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8-24 16:30:03 查看人数:99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493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01人
陈景润的故事 519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57人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1138字 9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51人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491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0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118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70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714字 1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45人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1245字 3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73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1652字 29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15人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3986字 67段 14分钟 22分钟 31分钟 145人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2129字 9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283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258字 2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82人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1521字 17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161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404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79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237字 11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13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519字 8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82人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512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50人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1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是当代著名的数学家,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发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实,陈景润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很好。1933年5月22日他出生于福建省。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丰富多彩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21岁的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66年他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1973年他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从数学家陈景润身上,我看到了他坚持不懈地攀登数学高峰的努力,看到了他为了科学研究而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辛勤汗水浇开的成就之花。

陈景润的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3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51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________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范文参考网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________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____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入党志愿书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__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__,唯一能代表__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__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4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45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景润于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四中任教;1954年任厦门大学资料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

陈景润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是一名邮政局职员,其母亲于1947年即过世。陈景润的父亲收入低微,加之家庭人口较多,故家境贫寒 [13] 。陈景润兄弟姐妹共4人,他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16]

婚姻家庭

1980年,陈景润与由昆结婚,两人育有一个儿子陈由伟。 [13]

刻苦钻研

20世纪50、60年代,清晨,陈景润从食堂打一壶开水,买几个馒头和一点小菜,回到他那6平方米的小屋(那时大家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差),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他收听对外英语广播,然后又干到深夜。有时停电,他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走进他的房间,除了见到一张木床、一个课桌、一把木椅,余下的就全是一堆一堆的草稿纸。他不看电影,不聊天,全部生活就是研究数学。 [29]

带病工作

陈景润很早就疾病缠身,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也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医生给他扎针,他不让往右手扎,因为他要用右手写字。同志们去医院探望,都劝他暂时放一放手头的工作,他总是摇摇头。到了生命的后期,他已不能握笔,不能清晰地发声,但他们用手势和含糊的语言,跟他的学生探讨数学问题。 [29]

捐献遗体

1996年,年仅63岁的陈景润逝世。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陈景润的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感动中国陈景润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4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20__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20__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52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推动了人类科技发展,成就了我们如今这个精彩的世界。

不过,这些人是科学界的天才,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怪人”,有很多与平常人迥异的行为,留下了很多花絮,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科学怪人”。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就体现出了数学方面的超强天赋,1949年考入了厦门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20岁的陈景润来到北京四中担任数学老师,不过,同学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数学老师,上课时羞羞答答的,像个大姑娘,不爱说话,只是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公式,简单说几句话又是福州方言,北京的学生根本听不懂。

后来,陈景润不得不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资料员,潜心研究数学。

不过,金子肯定是会发光的,华罗庚知道陈景润的情况后,就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陈景润这才如鱼得水。

很多人都知道,数字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1+1=2”的求证,这是数学研究的根本性课题,但是一直没有人能最终证实,陈景润就向这个课题发起了进攻。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可以简述为“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最接近的成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年仅33岁的陈景润,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数学大师。

不过,这一切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众所周知,科研是非常枯燥的工作,相比还有许多实验活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纯粹理论性的数学研究就更加枯燥乏味了。

陈景润的生活就是这样,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不仅不谈婚论嫁,就连理发这种事都觉得浪费时间。

那时候理发店只有国营理发店,数量少,人又多,理发的人去了都要排号,去得晚了,得排到几十号,要等好几个小时,这无疑是陈景润受不了的,于是他就干脆留起了长发,把理发的次数尽量降到最少。

因此,陈景润每次都是头发又长又乱,到了连同事们都受不了的时候,才不得不去理发。

有一次,陈景润在大家的“逼迫”下,不情愿地去了理发店,结果一取号,竟是“38号”,意味着至少要等好几个小时!陈景润肯定不会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就跑去了一家图书馆,等看会儿书再回去理发。

但是,陈景润一拿起书,就把什么都忘了,一直到天黑了,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他才依依不舍地往下书,一摸口袋,发现有一个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个“38”号的小牌子,他这才想起来,把理发的事给忘了!

不过,当时天已经黑了,别说是理发店了,就连图书馆都关门了,陈景润连家都回不去了。但是,陈景润没有失望,反而有些窃喜,可以不用去理发了,就继续坐下来看书,直到第二天早上图书馆开门后才出去。

理发毕竟还只是小事,在人生大事上,陈景润也嫌麻烦,一直到44岁了,还没找过一个女朋友,同事们给他介绍过好几次,他都说没时间,见都不见。

1977年,陈景润由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北京309医院,没想到,这次住院,竟给他意外解决了人生大事。

一天,一个刚从武汉军区调来的年轻女军医由昆,走进陈景润的病房,给他检查身体。陈景润一看到她,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他不知道这就是“一见钟情”,只是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个女医生,想和她多待一会儿。

陈景润虽然性格内向,但他也有非常直爽的一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于是,在一次由昆来检查时,陈景润就大胆地问:“由昆同志,你多大了?”

由昆回答说:“26岁了。”

陈景润又接着问:“你有男朋友吗?”

由昆一下子愣住了,她没想到陈景润会直接问这个问题,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陈景润急了,又问了一次,由昆只好摇了摇头,算是做了回答。

陈景润一看,竟高兴地脱口而出:“太好了!太好了!”

陈景润可是大名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大家关注的话题,因此,“陈景润爱上了由昆”立即就传遍了309医院,无人不知。

其实,由昆也早就对陈景润仰慕已久了,但同时她也是一位事业心很重的女性,不想被婚姻拖累自己的事业,所以对陈景润的求婚,她一直没有答应。

有一次,陈景润忍不住了,对她说了一句:“如果你不答应,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309医院的领导们知道后,也都给由昆做思想工作,最终让由昆答应了陈景润的求婚,两人于1980年8月25日正式结为了夫妻,当时,陈景润已经47岁了。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不幸病逝,享年63岁。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6个字,有6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中国的数学史上,有太多的数学家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痕迹。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发展壮大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无数的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献身于数学研究,凭借超强的毅力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数学家们的贡献,中国的数学事业才能有今天的璀璨,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值得今天的学子们学习。

刻苦钻研 全心投入数学

厦门大学海韵校区的校园里,摆放着一个数学伟人的雕像,经常引来学子们的瞻仰,这是“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雕像。

陈景润就毕业于厦门大学,他为中国的数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校园里放置一座他的雕像,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学子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他的父亲是省里邮政局的局长,母亲负责操持家事,因为家中算上陈景润一共有三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家中的三个孩子里,陈景润是最安静的,比起姐姐,他反而更加不喜欢说话。陈景润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外人看来,他十分沉默寡言。

到学校读书以后,陈景润的家里人意外的发现每一次考试他的成绩都特别的优异,特别是他的数学成绩。

1948年2月,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高中上春季班,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期间,陈景润的家里人发现他的确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而且他自己也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在数学这个科目的学习上。

沉默寡言的性格使得陈景润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们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的生活。

休闲的时候陈景润会一个人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只不过他看的书也大多都和数学有关系,像是《高等代数引论》和《达夫物理学》这一类的书籍,这些反而是让其他同龄孩子们感到头疼的书籍。

优异的成绩很快让陈景润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和对数学独到的理解。陈景润读高三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就向厦门大学数理系引荐了他,很快,他就被厦门大学数理系破格提前录取了。

不同于高中,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的几年里,更让陈景润受益匪浅。浓厚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及和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们,这让陈景润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大学生活里陈景润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拿来研究数学,他不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有关于数学的资料,就是在和同专业的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的演算数学题。

本以为可以在大学四年里继续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数学,但是还没有完成学业,陈景润就被派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了。

专攻学术 终遇一生挚爱

陈景润被整个数学界熟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恩师华罗庚的介绍。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陈景润发表过很多篇发人深省的论文,他的数学老师都屡次被震撼到,甚至很多的问题都不知该如何解答,后来陈景润就将一些论文拿去给华罗庚看。

陈景润对数学独到的见解立刻就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陈景润一直称呼华罗庚为老师。

华罗庚好像在陈景润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数学问题上。拿着一本数学资料,可以一整天什么都不做,看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1957年9月,因为华罗庚的介绍,陈景润去到了中科院进行研究工作。在中科院的这段时间里,陈景润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发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所有人的眼里陈景润都显得有些过分木讷了,只有在研究数学的时候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在中科院的几年里,陈景润更是将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演算数学题,研究数学题,经常是昼夜颠倒,或者就依靠着那个昏暗的煤油灯,一学就是一整夜。就是这样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次住院的经历,反而让陈景润遇到了一身的挚爱。

1978年,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来到309医院进行身体调理,就是在这期间,遇到了来309医院实习的由昆。

匆匆一眼,陈景润似乎就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这对于他这个一门心思放在数学上的人来说简直是终生难忘。

随即,陈景润开始追求由昆。虽然陈景润从来没有过追求女孩子的经验,有的时候支支吾吾半天都说不出来一句话,但是他真的把自己研究数学题的韧性都用在了由昆的身上。

只不过,一开始都被由昆委婉的拒绝了,也许是二人的年纪、工作等有太大的差距。

后来,陈景润便很直接的和由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还是会继续追求你的,如果你一直不打算答应,那我就一辈子都不结婚。”

由昆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会说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就算是再冰冷的心也会被感动的,就这样,她答应了陈景润的追求。

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由昆成婚了。从前把研究数学当作一生的使命的陈景润也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然而,陈景润与由昆成婚后第三年,陈景润遭遇了一场车祸,自那以后便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且病情一直不见好。

育有一子 也有数学天赋

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人欢喜得不得了。陈景润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陈由伟,取自己的姓“陈”,再取由昆的姓“由”,足以看出陈景润对妻子由昆的爱和对儿子的寄托。

陈由伟在性格上和陈景润很不一样,活泼开朗,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遗传了父亲陈景润的一些数学天赋,陈由伟在学数学上也很有天赋,但是少年陈由伟并不想变得和父亲一样,他想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陈由伟说,因为父亲是数学家的缘故,常常会有人打探自己的数学成绩。经常会有人问他,“你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吧?你的父亲是数学家陈景润。”

还会有人问,“你以后也要研究数学吧,和你的父亲一样……”或者是:“学校里的数学题对你来说都很简单吧。”常常有人问陈由伟这些问题,让他觉得有些难以回答。

陈由伟确实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是他还想选择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像因为父亲陈景润是数学家,自己就也要成为数学家。

陈由伟少年的时候,由昆和陈景润还给他报过一个数学补习班,但是陈由伟非常排斥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后来在陈由伟自己的选择之下,他报了一些有关于音乐和艺术的学习班,他不想被强制要求学数学。

对于陈由伟的这些选择,陈景润表示并不生气,他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他也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后来,陈由伟选择的是文科专业,去加拿大留学之后陈由伟选择了学习商科。

1996年,陈由伟15岁的时候,陈景润因为帕金森综合征而离开了人世。

而陈由伟只能带着丧父之痛继续升学读书,去加拿大学习了一年商科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数学成绩也很优异,他决定转去学习数学。

和母亲由昆商量了一番以后,陈由伟便转了专业,和父亲陈景润一样,他也是整日都泡在图书馆,翻阅数学资料。

虽然在数学上比一般的学生们要更有天赋一些,但是真正的把它当作一门专业来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每次考试复习之前,陈由伟都会拿出来一本《数论》慢慢翻阅,就好像父亲陈景润还坐在他的旁边给他悉心指导。

那里面记录了父亲的“陈氏定理”,透过文字似乎还能看到陈景润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埋头演算,每当这个时候,陈由伟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在异国他乡又充满了力量。

在加拿大学习数学的这段时间,对陈由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好在时常可以在图书馆受到启发。终于在陈由伟的坚持下,他拿到了数学专业的硕士文凭。

父亲陈景润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无数个努力的深夜里,似乎还能感受到他的叮咛和教导。

归国创业 选择其他行业

回国以后的陈由伟并没有继续深造他的数学专业,他想尝试去做更多不一样的事情,后来陈由伟还有过在银行工作的经历。

2019年,厦门大学88级的校友们举办了校友节,陈由伟也受邀前去参加,再一次来到父亲陈景润的母校,他内心颇有触动。

看到数学专业的同学们穿着写有“景润青年”四个字的志愿者红马甲,陈由伟更加感动,他也立刻加入其中,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

2006年,厦门大学在海韵校区放置了一个陈景润的铜像,以此来激励学子们以陈景润为榜样,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看着那个摆放在一侧的铜像,陈由伟就好像真的看见了父亲在对着自己微笑,他坐在铜像旁,把手搭在上面,和“父亲”合了一张影。

从加拿大回国之后,陈由伟起先一直在银行工作,之后又选择自己创业。因为由昆退休之前一直在北京的309医院工作,所以陈由伟认为自己创办医疗公司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一般。

而且,有任何医疗方面的问题,由昆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021年9月30日,陈由伟在“美亚柏科智慧大讲堂”上发表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归国以后的创业之路,以及自己是如何决定加入美亚柏科的,又是如何将美亚柏科建设的越来越好的。

很多人都知道,陈由伟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他也希望能凭借这个身份给听众带来更多的收获,这场演讲的主题叫《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我的美亚情怀》。

陈由伟谈到,“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太多,那个年代的艰辛显而易见,搞科研事业比今天要辛苦太多,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可即便如此,我的父亲还是将研究数学当成了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真的坚持了下来,这一点,令我受益匪浅。”

因为在陈景润身上学到了这种坚持和敬业的精神,陈由伟才一直在他的创业之路上走了下去。

另外,在陈景润和由昆的教导之下,陈由伟从小就知道要爱国,为国家做贡献。一直到今天,陈由伟都主张要实业兴国,坚持要用科技创新报国,用科技创新影响整个世界。这一点,陈由伟会告诉每一个加入美亚柏科大家庭的员工们。

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陈由伟也一直坚持要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来,美亚柏科紧紧的抓住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它们投入研发,且发展效果甚好。

早在2021年,美亚柏科就成功跻身了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在2022年的时候,美亚柏科还跻身“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的名单。

结语:

陈由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既要学习自己父母身上的亮点,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陈景润和由昆教会了他要有恒心,有毅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更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更重要的是,陈由伟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2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82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样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向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但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这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先,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此刻,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日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样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但是没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向看到第二天早上。但是,这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但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样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样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刻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立刻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21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要问起读书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第一个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当年,阅读了著名作家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真的是热血沸腾,这位可敬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陈景润因此也成为我们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典范和英雄。

因此,在这个清明期间,特意来到北京门头沟万佛华侨公墓内,瞻仰最崇敬的科学家陈景润先的安息之地。

清明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无数人缅怀先贤,静心感受前辈的精神,寄托着对先人的崇敬和哀思,正是这每一年的缅怀,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每一年的祭奠,都能让人们在这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春天的万佛华侨陵园景色秀丽,湖光山色,人称此地凭禀戒台之威严,遥承潭柘之涵秀,常有紫雾生腾环绕,陈景润的墓碑非常有特色,两块非常大的大理石,一红一白,分别铸成的两个大大的数字白色的“1”和红色的“2”。

代表的是陈景润在1973年3月2日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有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因此,在他墓后面,种有一颗这样的树。

陈景润先生出生在战乱时期的1933年,福建省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在那个时期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陈景润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小小的陈景润性格内向。生活沉闷也就养成了他沉闷的性格。

陈景润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而且天赋很高,高中时期就因为突出的数学理科成绩被当时有名的厦门大学成功录取了,陈景润就顺利进入了厦门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后来就遇见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当年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自己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带着对“1+1”冲刺而未竟的遗憾走了。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陈景润的学术成就在今天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为了数学研究,甘于清贫、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学探索、执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学精神仍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每到清明节期间,许多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他的墓前,缅怀这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陈景润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1933-1996)

福州仓山城门镇胪雷村人。中国著名数学家。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3月19日逝世。

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20世纪50年代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60年代以来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证明了命题“1+2”,将200多年来人们未能解决的哥德-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结果被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又对此作了改进。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3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__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但是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向拔尖,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__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期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__5000年礼貌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必须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十分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向到初中毕业,都持续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__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__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__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50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了华罗庚的结果,因而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调到了中科院数学所。此后,陈景润认真研究中外数学家的优秀成果,在若干数论问题上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发起挑战。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陈景润信息

  •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
  • 数学家陈景润的励志故事(16篇范文)99人关注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陈景润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圆内整点问题》的论文,改进 ...[更多]

  •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
  • 陈景润勤奋刻苦的事例(16篇范文)77人关注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 ...[更多]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
  •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16篇范文)43人关注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 ...[更多]

  •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16篇范文)
  • 陈景润的简介和主要事迹(16篇范文)42人关注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