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1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一、目的识别本项目运行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确定和更新重大危险源,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二、范围本项目运行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更新与管理。三、职责1、项目安全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以及重大危险源和不可承受风险的审批。2、安全科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负责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组织实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策划和实施。3、安全科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活动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项目经理部。4、负责实施本项目活动和作业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经本项目负责人批准后制定控制计划予以实施,有效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四、工作程序1、初始状态评审①、在体系建立之初,项目部安全科部组织各科室、各工区进行初始状态评审,辨识本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现状。评审的主要内容有:⑴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⑵识别本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⑶对本项目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惯例、制度的调查。⑷对以往事件、事故和紧急状态资料进行评估。②、初始状态评审的过程和结果,由安全保卫部负责整理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态初始评审报告》,作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以及管理方案的依据,评审报告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2、危险源辨识内容和方法①、可按以下过程或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⑴各施工点所处地理位置、建筑物及平面布局;⑵生产过程或所提供服务的阶段;⑶生产设备、设施或装置;⑷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⑸法律法规要求(如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⑹生活设施和应急设施;⑺所有进人作业场所的人员(含员工、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⑻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②、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要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等因素。⑴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⑵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③、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3、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时机①、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②、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施工工序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4、风险评价方法①、对危险源所导致风险,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评价,即d=lec。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l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能够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风险值(d=lec)
d分数值
危险程度
危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有危险,可以接受
1
②、下列情况确定为重大危险源⑴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风险,直接确定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为重大危险源;⑵d>70风险和危险源,确定为项目不可承受的风险和重大危险源。③、安全科将所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编制“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项目总工程师、驻地办、总监办审批后发至各工区。④、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中,或通过制订运行控制程序对其进行控制。5、危险源的更新①当下列情况发生时,由安全科组织有关科室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并重新确定不可承受风险和重大危险源:⑴管理评审要求;⑵有关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变更时;⑶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时;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有遗漏时;⑸相关方有抱怨时;⑹发生重大事故、事件。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更新评价按上述相关步骤进行。******责任公司*****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年*月
第2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为管理体系运行和决策提供依据。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内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
2、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不可接受风险:指公司根据本程序辨识、评价的级别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在体系运行中需特别关注、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定四不推:指在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做到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班组能够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分厂、分厂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公司。
管理方案:对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而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时间表,并落实专项检查所采取的措施。管理方案应通过年度检修计划、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专项治理整改等方式实施。
3、职责
3.1安全环保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负责制定、修改程序并组织实施和检查。
3.2各单位负责实施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并配合安全环保部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确认。
4、工作程序
4.1安全环保部每年第四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2各单位依据安全环保部的安排,针对本单位区域内所有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编制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单位领导批准后,受控发放,并将电子文本报安全环保部。
4.3安全环保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进行再次评价确认,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安全环保部主管领导审核,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受控下发各单位。
4.4各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需报公司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应按职责权限分工和对口管理的原则上报有关管理处室安排实施。
4.5各单位对《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中需采用“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的,填写“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并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4.6安全环保部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汇总,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4.7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要保持最新的“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并将岗位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传达到岗位职工。
4.8当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单位应随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修订、完善控制措施,及时更新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
4.9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基本流程
划分作业活动→确定危害事件→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风险控制
4.9.1划分作业活动
4.9.1.1作业活动划分程度的把握
应适宜划分的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有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有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
4.9.1.2划分作业活动的方法
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装置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4.9.2危险源辨识
4.9.2.1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注1:按环境因素对此类危险源进行评价可能更为合适。
——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极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也可参见3.12的注);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组织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
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变更前,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9.2.2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作业环境的缺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
4.9.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采用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
4.9.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定
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包括本单位近三年内所有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与所有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适应。
4.10.3风险评价的方法
4.10.3.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用定性评价法直接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严重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
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4.10.3.2无法直接判断时可采用半定量法(lec法)。
a计算公式为: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ecd法的分级数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是极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害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暴露”;8小时内暴露1~n次为“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2~9人死亡
40
1人死亡
15
伤残(严重、重伤)
7
重伤(重大、致残)
轻伤(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c风险等级的判断
d—风险性分值
d值
危害程度
危害等级
是否不可接受风险
>320
极其危害
1
是
160~320
高度危害
是
70~160
显著危害
否
20~70
一般危害
否
<20
稍有危害
5
否
4.10.4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10.4.1风险的控制方式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培训与教育;
制定应急预案。
4.10.4.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
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
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措施或装置。
4.10.4.3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级风险: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否则停止工作,并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优先实施降低或消除风险;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且不需投资解决的,采用运行控制,制定或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
二级风险:需上硬件设施或加强培训的,立即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若以前无规定或规定不充分应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工作正在进行时应制定应急措施。
三级风险: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需上硬件设施,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上硬件设施条件不具备时应制定临时措施并考虑长远措施;文件规定很充分时,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
四级、五级风险:属个别人不安全行为的,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缺陷时,需按《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要求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0.5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情况验证
必要时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对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并根据评审和验证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