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事迹故事 | 456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2人 |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雷锋事迹 | 576字 | 3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6人 |
感动中国彭加木事迹 | 5579字 | 55段 | 19分钟 | 31分钟 | 43分钟 | 167人 |
感动中国人事迹材料 | 728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14人 |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 1533字 | 9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231人 |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 | 1661字 | 16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63人 |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 | 1075字 | 9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48人 |
感动中国黄文秀事迹观后感范文 | 961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83人 |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 394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20人 |
感动中国十个人物事迹 | 225字 | 2段 | 1分钟 | 2分钟 | 2分钟 | 156人 |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简短 | 422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94人 |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 487字 | 8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70人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 519字 | 10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85人 |
感动中国最美教师事迹 | 2463字 | 16段 | 9分钟 | 14分钟 | 19分钟 | 166人 |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 | 925字 | 11段 | 4分钟 | 5分钟 | 8分钟 | 177人 |
《感动中国》事迹随笔 | 370字 | 2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79人 |
感动中国事迹故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雷锋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6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
196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
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烧水棚旁有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上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一场误会。
感动中国彭加木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79个字,有5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3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1980年6月23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一条消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的考察中失踪,已经第 7 天没有音讯了。"
这是彭加木和他的团队在罗布泊地区的第三次考察。他失踪的消息迅速在国内外引起震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紧急组织飞机营救,解放军也在第一时间对方圆数百里的沙漠展开了"梳头式"的搜寻。可是,彭加木再也没有出现过。
彭加木的突然失踪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陷入了罗布泊的沼泽,有人说他被敌特劫持,也有人猜测他被风沙掩埋或被野兽伤害,甚至还传出了诸如双鱼玉佩说、外星人说等等极具想像力的猜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全国人民都很关注这件事,在那个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年代里,人们利用很少的一点信息,时刻注视着事态的发展,牵挂着彭加木的安危。
按说起来,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失踪,并不是孤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了,即使是顶尖的科学家和探险家,也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意外而失踪。为什么彭加木的失踪,会引起上至中央,下至市井小民的极大关注呢?这个彭加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是怎样离奇失踪的呢?当年的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彭加木1925 出生于广东,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过。来到新疆后,他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从阿勒泰山到塔里木盆地,从吐鲁番到伊犁河谷,都留下过他科学考察的足迹。
在他的精心培养下,新疆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论文在国内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这一切,都饱含着他的心血。中科院多次宣传过他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曾写词赞扬他:"驰骋边疆多壮志,敢教戈壁良田遍。活虎生龙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
1980年5月,彭加木和往常一样,率领一支由地理、化学、气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察队,由北向南对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
罗布泊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它地处新疆塔里木盆地东侧,曾是我国最大的咸水变迁湖。后来因流入湖内的塔里木河改道,罗布泊逐渐干涸,沦为盐层地带和不毛的沙漠。在维吾尔语中,"罗布泊"意为进去出不来沙漠。
5 月9日,彭加木和考察队员乘 3辆汽车,迎着漫天风沙,进入了罗布泊中心地带。5月13日,他们冒着48℃的高温,来到一片盐壳地带。彭加木在这里发现了大片的盐结晶体,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这里全是宝,如果把它们开发出来,用途就大了!"
这一天,他们在这片盐壳地上留下了一个扎着红绸带的标杆,又向前方出发了。
6月16 日,彭加木率科学考察队到达罗布泊一个名叫库木库都克的地方,并在这里停了下来。
这些天来,罗布泊地区的平均气温高达摄氏 60 多度,科学考察队在前进途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气温太高,汽车走几公里就要停下来冷却一下水箱,每天前进的路程不到 60 公里,大大落后于原计划。现在他们所在的库木库都克,距离科学考察队的目的地"七二O"站还有 400 多公里。而他们的油和水只能维持两天了。
傍晚时分,考察队开始搭帐篷,为宿营做准备。 彭加木则带上助手陈百禄,开着一辆北京吉普,按军用地图上标注的八一泉而去。如果能找到这汪泉水,科学考察队面临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按地图上的标注,八一泉位于疏勒河故道之上。疏勒河是一条发源于祁连山的河流,曾经是罗布泊的水源,但如今早已干涸。但是疏勒河道上仍然留有许多泉眼,八一泉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泉眼。
根据地图, 彭加木很快来到了八一泉的位置。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年特别干旱,八一泉都已干涸了。彭加木又在附近找了许久,想找到其他泉眼,但都失败了。
没找到水源,彭加木只得驱车返回宿营地。半路上他发现了几头野骆驼,顿时眼前一亮。他对陈百禄说:"这里有野骆驼,说明这里一定有水源,我们有可能找到泉水。今晚咱们好好休息,明天咱们再继续去找水….."
这天晚上,彭加木召集考察队员开了个会。虽然他发现野骆驼的事让队员们重新找回了信心,但大家还是认为有必要一边找水,一边向外界发出求援信号,这样才能万无一失。彭加木于是按照大家的意见,起草了一份电报:"我们缺水和油,请求紧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在彭加木的心里,他还是非常渴望能找到水源的。因为他知道,救援人员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给他们补充水和油,那就是用直升机空运。而直升机空运一次的成本,少说也要好几千元,当时的国家财力有限,如果自己找到了水源,不是可以帮国家节约了经费了吗?而且根据他的经验,有野骆驼的地方,附近一定是有水的。
第二天上午,考察队收到了新疆驻军的电报,要求他们提供营地坐标,以便为他们空运物资。队员们这才松了口气,大家连日来十分疲惫,都纷纷钻进帐蓬休息了。只有彭加木还是心事重重。因为他考虑的是直升机运物资的成本太高,如果能自己解决水源的问题,不但能为国家节约一大笔经费,还可以在地图上把新水源地标注起来,下次科考的时候不是更加方便了吗?
于是,彭加木在谁也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独自出发了。他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看到纸条,整个科考队的同志们都慌了——大家知道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一个人单独行动的危险性有多大。而且彭加木装着照相机和打火机的旅行袋也不见了,说明他要去的地方,离营地有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就在附近。
考察队的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开车按彭加木指示的方位去追。在沙漠里徒步两个小时,走不了多远,开汽车去应该很快就能追上。
一开始,坐在汽车里的考察队员还可以看到彭加木留下来的很清楚的脚印。他们按着这足迹的方向,一边搜索一边前进。
考察队追了三四公里以后,来到了一片盐碱地,而在这里,彭加木的脚印变得越来越浅,很快便消失了。虽然考察队的开着车来回寻找,但什么也没有见到。大家找到天色已黑,才不得不返回营地。
当晚,考察队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一边向大本营发报,报告彭加木失踪的消息;一边安排第二天寻找的路线。
这一晚,大家都没有睡好。考察队把所有的车都集中到一个高高的沙丘上,每隔半小时,便打开车灯,还在车子旁边点燃了好几堆篝火。大家都希望彭加木能看到灯光和火光,这些火光的指示返回营地。
黑夜过去了,大家没有等来彭加木。天刚一放亮,考察队又开始了继续搜寻。大家开着车,沿着疏勒河故道慢慢地行驶,用望远镜仔细地瞭望。好几次,发现远方有个黑影,大家都很兴奋,甚至跑过去察看,看看是不是彭加木。可是每一次大家都是失望而归,"拉网"式搜索之下,仍然没有彭加木的影子。
对于彭加木的失踪,大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大家都很了解彭加木,知道他一定是在找水途中发现了什么,产生了考察的想法,以致脱离了原定的找水路线,迷失了方向。只是大家都搜索了两三天了,都还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迹,在罗布泊这种极端环境之下,彭加木的安全是大家最担心的。
接到考察队的救援后,解放军派出的直升机也从400公里外的马兰基地起飞,到达考察队的营地,参加搜寻工作。这架直升机一路上飞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飞行员也是具有上千个小时飞行经验的老飞行员,曾多次参与沙漠搜救活动。
从直升机上看去,疏勒河道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北边是一片大戈壁,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从彭加木留下来的字条可以分析出,对地形十分熟悉的彭加木不可能直接闯入沙漠或者戈壁深处,他只会沿疏勒河道一路向东,去寻找水源。
这个分析是最符合逻辑的,也是当时的最佳选择。但是在搜索过程中,为了确保搜索不留死角,直升机对其他几个方向也展开了搜索。但结果却让人失望,仍然没有发现彭加木。
这期间,搜救队在疏勒河北侧发现了一个人坐过的痕迹,综合研判后,大家认为这很可能是彭加木留下来的。因为这个痕迹很新,而且边上还有一张水果糖纸,这种水果糖,和彭加木带在身边的一样。
有了这个发现,大家的精神一振,仿佛看到了希望。中央和新疆军区又派出了几架飞机,围绕库木库都克,在东西140公里,南北60公里的地带反复搜索。在地面上,新疆军区还派出了一支28人的小分队,携带了6只嗅觉极为灵敏的军犬赶到基地参与搜索。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只出动了28人的小分队,不派大部队进行搜索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解放军也曾经想多派人手来参加搜索,但后来综合考虑之下,还是认为兵贵精而不在多,在沙漠里寻人,一个有经验的搜救队员,并不比几十个普通人差。如果出动的人太多,后勤保障如何解决?会不会在搜索过程中再发生什么意外?所以最终的小分队,选定了有丰富经验的28名沙漠老兵。
虽然参加搜索的老兵们个个经验丰富,但罗布泊还是在人类面前展示出了它的威力。这里根本没有道路,走在上面,很容易被沙陷住,每走一步都要花费很大力气。50度以上的高温,相似的环境,让很多队员自己都找不着方向,战士们的衣服很快留下一圈圈的白白的盐渍。
搜索行动应该说是非常缜密的,可以说是过了"梳子"过"篦子",就是一只兔子,也不可逃脱队员们的眼睛。但彭加木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即使这样,参与搜救的小分队里的不少人都还坚信彭加木没有死。特别是考察队的同志们,都坚信彭加木还活着,只不过是暂时没找到而已,他一定会回来的。
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自信呢?因为大家太了解彭加木了。在科考过程中,他经常会"失踪",特别是在他想考察一些细节而其他同志反对的时候。有一次在西双版纳密林考察时,彭加木就曾因为调查雨林的生态系统失踪过一个多月,大家都以为他死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彭加木若无其事地回来了。
但是,参与搜救的解放军们并不这么认为。毕竟这里的环境太险恶,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彭加木再怎么神奇,也是肉眼凡胎,而且身体又不好,发生奇迹的可能性太小了!
7月初,甘肃省公安厅和敦煌县公安局又组建了一支新的搜寻队,来到距离彭加木失踪地点几百公里外的玉门关一带搜寻,新疆若羌、哈密等地也安排了力量进行搜索,可还是没有一点收获。
在历时一个月的搜索中,有关方面共出动了170 多人的搜索队伍,出动汽车近50辆,飞机 29 架次,搜寻面积达 4000 平方公里。但是直到7月16日,彭加木失踪三十天后,还是一无所获。搜索行动不得不宣布结束。
在撤离之前,考察队在他们的宿营地树了一个高1.05米、宽0.7米的水泥标牌,上面写了一行大字:"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同志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
彭加木失踪后,香港一家小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彭加木现已逃亡美国》。该文作者称自己是彭加木的老友,自己亲眼在美国一家餐厅里见到了与几名美国人一起用餐的彭加木!
这个消息很快被证实是假的。首先这位作者与彭加木从来没有过交集,彭加木的亲属的同事、朋友均不认识这位作者,而且此人连那家餐厅的名字都弄错了,可见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炮制的假新闻。
彭加木的失踪,是八十年代初全国人民都关心的事。关于彭加木的下落的推测,也是众说纷纭。每一种解释都有人相信,但更多的人都会质疑。为了解开这个谜底,人们进行过种种设想和推测,但却没有一种能够完全说服别人。这么多年来,关于彭加木的失踪,大致有着六、七种推测。
第一种是"病发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彭加木在失踪时身患癌症,可能在他找水过程中,因病复发体力不支昏倒,被风沙埋没。但包括彭加木的家人在内,却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彭加木虽然身患癌症,但他已带癌生存了20年,加上他平时也很注意锻炼身体,怎么可能突然身体衰竭?
第二种推测是"沼泽说",认为彭加木是被沼泽吞没了。但考察队员证明,当时的罗布泊已全部干涸,结成坚硬的盐壳,飞机都能在上面降落,人根本不可能陷进去。所以这一猜测是毫无道理的。
第三种推测是"掩埋说",认为罗布泊附近分布着大量雅丹土包,这些土包受风的吹刮作用,经常发生崩坍。彭加木那天可能为了防晒或躲避风沙,到雅丹土包处藏身休整,被崩坍物掩埋。但是彭加木是非常了解雅丹土包危险性的科学家,平时考察队员接近这些土包,他都会制止,他自己更不可能去靠近这些雅丹土包。
第四种推测是"劫持说",说彭加木是被敌特劫持或杀害了。但罗布泊荒无人烟,气温高达50℃多,如果特务来到这里等候的话,可能没等到彭加木,自己先要凉凉了,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并不大。
第五种推测是"叛逃"说。这种说法认为,彭加木在_中曾受迫害,这次考察中,他借机"叛逃"了。这种说法,是对彭加木的侮辱。彭加木有很多出国机会,如果想叛逃,这都是好机会,但他都推掉了。何况他失踪时,_已经结束,彭加木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怎么可能"叛逃"?
第六种推测是"外星人说",说是神秘的"外星人"绑架了彭加木。还有人说彭加木在罗布泊发现了神秘的"双鱼玉佩",这种玉佩能够把一个人复制成两个人,彭加木失踪便是与此有关。对于这种推测,只能说发明者脑洞若真大,这种滑稽而又违背科学的事,根本不足取信。
最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彭加木有可能掉进北戈壁的土海里了。疏勒河道北侧的砾石戈壁滩,看上去是平的,其实是假的。以前那里有很多深沟,后来风吹来的细土把它填平了。那些细土就像面粉一样,是虚的,人踏上去,很容易便被埋进去。表面上看,那是一块盐碱地,上面还有一层干皮,但下面是虚的。不知道的人一踏上去,马上会掉进去。
彭加木魂归罗布泊,他的生命将永远与中国的西部,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
彭加木失踪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虽然人们没有找到他的遗骸,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知道他在罗布泊遇难,这已足够了,至于到底能不能找到他的遗体,相比于他的奉献精神,倒显得不那么特别重要了。
有人说,彭加木是属于罗布泊的。我们没有找到他,但我们知道,他的英魂已与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熔铸在一起,与科学事业熔铸在一起。
感动中国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6月16日,百色市凌云县遭遇强降雨。持续的暴雨导致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从引发山洪到多个路段水漫、塌方,最终造成了悲剧的出现,年仅30岁的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不幸遇难,当噩耗传出,有人不相信,有人惋惜,但更多的是让人心疼。
黄文秀出生自广西百色一个贫困家庭,从石头村里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并取得法学硕士,毕业后报名考取选调生,成为百色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于去年3月份响应号召来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带领百坭村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短短一年里,全村就有88户418人脱贫,直到最后一刻,她依然在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事业而奔走着,她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在和平年代,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黄文秀就是最坚强勇敢的战士,纵使洪水带走了她年轻的生命,但她坚定的身影却会一直烙印在人们心中,她的精神将一直传承下去,被人民铭记。广大的青年党员干部要努力向她学习,要坚定不移的向脱贫目标迈进,深刻领会___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的核心要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强行,继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她的牺牲是伟大的,我们必将铭记她的贡献,传承学习她的精神,接过她手中脱贫攻坚的接力棒,扛起属于她的那份责任一起砥砺前行,为这场攻坚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仅背负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更背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面对这场战争,我们要坚定胜利的决心,不负青春,不负人民,不负国家,为取得攻坚胜利奉献一切。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3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总理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总理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现在设计展览,心中要有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斗。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61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蒋筑英,1938年8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是著名光学科学家,一直从事光学传递函数研究工作。曾与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1982年因病逝世,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其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019年9月,蒋筑英被表彰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不断攻克难关
蒋筑英质朴、正直、勤奋,是一块好钢。在导师的指导下,蒋筑英选择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课题。60年代初,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是应用光学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技术,而这个科研领域在中国当时还是个空白。
蒋筑英开始在崎岖的科学小路上顽强攀登。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难关。蒋筑英说:“科学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会一帆风顺。居里夫人把自己关在小木屋里,节衣缩食,废寝忘食,4年之后才发现镭。我们还没搞到1年呢。要打起精神,继续干!”
在王大珩的带领和指导下,蒋筑英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很快就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初露锋芒。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700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日本学者村田和美参观之后,惊异地说:“想不到中国这么早就研制出了这样高精度的装置。你们应当把它报道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才能。”
_爆发后,蒋筑英没有工作可干,但他耐不住寂寞,经常到实验室,把实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大多数人放弃知识的时候,他依然每天读书,几乎是书不离手。妻子路长琴说:“蒋筑英和我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社会进步还得靠知识。”
_结束后,蒋筑英和他的研究小组努力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他们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接着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并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蒋筑英渐渐成为中国光学界光学传递函数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
“中国有内行”
1979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派蒋筑英去西德进修。他省吃俭用,半年时间省下不少钱。朋友劝他给家里买台彩电,回国的时候,蒋筑英用节省下来的外汇给所里买了1台英文打字机、1部录音机、19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部件。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所里。
吉林省进口了一批光学器材,商检部门请蒋筑英帮助检验产品质量。他和同事们使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测量装置,对其中的镜头进行检查,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他把拍摄下来的照片和材料交给有关部门,主张向外商索赔。外商看了检验报告后,佩服地说:“中国有内行!”蒋筑英一丝不苟,不仅使国家免受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长春几家光学仪器厂,一直都把他当作参谋和顾问。王大珩评价他的学生说:“蒋筑英是科学界的雷锋。”
蒋筑英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在生活中,他总是无私地帮助别人。妻子曾说他“什么活儿你都揽,谁的事儿你都管,吃饭走路你都嫌浪费时间”。大家称他为“不管部长”,所里的老同志说他是“永动机”,他把自己比作“铺路石”。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蒋筑英总是为国家着想,为他人着想,却很少想到自己。他的门牙脱落了,抽不出时间去镶;身体有病,不肯抽时间上医院去诊治。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腹痛越来越厉害,他的爱人多次催促他看病,他老是说:“等明天吧”。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召集验收组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许多路到达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蒋筑英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6月15日下午5时3分,因抢救无效,蒋筑英在医院去世,终年43岁。
作为中国光学界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年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当代知识分子的奉献之歌。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感动中国的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5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8位用户喜欢。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人”让人感动,在岁月的沧桑中,这种感动让人为之震撼,就像风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
我情不自禁的一次次落泪,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被他们的行为所激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静静的观看感动人物的事迹,我认为有一个特质是相通的,那就是“责任”二字。扛起一份责任,献出一份爱心去诠释和谐诠释人类的理性。
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和我们大多人一样。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们份内的事情,甚至自己也能做到。但是在我们中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断,坚持不下去,因此,很多人往往难以达到类似感动人物的事迹或境界。
陈俊贵,只因风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他在天山守墓几十年。还有格桑花开的最美乡村教师,一位西玛拉雅山下的园丁。她在一米多宽的山路上来往,下面就是悬崖,每天护送孩子回家,坚守在雪山和河流之间,与危险相伴。姚厚芝,一位慈祥母亲,在自己患有乳腺癌的情况下,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孩子,想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将来的学费。
病压垮了她的身体却没有摧毁她,她用她仅存的生命,日日夜夜的去完成清明上和图刺绣,为的只是自己死后,孩子以后困难了可以买些钱得以生活,如果是我以后会有她这般坚持与付出嘛。当时我很疑惑,心想她到底有什么来头。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一名将军夫人,放弃厚禄跟着将军当农民,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将军离世了却留下修好的水渠,大桥,良田。老阿姨继续把温情留给乡村百姓。她说,日子虽清苦但是心里快乐,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真心诚意对大家付出,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会牢牢的记住这些话。
一曲道德礼赞,一篇精神史诗,一年一度的"心灵收成"。在这个简单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现出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这些感动,不是因为脆弱,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感动”激发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做一辈子的好人不难,只要每天检查检查自己”,我要向他们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感动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一直都在传递着和发扬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爱和梦想被点亮。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高举正义之旗,让这种“正能量”洒遍整个神州大地。
感动中国黄文秀事迹观后感范文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一位30岁的扶贫干部黄文秀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她是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一位普普通通的“80后”,在返回驻在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因公殉职,她无愧为新时代的好榜样!
要向黄文秀学习,发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事业任重道远,责任重于泰山。黄文秀驻村当第一书记期间,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作长征路,短短一年,她就从“扶贫新手”转变成群众最信赖的人,用一腔热血、一片赤诚践行着共产党人共同的誓言。我国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唯有恪尽职守、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因此,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要向黄文秀学习,弘扬迎难而上、主动而为的担当精神。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面对脱贫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她没有退缩,一次一次向贫困户家里跑,帮他们干农活,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了适合本村的产业,仅仅一年时间,白坭村的贫困发生率就从22.88%降至2.71%。当前,我国的脱贫工作正处于冲刺阶段,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迈坎,唯有能担当、敢担当、勇担当,才能真正不辱使命。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补短板、强弱项,在大是大非前能担当;要多注重实践锻炼,多去基层一线等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危难险阻前敢担当;要多培养斗争精神,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斗争意识,在复杂问题前勇担当,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
要向黄文秀学习,培养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公仆意识。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她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奉献自我,为民服务,用生命诠释了初心和使命。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唯有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利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人民。因此,要培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服务意识,在为民服务中坚定初心;传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奉献精神,在为民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谱写动人篇章;树立“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情操,在为民谋利中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向人民满意而行!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让我们在黄文秀精神引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0位用户喜欢。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钱学森那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深造,他心向祖国,放弃享有的优厚待遇,顶住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尽艰险,毅然回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因他的'卓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甘于奉献,才使我们国家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行走,圆满回归,成就中国又一壮举。
我更加懂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有过硬的本领。我要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像钱学森那样??报效祖国!
感动中国十个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2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56位用户喜欢。
朱丽华,女,生于1957年10月,1994年10月入党。现任浙江省盲协副主席、嘉兴市_、嘉兴市盲协主席,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四十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__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简短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4位用户喜欢。
陈贝儿主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拍摄团队穿梭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报道称,陈贝儿出生在香港,生长在温哥华,一直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她对贫穷没有什么概念,去脱贫地区的艰辛是她未曾预料的。为了拍摄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她两次攀爬天梯上悬崖村,来回共一万多级,每次花费十几个小时,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去怒江拍摄交通扶贫时,陈贝儿不顾危险,亲身体验了过去百姓过江用的溜索。
对于西方媒体的质疑,陈贝儿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拍摄之前就看过一些外媒报道称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后很不习惯,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的。我真的非常震撼,从这一点我就看到,国家是很大手笔,也不惜代价,为了脱贫的决心是非常强的”。她感慨,中国脱贫工程比联合国早10年完成,“这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很多无名英雄”。
港媒还称,《无穷之路》播出后,不仅内地观众赞不绝口,在香港也好评如潮。陈贝儿透露,很多香港观众朋友给她留言表示很感动,因为这个节目让他们了解国家发生的变化。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0位用户喜欢。
一个九十八岁的耄耋老人,应该和儿女说说话;应该在家里休闲娱乐,安享晚年;还应该好好的享受退休的时光,享受天伦之乐……可她却没有这么做,她就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胡佩兰。
胡佩兰奶奶虽然已经是九十八岁的高龄了,本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可有一天,她听说镇上很多人没钱看病,于是,她又开始给人看病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胡奶奶就开始给人看病,不仅不收钱,有时还资助那些病人。大家都很敬佩她。
她的学生这样说:“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都已经退休了,可老师却还这么尽心尽力的为别人看病,真是太了不起了!”
只可惜,在一月二十二日,胡佩兰奶奶在睡梦中安然离去,她那天下班时还这么说:“病人都看完了,咱们回家吧!”
看到这儿,我思绪万千,又感动,有震惊,更多的是敬佩……胡佩兰奶奶这么大年纪还为他人奉献,我却从来不替他人着想,只是自顾自。当同学没带文具时,向我借时,我怕他把我的东西弄坏了,就找借口说没带,但有人需要帮助时,我却从来不帮忙……
现在,我真正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含义,你帮助别人的事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但你却拥有了美好的品德。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让我们一起留住爱,分享爱吧!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观后感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85位用户喜欢。
3月3日晚八点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CCTV-1播出,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大连理工大学杰出校友彭士禄获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于广东海丰,1949年就读于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一年级,1950年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就读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二年级,1951年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化工机械专业读三年级时赴苏联留学。1958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禄院士是我国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顾问、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动力学会名誉理事长。
彭士禄院士是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到大亚湾核电站,再到秦山二期核电站,彭士禄院士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被誉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说:“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历经磨难 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倾听 于花甲年重启
两代人为理想澎湃
一辈子为国家深潜
你如同你的作品 无声无息
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感动中国最美教师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63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该同志自1999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8年,20__年至20__年在济南市饮马小学支教一年.近几年,不断思考探索,迈开成长的脚步,开启了自己教育教学的新篇章.20__年4月被聘为小学高级教师,至今已六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济南市教学能手,济南市小语会先进工作者,济南市语文中心组成员,济南市师德先进个人,济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槐荫区名教师、槐荫区优秀教师、槐荫区支教工作先进个人;被聘为国家教师培训团培训专家,兼任济南市小语会理事;执教课例均获省、市、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论文在全国、省、市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并在全国、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__年4月成为全国期刊《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人物,进行专栏报道.在全国、省、市小语界有较高的知名度.
一、热爱教育工作,注重修养提升
多年来,该同志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树立为学生、家长服务的意识,为人师表,重视、关心学生的终身成长,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受到学生、家长、领导、老师的一致称赞,所带班级多次获济南市优秀班集体,本人荣获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积极投入教改,追求高效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该同志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磨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注重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总结出阅读教学的课题突破――深入研读――拓展练习的基本模式.在习作教学方面,总结出了读写一体――交流评改――品评赏析――完善誊抄的习作教学方法.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通过反复研究,总结出了情趣导学――同伴互助――语境实践的三段式教学法.这些方法的总结提升,日益形成了她扎实而独特的教学风格.
将思索付诸实践,该同志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经过多年努力,她所任教的班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受到学校、家长的高度赞誉.在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百余名学生在全国文学大赛、市、区作文竞赛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多名学生的习作刊登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所执教的语文成绩历年来均保持级部第一.一批批热爱阅读、善思乐写的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乐享自信人生.而她自己也在善思中成长起来,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特级教师、教学能手,济南市教学能手、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槐荫区名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被聘为济南市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兼任济南市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在省、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均荣获一等奖,执教的课例被教育部出版发行.
该同志更有幸成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弟子,通过挂职访学面授,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二十余次,先后赴北京、上海、郑州、福建、银川、鄂尔多斯、潍坊、淄博、东营、泰安等地执教观摩课、展示课三十余节.20__年5月,被国家语文社聘为专家团队成员,赴内蒙等地培训名师,先后执教观摩课十余节,作专题报告十余场.在全国、省、市小语界享有较高知名度.
三、潜心课题实验,推广科研成果
课题研究、科研创新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它使教育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此,多年来该同志一直致力于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创新.
她组织参与了山东省十一五课题――创建阳光课堂的研究.依托于学校和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共建的资源优势,学校教师团队和山东师大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结成了专业共同体,共同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她带领老师们先对原有教学现状进行讨论,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创建阳光课堂,用现代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构建,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同志与语文团队一起探索出了阳光课堂的基本特质,并研究出了语文阳光课堂特质及其教学策略.阳光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赋予了课堂教学以生机和活力,专业共同体的组建促进了包括她在内的每一位教师的真实成长,开创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研究范式,是值得推广的组合方式.这一课题已于20__年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结题,并申报省精品课题,科研成果显著,得到省、市专家的关注.
目前,又在此基础上申报了十二五课题小学‘阳光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化研究,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
除此之外,该同志还主持开展济南市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倡导建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执教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获得市、区一等奖,四篇心理教育论文专著均获省、市一等奖,并执笔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这一课题已于20__年7月顺利结题.还参与全国小学学科四结合课题实验单元整合比较阅读拓展训练课题研究、山东省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济南市习作教学研究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该同志勤于总结科研经验,撰写的十四篇文章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评比中获一等奖.20__年4月成为全国期刊《小学教学》杂志封面人物,进行专栏报道.
四、发挥骨干作用,引领教师成长
工作中,她充分发挥自己作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带领老师们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与学校语文老师们一起开展教学研究,磨课、上课、研究课题,先后指导青年教师执教多节评优课、研讨课,选拔课.先后指导十余名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等比赛,均获省、市、区一等奖.其徒弟杨静老师已经成长为区骨干教师,祝彩霞、谷翔、王延群等老师成长为区青年骨干教师.该同志于20__年至20__年到农村学校支教,在一年的支教工作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名师的引导作用,耐心细致地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教研,取得多项市区级教学成绩,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学生、与团队伙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经过多年的努力,她的研究水平、敬业精神、指导能力和科研成果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肯定、高度赞扬.该同志带领、参与的学校语文教研组于20__年被评为济南市先进教研组,并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素质大赛中,连续两届获得团体一等奖第一名.
在十五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同志不断耕耘、收获,享受着教育创新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今后,将继续保持激情,不断进取,做教育创新路上富有勇气和实干精神的开拓者,努力实现美好的教育教学理想!
陈贝儿感动中国事迹观后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25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7位用户喜欢。
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都非常引人注目,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中国裹住了自己的贡献,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青年。
3月2日,2021感动中国人物名单公布,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杨振宁、苏炳添、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朱彦夫、顾诵芬、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陈贝儿,每一个人的事迹都令我们心生感动。
其中陈贝儿的出现,让我心生疑惑。陈贝儿是TVB的一位主持人,她的业务能力很强,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事的女主播。现任bma副总裁,专责南华足球队及出版社业务,并兼顾主持工作。
陈贝儿获此殊荣是因为一档扶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看过的观众对它评价都非常高: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介绍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没有任何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深刻地觉的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人。
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陈贝儿的拿奖,在众多评论中对多的是实至名归。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陈贝儿看到外媒对祖国大量的不实报道,抹黑我们脱贫攻坚的成果。内心深厚的爱国情怀让陈贝儿踏上寻求真相的路途。
陈贝儿和团队从香港跨越山河万里奔往贫困地区,翻越悬崖峭壁、体验绳索过河,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脱贫攻坚的故事,不仅让内地观众看到了香港爱国人士的情怀、真正看到了脱贫攻坚的成果,也让香港同胞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颁奖典礼上白岩松为陈贝儿提颁奖词: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着时代最美的风景。
这是央视给予陈贝儿及团队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看到了一位媒体人的坚守和道德素养。陈贝儿凭借她的行动成为娱乐圈的榜样,也给了很多人热情和信心。
陈贝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们团队正在筹备《无穷之路》姊妹篇,想将这个系列延续下去,让更多真实的故事展现,让更多人感动。期待着陈贝儿新的纪录片出现,让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祖国的美丽与感动。
《感动中国》事迹随笔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今天看了张桂梅的事感受颇深,我要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多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我要学习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