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优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22 16:30:02 查看人数:1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优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117字 5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12人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956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15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1899字 17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57人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600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15人
感动中国典型教师事迹材料 994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81人
感动中国度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1696字 18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11人
感动中国宋鱼水事迹 2366字 31段 8分钟 13分钟 19分钟 291人
感动中国教师事迹及颁奖词 575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9人
感动中国的事迹作文 770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65人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 509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5人
韩素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735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96人
感动中国邱少云事迹心得体会 428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2人
感动中国人物翟志刚作文素材 1608字 3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15人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素材 1376字 20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73人
感动中国人物林浩事迹 1492字 9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11人
关于感动中国好人物的事迹演讲稿 627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87人

优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不忘初心献身扶贫。张桂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她深知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并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扶贫先扶智,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她心系群众,勤俭节约,帮助困难学生,带学生看病,给学生添置衣物,对贫困家庭进行家访,为孩子们争取学习机会。她前前后后为山区的孩子们为慈善和教育事业投入了100多万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给她治病的钱,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并无怨无悔。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张桂梅巾帼不让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尽显巾帼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她这种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无私忘我,不忘初心献身扶贫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此也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作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实际行动。

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的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大半个世纪研究杂交水稻,水稻已深深融入了袁隆平的生命里。

只要田里有水稻,他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己的试验田里转转。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从长沙赴北京领奖前,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2021年4月,从三亚回长沙治病,91岁的袁隆平身体已很虚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辛业芸女士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他依旧记挂着三亚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势,询问已成熟的稻穗千粒重是多少……

袁隆平还曾将自己比喻成一粒种子。他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是一粒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种子。他坦言,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又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不要害怕冷嘲热讽、标新立异。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袁隆平是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他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

袁隆平是一粒爱思考、勤奋进取的种子。他的同事学生告诉记者,在杂交水稻科研王国里,袁隆平是一位战略家,他的科研思想,技术路线,带领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超越自己,领先世界。

1999年,年近70的袁隆平曾赠记者一幅字“勤奋、进取,与小丹共勉。袁隆平”。彼时,他已名满天下,但仍壮心不已。如今回忆,令人感怀泪目!

袁隆平是一粒朴素的种子。他的衣服很多都是地摊便宜货。他说,“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卫生为贵,穿方面只要朴素大方就行了。”

工作之余,袁隆平是一个幽默风趣、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会给同事取绰号,是骑单车能手,游泳健将,气排球爱好者,还能拉一手小提琴……他的外表非常平凡,平凡得让人恍惚觉得他是中国最像农民的人。但他取得的科研成果、矗立起的精神丰碑,却是如此的非凡,如此的伟岸!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9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1937年1月14日,陈清泉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的一个华侨家庭,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当时,印度尼西亚爆发了为反抗日本和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时局动荡,许多华侨人心惶惶。年幼的陈清泉目睹了这一状况,他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自此,他萌生了要回国求学的想法:“因为我在印尼的时候,华侨得不到保障。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可以站起来。”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1953年,年仅16岁的陈清泉带着向往之情,回到了祖国怀抱。

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师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矿山机电专家汤德全教授。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主讲电机学,期间还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机系进修读研究生班。

他在被借调至煤炭工业部期间,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为煤炭部动力处组织自动化工作组设计、试制低频发电机,并担任教调干班的老师。

1971年,陈清泉调到上海先锋电机厂。6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到设计组的组长,除完成煤炭工业部的项目,把低频发电机组系列产品研制成功之外,他还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

正在陈清泉一心投入祖国建设中时,远在千里的父母思子心切,年事已高的他们多次催促陈清泉回到印度尼西亚继承父业。一面是如火如荼的科研事业,一面是割舍不了的亲情,有着自己理想追求的陈清泉反复斟酌后,选择了一个爱国和亲情折中的位置——香港。

1976年,陈清泉移居香港。当时内地学历并不被港英政府认可。在同学的推荐下,陈清泉才得以进入香港电灯公司工作。虽然,学识过人的他很快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公司的工程师,但他还是意识到,想要更好地在香港学术界立足,必须要拿到当地认可的学历证书。之后,陈清泉一边考试应聘理工学院当讲师,一边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

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开始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在香港大学任教后不久,陈清泉就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帮助祖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

早在孩童时期,由于父亲从事汽车生意的缘故,陈清泉很早就接触到各种汽车。他看到排气管排出的烟气时,就曾经萌生过“让汽车不用汽油做燃料就能在大街上行驶”的想法。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陈清泉通过大量调研,大胆提出用感应电机和永磁电机替换之前电动汽车广泛使用的直流电机做为动力驱动。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9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和电动单车,同时为推动电动车发展进行了多项国际交流。

1990年在香港大学建校80周年时,陈清泉设计的最新电动车汽车HKU2001,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陈清泉提出的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并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和轮值主席,他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

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建言献策,助力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陈清泉的英文名叫C.C.Chan。他曾解释,这三个C是Connected(链接)、Coordinated(协调)、Collaborated(合作)。自小受多国文化熏陶、求学于中国内地、扬名于香港和世界的经历,让陈清泉长期以来积极奔走于内地、香港以及海外之间,在政府、学界、产业界间发挥着“纽带”和“桥梁”的角色。为促进电动汽车的研究,他多次派学生来到清华大学学习。

学无止境,研究亦无止境。在最新的研究中,陈清泉又揭示了能源与信息的联系,提出了四网(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于智慧能源系统,能源计算机、能源银行等,以碳平衡原理优化多能源系统。“通过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人文世界的融合,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能,将无序系统转化为有序系统,将废弃的能源转化为有用的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是‘四网四流’的核心。”陈清泉说。

尽管已到耄耋之年,陈清泉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一句“科学家没有退休”,饱含了情怀与担当;来到香港的40余年里,他见证了香港科技发展的历程,当下更成为了香港科创坚定的推动者、影响者。

“20年前我当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句话,中国要成为电动车王国,现在已经实现了。”陈清泉也为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智能电网建设,结合远程智能信息控制,智慧型城市建设,按照大城市、城市间、小城镇“点-线-面”有序推进。”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走过86年的人生历程,陈清泉仍然初心不改,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今天观看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他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英豪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据守初心、不改本性,业绩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当地,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素朴实、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阔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典范。要活跃宏扬贡献精神,凝集起众志成城斗争新时代的强壮力气。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老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英雄无言,致敬老英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

感动中国典型教师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张____,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现担任高一年级14班班主任和历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10多年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挥洒汗水,以自己的行动出色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以自己的工作实绩赢得了学生,家长,老师,领导的信任和肯定,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德为师之本”,良好的师德形象,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体现在教师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之间。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他时时处处用实际行动给同学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良好的师德存在于老师的内心,是看不见的,但正确的、率先垂范的做法却是学生能够看得见的,这正是师德的最佳表现。

二、以严治班,以爱育人

古人说“师严而后道尊”,也说“仁者爱人”。可见严与爱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原则。在班级管理方面,他做到严与爱双管齐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是以严治班,制定班规,详细规定了学生违规及守纪两方面的处罚及奖励办法,班级常规工作井井有条,整个班风、学风焕然一新。其次是以爱育人。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需要用爱来感化、引导,考试前后同学们的心情波动很大,需要班主任及时地送上爱的香茗,及时找到同学谈话,打开心结,或鼓励,或抚慰,或提醒,通过各种方法让爱滋润学生心田,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他相信,老师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倾注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才是真正的成功。

三、勇于创新,教学成绩突出

他积极向同行交流学习成功经验,认真钻研学科大纲和新课标,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特点,大胆创新,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情景设置、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做到每讲一堂课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收获。善于做课后的反思总结,汇总并更新每年高考和洛阳市期中、期末习题题库,反复训练真题达到有的放矢,每年所带班级在历次考试中名列前茅,曾先后被评为“洛阳市优秀班主任”、“伊川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伊川县第一高中金牌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备课组长”等荣誉。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在教学中,他深深体会到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他从内心深处爱上了“教育”这门艺术。在以后的工作中,他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情怀和作风,怀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用自己的爱和情,继续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探索、跋涉、耕耘、追求,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动中国度邓小岚先进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96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太行山深处,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流着泪唱起《马兰童谣》,用歌声为至亲至爱的邓奶奶送别。3月19日下午,正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筹备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在当地紧急治疗后被连夜送往北京,2天后医治无效,溢然离世,享年79岁。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她变成了一颗星,永远注视着马兰村的孩子们。

马兰花多生于荒地、山坡草地,花期长、根系发达。有人说,邓小岚就像这种花,她的根在这里,她把音乐的种子撒在这里,也把她的爱都留在了这里。

斯人已去音容在,海棠花开魂依旧。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流泪,总有一些故事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分别让我们心痛。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的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

邓小岚老师扎根大山,把情与爱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她淡定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努力改变学校面貌;用爱心温暖学生,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无私地奉献了全部的爱;她默默耕耘,终身不悔,让“爱与责任”和自己同行。我们要向邓小岚同志一样,为爱而歌,追求卓越,谱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之路!

感动中国宋鱼水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66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3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1966年2月,宋鱼水出生于山东蓬莱一个农村家庭,尽管家境贫寒,但宋鱼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学习非常刻苦,成绩非常出众,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宋鱼水11岁那年,母亲突然瘫痪在床,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压垮宋鱼水,她一边忙于学业,一边操持家务,忙得不可开交。

父亲看着年幼的宋鱼水整天东奔西跑,愧疚地说:“妮儿,爹对不住你啊!”但宋鱼水却毫无怨言,反而把这些困难当成了磨砺自己的磨刀石。

1985年夏天,宋鱼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这对于她来说,无疑是光荣的,但是高昂的学费却像一座大山一样,挡在了她的面前。

弟弟们还要读书,母亲又卧病在床,实在没有多少积蓄可以拿出来供她上大学,因此,宋鱼水产生了辍学打工的想法。

但是,她的父亲对她说:“妮儿,你是俺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可不能辍学,挣钱的事我来想办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读完这个大学。”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在了解到宋鱼水的困难后,为她安排了助学金等一系列帮助,这才让宋鱼水圆了大学梦。

4年的大学生活,宋鱼水总是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来回跑,她的同学们都佩服地说:“她简直就像一个拼命三郎,没有任何生活上的享受,实在是太用功了!”

有关法律的专业知识,不仅体量庞大,而且繁杂晦涩,宋鱼水的同学们都知难而退,以考60分为目标,但宋鱼水却一步一个脚印,硬是将这些“硬骨头”都啃了下来,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连老教授们都佩服她的毅力。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来到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

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所有的一切对于宋鱼水来说都是陌生的,特别是本职工作,与她在大学时所接受过的专业知识有很多不同,更加晦涩复杂,于是,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宋鱼水就会去向各位前辈请教,她后来说:“每次在食堂吃饭时,我都会看看四周,看谁今天笑得最开心,如果高兴的话,那么他所接手的案子肯定办得很顺利,等吃完饭后,我就会立刻跑过去,向他请教问题。”

虽然困难很多,但宋鱼水却乐此不疲,曾对记者说:“每一个案子都是一个挑战,一旦审结之后,感觉技术问题也蛮有意思的。下一个案件来了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技术难题,新的战斗就又开始了。”

1991年冬天,作为书记员的宋鱼水第一次独立办案。

在招待室里,她接待了一个以卖菜为生的求助人,他声泪俱下地说:“领导,领导,你可要给我做主啊,我给那个饭馆老板送了一年的菜,到头来,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手,要是再拿不到钱,这个年可怎么过啊!”

看着一脸焦急的菜农,宋鱼水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给菜农递上一杯水,说:“大叔,您不要着急,这笔钱我一定会帮您拿到手。还有,我不是领导,我姓宋,您叫我小宋就好。”

送走这位菜农后,宋鱼水立马就去找那个饭馆老板,经过问询后她才明白,这家饭店早先因经营不善,欠下了很多外债,于是前老板就将这家店转到了现任老板手中,现任老板为了生活,继续顶着压力经营,但效益一直不好,不仅本钱没有收回来,自己也是债台高筑。

饭馆老板倒完苦水后,本想着宋鱼水能网开一面,但宋鱼水却说:“你有难处,那个菜农就没有难处吗?他辛辛苦苦奔波了一年,却一分钱都没有拿到,这能说得过去吗?他的钱你必须还,以前的债务,你得向原先的承租人去追要。”

最终,这个案件被很快审理,宣判结果出来后,菜农顺利拿到了那笔钱,一边流泪,一边给宋鱼水下跪,不停地说:“谢谢你,你是我的大恩人啊!”

这一幕,让宋鱼水终生难忘,也让她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为老百姓主持公道!

第二年,宋鱼水和助手远赴广东深圳,给一个被告人送法院传票。这个被告人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仗着自己钱多,态度非常嚣张,不仅要求宋鱼水她们脱鞋进门,而且还口出狂言说:“今天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别想离开这里!”说完,又叫来几个大汉,堵在门口。

尽管做法官没几年,但面对这种场面宋鱼水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冷静地说:“这位先生,案子已经很清楚了,今天是我们给你送传票,如果你还想把事情闹大的话,恐怕下一次来的,就是拘捕你的警察和手铐了!”

在宋鱼水的强硬态度下,这个老板也软了下来,撤走了门口的大汉,笑着说:“两位法官,刚才都是开玩笑的,说实话,这案子我是真不懂,如果两位法官不嫌弃的话,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啊?”

宋鱼水就给他讲解起了案情,整整两个小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这个老板讲清楚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老板听完后,恍然大悟,立刻掏出笔,在传票上签好了自己的名字。

临别时,他又对宋鱼水说:“宋法官,您刚才的讲解,我真是受用不已,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宋鱼水笑道:“行了,大老板,有空就去多学学法吧,那之前的‘玩笑’就能少开一些了。”

因宋鱼水一直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她的亲戚、朋友、老乡,就对她的“不近人情”非常不理解,总觉得亲戚朋友之间能帮一点是一点,但宋鱼水说:“我们身为法官,如果知法犯法,监守自盗,怎么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呢?”

2000年,宋鱼水升任北京海淀区法院经济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后,就遇到了一桩棘手的案子。

在这桩案件中,原告是山东老家过来的亲戚,他知道宋鱼水升了官,如果请她审理这桩案件,自己肯定能获益不少,因此,在案件审理开始前,他就找到了宋鱼水,又是送礼,又是嘘寒问暖,总之,就是想让宋鱼水帮帮忙。

宋鱼水听完后,开门见山地说:“叔,我明白您的意思,您就是想让我在这桩案子中多帮帮您。但我实话跟您说,案子得按照法律程序走,该怎么样还得怎么样,叔,您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做事不能昧着良心,您说是这个理吧?”

宋鱼水的一番话,让这位亲戚颇为惭愧,不好意思地说:“活了大半辈子,还不如你一个妮儿明白事理啊,你说得对,这事儿啊,就按照那个法律程序走,我听你的!”

从1989年8月参加工作起,宋鱼水已经在法律战线上奋战了3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金法槌奖、最美奋斗者、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法官”。

感动中国教师事迹及颁奖词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9位用户喜欢。

李桂林 陆建芬——烛照深山,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

事迹: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9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阿来: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阎肃写下这样深情的评价: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颁奖辞: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感动中国的事迹作文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1983年,空军来到枣阳一中招募飞行员。招飞考试中,聂海胜的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部顺利过关,考入长春飞行学院。

聂海胜被录取后,金邦才才恍然大悟,他有当飞行员的潜质:平衡能力强。金邦才介绍,学校附近田地里有一根灌溉管,长10余米,宽度只能容下一只脚。别的同学走几步,就会失去平衡,跳进田里;张开双臂的聂海胜每次都能走完,而且通过时间越来越快。

同学刘为众也认为,聂海胜的平衡能力强,是为飞行而生的人。“我觉得他的平衡能力超强,有天生的原因,也离不开刻苦训练。”

刘为众和聂海胜一同考入长春飞行学院。6月17日,刘为众向上游新闻记者介绍,彼时,训练设备不如现在先进。训练时,手和脚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渗,聂海胜从来不叫苦。他和聂海胜开的是歼击机,对平衡能力要求极高。1985年,他因为平衡能力欠缺,只好转业。但聂海胜还留了下来,还是同行中第一个单飞的人。

公开报道显示,聂海胜驾着歼击机飞向4000多米的高空时,只听座舱外“砰”的一声爆响,发动机停车了。瞬间,飞机转速、高度下降,舱内温度急剧升高。他一边镇定地向地面报告,一边试图排除故障。所有的办法都尝试过了,飞机还在下坠。这时,地面指挥同意他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开回来。

他试着让飞机滑行,但因距离太远没有成功。此时,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动一下都很困难。最后,他不得不按下弹射开关,此时他已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他睁开眼,自己已落在稻田里,飞机摔在离自己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着火了。

后来经查明,事故原因是发动机压缩器上的叶片出了机械故障。鉴于聂海胜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处置险情,想尽一切办法挽救飞机的勇敢精神,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三等功。

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和精神作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就在昨天晚上,CCTV1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年度评选晚会。这一刻,大家的眼泪都止不住的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落,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实在感人,也同时令人敬佩。

在这十位获奖者中,他们的行为都感动着我们……可是我感觉刘盛兰爷爷最值得我去写。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给予人间大爱。

刘爷爷帮助的都是寒门学子,他每月寄走的钱,是他每月开销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可能有人会误认为刘爷爷生活比较富裕,但实际却恰恰相反。他每日三餐也很凑合,要不就是邻居给送点儿,要不就是去菜市场捡一些别人不要的菜叶子,总之,他为了赞助寒门学子,必须攒钱。

既然刘爷爷家里生活情况也不好,为什么贫困学生还要收他的钱呢?这不是因为不知道嘛!刘爷爷从不向他们透露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其他事情。所以有些同学在回信是称呼他为“刘阿姨”、“刘奶奶”。

直到20__年,那些孩子们才知道了刘爷爷的情况,他们为了报答爷爷,在他90大寿那天为他过了生日。那是刘爷爷第一次穿上新衣服,也是他第一次吃这么好的饭菜。

刘爷爷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爱给予需要帮助的人。到现在,他已经捐助了大约一千位学生,捐助善款大约一百多万。刘爷爷的行为令人称赞,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韩素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96位用户喜欢。

韩素云,女,1961月9日22日,韩素云出生在山东济宁市梁山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是一个挑起家庭重担,默默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的好军嫂,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9月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韩素云的事迹虽小但实在、感人。她初中毕业后开始务农,1983年初,与倪效武定了亲,当年10月在她的鼓励下倪效武参军到了边防。作为未过门的媳妇,素云经常去看望老人,农忙时帮着种地、收割,后来,不顾别人议论,搬到倪效武家住,替夫在家照顾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奶奶,得慢性阑尾炎的父亲和有神经性官能症的母亲,帮当矿工的哥哥照顾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的嫂子,照顾眼睛半盲的弟弟和正在读小学的一对双胞胎妹妹。其中艰辛只有自知,外人可能无法想象,就这样,素云在倪家住了3年多,还用自己多年劳动的心血,为倪家盖了两间新瓦房。1989年夏天,她感到大腿有时像针扎一样的疼痛,两条腿弯不下来,为省线没有及时看病治疗,忍病痛继续劳作,直到1992年春天,她带着女儿到麦田里套种棉花,一下子倒在麦田里的时候,才在家人的劝说下,到部队医院检查治疗,才发现得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为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还欠了2000多元的债......正当她对治好病有些丧失信心的时候,倪效武所在部队的战友被她无私的精神所打动,写了一篇报道并刊登在《广西日报》、《羊城晚报》上,军营和社会向她纷纷伸出了温暖的手,帮她治好了病。

1995年1月5日,韩素云作为“爱国拥军先进集体报告团”的主要成员,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作了9场报告,笔者有幸也含泪听过一次她的报告,身为感动,她的模范事迹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外界评价她是用最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凯歌;她用最无私的精神,折射出时代最可贵的品德,在爱的名义下,书写忠诚的力量,她是让一个时代为之感动的“好军嫂”。

感动中国邱少云事迹心得体会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有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战士——邱少云。在经过半小时的烈火焚烧,他如同巨石一样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读完了课文后,我已被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同志身上的,而邱少云同志被熊熊烈火包住整个身子的时候,他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而我呢?只是擦伤一点,被烫伤一下,已经“哇哇大叫”了。可是邱少云同志被一团烈火活活烧死,这不是比我们那些擦伤或烫伤更加痛苦吗?更何况他被烈火焚烧时是一动也不能动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我们只要受到了一点委屈,就到父母面前告状。要是受了点小伤,父母更加疼爱。邱少云呢。他在潜伏中宁愿忍受烈火焚烧的痛苦,也不动一下,也不叫一声。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忍不住动一下或叫一声,敌人就会发觉,整个潜伏部队就会受到重大的损失。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真是受益非浅。我们要向邱少云烈士那样严格遵守纪律,做一名严于律己的好学生。

感动中国人物翟志刚作文素材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8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着陆,三位宇航员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终于安全返回到陆地。

在此次航天任务中,翟志刚和王亚平成功完成了出舱活动,为女儿“摘星星”的王亚平是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完成出舱任务。

而翟志刚2008年,在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就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空间出舱的任务,也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更是被称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其实早在1965年,就出现了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当时来自苏联的列昂诺夫在天空仅仅停留了12分钟就返回座舱。

当时我国在航天计划中,已经把这个目标提上了日程。

但在当年我国航天技术比较落后,直到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后,我国才开启了出舱计划。

在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任务中,翟志刚通过层层选拔,成功担任飞船指令长。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身穿“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完成了中国空间出舱的任务,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拥有出舱技术的国家。

看似光荣的背后,所有航天员背后的付出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翟志刚第一次出舱时,也惊险万分。

后来翟志刚回忆,首次出舱时,眼前的景象足以震撼自己,他所看到的地球悬在太空里,翟志刚还开玩笑说,当时看着地球,害怕地球也飘走了。

当时我国首次执行太空出舱,全世界的焦点都在此,但是当时却有一个小插曲。

舱门无法打开,据刘伯明回忆,当时翟志刚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舱门并没有打开。

在当时如果舱门打不开,任务是一定完不成的。最终两位航天员用一根撬棍艰难地撬开了舱门。

舱门的问题解决后,另外一个意外又接踵而来,轨道舱发生了火灾警报。

在当时出现“火灾”警报对他们而言是致命的,但刘伯明询问翟志刚是否出舱,翟志刚坚定的决定出舱。

后来就出现了翟志刚在太空中手举五星红旗的画面!

“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实际上,翟志刚的任务是要先取回试验材料,再展示红旗,但在当时,他更改了流程,首先展示了五星红旗。

后来翟志刚回忆到,选择先展示红旗,就算他们回不去,也要让中国的国旗飘扬在浩瀚的太空中!

殊不知,在那一刻,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美国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就是在机舱内出现火灾,被大火活活给烧死的。

飞船出现火灾是太空中最可怕的事情,不过庆幸的是,当时神舟七号只是报告了火灾警报,他们当时检查了设备,并没有发生火灾。

事后经过分析,轨道舱内的火灾警报并不是设备故障,只是虚惊一场。他们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出舱任务,并安全返回。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

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全家靠母亲维持生活,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在翟志刚兄弟姐妹6个人的上学问题上,却毫不含糊。

母亲靠着卖瓜子养活着一家人,生活很不容易。

翟志刚很能体会母亲的不容易,每次放学都会去帮母亲卖瓜子,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母亲将这6个孩子全都送到学校,直到高中毕业。

翟志刚上初中时,就有了一个当飞行员的梦想,他努力学习,直到1985年空军招飞,翟志刚偷偷报了名,临走时才告诉家里人。

翟志刚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安全飞行950个小时,更是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在1996年我国招募首批预备航天员时,翟志刚毫不犹豫报了名,并经过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1998年1月5日顺利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航天员在备战任务时,有一个训练项目是失重水槽训练,航天员需要穿着近160多公斤的训练服在水下进行模拟失重的训练,这个训练及其消耗体力,而且难度也极高。

每次水下训练长达三四个小时,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项训练,不论训练多苦,航天员们都能坚持下来。

2003年,翟志刚正在为神舟五号备战训练时,母亲因劳累过度突然卧床不起,兄弟姐妹为了让翟志刚安心训练,一直瞒着他母亲重病的消息。

同年10月份,翟志刚才知道母亲重病的消息,等到他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并在母亲墓前立下誓言,一定要完成飞天梦想,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最终翟志刚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国家的强大才有了“太空漫步”的胜利,背后更离不开航天员们的努力。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事迹素材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6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一个黑色的星期五。

钱伟长,为中国人熟知的科学家,“三钱”中的最后一位,7月30日在上海走完了98岁的一生。

这位爱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犹如一条大江,时而浩荡,时而曲折。像很多同辈的中国科学家一样,钱伟长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科学救国的道路;国家的需要,永远是他事业的指南针。战争的苦难,或者政治厄运,始终没有压倒他。

晚年,他成为了大学校长和热心的教育者。培养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为民族开拓未来,是他最后岁月里牵挂的主题。

钱伟长的传奇人生,是一代中国学人希冀和奋斗的缩影。

弃文从理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

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10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流。

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

谁能料到,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九一八”事变。侵略,以中国军队的退让告终。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

他想转到物理系,于是几次跑去找系主任吴有训。这让吴有训为难了——钱伟长的数理化实在糟糕。禁不住钱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钱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但一开始效果很不好,每周课堂测验,他一连七个星期都不及格。

物理系第一学期的课程中,由吴有训亲自讲授普通物理。他劝钱伟长:不要上课只顾记笔记,重要的是仔细听讲,力求当堂听懂,课后用自己的语言择其关键简明写出。吴有训知道钱伟长的英文底子薄,特地找来一本中译本物理讲义,便于他查阅。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拿到八十多分,得到了以严格著称的吴有训的认可。

在清华物理系的四年,钱伟长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底子。当时物理系教授周培源、萨本栋、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五位,每一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系里经常有研讨会,时有欧美著名学者诸如玻尔、狄拉克、郎之万等人,来访问演讲。学生们有缘与大师交流,洞悉了物理学最前沿的景观。在吴有训、叶企孙等老师的鼓励下,钱伟长还选学了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近世数学、化学分析诸学科。

1935年钱伟长本科毕业,毕业论文是与同学合作的《北京大气电的测定》,是年六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物理学年会上宣读。这是中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也是钱伟长开始科学研究的开端。

毕业后不久,中央研究院南京物理所招考一名实习研究员,钱伟长前往应考,被所长丁西林录取。同时他还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导师仍为吴有训教授,主攻X光衍射。

感动中国人物林浩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直接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灾难发生后,全国人民的心都与灾区联系在一起,人们组织救援队,捐赠各种重要的物资送往灾区,这真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的破坏性非常强,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很多房屋顷刻间就倒塌了,很多人都没来得及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最终都被埋下废墟下面。在灾难面前,人们表现得非常坚强,并没有因为一场灾难而被摧毁心中的信念。

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人不惧危险,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人。身处灾区现场的人们,同时也在参与救援行动,比如今天要说到的这位救人小英雄林浩。汶川地震发生那年,林浩刚满9岁,当灾难发生后,他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一个人救了全班的同学。重建家园后,林浩还曾立志考清华大学,如今怎样了?

林浩,1998年出生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地震发生那年,林浩还在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林浩与其他的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但是由于地震来临的太突然,他和同学们都没来得及撤出,全都被压在废墟下面。林浩此时并没有因此慌张,而是沉着冷静地应对这一场灾难,他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先是确认大家有没有受伤,然后再稳定大家的情绪。

在废墟下,林浩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且还能够引起救援队的注意。有的女同学因惊吓过度而哭泣,林浩还不断安慰她们,稳定她们的情绪。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挣扎,林浩终于从废墟中爬出来。可是同学们还被埋下废墟下面,林浩并没有直接逃离灾区现场,而是再次钻到废墟下面展开救援。

经过艰难的救援,林浩将同学慢慢背出废墟,他还让能够自由活动的男同学,自己尽量慢慢爬出废墟。在救援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和上半身都受伤了,并且渗出鲜血,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救援。最后,在林浩的带领下,同学们终于成功获救,他一个人救了全班的同学。事情发生后,林浩被人们称为“小英雄”。那一年正好是北京奥运会,林浩还因此被选为开幕式的旗手。

如果大家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大家肯定不会忘记手举国旗的那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奥运历史上最高的旗手姚明,还有一个就是奥运历史上最矮的旗手林浩。两个“巨人”引领着中国代表队入场,虽然林浩当时还是一个小孩,但在如此盛大的仪式中,他一点都不怯场,那一份镇定让人感到惊讶。或许很多人当时都不知道为何有一个小孩参加开幕式,并能与姚明同举国旗出场,若你得知林浩的事迹,便不会觉得奇怪了。

林浩还多次接受媒体的采访,有人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林浩的回答显得很稚嫩,但非常坚定,他立志要考清华大学。汶川地震一周年后,林浩公益工作室正式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管下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基金会还设立“林浩爱之链专项基金”。央视少儿频道的著名主持人鞠萍和著名导演杨亚洲还是基金会的顾问。2009年,林浩在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双百”人物中年龄最小的人物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入选了《环球时报》影响世界的20位少年。

虽然林浩说立志想要考清华大学,但由于他一直参加各种活动,很少有时间回到课堂学习,导致他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在成年后,林浩也作出决定要进入影视圈,并且一直从事公益活动。2011年,林浩还参拍国家形象片,与姚明、李嘉诚、甄子丹、袁隆平等人一同登上宣传片的荧幕。自此之后,林浩还参演过很多电视剧,比如《我的特一营》、《情笛之爱》、《爱心小天使》、《护士站的故事》、《大爱人间》等。

现如今,林浩一直都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中,他通过接拍影视剧、公益广告,义卖个人公益唱片等方式,将所赚到的钱基本上都无偿捐给基金会,然后捐助到有需要的地方。尽管林浩没有考上清华大学,但他的行为事迹也令人敬佩。

关于感动中国好人物的事迹演讲稿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心头跃动的,是灵魂的音乐,是生命的音符。

刘伟,一个追逐梦想的男孩,十岁那年的一次事故,让他失了双臂,打碎了他成为足球运动员的梦想。上天不让他自由飞翔,他就给自己插上隐形的翅膀。于是,汗水托起了他的身形,坚忍成就了他的力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还想着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的刘伟又被厄运纠缠,病魔夺走了他继续运动的梦想,却束缚不住他拼搏的心。他又开始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失去了双臂,他就用双脚弹钢琴,他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诉说奇迹。《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一曲《梦中的婚礼》震惊全场;而后,他又走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中国男孩的传奇。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他用奋斗演绎精彩,用梦想点亮人生,用伟大的精神铸就不朽,用伟大的感动温暖人心,用灵魂的音符演奏生命的旋律。刘伟,是坚强中的感动。在我们身边经常有一些人会因为遇到了挫折而心灰意冷,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要知道,经历风雨,才会绽放最绚烂的彩虹;承受磨难,才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刘伟的事迹让我感动,让我沉思。这些年来,我学过画画、学过舞蹈、学过钢琴,然而每一次学着学着,就感觉越来越难,于是我厌烦了,放弃了。现在,想到刘伟,我脸红了。我深知,感动更需要行动,现在我已经开始了漫漫书法之路,这一次,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

优秀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感动中国信息

  • 感动中国林秀贞事迹(5篇范文)
  • 感动中国林秀贞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林秀贞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林秀贞视社会责任为己任,模范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3 ...[更多]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 ...[更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98人关注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 ...[更多]

  • 邢燕子感动中国事迹(7篇范文)
  • 邢燕子感动中国事迹(7篇范文)98人关注

    邢燕子1941年出生,原名邢秀英,天津人,中共党员,曾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据新华社报道,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 ...[更多]

  • 感动中国申纪兰事迹简介(5篇范文)
  • 感动中国申纪兰事迹简介(5篇范文)98人关注

    申纪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 ...[更多]

  • 感动中国观后感开头结尾(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观后感开头结尾(16篇范文)98人关注

    昨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这里的第一个人是为了做核试验,得了病在病床上还坚持用电脑查看资料,怕耽误了工作,坚决不手术,最后,因为病得太重而去世的院士,他叫林俊德 ...[更多]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16篇范文)98人关注

    伍淑清的爱国爱港情怀并非始於今日,而是发轫於心灵深处,彰显於大小事中。从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可以看出一斑。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 ...[更多]

  •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事迹材料范文(16篇范文)97人关注

    吴金印,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出生,河南省新乡市人,现任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注重发挥英模作用。吴金印18岁参加工作,26岁走上乡镇主要领导岗位,当了40多年乡镇党 ...[更多]

  • 高三生感动中国观后感(7篇范文)
  • 高三生感动中国观后感(7篇范文)97人关注

    1987年,莫高窟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梳历史、理保护、讲开放,在填写大量申遗材料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更为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