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事故管理办法6
生产设备事故管理办法(六)
设备事故,是指生产设备因非正常损坏造成停产或效能降低,停机时间和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的事故。
一、设备事故等级的划分
设备事故分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三类。
1.一般事故:修理费用一般设备在1000~30000元;或因设备事故造成全公司供电中断10~30分钟。
2.重大事故:修理费用一般设备达30000元以上;或因设备事故而使全公司电力供应中断30分钟以上。
3.特大事故:修理费用达50万元以上,生产线停产一周以上。
二、设备事故分析及处理
设备发生事故后,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损失扩大,要保持现场,按规定上报分管副总经理,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根据“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责任人未严肃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进行调查分析,严肃处理,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1.进行事故分析的基本要求
(1)思想重视,及时分析。分析工作进行得越早、原始数据越多,分析事故原因和提出防范措施的根据就越充分,要保存好分析的原始数据。
(2)不要破坏发生事故的现场,不移动或接触事故部位的表面,以免发生其它情况。
(3)要严格查看事故现场,进行详细记录或照像。
(4)如需拆卸发生事故部件时,要避免使零件再产生新的伤痕或变形等。
(5)分析事故时,除注意发生事故部位外,还要详细了解周围环境,多走访有关人员,以便得出真实情况。
(6)分析事故不能凭主观臆测作出结论,要根据调查情况与测定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判断。
2.认真做好事故的抢修工作,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3.认真做好事故的上报工作。
设备事故经过分析、处理并将设备修复后,应按规定填写维修记录,由部门主管工程师负责计算实际损失,填入设备事故报告损失栏内,报送公司领导。
4.认真做好设备事故的原始记录
设备事故报告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编号、名称、型号、规格及事故概况。
(2)事故发生的前后经过及责任者。
(3)设备损坏情况及发生原因,分析处理结果。重大、特大事故应有现场照片。
(4)发生事故的设备进行修复前后,均应对其主要精度、性能进行测试,设备事故的一切原始记录和有关资料,均应存入设备档案。凡属设备设计、制造质量的事故,应将出现的问题反馈到原设计、制造单位。
三、设备事故性质的确定
设备事故按其发生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责任事故:凡属于人为原因,如违反操作维护规程、擅离工作岗位、超负荷运转、加工工艺不合理以及维护修理不良等,造成的设备事故,称为责任事故。
2.质量事故:凡因设备原设计、制造、安装等原因,引起的设备事故,称为质量事故。
3.自然事故:凡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设备事故,称为自然事故。
不同性质的事故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责任事故与质量事故直接决定着事故责任者承担事故损失的经济责任,为此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必要时邀请制造厂家一起对事故设备进行技术鉴定,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设备事故损失的计算
1.停产和修理时间的计算
停产时间:从设备损坏停工时起,到修复后投入使用时为止。
修理时间:从动工修理起到全部修完交付生产使用时为止。
2.修理费用的计算
修理费用系指设备事故修理所花费用,其计算方法为:
修理费(元)=该次事故设备修复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元)
3. 停产损失费用的计算
设备因事故停机,造成工厂生产损失,其计算方法为:
停产损失(元)=停机小时×每小时产出值(元)
4.事故损失费用的计算
由于事故迫使设备停产和修理而造成的费用损失,其计算方法为:
事故损失费(元)=停产损失费(元)+修理费(元)
五、设备事故的处理
设备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杜绝和减少设备事故是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任何设备事故都要查清原因和责任,对事故责任者应按情节轻重、责任大小,认错态度好坏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事故的具体处罚规定如下:
1、一般责任事故对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及没有尽到管理责任的相关管理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提出警告,同时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
2、重大责任事故对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及没有尽到管理责任的相关管理人员提出严重警告,并根据情节和损失程度对各责任人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同时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
3、特大责任事故根据事故分析小组的分析情况上报总经理给予相关责任人留岗查看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