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动中国

2022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14 07:00:04 查看人数:8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 815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5人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 2106字 27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220人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805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51人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感想 734字 13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73人
最新《感动中国》节目观后感 417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92人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413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86人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孙景坤事迹范文 842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13人
感动中国人物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 3527字 37段 12分钟 20分钟 28分钟 126人
感动中国赖宁英雄事迹 1516字 19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31人
感动中国航天事迹材料 733字 11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9人
感动中国2008观后感 983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300人
感动中国宋鱼水事迹 3067字 15段 11分钟 17分钟 24分钟 108人
感动中国人物时传祥事迹 652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74人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心得感悟 726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65人
感动中国张桂梅老师事迹素材 639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55人
感动中国欧阳海英雄事迹 408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8人

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陈陆:最先出发,时刻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张桂梅: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喂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煮沸担心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王海: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空中的尖刀,以一当十;疆土的坚盾,巡天卫国。山河已无恙,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汪勇: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谢军: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叶嘉莹: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毛相林: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国测一大队: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感动中国甘远志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06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2004年9月4日,海南日报头版消息《尽快启动大广坝二期工程》,因涉及海南岛西部数十万亩干旱农田灌溉问题,受到海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当天中午,这篇报道的作者甘远志因心脏病突发,殉职在大广坝所在的东方市采访途中,年仅39岁。

三个多月来,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像战士一样倒在了自己热爱的党的新闻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记者。

做了一千多天记者,发表一千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

“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阿甘心脏不好,当时我劝他不要去,但怎么拦都拦不住。”吕岩哽咽着回忆道,“他说,不下去跑,怎么出新闻?”

同样的话,3年前甘远志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调入海南日报时就说过。当时报社把他安排在理论评论部工作,但他却想下基层锻炼。于是,他主动请战到了省定贫困地区的东方市驻站。

海南日报驻东方记者站那时条件很差,一没电脑,二没交通工具,但他却没有一丝怨言。乘摩托车跑厂矿,坐农用车下农村。累了,在椰子树底下歇歇;饿了,在路边店吃碗汤粉。见诸报端的报道既多又好,让报社同事吃惊:这小子真玩命哪!

2001年8月底,台风暴雨使东方大地洪水肆虐。作为一线记者的甘远志,奔跑在抗洪最前线,特写《为了11名民工的生命》、《大坝上的9小时……》等现场报道,让东方人至今还挂在嘴边。也许他对那片热土倾注了太多的感情,3年前,初为记者的甘远志从东方发回了他第一篇有分量的报道;3年后,他在东方发回他最后一篇稿件。

2002年后,被报社“拽”回到经济部工作的甘远志,还是本性难移,喜欢成天在外跑着。他常对同事说:“新闻,是跑出来的。”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透过他的报道,读者知道了粤海铁路开通、金海浆纸厂复工、南海油气发现、海南融入泛珠三角……

甘远志的“跑劲”使他在海南新闻界出了名。在他去世后,同事们整理他在海南日报工作3年时间里发表的全部新闻作品,竟然多达1051篇,几乎是每天一篇!他为此付出了节假日、睡眠直至生命。

众多被采访单位感叹,甘远志从不提任何要求。他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我真不敢相信他就这么走了。”海南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曾卫和回忆道,“阿甘常挤公共汽车来采访,我叫他‘打的’,说给他报销,他一笑了之;我说借他辆旧车开,他说不能给企业添麻烦;我说可以给他报误餐费,他说自己工资收入够开支。”曾卫和至今仍在自责:我们成了朋友后,曾多次邀他吃顿饭,他总推托说要赶稿子。

粤海铁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文奇清楚记得,在粤海铁1号调试阶段,甘远志每天背个采访包在现场采访。有次下大雨,他浑身湿透了,当时已近冬季,但他一如既往地采访。李文奇说:“小甘从没对我们提任何要求,大多数时候,他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吃饭。”

海南省药品食品监督局局长曾渝介绍说,甘远志来我们单位采访,总是悄悄地来,静静地走,采访很深入。惟一的要求是加入我们局的篮球队。

甘远志人缘很好,也很活跃。他孤身一人在东方驻站期间,晚上发完稿件后想放松一下,会自己花钱找很便利的露天卡拉OK,尽情地唱上几首歌。

海南日报经济部主任华晓东告诉记者,阿甘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每月所挣的钱要向4个地方寄,负担可想而知。但他常在私下里对同事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新闻要是与采访对象扯不清楚,新闻也就丧失了独立和权威。”

直到如今,还有素不相识的读者打电话找“甘记者”主持公道。当他们得知“甘记者”走了,都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

“甘师傅”、“甘头条”……同事们给他取了不少绰号。他说:“记者,永远在路上。”

2003年3月初,海南首列瓜菜列车进西安,甘远志随车采访写了7篇《跟车手记》,篇动人。其中《泪别267号车组》一稿记下了他与车组人员同甘共苦、互称“师傅”的深厚情谊,“甘师傅”的绰号由此而来。

与“甘师傅”同车采访的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古月追忆:“当时与车组师傅道别已是下午2时30分,远志顾不上吃饭,一个多小时后成稿,他念给我听,哭了。”

“甘师傅”不是甘远志的唯一绰号。阿甘、甘记、甘头条……每个绰号后面,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甘头条”是海南日报总编室编辑们叫出来的。“有时头条缺稿,一个电话给甘远志,他总不会让你失望。”总编室主任任小东说:“他储存的东西很多,出手很快。”

今年7、8两个月,甘远志共写了16篇头版头条,令人不可思议。“我们家很少晚上9时以前吃饭的。”甘远志的妻子王瑛说,“他必须把稿子写完传到报社,才可能吃饭。”

“他把新闻看得比命还重。”海南日报原经济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廉振孝与阿甘一道策划了许多重大报道。他说:“阿甘太累了,劝他歇歇,他总是说,‘记者,永远在路上。’”

开甘远志追悼会,海南省省长卫留成等多名省领导敬献了花圈,海南省委副书记罗保铭,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出席。海南新闻界同行以挽联“卅九载春秋拼搏有精神,同仁知甘苦;千余日风雨妙笔著华章,朋辈铭远志”表达了人们的由衷敬意。

“他无愧于党报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他是一个用生命书写新闻的优秀记者”。海南日报社长王绥雄、总编辑常辅棠异口同声地表示:阿甘是我们的骄傲!

9月下旬,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出通知,决定授予甘远志同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并在全省新闻工作者中开展向甘远志同志学习活动。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0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谁为青春阳光代言,谁为幼儿保驾护航,谁追梦在幼教路上?是她,就是她,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幼儿教师:许然,一位充满活力、散发自信的青年教师。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敬业爱岗的工作干劲、团结进取的合作精神。20__年毕业于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幼师专业的她,踏上幼教之路已有7年,7年来,她努力着、收获着、进步着……

青涩走向成熟

她兴趣广泛,除擅长绘画和剪纸外,还会唱、会跳、会讲。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生活中、工作中她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自己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没有不良嗜好和行为。先后在如皋东皋幼儿园、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和现在的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工作的她天生有一份对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她很喜爱小朋友,在小朋友的眼里她是可亲可爱的姐姐、是活泼开朗的伙伴、是温柔善良的妈妈。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她渐渐成熟,渐渐积累了不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好方法,渐渐地从青涩走向成熟……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因为她知道这些只是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从成熟走向成长

成熟自信的她积极上进,历经生活的考验,一路走来,收获累累:20__年通过自身的努力拿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历证书;近几年获得市局举办的“八礼四仪”优秀教案评比一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区“安全、宣传先进个人”等称号;市级公开课《好玩的空气》收到好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并成功发表在《成才之路》《教育》等杂志上。在平时的工作中她擅长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圣诞参会》《我当小妈妈》等活动,先后在《如皋教育》《皋人》等电视网络平台上进行报道,引起了良好的效果。

成长路上,她说:做蜡烛,就燃烧出通红的火焰,做江河就容纳百川,做雄鹰就翱翔蓝天!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克服不足,脚踏实地立足于幼教岗位,用始终如一的热情实践着人生的诺言一一把爱奉献给孩子们、把青春奉献给幼教事业!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感想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4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为了省钱,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后来“吃点肉就会呕吐,就会难受”。

她去筹款时,被人放狗咬过,脚上鲜血直流;街头募捐,别人怀疑她是骗子、朝她脸上吐口水。

她家中没多少家当,最醒目的是40多项荣誉的获奖证书: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

张桂梅没有孩子,但有1000多个孩子都叫她“妈妈”。

建起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__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__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

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__万元的办学经费。

20__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__%,1__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最新《感动中国》节目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爱的聚会,更是一次让人们备受感动的盛宴。

虽然现场只有十位感动人物,但是足以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水艇创始人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他:誓言无声;刘盛兰用捡垃圾卖出去的钱来给贫困的学生捐款,他这种崇仁厚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胡培兰,是一名医生,98岁高龄了仍然坚持工作,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所有医生学习的榜样;像姚厚芝,知道死神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她就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为她的女儿和儿子用线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长22米。他用了3年半的时间才绣完了,她在讲台上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来表示我爱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深情的母爱呀!

感动,感动无处不在,假如你们班有人生病了,你去看望他并且给他辅导功课,他就会被你的行为所感动。

看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的心灵一定用圣洁的泉水清洗了一遍,留下了感动和爱。

感动处处在人间,我们的生活也因感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2016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今天,我观看了“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其中王宽很让我感动,他是郑州戏曲圈里的一位老艺术家,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他的颁奖词是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孙景坤事迹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4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1948年1月,新婚仅5天的孙景坤参军入伍,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临走前,他留给妻子一句话:“只有打了胜仗,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硝烟与战火的年代,一个人要凭借怎样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气,才能选择离开家人,保家卫国,奔赴战场,那一个随时可能灰飞烟灭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安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营长劝他回家看看,他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转眼间,竟也过去3年了,3年间孙景坤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战役……我们自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景坤也是如此。也许,3年里,他也会在无数个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里的照片,抬头望月,想念远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参加多少次战役已经记不清了,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上甘岭161高地的战斗。

10月27日,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营长命令,带领9名战士增援161高地。此时在161高地上的战友,已死死驻守了超过12个小时。

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见,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增援部队想要登上高地补给弹药和兵力,必须冲破敌人10几条道封锁线,简直难如上青天。

当时的孙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没上去,全牺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吗?“那不管怎么样,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破釜沉舟的孙景坤一行人就这样出发了。

孙景坤利用敌人的火力盲区,扛起90斤重的弹药箱,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瞅准机会就带领战士们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活着了。

副连长支全胜在两寸粗的长长的爆破筒里装满炸药,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孙景坤一行人到来,他精神为之一振:“老孙,你来啦!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

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孙景坤奋力反击,将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二百五六十发(颗)吧,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崩死敌人20多个”。

感动中国人物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27个字,有3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20分钟,慢速需要28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英雄事迹

1964年2月9日,12岁的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正在放养公社的384只羊。突然,暴风雪来了,300多只羊四散狂奔。为了不让集体的羊受损失,姐妹俩拼命追赶拉拢住羊群,一夜间竟然走出了30多公里,而她们都被严重冻伤。经过干部群众的大力营救,英雄小姐妹才双双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

由于她们的英勇事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她们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

人物介绍

姐姐龙梅,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出生,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政协主席;

妹妹玉荣,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出生,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副主任、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1]

姐姐龙梅本名吴龙衣,妹妹玉荣本名吴玉荣。两人父母皆为蒙古族。可能是记者采访时翻译时产生了误差,导致在报道时,把姐姐的“龙衣”写错成“龙梅”,姐妹俩的姓也被去掉了。后来将错就错,姐妹俩便使用龙梅、玉荣的名字至今。

人物经历

1964年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早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队牧民吴添喜因外出有事,便让他的两个女儿———龙梅和9岁的玉荣代他出门放牧。吴添喜离开家时,对龙梅、玉荣说:“阿爸去一会儿就回来,你们临时放一会儿。”龙梅说:“阿爸你就放心吧,我们也不是第一次放羊。”龙梅说的也是事实,牧民的孩子谁都会放牧,但她们也只是在晴天放过羊,一般夏天才放得多。

上午10点多钟,天色还好,龙梅和玉荣赶着羊群出门。雪把草埋住了,羊因为吃不上草,就往前跑。姐妹俩跟着羊群顺风走,渐渐地看不见家了。

中午时分,天气突变,低垂的云层洒下了鹅毛大雪,怒吼着的西北风卷起大雪漫天狂舞。刹那间,白毛风吞没了茫茫的草原。

草原上的暴风雪被称作“白毛风”。在这样的天气里如果迷失方向的话,非常容易被冻死或冻伤致残。

龙梅和玉荣,冒着刺骨的风雪,急忙拢住羊群,转身往回赶羊。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

龙梅和玉荣当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别让集体的羊丢掉一只。也不知道跑了多长时间,姐妹俩总算把散乱的羊群聚拢在一起。

到了晚上,暴风雪更加疯狂,羊群在风雪的呼啸中朝东南方狂奔着。在紧紧追赶羊群的时候,小姐妹俩怕在奔跑中散失,便机智地相互高喊着:“龙———梅”、“玉———荣”进行联络,彼此关照激励着,羊群在她们的呵护下一直没有再跑散。

因极度疲乏,姐妹俩只得找到一个稍微能避风的地方休息一下。不知不觉,龙梅睡着了。深夜,龙梅被冻醒,爬起来一看,羊群、妹妹都不见了。她便一路走一路喊:“妹妹,你在哪儿?”在几百米外看着羊群的玉荣听到姐姐的呼叫声,赶忙答道:“姐姐,我在这儿!”两个人又会合了。

再说,吴添喜见两个女儿龙梅、玉荣晚上未归,心急如焚,便请了几位邻居在暴风雪中四处寻找。然而雪夜中的茫茫大草原就像海洋一样,龙梅、玉荣好比沧海一粟,没有任何标识,到哪里去找?吴添喜像疯了一样,留下一句“找不到两个孩子我也不会回来了”,就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暴风雪中。直到龙梅、玉荣被救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一个蒙古包里找到昏睡过去的吴添喜。

第二天拂晓,龙梅、玉荣离白云鄂博火车站不远了。她们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走出了70多里。龙梅突然说:“妹妹,你的靴子呢?”冻得已经麻木的玉荣一愣,看了一眼自己的双脚,说:“那不是在脚上穿着么?”龙梅仔细一看,那哪是靴子,分明是脚上裹着个冰雪坨子。龙梅回走了几百米,好不容易才找到玉荣丢掉的那一只靴子,可是玉荣怎么也穿不进去了。羊慢慢往前走,龙梅想背着玉荣走,玉荣不同意说:“姐姐,你哪能背动我,我坐在这,你去把羊拢回来。”

于是,龙梅找了个山沟把玉荣安顿好,又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玉荣穿,这才去追赶羊群。羊群要过白云鄂博火车站的铁道了,就在这里,她遇到救命恩人哈斯朝禄和他的儿子那仁满都拉。

同样是2月9日这一天早晨。牧民哈斯朝禄早早地起来,为专程来探望他的在内蒙古财政厅工作的老同学特木尔高力陶做早饭。这位老同学在他家已住了4天,他们很长时间不见面了,猛然在一起,非常亲切,有聊不完的话题。临近春节了,特木尔高力陶得回家过团圆年,他俩才不得不分开。

哈斯朝禄牵着狗,和9岁的儿子那仁满都拉一起送老同学前往白云鄂博火车站。

哈斯朝禄心里盘算,亲自送他这位老同学去白云鄂博,一来他们俩还可以在路上接着聊,二来可以顺便买点年货,给儿子理个发。

出发之前,哈斯朝禄有点发烧,临行前还服了两片药。哈斯朝禄一行在雪原上走了半天,赶到白云鄂博火车站时,已经快到下午3 点,10分钟后开往包头的客车就要发车了,而特木尔高力陶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存放在两里外的达茂旗物资局办事处。取了东西再走,显然是来不及了。他们只好在白云鄂博又住了一夜,让特木尔高力陶坐明天的车走。

可是,到了第二天,风刮得更大,雪下得更猛了。哈斯朝禄很着急,他惦念家里一群羊,只有两个比儿子大不了多少的女儿在牧羊。他来不及把特木尔高力陶送上火车,就告别了老同学,背着年货,拉着儿子领着狗,急匆匆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上午11点左右,哈斯朝禄和儿子那仁满都拉穿过了铁道。他们看到铁路西的一道浅沟里有一群羊,约有三四百只(后来才知道,那群羊一共是384只),暴风雪中的羊群,身上挂满了冰溜子,肚子瘪瘪的,在风雪中颤抖地挤在一起,不时发出微弱的咩叫。

一开始,哈斯朝禄还以为是他们家的羊———铁路西这一带是他们公社的牧场,一般情况下,只有他们公社的羊才会跑到这里。哈斯朝禄的心忽地一沉:别是两个女儿冻坏了,羊群跑到这里来了?于是,父子俩仔细地检查了羊群,知道那不是他们家的羊,哈斯朝禄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哈斯朝禄断定这是他们公社的羊,不管是谁放的,它们肯定是走丢了,便决定把羊赶到桑布家,再求桑布骑骆驼把羊群赶到大队去。

父子俩赶紧哄赶起了羊群,发现有三只死羊。哈斯朝禄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他让儿子留下看着羊群,他自己则背起那一只尚未冻硬的公羊往附近的车站走去,想寄放到那里。在父亲走后,那仁满都拉看见从西边山坡上走来一个女孩,他就问:“这是你的羊吗?”她“嗯”了一声表示认可。

哈斯朝禄跌跌撞撞地一脚深一脚浅地好不容易才把死羊背到火车站的扳道房门前。一个三十多岁左右的扳道工王某打开门,疑惑地盯着这位风雪中的蒙古族牧民。哈斯朝禄解释了原委,并保证一两天内就会让大队的人来取。一开始,那个王姓工人不同意,说了好半天,对方才答应暂时寄放,不过要求他在下午6点之前必须取走。

送死羊回来的哈斯朝禄发现有一个小女孩和他儿子在一起。这个女孩的脸冻得发青发紫,靴子里灌进去的雪化了,在她的脚脖子上冻成了疙瘩。

哈斯朝禄问这个女孩子的名字,这才知道,她叫龙衣(这是龙梅的本名,龙梅是后来媒体报道后才叫起来的),和他们原是一个生产队的,哈斯朝禄认识她爸爸吴添喜。只不过牧民居住地很分散,一个生产队往往方圆20多里,龙梅当然不认识哈斯朝禄,龙梅告诉哈斯朝禄,她的妹妹还在山里面呢。

哈斯朝禄把儿子留下来看护羊群,他自己立即把龙梅带到扳道房。这时正是扳道房里交接班的时候,来了4个人,哈斯朝禄把情况讲给他们听,请他们帮着救助龙梅和玉荣。这几个工人马上行动起来,给龙梅脸上、手上搓雪———这是冰天雪地里救人最常用的方法。又给她脱靴子,可龙梅的靴子和脚冻在了一起,怎么也脱不下来。

哈斯朝禄在安顿好龙梅后又挺身而出,冲出扳道房迎着暴风雪直往邮电局奔去。他把电话打到了公社,讲了这里的情况,又找到了白云鄂博矿区领导。矿区很快组织了十来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派汽车将他们送到白云鄂博火车站那座扳道房附近。这些小伙子漫山遍野搜寻玉荣,终于在山沟里找到了晕倒在雪地里已奄奄一息的玉荣。正在人们忙着抢救的时候,区长伍龙乘坐着小车来这里,把龙梅、玉荣和已冻伤了耳朵的那仁满都拉一道送到了白云鄂博矿区医院。

在白云鄂博矿区医院保存的当年诊断资料上有这样的两组文字:

“患儿龙衣(龙梅),入院时表情淡漠,不能言语,手指手背肿胀明显,触之冰凉而坚硬,无明显压痛;两脚尚在毡靴内,与鞋冻在一起无法脱下。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冻伤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患儿玉荣,入院时呈昏迷状态。双耳肿胀,有水泡形成;眼睑浮肿,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两小腿自膝关节以下皮肤呈紫色,踝关节以下呈暗黑色,表面有冰层附着,足背两侧动脉消失。初步诊断为:全身冻僵,上下肢冻伤面积28.5%,冻伤休克及肾功能障碍。”

经过白云鄂博铁矿医院的精心抢救,才使龙梅、玉荣姐妹挣脱出了死神的怀抱,若不是及时抢救,后果将是不堪设想。不久,这对小姐妹被组织上转送到内蒙古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国家派出了最精良的医护人员为她们治疗,并给她们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和药品。但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身残疾。

感动中国赖宁英雄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6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大渡河畔,群山环抱的石棉县城西区,石棉中学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学校里的一个少年雕像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雕像的主人公,正是“英雄少年”赖宁。

“作为石棉中学的师生,要知道赖宁的故事,更要学习赖宁的精神。”石棉中学校长张云说,石棉中学是赖宁的母校,学校不仅有赖宁雕像,更将赖宁的故事写进了校本教材。

出生于石棉的赖宁,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现四川省石棉县中学)。

1988年3月13日,是赖宁亲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那天是星期天。下午三点半,石棉县城附近海子山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英勇顽强,一次次地冲向火海。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石棉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

赖宁和伙伴被拉上了车。但赖宁和伙伴趁人不备跳下车,又去灭火。大火越来越猛,逐渐将他和伙伴冲散了。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赖宁读小学时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赖宁下葬时,现场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前来送他……

1989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引发全国热议和讨论。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列为首位)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卫财产;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

如今在石棉县,处处都可见赖宁的痕迹。在他的母校石棉中学,还保留着赖宁的塑像;在石棉县城的“赖宁广场”上,赖宁塑像就矗立在山脚下,永远注目着这座他热爱的大山,也同样感受着当代学生的快乐生活;在烈士陵园,赖宁长眠于此。

“虽然赖宁牺牲了,他的精神却永远保存下来。”石棉中学教师徐丹平说,那是一代人的记忆。

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在上学时有着很多关于学习赖宁的记忆。校园墙上贴上了他的照片,很多学校建立了纪念雕像,教科书收录了他的事迹,他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大力弘扬。

赖宁的故事,后来还拍成了电影《英雄少年赖宁》,着重表现了赖宁保护国家财产、英勇就义的事迹,展现了他英雄少年的无畏气概。

“如果赖宁还活着,他已经40多岁了,有了自己的子女,或许还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地质工作……”赖宁的母亲黄和榕在《如果赖宁还活着》一书中这样写道。

《赖宁的世界》作者孙云晓说,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我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我们绝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感动中国航天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时此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载人航天指挥大厅里,4名特殊的“观众”面对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轻声叫出声来:“孩子!”“利伟!”“爸爸!”……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兴地叫起来:“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钟准备!”发射场上,指挥员的口令传来。魏桂兰大妈好似有点紧张,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杨大伯的手。杨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说:“放心,放心!”

“20分钟准备!”这时,魏桂兰大妈好像一下子坚强起来。她挺直腰板告诉记者:“利伟这孩子,从小就胆子大,大人们问他长大了想干啥,他总是把脑袋瓜一歪说‘开飞机!’后来他真的开上了飞机,今天又要去开飞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兴呢,咱们都得为他高兴不是?”

“15分钟准备!”这时,前方首长与杨利伟对话的声音传来,杨利伟大声说:“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说完,利伟面对摄像机镜头说了一句:“明天见!”

指控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大家都被航天员充满信心的告白感动了。

“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大厅里,空气好像骤然凝固了,两位老人眉头紧锁,张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宁康的手攥得更紧了。

飞船发射进入最后10秒钟倒计时,飞船舱内的杨利伟突然抬起手,对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

感动中国2008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300位用户喜欢。

这一届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依旧早早地守着电视从头看到尾,依旧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对于今年这些获奖人物,有的功勋卓著,有的舍己救人,无不体现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让人敬仰、感动,但我更佩服的是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来自高寒荒野的小人物——草原曼巴王万青,在他的身上,有一种伟大叫坚守!

一个上海人,一个大学生,在草滩上拿手抓牛粪,装进麻袋里,背回去烧水做饭,背一趟水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见不到水果,吃不到大米,喝着奶茶吃着酥油炒面捏成的糌粑,就会想起上海的豆浆和米团油条捏成的粢饭。这是王万青来阿万仓初期的生活图景,而改革开放之后,他的哥哥同学,纷纷出国高就,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富足和舒适,而他仍然抵御了大都市那些无尽繁华的诱惑,多次放弃回到上海的机会,在高寒缺氧的草原,一呆就是四十多年。

正如推委会所说:他以藏区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全心全意为牧民解除病痛,温暖了草原民族的心。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的王万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科学与文明的传播者,1968年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海拔3800米的甘南草原,43年,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坚守,对医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坚守,他所做的一切,为一个时代给出了答案。

而王万青给自己的答案更加简单——城市的生活物质享受的确很丰富,但草原给了我人生的意义。多么朴实而庄重的话语啊!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这句简单话语,王万青坚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几乎整整一生。

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信念,也都会为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只是成功的往往只会是那些能够持之以恒的人,而更多的人因为放弃,让信念烟消云散。比如平时我们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保持良好的公德心,做一个好人。可在面对红灯的时候,往往会有些人贪图节省那仅以秒计的时间而奋不顾身地闯红灯,这一刻他把公德心早就抛在烟消云外,忘了什么是坚守。小中看到,如此将来,还有多少人有信念、有公德呢?

所以相比起其他英雄,虽然距离遥远,但王万青的事迹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联系的更为密切,我更敬重王万青持之以恒的努力,用他的爱心去实践了一个诺言,感动了全中国。

我们不能跟英雄相比,也没有几个能做到他那样的壮举,但感怀英雄的事迹,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讲公德、树新风,持之以恒地为社会为他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像英系一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一半原创,一半抄袭,算是玩了一把编辑了。

感动中国宋鱼水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06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人民法官,特别是身为法官的党员同志,应该秉承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公正高效地处理好各类案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天平”增辉,为党旗添彩。宋鱼水同志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

在民事审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共产党员宋鱼水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把党的宗旨、法律的尊严、人民的利益、社会的和谐时刻铭记在心。她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她公正执法,心系百姓,情系社会;她注重修养,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在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宋鱼水同志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学习宋鱼水,就是要学习她爱岗敬业、公正执法的精神。共产党员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崇高的理想、先进的理念只有融入平凡的工作中,才能展现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一名法官,宋鱼水牢记使命,始终遵守公正执法的职业准则。无论案件大小,不管当事人的穷与富,她一律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依法治国的精神,看到了共产党人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学习宋鱼水,就是要学习她胸怀全局、服务社会的精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立足岗位,积极有为。宋鱼水把自己的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千方百计做好解开当事人心结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在她审理的案件中,70%是调解结案,充分展现了她调解纠纷的耐心态度和高超能力。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局观、全局观,看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优秀共产党人身上的体现。

学习宋鱼水,就是要学习她勤奋学习、努力提高执法能力的精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圆满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从经济审判到知识产权审判,宋鱼水虚心求教,勤奋学习,很快熟悉新的领域。她带领同事钻研业务,努力争当专家型法官。宋鱼水和同事们运用精湛的法律知识做出的一系列判决,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知识、鼓励创造的氛围。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身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愿望。

学习宋鱼水,就是要学习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时常要经受权力、利益等等考验。宋鱼水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她从不把人民赋予的审判权当作自己的私权。十多年来,宋鱼水经手的案子没有一件裁判不公,没有一件被投诉和举报。她从未收过当事人的一件礼品,从未办过一件人情案。为了工作,宋鱼水放弃了大量节假日的休息,牺牲了许多个人利益。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看到了共产党人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对于奉献的理解。

学习宋鱼水同志在业务方面的建树,不仅要学习她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还要学习她那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勇气,更要学习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种轻视学习的习惯,要在学习中改掉;那种不敢探索的固步自封,要在学习中突破;那种不切合实际的改革,要在学习中得到调整。学习宋鱼水同志,把刻苦的学习精神和勇敢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深刻理解法律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审判技能,努力适应新时期光荣任务对法官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行政法系统教育整顿活动中,我们学习宋鱼水同志的先进事迹,就要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增强宗旨观念,争做“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宋鱼水的精神,就是坚定的信念和牢固的宗旨意识。宋鱼水同志能够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服”,其精神动力就是在于她的政治素质强。没有崇高的情怀,就很难做出司法为民的实际行动。她对党的审判事业那样热爱,才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审判工作;她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那么纯真,才能自觉地为当事人主持公道,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她对公平与正义的信奉是那样虔诚,才能严格依法审理,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当事人。她在平凡的审判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甘化我身守正义”的铮铮铁骨和耿耿丹心,坚决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为我们增强政治素质做出了榜样。

她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更不是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些人觉得法官待遇低,对党的审判事业别说热爱,连应该履行的职责也不尽心;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搞法官职业化,就是要远离公众,让法官贵族化,以至于对群众感情淡漠;一些人认为法律不是万能的,裁判案件难以追求客观公正,以至于要么拘泥于法律的规定死板办案,要么就是随意曲解法律。学习宋鱼水,就应该努力克服这些不正确的认识,树立起为党和人民掌好审判权的坚强信念,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保障的宗旨观念,树立起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那些消极、悲观的情调,要在学习中得到振奋;那些漠视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在学习中得到纠正;那些公平和正义感的失落,要在学习中重新升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扎实的业务功底,那些理想信念只会作为空中楼阁 ,被搁置在空想的层面。宋鱼水之所以能够做到“辨法析理、胜败皆服”,与她的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是分不开的。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结合实际,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出一套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确立了“准确把握,公正尺度,引导当事人用信任的方式解决纠纷,鼓励和促进交易,确保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办案思路。她从中国国情出发,重视调解作用,不辞劳苦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使许多面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使许多针锋相对的对手握手言和,使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化解。

她的“辨法”,就在于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有不断学习的孜孜追求,有善于思考的灵活大脑,有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她的“析理”,就在于敢于联系实际,敢于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矛盾处理办法,探索能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纠纷调处方式。有了“辨法析理”的真功夫,才能取得“胜败皆服”的好效果。

与宋鱼水相比较,一些法官认为社会就是如此,法官难以独善其身,以至于随波逐流;一些法官耐不住寂寞,受不住清贫,在各种腐朽的观念面前“缴械投降”。

其实,无论社会如何变,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不能丢,人民法官的职业操守不能改。“出污泥而不染”,更能显示出人品的圣洁和崇高。宋鱼水同志的事迹,对我们如何抵御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袭做出了榜样。那种随波逐流的落 后论调,要在学习中彻底抛弃;那种羡慕奢华的不正心态,要在学习中端正。学习宋鱼水同志,就要像她那样,以无私无畏、无贪无求的精神境界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的浩然正气,依法公正地审理好每一起案件,在金钱、关系、权势、人情面前始终做到坚持 立场不妥协,坚守原则不退缩,坚定信念不动摇,把每一件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 、经得起社会评价、经得起法律衡量的铁案。

宋鱼水的事迹是平凡的,但是平凡中孕育着永恒的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这八个字上。“胜败皆服”就是服在宋鱼水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上 ,服在宋鱼水一心为民的拳拳公仆情怀上,服在宋鱼水扎实的法律业务功底上,服在宋鱼水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上。有了这种精神,何愁法院工作不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何愁人民法官不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我们要乘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东风, 以宋鱼水为榜样,坚定信仰,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敢于创新,坚守道德,严明纪律,努力做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辨法析理、胜败皆服”法官。

感动中国人物时传祥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时传祥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齐河县的时传祥纪念馆,灰瓦白墙的纪念馆整洁朴素,昭示着时传祥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精神。

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5岁的时传祥逃荒到北京,受生活所迫当了一名掏粪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在“粪霸”的压迫与欺凌下,一干就是20年。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贡献。他无冬无夏,挨家挨户为首都群众掏粪扫污,提出“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口号。他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问问闻闻。哪里该掏粪,不用人来找,他总是主动去。不管坑外多烂,不管坑底多深,他都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想方设法掏干扫净。他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把过去7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5个人一班的小班,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增加到80桶,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最多每班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他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1956年,时传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10月26日,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握着他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激动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1975年5月19日,时传祥病逝于北京,终年60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心得感悟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昨晚偶知又到了央视的年度《感动中国》节目,就从头至尾看了。每年都有看这节目,每次众多人物中必有让自己感动的人。

“感动中国”,语法特点是古汉语常见的使动用法吧,即“使中国人感动”的意思。很显然,不是全中国人投票后选出让自己感动的人,而是极少一部分人,选出了这些人物,他们认为这些人应该或可以感动中国人。我想说说都谁真正地感动了我。

朱敏才、孙丽娜两位老人感动了我。他们夫妇本来有着安逸的退休生活,却离开大城市的家与亲人,到贵州大山里含辛茹苦地教书,奉献了十年。那位陪伴听力障碍孩子十六年学习的母亲陶艳波,感动了我,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温暖,强大。在贫困交加中侍候卧床父亲十三年的女儿朱晓晖感动了我,她内心无比坚强,有爱;无数次默默捐助善款的炎黄(张纪清老人)让我感动,他非大富之人,却大爱无私。

然而,贵州偏僻贫困山区,百个孩子只有一位教师,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让一个母亲辞去工作,陪孩子上小学、中学一起成长,体现了中国特教的不足;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青年,离了婚,辞了工作,在十分拮据困顿中侍候瘫在床十三年的父亲,是政府部门的耻辱;多次默默捐助给养老院钱,至少不是在给社保部门增光填彩。

研究氢弹的科学家于敏、航空科学家师昌绪,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敬仰。移民的村支书赵久富、麻风病医生肖卿福、新疆警察木拉提等,也让我钦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干得很好,或很出色。埃博拉病毒时期,政府派出援非的千余人医疗队,没有感动我。因为我知道这只是政府行为,我知道中国还有许多看不起病的人,在贫困的城乡,还有许多生病后无钱医治等着慢慢煎熬致死的人。

这次节目没有白看,毕竟还有让我感动的人。所有得奖的人,如果说他们真正地感动了中国,那么,中国该因为他们而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张桂梅老师事迹素材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5位用户喜欢。

作为同事,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见证了张桂梅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理想信念筑梦育人的高尚情怀。

创办女高难,但是办好女高更难。华坪女高学生基础较差,成绩提升难。张桂梅提出:“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张晓峰数次劝她降低标准。可张桂梅坚决不同意,“我们办女高的目的,就是要用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如果只是混个高中毕业证,就失去了办女高的意义。”

面对学校艰苦的条件和这个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建校不到半年,17名教职员工中就有9名相继辞职,但更让张桂梅挫败的是6名学生的离开。她一次次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做工作,把姑娘们往回捞,最后只捞回来两个,100名学生只剩下96名。

学生回来了老师却只剩下8个,学校教学难以为继。教育局提出分流学生到其他高中,学费全免。就在心灰意冷,准备交接资料时,张桂梅发现8位老师里有6名是党员。她一下来了底气,“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咱们6个都是党员,难道就这样把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给丢了吗?”“那你说怎么办?”“重温入党誓词,用入党的初心和信念,团结起来,用对党的忠诚和担当,克服一切困难,为党守好华坪女高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张桂梅明白,要办好华坪女高,就必须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用理想信念为师生注入精神力量。而且,要求学生要苦学、老师要苦教,全校教职工要苦干。就这样,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华坪女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建校12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

感动中国欧阳海英雄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火海救人

1963年,欧阳海探亲时,他跳进冰冷的水中救起了一位小姑娘。

村民欧阳增玉家不幸失火,当时大家都在地里劳动,是欧阳海第一个赶到,先背出老人,又把燃烧的柴草扔出屋外。当回部队后首长问他手是怎么伤的,他说是不小心烫的。

推马救列车

部队野营拉练经过衡阳途中,在进入一个峡谷后,一辆载着五百多名旅客的282次列车突然迎面急驶而来。列车的鸣笛声,使得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骤然受惊,窜上了铁道,横卧双轨上,眼看一场车翻人亡的事故就要发生。就在火车与惊马即将相撞的危急四秒钟,欧阳海毫不犹豫地冲上,用尽全力把惊马推离了铁轨,使列车和旅客转危为安。他却被火车卷倒在铁轨边上,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身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23岁。 战士们打开欧阳海随身携带、现已被鲜血染红了的小本子,只见封面上写道:即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我,我也仍然衷心地相信,共产主义的理想必然胜利,一定会有更多更多觉醒了的人士为它战斗。

2022感动中国优秀事迹材料(16篇范文)

__,男,1970年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扎根乡村教育33年,担任乡镇学校校长9年,现为金塔县羊井子湾小学校长。在33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农村教育一线,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坚持特色内涵办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精品学校,使教育成为高质量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创新的教育。筑牢忠诚之魂,展现良好形象。__…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感动中国信息

  • 感动中国林秀贞事迹(5篇范文)
  • 感动中国林秀贞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林秀贞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林秀贞视社会责任为己任,模范地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她3 ...[更多]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
  • 记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范文)99人关注

    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颁奖词誓言无声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 ...[更多]

  •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
  • 邱少云感动中国人物事迹(16篇范文)99人关注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闭上眼睛,邱少云那光辉的形象怎么挥散不去。为了战斗能取得胜利,在全身被大火包围之时,他纹身不动,一声 ...[更多]

  •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
  • 202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6篇范文)99人关注

    “这是一等功奖章,这是三等功奖章……”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山城村,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整洁的书桌上摆放着96岁的老英雄孙景坤的军功章。孙景坤的故事,得从72年前的19 ...[更多]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16篇范文)98人关注

    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牙牙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第一次不需要父母帮助独立行走,第一次背上书包独自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到考试成绩单,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 ...[更多]

  • 邢燕子感动中国事迹(7篇范文)
  • 邢燕子感动中国事迹(7篇范文)98人关注

    邢燕子1941年出生,原名邢秀英,天津人,中共党员,曾任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据新华社报道,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 ...[更多]

  • 感动中国申纪兰事迹简介(5篇范文)
  • 感动中国申纪兰事迹简介(5篇范文)98人关注

    申纪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 ...[更多]

  • 感动中国观后感开头结尾(16篇范文)
  • 感动中国观后感开头结尾(16篇范文)98人关注

    昨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这里的第一个人是为了做核试验,得了病在病床上还坚持用电脑查看资料,怕耽误了工作,坚决不手术,最后,因为病得太重而去世的院士,他叫林俊德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