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99位用户收藏,17人推荐!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 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 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第2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8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240位用户收藏,10人推荐!
衢州药王山导游词
导游内容:古树→忆贤桥→神木栈道→神农沟→三祖峰→石门锁蛟→神农瀑→十问亭→天门桥→药圃→钟离潜修→药膳馆→回生桥→不老桥→济时桥→千金桥→五行桥→四君子桥→救虎桥→药王居→八卦泉→知母桥→野猴坪→天孙浣锦处→御花盆景→万应廊桥→马尾瀑→甘露轩→八仙长廊→仙隐洞天→仙人道→祭坛→三妙亭→金不换桥→九仙楼→百合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神奇的药王山。传说中国第一位药王——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草、洗药、捣药、炼丹,拯救黎民百姓。药王孙思邈曾隐居山中,因此得名药王山。药王山景区面积为15平方公里,分神农沟、马尾瀑、石林荟萃三大景区。
景区内各景点分布交错有序,千峰竞秀、竹木葱茏、鸟语花香,充分体现出雄、奇、险、灵、秀、美、幽的天然特色。区内地质形成于侏罗纪晚期或白垩纪,距今约1亿-1.5亿年前。境域在地质构造上属“巨龙顶火山推测喷发中心”,由火山碎屑岩、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系燕山期火山岩。区内沟壑纵横,山谷呈典型的“v”字型,其地貌与黄山、三清山同属火成岩奇峰地貌和局部丹霞地貌。是为峰峦盘距的深谷奇峰景观。
药王山景区的自然生态保护极佳,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称得上是“浙西绿肺”、“天然氧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这里是浙西最大的动植物资源库之一,生长着各种植物约千余种,其中珍稀植物有木莲、红豆杉、白豆杉等;各种名贵药材500余种,七叶一枝花、九死还魂草、金丝吊葫芦、黄连、半夏、丹参、金银花等应有尽有,称得上是“育百草之胜地”,因此历代相传为“药王山”。
景区内有老虎、金钱豹、黑麂、弥猴、小灵猫、苏门羚、山羊、毛冠鹿、穿山甲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兽类12种,特别是景区内猴子多达数百只,还有野猪、狐狸、松鼠、黄鹿;珍禽类2种;鸳鸯、山雀、白头翁、黄鹂等观赏性鸟类20余种;两栖类4种;鱼类20余种,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古树
相传古时候这里曾是药王居住和行医的地方。在药王居住的石屋旁长着不少郁郁葱葱的古树,然而古树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药王所居住的石屋已倒塌变为瓦砾了,生长在它边上的古树也逐渐消失。
大家看,这尊巨大挺拔的古树就是其中的一棵,它见证千年岁月,遗留至今,腐而不朽,实为华夏一绝,如今仍然兀然矗立,仿佛让我们时光倒流,重新聆听生命不朽的脉动。
忆贤桥
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这座独具特色的石拱桥了,她的桥身和护栏都是用大鹅卵石砌成的。这座桥名为忆贤桥,药王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当年在药王山采药炼丹,救人无数,为方圆百里的广大百姓所爱戴。孙思邈离开衢州后,三衢百姓为了纪念他,特意建了这座桥。
神木栈道
沿着古老原始的古木栈道,我们便开始古木栈道和龙骨路的探索了。古木栈道和龙骨路全长2400米(栈道1850米、龙骨路550米),在它们中间还架设有各种样式的桥梁15座。这些原始古朴的游乐设施是衢州国际旅游集团投巨资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大家请看,栈道的延伸与自然极为融洽,走在上面,富有弹性,让你步伐轻松,我们便会觉得这山野小路是那样的闲情雅致。团友们,大家感觉到了吗?
神农沟
现在我们来到了神农沟,请看,沟壁陡峭,一泓清泉从中不停地向外流。这里流淌的神水可以祛病疗疾。不信你们可以喝一口试试,其味非比一般山泉。抬头看看,满山草木皆是药,藏在山中人未识。
相传,炎帝神农氏来此尝百草就是由这条沟入山的,所以叫神农沟。神农沟里留有很多神农采药、炼丹时的遗迹,如捣药池、捣药臼、炼药炉、神农鞭、神农殿等。
石门锁蛟
请大家往前面的峭壁看,有一巨大的石门,传说有蛟龙被锁于石门后。大家可千万不要触摸,小心触动了机关,放出了恶蛟危害百姓哦。看,在不远处,勇敢的“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正说着悄悄话,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欢歌阵阵,清风拂面,让人沉醉。
神农瀑
大家请看,前面有两条瀑布飞流直下,落入碧潭,溅起无数飞花,多么壮观!对了,这里就是神农双瀑。每当艳阳高照的日子,上午9点左右,这里会呈现“双瀑托彩虹,一潭映七彩”的美景,而且彩虹的位置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让人观之而赞叹。相传,神农氏和孙思邈经常在这里洗药,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将瀑布叫做“神农双瀑”。据说在潭中的泉水里还保留着中药的味道,团友们,大家可以去洗把脸,对美容有好处哦!
十问亭(索桥头)
这座傍山临水而建的亭子是当年孙思邈常研读医书的地方,孙思邈自幼好学,不耻下问。凡遇疑难,必寻根刨底,苦研不倦。后人敬慕孙思邈的治学精神,特将此亭取名“十问”,以示景仰。另外,“十问”也是中医术语,为四诊内容之一。四诊法是中国古代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
天门桥(索桥):介绍了十问亭,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旁边横跨神龙沟的索桥,它叫做天门桥。据传,孙思邈与八仙常淡经论道,每次辞别,八仙均在此处驻足,平步青云、直上天门,桥因此得名。
三祖峰
你们看,前面三位老人童颜鹤发,多么慈祥,他们正等候着大家的到来。这三位老人就是道教三祖:天皇伏羲青帝、地皇神农炎帝、人皇轩辕黄帝。三位远古时期的领袖都有医学造诣: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轩辕医书。特别是炎帝神农,传说他有一个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有足够赖以生存的食物,遍尝百草。如果某种食物有毒,他吃了之后就会睡半天,而且肚子会发黑,他就告诫人们不要吃;如果肚子还是红的,就带领人们采集种子种植。于是人们尊他为“地皇”。而伏羲据《易经》记载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能力,“通阴阳而兼三才”创立了八卦,另外还制定修改了华夏历法,被人们尊为“天皇”;轩辕呢,是因为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各部落,建立了民族的雏形,实行了人群管理,因而被尊为“人皇”。
药圃
游客们,这里曾经是早先古人种药、采药、制药的场所,大家看,至今这里还保留着古代制药作坊的遗址。现在我们在药圃已种植了3000余株洛阳牡丹和北国芍药,花开季节,再现当年药花争艳景象。
钟离潜修
请大家注意前面的峭壁,多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汉钟离,八仙中,汉钟离最早得道,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等还是受他指引成仙的呢。汉钟离原为一名将军,因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故项羽一直令他驰骋沙场。怎奈奸臣当道,他劳而无功。一日,数倍之敌杀至,他身陷重围,情急之中挥戈向前,冲开血路,突围而出,然手下兵士阵亡殆尽。此时他才顿时醒悟:万物皆空,功名何为?遂毅然弃甲归隐,在此潜心修炼,终成正果。
神农药膳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神龙药膳馆。神农药膳由药王孙思邈所创。1000多年前的药王山中多瘴疠之气,山民深受其害,苦无对策。孙思邈为驱除邪气,庇佑山民,研制了大量药膳,供山民服用。神农药膳由此名声大振,传遍江南,历经千年而不竭。如今神龙药膳独此一家,十大药膳各有不同功效。团友们不妨尝一尝,不然会遗憾哦!
回生桥(神农药膳馆前面)
孙思邈医道之深,举世无双,研制药膳仅是惠泽乡亲的小故事,而许多疑难杂症、危重病人,经他诊治后化险为夷,起死回生。后人为了赞颂药王功德就建了这座回生桥来纪念。
不老桥
走过一段龙骨老路,我们来到了不老桥。传说药王孙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岁,是古代最长寿的医药学家。当年他在药王山上炼制不老金丹,不仅让自己长寿,还遍赠邻里百姓,使四乡父老身强体壮,延年益寿。不老桥就由此而来。
济时桥
这座桥是为纪念衢州名医杨继洲而建的。也许是受药王隐居的影响,三衢大地历来多名医,杨继洲是其中之一。杨继洲名济时,明朝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太医院医官。博学绩文,所著《针灸大成》内容详实、考证精确,有英、德、日、法等译本。对世界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千金桥
看到千金两字,大家可能会猜想是与财富有关的故事。但这里的千金二字缘于孙思邈的著名医学专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二书,意为“人命重于千金”。二书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内容丰富,医学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五行桥(公厕头木桥)
现在我们来到五行桥,大家能回答我五行是哪五个字吗?对了,五行来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五行学说,它认为世界万物主要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组成,也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体系之一。
四君子桥(三拱桥)
这座用棕榈铺成桥面的三拱桥名为四君子桥。四君子来自古代名方《四君子汤》,功能益气健脾,温中升阳,为中医界常用之剂。当年孙思邈用此方治愈了无数病人,此桥因此而得名。
救虎桥(八卦井石拱桥)
团友们,前面就是供奉药王的药王居和药王取水的八卦井,在参拜药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伏虎桥的故事。孙思邈有一天上山采药,走到这里的时候忽然遇见一只吊晴白额猛虎,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向他扑来。孙思邈惊叫一声“此生休矣”。谁知猛虎却向前一跪,对着药王抓挠肚子,药王明白这是只生病求援的灵虎,于是悉心帮它医治,直到痊愈。药王也因为医神龙,救灵虎的事迹被列入仙班,成为仙人之一。
药王居
团友们,这里就是药王居了。这里不仅是古人们祭拜药王的场所,也是历代药师们上山采药时歇脚的地方。并且我们在里面供奉了药王—孙思邈,我们不妨进去参拜一下。
八卦井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药王山中灵气最集中的地方—八卦井了。八卦井为孙思邈在药王山中十年的杰作之一。传说孙思邈当年常与八仙谈经论道,尤其和纯阳道长(吕洞宾)更是投缘。由于受到吕洞宾道家学说的影响,孙思邈萌发了将道家的八卦方位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肺腑之间的对应关系溶为一体的想法。经过多年实践,终于研制出一种调整人体生理平衡,达到阴阳互补、延年益寿之功的八卦井。孙思邈又将马尾瀑之水引入八卦井中,使其功效更加显著。因山中之水经过药王多年引导、疏通、熏染,已得天地日月之精华,奇花异草之灵性,颇具药石之功。故两者兼溶,八卦井更显神奇。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百姓所津津乐道。听老一辈的山民讲,当年每到特定时节的清晨和傍晚时分,这口泉眼的上方就会聚集着很多的珍禽,是什么吸引它们的到来呢?也许这八卦井所拥有的山精地气吧。
知母桥(药王居去养猴房木桥)
过了这座知母桥,前面是野猴坪。孙思邈在药王山上十年,潜心研药,救治百姓,直到有一天,他母亲病重,才不得不离开衢州,回到陕西故里。因为孙思邈深知母亲的病是因为思儿心切所致,十分愧疚,日夜尽心侍侯。后人感其孝道,建了此桥来纪念。另外知母是一味中药名品,有滋阴清热的功能。
野猴坪
这里是药王山野生弥猴群栖息的地方。弥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用怕,药王山的“猴精”们天性顽皮好动,它们格外的喜欢和大家亲近照相。对,这里就是猴舍。晚上,猴子们将在里面栖息睡觉;母猴也会在里面生育小猴;碰上猴子身体不好时也将在里面休息养神。猴舍前面的这片枯树林是专供猴子们逗乐嬉戏的。
天孙浣锦处
请朋友们过来,这是一个特殊的景点,普天下绝无仅有。这里的流水下面有一块色泽鲜艳的丝织品,多好看。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拿得出来做衣服穿。这是织女到这里洗涤锦缎时所留下来的。所以,这里叫天孙浣锦台。据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外孙女,故在书籍上往往尊称为“天孙”。她是一位美貌、善良、勤劳又富有同情的仙女,曾因私自下凡与牛郎成婚而触犯天条,遭到其外祖母王母娘娘的无情惩罚。至于她的父母姓何名谁,属于哪路神仙,在此无关紧要,据说织女特别善于纺织,并且花样千变万化,是为织女星。
御宛盆景
各位团友,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前面有一片袖珍的石林,相距我们不远也不近,然而其神秘之处,就是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上去过。为什么呢?因为传说那是玉皇大帝天庭中御苑的一部分。奇珍异宝,遍地都是,飞禽、走兽、石人、石笋、石鞭、石炉,其中有一神鞭,是当年神农氏用来辨药的。只要轻轻一挥,便知道药味,用途及是否有毒。
万应廊桥(去马尾瀑路段廊桥)
我们在这座廊桥里休息一会儿。传说以前人们不管得什么病,只要跑到这座桥上,说一句“药王显灵”,就会不治而愈。后来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为“万应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大喊一声,是否感觉精神了许多?
马尾瀑
马尾瀑的别名又叫九天落虹。瞧,远处那块岩石多么像一匹踏空而来的天马?前面那一挂瀑布飞流直下,清风吹过,飞瀑飘飘洒洒尤如马尾,飘落碧潭,溅起无数飞花,如云似雾。如果遇上有太阳光照射的日子,它就会呈七色彩虹,人行其间,天风徐来,暑气顿消。瀑布后面的八仙长廊中的八仙也经常光临此地。
甘露轩(马尾瀑旁)
孙思邈常在此取水煎药。马尾瀑之水清洌甘甜,能治百病,有“神水”、“甘露”之称。
八仙长廊
我们现在所在的天然石廊就是“八仙长廊”,有很多游客戏称为“水帘洞”。古时,八仙常来药王山与药王论道,在此廊中坐谈,所以称为“八仙长廊”。我们听着瀑布水声,感受山风阵阵,不是也有仙人般的感受吗?
仙隐洞天
这个隐蔽的石洞是原来“仙隐洞”遗址。传说八仙来山中之后常从这里隐身离山,因此而得名。“仙隐洞天”因年久而废,景区开发后,在原址上重新扩大修建,成为一道特色的旅游风景点。
仙人道
从仙隐洞出来,我们就到了仙人道,因为古时没有打通的洞口,所以人迹罕至,流传是只有仙人才走的山道。如今我们也可以来走走,做一做仙人了。
神农祭坛
走完仙人道,我们就来到神农祭坛遗址,古时这里只有采药人才会经常光临,而历代采药人都以神农为药祖,为求平安和吉祥,人们自发在这里修建了祭坛来拜祭炎帝神农氏,新祭坛正在设计中,相信不用多久,我们就可以重见祭坛庄严肃穆的风采了。
三妙亭(栈道上)
走了一段原始的山路,我们在三妙亭歇一歇,看看风景。传说孙思邈除了精研医药二道之外,还擅奇门遁甲、阴阳八卦之术。能占卜过去未来500年间事,故人称三妙先生,这座亭就因此得名。
金不换桥(茶楼上游木桥)
过了这座桥就回到双溪口了。传说当年曾有富商巨贾慕名来山中,在这座桥上遇到药王,愿以千金之价来换一个药方而不得,这座桥就叫金不换桥了。
九仙楼(双溪口茶楼)
这座古朴的建筑是九仙楼,传说古时八仙因慕孙思邈之名,常来药王山中与孙思邈谈经论道,切磋阴阳八卦之术,被时人传为美谈,称之为“九仙佳会”。现在是提供休闲品茗的茶楼。
百合桥(茶楼门前木桥)
过了九仙楼,我们来到百合桥。古时候,山下一对青年相恋多年,婚前女子忽然得了怪病,四方求医未果,幸得药王救治痊愈,得成百年之好。夫妇为感恩来山中建了此桥。百合在医学上又是一味中药,性味甘、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
到这里我们就开始原路返回了。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萃,沿着古人的足迹,我们领略了药王山的神奇和美丽,博大精深的中药文化。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祝大家回程顺利!欢迎团友们再次光临药王山。
第3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25位用户收藏,23人推荐!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4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4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66位用户收藏,12人推荐!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原名“西湖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风光如画,景致宜人。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岳坟等风景名胜,与其毗邻。
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镜和湖州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遐迩闻名的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以斑斓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历史。文物长年在历史文物馆、书画馆、青瓷馆、工艺馆等陈列馆展出。同时,精品馆不定期地推出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高品位的专题展览。浙江省博物馆还有位于栖霞岭的黄宾虹纪念室、位于龙游路的沙孟海书法艺术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名人馆舍系列。1999年底落成的浙江西湖美术馆,又为浙江省博物馆拓展了新的天地。
第5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93位用户收藏,21人推荐!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 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 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最新的陕西药王山导游词范文(三)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第6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69位用户收藏,18人推荐!
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药王山古称风孔山,“在华原县东五里”。《五台山记》云:“山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一名磬玉山”。乔世宁《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北宋时,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清代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亦称此山为北五台。乾隆时,耀州学正吴镇撰有《北五台山赋》,载《续耀州志·艺文志》。
药王山乃民间俗称,是因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人民尊称他为药王而得名。这一名称已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载入《陕西全省舆地图》中,从而取代了五台山的旧名。
药王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属于子午岭南支脉宝鉴山的尾闾,山体座落于海相地层,逝生代早期加里东运动形崴的奥陶纪灰岩山体。据旧志记载,药王山“东至骆驼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沟沿,北至伊师涧”,四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药王山有五台(峰),东曰瑞应,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显化,中曰齐天。五峰环峙,高下错落。显化台(北洞)与其他诸台之间为大壑中断,由通元、遇仙二桥相连。山间古柏荫郁,遍地药香,涧壑幽深,殿宇轩昂。远望云树郁苍,层阁缥渺,若远若近,似断似连。五峰分布状如手指,顶呈浑圆形,相对高度132米,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特色。
第7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02位用户收藏,11人推荐!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4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8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73位用户收藏,16人推荐!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9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30位用户收藏,26人推荐!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萨遣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丁丁东东地凿着石头。大家请看,千佛崖前面育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充转经道上,每日来这里的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四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淮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萨嘎达瓦”节,相传四月份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月。佛说:“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杀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习俗。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拉萨人早早起来转经.围绕大昭寺的内、中、外3条转经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各种转经筒在初复的阳光里反射出千万道弧光,诵念六字真经的声音轰鸣于整个圣城。漫漫转经路上,到处烟云缭绕,彩旗飞飘,两旁有刻玛尼石的,有印刷经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说唱宗教故事的,还有人用绳子拴着经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来拉萨的观光客,以为他们在钓鱼,其实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经文以表达对佛的虔诚。 来自东藏的红教徒,以他们魁梧的身躯、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转经筒引人注目;尼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手中的法鼓同时起落,特别整齐划一,带舞蹈动作;她们念经的曲调也很优美,嗓音甜润,比唱歌还动听。转经的人潮,最后汇聚在布达拉宫北面的龙王潭林卡。这就是“萨嘎达瓦”节。 你们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体验一下转经的感觉。
第10篇 药王山导游词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75位用户收藏,23人推荐!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