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一、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确保进入密闭空间的作业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二、范围
公司范围的所有密闭空间作业。
三、职责
(一)需要施工作业的部门应做好施工作业前的清扫、清洗、置换、检测等工作。按《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的要求检测填写。
(二)部门和管理部在施工人员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确认符合施工要求后,方可进入。
(三)需施工作业部门,必须派专人监护,做好应急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
四、内容及要求
(一)术语定义
密闭空间作业是指生产区域内的各类筒仓、球、釜、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已及地下室、窖井、地坑、下水道或其它封闭场所内进行的作业。
(二)清洗和置换
进入设备内作业前,必须对设备内进行清洗和置换,并达到下列要求:
1、氧含量19.5%-21.5%。
2、有毒气体硫化氢低于10mg/m3,一氧化碳低于35mg/m3。
3、可燃气体为0。
4、打开所有人孔、手空、料孔、风门、烟门进行自然通风。
5、必要时可以采取机械通风。
6、采用管道通风时,通风前必须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不准向设备内冲氧气或富氧空气。
7、在缺氧,有毒环境中,应配戴隔离式防毒面具。
(三)监测
1、作业前30分钟内,必须对设备内气体、粉尘等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办理《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
2、作业中要加强定时监测,情况异常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人员;作业现场经处理,
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继续作业。
3、作业人员离开设备时应将作业设备带出,不准留在设备内。
4、作业中要定时检测,一般每个2小时检测一次。发现情况异常立刻停止作业,并撤离人员,同时原作业许可证作废。待作业空间经处理,取样分析合格后,重新开具作业许可证,方可继续作业。
(四)照明和防护措施
1、进入不能达到清洗和置换要求的设备内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作业人员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必须配备符合要求的防爆对讲机、防爆手电、气体检测仪并且系好安全绳索(绳索的牢固度必须能够承受作业人员本人的体重重量)。
3、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应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不准穿戴化纤织物。
4、在酸碱等腐蚀性环境中,应穿戴好防腐蚀护具。
5、设备内照明电压应该小于36伏,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应小于等于12伏。
6、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7、临时用电线路装置,应按规定架设和拆除,线路绝缘保证良好。
(五)监护
1、设备内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并做好安全应急措施。
2、进入设备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并在入口处挂正在作业牌。
3、险情重大的设备被作业、应增加监护人员、并随时与设备外人员取得联系。
4、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
5、设备内事故抢救、救护人员必须作好自身防护,方能进入设备内实施抢救。
(六)《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管理
1、进入有限空间内作业必须办理《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
2、《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安全措施栏要填写具体安全措施。
3、因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需要新办理《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方可继续作业。
4、作业过程中,如发生安全措施失效、作业条件、工作范围等异常变化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取消有限空间作业。
5、作业结束后,需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认真检查设备内外,确认无问题,方可封闭设备。
6、按《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的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详细填写作业设备的具体名称、作业时间、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检测数据的记录。
(七)密闭空间作业审批权限
1、有毒、有害、有可燃气体的储罐、容器、管道等或可造成严重缺氧的密闭空间的作业,由作业部门填写《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报维修部、ehs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审批。
2、不易造成燃烧、无毒、无害气体且通风良好、不易造成窒息的槽车、下水道、地坑等作业场所的作业,部门填写《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由作业部门、ehs部审批,按密闭空间作业要求检测,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达到安全作业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
五、相关表格及记录
《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
备注:许可证关闭为,该施工已经完成,并且验收合格,验收人为申请部门主管。
许可证取消为,作业条件、工作范围等发生异常变化,取消人为申请部门主管。《密闭空间作业许可证》一式三联,作业现场留有一份,作业部门留有一份,管理部留有一份。
第2篇 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业务工作程序
1.安全管理部制(修)订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和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
2.各项目单位根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sas-18-00-014)规定的密闭空间的许可范围以及分级原则,对本单位区域内的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辨识,填写密闭空间辨识清单(详见表格编号saz12035-01a)。
3.各项目单位根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对辨识的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评估,确定每个密闭空间的准许进入条件,建立密闭空间管理档案,并制订本单位进入作业人员的岗位规程。
4.项目单位对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在入口处设置警示标识,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
5.项目单位督促检修协力供应商编制密闭空间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查;技改部督促技改协力供应商编制密闭空间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查。
6.项目单位为作业者(含所在区域协力作业)提供有关的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告知密闭空间存在的危害以及控制、急救方法。
7.项目单位为本单位进入密闭空间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检测报警仪器。
8.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审查通过后,项目单位、技改部分别督促检修协力供应商、技改协力供应商填写的《密闭空间作业许可审批表》(详见表格编号saz12035-02a)报项目单位。
9.项目单位对检修协力供应商、技改协力供应商的作业人员、系统隔离措施、检测数据、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监测报警、通风、通讯、个人防护、应急救援等设备的准备情况对照该密闭空间准许进入条件进行验证,验证符合后签发审批表;涉及煤气的密闭空间作业在执行本程序的同时,还需执行分公司《煤气安全管理规定》(saz10006)的相关规定。
《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规定的一级密闭空间作业审批人为项目单位责任区域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二级密闭空间作业审批人为项目单位责任区域作业长。
10.项目单位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管。
(1)一级密闭空间作业过程中,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作业全过程旁站监护,二级密闭空间作业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关键作业节点进行监控。
(2)发现检测数据超标、隔离通风措施失效、作业人员出现异常行为、密闭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等禁止作业条件时,作业许可关闭,现场重新进行处理,符合初始作业许可条件经作业许可人签字确认后,方可继续作业。
11.各相关业务单位对密闭空间作业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提出评价意见,由安全管理部汇总评价意见后,交由合同单位(含技改部)落实评价考核。
12.密闭空间的作业完成后,所有作业人员及所携带的材料和工具撤离,由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确认,并在密闭空间作业许可审批表作业终结栏签字后,作业终结。
第3篇 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程序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为消除或控制密闭空间作业的危险源,防止爆炸、火灾、缺氧(窒息)、急慢性中毒等事故的发生,明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及分工,特制定本程序。
1.2本程序适用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技术中心、宝钢新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
2 定义
2.1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如管道、容器、槽罐、炉膛、锅筒、料仓、反应釜、窨井、下水道等。
3 职责
3.1安全管理部
3.1.1制定和完善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和管理标准;提供相关的安全专业技术支持,必要时对作业过程进行跟踪监控,提出并汇总各单位评价考核意见交由合同单位落实。
3.2设备部
3.2.1通过合同向检修协力供应商明确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要求。
3.2.2必要时参加审核密闭空间检修作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检(抽)查、评估密闭空间检修作业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情况, 负责落实对检修协力单位的考核评价。
3.3技改工程管理部(以下简称技改部)
3.3.1通过向技改协力供应商下发文件明确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要求。
3.3.2负责督促技改协力供应商编制施工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核,检查、评估分公司内技改项目密闭空间作业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情况,负责落实对建设技改协力单位的考核评价。
3.4项目单位
3.4.1辨识本单位存在的密闭空间,并进行分析(检测)、评估,确定每个密闭空间的准许进入条件。
3.4.2建立本单位密闭空间管理档案,制定本单位密闭空间作业进入人员的岗位(安全)规程,确定密闭空间作业的作业许可人,并保证相关人员能随时得到有关的管理程序、管理标准和岗位规程。
3.4.3督促检修协力供应商编制密闭空间检修作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核。
3.4.4负责验证协力供应商密闭空间作业准许进入条件并签发准入审批表;负责提供相关的安全教育、安全交底,提供密闭空间作业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3.4.5负责本单位区域内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检查、评估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情况,负责办理作业终结手续。
3.5其它合同签约部门(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工程管理部、运输部等)
3.5.1负责通过合同安全附件向其协力供应商明确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要求,并通过合同评价其落实情况。
3.5.2参与审核密闭空间作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检查、评估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落实情况, 并落实对协力单位的考核评价。
4 管理业务流程(见附件)
4.1安全管理部制(修)订分公司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程序和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
4.2各项目单位根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sas-18-00-014)规定的密闭空间的许可范围以及分级原则,对本单位区域内的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辨识,填写密闭空间辨识清单(详见表格编号saz12035-01a)。
4.3各项目单位根据《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对辨识的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评估,确定每个密闭空间的准许进入条件,建立密闭空间管理档案,并制订本单位进入作业人员的岗位规程。
4.4项目单位对需要许可的密闭空间在入口处设置警示标识,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
4.5项目单位督促检修协力供应商编制密闭空间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查;技改部督促技改协力供应商编制密闭空间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并组织审查。
4.6项目单位为作业者(含所在区域协力作业)提供有关的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告知密闭空间存在的危害以及控制、急救方法。
4.7项目单位为本单位进入密闭空间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及检测报警仪器。
4.8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审查通过后,项目单位、技改部分别督促检修协力供应商、技改协力供应商填写的《密闭空间作业许可审批表》(详见表格编号saz12035-02a)报项目单位。
4.9项目单位对检修协力供应商、技改协力供应商的作业人员、系统隔离措施、检测数据、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监测报警、通风、通讯、个人防护、应急救援等设备的准备情况对照该密闭空间准许进入条件进行验证,验证符合后签发审批表;涉及煤气的密闭空间作业在执行本程序的同时,还需执行分公司《煤气安全管理规定》(saz10006)的相关规定。
4.9.1《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标准》规定的一级密闭空间作业审批人为项目单位责任区域分厂厂长或车间主任,二级密闭空间作业审批人为项目单位责任区域作业长。
4.10项目单位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管。
4.10.1一级密闭空间作业过程中,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作业全过程旁站监护,二级密闭空间作业项目单位应指派监护人员对关键作业节点进行监控。
4.10.2发现检测数据超标、隔离通风措施失效、作业人员出现异常行为、密闭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等禁止作业条件时,作业许可关闭,现场重新进行处理,符合初始作业许可条件经作业许可人签字确认后,方可继续作业。
4.11各相关业务单位对密闭空间作业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提出评价意见,由安全管理部汇总评价意见后,交由合同单位(含技改部)落实评价考核。
4.12密闭空间的作业完成后,所有作业人员及所携带的材料和工具撤离,由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确认,并在密闭空间作业许可审批表作业终结栏签字后,作业终结。
拟稿:陈亚军 日期:2008年06月25日
审核:潘人仪 日期: 2008年07月03日
第4篇 密闭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制、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场所。常见的密闭空间有:反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井、地窖、储藏室、船舱等。在密闭空间中作业接触的主要职业危害一是各类有毒性气体,常见有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等;二是由于化学耗氧、氧气被惰性气体取代等引起的缺氧。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引起劳动者急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鉴于密闭空间作业易对操作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从事密闭空间作业的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务必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1.准入管理: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操作者应得到作业负责人的准许;用人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控制计划、安全操作规程并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积极控制密闭空间作业存在的职业危害,同时做好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卫生安全培训,确保操作者掌握在密闭空间环境下安全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作业时至少有一名监护者在密闭空间外负责监护操作者。
2.作业前预防措施: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应采取净化、通风等措施,对密闭空间充分清洗,进入前应当再用新鲜空气通风,以保证空间内有足够维持生命的氧气。
3.作业前环境检测:劳动者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应进行检测,了解密闭空间存在的危害因素,通常先测氧含量,然后测定可燃性气体,最后有针对性的测定有毒气体,气体的浓度须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4.作业中防护:在作业过程中应持续保持强制性通风,保证能稀释作业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并满足呼吸需要,强制通风时应把通风管道延伸至密闭空间底部;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时,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标准的要求选择和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软管送气面罩等呼吸防护用品,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另外还应根据需要配备通讯工具、安全绳索等。
5.事故处理:一旦发生缺氧窒息、中毒等事故时,救援人员在得到作业负责人准许后,穿戴好符合要求的呼吸防护用品,迅速将窒息者或中毒者移至户外露天处,施以人工呼吸或其他急救措施,同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