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2024人生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8 08:00:02 查看人数:7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2024人生读后感 1076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01人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 1285字 5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9人
读路遥人生有感 938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45人
人生读后感 1140字 8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94人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8443字 18段 29分钟 46分钟 65分钟 168人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的读后感 1666字 8段 6分钟 10分钟 13分钟 111人
人生的艺术化读后感 1506字 9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78人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 1423字 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300人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1387字 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50人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908字 11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9人
作文:人生读后感 3182字 18段 11分钟 18分钟 25分钟 172人
读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有感 936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83人
品读人生读后感 373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72人
人生读后感 782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1人
读咖啡人生有感 623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42人
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766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54人

2024人生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1位用户喜欢。

好不容易才放下手中的《人生》,已经没有再反复看上两三遍的必要。毕竟,再重来一次,高加林还是会选择爱上巧珍,还是会选择以走后门的方式快速走向城市,还是会选择离开巧珍,离开土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高大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人生的几个重要抉择,被深刻地记叙在《人生》里。《人生》——无愧人生!

《人生》出自当代作家路遥之手。路遥用他独具匠心的创作力,以改革开放初期的黄土高原农村生活为背景,记叙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爱情、事业上的沉浮历程,以高加林在许多人生关键岔路口上的艰难选择,折射出那个时代,在西方自由思想和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下,那一代青年的两难选择。最重要的是路遥先生在《人生》中设计的一个个人生岔道路选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

我不知道要如何评价高加林这样一个背负了太多太多的角色。有人说他自私自利,有人说他忘恩负义……还是负面评价居多呢。但其实,高加林也还是一个上进有为的年轻人。毕竟,被撤销民办教师后的他,还没有消沉,还是一贯地追求着理想。只不过,追求理想的他,在人生岔路口上的选择,实在是少了一份底线。他所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离开土地!离开土地!所以,在有机会去城市的工作时候,他毅然地离开了土地,哪怕是通过走后门的方式,但他却忘了当初被村长高玉德黑掉了教师资格的无限心酸。在有机会去更广更远的地方的时候,他又选择了离开爱他懂他的巧珍,跟随亚萍,追求一个连他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现代生活。

追求理想,固然没有错,加林错就错在丢失了本心,忘掉了乡民的至善、质朴的本性。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来自何方,那么就算他能走得更长更远,又有什么用呢?直到最后,他仍然是孤独的。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加林的根本就是扎在地里的,离开了土地,他飘飘无所似。而失去本心的他最后还是无奈地回到了土地,之前所做的一切也像一个一个梦,逝去了。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名利的社会,人们心中私欲无限膨胀,而那一份存留下的坚守却微乎甚微。前不久,某某高官贪污被落网的消息频频传出,我们叹息。上个月,宝强离婚大战又扣紧了广大网民心中的那根弦。而台湾当局民进党的所为险些卖国,更是让我们激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我们的选择总是被这样那样的诱惑摆动着。在利益面前,我们内心最后的阵地显得那么脆弱、无助。我不知道选择了这个或选择那个会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坚守了内心那一道道防线,我们才是真正自己,而不至于变成欲望的傀儡。

站在岔路口面前,远望,似乎每一个出口后边都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我会带着自己初心,坚持我的本性,为我的选择,义无反顾,追求自己应该拥有的人生。

愿君勿忘初心。

____人生读后感600字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理想犹如灯塔,为茫茫暗夜航行于大海的船舶领导前行的方向;理想犹如路标,为站在十字路口迷茫无助地彷徨的旅人指导迷津;理想如同助推器,为每个风雨兼程的逐梦人供给强盛的精力能源。但放眼当今的大学生群体,这个本应当热血沸腾、暮气沉沉、充斥五彩缤纷的人生理想的群体,却日益蒙尘染垢,在不拘一格的引诱眼前迷失了自己,笔者也未能免俗。但读罢《幻想点亮人生》一书,顿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下面将本人的读书心得与大家分享,盼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首先应当明白,“志当存高远”。理想理想,顾名思义是“公道”的“想法”,因而必定包括着内在的正面价值取向。若“餍饫以终日”,终日吃饱喝足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就满意了,那也是“设法”,但不是“合理”的“想法”,不能算作理想。而“饱食以终日”虽然说来俗气,但实在颇有一部门人心坎的抱负确切就止步于此了,难怪会常常性地充实无聊。这是水源不正,水流做作不能明澈。更有甚者,岂但没有正面的价值取向,反而信仰一些违反人类天理和良心的思想,譬如希特勒在《我的斗争》一书中体系地论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创立第三帝国和驯服欧洲”。全书布满了民族主义狂热跟对马克思主义、犹太人的冤仇。他以为日耳曼人是上帝选定的“主宰民族”,声称“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途径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国民获得天天的面包”,篡夺新的“生存空间”。如斯这般的思惟,不是“合理”的“主意”,倒偏偏是“分歧理”的“想法”,与其说这是“理想”,不如说是“不理想”。

其次应当辩证地对待理想与事实的关系。我特殊观赏这句话“仰望星空,兢兢业业”。温家宝总理曾经创作过一首叫做“仰望星空”的诗歌,在总理眼中,那寥廓而深奥、肃穆而圣洁的星空,代表着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这是温总理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当他____年5月4日来到北京大学与该校学生共度五四青年节,有学生蘸墨写下“仰望星空”的诗句送给温总理时,他却回赠以“踏踏实实”,表示出温总理求实主义的一面。正如温总理所说,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件,那是没有未来的;但一个民族不关怀脚下的事情,也是不未来的。要完全全面的意识理想,就必需要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联,既襟怀大志、放眼将来,为了心中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又实事求是,当真务虚,以老黄牛的精神战胜现实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循序渐进日臻佳境。

最后应该把理想内化于我们的生命,用理想的火把照亮人生。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不要把信念挂在墙壁上”,挂在墙壁上的信心固然美妙,却毕竟如同中唐诗人戴叙伦说的“诗家之景”一样“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只是一个永远也无奈实现的幻想罢了。汪国真也在《走向远方》中写道“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性命更光辉。走在曲折不平的路上,年青的眼眸装着梦,更装着思维。”这段话嫡多少能够作为年轻人的座右铭矣!理想当弘远,但理想毫不是至高无上的神祗,而是与我们的生命血脉交融、呼吸与共的一局部。何谓血脉融合、呼吸与共?借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不思量,自难忘”,即不用刻意地去想,却天然而然地就照做了。到了这种境界,一个人的理想就与他的生命到达了协调的同一。

高擎理想火炬,点亮多彩人生,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咱们任重而道远!

读路遥人生有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三年的教书生涯就这样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活。母亲在一旁偷偷的啜泣,父亲掩面痛苦,两行浊泪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淌下,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一家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不幸的消息。这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苦,嫩皮嫩肉,该如何熬过往后漫长的艰辛劳动。日子一天天地过着,父亲看着他在地畔上抽着锅烟,伸手夺了过来,叹息了一声,让他明个儿去县里逢集,卖白膜。这是个是个好活,他犹豫了半天,答应了。在去县里的路上,想起父亲的嘱托,卖馍要吆喝,他的脸立刻火辣辣地烧。张不开嘴又担心遇见熟人看见自己现在的窘迫。最后,他垂头丧气出了城,一分钱买卖都没做。正当他无路可走,悲痛欲绝时,美丽的大眼睛姑娘巧珍像一阵春风吹进他的生活。抚慰他,给他带来了人生低谷里温煦的阳光。

刘巧珍的爱如同春风化雨般温暖着高加林的心。每当傍晚时分,大地沉睡,两个人躺在星空之下,相互依偎,柔情蜜意,叙说着彼此之间相互的爱恋。可是由于他叔父突然从军队转业,他也得以重新回到城市。也许爱情并不是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来到县城成为了通讯干部,在工作上如鱼得水,他已经不是那个土里土气的高加林了,曾经藏在心里的理想终于像一道彩虹,绚烂了他的人生。城里的高干小姐,黄亚平爱慕者高加林。两人志取相投,一起讨论着国际社会政治。

一边是农村姑娘痴狂的爱像土地一样深厚,一边是城市小姐的爱像街市一样繁华。可惜巧珍这个农村姑娘她不识字,她没法就非洲难民问题和他谈笑风生,她也绝对说不出14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你的出生并不丑陋,丑陋的是你的抛弃。高加林抛弃了金子般的巧珍,选择了志趣相投的黄亚萍。最终走后门被举报,他重回到农村。而巧珍早已嫁为人妇。他一下子扑倒在地,两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的呻吟着,喊叫了一声:

“我的亲人哪”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相处都满意, 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 人活一生 ,值得爱的东西很多 ,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路遥说高加林虽然回了故乡的土地, 但我没说他就应该在这土地上当一辈子的农民。小说是结束了 ,但高加林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在小说结束时结束, 而且我为此专门在最后一章标了 并非结局几个字。

我想,一方面你在建构它,一方面你再毁掉它, 这才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4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人生读后感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43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9分钟,朗读时长46分钟,慢速需要65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

用了大概三四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不怕大家笑话,这是自己有史以来读完的第一本理论性的著作,符合导师要求的书目,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我丝毫未感到厌倦,连以前读书时忠告自己的“坚持一下”都没来得及出现,这本书就被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一块非常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无法自拔,沉醉其中.把我的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说的具体点大家可能更能体会,3月6日我去教师资格证体检,因为我发现左眼有点疼,顺便去医院检查我的眼睛,医生帮我检查之后说我的左眼“眼角膜”有点发炎,遵医嘱的话,不能过度用眼,而我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的眼睛,每次看书会一直看到书上的字重影了实在看不清了,才会停下来休息一下,朋友,你们可以想象这本书之于我的魅力了吧.

首先,我想说的是读书这件事.

读书是我一直没什么好感的,因为我一直没发现读书的乐趣,本科阶段也只是随兴所至的读一些书,很多时候都是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书,一直到读研究生,碰到导师,导师说的第一句关于读书的话是“要读书,而且要读理论性的书”.其实当苏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对我有什么影响,也不觉得这理论性的书有何妙处,苏老师也没做解释,我感觉还是迷茫,所以很遗憾一直也没去读相关的书.这本书是我姨介绍给我的,我从中受益很大,所以我想分享给大家.

先说一下这个书名中的“哲学”二字,大家都知道它是“爱智”的意思,爱好智慧代表的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人类的天性渴望求知.”而求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所以从人类天性的角度来讲,没有人是不热爱读书的.所以当苏老师谈到“一定要见一下我姨,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他这个这么不爱读书的学生感化的爱读书了”的时候,我说“苏老师,你错了,我内心一直渴望读书,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进入书的海洋的路径”,我想有些同学可能也存在着我当时存在的困惑,也可能有很多同学已经完全领悟了读书的妙处.在此我以自己作为一个既反面又正面的例子,给大家以参考.

读书的意义到底何在?以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限的知识,那么我们一定会疲惫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从而摆脱烦恼与束缚.”即启明之知而已.道理很简单,就像我们渴了需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一样,如果我们感觉思想上存在困惑,那我们就需要去读书.读书可以帮我们解除很多的困惑.讲一个书上提到的一个小故事:“《吕氏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叫宁越的人,他十几岁时开始替别人做工,每天从早做到晚很是辛苦,工资却仅仅能维持温饱.他眼看着一生这样下去毫无希望,于是就请教一位朋友,怎么做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人生.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愿意读书,三十年之后可以免除这种痛苦.宁越听了,从此每天夜以继日的读书,十五年之后变的很有学问,有个贵族请他做家教,生活就此改观.”宁越因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个故事可能是一个特例,我也不是说大家读完书之后都可以去富庶的家庭做家庭教师,而是想说明读书对我们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有些时候读书带给我们的改变是难以想象的.

理论性的书是自己以前一直很排斥的,就是因为以前没有领略到它的妙处.临近毕业才爱上读书,说来惭愧,同时也遭到一个爱读书的舍友的“耻笑”,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为时不晚,因为读书,接受教育,这些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我二十五岁顿悟了,那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我充实自己的机会.所以对于时间我会倍加珍惜.当你真正的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你的意识会在著者的引领下慢慢流转,直到忘记时间,只觉世上只有你在和著者在对话,很美妙的一种感觉.

下面我再谈谈书该如何来读,因为以前我一直没能理解该如何来读书,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在这里我也不谈具体的读书方法,因为当你真正遇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就会爱不释手,直到领会它的全部思想.但我谈几点在读书时应该具备的意识.首先,读书也应该处于一种不断的思考中,读到一段话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如果把很多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就无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形成所谓的“创造力”.苏老师关于读书说的很好“觉得很多书中谈到的观点是对自己很有启发,并不迷信书”,但似乎我还没到那种地步,因为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豁然开朗”,可能思考的力道还不是很够,还需要不断的修炼.第二,要掌握整体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任何的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第三,确立价值取向.取向的英文单词是orientation,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及时为它牺牲生面也在所不惜.相反,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价值取向的意义.第四,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在选择一种价值之后就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所以只能向内探寻.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地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再努力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以上思想来源于我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

下面开始正式介绍这本书,它给我的最大的裨益,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说的话,就是“它帮我认识了我自己”,这话说起来很轻巧,但认识自己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有些人可能目前已经对自己认识的很深刻,但有些人还没能清晰的认识自己,但它在努力的让自我变的清晰起来,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己,一直到离世,也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谈到这里就必须讲到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克尔凯郭尔,他提出人生有三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有自我.真正的绝望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无关乎外在的目标达成没有,所以跟失业,失恋,落榜无关.具体三绝望的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这本书.

继续说“认识自我”,说它不容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与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我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自我”发生了变化,那我对自己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不然我的自我认识就会出现问题.在这引入戴尔菲神殿,“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其中供奉的是阿波罗神,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理性、形式,以及各种安顿的力量,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解决人生谜题的地方.人生总是充满困惑的,而古代的教育又不够普及,因此一般人有迷惑时都会到戴尔菲神殿去求签,请神殿中的祭祀加以解释.由此可知,戴尔菲神殿对希腊人来说,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戴尔菲神殿上刻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可见“认识自己”,是大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其实世界很大,人对世界的了解永远是不可能足够,也不可能停止,所以自我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才是最切身的,回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这反而是一个出发点.

既然认识自我如此的重要,那我们该如何认识自我呢?下面我谈一下尼采的“精神三变”,我想他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每个人认识自我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和婴儿.他认为精神应该先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在这里我做详细的解释.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沉重的书包,家长的严加管束,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能否最后变成狮子,需要看在这个阶段以及以后的生命过程中的外界因素的引领(导师的作用在这里凸显)以及个人的觉悟.而且骆驼期的长短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的骆驼期太长,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之后进入狮子阶段.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的指导、接受他人的命令,所听到的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其实也就是狮子阶段有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曾经写到“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做选择,选择之后就做我自己,但是我做不起啊!”所以很多人很害怕自由,还是拿自己举例来说就是,以前我非常羡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8年)以前的大学生,他们毕业之后就有部门直接会负责给他们分配工作,而我们现在是自主择业,我一直很遗憾怎么没赶上好年代,这就是害怕自由的表现.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请大家记住,自由与价值相关,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的生命价值是无法体现的.我的狮子阶段非常短暂,更多的是一种骆驼阶段结束之后的迷失,生活的片段中夹杂着一些狮子的影子.第三个阶段是婴儿阶段,狮子阶段结束之后就是婴儿阶段,在这里“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很美妙的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抵达婴儿阶段,就代表着心灵回归到了原点,可以重新再出发.我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已经进入到了婴儿阶段,马上要步入社会,开始自己新的人生旅程.这种感觉很好.

这就是尼采的精神三变,由此我又想到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他认为教育是“风格之培养”.进一步指出,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精密期、展望期.其中小学阶段称为浪漫期,此期的心态充满想象力与好奇心,并且要求对任何事件都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借此对无法理解的现实世界保持距离.所以他们认识世界总是从一些漫画、卡通、童话开始.初中高中的六年称为精密期,在这个阶段要奠下知识的基础.每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学生必须丝毫不能松懈,感觉苦也是应该的,但要让他们明白这种苦到最后是值得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感觉前两个时期我过渡的很顺利,除了在精密期数学学科学习的不是很顺畅之外(ps:数学学习的不好直接导致我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好,对我现在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坏的影响,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整体的状态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很遗憾的是接下来的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就进入展望期,这个阶段要开始学习高瞻远瞩,去发现自己同社会、群体、整个人类、历史,甚至宇宙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敞开自己的心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找到自己生命的定位与意义.整个大学本科时期我是非常混沌的一种状态,自卑,怯懦把自己紧紧的包裹起来,当然这些都是来源于当时自己的价值观的问题加之很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在这里不做细解.虽然当时大体上是混沌的,但是有一个信念是对的,就是读研.研究生这个阶段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虽然我体会到它所具有的价值是在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期,但很庆幸,它来到了.还记得在上个学期去实习之前,我来办公室找到导师,当时主要是想看看导师对于我们的`实习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但我印象很深刻的记得我跟苏老师谈到“我觉得自己没有自我,可能是应试教育对我影响太深了,很多事情不能形成自己的看法,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独立的去思考或判断一些问题或是观点,很多时候人云亦云.”苏老师当时给我的回答是“不,我看到了你们的进步,跟刚来读研时比,你们都已经进步了”,虽然苏老师当时肯定了我的进步,但我当时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我觉得自己仍旧是一片混沌,不清晰.但以现在的我看那个时候的我,我觉得我确实是进步了,因为我发现那个时候的我已经开始竭力的去探寻自己了,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去“认识我自己”了,而且那种心情很迫切,但这种反思在本科阶段是没有的,一直混沌的过了四年,也没想过要认识自己,当时的自己负面情绪太多了,干扰到了自己.很庆幸,我来读研,遇到有思想的导师,虽然导师话不多,但我觉得导师有一种力量,人文关怀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导师的思想深处很有一种浪漫主义色彩,很美好的色彩.唯一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我觉得苏老师如果能像孔老夫子那样做到因材施教就非常完美了.不做细解.

结合上面尼采谈到的精神三变、怀特海的学习的三阶段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我想可以把我认识自己的过程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知不觉;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第三个阶段:有知有觉.但我想应该还会有第四个阶段,但由于我目前的生命经历体验和认识水平受限,先只能想到这三个阶段.我想每个渴望认识自己的人也应该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影响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因素有很多,每个人的这几个阶段到来得早晚,长短都是不一样的,我就我个人来谈谈我的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知不觉,我觉得我从出生一直到本科毕业都是出于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从来没思索过任何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东西.但大学期间跟之前也还是稍有不同,偶尔会感觉到痛苦,但仍然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这个大环境,没有从自身来寻求痛苦的根源,盲目的自卑,不健康的价值观严重束缚了自己,一直没能向内探寻答案,正因为如此,我的痛苦并不深刻,偶尔存在的痛苦也是浅层次的痛苦.当时也一直没能养成思索的习惯,一直被课程考试无聊占据着,但当时有一个唯一的坚定信念就是考研,考研对于当时的自己连决定都算不上,因为我觉得那是很自然地事,之所以感觉是自然地事也是因为那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召唤,没有任何原因,而且那个召唤告诉我,我一定可以能继续读研.所以我没有想过任何去找工作的事.虽然是经过调剂,但还是来到了现在的地方.我想来自内心最深入的那个声音是灵验的.下面我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无知有觉阶段,即认知水平很低,但已经开始反思,开始觉悟.这是这三个阶段中最痛苦的,因为在受到外界批判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开始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我发现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形成独立的意识和自我的观点,而且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当我碰到那种很有见地的人时,我就会很羡慕,而且自己会非常的自卑,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因跟自身有很直接的关系,我开始向内探寻,那种犀利的思想让我像刺猬一样慢慢地蜷成一团,而且来自外界的刺激越多,缩的越紧,直到自己把自己刺的遍体鳞伤.很容易理解,当你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而不在于外在时,那种痛苦是深刻的,痛入骨髓的.而且由于你认知水平不够指导你的内心感受,无法消除你的困惑,所以你无法解除这种痛苦,一直痛着.但是这是一个准备期,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就像蝶儿破茧而出之前需要经历的痛苦一样.它在为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做充足的准备.第三个阶段是:有知有觉.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阶段.当你在痛苦中不断思索,不断积累,当你突然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时,你会突然顿悟,这个刺激与在无知有觉阶段的外界刺激不是一种,这个阶段的外界强烈的刺激我个人认为是一种安顿的力量,你的身心全方位的放松,来倾听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的领引,让所有的一切运动的东西都停滞下来,静静冥想,你想要的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大脑中.就像是爱因斯坦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我最好的灵感都是在刮胡子的时候出现”,这就是转换的一刹那的重大意义.有时候,一个人需要先回到空无的阶段,重新出发,才会开始灵光浮现.这个时候再配合上在认知这个层面来自大师的指引,知觉得配合达到完美,你会豁然开朗,体会到以前从未体会到的身心的愉悦感.(我现在突然感觉语言相对于内心的感受来说是如何的匮乏,我极力的想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但总是觉得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现在面临毕业,也就面临迈入社会,选择自己的职业,很多人会为此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这也是没能认识自己的一个表现,而且就目前来看劳动力市场是严重的买方市场,特别是如果你是外地户口想留京的话,指标很困难,但现在年轻人的理想工作状态是“到体制内去”,所以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状况.紧迫的形势,让我们来不及思索,我们到底适合做什么,而是一门心思的想,只要谁给我解决户口编制,让我做什么工作都没关系.还有一些盲目的观点是,我们从事的是师范类的教育,而且我们是教育硕士,那么我们理所应当的就应该去做教师,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的呢?对,就是热爱,必须要达到热爱这个程度,这是你一辈子的职业,你必须选择你热爱的,如果你做一辈子不喜欢的工作的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不会在你所在的领域有什么大的成就,而且你会很容易感觉到疲惫与厌烦,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生活状态,无聊、痛苦与乏味.但如果你认识清楚自己,进入自己喜欢的领域,把自己的兴趣与你的职业结合到一起,你就会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激发出你无尽的潜力,相信这样的职业会发展为你未来的事业.之间的差异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更是涉及到了你生命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来选择职业呢?这本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到一对师徒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不管你是否相信.苏格拉底在最后接受审判时,特别提到一点:“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特别的现象,亦即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苏格拉底称这个声音为代蒙.“代蒙”是指希腊人相信的精灵,随着人的降生而出现,预示了人的命运.他的徒弟柏拉图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它像是上天为人注定的天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做一个抉择,就好像加上一片拼图,而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如果没有愿景,拿到什么拼什么,最后的成果可能令人难以辨认,有的地方灿烂,有的地方晦涩,整体看来不成一个构图.所以我们强调生涯规划而非单纯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要想做好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入手.说到潜能的开发就又涉及到了尼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权利意志”,简单来说“权利意志”就是指的一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他认为人类只是一个桥梁,一边是动物,一边是超人,当然他是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的影响.“超人”就是他针对“人类最后将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新物种?”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而他所谓的“超人”指的就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的肯定,亦即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当然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生命的潜能全部释放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尽量多的挖掘和释放我们自身的潜能.这很重要.谈的似乎有些远了,但总结师徒二人的两个观点,可以看出有些东西是伴随着人的出生而同时出现的.那就是你心灵最深处的召唤.

有了以上的认识之后,我们正式进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们最恰当的职业方向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萨特的观点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个观点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我最近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思考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也离不开它的帮助.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存在主义”追随者,但可能随着我的接触的思想越来越多,认识的越来越深刻,最终也可能会背弃它,但这些都是在变化中的,很难预料.不细说.接下来继续回到这个话题.我先解释何为“存在”?“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亦及在运作“存在”这个动作时,我们尚未成为“自己”.我们必须先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后才会变成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个人特别想做教师,考大学就选择师范类的院校和专业,而且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经过努力最后从师范类的院校毕业选择职业的时候顺利的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么,教师就是这个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就是他过去的选择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换句话说,一个人先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由此可知,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也就是说,人不是“已做成”之物,而是不断在“造就自己”.在萨特看来,许多人找到固定的生活模式,就此安顿下来,表示他们接受了“坏的信念”,放弃了作为一个“人”的天职.所以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我们最后想做的那个职业,已经在我们很多抉择,或是说在“存在”这个动作运行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也就有你现在这种存在状况的合理理由,“存在即合理”,所以那个存在的理由很重要,如何来寻找呢,最关键的是你要回顾,自己整个的生命历程,结合着你的困惑,努力去思考,把很多零散的碎片集合到一起,那么最后,你发现的那个图案一定是最适合你自己的.

可能大家觉得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试着找一些具体的办法,首先一定要把生命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想了解自己可以具体留意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使我感动?”“什么人的作为使我羡慕?”“我对自己满意么?”当看到一件事情而觉得感动时立刻把它记下来,因为这是内心的召唤,代表内心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同样的事.同理,如果羡慕某个人,代表这个人的作为与成就引发自己内心像他学习的愿望.然后问“我对自己满意么?”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对自己是不满意的,那就试着去了解不满意的理由是什么,就能由此找到奋斗的方向.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也就是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又却是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也就是孔子关切的害怕做不完美的地方,换句话说也是他向奋斗的方向.这些只是一些建议性意见,老子曾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白的这些事经过我语言的表述已经跟我的内心感受有了一定的差距,而且传到我们每个人的耳朵经过我们每个人的思索就又多了一段距离,所以语言的表述只会让人败坏胃口,不足取.大家慢慢在生活中去领悟,进而产生自己的体悟才是最可靠的.

其实这本书上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比如在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中提到的人生的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和超越界,特别是超越界这个概念是很值得去接触了解的,但鉴于时间有限就不再赘言.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人的认知往往是从模糊到明显,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个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点就是你生命转弯的关键.请保持好自己心灵的开放,准备好迎接这个点的到来吧.好,就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的读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的读后感想

读了郭林生编著的《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一书,收获颇多,这本书共十讲,阐述了季羡林老先生安身立命、做人处世、治学态度、家庭伦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安身立命,要从修养自身开始,做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始终将仁爱存于心间,要心存善念,勤奋好学,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要学会以礼待人,要遵守社会公德。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知之明、谦虚、仁爱、礼貌、善良、拼搏奋进等等这些良好的品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要学会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存世哲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也好,得到也罢,必须持有正确的处世态度,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要诚信做人,学会宽容,虚怀若谷,要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善于听取逆耳忠言,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学会适应环境。人只有学会了水的存世哲学,该曲折蜿蜒时就曲折蜿蜒,该坚持的时候就坚持,该后退的时候就后退,不能迁就的时候就奋起,那么人必能适应社会,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伟大宏图。

要在处处皆有剑影刀光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学会三缄其口、宠辱不惊,正确对待世态炎凉,正确看待得意与失意,谨防两面三刀的小人,有“难得糊涂”的情怀。做人都要经历人世间的各种磨难,要想没有事态变迁之快,有追之不及的感觉,若不想为之而无比痛苦,唯有“淡视”,才能为三界内匿藏的“剑影刀光”所不动。

要看清人生种种奢望,仿如镜花水月。人世间有名利、金钱、虚妄、缺憾等各种虚幻的镜像,要看清,不能深陷其中。要用旁观者的情怀做当局者,不为一时的表象迷惑;在生活中要克制贪欲,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对名利应该保持平常心,为学者应该遵守“吾日三省吾身”的谦恭与真诚;要正确看待人生的缺憾,淡看得失,珍惜短暂岁月,填补人生方圆的缺口;在自然万物中生存,要对自然表示尊重,适量索取,享受生活,安然度日。要走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迷惘之局,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之地,潇洒地活。

要有身似浮云心似海的坦荡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清湛似水,不动如山,心似浮云,纤尘不染,身如大海,坦荡自然”的`境界,是快乐之道。在做人上,有时忍耐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艺术;老马再无识途日,应变得须变;要潇洒看待当年勇,不受过去羁绊,恬淡自如生活,是勇者中的智者所为;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心如明镜、意如止水的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在做事上,要做到尽人事,知天命,身似浮云无羁绊,心如大海宽无垠;长命百岁的不二法门是养身不如养心。

要学会珍惜时间。时间匆匆如流水,拦得住一时,拦不住一世。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又不尽相同。它的脚步从每一个人身边走过,千千万万的人却不曾注意过,然而回过头来再想挽留,却为时已晚。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一寸光阴不可轻”,才不致让弹指间的光阴变得索然无味。我们不能惶惶终日,要让每一天都充实起来,用尽全力,勿令手闲。多活一天,就一定要有所收获,把所得到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价值,这才是一种最好的生死观。做人做事要懂得“留得青山春不改,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道理,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要懂得为自己负责。要懂得时间是宝贵的生命,是无法替代的至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用金钱买不来,只能靠自己争龋应当将季老的人生八鉴引以为人生之鉴。实话实说,无须掩饰,言为心声,此乃谦;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物,此乃仁;不提风华,不畏老矣,闲且适之,此乃勇;事理广达,怀纳万物,厌弃自封,此乃容;不贪富贵,不屑逢迎,心明意净,此乃厚;不求沽名,不奢捷径,刚直不悔,此乃真;莫守成规,莫陷陋习,心存乾坤,此乃泰;孝顺恭敬,诚心正意,不求愚守,此乃德。通过学习以上人生八鉴,要掌握好谦虚与虚伪的距离,做到谦虚而不虚伪;要谨防绝顶聪明绝顶痴,留心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留意阿谀奉承的小人和不齿曲意逢迎的君子;做人不沽名钓誉,做事不求终南捷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愤世嫉俗,也不要自我封闭或固步自封;要走出固执这个人生的围城,要学会区分道德中的“珍珠”和“糟粕”。

人生的艺术化读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0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78位用户喜欢。

当我读到朱光潜老师的“慢慢走,欣赏啊!”一文时,不仅想起了想起了我新买相机后随手写下的一些文字。我想我要学会的就是尝试着去相信“每只鸟都有心事,每条鱼都有灵魂,每棵树都在窃窃私语,每片云都有自己的梦”之境界。即如朱老文中所描写的一样,真正做到——慢慢走,用心欣赏。

当初买下尼康d50的相机,初衷并不是为了去证明什么,如果存心想在这个方面得到发展,尼康d50就显得太寒碜了,拥有这只性价比高的“一镜走天下”的镜头让我感到满足,相信这个有着这好口彩的镜头名字,能给我带来良好的开端。

可以说我对摄影的技巧技法是一窍不通。家里和摄影有关的书籍一本也有,起初的日子,我是陪着尼康的说明书入睡的,后来逼迫自己参加了一个数码影像的中级培训班,然后我发现摄影的起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发现美并抓住这美的瞬间。在简略的认识了白平衡和iso后,我整装出发,清晨的校园是我的首选。寻寻觅觅,我惊喜地发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美丽的脚印”,莲花池里葱郁的莲叶、洁白而艳丽的莲花,花坛里芬芳的玫瑰、花团锦簇的山茶,还有那回廊里蔓蔓枝枝、深深浅浅的紫藤萝。每一回曼妙的风姿都让我禁不住地按下快门,我的相机也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每一朵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测光、不同的光圈。我重复地按下一个个快门。在细微的对比中,我感受着收获与快乐。

以后的日子,工作一天天忙了起来,转眼好几个月没拉开我的乐摄包了。包从家里背到单位,再从单位背回家,最后静静地躺在了书房里。

可我却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细微转变,我开始学会有意的去观察这个世界了,正如朱老文中所述的:“艺术的创造之中必寓有欣赏”,那样生活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去观察生活而后学会去欣赏。观察不需要带着笨重的相机,这时候眼睛就成了我的相机。多少个晨昏中我用眼睛去“拍摄”着一幅幅作品,找寻那些可以让我感动的刹那。上下班的路上,我的视线定格在菜场路口席地而坐的买卖旧家电的“外来人员”中,游走于小区门口三轮车上打短工的“民工”之间。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升起,他们就三五一群地守候在那里,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他们脸上、身上,炫目的光影中,折射着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憧憬,但更多的却是艰辛与无奈。我用眼睛拍下这些瞬间,期望与憧憬,艰辛与无奈都在我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一次次对生活的感触,让我和朱光潜老师有了情感的共鸣,我真实地体会着他的见解: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着它的特殊性。摄影正是如此,光影的毫厘之差,亦是摄影的微妙所在。不断地琢磨思考后,我真正懂得了:离开平凡的人生便无所谓艺术。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小事,这一切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

日子一天天过,我无穷大的“心灵优盘”中,底片也越来越多:小到一只在校园里飞舞的美丽粉蝶、偶然落在窗台上张牙舞爪的“星天牛”,大到秋日里没有丝毫杂色的蓝色天空、夏夜里江边波涛汹涌的拍打着岩石的巨浪。因为有了摄影,有了观察的乐趣,我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情趣,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把这种生命状态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展露于摄影,不就是惊世之作吗?

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太少了,我的摄影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朋友们的飞速进步中,我显得相形见绌。但我并不后悔,摄影对我而言只是一项“运动”,一项和打乒乓、跳舞、游泳一样平凡的“课外运动”。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单纯地为了摄影而摄影,而是为了去关注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丽元素”,希望自己有一双慧眼以独特的视角去观望周遭的种种,以求达到朱光潜老师赠言中所说的境界:慢慢走,欣赏呀。我想,我是的;并将一直会走下去,欣赏下去。

人生的艺术化读后感

路遥人生的读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路遥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字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8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作文:人生读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82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8分钟,慢速需要25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作文: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路遥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部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的语言朴实无华,景物描写刻画人心,恰到好处的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点评。整部小说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物很饱满,景物描写细致,让人进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虽然这部小说在结尾,没有给读者“人生”的答案,但却引领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这部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预知性,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充满着各种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方能免受命运摧残。小说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励着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后来的马云说当年自己就是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总会有机会,于是奋而创业,成就了亿万富翁。

小说中,路遥为我们刻画的这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他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他不想像父辈一样在黄土地上刨挖一辈子。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在苦苦煎熬的日子里和金子一般的巧珍建立了恋爱关系,当他想当一个好农民时,好事接连而来,他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转投县城播音员黄亚萍的怀抱,最后却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此时一心爱他的刘巧珍早已嫁给了老实本分的马拴,再也没有人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它。”

小说中这样写到,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达了她炽烈的爱。当高加林离开讲台当回社员,失落苦闷时,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好像仅此而已。因为,这份爱实在是太单纯、太质朴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

当高加林离开土地,走进飞红流绿的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有着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之时,高加林便进入了一种艰难的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便很快又被另一种感情强迫着压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可是,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爱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含泪默默接受,她没有过多地去责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担心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地要处处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流淌着,流进大马河中,河水带走了那段美丽却不幸的爱情。河水的流向不变,人的道路却从此改变。也许,在巧珍眼里,爱他,所以离开他,爱他就要给他幸福,哪怕自己苦也要爱。我们羡慕她那种爱的力量和坚强。

很明显,巧珍的爱像黄土地般广阔、纯朴。黄亚萍的爱则像玻璃般浪漫、易碎。

但我们不能单纯的去指责高加林喜新厌旧,遭到命运的惩罚是应该的。客观来讲不识字的巧珍和高中毕业的高加林有着严重的代沟。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当初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他在遭受他人打击时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书中写到:巧珍“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一段美好的爱情刚开始就已经注定是悲剧。

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般配。高加林的性格决定他不会满足于简单地爱情中,当他在傍晚时,一个人站在山上看向远处是,他就知道他和巧珍的距离。只不过是在他痛苦和困顿的时候,他舍不得放弃刘巧珍这个美丽而温顺的女子,一旦他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发现自己还能够飞得更高,便能够痛下决心,将刘巧珍抛弃。当他决定抛弃巧珍时,他觉得自己是个没良心的混蛋。但是,在生活面前,我们在承认自己是混蛋的同时仍不放弃选择稍好一点的"捷径。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高加林是一个值得人赞赏的年轻人,当他来到城市,受到城里人的蔑视时,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他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这样的想法令人动容。难怪把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身份挤掉的公社书记高明楼一直担心这个性子很硬的年轻人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回来找他的麻烦。可见有前途的年轻人谁都害怕,因为他们的将来注定无法限量。我相信以高加林的性格和才华,他迟早会成就一番事业,或许他会是一个农民,但决不是普通的农民。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德顺老汉。他的存在贯穿作品始终,他像一位智者,出现在高加林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当高加林民办教师被下后,他开导高加林以后日子还长着。当高加林和巧珍确立爱情时,他看懂了这段美好的爱情,在夜晚的牛车上回忆自己的爱情来祝福这对甜蜜的恋人。当高加林飞离黄土地放弃巧珍时,他骂高加林是豆芽菜,根上没了土。当他用他“浮得高,跌得重”的人生哲理无法说服高加林时,他只能一口一口地长送气。高加林被打回原形,他对着失魂落魄的高加林说:“在黄土地上屈不了你的才,不要灰心,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再不往起爬。”这让高加林的眼中又出现了两点火星。

高加林在思想纠结之后的选择让他经历的太多,选择后的结局让我苦苦的思索,在这样的人生岔路口上,我们做出抉择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怎样的选择才算是正确的呢?许多事情没有对与错之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但我坚信,每次选择,决不能丧失基本的为人准则和道德束缚,既然做出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生沉浮,世事多变,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当站在现实与理想间的巨大差距面前,许多人往往会在这个岔道口一次次的感到矛盾、痛苦和无奈。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

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你的一段时期,也可以影响你的一生。所以在人生的岔道口上,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去选择前行的道路。正如作品中所说: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是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方面不满意就灰心。我们无法掌握上帝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人生就应该这样。让我们慢慢地去走,去体验,去明白人生的酸甜苦辣,去品尝那别样的滋味。等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这样不好吗?

读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有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读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有感

最近在读《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这本书是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记录了罗杰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做得一次惊险刺激的环球旅行,历时22个月,近10万公里的路程,横跨6大洲52个国家和地区,读后感:自由是强者的保护神——吉姆罗杰斯价值发掘之旅。

书中罗杰斯一边记录自己的旅行所见所闻,另一边就不断地记录自己的.所感,他所感的主要观点,就是依据所见所闻来判断一个国家(经济体)是否开放、自由,他强烈看好一个开放自由的经济体,反之看坏。他看好正在(90年代初)开放的中国,同时看坏计划经济的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赞美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的对内部开放,同时不影响他抨击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的对外部保护,认为“欧洲人在播撒毁灭的种子”。书中第149至1斯论述了保护主义的危害以及他本人对保护主义的痛恨,指出“这种做法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读后感《读后感:自由是强者的保护神——吉姆罗杰斯价值发掘之旅》。被保护的工业生产停滞不前,缺乏创新。它们生产的产品以次充好,定价过高”。 保护主义长期实行会带来经济停滞、高失业率、灾难性的经济崩溃。罗杰斯并指出了保护主义容易产生的原因:“生产者总是经过高度组织,大声要求保护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政治家们都不断地面临着来自一些精心组建的权益集团的重重压力,而消费者没有适当地组织起来”。

作为一个强者,罗杰斯在书中第21页至27页讲述了他从1984年至1990年投资奥地利股市的故事:作者84年入市“唤醒了睡美人”,87年在市场上涨了4、5倍之后清仓,90年在这次旅行之前已经卖空。罗杰斯一定赚得盆满钵满,因为他在第21页说“我非常喜欢奥地利及其股票市场,在那儿我曾创造过辉煌战绩”。罗杰斯依靠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观察,领先其他人进入严重低估的奥地利股票市场,然后在回归到正常价值的过程中、直至市场过于成熟充满泡沫的过程中大赚特赚,这是在竞争过程中实现的优胜劣汰,这场战役对于罗杰斯来说是完美的,但是对于其他人呢?

只有弱者需要保护,但是保护并帮不了弱者,弱者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成长为强者。罗杰斯反对保护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他需要强者具有赚钱的自由。只有在自由开放的市场中,强者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利用他的优势发掘价值所在,从而赚取财富。罗杰斯一路走来,每到一处都不忘这一点。

品读人生读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品读人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人应该怎样去体会、品味人生,即品读人生的重要性。

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对这点我也算有所经历、有所感受(比如这次期末大考惨不忍睹的语文成绩)。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如此,只要汲取失败的教训,成功就会离你更近一步,失败和挫折在人的一生中在所难免,如果能及时分析与总结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改正它们,那胜利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啦!我一定要身体力行,争取早日抬起自信的头!

品读人生还要学会品读成功与喜悦,成功和喜悦让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幸福、学会珍惜,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积极面对人生,去争取更多更大的成功!而不能像一些娇娇女——父母眼中的小皇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懂珍惜与感恩,躺在父母的功劳簿上,无谓地浪费、淘气……

人生之书需要我们亲手去写,自己闯出一番天地,待那时我们再次品读人生,将会回味无穷!

人生读后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1位用户喜欢。

“当爱面对现实”——这是我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如果现实是一片海,高加林(以下简称“高”和刘巧珍(以下简称“刘”)曾经同在海的此岸,而黄亚萍(以下简称“黄”)和张克南(以下简称“张”)在海的彼岸,这两对人在他们的世界里书写着爱的篇章。但随着对现实的跨越,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当爱第一次面对现实,高选择了刘,黄选择了张,尽管高与黄之间曾有过懵懂的情感,但现实的鸿沟最终让他们去面对眼前的爱情。转折点出现在高的叔叔复员归来,使得高有了到县里去工作的机会,也正是客观条件的变化,为高与黄再续前缘铺平了道路,由此展开了高在刘与黄之间感情的碰撞。高所面临的并不是两个人的幸福,而是关乎四个人的未来。

当爱第二次面对现实,高经过心理斗争,选择了黄。从此进入了四个人复杂的情感纠葛。高与黄的牵手,似乎是体现了八十年代青年勇敢追逐真爱,尊重个人情感。但这些是建立在背信弃义和刘与张痛苦的基础上,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爱第三次面对现实,高丢了县里的工作,而黄因为爱情并没有随他回农村。可见,黄对高的爱是有现实前提的。但此时的刘已经在高离去后心灰意冷,嫁给了她并不爱的马栓,一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实的农村小伙子。而高不得不又再次面对感情和生活的泥淖。

小说的结尾,刘巧珍的爱再次照亮了灰色的现实。她求高明楼,能再让高加林教书。可以说,刘的农村姑娘那种执著的爱和黄因现实而变的自私的爱,是本篇小说所要呈现给我们的两种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对爱情不同的理念。

读完本篇小说,很多人都为高加林的选择感到惋惜,对他没有和刘巧珍成就郎才女貌的传统婚姻结局而惋惜。但我想说,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冷静。看清楚真正对你付出真心的那个人,不要在虚名的覆盖下模糊了双眼。

黄亚萍可以背叛张克南,难道就不会放弃你高加林吗?

人生读后感500

读咖啡人生有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3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2位用户喜欢。

咖啡的味道就像人生之路一样,苦涩带着甜蜜,甜蜜中带着梦幻一般的馨香,但它的馨香同样带着虚无飘渺的感觉,品尝起来舌尖上带着一丝丝的寂寞、忧伤……

咖啡之苦,苦中带着点点酸涩,人生中的挫折,不也同样如此吗?一生中不断地大起大落,挫折背后带着无尽的苦涩,只有品尝过苦涩后才能地懂得人生不是吗?漫漫人生长路,总会有许多的痛苦挫折,人生五位不正指的是这样吗?咖啡之苦宛如人生之艰,他会阻止你前进、上进的步伐,他会消磨你的意志,你的自信心,逐渐充满你的身体,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人生本就是这样的,这样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不是吗?正因此人生才充满期待,不是吗?

尼采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人生不会没有困难《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曾说过“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就是打不败。”困难挫折并不意味着所有只要你征服了那些所谓的困难挫折后,你将会无可匹敌!人的一生并不一定要功成名就,但一定要有所贡献,让自己的精神跟自己的名字一起传承下去,让所有的人都记住你,这样的一生才不枉费来人世间走一趟吧。咖啡正是这样,虽然已经咽下但它浓厚的香醇的馨香却一直留在了唇齿间。

咖啡之苦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只要用微笑面对它,用自己的一颗坚定不移的心面对它,苦难不也可以当成一次磨练吗,更何况苦难过后不就是甜蜜吗?

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走一遭!去品味你下人生五味吧!

品一杯咖啡,看一本名著,也不过如此……

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最近,我拜读了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感悟颇深。本书分绪论和七个章节,介绍了教师的幸福人生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的幸福人生。这本书里有许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在我刚踏入工作的一年中,慢慢懂的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学生都吸引着我,我对自己工作有一份责任,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的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才能真切地把快乐带给学生,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才能有效地影响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几年来,教师的幸福指数是比较低的。这就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因为我们很多人把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背负着各种负担与压力,从而身心疲惫。的确,在现实社会中,教师背负了太多的数字。然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是能用数字来体现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延续教育的活力,我们需要找到工作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在很多时候,凭我们的力量要改变环境是很难的,但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进而超越现实、改造现实。在办公室内,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大家相互帮助,互相关心,平等相处,就会忘却烦恼,摆脱疲劳,心情舒畅地工作。用平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我们就会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工作的"幸福。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学生,带着微笑去面对我们的同事,你就会觉得天是蓝的,生活是快乐的。

《教师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2024人生读后感(16篇范文)

轻轻打开书本,我又充满激情地诵读起了耕云导师的《爱的人生》。自从我读了《爱的人生》之后,我每天都精神百倍,上课从不打哈欠了。这本书使我知道什么是感恩,怎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本书使我知道人与动物之间也是有感情。如:巴西的一位老人救下了一只濒死的企鹅,然后将它放归海里。没想到,此后的每一年里,企鹅都会游行5000英里回来看他,与他亲密相处8个月再离开。这个企鹅报恩故事说明了动物也是有感情,只要你不伤害它,一心一意对待它,慢慢地,它将会和你有感情。动物尚如此,何况被冠以“高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人生信息

  •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11篇范文)
  •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11篇范文)99人关注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理想是一艘航船,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希望;理想是初升的太阳,将一盏明灯在我们心中点燃,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许多成功人士,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 ...[更多]

  • 美丽人生读后感(5篇范文)
  • 美丽人生读后感(5篇范文)98人关注

    尽管去年11月首次在国内上映的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取得了1.4亿元的惊人票房,但今年1月重映的又一部意大利影史经典《美丽人生》恐怕就很难再现前者的佳绩了。因 ...[更多]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1篇范文)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1篇范文)93人关注

    应老师要求,同时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电,抽了一点时间,读完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完后颇有感触,故写此读后感。傅先生说过”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 ...[更多]

  • 人生读后感(16篇范文)
  • 人生读后感(16篇范文)91人关注

    《找准人生北斗星》读后感我读完《找准人生北斗星》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真好啊!对我的启发太大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吧。《找准人生北斗星》这本书共有8章,每一章分5 ...[更多]

  • 无人生还读后感(9篇范文)
  • 无人生还读后感(9篇范文)84人关注

    “凡事得往好的想,我就知道有个话剧特别适合悠悠演,可以演主角。”“什么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刷一发我对爱情公寓的执念。当然也是这段话让我去 ...[更多]

  •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11篇范文)
  •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11篇范文)83人关注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作文对于一个不过24岁却要在高手云集的nba球场里脱颖而出,成为篮球界唾手可热的新星来说,一切似乎只是梦想,似乎不经历多年的打拼是不可让梦想转 ...[更多]

  •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11篇范文)
  •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11篇范文)83人关注

    哲学与人生大学读后感范文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 ...[更多]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篇范文)
  •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8篇范文)79人关注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 ...[更多]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读后感(5篇范文)
  • 淡定的人生不寂寞读后感(5篇范文)73人关注

    淡定不是平庸,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荣辱的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这也是我这个时代需要的淡定。参加工作以来已有15个年头,每天忙忙碌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