一、全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特种设备维修和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侧重于追究人员的操作责任,只抓“违章”而忽视了创造本质安全。没有开展预测工作,没有进行事前的系统安全评价,工作重点是处理已发生的事故,而忽略了从使用、维修阶段就开始抓安全。
2.没有明确的目标。凭经验处理特种设备的安全问题,心中无数,盲目性大。
3.必须尽快提高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素质。
4.企业对特种设备监控、预防事故及减少事故损失的措施不够完善。“
二、企业安全监控工作的程序
1.强化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
首先,实现特种设备的普查登记。特种设备较多、管理状况较好的大型企业,由各单位主管设备的领导与企业签订责任书,并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特种设备的申报和登记工作。普查中,应坚持普查登记和检验工作相结合;普查登记与隐患治理相结合;普查登记与人员培训相结合。
(1)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特种设备档案收集齐全完整。结合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实际,制定相关档案管理规定,明确特种设备档案收集归档的基本内容;设备全套图样,安装和使用说明书,强度计算书,省或市劳动部门签发的使用证、检验报告和审批意见等收集齐全。为加强对特种设备档案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还应按照相关特种设备管理办法规定积极参加特种设备安装总体竣工验收。验收前,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了解设备安装及设备实际分布情况,向施工单位及使用单位讲解档案归档要求。为保证档案资料搜集齐全、及时、完整,企业应坚持特种设备安装单位如果不移交全部档案资料,不予其验收决算。通过制度规范和经济约束,确保特种设备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2)明确管理职责,督导使用单位加强特种设备档案管理。企业应明确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直接领导责任,并把特种设备的管理纳人经济责任制的考核、奖惩内容,明确规定,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有协助档案管理人员搞好特种设备运行状况的登记和保管好档案资料的责任。使用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检查的同时,注意将每台在役压力容器、起重设备进行编号登记,及时记录反馈设备运行情况。档案管理部门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记录、改造记录、每年的检验鉴定记录等,以不断充实特种设备档案内容,实现档案资料与运转设备的真实对应,真正使特种设备档案为设备使用、检修提供准确依据。
(3)实施特殊管理,提高档案利用率。特种设备的档案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中利用率很高。为方便利用,可将特种设备档案单独组卷、分类、编号,形成条目,系统排列。亦可将特种设备档案资料汇编《特种设备档案专题目录》,包含设备名称、安装地点、制造单位、出场编号、使用证号、保管地址等内容,并将目录下发给有关单位,供档案管理人员熟悉管理范围,加强安全检查工作,使广大技术人员利用档案资料,及时处理潜在隐患,提高运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事故率,保持正常的生产秩序。
2.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的措施
(1)加强设计、制造与安装环节的控制。首先设计上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和安全技术要求。目前国家对客运索道与大型游乐设施已实行设计审查制度,审查由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审查通过后,方可投入正式的制造和安装。
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单位,在人员素质、加工设备、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必须达到应有的条件。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制度,只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对生产制造的特种设备,必须出具制造质量证明,对其质量和安全负责。
此外,对试制特种设备,或者制造标准(或技术规程)有型式试验要求的产品部件,必须经国家认可的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型式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提供用户使用。
对某些特种设备,如电梯、客运索道及游乐设施等,安装是制造过程的延续,只有安装完毕,调试好并经过试运行后才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因此,安装环节很重要,从事安装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必须取得安装资格证书,方可从事安装业务。安装单位必须对其安装的特种设备的质量与安全负责。
(2)加强特种设备的使用与运行管理。加强对运行中特种设备的监测,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性能变化,及早防范突发事故。
运行中的设备检查、监测和巡视的时间、范围、项目及具体要求主要有:
①观察主机设备仪表、仪器直接反映的参数,如压力、流量、速度、温度、温升、负荷、载重量、水位、电流、电压、功率因数、频率等的变化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有没有达到极值或最低值(如水位等)。
②对主机设备和重要附件进行巡视检查,注意有无异常声响、闪烁放电、泄漏、破损等。特别要重点检查安全附件,如锅炉的液位(水位)、蒸汽压力和安全阀是否正常,起重行车吊钩及大小车行走开关的接触及线路联锁的可靠程度,蒸汽机车的制动交刹车装置有无动作,电气接地接零是否良好,空压机气缸的压力表和安全阀以及发电机组的电压表、周波表、冷凝器真空压力及系统保护装置的完好状态和灵敏性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车间和主管部门,遇有紧急状况,随时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如发现危及人身和有可能造成重大设备事故的情况,则立即停机。设备部门对重要的安全设施,应贮存型号规格相同、质量可靠的一定数量的备件,以备紧急状态下更换。
③做好特种设备的运行记录。对关键岗位的设备,要做到在生产中每隔一定时间对主机设备的运行参数作完整的记录,每班将设备状况、有无故障、检修内容全部记录在运行日记中,班班交接。同时,要求厂环保、安全、设备、总工办与设计部门认真准备防范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并做好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果断、准确、迅速地将影响范围缩小到最低程度。
④积极组织开展状态监测,使设备现场管理和事故预防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
目前,大部分厂矿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检查、监测还基本停留在利用人的目测、耳听上,因而影响了设备故障检测的效果。
对关键岗位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可用超声波测厚仪对炉体受燃烧部位进行材料厚度测量;对压缩机械旋转设备和大容量电动机轴承振动部位,可用超声波测振仪进行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测振,以判别是否超过规程规定标准并确定损坏区域;对大中型供配电变压器和输配电设施,则可应用微机多功能状态监测装置对电力系统的过电流、接地、短路、重瓦斯、过负荷、功率因数等实施24h连续跟踪监测和故障报警,并可实现准确的故障跳闸;对于起吊装卸的行车、蒸汽机车等载重量大、机械运转频繁和三班制连续生产的特种设备,则可通过对其金属材料的无损探伤检查,判别重要部位机械零部件和材料的疲劳与损伤程度是否超过标准。
通过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应用,可及早发现特种设备技术参数的变化,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范围和时限,为制定抢修方案,防范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发生特种设备事故的原因表现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对人为因素,应通过培训教育来纠正。对特种设备的作业人员,包括安装、维修保养、操作等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相应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才会有保证。
(4)加强特种设备的维修保养。特种设备多为频繁动作的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电器元件的性能状况及各部件间的配合如何,直接影响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对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修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本单位没有维修保养能力,则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代为维修保养,例如,电梯的使用单位(宾馆、饭店、商业大厦等),可以委托专门从事电梯维修保养业务的单位为其维修保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第二,使用单位与维修保养单位一定要签订合同,明确维修保养质量和安全责任,要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应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使用单位应建立技术档案,要有日常运行记录及维修保养记录,以备查证。
(5)实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制度。鉴于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重要,国家对其实行安全检验制度。其目的是从第三方(既不是制造者,也不是使用者)的立场,公平、公正地进行检验,以确保其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已颁布了电梯、施工升降机、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监督检验规程。文件规定,检验工作由国家授权的监督检验机构承担,检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实践证明,实施安全检验已发现许多设备隐患,避免了许多事故。
(6)加强特种设备的监察管理。鉴于特种设备安全的特殊性,国家政府部门对其应加大监察管理力度。我国《安全生产法》已界定了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督的关系。各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三、结束语
安全工作事关重大,关系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特种设备安全是整个安全生产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好企业的特种设备的安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第7篇 现代发电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电力事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许多现代新型发电公司相继成立和运营,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使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如何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在现代电力公司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对增强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
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得效率、效益的基础,是保障经济发展、保障人权、稳定社会的必需。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首先要保护生产者和人们的生命健康,其次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电力企业及发电公司是电力生产的主要单位,具有技术密集、专业知识密集、独立垄断生产等一系列特点,其安全生产管理更不容忽视。因为电力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但直接威胁到现场工作人员和运行人员的生命和人身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正常用电及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社会影响较大。
现代发电公司的特点是采用新型现代公司制运营模式,固定职工与原来的国营企业相比大大减少。一般都不设立检修、维护和运行部门,从发电企业所需的几大专业出发设立专责工程师,涉及到检修、维护工作时进行外包或雇用。安全管理的大部分工作均在安全质量部门,一般由副总经理分管。各大专业部门的专责工程师的工作量都较大,工作任务烦琐,许多安全工作可能落不到实处。所以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且以实际行动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是现代发电公司各级领导应该重视的首要问题。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其固有的一部分特性,这是每一位负责安全生产的领导和每一位电力生产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坚持到了长期的安全生产,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正确认识和掌握了安全生产规律,真正做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为长期的安全生产不但为企业职工带来了生活的幸福,而且保证了企业效益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对公司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机制
现代发电公司的人员素质和知识水平都较高,从各级领导到工程师都应该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人。所以应该以对企业干部的要求来要求每一位员工,对公司所以人员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对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意义重大。
这种安全管理能力的全员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因为现代发电公司涉及的外包工程和项目较多,对这些外包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只有通过每一位员工的切实可行的逐步落实安全规章、规定和制度,形成一股安全生产的潮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发电公司的安全生产运行。当然,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电公司只有做到了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就能显示出成效。
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和机制,这是实施和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健全完善强化安全责任机制。从上到下都要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要量化、细化、具体化,并要把安全责任制汇编成册,发到员工手中。其次要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要从现代发电公司的实际出发,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不同级别的领导干部和员工分别由相应的上级部门领导进行考核。对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要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要公布于众,接受监督。
第8篇 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综述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大陆安全管理科学的综合现状,其中既阐述了安全管理原理的理论研究,同时还从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对安全管理的方法作了系统介绍。这对于了解大陆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安全管理学术交流和推进安全管理技术进步将是有益的。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安全管理从劳动保护管理、事故管理到职业安全卫生科学管理,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尽管目前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其推行和实施的安全管理做法还有差别和不平衡,但努力使其适应我国新经济体制和生产技术的时代要求和呼唤却是一致的。十余年来,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特征在于: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本文对安全管理理论、政府宏观安全管理方法和企业微观安全管理方法进行综述。
一、认识的安全管理科学原理
1.安全管理哲学
从历史学的角度,表1给出了大陆理论界认识的安全管理哲学发展进程。
表1 人类安全哲学发展进程
阶段
时 代
技 术 特 征
认识论
方 法 论
ⅰ
工业革命前
农牧业及手工业
听天由命
无能为力,被动无意识
ⅱ
17世纪至本世纪初
蒸汽机时代
局部安全
就事论事,亡羊补牢,事后型
ⅲ
本世纪初至50年代
电气化时代
系统安全
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
ⅳ
50年代以来
宇航技术与核能
安全系统
本质安全化,预防超前型
2.安全系统论原理
安全管理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管理的欠缺。二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理性,更符合科学原则。
3.安全控制论原理
从宏观安全管理的角度,安全控制原则有:闭环控制原则:要求安全管理要讲求目的性和效果性,要有评价;分层控制原则:安全的管理和技术的实现的设计要讲阶梯性和协调性;分级控制原则:管理和控制要有主次,要讲求单项解决的原则;动态控制性原则:无论技术上或管理上要有自组织、自适应的功能;等同原则:无论是从人的角还是物的角度必须是控制因素的功能大于和高于被控制因素的功能;反馈原则:对于计划或系统的输入要有自检、评价、修正的功能。从微观安全管理的角度,控制的实质是"能量不正常作用"。能量转移理论是微观控制的理论。
4.安全信息论原理
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安全信息类型分为一次安全信息和二次安全信息。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人机境客观安全性,以及发生事故后的现场。二次安全信息包括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技术文献,企业安全规划、总结、分析报告等。安全信息是以信息流存在的,其信息流技术首先要认识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信息形式,如:人-人信息流:人-机信息流:人-境信息流:人对环境状态正确感知和识别;机-境信息流:
5.安全经济学原理
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安全的投资或成本规律、安全的产出规律、安全的效益规律等基本问题。大陆认识的安全经济重要规律有:事故损失:占gnp2.5%;安全投资:占gnp1.2%;事故直间损失系数:1 : 4~1:>;100;安全投入产出比:1 : 6;安全生产贡献率:1.5~5 %;预先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与5的关系;安全效益金字塔: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
6.安全协调学原理
组织协调学原理 组织协调学原理要求安全的组织机构要进行合理的设置;安全机构职能要有科学的分工,事故、隐患要分类管理,要有分级管理的思想;安全管理的体制要协调高效,管理能力自组织发展,安全决策和事故预防决策的要有效和高效,事故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具有功能和效率等方面要有总体的要求和协调。
专业人员保障系统的协调原理 要建立安全专业人员的资格保证机制:通过发展学历教育和设置安全工程师职称系列的单列,对安全专业人员进出要有具体严格的任职要求;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要建立兼职人员网络系统: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班组)设置全面、系统、有效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网络等。
7.事故预防原理
事故具有因果性、偶然性、必然性、再现性的特性;意外事故是一种随机现象,对于个别考察无具有不确定性,但对于大样本,则表现出规律性。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是研究事故规律、进行事故预测的重要方法。事故预防的模式主要是事后型模式,这是一种被动的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原理: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实施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意外事故的预防原理称为'三e对策',即事故的预防具三大预防技术和方法: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安全管理对策。
二、政府宏观安全管理方法
1. 安全生产五大原则
我国宏观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有: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机制上要遵循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三同时原则;五同时原则;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同时规划、同时实施、同时投产;三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
2.全面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执行全面管理的原则,即在管理的体系中要做到纵向到底(从各级政府到生产企业,从工厂到生产岗位),横向到边(政府部门综合协调,企业职能机构全面参与);安全责任制的原则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3.安全法制管理
安全法制管理就是利用法制的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建设、实施、组织,以及目标、过程、结果等进行安全的监督与监察管理。现行有效的安全法制管理做法有:新建、改建、扩建生产性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管理;安全生产的第一把手负责制;安全生产全面责任制度;实行强制的国家劳动安全监察;落实行业的综合管理;推行工会统一领导下劳动保护群众监督。
安全法制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搞好安全生产的需要。安全法制管理所依据的安全法律体系具有表2五个层次结构:
表2 工业安全法律体系
层次
定 义
主 要 法 规
1
国家一般法
宪法、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条例等
2
国家安全专业综合法规
劳动法、矿山安全法、消防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仓库防火安全管理条例、防止沥青中毒办法等。
3
国家安全技术标准
400余种。
4
行业、地方法规
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油船、油码头防油气中毒规定;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省(市)劳动保护条例等。
5
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安全操作规程;企业安全责任制度等。
4.安全管理策略
我国宏观安全管理策略有:系统整体性策略,管理时要考虑人机环系统、硬件与软件建设相结合;计划性策略,安全对策要有计划和规划,要有近期的长远的目标;效果性策略,安全对策效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的成果的指标来衡量;单项解决的策略,在制定具体事故预防措施时,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在主次、有轻重缓急;等同性策略,安全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高于被监控的机器和设备系统,管理系统要实现监察、审查及否决权制度,安全理论、技术方法、安全人员的素质不应低于被管理的对象;全面管理的策略,党、政、工、团、职能部门一起协同管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策略。
三、企业微观安全管理方法
(一)现行安全管理法
1.预期型管理法
我国企业普遍推行的安全管理模式总体上是事后型模式,但逐步推行预期型管理模式已成为共识和发展趋势。
预期型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的对策,显然是现代安全管理对策的重要方法和模式。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是:提出安全或减灾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2."0123管理法"
0-重大事故为零的管理目标;1-第一把为第一责任;2-岗位、班组标准化的双标建设;3-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的"三全"对策
3.三不伤害活动
开展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
4.“四全”安全管理
全员-从企业领导到每个干部、职工(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和实习人员)都要管安全;全面-从生产、经营、基建、科研到后勤服务的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抓安全;全过程-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自始至终地做安全工作;全天候(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环境,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安全。总之,“四全”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5.“5s”活动
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态度”。因为这5项的日语发音均以“s”起头,所以称为“5s”。开展“5s”活动,是通过人们的努力改变工作环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职工素质,确保安全生产的目标。
6.人流、物流定置
管理
生产现场的人员活动路线及空间定位管理;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工件等的位置规范、定位管理、文明管理。
7.三点控制
对生产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的强化控制管理。采取现场和车间挂牌标示方法强化管理。
8.八查八提高
一查领导思想,提高企业领导的安全意识;二查规章,提高职工遵守纪、克服"三违"的自觉性;三查现场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四查易燃易爆危险点,提高危险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五查危险品保管,提高防盗防爆的保障措施;六查防火管理,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和来火技能;七查事故处理,提高防范类似事故的能力;八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9.生产班组安全活动
生产班组的每周安全活动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以安全生产必须落实到班组和岗位的原则,企业生产班组对岗位管理、生产装置、工具、设备、工作环境、班组活动等方面,进行灵活、严格、有效的安全生产建设。
10.三负责制
企业各级生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向上级负责,向职工负责,向自己负责"。
11.安全检查制
查思想认识,查规章制度,查管理落实,查设备和环境隐患;定期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查相结合;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其方法有:四查工程技术,即岗位每天查一次,班组车间每周查一次,厂级每季查一次,公司年查一次;安全检查表技术,定项目,定标准,定指标,科学评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检查方法。
(二)现代安全管理法
1.安全目标管理法
以图1所示的安全指标体系为管理目标,进行科学管理。
图1 安全指标体系
2.无隐患管理法
无隐患管理法的立论是建立在现代事故金字塔认识基础之上的,即任何事故都是在隐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控制和消除事故,必须从隐患入手。推行无隐患管理方法,要解决隐患辨识、隐患分类、隐患分级、隐患检验与检测、隐患档案与报表、隐患统计分析、隐患控制等技术问题。
3.行为抽样技术
安全行为抽样技术的目的是对人的行为失误进行研究和控制,主要是应用概率统计、正态分布、大数法则、随机原则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行为的抽样研究,从而达到控制人的失误或差错,最终避免人为事故发生的目的。
4.安全经济技术方法
合理的安全经济机制:确立规范的安全投资机制;安全技术项目进行经济技术的可行现论证;推行企业安全设施、设备的专门折旧机制;国家、社会、企业安全资金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事故赔偿机制等。采用有效的安全经济手段:参加事故风险保险;参加人身工伤保险;合理应用经济管理手段;有效的安全行为风险抵押手段;安全奖励基金;违章与事故罚款手段等。掌握全面的安全经济理论: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效用分析与决策理论;生命与健康价值理论。
5.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第9篇 推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创建煤矿生产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是一个需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的重大课题。不绷紧这根弦,稍有放松,就可能酿成千古恨。但安全生产又不是成年累月的专项检查与整治所能彻底解决的,这就需要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需要我们在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应用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本文通过与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对比来揭示我们推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基本上是纵向分科、单向业务保安、事后追查处理、侧重操作者责任安全、与生产脱节、凭经验和感觉处理安全问题、从宏观方面查找危险因素,其特点主要是依靠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凭经验,靠强制人管人,工作以“事后”为主。这种管理方法虽能总结事故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促进安全生产,但有其局限性、事后性和表面性。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是把系统科学引入安全工作领域,它是从性能、经费、时间等整体出发,针对系统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实施综合性安全分析、评价、预测可能性的事故,采取措施,以获得最佳的安全生产综合指标。其主要特点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注重系列化、整体化、横向综合化,运用现代新科技和系统工程原理、方法来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完善系统,“事前”为主。它是从危险源的识别人手,通过对系统本身的分析、预测、评价去认识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控制危险因素,使系统优化,达到最佳安全程度。
(1)从安全的属性看:传统管理方法中,安全附属于生产,是为了生产才要安全。所以必然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导致发生重大事故。我们曾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区队长、班组长中较普遍地存在以产量为主。质量、安全为辅的思想,他们对当班当日的产量一般对答如流,但对质量标准、安全规定、作业规程要求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究其原因,他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早巳超过了对安全的重视,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指导生产,安全第一”,它要求一切经济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把安全第一作为本企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意味着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企业好坏的一项基本的内容指标,并具有否决权。
(2)从管理类型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的主要类型是事后追查----事故分析型。当前在煤矿生产执行层、管理层中仍存在“干煤矿事故难免”的错误认识,工人也认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遇到偶然性事故是难免的,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对事故加以分析,虽收到“亡羊补牢”之效,但其损失是巨大的,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与它不同的是现代系统管理方法的主要类型是事先预测型----安全评价型。从事故的特征看,似乎是防不胜防,无规律可言,无法控制的。其实不然,事故的普遍规律是存在的,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事故的发生均取决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和管理这四因素的制约。据此可以进行安全预测预控,即依据历史资料和调研资料对事故隐患进行事先分析估计,确定事故发生之前的潜在危险,对危险性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制定消除或控制危险的管理措施,最终通过落实敲帮问顶制度、加强设备检查制度、确保安全运行制度、强化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来实现安全生产,实现传统“出了事再说”到现代的“有把握再干”的转变。一些已经应用了这一“事先预测型”方法的企业,提出了“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把工作关口前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从而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安全工作成绩。这一切说明安全生产向零进军是能够实现的,再辅以通过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企业以压力、动力及活力,鼓励各企业发挥自己的优势,促使企业上等级、上水平,使煤矿生产实现本质安全。
(3)从管理实质看:传统安全管理方法是一种“强制安全--被动的事故管理—治表之策”;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人、机、环、法是4个主要因素,但环境与条件是客观因素,而主要的主观因素是人,法规、规程的贯彻与实施靠人,设备的操作使用靠人,生产管理也靠人,所以人是决定的因素,“人的素质问题”也就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最重要问题。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往往屡禁不止,各种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不断发生,恶性重大事故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属于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事物不做过多过细的分析,常见的是给以经济或行政上的处罚而不了了之。而现代系统管理方法则追求“本质安全化--主动的条件管理--治本之道”,也就是培养安全工作中的“自控人”。安全工作最根本的任务是激发每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唤起人内在的安全意识,培养出大量的“自控人”,即企业内所从事劳动的人员应具有熟练的劳动技能,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制度,有强烈的自我安全思想意识,在突发事件中有应变自救能力,能出色完成本职任务。为此,这种方法要求把培养“自控人”的工作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抓人的行为和安全意识的标准化工作。用以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除了提高人的素质之外,系统管理方法还要求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安全投入,以科技手段促进安全,改善工作环境,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要求正确处理好投入与安全、生产与效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求对安全技措项目,要以计划、资金、技术方案、组织措施等各方面予以落实,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矿井的抗灾能力。
(4)从工作重点看: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是以抓好已发生事故的统计分析,即事物本身为重点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事故,且事故纷繁复杂。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是靠经验直观地判断事故本身来采取预防措施,这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安全问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事先了解与控制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必要且关键的一环。其次,当事故发生时,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对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分析和评价,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或把事故的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
当然传统与现代两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们在机能、具体做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我们今后应继续研究探讨。但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风靡世界已20多年,而我们煤矿企业对它的研究和应用还很肤浅,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总是或多或少受到传统管理方法的制约。所以只有不断加强使用现代系统安全管理方法,才能促使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再上新台阶,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第10篇 企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技术
(一)综合安全管理技术
1.安全生产科学管理原则
(1)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是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2)“三同时”的原则:国家对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要求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原则。
(3)“五同时”原则:要求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监察、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规划和实施自身生产经营发展、进行机构改革、进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相应的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
(5)安全否决权的原则: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2.科学的安全检查
科学的安全检查方法有如下四种:①经常性检查:是指安全技术人员、车间和班组干部及职工对安全工作所进行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其目的是辨别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通过检查加以控制和整改,以防止事故发生。②定期安全检查:使企业或主管部门根据生产活动情况组织的全面安全检查,如季节性检查、季度检查、年终或全年监察等。③专业性安全检查:是根据设备和工艺特点进行的专业检查,如电气、锅炉、放火、防爆检查等。④群众性检查:是指发动群众普遍进行的安全检查。
(二)安全评价技术
1.安全评价概论
安全评价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辨识和分析系统存在危害性,并根据其形成事故的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系统安全的过程。
安全评价的一般过程是:辨识危险性,评价风险,采取措施,直至达到安全指标。
2.企业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卫生技术和管理对策,作为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的安全卫生设计和建设项目安全卫生管理、监管和主要依据。预评价工作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2)设备与设施现状安全评价:企业的生产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系统的现状安全评价,即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以进行安全性能控制。危险评价包括危险辨识和危险评价两部分。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但是,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却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可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在以三个分支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三)人因安全管理
1.人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价
人的可靠性分析(hra)是评价人的可靠性的各种方法的总称。人的可靠性是指使系统可靠或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正确活动的概率。人的可靠性分析作为一种设计方法,使系统中人为失误的概率,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人为失误的严重性是根据可能导致的后果来划分的,如损害系统的功能、降低安全性、增加费用等。在大型人一机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分析常作为系统概率危险评价的一部分。
2.行为抽样技术
安全性为抽样理论:行为抽样技术是一种通过局部作业点或对有限量(时间或空间)的职工行为的抽样调查,从而判定全局或全体的安全行为水平,客观上讲是具有误差的调查方法,但其误差要符合研究的要求,为此,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规律。这就是概率理论、正态分布和随机原理。
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行为的抽样技术主要是如下步骤:将要调查或研究车间、工种或部门操作的不安全行为定义出来,并列出清单;根据已有的抽样结果或通过小量的实验观测,初步确定调查样本的不安全行为比例尸值;确定抽样调查的总观测样本数ⅳ,其样本数取决于不安全行为比例水平,调查分析的精度;根据调查对象的工作规律,确定抽样时间,即确定每小时的调查观测次数和观测的具体时间;根据随机原则,确定观测的对象,通过进行所需次数的随机观测,将观测到的生产操作行为结果进行分类记录;测算出不安全行为的百分比;每月第一周重复一次以上几周的抽样调查;根据每次抽样调查获得的不安全行为的比例数值,进行控制图管理;通过控制图的技术,分析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行为规律,并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状况、预防失误导致事故的对策、措施和方法。
3.安全行为“十大禁令”
(1)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考核不合格者,严禁独立项岗操作。
(2)不按规定着装或班前饮酒者,严禁进入生产岗位和施工现场。
(3)不戴好安全帽,严禁进入生产装置和检修、施工现场。
(4)为办理安全作业票及不系安全带者,严禁高处作业。
(5)未办理安全作业票,严禁进入塔、容器、罐、反应器等都有毒、有害、缺氧场所作业。
(6)未办理维修工作票,严禁拆卸与系统连通的管道、机泵等设备。
(7)为办理电气作业“三票”,严禁电气施工作业。
(8)为办理施工破土工作票,严禁破土施工。
(9)机动设备或受压容器的安全附件、防护装置不齐全好用,严禁启动使用。
(10)机动设备的转动部件,在运转中严禁擦洗或拆卸。
4.安全文化活动
●安全竞赛活动
活动内容:企业组织车间、班级、岗位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能、、班组建设、查隐患、安全生产建议等安全竞赛活动。
活动方式:查现场、问职工、看效果、定量评比。
活动目的:强化观念、落实措施、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活动对象:生产一线。
组织人员:企业主管负责人、安全部门。
关键点:生动的形式、明确的目的性。
●安全生产周(月)
内容:结合全国活动主题,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宣教活动。
活动方式:根据形势适时确定。
目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各级党政负责人。
关键点:常规方式与特殊方式相结合。
●安全演讲比赛
内容:安全常识、专业理论知识、安全生产形势、厂情状况等生动活泼演讲比赛。
方式:基层选拔、企业演讲参评。
活动目的:深入基层、动员全员参与、强化全员意识、增长安全知识。
对象:视企业规模而定。
组织人员:安全、工会、宣传、公关等部门联合。
关键点:企业领导重视、参与。
●事故祭日活动
内容:本单位案例或同行业重大事故案例回顾。
活动方式:会议、报告、挂黑旗等。
目的:警钟长鸣、强化仪式。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安全专业部门。
关键点:强化事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
●安全贺年活动
内容:为30年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庆贺平安人生。
活动方式:大家挂彩、奖励表扬。
目的:号召向榜样学习,激励自我安全意识,强化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的观念。
对象:全员。
组织人员:党、政、工、安全专业部门。
关键点:感觉安全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益处。
●安全“信得过”活动
内容:在班组和生产基层对设备、工艺、操作、纪律等实现安全生产“信得过”。
方式:落实“四一”工作程序法:班组一日一考核,一周一汇总;车间一月一检查,以及一总结;工厂半年一次检查验收:公司半年一次联合验收。
目的:保障工作环境安全,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职工安全素质,确保安全生产的目标。
活动对象:班组全员。
组织人员:党政负责、企管部门、安全与车间系统联合。
关键点:形式与内涵相结合。
5.安全报告活动
●事故报告会
内容:对当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进行报告。
方式:职工大会或车间会议。
目的: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对象:全体员工。
组织部门:生产和安全部门。
●安全汇报会
内容:以下级单位为对象进行安全生产状况、隐患、问题、全年工作状况、来年的工作重点进行报告。
活动方式:中层干部会议。
目的: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规划目标、制定对策。
活动对象:中层管理人员。
组织部门:企业领导生产与安全部门。
(三)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企业为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工作。它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消除事故隐患、创造良好劳动条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开展安全教育是掌握各种安全知识、避免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是企业发展经济的需要,是适应企业人员结构变化的需要,是搞好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发展、弘扬企业安全文化,把安全生产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知识教育,典型经验和事故教训教育等。安全教育中应注意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规范化,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等问题。
1.安全教育的类型
按照教育对象,可以将安全教育分为对干部和对工人两大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安全教育:
对干部的分为领导干部、技术干部、行政管理干部、专职安技干部;
对工人的分为新工人、特种作业工作、五新作业工人、复工人员、调岗人员。
2.干部的安全教育
(1)对领导干部的教育
主要应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安全规章制度、基本安全技术知识和基本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方针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使他们懂得并掌握基本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办法。促使他们关心,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并能积极支持安技部门的工作,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2)对技术干部的教育
主要包括: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纪教育。②本质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是对“三同时”实现安全技术措施和五新工作中他们应承担的责任。③典型事故案例剖析④系统安全工程知识⑤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
原来由于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不直接参加生产,不承担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往往缺乏接受安全教育的迫切性,因此对他们的安全教育环节比较薄弱。事实证明工程技术人员与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产品的设计、研制阶段,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试用阶段,能找出存在的危险,预先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消除,就可为生产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3)对行政管理干部的教育
主要内容是,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纪教育、基本安全技术知识以及他们本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使他们提高责任感和自觉性,主动支持安全工作。
(4)对专职安技干部的教育
包括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要接受正规的系统的专门教育,以利于他们从事具体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工作。
3.工人的安全教育工作
主要有3种形式:三级教育、特种作业教育和经常性教育。
(1)三级教育
对新入场职员和工人进行厂级教育、车问教育及岗位教育,这种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制度称为三级教育。
厂级教育是对新入厂的职工或调动工作的工人以及厂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和实习人员等在分配到车间和工作地点以前,由厂劳资部门组织、安全部门进行的初步安全教育。即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令和规定,本厂安全生产的一般状况,企业内部特殊危险部位的介绍,一般的机械电气安全知识,如厂安全须知和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经考试合格后,再分配到车间。
车间教育事新职工或调动工作的工人在分配到车间后,进行韵第二级安全教育。有车间主管安全的主任负责,车间安全员进行教育。教育内容有:本车间的生产概况,安全生产情况,本车间的劳动纪律和生产规则,安全注意事项,车间的危险部位,危险机电设施尘毒作业情况,以及必须遵守的安全生产规程等。
岗位教育是由工段、班组长对新到岗位工作的工人进行的上岗前安全教育。教育内容有:工段、班组安全情况,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应知应会,岗位工种的工作性质,机具设备的安全操作方法,各种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工作地点的环境卫生及尘源、毒源、危险机件、危险物的控制方法,以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还要讲解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灾措施和安全撤退路线。经考试合格后,领导安全操作证,方可独立进行操作。没有经过三级教育或考试不合格者绝对禁止独立操作。
(2)特种作业教育
对接触不安全因素较多的特种作业人员,如电气、起重、焊接、司机、锅炉、压力容器等工种的工人,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办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并经严格考试,合格后才能准许操作。这种培训至少每年一次。另外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投产前也要按新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和培训参加操作的岗位工人和有关人员。
(3)经常性教育
对职工要进行广泛的经常性安全教育,要在生产全过程的自始至终坚持不断。坚持安全教育的方法是: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后总结,是安全教育制度化。重点设备或装置大修,应进行停车前、检修前和开车前的专门安全教育,安技部门应配合主管部门和检修单位,以确保安全检修(企业在这些项目中应集中力量确保安全检修)。对重大危险性作业,作业前施工部门和安技部门必须按预定的安全措施和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否则不能作业。另外,还要进行必要的“离岗安全教育”、“复工安全教育”等,以确保职工安全生产。
第11篇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综合措施
(一)狠抓“三违”,从源头上杜绝事故
在安全理论中把伤亡事故的致因归之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因为安全系统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境,而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因素在事故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器是人操作的,安全装置是人维护的,只有当人的操作、维护出现失误或差错时,机器、安全装置才会出现故障。因此,各类因为人和物相互作用而出现的事故,主要还是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多事故的发生都是人为的结果,之所以人们说“车祸、车祸,都是人祸”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在煤矿事故中,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人为因素引起的事故是举不胜举,据统计无论是国有煤矿,还是乡镇小煤矿,人为因素所引起的事故高达88.3%。对煤矿事故而言,人为事故主要表现在“三违”现象方面,职工存在侥幸心理,省能心理,利益欲望,所以要杜绝事故的发生,必须要狠反“三违”,在对人的管理上下大功夫,从源头上杜绝事故。
一是狠抓兵头将尾的安全管理,加大对违章指挥人员查处力度,对带头违章蛮干的管理人员,坚决按制度处理,决不姑息;
二是加大对操作过程中“三违”的查处,职工在违章的同时,及时制止,并现场对其进行教育,让职工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
三是加强“三违”人员教育,尤其是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善于做好“三违”人员思想转化工作,不能单纯的处罚和学习,要让“三违”人员真正认上帐,认识到“三违”的危害,同时让“三违”人员知道怎样规范操作,下步工作中如何杜绝“三违”再次发生。
(二)采取强有力安全管理措施,强化现场管理
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其工作环境艰苦恶劣,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安全意识淡薄,事故频繁发生。为此,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管理措施,目的也在于强化职工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1、在安全管理中实行重奖重罚。因为在煤矿防保条件还不十分完善,职工技术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重奖重罚是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之一。
2、端正管理意识。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要捋顺安全和生产的关系,安全和生产不是对立的,纵观基层单位,只要安全质量好的单位,生产完成的也较好,反之,亦然;
3、狠抓班队长建设,增强他们的落实力、执行力,从体制上落实安全;
4、建立健全区队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公平公正,对所有违反制度的人和事,不厚此薄彼,从制度上保证安全;
5、抓好均衡生产,解决撇沟延点,每月计划会后,单位要将任务详细分解,每天要做哪些,怎么做到怎么在8小时时间内完成,需要什么保障措施不能月头不抓月尾急,越急越出事。
6、正式施工前,外部系统环境要按质量标准化的要求高标准整治,解决环境安全问题。
(三)查处隐患,落实整改
“隐患胜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从一个一个的隐患中发展而来的,隐患是事故发生的导火线,一旦查出隐患,并马上落实整改,我们会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否则,必遭灭顶之灾。所以对待隐患不要“以善小而不为”。要真正的查并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四)超前防控,预防事故发生
1、开好班前会,班前会上要排查险人险员,不能下井的就不要安排下井了,能下井的安排工作要注意胜任什么样的工作,怎么做好互联保,到达施工现场后带班人员还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详细安排工作并讲清讲透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安全。
2、落实好矿“三薄弱”管理制度。薄弱时间段不干大活,薄弱地点及薄弱时间,加强干部跟班盯班,跟班人员要多走、多看、多讲、多盯。对薄弱人员的管理,基层单位要模清人员状况,对职工不寻常表现要敏感,确保“三薄弱”排查管理制度收到良好效果。
3、安全意识淡薄的“薄弱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人:
1)手忙脚乱、粗枝大叶的粗心人:这些人对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工作流程不熟或平时不用心学习安全操作规程等,临时抱佛脚;紧急情况下不知如何处理,往往因为忙乱错误、粗心的操作导致严重后果。
2)工作投机取巧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人:这些人在工作中不能吃苦,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经常耍一些自认为比别人聪明的小伎俩,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他人。
3)违章作业的侥幸人:这些人与第二类人相似,他们也是图省事,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对违章作业不以为然。自认为只要按自己的思路完成工作就可以,而且心存侥幸,想着安全事故不一定发生在自己头上,更可怕的是这类人往往不止违过一次章,且越违章越助长他们的侥幸心理,酿成的后果越可怕。
4)盲目蛮干的大胆人:这些人自恃胆识超群,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不听从他人劝阻,工作也出得力气,只知道凭借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做,但他们很少想到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5)睡不醒的迷糊人:这些人往往一下班就精神,一上班就睁不开眼,迷迷糊糊就要进入梦乡。他们上夜班时,下班可以不睡觉,吃喝玩乐一整天;上早班时,下班可以玩到深夜不睡觉;这样的人很难做到上班时精神十足,迷糊的大脑很可能会发出错误的指令,导致错误的行为,此类事故伸手可数。
6)什么都不在乎的马虎人:这些人平时做事就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工作也是如此,安全的概念在他们心中根本不占一席之地。
7)当然除了以上六类人外,还有精神不佳的疲惫人、情绪不稳定的反常人、心事重重的心神不定的心烦人、刚刚上班不久的安全知识欠缺人、身体本身有病的人等等都可归纳为安全意识淡薄的“薄弱人”,他们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人为隐患,这一隐患一旦发作,后果不堪设想,这里不一一列举。
4、安全意识淡薄心理分析:
安全意识淡薄的“薄弱人”人群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有着他的不安全心理,这种不安全心理是不安全行为的指挥部,随时可以发生错误的指挥,酿成事故的发生。安全意识淡薄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侥幸心理:总认为安全事故只会落在那些“傻瓜”头上,自己不会碰上;睡会觉打个盹不会影响什么;违章不会造成什么后果。
2)懒惰心理:怕麻烦,图省事或者投机取巧,总想着只要干完活混到下班就万事大吉。
3)疏忽心理:心中无安全概念,工作前、工作中根本不会想到这样干安不安全,应采取什么措施等,想到的只是如何把工作完成。
4)无知心理:特别是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或新招农民工,不知安全是什么,对安全生产认识不足。
5)迟钝心理:当安全事故即将发生时,反应迟钝,不知如何是好,无安全避难技巧。
6)习惯心理:对安全的口号已习以为常,不以为然,认为经常这样干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4、安全薄弱人员应对措施。既然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支配人的安全操作行为,那么就应以人为本,以安全思想意识为根,强化职工安全思想意识。这种强化不是单一的大会小会的喊安全,而是需要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深入现场、深入职工中间,了解掌握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观察他们的工作表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掌握哪些人是安全意识“薄弱人”,是什么样的安全意识“薄弱人”,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区分对待,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引导及时把安全操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针对手忙脚乱、粗枝大叶的粗心人:要耐心说服教育,要把人用在适合的岗位上。
2)针对工作投机取巧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人:要严厉批评并讲明这样做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要写检查反省保证以后不再犯。
3)针对违章作业的侥幸人:要发现一次给予一次重罚,轻者停工,重者调离工作岗位,要让其深刻认识到违章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绝不能姑息。
4)针对盲目蛮干的大胆人:要耐心说服教育,使之克服盲目蛮干的思想。
5)针对睡不醒的迷糊人:要加强查岗力度,发现一次处罚一次,不能讲人情。
6)针对什么都不在乎的马虎人:下岗,让他去找他所在乎的工作。
7)各种安全意识淡薄的“薄弱人”所犯的时间、地点、性质不同,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方式处理,使其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彻底吸取教训,但更重要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早消除潜在的人为隐患,才是预防事故的根本。
8)严格执行风险预警制度。现场潜在的安全风险要全部排查出来,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当现场施工有变化时,风险也就变化了,老的风险可能就不存在了,但出现了新的风险,这时风险预警也就要及时变化,才能保证风险预警制度起到作用。
9)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强化工人的安全意识,具体做就是抓好班前一日一题教育,教职工真正用的上的,普及基本安全生产及操作知识;抓好技能培训,包括技能等级培训、技术比武、周四群安活动日,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抓好实训实战工作,巩固提升操作水平。
五、推广机械化,加大创新
能上机械的不要用人,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一疲劳对什么三违了,危险了,都就不顾了,同时,我们说职工自保意识,但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何况我们普通人,少用职工出蛮力,既能提高出勤率,还让职工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加对危险的感知度,对安全生产能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第12篇 发电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探讨
01 发电企业传统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不合理性
发电企业的产品--电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产、供、销同时完成,在电力供不应求时期,电力生产中的任意故障引起少发电都会对电能质量:电压和频率产生影响,并可能引起对电力用户--顾客的少供电而使顾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强调电力生产中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电力生产的安全可靠,才能带来全社会安全与经济。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缓和,电力供应已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电力法明确规定电网运营(调度)和发电企业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即厂、网不再是同一行业的经济共同体,而是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企业行为,作为发电企业在经济效益许可条件下,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许可,依靠发电企业信誉、产品质量、优质竞价争取多发电;而电网运营则应有足够备用容量,在电网经济与安全许可范围内允许某些发电企业在某一时段多发电或少发电,直至不发电(调停),这是市场机制下,合同约束的企业行为。
随着我国关贸体制改革,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电企业如何走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接轨,并能得到国际国内各类企业认可或认同,是关心安全生产的当代贤士探讨的课题。
电力供应不足时期,发电企业应尽可能多发无功来满足监控点电压,随着电网容量的不断壮大和特高压、超长远距离输电线路的投运,电网在轻负荷时,发电企业必须吸收无功,进相运行来确保监控点电压质量;发电企业因设备可维修性(设备异常)随时可能引起10%的少发电数小时;电力设备的保护正确动作是确保安全(电网或设备本身)切除故障,发生上述情况传统意义上是不安全的,是事故。但市场经济下,电网运营随时能让这一发电企业的负荷突变30--50%(agc投运),直至调停一台机组,后者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在合同约束范围内,则仍是安全的。前者无疑会出现目前的“一流发电企业”发出合格质量的电能(电压和频率仍能满足要求),恰是不安全的企业(调规规定),毫无疑问,传统安全管理不能确切地反映一个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很难获得国际国内企业及其它行业的安全管理认同,这不能不引起发电企业决策者的警觉,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发电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02 企业安全与事故的致因分析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安全定义为:将伤害对人或损坏(对物)的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状态。显然,根据这一定义,表明发电企业不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状态即是不安全的,反之是安全的,由此可知,不同的发电企业接受风险水平的能力不同,它与发电企业规模和在电网中位置有关。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个发电企业经过风险评价,分析风险源或事故危险源(点),确定了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将不可接受的风险降低至可容许的程度,使得人和物避免遭受到不可接受风险的伤害,从而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iso定义事故为造成死亡、职业相关病症、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事件。事故是意外事件,它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事故的致因因素,事故致因的因果分析原理、方法有多种形式,最能反映现代安全原理、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如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多米诺骨牌)
发电企业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俗称设备异常、设备缺陷),具体到每个人,则个人原因和工作条件对不安全行为的出现和处理设备缺陷、异常的能力不同,发生事故的机率不相同,图中,强调安全管理对每个员工的事故起因至关重要,管理失误,安全管理处于松懈状态,失去对人的安全管理控制,无疑将增加事故发生的概率。
许多工业企业,在现代安全系统(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工程中采用“人失误”这一术语,按照系统安全的观点,人在发电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也是构成系统的一种元素,当人作为一种系统元素发挥功能时,会发生失误。人失误表明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了可接受的阶限,并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安全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处于受控状态,从而减少多米诺骨牌倒牌的可能性,使事故连锁中断,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伤亡和损失。
03 发电企业的现代安全系统管理
iso对领导企业的成功运作指明了企业需要采用的一种系统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可以遵守管理八项原则(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来指导工作,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特征是公开透明的,就是依法管理,管理有依据,有准则;在管理的执行、实施中能提供符合性的证据;并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对查出的异常、不安全、不符合甚至出现的事故,有纠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已出现的不符合和故障,并防止出现潜在的不符合,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iso定义满足规定的要求称为符合(或合格)。
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有理就管,管就有理的人治倾向,人治管理的特征是“上一级”说了算,难以发挥企业全员作用,不能发挥集体智慧,容易造成违章指挥。而现代化的大生产仅靠个人智慧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不现实的。
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特征,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安全第一责任人明确了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作用和职能,从中国特色的传统管理中包含着管理生产必须首先管安全、管安全必须首先管人的这一点出发,发电企业主管生产者必须是最高管理者安全管理的当然(管理者)代表。
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现代科学系统管理如图1所示。企业的安全生产委员会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主管行业的规定、导则、标准、细则等,进行依法管理,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下制定安全管理目标,委托(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组织、实施、落实和目标分解,分解到各生产、职能部门,则有各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进行(安全)目标分解,并制定各部门计划、措施,运用企业的各项管理标准,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安全技术措施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班组管理略)。 3.1控制人为失误
著名的安全学专家皮特森(petersen)在人失误致因分析中提出了决策失误、过负荷、人机学方面存在问题是发生事故的致因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企业领导高度评价企业的员工(具体工作的执行层),肯定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存在价值,同事互相帮助、关心、督促,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减轻同事间的互存压力,能使员工的逻辑决策正确率提高;员工个人的性情、精神得到轻松、释放,也能减少下意识发生失误的倾向,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对从事的岗位工作进行超前的事故预想,有事故前的思想准备,同样也减少决策失误。
人的过负荷失误具体反映在人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工作压力和疲劳、药物和酒的作用;作业的动机、态度、兴奋程度和生物节律;对完成任务的信息、担心和危险性的考虑等所产生的生理心理上的过负荷能力,人过负荷容易引起人的失误而造成事故。
人的才能应适应岗位职业的能力,但能力过强或过低都能引起人失误而造成事故,这是因为能力低于实际岗位要求,他没有能力正确处理岗位上可能出现的各种信息而不能胜任工作产生失误;而能力过高时,精神松滞紧张度过低,产生对岗位工作的厌倦情绪,粗心大意、没有工作责任心,同样容易发生人的失误。这里强调了能力过低的人要加强培训和能力强的人必须有较高的责任心。
发电企业的人失误主要表现为决策失误和过负荷失误两类,控制人失误的具体措施为规范人的行为规范,制定各项工作的管理标准和各岗位的工作标准,对各岗位进行动态管理,择优上岗、持证上岗;管理职能部门加强安全点检、质量点检的工作力度,增强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干群、员工间的人际关系,使员工为树立企业形象保安全作贡献,有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保持员工有最良好的精神状态,为所做工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避免生产中不安全的事件发生,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3.2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发电企业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为运行中的设备异常和设备缺陷,而加强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和设备定期切换、试验、维护制度,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动态,及时调整参数,把不安全状态消灭在萌芽状态,抑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设备异常和存在的缺陷要及时联系检修修复,质量点检要把好检修质量关,三级点检起重要作用,做到小缺陷不过班,大缺陷不过日,重大缺陷轮岗换班检修不离岗,紧急缺陷随叫随到,并利用机组节假日、调停进行设备的重点检查与治理,确保运行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由此可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发生,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3.3安全生产检查与安全点检
企业制定安全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班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来保证,这些部门和班组在执行和实施中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安全生产日常工作中去,必须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发电企业的安全检查应注意效果,传统的安全大检查频次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安全检查重点应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安全点检,根据各专业、季节特性、节假日前后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的重点对象是作业现场中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其目的是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以便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安全点检主要有安全监察网络成员负责进行,对于职能部门的专责安全点检员,日常检查应有计划、有重点、有周期进行,而针对具体项目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化的检查,有依据、有评判标准,检查必须设置安全检查表,它是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重要标志,例如按周期对部门安全工作的符合性检查时,检查表中表明有哪些安全工作符合性的证据,检查表编制有安全点检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实际作业人员共同进行,以使检查依据、评判标准得到共同认可。发电企业自身条件各不相同,但通常应规定检查项目(内容)、检查方法或评判标准、结果确认、评分(或是否来打分)以及其它关注的事件。
针对季节性的安全检查,应查明是否有具体措施以及员工对这些措施的认知熟悉程度,而不是停留在档案保存上,应敷检查上。
3.4安全评价
发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是借助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模式进行的,是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接轨的具体体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就是要在预防上下功夫,注重安全基础就是要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安全基础是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具备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即人、机、环境、管理四者安全品质的优化匹配。
发电企业安全评价是通过对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劳动安全和作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查评诊断,对安全生产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查出可能引发的危险因素,评估出发电企业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揭示预知和掌握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纠正、预防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寻求最低的事故率和最小的事故损失,达到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发电企业安全评价的最佳方式应是结合安全检查的自查自评与外来专家相结合,自查自评的目的是发动群众,全员参与,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同时又能看到安全生产现状存在的不足,为纠正、整改、预防工作打下基础,提高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为防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本企业上下级存在情面以及老大难问题的特点,引入外来和尚--(外来专家)好念经的事实,比较公正、公平,而外来专家具有权威性,见多识广,检查认真,深入细致,不会影响实际评价的公平、公正性,这在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引入第三方认证是相近的,目前许多先进的发达国家企业和我国的部分企业已开始实施ohsas 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发电企业的安全评价年度不宜过多,一次为宜,在安全生产出现滑坡时可适当增加安评的次数。
3.5发电企业的危险源(点)评估
评估发电企业的事故危险源或危险点是客观存在的,避免这些危险源完全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也是不现实的,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必须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事故预案,以便即使发生事故,能有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事故处理,以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事故发生的损失。
应急措施和事故预案应包括企业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应急突击人员、通讯联系、医疗卫生保健、应急物资准备、交通运输等,发电企业的应急措施和事故预案主要有:防风、防冻、防滑、防汛、防小动物、防火、防震、防暴、防高低温、防全厂停电、防大轴弯曲、防超速以及计算机防病毒、防干扰等,应急措施、预案是安全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安全检查工作的重点。 3.6安全业绩评审
安全业绩评审是由安全生产管理者代表领导下的工作小组,进行全面审核发电企业的安全质保体系、安全监察网络、质量点检网络、技术监督网络及危险点控制网络的安全工作业绩,审核依据为国家的法律法规,主管行业的规定、导则、标准以及本企业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规程、制度等,对全年安全工作管理、安全措施,各种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应急预案、安全评价和安全大检查中查出问题的整改等作全面的审核评定,评审前从发电企业各职能管理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信息来源于企业的质量点检、安全监察、技术监督、可靠性管理等,对全年发电企业发生的重大不安全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找出发电企业安全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或未能实现安全目标管理的原因或提高安全目标管理水平的潜力所在,审核结论或审核发现汇总至发电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为一下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和正确决策,进入新的一轮pdca循环的起点,实现发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业绩评审在多数发电企业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但缺少这一管理程序并很难提供这一方面的符合性证据,这必须引起重视。
04 现代安全生产系统管理综述
安全生产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是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争取效益的前提,也是企业素质、形象的综合反映。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表明了诱发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在安全系统工程中,强调管理必须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是缺陷,也是事故隐患,如安全管理到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可以改变。
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激励员工的士气和发挥其能动作用方面,就是为了人和人的管理,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安全生产就是要保障员工的生产安全,也是事故预防的首要任务,为了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人人都愿意参与安全管理,只有员工的全员参与,才能从真正意义达到系统安全,才能实现全员、全过程、会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状态。
第13篇 现代安全管理十大理念
美国著名安全专家mr.dan petersen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现代安全管理的十大原理(或称)理念。这十大原理极具有代表意义,概括了当今美国以及发达的国家对安全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和系统的认识。
原理1:系统根源
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模式是:事故可能是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所导致的,找到一个最直接的因素或某种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作为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纠正不安全行为的行为或消除这个不安全的状态,没有进一步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事故多中原因理论提出,我们不仅仅要分析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即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系统原因)。
“系统原因”原理认为,不要将获得的所有信息仅归结为某个单独的直接因素,而是要拓宽我们的视野,考虑导致事故的系统原因。因此,每个事故都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改善改善安全管理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整个管理系统和我们的管理程序。
把事故、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状态看作系统不正常、系统缺陷的征兆。以识别不安全行为、状态和事故为起点,研究为什么这个行为和事故会发生,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存在。应用这个原理,我们将要重新确定事故的调查程序,即针对任何一个事故,不管是重大事故,还是小事故,都尽可能地识别出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最终消除管理体系的缺陷,消除和整改系统缺陷是为了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系统,而不仅为了寻找某个人的错误。
在手指伤害的案例中,如果说直接原因是没有穿戴防护手套,那么纠正措施是戴上手套。然而,这种纠正措施仅仅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其结果是:类似的事情可能在明天还会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员工身上。事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没有安排培训、缺乏安全作业标准或是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等系统缺陷。只有找到事故的根源所在,才可以长期有效地预防与减少事故的发生。
原理2:风险管理
衡量风险的要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通过分析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事故的严重程度,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进而管理、降低或消除风险。另一方面,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侧重于控制事故发生的频率来减少事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在某些方面、状况下是可以评估的、预测和控制的。这个原理强调,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评估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严重程度,通过降低事故的严重性来减低风险,预防控制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不仅仅通过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来减少损失。例如,在下列作业活动或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风险比常规作业的风险要大,必须执行更有效的控制措施来识别危害、控制和降低风险。
l 非常规作业;
l 涉及高能量源的作业;
l 建筑施工场所;
l 员工承受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l 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工作环境等。
原理3:“安全第一”新概念
该原理是最重要的安全原理之一。它重重申了安全与生产质量、成本和人事同等重要的思想,进一步把企业管理应用到了安全管理的领域。
“安全第一” 新概念
“安全安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和其他的业务职能同等重要,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企业应该如何如同对待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和员工关系一样重视安全。管理层必须对安全管理作出承诺,并努力实现。
虽然我们习惯使用“安全第一”这个词,但是,有时很难平衡,特别是在日常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现场主管们为了实现生产目标或及时完成某个项目,容易忽略安全问题。我们总期望管理人员能权衡好风险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来支撑,“安全第一”往往就是一空话!会议不能保证安全第一,领导的讲话不能保证安全第一,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执行的可以操作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和其他业务职能同等重要”的观念可能容易为生产工具监督、维修监督和其他人员所接受。什么时候安全第一?“当其他任何事情(如生产进度、质量或费用控制)与安全出现矛盾时,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原理4:绩效与责任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会重视上级领导分配任务与责任,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某个人没有被指定负责某项工作,几乎可以肯定,他不会承担与此项工作相关的责任。但是,他却会关注管理层对其所衡量和强调的工作绩效:生产、质量、成本或管理层近期所施压的任何一项其他的任务。因此,如果企业针对所有主管人员制定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安全绩效标准和绩效管理的程序,必须激励各级管理人员努力贯彻实施,以求履行安全职责和实现起安全安全的绩效目标。
“谁主管,谁负责”,安全必须是主管负责人的责任。管理层应该通过设置安全目标、计划、组织和管理机制引导安全工作,明确各级主管人员的安全责任,并且赋予他们的相应的权力。在这里“主管”这一词不仅指现场监督的管理人员,包括从现场班组长到企业高层的各级管理人员。有些企业在明确绩效与责任、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时候,却将安全责任制变成推卸责任的工具!在推行绩效与责任的时候,应该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而不是安全指标的分解。企业的安全责任管理机制,可以以多种形式体现出来,例如:
l 公司管理绩效评估系统中宝库包括安全指标(不仅仅是事故指标,还包括行动指标等);
l 制定明确、切合实际、可以衡量的各级安全管理行动目标;
l 有公司高层几安全管理人员参与的安全委员会定期评估管理的人员的安全绩效。
原理5:安全管理职能
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核心任务是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寻找?
这个原理引导安全专业管理人员注意安全管理的系统性,而不仅仅是安全行为和状态。通过分析管理系统来确定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安全管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提问,来分析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1.公司的安全管理方针是什么?
2.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的只能是什么
3.公司是如何管理安全的
4.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如何确定
5.如何衡量安全管理的绩效使用什么指标
6.怎样选聘员工
7.怎样培训
8.如何激励
9.如何激励管理者
原理6:起因控制
在《humanerr reduction and safety management》(1982年第一版)书中作者开发并解释了这样一个模型。模型认为,每次事件(事故)都与人为的失误(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且在不安全行为的背后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可以被识别、分类和进行深入的分析。管理者可以采取很多行动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而不是仅仅限于对人的教育和强制执行上。
我们知道,事故的结果是人员的伤害、设备的损坏、环境的破坏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损失,事故是安全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人为失误的综合结果。
系统缺陷 包括了传统安全管理可能包含的因素,例如:
公司没有明确的安全方针?如果,是什么?
如何界定岗位安全责任制?
安全管理过程中是否明确谁有什么样的权力?
谁对事故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如何进行安全绩效考核?
应该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安全检查?是否对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
是否制定了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
应用什么样的安全标准?
保存什么样的记录?如何应用这些记录?
我们的应急响应程序是什么?
原理7:环境与行为
原理7是原理6的拓展和延伸。该原理认为,当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时,他们不是哑吧,不是白痴,不是不小心,不是需要纠正行为的小孩子;不安全行为是有管理系统形成的不良“环境”所造成的。在这样的文化气氛、行为习惯、设备条件或者管理系统存在缺陷的环境,产生不安全行为是完全合理和正常的。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改变导致不安全行为的环境,从而减少或小区不安全的行为。
原理8:三个子系统
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发展安全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完善。传统的安全管理只涉及了物的条件控制,如:给沙轮机安装防护设施:随后,在安全管理中考虑了管理程序,并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和作业程序,使得事故率进一步降低;但是,无论是物的条件控制,还是安全管理体系,依然不能彻底地降低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在传统安全管理侧重于物的条件控制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员工的安全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行为环境。期望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杜绝事故的发生。因此,改善那些使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
原理8 再次强调,我们的任务是改变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安全管理可以通过4个方面到达这个目标:
1.分析:分析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2.控制:开发制定控制措施或系统
3.沟通:把这些系统要求传达给业务部门和每位人员
4.实施和监测:实施控制措施,检测控制的效果。
原理9:安全管理与企业文化
社会在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也已经油料巨大的变化,因此,安全管理的理念也必须改变,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公司其他职能部门(质量、生产、技术等)相协调,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互相融为一体。企业管理中,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领导重视、员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管理文化气氛。如果像过去仅仅依赖安全防护设备、安全程序和强制命令来管理安全,是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难以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原理10:系统衡量标准
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
1.最高管理层公开的安全承诺
2.强调安全绩效考评
3.拥有公司中层管理的支持,并依赖其发挥影响作用
4.明确的安全方针与安全理念
5.员工积极参与
6.管理系统具有必要的灵活性,如变更管理
7.安全管理的作用与成效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
第14篇 煤矿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目前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而我国煤矿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安全法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机械化程度低、安全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煤矿生产的主要难题,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
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矿生产正走着一条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回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安全问题特别突出,经常发生矿难事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近日称:近年我国平均每7.4天发生一起特大煤矿事故,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碳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38%,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80%,我国采煤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2.041,现在发展中的煤炭大国,比如印度、南非、波兰,他们在0.5左右,我们是2.04。先进国家,像美国、澳大利亚就更低了,大概是0.03、0.05,我们现在是它的40倍、50倍。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大背景是极不协调的,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不相符合的,与党的执政目标是完全背离的,因此着力解决和处理好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就有可能面临积重难返的危险。
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寻找安全生产事故的各种原因,原因一大堆但是找到根源的很少,所以事故依旧不断的发生着。总结了无数的事故其实无非就两个原因:
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的不安全状态。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三违”,而机的不安全状态的直接体现就是“隐患”,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故=三违+隐患。
其二、就是连接人与机的“环境',也就是人与机的结合面。杜绝了三违,消除了隐患未必就能真正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作业环境这一切都无法保障,而这一个好的作业环境与管理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一个按章操作的工人,正在操作一部完好的机器,如果这个作业环境处在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就会存在两个问题,操作者容易产生生理疲劳,疲劳就会使之成为安全隐患人;机器容易老化,机器老化就是隐患。那么发生事故仅仅只是等待一个时机而已,所以环境虽然不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但是他往往是造成事故不可忽视的潜在原因。
强化意识,科学管理
1)“3e”对策
现代安全管理中提到最多的管理理念莫过于“3e”对策,其实“3e”是国际上普遍的叫法,而我国称之为“装备、教育、管理”三并重原则。
对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应该从安全技术(engineering)、安全教育(education)、安全管理(enforcement)这三个方面入手,简称“3e”对策。对这三个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三者要保持平衡,才能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的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的问题;安全教育主要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安全教育对策主要使人知道必须怎样做。
从现在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与预防和控制事故,而且要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以此为出发点,我们知道安全技术对策理论应该是安全管理者的首选,即应尽可能的用技术的手段保证安全。因此无论是安全教育还是安全管理,都不可能的完全的避免人的失误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当然,另一方面,安全技术对策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就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来说,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
诚然!安全技术对策是消除危险隐患,解决安全问题的最佳手段。但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误操作事故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安全教育在当今社会也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对于事故的预防和安全工作的开展主要还是强调人的主动性,那么安全教育工作是要所有参与生产人员全力以赴的去实施。分析劳动者安全构成的因素是由劳动者的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心态→安全行为→安全效果的系列因素,相互组合的规律运动构成的。那么思想、心态、行为等都是由安全教育来完成的。如何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成了安全管理者的头等大事。即安全管理学中说的“安全教育对策”。教育对策是一种补偿手段,即在技术对策不能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化”的情况下,通过教育使人具有安全知识和技能,采取安全行为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的原则就是要培养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危险源的辨识,迅速准确的判断事故的发生原因、性质、地点、波及范围及自救互救等。遵守安全生产法规。积极是参与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安全技术革新中去。安全教育是采用缓和、诱导的方式,授人以改造、改善和控制危险之手段和指明通往安全境界之途径,因而能被更多人所接受,更能从根本上起到消除和控制事故的作用;而且通过安全教育,人们会逐渐的提高安全素质,使得其在新环境、新条件下也具备了保证安全的技能。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态度教育、技能教育、知识教育;安全教育的形式有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生产岗位职工的安全教育、广告式、演讲式、会议讨论式、文艺演出式、竞赛式等。
安全教育的结果是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目标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管理奋斗的目标。加强企业的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对各生产工艺、设备、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安全评价。实现各岗位、各工种在上岗之前实施安全预想。
2)塑造安全意识,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意识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对自已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方式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于隐患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最后,这些意识始终在人的大脑里跟随。在进入工作场所后,这些意识就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意识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要让安全驻足于人的意识中,必须依靠安全教育培训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意识到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杨庄矿“1.11”事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矿工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而安全文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安全行为及员工安全行为的价值理念。首先,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控制和最大化降低安全事故,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建设煤矿安全文化的目标应定位于“使人们牢固树立安全观”。其次,要明确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根据实践经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应确定为“以人为本、坚持和树立安全发展思想观、将安全文化这一看似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指标”。最后,构建煤矿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落实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安全文化的内容、目标、重点、原则、方针及其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系统的了解。制订安全文化的建设规划,不断总结,逐步形成有煤矿特色的安全准则、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模式。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有形与无形的安全氛围的影响,达到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
3)本质安全管理
“本质安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崭新理念,属安全管理高层次的文化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分析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基础;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具有故障诊断功能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这是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在此仅仅引述其的一点观念作为我们现代安全管理的参考。
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预控管理3个阶段。预控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后阶段,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阶段。其基本原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采用技术和管理综合措施,以管理潜在危险源来控制事故,从而实现“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风险管理目标。
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风险预控安全管理方法较多,如由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nosa)安全管理体系发展而来的管理方法、南非安瑞康国际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irca)的风险管理方法、美国的万全管理体系发展而来的安全管理方法及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健康安(oshms)管理体系。这些风险预控管理方法体系都采用基于风险的预控管理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我国煤矿长期以来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和好的做法,如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系统评价、安全管理的五要素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与国际接轨,我国许多煤矿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安全管理方法,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实现煤矿生产的本质安全,还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在分析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充分吸收国内外各种管理体系的优越性,融合创新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
长期以来,煤矿企业被认为是高危行业,发生事故是必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的。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煤矿行业之外的人士头脑中,也存在于部分煤矿从业人员心中,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通过建立和推广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对于改善煤矿传统观念,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追求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对煤炭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既是科学发展观在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煤炭工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积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规律,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重要步骤。本质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本质安全型人员、本质安全型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型环境和配套的实施保障措施,这正是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体现。推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就是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的具体实施。
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是保证煤炭企业具有持续、有力竞争力的必须措施。煤炭企业必须实现本质安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上,安全状况直接决定着煤矿企业的生死存亡,煤矿企业不论其经营规模大小,经济效益好坏,都经不起事故的折磨,只有减少甚至杜绝各种事故,才能创造宽松的安全环境,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以危险源辨识管理与事故分析为基础,以人、机、环境系统协调为着眼点,从本质安全型人员、机器设备系统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型环境、安全管理四个方面消除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整个实施过程以安全信息与经营管理系统为实施支撑平台,最终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它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靠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矿井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即变被动的事故分析与事故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主动的超前管理,其实质是本质安全化。
总结
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时刻发生着各种变化,我们不能再把陈旧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应用于安全生产管理中去了,要善于打破常规,敢于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学习新的管理方式,积极营造适合我们现代煤矿的安全文化和本质安全管理方法。
无论是“3e”对策、安全文化建设还是“本质安全”引用在这里都仅仅是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提高贯彻力度,积极总结,才能突破理论的枷锁,形成切实可用,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7- 02) 65
第15篇 现代发电厂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几十年来,由于各电网主要由小电厂、电机组组成,管理上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此,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如管理环节复杂,渠道不顺畅;部分职工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完善、管理人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企业安全系统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管理:
1、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强化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权威职能。改变原来车间安全专工由车间管理、班组安全员由班组管理的旧模式,实行了车间的安全专工由安监部门直接管理作为厂安监部门下派到基层的安全监察代表,行使厂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督职能。班组安全员则直接在车间安全监察员领导下开展工作,属车间派驻班组的安全监察员,这样形成了垂直管理的安全网络。各单位对安监部下派的安全监察员、车间下派的班组安全员的工作均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归属安监部,人员的选定由车间推荐、安全部门考核认定批准后方能上岗。
2、建立企业内部安全评价制度。1997年华北电网的“安全评价”工作在全网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专家会诊”的方式具有消除隐患、可超前处理事故的优越性,可以借鉴到企业内部中来建立企业内部安全评价制度,由企业组织安全管理技术方面的“专家级”人员对厂下属生产单位进行全面安全评价。每年举行1-2次,并根据评价及时整改,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3、结合考核机制,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厂、车间、班组三级严密的安全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中建立了安全效益双百分考核制度,根据安全责任进行“百分考核”,按事故责任与安全百分考核挂钩扣罚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相关责任者的安全百分奖励,从而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有机地结合,达到警戒的目的。通过强化落实责任制,从厂长到每个职工都能严明自己的责任。将安全责任制重点落实到基层班组,班组落实到个人,从而真正形成了“班组控制异常和未遂;车间控制障碍和轻伤;全厂控制重伤和事故”的三级安全控制体系。
4、强化设备及生产环境的安全治理工作。安全工作有赖于设备这一“硬件”做基础,再好的安全管理模式如果没有好的设备做基础也不行。在设备管理上应做到利用大小修、低负荷时及时消缺,保证设备健康;整治生产区域不安全部位和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作好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和定期轮换、定期试验工作;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完善技术诊断工作。
5、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建立健全危险因素信急反馈系统,对日常检查或定期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根据性质和严重的程度,按规定分级实行信息反馈和整改,现场马上能整改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发整改通知书进行限期整改,如事故隐患较为严重的要求停工进行整改,各项整改都应形成记录,对各类事故隐患都应进行闭环管理。
6、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培训是提高职工全员安全思想和安全管理、安全意识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培训机制,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结合企业改革,建立全员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有序分批的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对安全管理专业人员也进行分期、分批的安全管理专业培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考核制度,与在岗的安全培训、专业培训有机的结合,会有效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技术素质,夯实了安全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