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稿件大全

机会的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4-03-31 14:12:01 查看人数:78

机会的演讲稿

第1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14位用户收藏,26人推荐!

前几天,我读了《如何敲响幸运女神的大门》这篇文章,他主要讲了关于一位伟人发现化学元素的事情。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一个人同时也在工地上发现了,他去敲幸运女神的大门,他连续地敲着,然而当幸运女神准备去开门时,那位无名氏却走开了。“伟人”这个代号不是空的,当伟人去敲门时,他敲得很毅然,并不犹豫,直至幸运女神为他打开这扇幸运的大门。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有一件就是关于恐龙化石的发现。在恐龙化石正式发现之前,有一位外国的史密斯先生在自家的后花园中曾发现过化石,可惜没有做深入的调查,所以错过了这个“最先的机会”。

读了这则文章,我知道了机会是摆在每个人眼前的,就看你能不能牢牢地抓住他。有句话说得好:“弱者等待机会,智者抓住机会,强者创造机会。”我们要时刻注意眼前的机会,抓住了就不能让他溜走,全力以赴。

第2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34位用户收藏,17人推荐!

简介:残奥会短跑冠军aimee mullins天生没有腓骨,从小就要学习靠义肢走路和奔跑。如今,她不仅是短跑选手、演员、模特,还是一位稳健的演讲者。她不喜欢字典中 “disabled”这个词,因为负面词汇足以毁掉一个人。但是,坦然面对不幸,你会发现等待你的是更多的机会。

i'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a discovery that i made a few months ago while writing an article for italian wired. i always keep my thesaurus handy whenever i'm writing anything, but i'd already finished editing the piece, and i realized that i had never once in my life looked up the word 'disabled' to see what i'd find.

let me read you the entry. 'disabled, adjective: crippled, helpless, useless, wrecked, stalled, maimed, wounded, mangled, lame, mutilated, run-down, worn-out, weakened, impotent, castrated, paralyzed, handicapped, senile, decrepit, laid-up, done-up, done-for, done-in cracked-up, counted-out; see also hurt, useless and weak. antonyms, healthy, strong, capable.' i was reading this list out loud to a friend and at first was laughing, it was so ludicrous, but i'd just gotten past 'mangled,' and my voice broke, and i had to stop and collect myself from the emotional shock and impact that the assault from these words unleashed.

you know, of course, this is my raggedy old thesaurus so i'm thinking this must be an ancient print date, right? but, in fact, the print date was the early 1980s, when i would have been starting primary school and forming an understanding of myself outside the family unit and as related to the other kids and the world around me. and, needless to say, thank god i wasn't using a thesaurus back then. i mean, from this entry, it would seem that i was born into a world that perceived someone like me to have nothing positive whatsoever going for them, when in fact, today i'm celebrated for the opportunities and adventures my life has procured.

so, i immediately went to look up the 2023 online edition, e_pecting to find a revision worth noting. here's the updated version of this entry. unfortunately, it's not much better. i find the last two words under 'near antonyms,' particularly unsettling: 'whole' and 'wholesome.'

so, it's not just about the words. it's what we believe about people when we name them with these words. it's about the values behind the words, and how we construct those values. our language affects our thinking and how we view the world and how we view other people. in fact, many ancient societies, including the greeks and the romans, believed that to utter a curse verbally was so powerful, because to say the thing out loud brought it into e_istence. so, what reality do we want to call into e_istence: a person who is limited, or a person who's empowered? by casually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s naming a person, a child, we might be putting lids and casting shadows on their power. wouldn't we want to open doors for them instead?

one such person who opened doors for me was my childhood doctor at the a.i. dupont institute in wilmington, delaware. his name was dr. pizzutillo, an italian american, whose name, apparently, was too difficult for most americans to pronounce, so he went by dr. p. and dr. p always wore really colorful bow ties and had the very perfect disposition to work with children.

i loved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my time spent at this hospital, with the e_ception of my physical therapy sessions. i had to do what seemed like innumerable repetitions of e_ercises with these thick, elastic bands -- different colors, you know -- to help build up my leg muscles, and i hated these bands more than anything -- i hated them, had names for them. i hated them. and, you know, i was already bargaining, as a five year-old child, with dr. p to try to get out of doing these e_ercises, unsuccessfully, of course. and, one day, he came in to my session -- e_haustive and unforgiving, these sessions -- and he said to me, 'wow. aimee, you are such a strong and powerful little girl, i think you're going to break one of those bands. when you do break it, i'm going to give you a hundred bucks.'

now, of course, this was a simple ploy on dr. p's part to get me to do the e_ercises i didn't want to do before the prospect of being the richest five-year-old in the second floor ward, but what he effectively did for me was reshape an awful daily occurrence into a new and promising e_perience for me. and i have to wonder today to what e_tent his vision and his declaration of me as a strong and powerful little girl shaped my own view of myself as an inherently strong, powerful and athletic person well into the future.

this is an e_ample of how adults in positions of power can ignite the power of a child. but, in the previous instances of those thesaurus entries, our language isn't allowing us to evolve into the reality that we would all want, the possibility of an individual to see themselves as capable. our language hasn't caught up with the changes in our society, many of which have been brought about by technology. certainly, from a medical standpoint, my legs, laser surgery for vision impairment, titanium knees and hip replacements for aging bodies that are allowing people to more fully engage with their abilities, and move beyond the limits that nature has imposed on them -- not to mention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allow people to self-identify, to claim their own descriptions of themselves, so they can go align with global groups of their own choosing. so, perhaps technology is revealing more clearly to us now what has always been a truth: that everyone has something rare and powerful to offer our society, and that the human ability to adapt is our greatest asset.

the human ability to adapt, it's an interesting thing, because people have continually wanted to talk to me about overcoming adversity, and i'm going to make an admission: this phrase never sat right with me, and i always felt uneasy trying to answer people's questions about it, and i think i'm starting to figure out why. implicit in this phrase of 'overcoming adversity' is the idea that success, or happiness, is about emerg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a challenging e_perience unscathed or unmarked by the e_perience, as if my successes in life have come about from an ability to sidestep or circumnavigate the presumed pitfalls of a life with prosthetics, or what other people perceive as my disability. but, in fact, we are changed. we are marked, of course, by a challenge, whether physically, emotionally or both. and i'm going to suggest that this is a good thing. adversity isn't an obstacle that we need to get around in order to resume living our life. it's part of our life. and i tend to think of it like my shadow. sometimes i see a lot of it, sometimes there's very little, but it's always with me. and, certainly, i'm not trying to diminish the impact, the weight, of a person's struggle.

there is adversity and challenge in life, and it's all very real and relative to every single person, but the question isn't whether or not you're going to meet adversity, but how you're going to meet it. so, our responsibility is not simply shielding those we care for from adversity, but preparing them to meet it well. and we do a disservice to our kids when we make them feel that they're not equipped to adapt. there's an important difference and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objective medical fact of my being an amputee and the subjective societal opinion of whether or not i'm disabled. and, truthfully, the only real and consistent disability i've had to confront is the world ever thinking that i could be described by those definitions.

in our desire to protect those we care about by giving them the cold, hard truth about their medical prognosis, or, indeed, a prognosis on the e_pected quality of their life,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we don't put the first brick in a wall that will actually disable someone. perhaps the e_isting model of only looking at what is broken in you and how do we fi_ it, serves to be more disabling to the individual than the pathology itself.

by not treating the wholeness of a person, by not acknowledging their potency, we are creating another ill on top of whatever natural struggle they might have. we are effectively grading someone's worth to our community. so we need to see through the pathology and into the range of human capability.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re's a partnership between those perceived deficiencies and our greatest creative ability. so it's not about devaluing, or negating, these more trying times as something we want to avoid or sweep under the rug, but instead to find those opportunities wrapped in the adversity. so maybe the idea i want to put out there is not so much overcoming adversity as it is opening ourselves up to it, embracing it, grappling with it, to use a wrestling term, maybe even dancing with it. and, perhaps, if we see adversity as natural, consistent and useful, we're less burdened by the presence of it.

this year we celebrate the 200th birthday of charles darwin, and it was 150 years ago, when writing about evolution, that darwin illustrated, i think, a truth about the human character. to paraphrase: it'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r is it the most intelligent that survives; it is the one that is most adaptable to change. conflict is the genesis of creation. from darwin's work, amongst others, we can recognize that the human ability to survive and flourish is driven by the struggle of the human spirit through conflict into transformation. so, again, transformation, adaptation, is our greatest human skill. and, perhaps, until we're tested, we don't know what we're made of. maybe that's what adversity gives us: a sense of self, a sense of our own power. so, we can give ourselves a gift. we can re-imagine adversity as something more than just tough times. maybe we can see it as change. adversity is just change that we haven't adapted ourselves to yet.

i think the greatest adversity that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is this idea of normalcy. now, who's normal? there's no normal. there's common, there's typical. there's no normal, and would you want to meet that poor, beige person if they e_isted? (laughter) i don't think so. if we can change this paradigm from one of achieving normalcy to one of possibility -- or potency, to be even a little bit more dangerous -- we can release the power of so many more children, and invite them to engage their rare and valuable abilities with the community.

anthropologists tell us that the one thing we as humans have always required of our community members is to be of use, to be able to contribute. there's evidence that neanderthals, 60,000 years ago, carried their elderly and those with serious physical injury, and perhaps it's because the life e_perience of survival of these people proved of value to the community. they didn't view these people as broken and useless; they were seen as rare and valuable.

a few years ago, i was in a food market in the town where i grew up in that red zone in northeastern pennsylvania, and i was standing over a bushel of tomatoes. it was summertime: i had shorts on. i hear this guy, his voice behind me say, 'well, if it isn't aimee mullins.' and i turn around, and it's this older man. i have no idea who he is.

and i said, 'i'm sorry, sir, have we met? i don't remember meeting you.'

he said, 'well, you wouldn't remember meeting me. i mean, when we met i was delivering you from your mother's womb.' (laughter) oh, that guy. and, but of course, actually, it did click.

this man was dr. kean, a man that i had only known about through my mother's stories of that day, because, of course, typical fashion, i arrived late for my birthday by two weeks. and so my mother's prenatal physician had gone on vacation, so the man who delivered me was a complete stranger to my parents. and, because i was born without the fibula bones, and had feet turned in, and a few toes in this foot and a few toes in that, he had to be the bearer -- this stranger had to be the bearer of bad news.

he said to me, 'i had to give this prognosis to your parents that you would never walk, and you would never have the kind of mobility that other kids have or any kind of life of independence, and you've been making liar out of me ever since.' (laughter) (applause)

the e_traordinary thing is that he said he had saved newspaper clippings throughout my whole childhood, whether winning a second grade spelling bee, marching with the girl scouts, you know, the halloween parade, winning my college scholarship, or any of my sports victories, and he was using it, and integrating it into teaching resident students, med students from hahnemann medical school and hershey medical school. and he called this part of the course the _ factor, th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will. no prognosis can account for how powerful this could be as a determinant in the quality of someone's life. and dr. kean went on to tell me, he said, 'in my e_perience, unless repeatedly told otherwise, and even if given a modicum of support, if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 a child will achieve.'

see, dr. kean made that shift in thinking. he understood tha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cal condition and what someone might do with it. and there's been a shift in my thinking over time, in that, if you had asked me at 15 years old, if i would have traded prosthetics for flesh-and-bone legs, i wouldn't have hesitated for a second. i aspired to that kind of normalcy back then. but if you ask me today, i'm not so sure. and it's because of the e_periences i've had with them, not in spite of the e_periences i've had with them. and perhaps this shift in me has happened because i've been e_posed to more people who have opened doors for me than those who have put lids and cast shadows on me.

see, all you really need is one person to show you the epiphany of your own power, and you're off. if you can hand somebody the key to their own power -- the human spirit is so receptive -- if you can do that and open a door for someone at a crucial moment, you are educating them in the best sense. you're teaching them to open doors for themselves. in fact, the e_act meaning of the word 'educate' comes from the root word 'educe.' it means 'to bring forth what is within, to bring out potential.' so again, which potential do we want to bring out?

there was a case study done in 1960s britain, when they were moving from grammar schools to comprehensive schools. it's called the streaming trials. we call it 'tracking' here in the states. it's separating students from a, b, c, d and so on. and the 'a students' get the tougher curriculum, the best teachers, etc. well, they took, over a three-month period, d-level students, gave them a's, told them they were 'a's,' told them they were bright, and at the end of this three-month period, they were performing at a-level.

and, of course, the heartbreaking, flip side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y took the 'a students' and told them they were 'd's.' and that's what happened at the end of that three-month period. those who were still around in school, besides the people who had dropped out. a crucial part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hat the teachers were duped too. the teachers didn't know a switch had been made. they were simply told, 'these are the 'a-students,' these are the 'd-students.'' and that's how they went about teaching them and treating them.

so, i think that the only true disability is a crushed spirit, a spirit that's been crushed doesn't have hope, it doesn't see beauty, it no longer has our natural, childlike curiosity and our innate ability to imagine. if instead, we can bolster a human spirit to keep hope, to see beauty in themselves and others, to be curious and imaginative, then we are truly using our power well. when a spirit has those qualities, we are able to create new realities and new ways of being.

i'd like to leave you with a poem by a fourteenth-century persian poet named hafiz that my friend, jacques dembois told me about, and the poem is called 'the god who only knows four words': 'every child has known god, not the god of names, not the god of don'ts, but the god who only knows four words and keeps repeating them, saying, 'come dance with me. come, dance with me. come, dance with me.''

thank you. (applause)

第3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64位用户收藏,20人推荐!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师,十几年前从新闻媒体来到人大新闻学院,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老师,还没有充分的自信,却已经变老了;我们每年要在这里面对的学生,却总是那样年轻。你们川流不息,像青春的河水。

作为教师,我想分享给新同学的一个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大学对于你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好多年前,我做过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像今天一样,迎接新生入校。班上有一位同学来自农村,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超强度的应试教育考入人民大学。我当时觉得,他就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啊!这位同学性格内向,又是从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出来的,他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流。所以,我格外观察他这方面的改善,比如,他有时说一个冷笑话。别的同学叫他小名儿。我希望他会逐渐在大学放松,开放自己。后来,二年级转专业,他就不在我班上了。

4年之后,在明德广场上,全院毕业生合影,我再次看到这位同学,我问他已经和哪个单位签约就业了?在那个场合,老师见到毕业生,都问这样的话。而他回答说:还没有单位要我呢。我心里咯噔一下子,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在就业的面试中一直很不顺利。一年之后他都没有找到工作。此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他的信儿了。

我们看这位同学,他一考入大学就好像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但从四年以后看,实际上是否真的改变了命运,很难说。因为这位生性内敛、从相对闭塞的应试教育中胜出的同学,没有能够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尽可能地开放自己、改变自己。而和他一个班、同样来自农村的另一位同学,毕业的时候,表达和交往能力则和入学时判若两人。

这就是4年大学生活给人的机会——决不仅仅是给你一个获得知识的机会。

具体到课堂上,这样的机会就是更为积极地展示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不仅是课堂,在大学,还有好多更具有自主性的机会,比如学生社团和学生媒体。在人生成长的这个重要时段里,它们都是改变自己、塑造自己的重要机会。而这些机会的本质:就是交流、交往,开放自己。

同学们,咱们是年龄不同的两代人,有幸在人生短暂的4年里相遇。我们在这儿当老师,你们在这儿当学生,不是因为我们年龄比你们大,而是因为人类一种为了进步的效率考虑的制度设计:让一些人利用分工的优势——主要是资源的优势,观察和梳理人类的知识和思想资源,然后集中传授给另外一些人,使后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知识创造。这里谈的是广义的知识创造:即使你只是在采访报道,相对于课堂上的练习,也是创造性的。

这样的分工,我认为正是教育的本质。而高等教育还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而往往是知识的生产——在教室,在实验室,在老师和同学对话交流的头脑风暴之中。因此,它的本质是师生的合作。

我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4年里,使自己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祝愿我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合作愉快!

第4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97位用户收藏,23人推荐!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师,十几年前从新闻媒体来到人大新闻学院,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老师,还没有充分的自信,却已经变老了;我们每年要在这里面对的学生,却总是那样年轻。你们川流不息,像青春的河水。

作为教师,我想分享给新同学的一个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大学对于你们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好多年前,我做过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像今天一样,迎接新生入校。班上有一位同学来自农村,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和超强度的应试教育考入人民大学。我当时觉得,他就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啊!这位同学性格内向,又是从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出来的,他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流。所以,我格外观察他这方面的改善,比如,他有时说一个冷笑话。别的同学叫他小名儿。我希望他会逐渐在大学放松,开放自己。后来,二年级转专业,他就不在我班上了。

4年之后,在明德广场上,全院毕业生合影,我再次看到这位同学,我问他已经和哪个单位签约就业了?在那个场合,老师见到毕业生,都问这样的话。而他回答说:还没有单位要我呢。我心里咯噔一下子,意识到是怎么回事儿了。他在就业的面试中一直很不顺利。一年之后他都没有找到工作。此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他的信儿了。

我们看这位同学,他一考入大学就好像因知识而改变了命运,但从四年以后看,实际上是否真的改变了命运,很难说。因为这位生性内敛、从相对闭塞的应试教育中胜出的同学,没有能够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尽可能地开放自己、改变自己。而和他一个班、同样来自农村的另一位同学,毕业的时候,表达和交往能力则和入学时判若两人。

这就是4年大学生活给人的机会——决不仅仅是给你一个获得知识的机会。

具体到课堂上,这样的机会就是更为积极地展示自己,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不仅是课堂,在大学,还有好多更具有自主性的机会,比如学生社团和学生媒体。在人生成长的这个重要时段里,它们都是改变自己、塑造自己的重要机会。而这些机会的本质:就是交流、交往,开放自己。

同学们,咱们是年龄不同的两代人,有幸在人生短暂的4年里相遇。我们在这儿当老师,你们在这儿当学生,不是因为我们年龄比你们大,而是因为人类一种为了进步的效率考虑的制度设计:让一些人利用分工的优势——主要是资源的优势,观察和梳理人类的知识和思想资源,然后集中传授给另外一些人,使后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知识创造。这里谈的是广义的知识创造:即使你只是在采访报道,相对于课堂上的练习,也是创造性的。

这样的分工,我认为正是教育的本质。而高等教育还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而往往是知识的生产——在教室,在实验室,在老师和同学对话交流的头脑风暴之中。因此,它的本质是师生的合作。

我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4年里,使自己更为开放,更为丰富。祝愿我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合作愉快!

第5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295位用户收藏,27人推荐!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

第一次站在这个别开生面的演讲台上参加竞聘,我感到既激动又忐忑,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对以往工作的检验,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衷心感谢组织给予我这样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感恩三年来在工作道路上一直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成长的各位领导和在座的同事们!是你们让我充满了工作的激情,是你们陪伴我取得了一次次成绩,是你们给了我参加竞聘的勇气和力量。我将珍惜这次机会,用我的奉献之心和爱岗之情,接受大家的评判和组织的挑选。

我出生于1985年,是参加竞聘的同事里年龄最小的,站在这里面对我的前辈们,我感到惶恐,惶恐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但我又很自豪,自豪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我也可以站在这个庄严的演讲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__年7月大学毕业后经省公务员招考,我进入地税系统工作。被分配到县局计会股,具体负责计会和信息化工作。三年以来,我还先后在票证岗、出纳岗、重点税源岗、计会统计岗工作过,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3年中,我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税务干部,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地税战线新兵成长成一个技能突出、素质过硬的工作“实干家”。泰戈尔有句话:“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而我想说:“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正在飞翔”。

这次机构改革,终止了信息中心股室的历史,成立了征管和信息股,我今天要竞聘的岗位是征管和信息股副股长,竞聘这一岗位我认为我有如下优势。

一是有信息化工作经验。我出身科班,大学中我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自从__年进入县局,我就一直具体负责实施着信息化工作。从软、硬件管理、网络维护、系统运维、文件上报、资料归档、信息调研、耗材配发、技术支持多方面一手担负起了全局信息化工作。__年我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得了网络工程师资格。今年11月,我参与了县局办公楼网络布线工程,通过此次网络和机房建设,不但使我学到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也使我对税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三年来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使我对此项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建立了自己对信息化工作的想法和看法。

二是忠于地税事业,乐于岗位奉献。都说女人是水,但我的性格成分中却有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个性,我用我的个性书写地税人生。一是工作面前有“干劲”。在实际工作中,不管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轻重与否,我从不讨价还价,从不拈轻怕重,从不敷衍塞责,总是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任务,以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以拼搏的精神去履行职责。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都为自己的苦干实干而感到欣慰;尽管自己有时对工作的效果不太满意,但尽力而为了,也问心无愧。这三年来我担负的工作是繁杂的,但我一直在工作中体会着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始终对工作保持着充沛的热情。二是困难压力面前有“韧劲”。平时我的个性随和而开朗,而作为一名女性,我又具备着女性独有的柔韧性。工作中,有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韧劲去正确对待。而也正因为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使我在工作中一点一点进步。三是业务面前有“钻劲”。还记得每接受一项工作的时候,面对难题,总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向领导学,向同事们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要么不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敷衍塞责这个成语不会出现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正是这种业务上的“钻劲”,使我每踏上一个新的工作领域,都能很快进入角色,理清思路,胜任工作。 三是我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强。作为一个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我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特别是近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使我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大局观念,丰富了管理经验,提高了分析、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相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旺盛的精力,使我一定能胜任我竞聘的工作。

四是工作中形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道德修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经历,养成了我办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沉着冷静,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能把握好做人的基本原则。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做事,诚诚恳恳,实实在在待人。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有损于团结的事不做,既保持青春与活力,更坚持原则和分寸,真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使我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能给我一个机会,我将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领导和同事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副职干部。

一是转变角色,我认为:中层副职领导应当既是通晓某项业务的骨干,又是能为主要领导献计献策推动全面工作的得力助手;既是推进业务进程的组织者指挥者,又是积极投入实际工作的参与者;既要明确职责,协调好与正职领导的工作关系,当好参谋助手,又要通过沟通和调节处理好与部门与下属的关系,成为桥梁与纽带;总之,要做到尽职不越权,帮忙不添乱,补台不拆台;要摆正位置,当好配角;胸怀大局,当好参谋;服从领导,当好助手。

第6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2分钟,共有239位用户收藏,19人推荐!

亲爱的来自北京各个高校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也感谢大家在下午顶着非常晒的太阳,来这儿听我和李开复跟大家聊大学生活。请问我们现在坐的地方的背后是什么?圆明园。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由圆明园的废墟开始的历史。圆明园是哪一年被烧掉的?大家都知道1860年英法联军。为什么远离万里之外的英国和法国跑到我们中国这个首都之地把圆明园给烧掉?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圆明园里面有好东西吗?是因为圆明园没人保护吗?还是因为圆明园中国人民当时没有能力保护?很明显的是没有能力保护。谁都知道,中国近1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近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从耻辱中间不断地站起来的历史。

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20年前我申请到美国去的时候,不断地被拒签,今天我们想要去美国或者西方其他国家基本上可以拿到签证,这一点表明了我们变得不断强大。但是,站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很贫弱的话就会受到欺负。这是为什么邓小平总结了一句话,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叫做“发展是硬道理”。今天的中国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依然不够强大。我们所说的强大,不是说要能够战胜所有的国家,不是说要打到英国大英博物馆或者打到法国的卢浮宫,去把东西抢回来。我们所说的强大,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精神的强大。

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一辈子的历史,它可以是光荣的,也可以是耻辱的;它可以是失败的,也可以是成功的。你想变得成功,你想变得光荣,不在于外在的任何条件,而在于你自身。不在于说你本身现在是什么地位,而在于一辈子你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梦想。我们很多同学在一路奋斗以后,走进了北京的大学。在座的有来自有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学校,也有像吉利大学这样的民办学校。似乎我们进入大学的门槛和分数是不一样的,但是同学们请记住,这只是你人生的一个起点。在过去从小学到中学毕业的2023年的历史,我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因为如果我们不努力、不奋斗,就不可能走进大学。但是,走进大学,只是一次生命真正的开始。

我们大家都知道,只要你保证身体健康就能活很多年。假如我们能活到100岁,那你还有80年的事要做。很多同学说,我现在已经比别的同学差得很远,我未来到底怎么样才能改善?我有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志向,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条件。从外在条件来说,我们人一辈子,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不平等的,生而不平等,这是一个事实。你出生在农民家里和出生在官宦家里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能得到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人的一辈子的奋斗过程,就是不断地去使自己有能力获取更大的资源、实现更大的梦想,并且回过头来把这种资源贡献给社会的过程。所以,当有人问我说,俞老师,我这辈子还能追上别人吗?像你这样的成就或者像你做的事情,我未来还可以做到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只要我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只要李开复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只要马云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因为我们这些人的起点并不比你更高,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应该比你更低。人生一辈子不是百米赛跑,如果百米赛跑早跑一秒钟或者晚跑一秒钟,你可能就会晚到一秒钟或者早到一秒钟。人生走的是无穷无尽的马拉松,马拉松不需要去计较你的起点是落后了还是站在第一名,马拉松计较的是你到底能够走多远,到底能够坚持走多久。如果说你能坚持走出足够的距离,哪怕你放慢一点儿速度,只要前进的方向是清晰的,未来你就能走出别人所没有走出来的距离,你就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风景。我只是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学们,不要像圆明园一样,最后自己被倒成一片废墟,而自己的生命回顾起来也是一片废墟。我们希望的是,现在趁着我们还很年轻,趁着我们还有理想,趁着我们还有激情,就应该让生命进一步地前行,让生命进一步地发出光彩和热。

同学们,我们现在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我刚才说过,如果我们大学生活要往前走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关注过去,不需要关注现在所在的大学是好还是坏,不需要关注家庭出身是农民还是工人,不需要关注长相是好看还是难看,甚至未来不需要关注你到底能够到国外去读书还是留在国内读书,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尽管在一定阶段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从长远的一辈子来说,对我们来说是不重要的。

以大学为例子,我们进了北大或者清华这样的大学固然好,但并不是每一个走进北大的学生就必然成功。我看到了很多北大的学生,进了北大就不学习了;看到很多北大的学生,由于学习压力非常重,心理很有问题;也看到了一些北大的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无所事事。当然,我想清华等这样的学校也有这样的情况。但是我看到很多二本三本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了自己全力以赴的努力以后,研究生就考上了北大、清华或者是进入了世界名牌大学。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中专毕业以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他发现中专学历远远不够。他之所以上中专,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实在太差。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是接近30年以前,上中专一般都是师范学院,而师范学院是不需要交任何费用的,所以他只能选择中专。工作以后,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后来就开始努力自学,上了大专。考上以后,他觉得大专还是不够。现在一般来说要学到本科才能考研究生,但那时只要是大专毕业了就可以考研究生。所以,大专毕业之后,他下定决心要考研究生,而且要考就考最好的学校。所以,最后目标锁定在北大。他辞掉了工作,在北大外面租了一间房子,努力自学了三年,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政治系的研究生。北大毕业以后,成了公务员,进入了北京非常好的一个中央单位工作。在中央单位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杯开水、一张报纸这样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奋斗的目标,所以业余时间就来新东方学托福、学gre,目标是要到世界名牌大学读书。在新东方学了差不多两年,把这两门考试考过去了,最后通过努力,进入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毕业以后,在国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刚好遇到政府希望到国外招聘一些在国外毕业后想回到中国工作的机会。回来以后,很快进入了中国的厅局级管理干部的行列。由于他的志向,由于他的努力,由于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背景,所以很快变成了中国的比较重要的管理干部之一。

有无数的中专生就是以中专生结束了自己的一辈子。但是我们有可以看到,有一个中专生可以奋斗到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这就是一路奋斗的历程。我们常常说,名牌大学的人好像有一些更加硬性的条件,但我刚才也说过了,并不是每一个名牌大学的人都能成功。

我跟马云有很多相似之处。马云高考考了三年,我也考了三年;马云考的是英语专业,我也考的是英语专业;三年以后,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大家都知道,这是一所大家都没听说过的学校。如果你现在曾经听说过这个学校,一定是因为先听说了马云,才听说了这所学校。我跟马云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两个人都可以用英文做报告,我们两个人到今天为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学士学位。也就是说,我们的最高学历是学士。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学校和学位不能阻挡一个人的成长。我曾经认为我比马云要做得更好一点儿,因为我毕竟是北大的。但是,大家都知道,马云一个人做出了我10个人可能都做不出的事情。我做了近20年只做出一个新东方,马云真正的创业(阿里巴巴)是1999年开始的,也就是比我做得还要晚。但是他现在除了阿里巴巴以外,有有淘宝网。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功跟你所上的学校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你内心的冲动有关系,跟你内心的渴望有关系。所以我常常说,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是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火焰的生活,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我说的这些渴望和向往,不是指你每天渴望吃一顿饭,不是说你每天渴望喝两瓶啤酒,不是说渴望每天要交几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尽管你可以有这些渴望,但是所有这些渴望应该放在你更大的渴望之上。这份渴望,就是渴望自己能够变得伟大,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成功,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有影响力,渴望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渴望自己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种渴望是你走向未来的强大动力。

一个人就像一个植物一样,如果内心没有长大的种子,你永远长不大。这是我在中央电视台说过的着名的树和草的比喻。如果你内心只是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必然会长成树。在人的心里,树的种子和草的种子是可以变换的,不像自然界,让松树的种子变成杨树是不太容易的,让草的种子变成松树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是可变的,人的改变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只要你内心想要把自己变得崇高、变得伟大,你就能改变。所以,首先我们要求在座的同学都要做到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渴望自己成长的种子。

人的成长有两种:一种叫做自然成长;另一种叫做心灵的成长。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学都可以自然地成长。你完全可以预料到你18岁到30岁会是怎么样,30岁到40岁怎么样,到50岁怎么样。现在如果经过电脑的精确计算,你能够精确地看到90岁长成什么样。我曾经输入过我的头像,发现90岁是一个干瘪的、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但充满智慧的老头形象。我相信我这个人可能一辈子什么都会丢掉,但是有一点肯定不会丢,就是我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自己创造的渴望。在我的生命中,杨振宁教授一直是我学习榜样。杨振宁教授今年已接近90岁的生命,还在不断地到处做演讲,指导年轻的科学家。人是一种可以不断地燃烧,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能量,可以不断地产生燃气的这样一种动物。你只要想烧,永远是烧不完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只有懒惰的人身体才会不好,而勤奋、有理想的人往往身体会不断地好起来。像年纪大的人中间,那些勤劳的人往往很少得老年痴呆症,而那些不需要干活的人常常会得老年痴呆症。为什么?他不再行动,不再动脑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像动物一样,是要干活的。任何一个动物,如果失去了捕食的能力,就会被饿死。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非洲草原上被活活饿死的狮子。为什么?因为它失去了捕食能力。

我们可以预料自己活多少岁,甚至可以预料我们的长相是什么样的。但是,请在座的同学想一想,你能预料你30岁能获得什么成就吗?你能预料你40岁获得什么成就吗?你能预料你80岁获得什么成就吗?你预料不到。人只有这一点没法预料,你永远没法预料你的潜力。但是,你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在你的心里面。我从来没有预料到今天我所做的一切事情是我能够做出来的。今天我能做出一点儿事情来,是因为我对生命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和向往。

我的家在长江边上,从小坐在长江边看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看着船来船往,我就产生了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后来我总结了一句话,叫做穿越地平线走向未来的渴望,就是走向远方。生命中有榜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生命中有一个家乡的榜样,他的家就在我的隔壁,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叫徐霞客。我们从小就听徐霞客的故事,给我带来的一种感觉是,如果说一个榜样离你很远,你可能会把他当作神。比如说,我让你把丘吉尔、毛泽东、秦始皇、刘邦、曹雪芹、鲁迅当作榜样,你觉得他们离你很远。但是,如果就住在鲁迅的三昧书屋边上长大的,你就可能觉得鲁迅离你很近。所以,我从小就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果徐霞客在400多年前就能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把自己走成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为什么我不能?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小有一个一般农村的孩子不会产生的眼界,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

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你有了一个更加容易的选择,往往就会往更加容易的选择上去走。更加容易的选择往往导致你降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标准。当初如果有农民工的话,我就不会那么辛苦地去考大学,因为考大学肯定比当农民工更加难。但是,当你发现一个更加难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达到,更加难的目标就值得你去努力。

人要有一个向往。我当时的这种向往就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这样的向往,使我最后能够走进北大。我连续三年高考。第一年高考,英语考了33分,连中专都没有录取。;第二年英语考了55分,也是连中专都没录取;但是,由于第三年的努力,我很多门课都考到了90多分,其中最突出的一门成绩(除了英语)就是地理,地理当时满分100分,我考了97分,如果没有徐霞客这么伟大的地理学家的影子,我不会对地理如此感兴趣。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前几百个城市在什么地方,只要把城市名称说出来,我就可以在地图上几乎毫无悬念地标注出来。确实,一个梦想可以催生你的一片生命。我已经充分意识到,现在走遍中国是不够的,必须走遍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精彩等待你去探索,有太多的地方等待你去寻找。也是因为出于这样的目标,在新东方在中国上市还是美国上市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东方必须到美国去上市,不是说因为我喜欢美国,而是因为我知道,走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新东方就走向了世界,它就会把新东方带向一个世界的平台。

同学们,你的未来的潜力是无限的。你不要想你现在到底有没有能力。我有一句话,叫做不要用你的现在去判断你的未来,因为你的未来不可判断,你要去努力。我常常听到同学说,俞老师,人是有命运的。他的命就好,没有办法。生在有钱人家里,什么资源都有,大学一毕业的时候就给大把的钱创业,而且天资聪明,一创业就成功。你说我们这些人怎么比?确实是,表面上看是没法比的,短时间也是没法比的。但是,从长时间来说,一个人拥有的资源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必然成功。我们假想有一些人一辈子就可以躺在这个资源上睡大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不拥有资源的人,最后走向了拥有资源的道路。像我刚才说的马云,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是拉三轮车的;就像我,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今天,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拥有了一部分中国的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当然,我们尽可能利用这个资源为更多的人服务。

我们刚才讲到一个人的社会资源问题时常常讲到命运,有同学说命运是定的。命运会不会定?有一部分是定的。我刚才说了,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长成什么样子,这些是定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是可变的。所以,大家要充分地关注可变的命运,而不是关注定下来的命运。什么叫可变的?我们把人的运气分成两种运气:一种叫偶然的,一种叫必然的。一个人如果寻求偶然的运气,生命常常就会比较悲惨;但一个人寻求必然的运气,生命常常会显得比较光辉灿烂。什么叫偶然的运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农民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他很高兴地捡起来,他推断的结果是每天都应该有一个兔子撞到这个树桩上。所以从此他不干活了,就等着兔子来撞。等了一辈子,树桩等烂了,头等白了,但是兔子依然没来。他把偶然的运气,当成了必然的运气。什么是必然的运气?如果农夫推断这个地方有动物,就积极把自己变成一个猎人,他可能一辈子不一定只打到兔子,也有可能是打到老虎。大家知道主动出击和被动生存有天壤之别。一个人也许吃苦的命不能改变,但是命的层次可以改变。我怎么后来会站到这个地方?是因为通过自己一辈子的努力,一次一次的失败不罢休,一次一次挫折不罢休。

我常常喜欢讲两个故事,人的心的变化带来命的变化。有一个人考状元,路上碰到一个老和尚,问他要干什么,他说考状元。老和尚看了一下他的面相,说你不要去考了,你一辈子都不会有状元的命,你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吧。但已经走到半道了,他不甘心,就继续往前走。走到一条河边上,突然发现有一个人落水,他就跳到河里救这个人,衣服湿了,他没办法就又跑回到庙里。老和尚这时候见到他说,奇怪了,你出去了两个小时再回来,你的命变了。你好像脸上已经有了考上状元的脸色了。因为这个人心生了善念。原来这个人很自私,这次一瞬间生了善心,把人救起来了,所以命就改变了。这好像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是我很相信,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你的心变了,你的世界就会改变,所以你的命运改变了。我觉得努力加勤奋和正确的志向和目标,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唯一道路。

大学期间到底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第一个事情就是要认真学习。在大学的认真学习跟中学认真学习是不一样的,大学是扩展自己的眼光、扩展自己人生的学习。我说的学习就是要重视大学的专业知识,我在北大不学好英语,哪有可能我做今天的新东方,所以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如果不喜欢,要学一个你喜欢的专业。你喜欢的专业是不是真喜欢,要经过反复琢磨。美国大学前两年不让你选专业,是让你用两年时间广泛地培养兴趣。朋友们记住了,如果你一辈子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是可悲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专业换不了,就找第二个专业学;如果大学允许你换专业,你要想清楚了再换。把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你可以在大学的时候争取学两个专业。

我们在大学做过调研,换过专业的同学应该百分之百地喜欢自己的专业,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推论。但是,有些同学换过了专业还是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表明有些同学换专业是一个鲁莽的行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除了专业以外,业余时间还要读大量的书籍,每两天左右就应该读一本书。我在大学的时候读了差不多800本书,我能读完,你就能读完。有的同学说,读过书忘了怎么办?你要记住,读过了忘了和没有读过是两个概念。你看周围的同学读了书,这些书你没读过,你心里马上产生害怕的感觉。所以读书不光是为了智慧,读书不光是为了知识的扩展,读书还有奠定自信的基础。如果我没有在北大建立起读书的自信,我就没有自信出来干新东方。所以读书是奠定自信的基础。

在大学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把中学的活动拓展过来。人生最重要的是占先机,在大学时候能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在大学活跃的同学比不活跃的同学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差别的。大家在大学里要多交朋友,请朋友们记住,当你跟更厉害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进步更快。我从王强老师那儿学到了读书,他一进大学就把自己的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买书、一半当生活费,所以他每个月都要买很多书。我跟他学,他买什么书我就买什么书。大家记住了,在大学交朋友要尽可能交好的。

在大学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要照顾所有同学的情绪,尽可能为其他同学服务。我们在大学中发现两种同学:一种同学只关注自己的成绩、自己的利益、自己如何在竞争中取胜,不关注别人的。这种心态养成以后,一般在社会上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因为这个社会上不会接纳只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人。所以,在大学的时候要学会关注别人,把好事尽可能地留给别人,坏事尽可能地留给自己,这样你得到同学的信任,将来你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人帮助你。我在大学的时候,坚持4年打水、宿舍扫地。我在做新东方的时候找大学同学帮忙,他们都愿意帮我。因为他们觉得我在大学是一个不错的人,是一个愿意帮助人的人,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学同学的团队一起干新东方。我今天的交往圈已经非常非常广泛了,但是我最好的朋友依然是大学的同学。

在大学,我们要做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在感情上有所收获。我说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男女之间的感情。在大学如果有机会能够谈一次恋爱,那也是非常好的收获。我在大学就没有女孩子跟我谈,你们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还是要抓住机会的。当然,不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一定要真正的、刻骨铭心地爱上对方,这样才能谈。因为,只有真诚才能真正的感受,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如果真的彼此相爱,要爱得一心一意。我说的一心一意不是在大学只能谈一次恋爱,而是谈的时候只能谈一个。因为一个真正有归属的感情是在一段时间内心无旁鹜地、深深地爱着另外一个人的感觉。如果你真正爱上了,你也要爱得大度。我说的大度,不是让你把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送给别人,而是在大学里面人才济济,今天爱上你,明天有可能爱上了别人。有的时候爱情会出现比较特殊的现象,在大学的时候我们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两个男学生是哥们,其中有一个男生有一个女朋友,大家一起玩儿,结果玩着玩着另外那两个人玩到一起去了,把这个男生搁到一边了。大家知道,爱情最幸福的是两个人同时相爱或者是两个人同时不爱了。爱情最痛苦的是什么?你还深深地爱着对方,对方已经不爱你了,而你爱对方的心怎么也放不下来。去年,某大学里有两个人谈恋爱,后来这个女生不爱这个男生了,这个男生还深深爱着这个女生。这个男生怎么也过不了这关,最后男生跑到女生宿舍里,把女生从窗户推下去,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了。这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但是又是一个卑鄙的爱情故事。这个卑鄙在于这个男生的卑鄙,如果你真心爱着对方的话,就必须一路祝福他们,让他们走好,而不是去伤害他们。所以,如果说当我发现这两个人谈了恋爱的话,那我一定祝福他们,让他们一路走好吧,直到走到离婚为止。你不能说把自己的生命跟别人的生命同时消灭掉,我们在座的同学,一定会碰到这样的爱情和痛苦,也一定要用大度的方式去解决这种痛苦。

如果在大学里面没人爱你怎么办?也就是说,大学不一定每个人都要谈恋爱,也不一定每个人有机会谈恋爱。就算你想谈,但没有任何人跟你谈恋爱。我的第一次恋爱也是最后一次恋爱,是我在大学毕业两年以后25岁的时候,在北大的校园里找到我的女朋友,后来变成了我的老婆、我孩子的妈妈。也就是说,同学们记住了,即使是迟到的爱情,那也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说今天没有爱情,你就等待。就像今天你没有成功,你就等待。在等待中去寻找,在等待中去努力,在等待中去相信自己未来总有一天,你能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今天咱们的题目就叫做“相信未来”。“相信未来”是中国着名诗人食指写的一首诗。请同学们一定相信,不管今天你的环境如何,不管今天你身处何地,只要你心中真正有生命热情,只要你相信你的未来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你相信努力和奋斗的力量,你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7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52位用户收藏,18人推荐!

初春的风依旧是冷飕飕的,夹杂着沙土细石打在脸上,像风割一样。阳光不温不火,刷暖了街旁的墙壁。难得的晴天,一家三口怀揣着好心情,坐着公交去看南江滨芳香四溢的油菜花,倒别有一番情趣。

来的时候,刚好碰到中午的人流高峰,许多人就索性站在过道上,拉着扶手,或是倚着身旁的座位,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摇晃晃。看到前排挤得满满的,似乎再来一个都是多余的。爸爸妈妈索性就挤进了前排,却连找个扶手都困难。我想去后排找个有扶手的位置,妈妈却说:“人流高峰期的车那么挤,后排肯定找不着座位。我们还是先站前面,找个歇脚的地方。”但我却不甘心,仍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从前排绕过人群,四处张望着空余的位置。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没找到座位,但后排却宽敞了许多,在人群的遮蔽下,还藏着好几个较为宽的扶手位置。我大喜过望,这可比在前排挤着人群好受多了啊!于是我赶紧抢先一步占好了扶手位置,站稳步子后,看见前排的人还在试图往前挤,过道上更是溢满了人。我庆幸自己没有只局限于前排的一方空地,安于现状地在前排被一方空地禁锢,在拥挤中等着车到达自己想要到的地点。再看看爸爸妈妈,夹在拥挤人群中进退两难,挤在最前排的人也更是不好受。而我自己呢,却能在后排找到了一个舒适的位置。如此鲜明的对比,虽是小事,但值得我们思考,不是吗?

是的,在公交上寻找位置,的确是一件随处可见的平凡小事。如果我们能试着抛开车厢拥挤的表面,试着往下寻找,一定也能拥有更多发现座位的机会。因为机会往往要靠争取与寻找,而它也更是青睐于那些懂得去寻找,去把握的人。如果认真寻找,难道还不能发现潜藏的机会吗?

所以,我们不能只止步于青山绿水中,流连于山穷水尽的路口,坐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因为那无所遁形的机遇,往往沉醉于灯火阑珊处,隐没在人流中,等着你去回首发现,伸手把握住它……一个潜藏的机会。

第8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13位用户收藏,30人推荐!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名叫“把握机会”。文章大概内容是:一个员工,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员工。一次活动让他展现出了自己,表现出了自己。只因为他把握住了一次机会所以他就成为了总经理。”这篇文章对我触动甚深。一次机会抓住了就能影响你的一生,没抓住,只能看着他白白流掉。当别人成功时,请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因为命运对我们是平等的,你也曾获得相同的机会,只不过你没把握住罢了……

牛顿当年在苹果树下休息,一颗苹果掉落砸中了他,牛顿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经过他努力的探索、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可以说明牛顿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造就出了这位受人敬仰的科学家。如果休息的不是牛顿那么后果将是如何?

有时候,机会来敲你的门,你却没有把门打开,它便会无声无息地溜走;等到你后悔时,再想去把它找回来,就再也来不及了。“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意思是,愚者只会等待却不会创造,相反智者会去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机会如风,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经过每一个人的身旁,就看你是否感觉的到。“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正如这首歌《真心英雄》里唱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里的时间更是宝贵的,想利用好这宝贵的时间,就得靠我们去把握机会。

“成功是靠百分之八十的勤奋,和百分之二十的机会!”可是连机会都抓不住,就没资格谈成功了。

学会“等待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吧!成功就在你身边……

第9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9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103位用户收藏,13人推荐!

首先恭喜大家,祝福大家,这是中国最了不起的一所大学之一,尽管在我心里面中国最好的大学是杭州师范大学。大家觉不觉得学校的知识总是不够用,但是社会上的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杭师大给了我是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清华很好,但是清华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而你们今天所得到这个能力是取得自身的能力。我看到今天那么多阳光灿烂的笑脸,30年后不忘初心,依旧是这样的笑脸,这才是成功。

我今天在这谈一下我的感受和体验,高考我并不算很成功,考了几年,我数学1分那是真的,第二年考19分,第三年考了89分,但我从来没放弃过。

我给大家一个提醒,一个建议,提醒是今天你们获得中国最荣誉的毕业书,但是那只是一张纸,只证明这四年或者六年,或者八年,你父母为你付了很多的学费,这是一张学费的通知单而已,告诉你付了那么多学费,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很多的模拟考,这仅仅是模拟考而已。也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们毕业于清华大学,请大家用欣赏眼光看看杭师大的同学,如果你毕业于杭师大,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因为这社会上永远充满变化,永远充满着各种奇迹。

人生最后不管今天多么的成功,刚才学会计的学生说的,你最后死的时候才能够看看你到底赢了还是亏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我也相信今天毕业以后在座很多人都很担心,各种各样的担心,担心毕业以后我是学经管的,能当老板吗?我能找到一个好老板吗?能够找到好公司吗?其实这些担心都有,每天都有。我刚创业的时候天天担心能不能活下来,到后来我担心这个公司会不会长大,到今天长大了我担心它会倒下,现在的担心比以前多多了,我们每时每刻处于这份担心中,担心很正常,不担心才不正常。所以我想给大家的建议,也是真实的感受,这30年来,我天天在担心,但是我只是担心自己不够努力,我担心自己没看清楚灾难,我担心自己没把握好机遇。但有一点不用担心,你们一定会会到眼泪、冤枉、误区、倒霉各种事件,一定会碰上,这个不用担心,你碰到这个就是早知道会来的。

另外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在座所有的人今天毕业于纠结的时代,这个时代看起来充满着怀疑,充满着各种的不信任,学校的老师对学生是不信任的,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媒体对大众不信任,大众对媒体不信任,甚至有各种的担忧,老百姓对政府也有各种的不信任。这世界看起来缺乏各种各样的机会,但这世界看起来又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这世界看起来年轻人似乎是可以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但看起来年轻人什么事情又都做不了。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很恭喜大家来到了一个很了不起的纠结时代,因为纠结是一种变革,因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变革非常快速的时代。如果没有变革就不会有阿里巴巴的今天,阿里巴巴,马云有今天就是因为前30年中国的变革。

但是我想跟大家讲我心里的感受,未来30年中国的变革会更大,机会更大。从我这个行业来讲,这世界从it正在走向dt,这两个的差异其实背后的思想、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很大的差异。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什么是it?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的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的转变,有这个思想转变产生技术的转变,技术的转型。

所以我想跟大家讲,所有的变革都是年轻人的时代。当然,麻烦也会更多,但今天我看到那么多人以后,我在想70%、80%要成为阿里巴巴的员工就好了,我就不用那么担心了,真的。未来30年我想跟随大家,是你们会改变这个世界,是你们会把握这个机会。纠结、变革都是年轻人的机遇,也是这个时代的机遇。

不管你怎么看,我们经常说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生意从来就没有好做的。年轻人纠结今天it行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搞去了,我们刚出来也觉得机会给ibm、思科、微软拿走了,但是你要相信,30年以后的今天中国企业一定比今天好,一定比明天大,30年后富人一定比今天多,30年以后的文化一定比今天丰富多彩,30年以后的年轻人一定超越我们,这就是世界的变化。我爷爷说我爸不如他,我爸说我不如他,我觉得我爸比我爷爷厉害,我比我爸厉害,你们会比我们厉害。

在变革的时代我也特别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前30年我是坚持三样东西,我也希望大家去反思和思考这三样对你是否有用,就是三个坚持。第一永远坚持理想主义,第二要坚持担当精神,第三要坚持乐观的正能量。

我永远相信“相信”,我相信未来,我相信别人超过相信自己。其实阿里巴巴我数学不好,管理也没学过,会计也不懂,连预算报表到今天为止,财务报表我也看不懂,这是真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丢人的,承认自己不懂并不丢人,不懂装懂很丢人。我到今天为止没到淘宝上购过一件物,我没用过支付宝,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用,但我耳朵竖起来我老是在听支付宝到底好还是不好,因为我用多了我会捍卫自己的产品,但是我不用,你永远担忧自己,因为只有担忧让我晚上睡不着觉,只有我睡不着觉,这公司才睡得着觉。我们看了《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很好,但是这个电影有很大的问题,男主人公老哭,其实创业者是不哭的,是让别人哭。所以我们永远相信未来,相信年轻人,相信别人,我如果不相信别人,阿里巴巴的程序写不出来,我不相信别人今天市场不会做的这么大,我们只是告诉大家什么是我们要坚持的。

第二个要有担当精神。支付宝今天存在巨大的争议,其实在__年准备做支付宝,做阿里金融的时候,我知道有一天会碰到这样的麻烦,我也纠结过。后来在达沃斯会议上听很多的政治家、企业家在谈论,什么是担当。你觉得是对的,对社会发展有利,你真相信,勇敢的担当起来去做。我记得那次会议以后,我在达沃斯打电话给公司说,立刻、现在、马上去做,如果出问题我愿意去解决。去年年初在阿里金融内部的会议上,我跟所有的同事讲,如果我们对中国金融改革有激活,有创新,如果基于这个有人要付出代价,我来。我相信大家如果真的带着完善这个社会的希望,激活金融,服务实业,稳妥创新,我们一定越走越好,因为社会总会越来越清晰。

今天社会缺乏理想主义,缺乏担当的时候更需要理想主义,更需要担当,不仅仅是你需要,不仅仅是社会需要,社会最缺的东西是最稀缺的资源,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最需要的事情才有成就。有人说这个社会非常大,每天淘宝有几千万笔交易在进行,几千万人把自己的包裹送给一个完全不相信的人,交给快递不相信的人,辗转反复几千公里送到另外一个人,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这是我们今天年轻人在以不同的方法,在以技术的方法在表达“信任”她真正存在。

第三个我希望大家坚持正能量,乐观的看待问题。我是犯过无数错误的人,今天阿里在前面__年内至少有100多次灭顶之灾都过来了,可以这么讲今天再来一遍,我们今天的人比那时候的多,我们今天的人知识和能力比那时候强,但是重新再走一遍我们一定走不出来。但是我们怎么走出来的?我们坚持乐观,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你不成功有人会成功,我们相信阿里巴巴,淘宝能做得出来,一定有人做得出来,我们相信有人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这些东西,只是看我们是否够运气。所以我后来给自己的座右铭,也是给所有年轻人,给我同事的座右铭,“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就是残酷的生活。所以你今天必须很努力,才能面对明天的残酷,明天你必须很努力,才有可能看到后天的太阳,但是绝大部分人看不到太阳的。你光努力还不够,还有运气,运气从哪里来?运气就是把自己好的时候多想想别人,自己不好的时候多检查检查自己,我相信会走过来。

今天我看到大家的微笑,这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武器是用微笑化解所有的问题,我永远面带笑容,尽管我内伤很重。在中国要诞生了这么一家企业,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诞生,阿里巴巴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因为市场机制,因为一帮年轻人相信我,我们在市场上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来。

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都经历了无数的挑战,我跟公司同事讲,很多人说没有机会,我们从来就没赢过,我说你赢过,在出生之前赢的是几亿颗精子和卵子赛跑出来的,来到这个世界你就成功了,来到这个世界你们又经过无数的考试进入了清华大学,获得了今天的毕业证书,你们已经有良好的起步,良好的机会,有很好的基础。但未必有基础的人会赢,未必你今天跑得快的人还是能走的很快,这世界就像足球一样,是圆的。我没有想过杭州师范大学的人可以当经管学院顾问,感谢钱院长给我的信任。世界是圆的,所以大家记住,今天你最好,未必明天最好,今天你最差,社会给了你很多的机会,只要你把握,只要努力总会有机会。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永远相信你的对手不在你边上,在你边上的都是你的榜样,哪怕这个人你特讨厌。很多年以前我说,我用望远镜都没有找到过对手,人家说你好骄傲。其实他们没有听我下一句,我望远镜找的不是对手,找的是榜样。你的对手可能在以色列,可能在你不知道什么地方,他比你更用功,你今天获得了清华的毕业,不学习了,你不读书了,因为你觉得我毕业于清华,而那个人毕业于杭师大,他不断在学习,但他不断在努力,不断在进取。所以这一点是我希望给大家讲的,战胜你自己,这是真正的英雄。

我想我们人类今天共同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是知识和教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但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什么是抱怨,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是机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这么好,跟阿里巴巴其实没什么关系,是中国原来经济的基础设施太差,我们相信了这件事情,走了十年而已。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超越了美国电子商务的总和,原因不是因为美国不努力,而是美国昨天的基础太好。美国没有互联网金融,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环境实在太好,根本插不进去,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太好,才给我们机会。所有昨天不好的事情都是你的机会,别人在抱怨的时候才是你看到机会所在。阿里有一样东西也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我们花30年走到今天,不是3年,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战略,就是做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坚持理想,坚持正能量,坚持乐观,坚持脚踏实地。我们从来就没有做成过一件事情,今天想做明天成功,或者今年做明年成功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机会永远轮不到我。今天你们最大的资本是年轻,因为年轻你可以花十年时间打败阿里巴巴,打败淘宝,如果你有这个想法,也许只要五年,如果你希望明年就打败,你可能一辈子都打败不了。

第10篇 机会的演讲稿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295位用户收藏,24人推荐!

“美景良机等不来,终生奋斗人胜天。”把握机会,创造奇迹,人生才更加璀璨。

机会往往偏爱于有心人,这个就需要自己有睿智的头脑,懂得把握和追求。哲学家斯迈而斯说过:“碰不到机会,就自己来创造机会。”“机会”的大门是每天都向着世人敞开的,所以,只要你不断努力,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到处是机会;不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即使再好的机会来了也会错过。机会是在人生原野上驰骋的烈马,你把握住了它,就能在未来的开拓中留下延伸的脚印;你没把握住它,那只能对着远去的机会独自品尝错过的苦涩。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机会是引火的火种,可以借助它点燃人生道路上的熊熊大火;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不过是一堆灰烬,只能随着飘散。

“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徘徊观望是成功最大的敌人。不观望不等待,把握机会,拥抱成功。

机会的演讲稿

前几天,我读了《如何敲响幸运女神的大门》这篇文章,他主要讲了关于一位伟人发现化学元素的事情。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一个人同时也在工地上发现了,他去敲幸运女神的大门,他连续地敲着,然而当幸运女神准备去开门时,那位无名氏却走开了。“伟人”这个代号不是空的,当伟人去敲门时,他敲得很毅然,并不犹豫,直至幸运女神为他打开这扇幸运的大门。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有一件就是关于恐龙化石的发现。在恐龙化石正式发现之前,有一位外国的史密斯先生在自家的后花园中曾发现过化石,可惜没有做深入的调查,所以错过了这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机会信息

  • 机会的演讲稿
  • 机会的演讲稿78人关注

    前几天,我读了《如何敲响幸运女神的大门》这篇文章,他主要讲了关于一位伟人发现化学元素的事情。其实,在此之前,就有一个人同时也在工地上发现了,他去敲幸运女神的大门 ...[更多]

稿件大全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