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566范文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管理 > 管理规范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六篇)

发布时间:2024-11-29 查看人数:15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第1篇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一. 概述

数据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数据信息免受威胁的影响,从而确保业务平台的连续性,缩减业务平台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整个业务平台部门的长期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加强数据信息的安全管理,保证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机密性,特制定本规范。

二. 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2.1 数据信息安全存储要求

数据信息存储介质包括:纸质文档、语音或其录音、输出报告、硬盘、磁带、光存储介质。

存储介质管理须符合以下规定:

包含重要、敏感或关键数据信息的移动式存储介质须专人值守。

删除可重复使用存储介质上的机密及绝密数据时,为了避免在可移动介质上遗留信息,应该对介质进行消磁或彻底的格式化,或者使用专用的工具在存储区域填入无用的信息进行覆盖。

任何存储媒介入库或出库需经过授权,并保留相应记录,方便审计跟踪。

2.2 数据信息传输安全要求

在对数据信息进行传输时,应该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加密技术,选择和应用加密技术时,应符合以下规范:

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加密技术的法律法规;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保护级别,并以此确定加密算法的类型、属性,以及所用密钥的长度;

听取专家的建议,确定合适的保护级别,选择能够提供所需保护的合适的工具。

机密和绝密信息在存储和传输时必须加密,加密方式可以分为:对称加密和不对称加密。

机密和绝密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必须使用数字签名以确保信息的不可否认性,使用数字签名时应符合以下规范:

充分保护私钥的机密性,防止窃取者伪造密钥持有人的签名。

采取保护公钥完整性的安全措施,例如使用公钥证书;

确定签名算法的类型、属性以及所用密钥长度;

用于数字签名的密钥应不同于用来加密内容的密钥。

2.3 数据信息安全等级变更要求

数据信息安全等级经常需要变更.一般地,数据信息安全等级变更需要由数据资产的所有者进行,然后改变相应的分类并告知信息安全负责人进行备案.。对于数据信息的安全等级,应每年进行评审,只要实际情况允许,就进行数据信息安全等级递减,这样可以降低数据防护的成本,并增加数据访问的方便性。

2.4 数据信息安全管理职责

数据信息涉及各类人员的职责如下:

拥有者:拥有数据的所有权;拥有对数据的处置权利;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分级;指定数据资产的管理者/维护人;

管理者:被授权管理相关数据资产;负责数据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访问者:在授权的范围内访问所需数据;确保访问对象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

三. 数据信息重要性评估

3.1 数据信息分级原则

分级合理性

数据信息和处理数据信息分级的系统输应当仔细考虑分级范畴的数量以及使用这种分级所带来的好处。过于复杂的分级规划可能很累赘,而且使用和执行起来也不经济实用。

分级周期性

数据信息的分级具有一定的保密期限.对于任何数据信息的分级都不一定自始至终固定不变,可按照一些预定的策略发生改变。如果把安全保护的分级划定得过高就会导致不必要的业务开支。

3.2 数据信息分级

数据信息应按照价值、法律要求及对组织的敏感程度和关键程度进行分级,分级等级如下:

等级

标识

数据信息价值定义

5

很高

重要程度很高,其安全属性破坏后可能导致系统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

4

重要程度较高,其安全属性破坏后可能导致系统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3

重要程度较高,其安全属性破坏后可能导致系统受到中等程度的影响

2

重要程度较低,其安全属性破坏后可能导致系统受到较低程度的影响

1

很低

重要程度都很低,其安全属性破坏后可能导致系统受到很低程度的影响,甚至忽略不计

四. 数据信息完整性安全规范

数据信息完整性应符合以下规范:

确保所采取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技术措施以及覆盖范围的完整性。

应能够检测到网络设备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应能够检测到网络设备操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系统管理数据、鉴别信息和重要业务数据在存储过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

具备完整的用户访问、处理、删除数据信息的操作记录能力,以备审计。

在数据信息时,经过不安全网络的(例如internet网),需要对传输的数据信息提供完整性校验。

应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策略,支持权限最小化原则、合理授权。

五. 数据信息保密性安全规范

数据信息保密性安全规范用于保障业务平台重要业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传递与处理应用,确保数据信息能够被安全、方便、透明的使用。为此,业务平台应采用加密等安全措施开展数据信息保密性工作:

应采用加密效措施实现重要业务数据信息传输保密性;

应采用加密实现重要业务数据信息存储保密性;

加密安全措施主要分为密码安全及密钥安全。

5.1 密码安全

密码的使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不能将密码写下来,不能通过电子邮件传输;

不能使用缺省设置的密码;

不能将密码告诉别人;

如果系统的密码泄漏了,必须立即更改;

密码要以加密形式保存,加密算法强度要高,加密算法要不可逆;

系统应该强制指定密码的策略,包括密码的最短有效期、最长有效期、最短长度、复杂性等;

如果需要特殊用户的口令(比如说uni*下的oracle),要禁止通过该用户进行交互式登录;

在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强度更高的认证机制,例如:双因素认证;

(要定时运行密码检查器检查口令强度,对于保存机密和绝密信息的系统应该每周检查一次口令强度;其它系统应该每月检查一次。

5.2 密钥安全

密钥管理对于有效使用密码技术至关重要。密钥的丢失和泄露可能会损害数据信息的保密性、重要性和完整性。因此,应采取加密技术等措施来有效保护密钥,以免密钥被非法修改和破坏;还应对生成、存储和归档保存密钥的设备采取物理保护。此外,必须使用经过业务平台部门批准的加密机制进行密钥分发,并记录密钥的分发过程,以便审计跟踪,统一对密钥、证书进行管理。

密钥的管理应该基于以下流程:

密钥产生:为不同的密码系统和不同的应用生成密钥;

密钥证书:生成并获取密钥证书;

密钥分发:向目标用户分发密钥,包括在收到密钥时如何将之激活;

密钥存储:为当前或近期使用的密钥或备份密钥提供安全存储,包括授权用户如何访问密钥;

密钥变更:包括密钥变更时机及变更规则,处置被泄露的密钥;

密钥撤销:包括如何收回或者去激活密钥,如在密钥已被泄露或者相关运维操作员离开业务平台部门时(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归档密钥);

密钥恢复:作为业务平台连续性管理的一部分,对丢失或破坏的密钥进行恢复;

密钥归档:归档密钥,以用于归档或备份的数据信息;

密钥销毁:密钥销毁将删除该密钥管理下数据信息客体的所有记录,将无法恢复,因此,在密钥销毁前,应确认由此密钥保护的数据信息不再需要。

六. 数据信息备份与恢复

6.1 数据信息备份要求

6.1.1 备份要求

数据信息备份应采用性能可靠、不宜损坏的介质,如磁带、光盘等。备份数据信息的物理介质应注明数据信息的来源、备份日期、恢复步骤等信息,并置于安全环境保管。

一般情况下对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数据信息每月进行一次的备份,当进行配置修改、系统版本升级、补丁安装等操作前也要进行备份;网络设备配置文件在进行版本升级前和配置修改后进行备份。

运维操作员应确保对核心业务数据每日进行增量备份,每周做一次包括数据信息的全备份。业务系统将进行重大系统变更时,应对核心业务数据进行数据信息的全备份。

6.1.2 备份执行与记录

备份执行过程应有详细的规划和记录,包括备份主体、备份时间、备份策略、备份路径、记录介质(类型)等。

6.2 备份恢复管理

运维操作员应根据不同业务系统实际拟定需要测试的备份数据信息以及测试的周期。

对于因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造成的一般故障,需要恢复部分设备上的备份数据信息,遵循异常事件处理流程,由运维操作员负责恢复。

应尽可能地定期检查和测试备份介质和备份信息,保持其可用性和完整性,并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恢复系统。

应确定重要业务信息的保存期以及其它需要永久保存的归档拷贝的保存期。

恢复程序应定期接受检查及测试,以确保在恢复操作程序所预定的时间内完成。

恢复策略应该根据数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和引入新数据信息的频率设定备份的频率(如每日或每周、增量或整体)。

第2篇 防止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管理数据中断措施

第一条 地面监控设备

(一)加强中心站供电管理。中心站必须采用双路电源供电,并定期检查供电路线及ups备用电源性能,减少因供电原因而造成的数据中断。

(二)减少因更换监控主机而产生的数据中断时间。定期切换中心站监控主机时,要预先做好切换设备的准备工作,并指定业务熟练的人员进行设施的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数据中断时间,保证监控数据的连续性。

(三)做好计算机防病毒工作。运行的主机在受到病毒侵害时,应首先查明原因,受病毒侵害的主机上数据文件不得拷贝到备用主机上,以防备用主机再次受病毒感染,而影响正常使用。

中心站计算机严禁用与监控系统无关的事,以防止病毒及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数据中断。

监控系统网络终端的使用单位及有关人员,不得随意从网上下载信息,防止网上病毒侵害到监控系统中心站主机及各网络终端。否则追究责任。

(四)防止因定义与实际不符而造成的数据中断。增加或修改测点配置定义时,必须严格按传感器类型及技术指标要求定义,并指定专人进行操作。

(五)做好防雷击工作。为防止监控系统通讯接口,在雷雨季节受雷击而中断监控数据,必须使用系统防雷装置。即在地面中心站调制解调器的前端、地面分站传输电缆的端口,及井口传输电缆的接头处安装防雷装置。每年雷雨季节前,要对所有防雷装置和接线盒进行1次检查维护,严防接头松动和进水。

(六)系统数据中断原因及处理结果,必须详细记录在中心站日志上。

第二条 通讯传输电缆

(一)防止电磁信号的干扰。要严格按规定连接通讯电缆的屏蔽层,并定期对接地电阻值进行测试,保证其接地电阻小于0.5ω。

(二)严禁监控系统通讯电缆同轴芯线上传送其它监测信息,防止其它监测信息信号对监控系统数据信号的干扰。

(三)每两个月必须进行1次通讯电缆性能测试。在维护和测试时要分段检测,防止出现整个系统通讯中断。在检测过程 中要防止电缆芯线短路或芯线与屏蔽层相连。

(四)要定期对通讯电缆的吊挂及接线盒接头进行维护。在吊挂电缆时应留有一定的驰度,防止巷道来压变形,使接头拉断。在有接线盒的地方,要避免吊在有淋水的地方。

(五)通讯电缆未按要求敷设、吊挂、维护以及定期测试,造成整个系统数据中断的要追查处理。

(六)在系统通讯电缆、传感器信号电缆附近施工而未按规定加以保护,而造成数据中断,要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第三条 井下设施

(一)井下监控分站安装场所,要尽量避开或远离其它有强电磁场的设备。

(二)井下分站的供电电源要接在不经常停电的电源开关上,减少因动力电源经常停电,而产生的数据中断。

(三)更换不同信号制的传感器时,要与中心站操作人员联系,防止中心站定义与实际不符,而导致误报、数据中断。

(四)施工单位要爱护监控设施。现场因施工需挪动传感器时,要轻拿轻放,不要甩动。爆破时,要把传感器挪到能监测巷道气体的安全地方,防止因挪动而出现的数据中断。

(五)对未经监控部门同意,擅自切断监控设备电源及挪动监控设施而造成数据中断的,按事故进行追查,要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六)对故意破坏和偷盗监控设施而造成监控数据中断的,必须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条 其它

各矿总工程师对安全监控系统正常运行负总责,通风副总负分管责任,通风区(科)负责人是责任主体。

第3篇 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1 前言

煤炭企业属于传统的资源开采型企业。煤矿安全对煤炭企业影响巨大,安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从煤矿建设、煤炭开采、生产加工到煤炭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近几年来,我国煤矿瓦斯爆炸、井下透水等事故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生产能力的发挥和煤炭企业的形象。煤矿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是因为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非常复杂。研究表明,瓦斯、矿压与顶板、煤尘、水、火等自然灾害因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最主要和最难以控制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影响煤矿安全的自然灾害隐患,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是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信息技术有了突飞锰进地发展。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数据应用的普及,数据库的数量、单个数据库的容量和数据类型的复杂性都大大地增加了。在这些庞大的数据库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源,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方向,空间数据挖掘可以用于对空间数据的理解、空间关系和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关系的发现、空间知识库的构造、空间数据库的重组和空间查询的优化。空间数据挖掘在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市场、遥感、图像数据勘测、医学图像处理、导航、交通控制、环境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由于煤矿自然灾害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分布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可以在建立大理自然灾害空间数据信息基础上,构建灾害隐患识别模型,进行煤矿自然灾害空间信息数据挖掘,识别灾害隐患,提高煤矿安全预警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率。

2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具体矿井的详细调查,发现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中央有关安全生产的精神也难以彻底在一些矿井的有关岗位及一些乡镇煤矿,特别是一些私人小煤矿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和各部门的职责已成为当务之急。

(2)劳动者素质较低。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目前,煤矿生产已经逐步发展到采掘机械化、生产集中化、生产环节互相依赖化、管理进入系统化、信息化的崭新阶段,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然而,总的来说煤炭企业的员工素质一般还都较低。表现有三:一是文化水平低,初中以下甚至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员工为数不少,思维理解能力差,不易掌握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二是身体素质差,井下作业环境差加之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等,使井下工人体质受到影响很大;三是心理素质差,有的人对井下作业恐慌畏惧、情绪波动反常,有的人又麻痹松懈,存在消极劳动情绪,个别人甚至还故意设置安全隐患,人为制造事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有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发生。

(3)安全技术资金缺口大。煤炭开采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很大。过去由国家投入的大量设备如今已严重老化,维修量大。随着矿井延深,矿压不断增加,巷道维修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矿井的供电、通风、提升和排水等能力很难适应生产需要。

(4)安全管理的手段落后。与西方发达产煤国相比,我国煤矿应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人力、财力不足,一些重大的安全技术问题如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地热、突水等灾害预防与控制仍不彻底。加之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和企业经济实力的制约,我国煤矿生产装备及安全监控设备还比较落后。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强度确定、支护材料选型较小。生产设备功率、矿井供风量等富余系数偏低,易发生事故。大多数煤炭企业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安全管理手段,各类报表计算主要依靠人工劳动,精度低;信息传递周围长,速度慢;管理人员重复劳动量大,资料查找困难,工作效率低;安全检查,等级鉴定等往往凭借主观意识和经验。

(5)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信息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事故及职业伤害的记录、分析、统计;职业安全卫生设备的研究、设计、生产及检验技术;法律、规章、技术标准及其变化动态;教育、教训、宣传及社会活动,国内新技术动态、隐患评价及技术经济分析、咨询、决策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完善即安全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使安全工作从过去的凭直观、凭经验进行变为定性、定量的超前预测,但在这一点上多数矿井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实际应用尚有较大欠缺。

综上所述,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含量,以信息化提高安全科学管理手段对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3 空间数据挖掘技术

空间数据挖掘(spatial data mining,也叫地理知识发现)是数据挖掘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从空间数据中提取非显式存在的知识、空间关系或其它有意义的模式等。在已建立的gis数据库中,隐藏着大量的可供分析、分类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中有些属于“浅层知识”。如某一地区有无河流、道路的最大和最小宽度等,这些知识一般通过gis的查询功能就能提取出来。还有一些知识属于“深层知识”。如空间位置分布规律、空间关联规则、形态特征区分规则等,它们并没有直接存储于空间数据库中,必须通过运算和学习才能挖掘出来。

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来自2个方面的推动力。首先,由于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由最初的关系数据和事务数据挖掘,发展到对空间数据库的挖掘。空间信息正在逐步成为各种信息系统的主体和基础。空间数据是一类重要、特殊的数据。有着比一般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更加丰富和复杂的语义信息,包含着更丰富的知识。因此,尽管数据挖掘最初产生于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但由于空间数据的特殊性,从空间数据库中发掘知识很快引起了数据挖掘研究者的关注。许多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工作也从关系型和事务型数据库扩展到空间数据库。其次,在地学领域,随着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丰富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收集和存储在大空间数据库中,海量的地理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人们处理能力,同时传统的地学分析难以胜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和发现地学知识,正如john naisbett所说,“我们已被信息所淹没,但是却正在忍受缺乏知识的煎熬”。这给当前gis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增强gis分析功能,提高gis解决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出现很好地满足了地球空间数据处理的需要,推动了传统地学空间分析的发展。根据地学空间数据的特点,将数据挖掘方法引入gis,形成地学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新型地学数据分析理论。

4 应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

矿井自然灾害隐患的预警预报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构建有效的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模型。针对煤矿自然灾害出现的规律特点以及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流程模式,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含webgis),集成地质、测量、“一通三防”等数据和相关信息研究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符合煤矿安全管理实际工作,能够解决安全信息的实时共享,将为煤矿安全事务的预防与应急协作处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矿井自然灾害方式不同,隐患识别的信息源必然不同,处理结果也可能不同,但是事务处理必须借助地测和安全生产信息,同时还必须利用相关的知识数据(如:专家知识、现有规律、自然灾害分类指标体系等)。为此,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不是孤立的信息模型,而是基于数据动态变化的协作处理模型。因此,我们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应用基于统计学、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几何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并结合煤矿安全知识库建立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系统模型,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整个模型以煤矿安全知识库和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空间数据结构,提取瓦斯、矿压与顶板、煤尘、水、火等自然灾害因素属性,应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和煤矿安全知识库建立的自然灾害因素评价体系,确定各参数临界值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隐患识别,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以达到隐患识别与处理控制,减少灾害发生的目标。

图1 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

5 应用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矿井自然灾害主要是由水、煤尘、瓦斯、煤自燃、开采沉陷和矿压等因素所导致,但这些因素并非随时都会产生安全事故,而是开采过程中影响事故的某些参数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才引起。为此,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构建的基础是自然灾害分类体系划分、相关灾害类型知识库、模型库与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其次是相关软件系统研发、事故隐患识别方法研究与方法库的建立。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库。评价指标体系库就是矿井自然灾害隐患发生具体参数的知识库。模型构建必须首先依据矿井瓦斯、水害等自然灾害隐患的不同指标体系及其临界值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库,隐患报警识别的参数主要参考是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动态开采面与相关巷道。各类瓦斯隐患、水害隐患、通风隐患都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库。

(2)建立基于地测、通风、采矿等专业分析的模型库。根据瓦斯、水害等不同矿井自然灾害类型建立相应的专业模型库,如瓦斯灾害预测首先依据矿井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情况建立瓦斯地质分区图(含瓦斯突出危险区、瓦斯突出威胁区、高瓦斯区等),其次依据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动态采掘信息与相关瓦斯分区建立联系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可采区或未来的可采区是否属于高瓦斯区。

(3)建立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库。gis空间分析是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安全事故预警预报的重要途径。比如断层防水区的划定,主要是依据断层保安煤柱来确定。其中断层保安煤柱的确定就可以通过gis缓冲区分析获得;空间统计分析、多源信息拟合、数据挖掘等也是瓦斯、水害等安全隐患监控中常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比如物探水文异常区的确定、瓦斯突出危险区的确定等。

(4)应用决策支持系统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库、模型库、方法库以及图形库是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与决策的基础。通过应用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的以下具体功能来实现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与决策分析,从根本上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①分类建立矿井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跟踪相关灾害的实时数据;②实时实现矿井自然灾害数据或信息与相关自然灾害指标体系库、模型库、知识库以及空间数据库的比较,并利用图形库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安全隐患类别;③矿井自然灾害隐患实时预警预报、决策分析,提交基于空间数据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与分析处理的决策报告。

6结论

煤矿安全信息是一种活跃的、动态变化的、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的信息,煤矿事故预测和防治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从煤炭开采、生产加工到煤炭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来自煤炭开采过程中自然灾的发生。矿井自然灾害是多源的,主要有水、煤尘、瓦斯、煤自燃、开采沉陷和矿压等方面,它们是直接导致煤矿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起源于统计学、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信息检索、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进化计算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为煤矿自然灾害隐患识别、进行事故预防和处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本文将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应和于煤矿安全管理,结合煤矿安全知识建立了矿井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支持系统模型,为从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4篇 it部信息和数据资产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一、 目的:

依据《xx集团信息技术资源安全保护规定》和有关公司规定,为进一步加强xx集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并结合各系统、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 范围:

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和非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中,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指以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为主体,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构成的处理涉密信息的人机系统。

三、 原则: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企业信息安全又有利于企业开展正常业务的方针。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实行分级保护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行政管理与技术防范相结合、防范外部与控制内部相结合的原则。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同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第二章  系统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 岗位设置:

用户单位的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由用户保密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工作由集团it部承担,设置以下安全管理岗位: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密钥管理员。

二、 岗位职责:

系统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主要职责是:信息系统主机的日常运行维护;信息系统的系统安装、备份、维护;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备份管理; 应用系统访问权限的管理;网络设备的管理;网络的线路保障;网络服务器平台的运行管理,网络病毒入侵防范。

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技术管理,主要职责是: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涉密计算机的安全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管理。

密钥管理员负责密钥的管理,主要职责是:身份认证系统的管理;密钥的制作;密钥的更换;密钥的销毁。

三、 工作监管:

对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要遵循“从不单独原则”、“责任分散原则”和“最小权限原则”。

新调入或任用涉密岗位的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先接受保密教育和网络安全保密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工作。

保密单位负责定期组织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保密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三章  机房管理制度

一、 机房安全管理:

进入机房人员不得携带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食品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严禁在机房内吸烟。严禁在机房内堆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机房内不得使用无线通讯设备,禁止拍照和摄影。

机房内应按要求配置足够量的消防器材,并做到三定(定位存放、定期检查、定时更换)。加强防火安全知识教育,做到会使用消防器材。加强电源管理,严禁乱接电线和违章用电。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并采取安全措施。

二、 机房日常管理:

各类技术档案、资料由专人妥善保管并定期检查。

机房应保持整洁有序,地面清洁。设备要排列整齐,布线要正规,仪表要齐备,工具要到位,资料要齐全。机房的门窗不得随意打开。

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机房做日常巡检,检查机房环境、电源、设备等并做好相应记录(见表一)。

三、 机房门禁管理:

出入机房要有登记记录。非机房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外来人员进机房参观需经集团it部批准,并有专人陪同。

机房大门必须随时关闭上锁。机房钥匙由集团公司集团it部管理。

机房门禁卡(以下简称门禁卡)由xx集团it部管理。门禁卡的发放范围是: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密钥管理员。对临时进入机房工作的人员,不再发放门禁卡,在向用户单位保密部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由安全保密管理员陪同进入机房工作。

门禁卡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和互相借用。门禁卡遗失后,应立即上报门禁卡管理单位,同时写出书面说明。

第四章  系统管理员工作细则

第一节  系统主机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系统主机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系统主机进行操作。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和应用系统运行要求进行主机系统安装、调试,建立系统管理员账户,设置管理员密码,建立用户账户,设置系统策略、用户访问权利和资源访问权限,并根据安全风险最小化原则及运行效率最大化原则配置系统主机。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系统主机详细的技术参数,如:品牌、型号、购买日期、序列号、硬件配置信息、软件配置信息、网络配置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妥善保管系统主机保修卡,在系统主机软硬件信息发生变更时对设备档案进行及时更新。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每月修改系统主机管理员密码,密码长度不得低于八位,要求有数字、字母并区分大小写。每月对系统主机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系统主机运行维护月报,上报基础架构管理负责人。

每周: 通过系统性能分析软件对系统主机进行运行性能分析,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四),根据分析情况对系统主机进行系统优化,包括磁盘碎片整理、系统日志文件清理,系统升级等。每周对系统日志、系统策略、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做详细记录(见表四)。每周下载安装最新版的系统补丁,对系统主机进行升级,做详细记录(见表四)。

每天: 检查系统主机各硬件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检查系统主机各应用服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记录系统主机运行维护日记,对系统主机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在系统主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系统主机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

第二节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实施细则安装、调试、配置信息系统,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员账号,设置管理员密码,密码要求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区分大小写,密码长度不得低于8位。管理员密码至少每月修改一次。

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上线必须严格将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分开。不允许两个环境使用同一个服务器、或同一个操作系统、或同一个数据库实例。

对信息系统的基本配置信息做详细记录,包括系统配置信息、用户帐户名称,系统安装目录、数据文件存贮目录,在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发生改变时及时更新记录(见表三)。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信息系统维护月报,并上报信息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

每周: 对信息系统系统数据、用户id文件、系统日志进行备份,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四),备份介质并存档。

每天: 检查信息系统各项应用功能是否运行正常,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记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日志,定期对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三、 问题处理:

在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信息系统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

当信息系统用户发生增加、减少、变更时,新建用户帐户,新建用户邮箱,需经保密单位审批,并填写系统用户申请单或系统用户变更申请单(见表七),审批通过后,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

根据用户需求设置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访问权限,并提交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审批。

第三节  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网络系统进行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和实施细则安装、调试、配置网络系统,包括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建立管理员账号,设置管理员密码,并关闭所有远程管理端口。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的品牌、型号、序列号、购买日期、硬件配置信息,详细记录综合布线系统信息配置表,交换机系统配置,路由器系统配置,网络拓扑机构图,vlan划分表,并在系统配置发生变更时及时对设备档案进行更新。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对网络系统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网络系统运行维护月报。

每周: 对网络系统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进行清洁。每周修改网络系统管理员密码。每周检测网络系统性能,包括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传输速率。

每天: 检查网络系统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是否正常运行。

三、 问题处理:

网络变更后进行网络系统配置资料备份。

当网络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保证网络系统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作详细记录(见表六)。

第四节 终端电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终端电脑的维护由系统管理员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终端电脑进行维护操作。

根据用户应用需求和安全要求安装、调试电脑主机,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杀毒软件等等。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电脑的品牌、型号、购买日期、序列号、硬件配置信息、软件配置信息、网络配置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在电脑主机软硬件信息发生变更时对设备档案进行及时更新。

二、 问题处理:

在电脑主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备份用户文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电脑主机尽快能够正常运行,并对电脑主机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涉及存储介质损坏,直接送交集团it部处理。

第五节 网络病毒入侵防范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病毒入侵防护系统由系统管理员专人负责,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安全设计要求安装、配置瑞星、金山、avast等网络病毒防护系统,包括服务器端系统配置和客户机端系统配置,开启客户端防病毒系统的实时监控。

所有xx集团(包括各子公司、分公司、分区)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禁止安装360安全卫士的全系列产品。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周: 登陆防病毒公司网站,下载最新的升级文件,对系统进行升级,并作详细记录(见表九)。每周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病毒查杀,对病毒查杀结果做系统分析,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

每日: 监测防病毒系统的系统日志,检测是否有病毒入侵、安全隐患等,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八)。每日浏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网站,了解最新病毒信息发布情况,及时向用户发布病毒预警和预防措施。

第五章  安全保密管理员工作细则

第一节 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安全策略管理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职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及主机审计系统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配置、修改、删除主机审计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网络安全评估分析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入侵检测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内网主机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系统(主机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防病毒系统、内网主机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由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负责安装和卸载。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周: 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进行数据备份,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二)。

第二节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职负责执行,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通过漏洞扫描系统对网络系统终端进行安全评估分析,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对终端系统漏洞及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五),并将安全评估分析报告上报集团it部。

每周: 登陆入侵检测系统产品网站,下载最新升级文件包,对系统进行更新,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四)。

每周登录全评估产品网站,下载最新升级文件包,对系统进行更新,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六)。

每周备份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扫描系统的审计信息,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七)。

每天: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的系统策略检测、审计系统日志,检查是否有网络攻击、异常操作、不正常数据流量等,对异常情况做及时处理,遇有重大安全问题上报集团it部,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三)。

第三节 涉密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涉密计算机安全管理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安全设计要求制定、修改、删除涉密计算机安全审计策略,包括打印控制策略、外设输入输出控制策略、应用程序控制策略,并做记录。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日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处理安全问题,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遇有重大问题上报保密部门。

三、 问题处理:

涉密计算机的新增、变更、淘汰需经保密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

新增涉密计算机联入涉密网络,需经集团it部审批,由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

第四节 安全审计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由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主机安全设计要求安装、配置、管理主机安全审计系统,制定审计规则,包括系统运行状态、用户登录信息,网络文件共享操作等。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对主机安全审计系统记录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向保密部门提交分析报告。

每周:备份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审计信息,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二十)。

每日:查看安全审计系统信息,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处理所发生的设备安全问题,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九)。

第五章  密钥管理员工作细则

一、 工作职责:

身份认证系统由密钥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负责向用户单位派发安全钥匙,用户需填写审批表,并提交保密部门审批(见表二十一)。

负责为每台计算机安装主机登录系统。

负责主机登录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的系统维护。

根据用户需求,见保密部门审批单要求,制作、修改、注销证书(见表七)。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日:检查身份认证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第六章  数据资产管理规定

一、 范围:

xx集团的内部各信息系统均为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所有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资源均为xx集团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复制、修改、保留。

二、 职责: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和信息系统的业务单位指定的管理员共同负责,未经系统管理员和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领导同意,任何人不得在系统后台对信息系统进行任何操作。

系统管理员只对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拥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任何对信息系统数据的使用均需要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领导同意;未经许可系统管理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漏信息系统内的任何信息。

三、 所有权:

信息系统(集团财务系统、媒介系统等)的数据直接管理权归相应的业务单位所有(例如,媒介系统的业务所有人为媒介管理部。信息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由xx集团it部或相应的授权技术服务团队负责。

所有有权直接接触信息系统的生产环境的技术团队成员,均需签署保密协议。技术团队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为相关系统的信息或代码保密。

第七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一、 工作职责:

系统管理人员参与制定各种意外事件处置预案,并具体执行,包括火灾、停电、设备故障等,每年进行预案演练。

二、 系统应急场景:

(一) 遇到火灾应根据火情采取以下措施:

1. 如火情较轻时,应立即切断机房总电源,并迅速用消防器材,力争把火扑灭、控制在初期阶段,同时上报集团保卫部门。

2. 如火情严重应迅速拨打报警电话“119”,同时通知集团保卫部门,听从消防工作人员的现场指挥,协助处理有关事项。

(二) 如遇机房突发性停电,应迅速通知用户,同时检查后备电源使用情况;如有需要,可以关闭设备电源;来电后,及时通知用户,并检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三) 系统出现灾难性故障时,系统管理员应立刻通知部门主管,制定详细的系统恢复方案。

三、 问题处理:

遇紧急情况,值班员应立即通知集团it部和系统管理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处理紧急事件。

线路故障应立即拨打线路故障电话“112”,同时上报部门主管,协助电信部门查找故障原因,尽快使线路恢复正常。

第5篇 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管理及管控要求

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机构、组织、个人都在探寻如何保障信息安全的问题。英国、美国、挪威、瑞典、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均制定了有关信息安全的本国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发布了iso17799、iso13335、iso15408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际标准及技术报告。目前,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英国标准iso27000:2005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与典型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它是在bsi/disc的bdd/2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完成。

iso27001标准于1993年由英国贸易工业部立项,于1995年英国首次出版bs 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它提供了一套综合的、由信息安全最佳惯例组成的实施规则,其目的是作为确定工商业信息系统在大多数情况所需控制范围的唯一参考基准,并且适用于大、中、小组织。1998年英国公布标准的第二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它规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与信息安全控制要求,它是一个组织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评估的基础,它可以作为一个正式认证方案的根据。iso27000-1与iso27000-2经过修订于1999年重新予以发布,1999版考虑了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在网络和通信领域应用的近期发展,同时还非常强调了商务涉及的信息安全及信息安全的责任。2000年12月,iso27000-1:1999《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认可,正式成为国际标准iso/iec17799-1: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02年9月5日,iso27000-2:2002草案经过广泛的讨论之后,终于发布成为正式标准,同时iso27000-2:1999被废止。现在,iso27000:2005标准已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电信运营商、网络公司及许多跨国公司已采用了此标准对信息安全进行系统的管理,数据中心(idc)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标准化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一、 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管理总体要求

1、信息安全管理架构与人员能力要求

1.1信息安全管理架构

idc在当前管理组织架构基础上,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涵盖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响应、审计、技术实施等不同职责,并保证职责清晰与分离,并形成文件。

1.2人员能力

具备标准化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ci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fessional,国家注册信息安全专家)等相关资质人员。5星级idc至少应具备一名合格的标准化信息安全管理内部审核员、一名标准化 主任审核员。4星级idc至少应至少具备一名合格的标准化信息安全管理内部审核员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根据idc业务目标与当前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而分层次的idc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及相应的文档,包含但不限于如下方面:

2.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文件

包括idc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信息安全的目标框架、信息安全工作的总方向和原则,并考虑idc业务需求、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客户以及合同要求。

2.2风险评估

内容包括如下流程:识别idc业务范围内的信息资产及其责任人;识别资产所面临的威胁;识别可能被威胁利用的脆弱点;识别资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丧失对idc业务造成的影响;评估由主要威胁和脆弱点导致的idc业务安全破坏的现实可能性、对资产的影响和当前所实施的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评级。

2.3风险处理

内容包括:与idc管理层确定接受风险的准则,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等;建立可续的风险处理策略:采用适当的控制措施、接受风险、避免风险或转移风险;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需满足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过程中所识别的安全要求,并在满足法律法规、客户和合同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最佳成本效益。

2.4文件与记录控制

明确文件制定、发布、批准、评审、更新的流程;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的标识、版本控制、识别、访问控制有完善的流程;并对文件资料的传输、贮存和最终销毁明确做出规范。

记录控制内容包括:保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执行的记录和所有发生的与信息安全有关的重大安全事件的记录;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措施应形成文件并实施。

2.5内部审核

idc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isms审核,以确定idc的信息安全管理的控制目标、控制措施、过程和程序符标准化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五星级idc应至少每年1次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内部审核。四星级idc应至少每年1次对信息安全管理进行内部审核。

2.6纠正与预防措施

idc建立流程,以消除与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不符合的原因及潜在原因,以防止其发生,并形成文件的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程序无

2.7控制措施有效性的测量

定义如何测量所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规定如何使用这些测量措施,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测量(或评估)。

2.8管理评审

idc管理层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内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终符合idc业务要求。

五星级idc管理层应至少每年1次对idc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四星级idc管理层应至少每年1次对idc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2.9适用性声明

适用性声明必须至少包括以下3项内容: idc所选择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及其选择的理由;当前idc实施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标准化附录a中任何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的删减,以及删减的正当性理由。

2.10业务连续性

过业务影响分析,确定idc业务中哪些是关键的业务进程,分出紧急先后次序; 确定可以导致业务中断的主要灾难和安全失效、确定它们的影响程度和恢复时间; 进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恢复业务所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决定对哪些项目制作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灾难恢复计划(drp)。

2.11其它相关程序

另外,还应建立包括物理与环境安全、信息设备管理、新设施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灾难恢复、人员管理、第三方和外包管理、信息资产管理、工作环境安全管理、介质处理与安全、系统开发与维护、法律符合性管理、文件及材料控制、安全事件处理等相关流程与制度。

二、信息安全管控要求

1、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文件与评审建立idc信息安全方针文件需得到管理层批准、发布并传达给所有员工和外部相关方。

至少每年一次或当重大变化发生时进行信息安全方针评审。

2、信息安全组织

2.1 内部组织

2.1.1信息安全协调、职责与授权

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包含idc相关的不同部门的代表;所有的信息安全职责有明确成文的规定;对新信息处理设施,要有管理授权过程。

2.1.2保密协议

idc所有员工须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内容涵盖idc内部敏感信息;保密协议条款每年至少评审一次。

2.1.3权威部门与利益相关团体的联系

与相关权威部门(包括,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和监管部门)建立沟通管道;与安全专家组、专业协会等相关团体进行沟通。

2.1.4独立评审

参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第5和第8条关于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的要求,进行独立的评审。

审核员不能审核评审自己的工作;评审结果交管理层审阅。

2.2 外方管理

2.2.1外部第三方的相关风险的识别

将外部第三方(设备维护商、服务商、顾问、外包方临时人员、实习学生等)对idc信息处理设施或信息纳入风险评估过程,考虑内容应包括:需要访问的信息处理设施、访问类型(物理、逻辑、网络)、涉及信息的价值和敏感性,及对业务运行的关键程度、访问控制等相关因素。

建立外部第三方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2.2客户有关的安全问题

针对客户信息资产的保护,根据合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恰当的保护。

2.2.3处理第三方协议中的安全问题

涉及访问、处理、交流(或管理)idc及idc客户的信息或信息处理设施的第三方协议,需涵盖所有相关的安全要求。

3、信息资产管理

3.1 资产管理职责

3.1.1资产清单与责任人

idc对所有信息资产度进行识别,将所有重要资产都进行登记、建立清单文件并加以维护。

idc中所有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相关重要资产需指定责任人。

3.1.2资产使用

指定信息与信息处理设施使用相关规则,形成了文件并加以实施。

3.2 信息资产分类

3.2.1资产分类管理

根据信息资产对idc业务的价值、法律要求、敏感性和关键性进行分类,建立一个信息分类指南。

信息分类指南应涵盖外来的信息资产,尤其是来自客户的信息资产。

3.2.2信息的标记和处理

按照idc所采纳的分类指南建立和实施一组合适的信息标记和处理程序。

4、人力资源安全

这里的人员包括idc雇员、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等相关人员。

4.1信息安全角色与职责

人员职责说明体现信息安全相关角色和要求。

4.2背景调查

人员任职前根据职责要求和岗位对信息安全的要求,采取必要的背景验证。

4.3雇用的条款和条件

人员雇佣后,应签署必要的合同,明确雇佣的条件和条款,并包含信息安全相关要求。

4.4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入职新员工培训应包含idc信息安全相关内容。

至少每年一次对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4.5安全违纪处理

针对安全违规的人员,建立正式的纪律处理程序。

4.6雇佣的终止与变更

idc应清晰规定和分配雇用终止或雇用变更的职责;雇佣协议终止于变更时,及时收回相关信息资产,并调整或撤销相关访问控制权限。

5、物理与环境安全

5.1 安全区域

5.1.1边界安全与出入口控制

根据边界内资产的安全要求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对idc物理区域进行分区、分级管理,不同区域边界与出入口需建立卡控制的入口或有人管理的接待台。

入侵检测与报警系统覆盖所有门窗和出入口,并定期检测入侵检测系统的有效性。

机房大楼应有7×24小时的专业保安人员,出入大楼需登记或持有通行卡。

机房安全出口不少于两个,且要保持畅通,不可放置杂物。

5星级idc:出入记录至少保存6个月,视频监控至少保存1个月。

4星级idc:出入记录至少保存6个月,视频监控至少保存1个月。

5.1.2 idc机房环境安全

记录访问者进入和离开idc的日期和时间,所有的访问者要需要经过授权。

建立访客控制程序,对服务商等外部人员实现有效管控。

所有员工、服务商人员和第三方人员以及所有访问者进入idc要佩带某种形式的可视标识,已实现明显的区分。外部人员进入idc后,需全程监控。

5.1.3防范外部威胁和环境威胁

idc对火灾、洪水、地震、爆炸、社会动荡和其他形式的自然或人为灾难引起的破坏建立足够的防范控制措施;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远离idc存放;备份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idc超过10公里的距离。

机房内应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所有门窗、地板、窗帘、饰物、桌椅、柜子等材料、设施都应采用防火材料。

5.1.4公共访问区和交接区

为了避免未授权访问,访问点(如交接区和未授权人员可以进入的其它地点)需进行适当的安全控制,设备货物交接区要与信息处理设施隔开。

5.2 设备安全

5.2.1设备安全

设备尽量安置在可减少未授权访问的适当地点;对于处理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设施,尽量安置在可限制观测的位置;对于需要特殊保护的设备,要进行适当隔离;对信息处理设施的运行有负面影响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和湿度),要进行实时进行监视。

5.2.2支持性设备安全

支持性设施(例如电、供水、排污、加热/通风和空调等)应定期检查并适当的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功能,减少由于他们的故障或失效带来的风险。

实现多路供电,以避免供电的单一故障点。

5.2.3线缆安全

应保证传输数据或支持信息服务的电源布缆和通信布缆免受窃听或损坏。

电源电缆要与通信电缆分开;各种线缆能通过标识加以区分,并对线缆的访问加以必要的访问控制。

线缆标签必须采用防水标签纸和标签打印机进行正反面打印(或者打印两张进行粘贴),标签长度应保证至少能够缠绕电缆一圈或一圈半,打印字符必须清晰可见,打印内容应简洁明了,容易理解。标签的标示必须清晰、简洁、准确、统一,标签打印应当前后和上下排对齐。

5.2.4设备维护

设备需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服务时间间隔和说明书,进行正确维护;设备维护由已授权人员执行,并保存维护记录1年。

5.2.5组织场所外的设备安全

应对组织场所的设备采取安全措施,要考虑工作在组织场所以外的不同风险。

5.2.6设备的安全处置或再利用

包含储存介质的设备的所有项目应进行检查,以确保在销毁之前,任何敏感信息和注册软件已被删除或安全重写。

5.2.7资产的移动

设备、信息或软件在授权之前不应带出组织场所,设置设备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返还时执行符合性检查;对设备做出移出记录,当返回时,要做出送回记录。

6、通信和操作管理

6.1 运行程序和职责

6.1.1运行操作程序文件化

运行操作程序文件化并加以保持,并方便相关使用人员的访问。

6.1.2变更管理

对信息处理设施和系统的变更是否受控,并考虑:重大变更的标识和记录;变更的策划和测试;对这种变更的潜在影响的评估,包括安全影响;对建议变更的正式批准程序;向所有有关人员传达变更细节;返回程序,包括从不成功变更和未预料事态中退出和恢复的程序与职责。

6.1.3职责分离

各类责任及职责范围应加以分割,以降低未授权或无意识的修改或者不当使用组织资产的机会。

6.1.4开发设施、测试设施和运行设施的分离

开发、测试和运行设施应分离,以减少未授权访问或改变运行系统的风险。

6.2 第三方服务交付管理

6.2.1服务交付

应确保第三方实施、运行和保持包含在第三方服务交付协议中的安全控制措施、服务定义和交付水准。

idc应确保第三方保持足够的服务能力和可使用的计划以确保商定的服务在大的服务故障或灾难后继续得以保持。

6.2.2第三方服务的监视和评审

应定期监视和评审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报告和记录,审核也应定期执行,并留下记录。

6.2.3第三方服务的变更管理

应管理服务提供的变更,包括保持和改进现有的信息安全方针策略、程序和控制措施,要考虑业务系统和涉及过程的关键程度及风险的再评估

6.3系统规划和验收

6.3.1容量管理

idc各系统资源的使用应加以监视、调整,并做出对于未来容量要求的预测,以确保拥有所需的系统性能。

系统硬件系统环境的功能、性能和容量要满足idc业务处理的和存贮设备的平均使用率宜控制在75%以内。

网络设备的处理器和内存的平均使用率应控制在75%以内。

6.3.2系统验收

建立对新信息系统、升级及新版本的验收准则,并且在开发中和验收前对系统进行适当的测试。

6.4防范恶意代码和移动代码

6.4.1对恶意代码的控制措施

实施恶意代码的监测、预防和恢复的控制措施,以及适当的提高用户安全意识的程序

6.4.2对移动代码的控制措施

当授权使用移动代码时,其配置确保授权的移动代码按照清晰定义的安全策略运行,应阻止执行未授权的移动代码。

6.5 备份

6.5.1备份

应按照客户的要求以及已设的备份策略,定期备份和测试信息和软件。各个系统的备份安排应定期测试以确保他们满足业务连续性计划的要求。对于重要的系统,备份安排应包括在发生灾难时恢复整个系统所必需的所有系统信息、应用和数据。

应确定最重要业务信息的保存周期以及对要永久保存的档案拷贝的任何要求。

6.6 网络安全管理

6.6.1网络控制

为了防止使用网络时发生的威胁和维护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安全,网络要充分受控;网络的运行职责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职责实现分离;敏感信息在公用网络上传输时,考虑足够的加密和访问控制措施。

6.6.2网络服务的安全

网络服务(包括接入服务、私有网络服务、增值网络和受控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例如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应根据安全需求,考虑如下安全控制措施:为网络服务应用的安全技术,例如认证、加密和网络连接控制;按照安全和网络连接规则,网络服务的安全连接需要的技术参数;若需要,网络服务使用程序,以限制对网络服务或应用的访问。

6.7 介质管理

6.7 .1可移动介质的管理

建立适当的可移动介质的管理程序,规范可移动介质的管理。

可移动介质包括磁带、磁盘、闪盘、可移动硬件驱动器、cd、dvd和打印的介质

6.7 .2介质的处置

不再需要的介质,应使用正式的程序可靠并安全地处置。保持审计踪迹,保留敏感信息的处置记录。

6.7 .3信息处理程序

建立信息的处理及存储程序,以防止信息的未授权的泄漏或不当使用。

包含信息的介质在组织的物理边界以外运送时,应防止未授权的访问、不当使用或毁坏。

6.8 信息交换

6.8.1信息交换策略和程序

为了保护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通信设施进行信息交换,是否有正式的信息交换方针、程序和控制措施。

6.8.2外方信息交换协议

在组织和外方之间进行信息/软件交换时,是否有交换协议。

6.8.3电子邮件、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建立适当的控制措施,保护电子邮件的安全;为了保护相互连接的业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开发与实施相关的方针和程序。

6.9 监控

6.9.1审计日志

审计日志需记录用户活动、异常事件和信息安全事件;为了帮助未来的调查和访问控制监视,审计日志至少应保存1年。

6.9.2监视系统的使用

应建立必要的信息处理设施的监视使用程序,监视活动的结果应定期评审。

6.9.3日志信息的保护

记录日志的设施和日志信息应加以保护,以防止篡改和未授权的访问。

6.9.4管理员和操作员日志

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员活动应记入日志。系统管理员与系统操作员无权更改或删除日志。

6.9.5故障日志

与信息处理或通信系统的问题有关的用户或系统程序所报告的故障要加以记录、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6.9.6时钟同步

一个安全域内的所有相关信息处理设施的时钟应使用已设的精确时间源进行同步。

5星级idc各计算机系统的时钟与标准时间的误差不超过10秒。

4星级idc各计算机系统的时钟与标准时间的误差不超过25秒。

7、访问控制

7.1用户访问管理

应有正式的用户注册及注销程序,来授权和撤销对所有信息系统及服务的访问。

应限制和控制特殊权限的分配及使用;应通过正式的管理过程控制口令的分配,确保口令安全;管理层应定期使用正式过程对用户的访问权进行复查。

7.2用户职责

建立指导用户选择和使用口令的指南规定,使用户在选择及使用口令时,遵循良好的安全习惯。

用户应确保无人值守的用户设备有适当的保护,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建立清空桌面和屏幕策略,采取清空桌面上文件、可移动存储介质的策略和清空信息处理设施屏幕的策略,idc并定期组织检查效果。

7.3网络访问控制

建立访问控制策略,确保用户应仅能访问已获专门授权使用的服务。

应使用安全地鉴别方法以控制远程用户的访问,例如口令+证书。

对于诊断和配置端口的物理和逻辑访问应加以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

根据安全要求,应在网络中划分安全域,以隔离信息服务、用户及信息系统;对于共享的网络,特别是越过组织边界的网络,用户的联网能力应按照访问控制策略和业务应用要求加以限制,并建立适当的路由控制措施。

7.4操作系统访问控制

建立一个操作系统安全登录程序,防止未授权访问;所有用户应有唯一的、专供其个人使用的标识符(用户id),应选择一种适当的鉴别技术证实用户所宣称的身份。

可能超越系统和应用程序控制的管理工具的使用应加以限制并严格控制。

不活动会话应在一个设定的休止期后关闭;使用联机时间的限制,为高风险应用程序提供额外的安全。

7.5应用和信息访问控制

用户和支持人员对信息和应用系统功能的访问应依照已确定的访问控制策略加以限制。

敏感系统应考虑系统隔离,使用专用的(或孤立的)计算机环境。

7.6移动计算和远程工作

应有正式策略并且采用适当的安全措施,以防范使用移动计算和通信设施时所造成的风险。

通过网络远程访问idc,需在通过授权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认证并对通信内容进行加密。

8、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

8.1安全需求分析和说明

在新的信息系统或增强已有信息系统的业务需求陈述中,应规定对安全控制措施的要求。

8.2信息处理控制

输入应用系统的数据应加以验证,以确保数据是正确且恰当的。

验证检查应整合到应用中,以检查由于处理的错误或故意的行为造成的信息的讹误。

通过控制措施,确保信息在处理过程中的完整性,并对处理结果进行验证。

8.3密码控制

应开发和实施使用密码控制措施来保护信息的策略,并保证密钥的安全使用。

8.4系统文件的安全

应有程序来控制在运行系统上安装软件;试数据应认真地加以选择、保护和控制;应限制访问程序源代码。

8.5开发过程和支持过程中的安全

建立变更控制程序控制变更的实施;当操作系统发生变更后,应对业务的关键应用进行评审和测试,以确保对组织的运行和安全没有负面影响。

idc应管理和监视外包软件的开发。

8.6技术脆弱性管理

应及时得到现用信息系统技术脆弱性的信息,评价组织对这些脆弱性的暴露程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处理相关的风险。

9、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9.1报告信息安全事态和弱点

建立正式的idc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程序,并形成文件。

建立适当的程序,保证信息安全事态应该尽可能快地通过适当的管理渠道进行报告,要求员工、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记录并报告他们观察到的或怀疑的任何系统或服务的安全弱点。

9.2职责和程序

应建立管理职责和架构,以确保能对信息安全事件做出快速、有效和有序的响应。

9.3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总结和证据的收集

建立一套机制量化和监视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型、数量和代价,并且当一个信息安全事件涉及到诉讼(民事的或刑事的),需要进一步对个人或组织进行起诉时,应收集、保留和呈递证据,以使证据符合相关诉讼管辖权。

10、业务连续性管理

10.1业务连续性计划

建立和维持一个用于整个组织的业务连续性计划,通过使用预防和恢复控制措施,将对组织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并从信息资产的损失中恢复到可接受的程度。

10.2业务连续性和风险评估

通过恰当的程序,识别能引起idc业务过程中断的事态(例如,设备故障、人为错误、盗窃、火灾、自然灾害和恐怖行为等),这种中断发生的概率和影响,以及它们对信息安全所造成的后果。

业务资源与过程责任人参与业务连续性风险评估。

10.3制定和实施包括信息安全的连续性计划

建立业务运行恢复计划,以使关键业务过程在中断或发生故障后,能在规定的水准与规定的时间范围恢复运行

10.4测试、维护和再评估业务连续性计划

业务连续性计划应定期测试和更新,以确保其及时性和有效性。

定期测试及更新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灾难恢复计划(drp),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定期对idc的风险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潜在的灾难和安全失效。

5星级idc:至少每年一次测试及更新;bcp/drp,并对员工进行培训; 至少每年一次对idc的风险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潜在的灾难和安全失效。

4星级idc:至少每年一次测试及更新;bcp/drp,并对员工进行培训;至少每年一次对idc的风险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潜在的灾难和安全失效。

11、符合性

11.1可用法律、法规的识别

idc所有相关的法令、法规和合同要求,以及为满足这些要求组织所采用的方法,应加以明确地定义、收集和跟踪,并形成文件并保持更新。

11.2知识产权

应实施适当的程序,以确保在使用具有知识产权的材料和具有所有权的软件产品时,符合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要求。

11.3保护组织的记录

应防止重要的记录遗失、毁坏和伪造,以满足法令、法规、合同和业务的要求。

11.4技术符合性检查

定期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实施标准符合检查,由具有胜任能力的已授权的人员执行,或在他们的监督下执行。

11.5数据保护和个人信息的隐私

应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的要求,确保数据保护和隐私。

第6篇 it部信息数据资产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一、 目的:

依据《**集团信息技术资源安全保护规定》和有关公司规定,为进一步加强**集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并结合各系统、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 范围:

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和非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中,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指以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网络为主体,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构成的处理涉密信息的人机系统。

三、 原则: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坚持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既确保企业信息安全又有利于企业开展正常业务的方针。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实行分级保护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行政管理与技术防范相结合、防范外部与控制内部相结合的原则。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同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第二章 系统管理人员的职责

一、 岗位设置:

用户单位的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由用户保密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工作由集团it部承担,设置以下安全管理岗位: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密钥管理员。

二、 岗位职责:

系统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主要职责是:信息系统主机的日常运行维护;信息系统的系统安装、备份、维护;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备份管理; 应用系统访问权限的管理;网络设备的管理;网络的线路保障;网络服务器平台的运行管理,网络病毒入侵防范。

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技术管理,主要职责是: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涉密计算机的安全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管理。

密钥管理员负责密钥的管理,主要职责是:身份认证系统的管理;密钥的制作;密钥的更换;密钥的销毁。

三、 工作监管:

对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要遵循“从不单独原则”、“责任分散原则”和“最小权限原则”。

新调入或任用涉密岗位的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先接受保密教育和网络安全保密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工作。

保密单位负责定期组织系统管理人员进行保密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三章 机房管理制度

一、 机房安全管理:

进入机房人员不得携带任何易燃、易爆、腐蚀性、强电磁、辐射性、流体物质、食品等对设备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物品。严禁在机房内吸烟。严禁在机房内堆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机房内不得使用无线通讯设备,禁止拍照和摄影。

机房内应按要求配置足够量的消防器材,并做到三定(定位存放、定期检查、定时更换)。加强防火安全知识教育,做到会使用消防器材。加强电源管理,严禁乱接电线和违章用电。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并采取安全措施。

二、 机房日常管理:

各类技术档案、资料由专人妥善保管并定期检查。

机房应保持整洁有序,地面清洁。设备要排列整齐,布线要正规,仪表要齐备,工具要到位,资料要齐全。机房的门窗不得随意打开。

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机房做日常巡检,检查机房环境、电源、设备等并做好相应记录(见表一)。

三、 机房门禁管理:

出入机房要有登记记录。非机房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外来人员进机房参观需经集团it部批准,并有专人陪同。

机房大门必须随时关闭上锁。机房钥匙由集团公司集团it部管理。

机房门禁卡(以下简称门禁卡)由**集团it部管理。门禁卡的发放范围是: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密钥管理员。对临时进入机房工作的人员,不再发放门禁卡,在向用户单位保密部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由安全保密管理员陪同进入机房工作。

门禁卡应妥善保管,不得遗失和互相借用。门禁卡遗失后,应立即上报门禁卡管理单位,同时写出书面说明。

第四章 系统管理员工作细则

第一节 系统主机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系统主机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系统主机进行操作。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和应用系统运行要求进行主机系统安装、调试,建立系统管理员账户,设置管理员密码,建立用户账户,设置系统策略、用户访问权利和资源访问权限,并根据安全风险最小化原则及运行效率最大化原则配置系统主机。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系统主机详细的技术参数,如:品牌、型号、购买日期、序列号、硬件配置信息、软件配置信息、网络配置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妥善保管系统主机保修卡,在系统主机软硬件信息发生变更时对设备档案进行及时更新。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每月修改系统主机管理员密码,密码长度不得低于八位,要求有数字、字母并区分大小写。每月对系统主机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系统主机运行维护月报,上报基础架构管理负责人。

每周: 通过系统性能分析软件对系统主机进行运行性能分析,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四),根据分析情况对系统主机进行系统优化,包括磁盘碎片整理、系统日志文件清理,系统升级等。每周对系统日志、系统策略、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做详细记录(见表四)。每周下载安装最新版的系统补丁,对系统主机进行升级,做详细记录(见表四)。

每天: 检查系统主机各硬件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检查系统主机各应用服务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记录系统主机运行维护日记,对系统主机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在系统主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系统主机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

第二节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根据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实施细则安装、调试、配置信息系统,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员账号,设置管理员密码,密码要求由数字和字母组成,区分大小写,密码长度不得低于8位。管理员密码至少每月修改一次。

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上线必须严格将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分开。不允许两个环境使用同一个服务器、或同一个操作系统、或同一个数据库实例。

对信息系统的基本配置信息做详细记录,包括系统配置信息、用户帐户名称,系统安装目录、数据文件存贮目录,在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发生改变时及时更新记录(见表三)。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信息系统维护月报,并上报信息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

每周: 对信息系统系统数据、用户id文件、系统日志进行备份,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四),备份介质并存档。

每天: 检查信息系统各项应用功能是否运行正常,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五)。每天记录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日志,定期对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总结。

三、 问题处理:

在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信息系统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

当信息系统用户发生增加、减少、变更时,新建用户帐户,新建用户邮箱,需经保密单位审批,并填写系统用户申请单或系统用户变更申请单(见表七),审批通过后,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

根据用户需求设置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访问权限,并提交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审批。

第三节 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网络系统进行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和实施细则安装、调试、配置网络系统,包括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建立管理员账号,设置管理员密码,并关闭所有远程管理端口。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的品牌、型号、序列号、购买日期、硬件配置信息,详细记录综合布线系统信息配置表,交换机系统配置,路由器系统配置,网络拓扑机构图,vlan划分表,并在系统配置发生变更时及时对设备档案进行更新。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对网络系统运行维护情况进行总结,并作出网络系统运行维护月报。

每周: 对网络系统设备(交换机、路由器)进行清洁。每周修改网络系统管理员密码。每周检测网络系统性能,包括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传输速率。

每天: 检查网络系统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是否正常运行。

三、 问题处理:

网络变更后进行网络系统配置资料备份。

当网络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保证网络系统尽快正常运行,并对系统故障情况作详细记录(见表六)。

第四节 终端电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终端电脑的维护由系统管理员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对终端电脑进行维护操作。

根据用户应用需求和安全要求安装、调试电脑主机,安装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杀毒软件等等。

建立系统设备档案(见表二)、包括电脑的品牌、型号、购买日期、序列号、硬件配置信息、软件配置信息、网络配置信息、系统配置信息,在电脑主机软硬件信息发生变更时对设备档案进行及时更新。

二、 问题处理:

在电脑主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备份用户文件,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故障,保证电脑主机尽快能够正常运行,并对电脑主机故障情况做详细记录(见表六),涉及存储介质损坏,直接送交集团it部处理。

第五节 网络病毒入侵防范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病毒入侵防护系统由系统管理员专人负责,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安全设计要求安装、配置瑞星、金山、avast等网络病毒防护系统,包括服务器端系统配置和客户机端系统配置,开启客户端防病毒系统的实时监控。

所有**集团(包括各子公司、分公司、分区)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禁止安装360安全卫士的全系列产品。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周: 登陆防病毒公司网站,下载最新的升级文件,对系统进行升级,并作详细记录(见表九)。每周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病毒查杀,对病毒查杀结果做系统分析,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

每日: 监测防病毒系统的系统日志,检测是否有病毒入侵、安全隐患等,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八)。每日浏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网站,了解最新病毒信息发布情况,及时向用户发布病毒预警和预防措施。

第五章 安全保密管理员工作细则

第一节 网络信息安全策略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安全策略管理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职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及主机审计系统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配置、修改、删除主机审计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网络安全评估分析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入侵检测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根据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设计要求制定、配置、修改、删除、内网主机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的各项管理策略,并做记录(见表十一)。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系统(主机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防病毒系统、内网主机安全监控与审计系统)由网络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负责安装和卸载。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周: 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进行数据备份,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二)。

第二节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职负责执行,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 通过漏洞扫描系统对网络系统终端进行安全评估分析,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对终端系统漏洞及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五),并将安全评估分析报告上报集团it部。

每周: 登陆入侵检测系统产品网站,下载最新升级文件包,对系统进行更新,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四)。

每周登录全评估产品网站,下载最新升级文件包,对系统进行更新,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六)。

每周备份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扫描系统的审计信息,并作详细记录(见表十七)。

每天: 根据入侵检测系统的系统策略检测、审计系统日志,检查是否有网络攻击、异常操作、不正常数据流量等,对异常情况做及时处理,遇有重大安全问题上报集团it部,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三)。

第三节 涉密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涉密计算机安全管理由安全保密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安全设计要求制定、修改、删除涉密计算机安全审计策略,包括打印控制策略、外设输入输出控制策略、应用程序控制策略,并做记录。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日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处理安全问题,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遇有重大问题上报保密部门。

三、 问题处理:

涉密计算机的新增、变更、淘汰需经保密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

新增涉密计算机联入涉密网络,需经集团it部审批,由安全保密管理员统一进行操作,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八)。

第四节 安全审计管理办法

一、 工作职责:

网络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由安全保密管理员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根据网络系统主机安全设计要求安装、配置、管理主机安全审计系统,制定审计规则,包括系统运行状态、用户登录信息,网络文件共享操作等。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月:对主机安全审计系统记录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向保密部门提交分析报告。

每周:备份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审计信息,并做详细记录(见表二十)。

每日:查看安全审计系统信息,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处理所发生的设备安全问题,并做详细记录(见表十九)。

第五章 密钥管理员工作细则

一、 工作职责:

身份认证系统由密钥管理员专人负责,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进行此项操作。

负责向用户单位派发安全钥匙,用户需填写审批表,并提交保密部门审批(见表二十一)。

负责为每台计算机安装主机登录系统。

负责主机登录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的系统维护。

根据用户需求,见保密部门审批单要求,制作、修改、注销证书(见表七)。

二、 日常维护及例行检查:

每日:检查身份认证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第六章 数据资产管理规定

一、 范围:

**集团的内部各信息系统均为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所有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资源均为**集团的财产,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复制、修改、保留。

二、 职责: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和信息系统的业务单位指定的管理员共同负责,未经系统管理员和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领导同意,任何人不得在系统后台对信息系统进行任何操作。

系统管理员只对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拥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任何对信息系统数据的使用均需要信息系统的业务主管领导同意;未经许可系统管理员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漏信息系统内的任何信息。

三、 所有权:

信息系统(集团财务系统、媒介系统等)的数据直接管理权归相应的业务单位所有(例如,媒介系统的业务所有人为媒介管理部。信息系统的技术维护工作由**集团it部或相应的授权技术服务团队负责。

所有有权直接接触信息系统的生产环境的技术团队成员,均需签署保密协议。技术团队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为相关系统的信息或代码保密。

第七章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一、 工作职责:

系统管理人员参与制定各种意外事件处置预案,并具体执行,包括火灾、停电、设备故障等,每年进行预案演练。

二、 系统应急场景:

(一) 遇到火灾应根据火情采取以下措施:

1. 如火情较轻时,应立即切断机房总电源,并迅速用消防器材,力争把火扑灭、控制在初期阶段,同时上报集团保卫部门。

2. 如火情严重应迅速拨打报警电话“119”,同时通知集团保卫部门,听从消防工作人员的现场指挥,协助处理有关事项。

(二) 如遇机房突发性停电,应迅速通知用户,同时检查后备电源使用情况;如有需要,可以关闭设备电源;来电后,及时通知用户,并检测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三) 系统出现灾难性故障时,系统管理员应立刻通知部门主管,制定详细的系统恢复方案。

三、 问题处理:

遇紧急情况,值班员应立即通知集团it部和系统管理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处理紧急事件。

线路故障应立即拨打线路故障电话“112”,同时上报部门主管,协助电信部门查找故障原因,尽快使线路恢复正常。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六篇)

一. 概述数据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数据信息免受威胁的影响,从而确保业务平台的连续性,缩减业务平台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整个业务平台部门的长期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推荐专题

相关数据信息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6篇范文)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6篇范文)59人关注

    一. 概述数据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数据信息免受威胁的影响,从而确保业务平台的连续性,缩减业务平台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整个业务平台部门的长期正常运行 ...[更多]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51人关注

    一. 概述数据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数据信息免受威胁的影响,从而确保业务平台的连续性,缩减业务平台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整个业务平台部门的长期正常运行 ...[更多]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六篇)
  • 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六篇)15人关注

    一. 概述数据信息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护数据信息免受威胁的影响,从而确保业务平台的连续性,缩减业务平台有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整个业务平台部门的长期正常运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