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 675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63人 |
《感动中国》事迹随笔 | 261字 | 4段 | 1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23人 |
感动中国优秀科学家事迹 | 1029字 | 6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61人 |
吴金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 1105字 | 11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92人 |
感动中国事迹彭士禄事迹简介 | 290字 | 2段 | 1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78人 |
感动中国人颁奖盛典观后感 | 791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7人 |
感动中国张桂梅老师事迹素材 | 692字 | 11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06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 423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300人 |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 | 1607字 | 11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92人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 649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99人 |
张海迪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 2782字 | 24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2分钟 | 211人 |
《感动中国》感人颁奖 | 364字 | 4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19人 |
感动中国心得感悟 | 797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25人 |
感动中国邓稼先事迹感悟 | 649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21人 |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 574字 | 5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80人 |
感动中国科学家优秀事迹 | 1115字 | 5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90人 |
的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有这样一位人,他已年过八旬,却依然冒着被新冠疫情传染的危险赶往武汉,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钟世攀是著名的儿科医生,他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冲锋陷阵,带领医疗团队研究SARS病毒……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钟南山院士。
南山院士于1936年出生在南京,祖籍福建,如今已经有84岁高龄,却依旧挤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奔赴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有人拍了这样一张照片:高铁上,钟爷爷在餐厅一个窄小的座位上睡着了,满头银发的他微微蹙眉,桌上还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未曾看完的文件。这让人看了既感动又心疼,泪水情不自禁溢满了眼眶。
到达武汉后,钟爷爷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病毒会“人传人”的结论,让全国人民一下子高度防备。
“想来想去,我只不过是一个医生。”
“武汉一定能挺过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待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千万别去武汉!”
一句句平凡的话语仍然在耳边久久回荡。谦虚、敢正视真理、为民着想……种.种精神都在钟爷爷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当然,最让我难忘的要属钟爷爷积极乐观、永不服老的态度。
在一次盛大的颁奖典礼上,钟爷爷看到别人用“耄耋”这个词语来形容他时,爽朗地笑道:“耄耋?我还没这么老吧?希望国庆80周年时我还能站在这儿和大家说话!”是的,钟爷爷每天都忙于救死扶伤,医治病人,虽然据他的妻子李少芬说他每天的休息时间极少,但他依旧热爱运动、乐观向上,更拥有一颗懂得追求的爱国之心。
或许我将来不会学医,但我依旧要学他那不骄不傲、永远追求的精神,或许只是当一个平凡的教师,一名公司职员,一位管理人员,但我一定会勤奋努力,刻苦向上,为祖国开辟出一片绚丽多彩的新天地!
《感动中国》事迹随笔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王威,29岁,现在是北京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
王威8岁时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16岁时癌细胞转移到全身。全家辗转就医多家医院,但均因病情过重而被拒之门外。在20岁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她写信给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打算死后把角膜献给需要的人,遗体献给医学院解剖研究。
她的事感动了很多人,煤炭总医院组织专家为王威进行了手术,长达6.5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摘除肿瘤十余个,最大的有成人的拳头那么大。她奇迹般地康复了。2012年,25岁的她成为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
因为爱,王威活了下来,现在她要尽己所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并告诉大家,癌症是可以战胜的。
感动中国优秀科学家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2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1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超过1000亿元的身价,足以让富豪榜上的“大款”们黯然失色。虽然这样的比较不那么崇高,但它对当代青年仍有启迪意义。袁隆平的千亿身价并不直接体现在他个人的财富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他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中。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吴金印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吴金印在乡镇工作50年,每天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他最知道百姓想什么,他最知道带领群众干什么,所以,他在老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人格魅力。
对人格魅力的理解各有表述。唐庄镇财政所所长所杨金根说:“吴书记为民办实事,有人格魅力,吴书记身先士卒,有人格魅力,我觉得吴书记的清正廉洁更加有人格魅力。”
这绝不是杨金根一人的感觉,凡是和吴金印打过交道的人,无不为此钦佩。曾经发生过的两件事就是对吴金印最好的诠释。其一:乡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村干部留他吃饭时饮了几盅,吴金印让他背乡里的“四不”规定。“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那位干部背过后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在全镇干部大会上作了检查。
这件事情对唐庄乡的干部触动很大,以后唐庄镇的干部人人严守规矩。其二: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机关干部,因为给吴金印送礼,准备要提拔的他因此被延迟了整整一届。
吴金印母亲去世时,大家认为这是个向吴书记表示敬意和感激的机会,吴金印对推不掉的礼金当时不置可否,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吴金印把财政所长和副所长叫到办公室,从包里倒出一推现金,让他们清点一下,指示所有现金用于西山绿化。
吴金印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是为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狗都不如。我再从中捞取好处,那我不成了‘吸血鬼’了吗?”
中央党校教授高新民说,党风的核心是党群关系,党风状态究竟如何,判断主体是人民群众,判断标准是民心向背。吴金印,他就是百姓心里的一杆秤。吴金印无怨无悔当了50多年乡镇党委书记,全国少有。他有多次机会到机关,他有多次机会升职提拔。上世纪60年代,组织派吴金印去中央团校学习,计划让他任团地委领导,他结业后要求到农村。上世纪70年代,组织让他到外县当县委书记,他婉言谢绝。1997年,他在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被任命为地厅班党委书记。结业后被任命为新乡市委副书记,他坚持还在唐庄镇工作。2001年,中央让他到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结业后他直接表示还要回到唐庄镇,他此生要在唐庄干到底。党中央让他成为党中央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现在,吴金印的职务是唐庄镇党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副主任。
吴金印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受到多次表彰。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金印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获评乡镇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被中组部先后授予“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把群众带到福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这是吴金印的终极目标。现在年产值超百亿元,人均收入两万多元,镇上建了通用机场,还建了全国第一个乡镇干部学院……
人民公仆吴金印,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感动中国事迹彭士禄事迹简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9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彭士禄先生一生都在奉行着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奉献的崇高理念。他一生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却只是始终坚持着“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人生信条。无论是核潜艇的设计,还是核电站的建设,他不计功劳、埋下头来默默耕耘。面对艰难险阻,敢于承担、敢于拍板、功劳不居、虚怀若谷。他将对人民和祖国的情感化作了实际的行动,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核事业。
沧海一滴——他的这一滴是开创商业核电站建设先河,是穷尽毕生所学服务人民,是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祖国如大海,个体如浪花,奔涌入海,将个体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生的精彩才永不落幕!彭老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是我们永远的精神火炬!
感动中国人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今年《感动中国》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张桂梅的事迹。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感动中国张桂梅老师事迹素材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9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华坪女高有一则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校。张桂梅说:“背那么重的包袱干什么,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别老想着我。”
但站在校门口向里张望的毕业生从未减少。去年,毕业多年的小萍回母校探望。张桂梅问小萍现在做什么,小萍说,研究生毕业没多久,刚到广州一家研究院上班。
“‘人模狗样’的,回来完全跟原来不一样了,气质完全都不一样了。”张桂梅带着揶揄的口吻,但笑得欣慰。
当年,小萍只考上专科,把她“气得半死”。这些年小萍进过工厂,在米线店端过盘子,一边打工一边复习,考上梦寐以求的研究生,生活费每月控制在300元以内,当兵的哥哥接济一点,奖学金省着点花,再加上寒暑假勤工俭学,总算熬下来。
张桂梅听到小萍的这些经历,“一下,我难过死了,没人帮她,在外边吃了那么多苦。”毕业生带回来的,也不全是好消息。
2011年,18岁的周云丽考上大学,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后,走出华坪女高,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大山外面的世界并没有期待中友好,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
自己的英语口语,带着蹩脚的口音,总是会在大学课堂上引来一阵哄笑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
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课间操、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走出大山的女孩们,不可避免地被审视着过去,然而也有令人欣喜的改变,几年前毕业的女孩成为了医生,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县医院工作,每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农忙的时候,女孩打电话指挥家里该种哪些作物。“她家已经是她说了算。”
说到这里,张桂梅的脸上堆着满足的笑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张桂梅
20__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__年,张桂梅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__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在颁奖现场,因为关节痛,张桂梅的手上贴满膏药;早上要吃十多种药,中午吃五种药……主持人白岩松说:“大姐这是在拼命啊”。张桂梅说:“拼就拼一点吧,现在是当妈的感觉……”
颁奖词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0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在日前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278人中,海南日报社甘远志是唯一入选的媒体记者。
甘远志出生于1965年,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1986年秋天,他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南充日报记者、编辑,1992年荣获“南充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1年他应聘到海南日报记者岗位,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写下了1051篇共100多万字的稿件,其中有很多是深度调查和专题,有162篇被报社编委会评定为好稿。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从业18载,甘远志每天都在新闻的路上奔走,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36岁调入海南日报时,甘远志本来是要到理论评论部工作的,可他执意向报社领导提出要到基层驻站。甘远志被派到海南西部的儋州站时,报社领导担心他这个年龄,到那样一个干旱燥热的地方,没法像年轻人一样容易适应,可情况完全出乎意料。
有一次,时任报社总编辑常辅棠到儋州站去,看到一个床铺有些不一样,就问是谁住的,其他记者说是甘远志的。常辅棠心里顿时不太高兴:“因为我看到床上的凉席已经生了很多霉斑,旁边的桌子上也落了厚厚的灰尘,我想这家伙肯定是适应不了,躲回海口家中了。”
可当常辅棠赶到离儋州100多公里的东方市时,情况就全明白了。甘远志那时已经一头扎到东方20多天了。他不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市委书记当场就提出让甘远志常驻他们那里。从那时起常辅棠对甘远志刮目相看。“此后,他就常驻东方市,稿件源源不断地发出来,这也印证了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记者不到基层怎么能写出新闻,怎么能当好记者?”
为了方便采访,甘远志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但在城里跑,还往乡下跑。有一次骑车出了事故,他既没回家,也没跟报社和家人说,自己到医院简单处理了一下就继续坚持工作。妻子王瑛听别人说起,急忙从海口赶到200多公里在外的东方。见面后,甘远志还埋怨她说,碰破一点皮有什么了不得了,这么远赶来干啥?等他换衣服的时候,还没结好痂的伤口连血带皮掉了一大片,血水直冒。就这样,他第二天仍然骑着摩托车采访。
2002年,甘远志被报社调回到经济部工作,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面跑。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写出一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海南日报社的同事还喜欢称他“甘头条”。“平常缺头条时,有特殊报道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甘远志。一个电话打给他,总不会让你失望。”2004年1月至8月的200多天,甘远志采写了34个头版头条。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刊发在一版头条的稿件就达16篇,占了全报社记者一版头条稿件的三分之一。
甘远志在海口时,家里的晚饭很少在9点前能吃上。他总是要把稿件写好传到报社才能轻松下来,妻子王瑛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方式,总是默默地等他。报社同事说,甘远志还有个特点,总是深夜0时1时打电话惊扰别人的清梦。电话接通后,他习惯用“对不起,打扰了,有个数字要核实一下”来开头。一开始人家不习惯、不耐烦,可过后又对他的敬业精神产生敬意。
甘远志生前私下常跟同事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把记者这份职业的纯洁性看得很重。甘远志去世后,海南电力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阿甘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我们成了朋友后,曾多次邀他吃顿饭,他总推托说要赶稿子。”
如今,甘远志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新闻人。这么多年,海南日报新入社的同志接受入社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学习甘远志的先进事迹,每年记者节,报社的同志们都要在甘远志的塑像前献上鲜花,表达怀念之情。为了纪念并弘扬甘远志心系民众、爱岗敬业的精神,海南省记协从2009年起将每年一评的“海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命名为“远志奖”,激励名记者、名编辑、名专栏、名篇佳作不断涌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明白今日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当怎样办?应当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此刻,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能够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我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经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澹了,可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我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日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我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张海迪感动中国人物故事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82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在祖国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命运是很不幸,可是在党与人民抚育、关怀与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与中学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英文作品与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病痛,用自学医学知识与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青年学习、工作与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与帮助别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与帮助别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道德信念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青春献给壮丽共产主义事业。”
轮椅上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一代楷模,自学成才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窗口》、《生命追问》、《我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预言,她用积极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与“当代保尔”张海迪。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与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所有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学校。在这个特殊学校里,聪明、好学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与考试中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成功喜悦也是加倍。于是,她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与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父母,来到没有电灯与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念头。她用自己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与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点儿,在自己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腿没有知觉,你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时候,是扎自己最疼地方,比如脸上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诞生。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与吴运铎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路子,用自己笔去塑造美好形象,去启迪人们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彼岸,这便是张海迪性格。
1981年,张海迪事迹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当年12月29日,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事迹,她那坚韧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旋风。
在鲜花、掌声与赞誉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抉择。经过深深思考,她认为:生命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梦》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追问》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作品更能让你幸福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感动中国》感人颁奖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6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今年的感动中国有些特殊,10个人物,有6个都有从军经历,这大概是创感动中国历史记录了。
他们之中有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有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有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军人马旭,有危机时刻安全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有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
20__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英雄辈出,这一年感动中国。军人在这个群体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他们有些是现役,为了完成本职工作牺牲自己护人民周全,为了守护祖国远离凡尘俗世,他们有些是退伍军人,骨子中永远留着为人民服务的血气,面对危险,面对群众需要,永远将个人安危,自己的利益排在后面。
正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孩子才会感到幸福,我们的父母才敢安享晚年,我们才体会到不易的和平。因为他们,都把危险挡在看不见的地方了,每一名退伍军人,都是国家洒向民间的英雄。
感动中国心得感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9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25位用户喜欢。
世界很大,无论伟大还是不伟大,平凡还是不平凡,有些人身上总是闪着光的,照亮着中国,也指引着我们前行。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叫杨振宁的小行星,它是以扬振宁的名字命名的,可见扬振宁对中国做出的贡献之大。杨振宁从小在清华园里生活,长大后在美国留学。1957年,他响应祖国的召唤决定回国时,却被美国的新政策拦了下来,不得不在美待了二十余年,期间,他专一研究物理,在他和同事的不断共同努力下为中国赢得了诺贝尔奖。待禁令解除后,他毫不犹豫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回国后投入中国物理事业中,并为清华大学的大一新生免费授了一整学期的物理课程。他曾说:“我的身体里流淌着我父亲的血液,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这种不忘初心、一心为国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我。
张顺东、李国秀是一对夫妻,他们两人合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但两人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放弃希望,而是用积极何上的心态去面对,克服这些困难。最后只有一只手,一双脚张顺东和李国秀不仅把日子过好了,还越过越富,两人通过在网上卖当地特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带领着全村人一起卖,把村里人也带上了致富这条路。
张顺东和李国秀这种面对艰难的处境仍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使我感动。
苏炳添被称为“中国飞人、“亚洲之光。在此之前,苏炳添参加了一场奥运会,他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太大了,因此更加刻苦,效果不太明显,苏炳添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跑步方式,改成右脚先迈出,这无疑像从新学习跑步样。苏炳添每天练习起路跑,一天能起跑100多次,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在想着怎样跑,每一次参加奥运会苏炳添的成绩都在进步。在2019年的奥运会上32岁的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夺得了第一,为中国赢得了一枚金牌。
苏炳添这种自我超越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也使我感动。
时代楷模是我们迷茫时的引路灯,他们向我们呈现了一颗滚烫的爱国心,一份浓烈的家国情。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心怀爱国之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超越自我,做一名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感动中国邓稼先事迹感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有一位科学家,他十分伟大,为中国军事、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为他骄傲,为他自豪,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还是和以前一样弱小,任人宰割。那时,邓稼先与其他十几位科学家从美国毕业归来。一天,一位元老级的科学家找到了邓稼先,说:“稼先哪,国家正要研制一个“大炮仗”,想邀请你参加你愿意吗?”邓稼先说:“当然愿意”
后来,邓稼先得知“大炮仗”是原子弹时,非常为难地说:“什么,研制原子弹?我能担当这个任务吗?”但为难归为难,不久,邓稼先还是来到了研究基地。当时,研究基地还是一片森林,他报道后就开始盖房子、推车、运泥等。
以前,中国和苏联关系很好,苏联答应给中国一个原子弹的模型。但是由于中国不听从苏联的命令,苏联撕毁了条约,不给中国原子弹模型,还把在中国的一批苏联专家撤走了。因此,原子弹的模型就要邓稼先自己做了。
邓稼先并没有灰心,他先后设计出原子弹模型、研制图表等一系列的试验品。他对大学生(当时就只有一些大学生能帮他的忙)说:“我们不一定出名,但我们一定能吃苦!”他们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放在了研究原子弹上。邓稼先一天到晚就是左摇右晃,时时刻刻想着原子弹。
终于,在邓稼先等人的努力下,“轰”地一声巨响,金黄色的沙漠上空升起了浓烟滚滚的蘑菇云。中国向世界宣告:我们再也不会任人宰割了!
邓稼先同样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与我们同样出生在华夏大地上。可他更是伟大的,他永远前进着,为祖国而献身,全身心的投入在一个仿佛“与世隔绝”的工作中。在邓稼先眼中,有国即有家,用自己一生,为国之复兴,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昨天晚上,看完《2010感动中国》,心中突然踊跃出一种奇异的感觉,给人深刻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缘分使他们令中国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寻找答案。
爱国,要像钱伟长那样,瘦肩担重义,巧手写人生。勇敢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小学教师,虽然谈不上深奥谨慎的科学学问,但是,在我们双手托起的是祖国的希望。教书育人,培养栋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换取别人的快乐,也让中国越来越盛强。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有这些可爱可亲的志愿者,有品质的中国人。
好人,要像郭明义、刘丽那样,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自己是一凡平民,却用心去聆听着更为弱势的人们的痛苦。世界不再是那么孤寒,中国不再是那么弱小,都回归了做人的本样。以己度人,举己全力,帮困扶贫。渺小的身影,不渺小的.境界,赢得了中国人的掌声。不要忘记,人生的意义不在索取,而在奉献。
炽爱,要像王茂华、才哇、王伟那样,舍小家顾大家。在死神手上的人民,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点燃了人民的希望。中国,正是这些铮铮铁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铸就了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华夏精神。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感动中国科学家优秀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0位用户喜欢。
稻菽千重浪,杂交最闪光。您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杂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伟大的理想家,激励中华民族为梦想而奋斗。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理想如灯,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润征程。从植物园中理想的诞生,到对农学专业的选择,到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事业的伟大理想让人敬仰,对人类的伟大理想让人仰慕。“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人生永恒。您是当代“神农”,是奋斗榜样,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您是伟大的实干家,启迪中华民族实干成就伟业。梦想引领方向,实干成就伟业。您是一位伟大的实干家。您说:“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风沙,都阻挡不了您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挽起裤腿的双脚,拿起稻穗的双手,满脸皱纹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伟大的农民,您用双手牢牢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充盈。您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风采,启迪我们在复兴伟业创造新的奇迹。
您是伟大的科学家,助增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敢于冲破桎梏,敢于创新探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几万稻苗中寻找,从几颗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诞生,杂交水稻诞生,海稻诞生,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从杂交水稻茁壮生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杂交水稻在世界多国“生根开花”。“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一粒种子充盈了中国饭碗,精彩了世界粮食。您用一生的事业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您是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高大的丰碑赋能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走向伟大,昂首阔步世界舞台。
五月田野丰收在望,您走了,给我们留下“东方魔稻”稻浪飘香。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今天,我们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