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精选范文

感动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4-05-06 07:00:03 查看人数:91

感动事迹材料

第1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81位用户收藏,26人推荐!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

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

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理论物理研究室。尽管“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杨振宁却欣然从命,只因“陈先生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

25年来,这间起初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培养的25名博士中,有人当选院士,有人成为大学副校长,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终身教职。

用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的话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毕业了一批人、做出点事”,总算对陈、杨两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陈省身、杨振宁自兰州大学聘至南开大学。他最初问陈先生该怎样发展,陈先生提出要“不开会、无计划、多做事”;再问研究室该做什么方向,陈先生回答“就做振宁的方向”。

杨振宁则说,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个菜园里人多,就挤进去找个角落,花大力气刨个坑。一定要找一个较空的园子,一刨就出个萝卜。他为研究室设定的“杨——巴克斯特系统”相关的数学物理方向,当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渐成了该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25年来,这里一贯奉行“不宣传”方针,数理学界之外,少为人知。数学所共计12位全职教授,理论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来已不算小。陈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扩大规模,永久教职保持很少。这个方针坚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扩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说。

此间风气的一处体现是,本次讨论会不少大腕到场,但葛墨林在开幕式上说:“恕我不能一一介绍各位的头衔,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给同行鞠了一躬,“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对大家无可贡献,鞠个躬表示感谢”。

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因公爽约,专门发来长信,但大会决定节省时间,不再当众宣读。由于学术报告安排极为紧凑,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纪的院士们,感觉累了就去休息,也可腾出座位,让给后面站着听讲的年轻人。此语令与会者不禁莞尔。

第2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88位用户收藏,15人推荐!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第3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43位用户收藏,22人推荐!

在过去,田径项目一直都是我们的短板,由于这是一项直接比拼人体素质的运动类型,因而几十年来,国内体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够在田径赛场上有所突破,从当初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冠之后,也顺势打开了中国体育的一项新的大门,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项目里,苏炳添的出现,也令中国田径再次看到能获得奥运奖牌的机会

是的。我为奥运喝彩,源于我们对更高,更快,更强的无限崇拜。也许正是因为它,人类才能不断超越极限挑战自我。也许正式因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败者。无论是否成功,无论是否失败,他们都是英雄!奥运会不仅仅属于那些成功者,也同样属于那些令人叹息的失败者,金牌并不令人感动,真正让人感动的一定是那为跋涉奥运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因为所有参赛选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使得奥运会多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喝彩!

是啊,因为我们是普通人,所以我们无法洅奥运场上竞争,但是,我们也从成功者和失败者身上汲取了许多养分。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强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为奥运喝彩,源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奥运五环下,洅奥运圣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连心,手拉手,在这17天里,他们忘记了战争,忘记了金钱忘记了利益。他们只铭记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赛场上,在奥运圣火的照耀下,他们同样点燃自己的鞥想,也许,这才是人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第4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06位用户收藏,15人推荐!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清华大学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第5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1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05位用户收藏,13人推荐!

仿佛是为飞翔而生的。41年前,聂海胜诞生于湖北枣阳阳垱镇一个小村庄。儿时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丛上睡觉,突然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忽闪忽闪飞上了蓝天。那时,他是一个贫困的山里娃,从来没有见过飞机。

41年后的今天,当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时,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终于圆了,圆在“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的九天,圆在13亿中国人民的心田!

而飞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时候,聂海胜家里穷啊,他经常穿姐姐的旧衣服,打赤脚。每天最多能搜捡到的就是杂面饼和红薯面做的黑窝子,萝卜干、咸菜、大酱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为几元钱的学费东挪西借。兔子,有时成了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有一次,他把一条摸来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鱼卖给老师,拿两元钱交了学费。他学习很刻苦,寝室里一般都准时关灯,有时背诵内容没记住,他就在校园的路灯下读书。他数学成绩特别好,考试经常第一个交卷,而且经常是满分。

16岁上初中时,父亲病逝,贫困的农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聂海胜仿佛知道要为飞翔做准备。他刻苦学习,初中毕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成为全镇两个考上的学生之一。学校给了他助学金,每次放假,他还去打工、做农活,挣上十几块钱,攒够了上高中的学费。

海胜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质就好。高中时,学校旁有一条排水管道,离地有一层多楼高,同学们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独海胜能轻松走下来。而且,他从小就喜欢飞机,家里虽然穷,但经常从同学那里借来一些关于飞机的书。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布置搞一些小创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个飞机模型,当时就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聂海胜说:“吃苦多的人,遇到什么都想得开。”高中毕业时遇上了航校招飞行员,他被录取了。临行前,海胜像往常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让母亲送行,是怕母亲难过。当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12日,聂海胜改任空军某歼击机飞行员。第二天,他在飞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驾着歼击机在4000多米的高空执行任务,突然砰地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歼击机一下子转速下降、机体下坠,舱内温度剧升。聂海胜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地面指挥让聂海胜弃机跳伞,但他没有放弃,做了最后的努力,试着让歼击机滑行。当歼击机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时,他不得不按下了弹射开关,然后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当聂海胜睁开眼睛,才发现自己落在了稻田里,歼击机摔在100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着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只鞋以外,完好无恙。后查明,此次事故是由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造成的。鉴于聂海胜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地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当年部队为他记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聂海胜放弃了提拔的机会,参选航天员。爱人聂捷琳开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问题。平时话不多的聂海胜一靠“磨”,二靠多干活,最后体检的时候赢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参选的1500多名优秀战斗机飞行员中,他过五关斩六将,凭着良好的体质和优秀的飞行能力,最终走进了航天员的队列。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海胜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神五”发射前一天宣布由杨利伟上天后,海胜对他说,没问题,你去吧,你的东西我们都给你带回北京。当杨利伟巡天归来返回航天员大队时,聂海胜和翟志刚挤到杨利伟身边,刚说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紧紧抱在一起,眼泪刷刷地流。

20__年春节刚过,聂海胜及其所在的航天员大队就开始投入“神六”载人飞天的紧急训练之中。“神六”飞行不是“神五”的简单重复,两名航天员将在轨道舱里开展空间技术试验,多天后才返回,面临的风险更大,对航天员的训练要求也更高。聂海胜在飞船标准调整后,体重有点超标。他坚持5000米长跑和大运动量训练。最终成功将体重保持在67公斤的标准之内,并具备了飞天的所有条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飞行的航天员。

随“神六”飞天的两名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要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意味着作为神舟五号首飞梯队成员,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练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训练是相同的。“神六”飞行时间长,针对这个增加了卧床训练,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觉腰疼,后来感觉越来越轻,时间长了就习惯了。聂海胜说:“我就是很平淡地这样走过来的,情绪起伏不是很明显,航天员不会有大喜大悲的情绪。”

这次飞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聂海胜说,杨利伟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我们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太空,了解外层空间,了解外星球,为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我们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应该说这个事业,我不来也会有人来,但是我能来的话为什么不来呢?当然,这个事是有风险的,但什么事情都有风险。既然选择了,我愿为之奋斗。

第6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53位用户收藏,24人推荐!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十分荣光,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当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沂源县实验小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书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父亲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情况下,做了25年的村支书,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是从挑战“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过来的,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而且创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

第7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分钟,共有113位用户收藏,29人推荐!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程不时和同事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时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当时中国的民用航空器的研制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头美、苏、欧洲的高度,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虽然“运-10”项目中途下马,但在20年之后,“运-10”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商用大飞机的基础。

20__年,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人们看到87岁的程不时泪湿双眼。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10”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之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10”和c919飞机的设计师,程不时亲历了这一梦想艰辛的历程。

第8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2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99位用户收藏,28人推荐!

8月1日,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2小时后,在决赛赛场上,他又跑出9秒98,再次突破10秒。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选择坚持,选择成功。再过二十多天,苏炳添就32岁了。这个数字,在短跑界已是“高龄”。田径赛事就是如此残酷,身体这项“资源”无法持续挖掘。过了28岁这道门槛,大部分选手会新陈代谢变慢,体能下降,成绩止步不前。就像此次“飞人大战”,苏炳添是唯一的“80后”。在他之外,年龄最大的选手是27岁,而那正是黄金年龄。

早在20__年,曾有记者问苏炳添:你觉得你现在的弱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年龄。我今年26岁,再过两年就28岁了。”6年前,就视年龄为弱点;6年来,他硬是跑赢了时间,超越了年龄的局限!梳理媒体报道,这6年,他遭遇低迷、伤病,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说:“我觉得上天在一直考验我,但是没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想我真的还可以跑,选择留下来,希望继续突破。”这份坚持、坚韧,让他以近32岁的年龄惊艳世界。

勤能补拙,事在人为。在田径圈,公认的黄金身高在1.85米左右,比如加特林1.85米,鲍威尔1.88米。而苏炳添只有1.72米,没有明显的“身体天赋”。早在中学时,老师曾带他几次去市体校,但都没有被教练看中,因为“觉得他身材太矮,将来没有发展空间”。然而苏炳添日复一日,认真、专注,把每一次训练做足、做好。教练袁国强曾这样评价:“他是我带过的最自觉的队员。十年来,在训练场地上他只要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就绝对是在训练,从不偷懒。”

作息规律,按时起床睡觉,从不抽烟喝酒,即便在家庭聚会上也不吃禁忌食物,即便在外参加活动也会坚持做基本训练……在苏炳添一次次打破记录的背后,是一个关于勤奋的、经年累月的“漫长”故事。

突破自我,挑战极限。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其实呢?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20__年,他以偶像刘翔为参考,调整了起跑脚;20__年,他改变了摆臂动作,尝试改善脚掌落地后的发力——那时,他已经29岁了。

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百米半决赛就是亚洲人的决赛?他成为进入电子计时时代的首位亚洲选手。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

第9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8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48位用户收藏,19人推荐!

周九龙,男,安徽省宿州人,1994年7月出生,文学院12级师本五班学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作家。现为安徽省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漳州市诗歌协会会员。历任班长、文学院宣传中心副主任、《校友通讯》主编、校友服务中心副主任、芗涛剧社常务副社长、泠音琴社秘书长、书画协会会长等职务。 座右铭: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素养,进入大学以来,学习成绩良好,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大学综合成绩年级第一,连年获得学习“三好生标兵”称号及奖学金表彰。 人生如戏,文如其人: 周九龙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在校期间,大量从事文字工作,协助编辑闽南师大《校友通讯》杂志,并参与闽南师大的校史整理编辑工作,撰写大量关于闽南师范大学校友工作、校园文化的稿件,为校友工作做出一定贡献。参与组织策划了20xx“闽南诗歌节”活动,负责 “诗与书法”等专场活动。负责学校两届两赛的戏剧专场活动,参与策划组织两赛戏剧小品及朗诵活动十四个场次。

担任大型话剧专场《风声》、《雷雨》的导演,在校内反响强烈,两次获得导演特等奖,并承担了校园原创话剧的编剧工作,撰写了《北海离鸿》、《棠棣遗音》、《律动延安》、《赖柏英》等话剧,其中,《北海离鸿》获得第二届“戏文杯”全国剧本征集大赛创作奖、编剧特等奖,大型话剧《赖柏英》在“林语堂国际研讨会”上专场演出,获得与会专家的好评,《棠棣遗音》获编剧一等奖,为校园戏剧及第二课堂活动作出突出贡献,获得闽南师范大学20xx年度两赛总评第一名,并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在校期间荣获各类各级奖项四十余项。 热爱传统,潜心文化: 周九龙热衷于书画等中国传统文化,他组织成立了闽南师范大学墨蕴书画协会并担任会长,墨蕴书画协会现为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团体会员,组织了多场校园书画名家讲座及书法技能培训活动。他参与组织了闽南师范大学泠音琴社并担任秘书长,策划了多场古琴雅集及古琴音乐会。在校期间,对于闽南乡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撰写了《泉州铭镌,刺桐花开》、《吾乡吾土,斯文斯风》等关于闽南历史典故的文章。

现从事关于漳州地区的历史古迹及传统旅游的文化宣传工作,正在撰写相关微电影及纪录片的剧本及文案。 学高为师,砺行砺德: 周九龙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连年获得“三好生标兵”及奖学金,取得了学院综合考评的第一名,20xx年,在他进行教育实习工作期间,担任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支教队队长及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及实习班主任,与班级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了不斐的教学效果,获得“优秀实习生”称号,并荣获首届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国家“叶圣陶奖学金”。在大学期间热心于教育活动,多次参与志愿支教活动,连续两年在漳州洋坪小学等学校担任志愿教师,并多次参与下乡支教及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闽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积极分子。

获奖情况

20xx-20xx学年 文学院博知秀优秀奖、校推普周硬笔书法三等奖、执勤周积极分子、文学院最佳辩手、校春江杯作文赛一等奖、文学院新生书画赛一等奖、校一站到底知识竞赛二等奖、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生标兵、三等奖学金、校学生会优秀干事、校社联优秀干事、文学院团校优秀学员。

20xx-20xx学年 校两赛课本剧编剧特等奖、影视评论一等奖、戏剧评论一等奖、通讯报道一等奖、校优秀学生干部、校校友服务中心优秀干部、校三好生标兵、三等奖学金、优秀暑期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文学院党校优秀学员

20xx-20xx学年 校优秀实习支教学生、优秀暑期实践报告、校两赛导演一等奖、话剧导演特等奖、话剧编剧一等奖、校友访谈一等奖、第二届“戏文杯”校园戏剧文本征集大赛创作奖 20xx-20xx学年 首届国家叶圣陶奖学金、“聂绀弩”杯全国传统诗词邀请赛优秀奖、校两赛十佳选手第一名、编剧一等奖,校优秀共青团干部 。

单位推荐感言: 周九龙同学恪守传统道德,勤奋刻苦。他潜心传统,致力于传统文化及文学事业,发挥自身特长,为闽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戏剧文化、校史及校友工作、书画琴艺、文学艺术、宣传工作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兼顾学习与组织活动,大胆创新,高效高能,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推广普及工作。他综合成绩年级第一,在校期间变现突出,取得优异的成绩,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第10篇 感动事迹材料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82位用户收藏,21人推荐!

顾诵芬带领的团队诞生出一位科学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两位型号总指挥。他主持编纂了70余册航空科技书籍,主编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已经成为我国航空院校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主编的《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空军武器装备卷》《大飞机出版工程》等多个系列、数十种航空专著与图书也都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顾诵芬淳朴的话语中不无谦虚。对于年轻人,他充满了期待。“我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只想对年轻人说,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记住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努力学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20__年,当鲐背之年的顾诵芬再次回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时候,执意要到中国航空事业开拓者黄志千烈士的塑像前去看一看,颤颤巍巍的他看向黄志千塑像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在顾诵芬的心里有国家、有航空、有飞机、有研究所、有团队、有老同事、有老朋友,就是没有他自己。他讲起来都是设计制造飞机的时候如何的艰苦,哪位同志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话飞机就飞不起来,可是他自己的功绩总是一笔带过、不愿多提。提到大家的生活,哪位同志受了委屈,哪位同志应该受到照顾,谁的日子过得很苦,他都说的清清楚楚,但是问到他自己受的苦时,却总是云淡风轻。

顾诵芬说:“这没什么,都是应该做的,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是主席的教导。”这些话不是喊口号,不是说空话,这是他内心最真的话。他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他用过去投身航空几十年的时光告诉我们,航空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感动事迹材料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办人杨振宁教授预先庆寿。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学者与会,使之成为该领域罕见的学术盛事。校方在数学所大厦前特别打出横幅,上书“杨振宁先生学术青春长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解释,杨先生本不喜做寿,因为真正做科学的人是“没有年纪的人”。1986年,刚刚创办南开数学所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邀请老友杨振宁到此创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感动信息

  • 感动事迹材料
  • 感动事迹材料91人关注

    20__年是杨振宁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举办了一场“理论物理前沿讨论会”,以此纪念该所的理论物理研究室诞生25周年,并为研究室创 ...[更多]

  • 母亲节祝福语大全感动
  • 母亲节祝福语大全感动82人关注

    母亲像杯茶,把清香送给我们,把苦涩留给自己;母亲是把伞,把舒适留给我们,把风雨挡在身上;母亲是世上最爱你和最值得你爱的人。愿天下母亲节日快乐。母爱,及大海!娘心,及黄金 ...[更多]

精选范文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