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6-05 16:30:03 查看人数:2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 509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73人
感动中国杨根思故事 1735字 21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81人
疫情防控感动事迹小故事 539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26人
感动中国故事观后感 602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77人
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事迹和故事 427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75人
教书育人感动中国故事 946字 5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94人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1118字 7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04人
感动中国邓稼先的故事 522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53人
感动中国雷锋人物故事 980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35人
感动中国张海迪励志故事 718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5人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580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07人
感动中国焦裕禄人物故事 717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57人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故事 845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66人
林巧稚的故事 1568字 22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133人
感动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689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26人
杨利伟优秀事迹故事 772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28人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__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作为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拔除穷根,是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原下庄村四周高山绝壁合围,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20__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其中,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1344.56元),让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观。20__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坚守偏远山村43年,毛相林带领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20__年以来,他培育“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带大家走上致富路。20__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__年,下庄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感动中国杨根思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35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一.用长矛夺枪,首获“战斗英雄”

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羊货郎店(后改为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生活。幼年失去双亲,10岁当了放牛娃,12岁就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这让饱受生活磨难的杨根思对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深恶痛绝,心里非常渴望得到翻身解放。

其实,杨根思的原名叫羊庚玺。1944年3月,当苏中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扩军时,羊庚玺以五官乡基干民兵的身份加入了新四军。但在新兵登记时,部队工作人员将羊庚玺误写成杨根思。杨根思认为这个名字不错,就以错就错,从入伍起正式运用了此名。

参军后的杨根思首次参与作战,所持的武器只是一根长矛,任务是攻打国民党守军的一个据点。在与敌人短兵相接时,他仅通过几个回合,就用长矛刺进了敌人的心窝,获得了参军后的第一杆枪。

战后杨根思的勇敢行为受到了排长的表扬。从此,杨根思随着新四军南征北战,因其作战勇敢,他的职务从班长升任到连长,并从此开通屡立战功的通道。

1945年6月上旬,在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作战中,杨根思奋勇当先,仅用两枚手榴弹就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为新四军开辟了进攻道路,他因此被评选为团战斗模范,也第一次立了功,同年11月杨根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杨根思的脸被子弹击中,血肉模糊,在班长的指挥下,蒙着眼睛的杨根思扔出去2颗手榴弹,竟然精确地命中目标,最终他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在这场战斗之后,杨根思首次获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

二.“爆破大王”被授“人民英雄”

得了“战斗英雄”称号后的杨根思并没有停下其“战斗英雄”的步伐。

1946年10月13日,杨根思负责把拉雷送到国民党守军碉堡下,因为拉雷受潮影响,他送上去的拉雷二次都没有“反应”,杨根思又从营部领回第三颗拉雷,再次送上拉雷,只听一声巨响,前两次送上的拉雷和这次的拉雷同时爆炸,国民党守军的碉堡被炸掉了一半,杨根思和战友们冲进浓烟中,攻克了敌人碉堡。战斗结束后,团授予杨根思“爆破大王”的光荣称号。

1947年1月,在齐村战斗中,时任9班副班长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冲到大碉堡前,放好后正要拉弦,猛然听到碉堡里的敌人正吵嚷要投降,而领头军官不同意。

杨根思当机立断,抱起炸药包跳入交通壕,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大喝一声:“缴枪不杀,谁敢顽抗,通通报销!”说着,就做出要拉弦的姿势,一看这阵势,碉堡内近一个排的敌人都乖乖地爬出来缴枪投降了。战后评功时,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三.成抗美援朝烈士后,感动了志愿军与全国人民

由于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在1950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由上海到北京光荣出席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还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接见,并于10月1日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典礼。

1950年10月,杨根思毅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29日,他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杨根思成为烈士后,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在后来的临清江反击战中,就出现了3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那就更多了,出现了有名有姓的,包括黄继光在内的总共有6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这足以见得杨根思烈士的无穷魅力。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杨根思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1951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杨根思同志追记特等功,授予他“特级英雄”称号,1951年12月11日命名其生前所在的连为“杨根思连”。

2009年9月14日,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9月25日,杨根思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杨根思获得上述名誉称号真是名副其实啊!他的英雄事迹将激励着全国人民奋发上进,争做英雄豪杰!

总之,杨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迹证明了一个道理,即战斗英雄决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英雄们平时积累与升华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应该学习杨根思烈士,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关键时刻敢于将其精神升华为英雄行为的大无畏品德,争取做一个奋勇向前,随时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生命的勇敢战士。

疫情防控感动事迹小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不聚集、不聚餐、禁红事、简白事,不串门、不打牌、互提醒、共监督……”2月16日一早,潜江市高石碑镇来麟村纪检委员孔祥海拿着小喇叭,走村入户宣传疫情防控。连日来,孔祥海带着2名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张贴疫情期间村规民约600余份。

孔祥海不仅是村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还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在潜江,像他这样在一线战“疫”的乡村纪检干部有424名。

疫情防控,乡村是前沿阵地。去年来,该市纪委监委在高石碑、杨市等镇(处)探索实行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三合一”。如今疫情当前,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村级“三合一”人员的作用,引导其当好疫情防控“宣传员、监督员、劝导员、信息员”,第一时间监督、发现、汇报基层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成为乡村抗疫一线的“哨兵”。

2月12日,周矶办事处荆桥村纪检委员陈睿在巡逻中发现有村民聚集打牌,随即上门耐心劝导,并及时疏散。陈睿说:“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出现群众聚集打牌现象,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隐患,必须坚决制止。”

与陈睿一样,该办事处21名村级“三合一”人员主动深入村组、塆台、楼栋,对群众扎堆聊天、打牌、举办红白喜事等聚集性行为进行劝导。

据统计,自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潜江424名村级“三合一”人员累计劝阻红白喜事800余起、串门人员5000余人次,积极配合村“两委”对返乡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及登记3万余人次。

感动中国故事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2月17日下午,《感中国人物》的颁奖典礼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人是段爱平。

段爱平基层村官,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奉献自己,随着时光地雕刻,脸上已显示着道道皱纹,患了癌症的她,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并没有被打败,她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永远留在村民心中。以前,段爱平在一个薪水较高的地方工作,慢慢的,自己积累了百万财产,但是,她并没有花费在自己身上,全贡献给了村民,如今,她已经无家可归,在居民家中生活。

在视频中,有两个镜头让我难忘:一是在段爱平修学校之前的学校,破破烂烂,房顶还破了一个洞。第二是修后的学校,水泥砖搭成的房子,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干净的课桌在教室里。

献给她的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的确,段爱平所在的村庄正在一步步发达,她的积蓄却在一步步减少,曾经当过一会儿“富翁”的她,已经成了穷光蛋。她一心为民,不顾一切地帮助村民,她伟大的形象也已经刻画在了村民心中。

我觉得,段爱平一秉至公的行为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一份份爱心,她也说过,她奉献出去的爱心,村民们也用实际行动一一回报。段爱平虽说已经很穷了,但我认为她依旧是一个“富翁”,她有无数个爱心已经“发放”,还有无数个爱心在等待,她有用不完的爱心。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

教书育人楷模感动事迹和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梁攀,男,汉族,1997年3月生,共青团员,大专学历,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教师。

2019年8月27日,梁攀身披五星红旗站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领奖台上,捧回中国电子技术项目首枚金牌。技能报国是他__、不懈奋斗的最好佐证。8年前,他中考失利,开始跟着亲戚四处打工。打工经历和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迫使他重新思考人生。进入技工学校“充电”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从电子技术门外汉,到全国选拔赛与国家集训第一名,再到成为国家队正式选手,最后成为世赛冠军。他深信:“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但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历经7年,心怀梦想,一路追光,这是金牌与荣耀的故事,也是他用奋斗定义人生价值,在奔跑中抵达新远方的故事。

2015年获第四届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中心赛电子技术项目二等奖;2016年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电子技术项目第四名;2018年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电子技术项目第一名;2019年代表中国参赛并获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入选“重庆英才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2020年获评2019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教书育人感动中国故事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方宣平,男,现年56岁,上犹县社溪乡人,现在杰坝乡中洞教学点任教,自1981年来到杰坝乡中洞小学任教以来,三十年如一日,一直用朴实的心灵和执着的追求谱写着一曲曲扎根山区、乐于奉献的山乡赞歌,让青春和生命在大山深处闪光。

“我自己的事小,学生的事可是大事,学生的学习怎能耽误?”

1981年,正直壮年的方宣平放弃了家乡舒适环境,告别了妻子儿女,从上犹县社溪乡来到崇义县杰坝乡长潭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杰坝乡地处崇义最偏远的山区,距县城近50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初的学校是曾经的养猪场,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现年56岁的方宣平却将这里的山山水水与学生铸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一口气扎根32年。1998年的一天,方宣平老师得到了妻子病危的消息,当他急急忙忙赶到上犹家里的时候,亲爱的妻子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没有打到我们坚强的汉子,稍微处理好妻子的后事之后,又赶回了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学校。“我自己的事小,学生的事可是大事,学生的学习怎能耽误?”这是方宣平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妻子的过世,让原本完好的家庭变得不再完整,压在方老师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家人的生计,尤其是还有上学的儿女,无人照顾,只好把他们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在作文《狠心的爸爸》写道:“爸爸,你是一个狠心的爸爸,别的孩子有爸爸来接送,有爸爸妈妈陪着散步,试卷上有爸爸的签名,我是多么羡慕啊!可是你呢,一个学期在家的时间有几天,我想和你说说话都是那么难啊!爸爸,你能多陪陪我吗?”每当想起这些话,他也曾想过回家,去照顾年小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尽到一个做父母和做儿子的责任,泪水也曾模糊了双眼,但是擦干眼泪后,走向讲台的步伐依旧坚定。

“我喜欢中洞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曾经,在村人的眼里,方宣平也许就是一个“怪人”。1981年,方宣平只有24岁。如花的年龄,却被困在一个离家一百多公里外的小山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走出大山,去外面闯荡,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但看到当时村子里80多名孩子渴求上学的眼睛时,他的心颤抖了。他想都没想,扛着铺盖卷儿回到中洞村做了一名教师。曾有几次,乡里考虑给他换个条件好的学校或者调到乡中心小学任教,但方宣平推辞了,他说:“我走了,谁又能安心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苦就苦我一个人吧,我喜欢这里的孩子,我愿意在这儿做一辈子的老师。”

陈景润的数学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__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__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__,唯一能代表__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__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__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感动中国邓稼先的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感动中国雷锋人物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0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1960年1月8日,雷锋和新战士们一起,乘火车来到营口车站。这时,月台上锣鼓喧天,口号阵阵。新战士一走下火车,老战士们就立刻迎上来,热情握手,问寒问暖,争抢背包……

雷锋被编入运输连手工艺新兵排,不久军事训练便开始了。

雷锋所在班的班长是个扎实、苦干的战士。他看雷锋个子小,力气不足,担心他的训练成绩。在开班务会议的时候,他提醒雷锋说:"小雷呀,咱们革命战士最讲互相帮助,你有什么困难可得吱声,别闷着。"雷锋高兴地回答:"放心吧,班长,我什么困难也不怕。"

真叫班长猜着了。练习投手榴弹,人家膀大腰园的新战士只要抓起教练弹,跑上几步,一撤手,教练弹就像燕子似的,打着旋儿飞得老远老远。可是,教练弹抓在雷锋手里,就有点沉重了。几天来,他费尽了力气,投一次,不及格,再投一次,还是不及格。班长再三向他传授动作要领,他左体会,右琢磨,整整练了一上午,胳膊甩得生疼,还是个不及格。

中午,他回到宿舍,心里十分不安。屋子里并不热,他额头上还是腾腾直冒汗。他想:一个人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成绩,当一名国防战士,连个手榴弹都投不好,像话吗?他决定加倍苦练,把一切休息时间都搭上,达不到标准,决不罢休!他一个投来投去,一连投了几天,结果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投越近了。这可真叫雷锋急得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

从班长的传授中,在大家的帮助下,他懂得投弹投得远,全凭臂力。因此,他投一会儿手榴弹,就练一会儿单杠。手握铁杠,刺骨冰凉。管它呢,他咬咬牙,练!练!练!,直到双手磨得再也抓不住杠子了,这才抄起手来暖一暖。他的衬衣被汗水浸透了,北风吹来,寒意沁入骨髓,他都不在乎。

实弹投掷的时候,新战士们集合在靶场上,按照命令,一个接着一个,掀开手榴弹盖,投进假设的敌人碉堡。

"雷锋就位!"指导员发出命令了。

雷锋的心呀忍不住"咚咚"乱跳。最了解新战士的心情,急忙跑过来叮嘱说“可别慌,沉住气,保准成功!"指导员呢,也投来鼓励的目光,好像说:"小伙子,勇敢些,功夫是不会白练的啊!"

雷锋答应一声,拧开手榴弹盖,把小铁环套在指头上,纵身一跃,跳出了堑壕,冲过一段开阔地,猛力一甩,只听"轰"的一声,手榴弹恰好投进了"敌人"的碉堡,得了个"优秀"。

靶场上所有的人都为他祝贺。他兴奋地咧着嘴笑了。他是多么高兴啊!多少天的苦练,终于得到了满意的成果。

感动中国张海迪励志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每次哼起这首曲子,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张海迪那坚强的“背影”。

张海迪是一个身残志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女孩子。她在5岁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成为了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士,可她却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迎着疾风骤雨,微笑着面对生活。

她靠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努力从事文学创作,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还积极参加残疾人活动,并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__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她的人生是风风雨雨充满艰辛的,可是在她的心中却始终有着一抹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她不断奋进,穿过层层黑暗。

我曾读过一篇张海迪的文章《口哨》。讲述她从小就被疾病夺去了健康,她幼小脆弱的心灵自卑过、怨恨过、愤怒过、失望过。当海迪终日孤独无可奈何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她从妈妈那学会了吹口哨,那带着一缕缕淡淡的忧伤和怅惘的口哨声使她忘记了痛苦,她用那美妙的口哨声和小鸟一起唱歌,在孤独中找到了童年的快乐。那悠扬的口哨声成了张海迪精神的寄托,也成了她心中的一缕绚丽的阳光。多么不容易啊!这股心中的阳光支撑着她度过每一个艰难的岁月。

与张海迪比较,我的人生要顺利优越得多。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还有一个幸福的家,生活中我不缺乏物质的享受,也不缺乏亲人朋友的.关爱,但偶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却容易退缩,遭受挫折时容易放弃,是的,我缺乏的正是张海迪心中的那抹阳光。我心中的阳光应该是张海迪,是她那坚韧不拔的性格;是她那乐观向上的品质;是她那勇于面对生活艰辛和对生活执着追求不放弃的精神。想到海迪身残志坚,笑迎人生风雨,就如同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扉,鼓舞我奋发向上。

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7位用户喜欢。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而且是首届中科院士中唯一的女院士,在战火时代的时候,林巧稚不仅保佑生命的降临,同时也完成了50万字的医学专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一生到底护佑了多少条生命?

林巧稚医生并没有结婚生育,因此没有留下后代,但是林巧稚的一生接生的婴儿共有5万多名,因此林巧稚还被众人尊称为“万婴之母 ”和“生命天使 ”,以及“中 国医学圣母 ”等称号。如果以此类推的话,林巧稚平均每天都可以迎接三名新生儿。接生5万多名小天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因此林巧稚也是值得被别人尊敬的,同时也被人们说成坠入凡间的天使。

林巧稚不仅是现代妇产科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者,是中国很多女性的榜样。林巧稚为中国妇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小林巧稚就想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但是在林巧稚的年代中,如果想成为医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林巧稚 ,林巧稚最终考进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林巧稚一直都是高居榜首,并且获得了文海奖学金。在毕业之后,林巧稚就一直处于医学事业中,并作出了很多伟大的贡献。

林巧稚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也想为国家的妇产科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林巧稚选择不结婚,因为结婚的话就肯定会面临着生育,这样的话就不得不分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想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创造更好的医学条件。

感动中国焦裕禄人物故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上有2位老人,下有6个儿女,焦裕禄和所有男人一样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他所生活的年代,工资几乎是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

1962年始为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被定为14级干部。时任兰考县委宣传干事的刘俊生回忆:“当时我是21级干部,月工资51.5元,焦书记级别比较高,有130多元钱。”

在此之前,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数年。工友张兴霖记得,焦裕禄工资有50多元钱,很多工人只有40多元,不过当时物价低,他们的生活相对宽裕。“工资低,物价也低啊,一斤猪肉才几毛钱,早饭吃油条、喝粥也就几分钱。”

无论在工厂还是当县委书记,焦裕禄都算得上“高收入阶层”,但焦家却经常吃不饱饭。“计划经济时代要凭票购物,粮票是按照职务、工种配给的,当时工人分粮多,干部粮食少。”焦裕禄任洛阳矿山机械厂一金工车间主任时的邻居张泉生回忆,“我一个月有59斤粮食,焦主任只有22斤,他家人口多,就那么点粮食怎么吃得饱啊!”他想给焦家点粮票,焦裕禄从来没要过。

有钱买不到,饿肚子也就罢了,蹊跷的是,如此高的工资,焦家却没有积蓄。焦裕禄回山东老家时,因为手头拮据,竟没能按家乡风俗给初次见面的侄媳妇包个红包。他去世后,除了常年佩戴的一块手表,没留下任何遗产。他的工资哪去了?

当年的兰考县葡萄架村大队会计孙世忠回忆,焦裕禄曾连续3个月在此调研,每天都交一斤二两的粮票和四毛钱作为伙食费。“好的时候能吃到馍,有时候就吃萝卜缨子、木薯干。”跟随焦裕禄下乡的刘俊生说,“他交的伙食费只多不少,碰到农民家里条件差的还会另给钱。”

原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人吴永富第5个孩子出生时家境困难,焦裕禄送去了10元钱;工人刘辅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点小米稀饭,焦裕禄把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类似的故事听许多人讲起,焦裕禄工资高却一穷二白,这种怪账只有老百姓算得清楚。

袁隆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平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总理”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林巧稚的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68个字,有2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一生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其中包括了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曾经回忆道:我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

根据医院记录荣幸得知,

我是由林巧稚大夫接生的,

我很感谢林大夫。袁老口中的林巧稚是谁呢?让我们来看看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林巧稚的爸爸林良英是一位读书人,曾经在新加坡留学过,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不贫穷也不富裕,不缺钱的人家。

幸福总是短暂的,在林巧稚5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很不幸得了宫颈癌,永远地离开了她,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妈妈的呵护和疼爱,失去妈妈的痛苦,像一根刺深深的埋在了她的心底,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生。

1919年,她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但是,林巧稚却不想就此一生,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她的心愿是当一名医生。

1920年,她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北京协和医学院对外招生,她兴奋地报名参加考试。在考试的这天,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差点让她错失良机,前几科的考试,她都心中有底,稳操胜券。但是在考最后一科英语的时候,有个女生因为中暑晕倒了,当时大家都忙着考试。监考老师又是一位男老师,抢救不方便,如果再拖下去,女孩儿就会危及生命,关键时刻,她也没想太多,直接就去救人了。女孩被救醒以后,她准备回到考场再答卷的时候,考试已经结束了。

当时,她很失落。即便其它科成绩都很高,但缺了英语的成绩,肯定会落后其他考生。而且协和医院在全国才招25名考生,可想而知当时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就在她失望至极的时候,一封来自协和医院的录取通知书竟然发到了她的手中,还有监考老师的信,信中写道老师赞扬她助人为乐,处理问题井然有序,绝对是当医生的好材料,于是协和医院看了她前几科的考试成绩,最后决定破格录取她。

林巧稚终于如愿进了协和医院,因为协和医院的考试非常严格,如果有两门不及格就被判定不合格,就会被淘汰掉。但是她很刻苦,很努力,拼命地学习着,在毕业的时候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有女生第一次获得的文海奖。

因为林巧稚的学习成绩优异,协和医院各个科室抢着要她。可是谁也没想到,她竟然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妇产科。

也许母亲的死,在她心里已经生根发芽。所以她要用毕生所学的知识,去挽救更多的母亲和孩子,她不希望缺失母爱的痛苦在别人身上重演。

林巧稚太优秀了,终于收到了协和医院的聘书,聘书的大意是:聘请林巧稚任我院妇科住院医师,但是任职期间不能结婚,更不能怀孕,如果违反就解除合约。

因为协和医院规定的是24小时工作制,院方的领导认为,女医生结婚生小孩会影响工作,所以规定女医生在聘任期间不能结婚,一旦结婚就示自愿解除合约。这份合约圆了林巧稚从医的梦想,但也让她永远失去了嫁人的机会和做母亲的资格。林巧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她热爱的医学事业上。

1939年,林巧稚去美国芝加哥留学深造,在留学期间,因为出色的表现,她的导师著名妇科专家艾蒂尔,想给她丰厚的报酬让她留校,但是都被林巧稚巧妙果断的拒绝了。

面对诱惑,她始终清醒并无动于衷,她心里想的是尽己所能回报祖国。

回国后她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攻克医学难关,换血疗法。用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第二件: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检查。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妇女觉得妇检是件不光彩的事,因此都不愿意去做。林巧稚费了很大的力,才推动了妇科检查,当时轰动了医学界。

第三件:为祖国培养新生力量。她亲自带徒弟,为国家培养出了很多名医。

可以这样说:是林巧稚推动了妇科的发展,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虽然一生未婚,却接生了5万多的婴儿,她一生无儿无女,却被人称为世上最伟大的母亲。

林巧稚是妇产科的泰斗,并一直以‘奉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她是人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更是医学界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永远铭记!

感动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潘建伟对于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潘建伟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发展了完善的理论之后,人们再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现象。

潘建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热力学的理论其实是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难以解释热转换等问题的机理,于是科学家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力学理论,拥有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人们再用来解释相变(比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的原理。同样的,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时发现某些个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研发出新的技术,不断支持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潘建伟看来,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迄今,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1篇)、Nature Physics(8篇)、Nature Photonics(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13000余次。其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是中国的研究成果首次获此荣誉。

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说的:“我们虽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但也仅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量子通信所引领的“绝对安全”的信息时代已经向人类敞开了大门,这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杨利伟优秀事迹故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耸立如巨人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已经光荣“退役”。站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下,大风在耳边呼啸。望向四周,高阔的天空下,戈壁滩一望无垠。正是在这里,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航天人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号角。

作为人类历规模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当今航天领域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11艘神舟飞船成功发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员队伍叩问苍穹,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关口,梦想逐步变现实。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是实现新时代航天梦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16篇范文)

一个全身瘫痪的姐姐,一个轮椅上的梦想,这就是具有着不屈精神的张海迪姐姐。张海迪姐姐5岁的时候,摔了一个跟头,原因是腿上有一根血管爆裂,导致全身3分之2瘫痪,从此张海迪就过起了残疾人的生活。虽然张海迪姐姐残疾了,但她身残志不残,为了能当上医生给别人治病,张海迪姐姐读了许多关于医疗方面的书,还把小朋友抓来的小青蛙做解剖,了解心,肺,肝的位置。在自己的身上每个穴位点上红红绿绿的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故事信息

  • 杨利伟优秀事迹故事(16篇范文)
  • 杨利伟优秀事迹故事(16篇范文)70人关注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完成了他们六个月的太空之旅,在4月16号,回到了地球,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人身边。这次太空 ...[更多]

  • 感动中国张海迪励志故事(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张海迪励志故事(16篇范文)37人关注

    命运是坎坷的,命运是不确定的,命运也是充满曲折的。在这样的命运中,你是否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命运,成为生活的强者呢?这是我读了《张海迪》后油然而生的感慨。《张海迪 ...[更多]

  • 雷锋助人为乐的小故事(16篇范文)
  • 雷锋助人为乐的小故事(16篇范文)27人关注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去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都被有钱人家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雷锋有一天到蛇形山 ...[更多]

  •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故事事迹简短(16篇范文)23人关注

    一个全身瘫痪的姐姐,一个轮椅上的梦想,这就是具有着不屈精神的张海迪姐姐。张海迪姐姐5岁的时候,摔了一个跟头,原因是腿上有一根血管爆裂,导致全身3分之2瘫痪,从此张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