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人事迹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13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1 13:20:02 查看人数:8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493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8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382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47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2500字 32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210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370字 4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40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744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52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371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21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40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8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326字 4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68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277字 3段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234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654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72人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3902字 29段 14分钟 22分钟 31分钟 283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655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64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762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210人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闫桂兰,大阿拉街村卫生室一室乡村医生,自从1992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认真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求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她的工作理念,为此,她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每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坚持把一腔青春热血献给社会、爱心献给患者,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她认真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为辖区村民建立健康居民档案,宣传儿童计划免疫、加强传染病管理、协助镇中心卫生院入村对本村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定期开展体检,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栏对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等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提升村民防病能力。

在诊疗过程中,她严格执行医保政策,规范程序,不滥用药,使农民花小钱就能看病,让村民真正体会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自新冠疫情以来,村医不仅忙碌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工作,更重要的是防疫任务,防控疫情,人人都是参与者。做好登记,科学开展宣传防控疫情核心知识,“不信谣,不传谣”做好卫生室内部消毒工作。村医,作为村民最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特殊时期,积极奋战在一线,主动靠前,参加村口值班,多次参加全区域性核酸检测的采核酸,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夏少文,男,196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古楼乡富强村乡村医生。

每年大部分的时间里,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看到村民求医困难,正值壮年的夏少文选择留在村里,成为了一名村医,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一干就是25年。

夏少文每天上午坚持在村卫生室坐诊,下午走家串户进行出诊,不是治疗疾病,就是量血压、测血糖,富强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285个,对于这些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夏少文都了如指掌,对患病老人,他格外关注。

夏少文还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他自己会不定期地办宣传栏,发放各种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医改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并主动配合卫生院、村支两委当好开展基层卫生工作的参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任务重,但夏少文总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使宣传工作做到每家每户,使疾病预防健康知识做到家喻户晓,户户都有明白人,让每一个村民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00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周礼分,男,1972年11月出生,奎溪镇言槐村乡村医生。

情系乡村,扎根基层。在溆浦卫校毕业实习两年后,周礼分怀着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回到自己家乡奎溪镇言槐村当了一名乡村医生。毫无经济基础的他,恳求父亲在农村合作信用社贷款500元到安化医药公司购进一批常用药品便开始了长达30年的乡村医生工作。

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心请教,在业务上力求精益求精。2004--2007年他在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毕业证书。

周礼分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虽然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基层三级网络的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秦晓云是大理市上关镇大把关村委会独木桥村的一名村医,2012年从大理卫校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扎根基层,为村民服务。经过7年的努力,村里的百余名高血压患者已全部登记建档,并定期服药,村民对疾病的认知率也大大提高。

大把关村委会主任杨银龙介绍,村委会有4个自然村530户1914人,因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村卫生室一度存在难招人、难留人的现象。村民们小病小痛只有到20公里外的镇上就医。2016年,在共青团云南省委及云南青基会的牵线搭桥下,由爱心企业捐资,大理市政府配套资金的"上海医药希望卫生室"建成后,有了秦医生和定向培养的村医驻守,村庄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改善。来到村民左孝成家,秦晓云为他进行了动态血压检测与抗高血压药物药效评价,确定血压控制良好后,交待他一定按时服药,并控制盐摄入量......

患高血压13年的村民赵润年告诉记者,自己曾因不重视高血压而患过脑梗。过去,他担心吃药会"上瘾"而不愿吃药,秦医生和同事上门宣讲疾病常识后,现在自己已不再"谈病色变"了。

秦晓云的手机微信群里,记录着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云南青基会对村医组织的培训内容和期数。"在为村民服务过程中,有啥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上咨询的方式请教上级医生或专家。"2016年,秦晓云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参加云南希望工程"乡村医生培训"公益项目,之后每年都有"请进来"的专家或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医生"上门"培训,自己的基础诊疗能力也随之提高。

走在家乡熟悉的小道上,秦晓云向记者吐露心声:"如果能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水平,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为父老乡亲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注入新活力。"她同时表示,自己接下来想学中医针灸推拿方面的技能,更好为乡亲服务。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21位用户喜欢。

封则权,男,1966年6月出生,龙塘乡顽沙村乡村医生。

他87年至今一直在龙塘乡顽沙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水平。

医者父母心,他对患者热情,耐心细致,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一晚要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他的回答是凭一个人的良心和一个医生的道德。

所在村卫生室,管理规范,制度健全,2019年被评为龙塘乡先进卫生室,个人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获得一等奖,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今天早上,我在单位的会议室通过远程教育接收终端学习了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被小云同志的境界、情操深深地感动了。43岁的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村医小云,他身患癌症4年多,仍坚持带病行医,而且送妻子到卫校学医,为群众看病。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党的队伍里有着这样一个为国家为人们坚贞不移无私贡献的优秀农民医生,村医小云心系群众,大局意识极强,即使身患绝症后仍以顽强的毅力穿行在大化的村屯之间,孜孜不倦的救治病人。

他为了帮助山里贫困百姓看病,四处奔走、日月兼行,积劳成疾,但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仅仅是牢骚抱怨、推脱逃避,往往无济于事,难有收效。小云同志的诸多事迹都告诉我们,要履行好职责,就必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耐心。而这正是我们基层干部必需的品德要求。

小云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学习他这种对待事业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赵勇,男,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高明乡眉毛村乡村医生。

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2003年毕业不久,赵勇放弃了娄底医院的工作,回到眉毛村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这一干就是17年。

不计得失,勇赴疫情一线。今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赵勇从1月26日起,就积极投入到了疫情联防联控战斗之中。与村干部一起摸排村上的返乡人员、上门为村民测量体温、发放防疫宣传单、病毒消杀、将自己的车改成宣传车,开展村内巡查和宣传工作,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他积极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工作。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各项工作。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7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34位用户喜欢。

张贵民,男,198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坪镇百选村乡村医生。

该同志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扎实的医学功底,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业至今,未发生过一例医疗事故,从未与病人产生过一例纠纷。患者们都纷纷表示,张医生是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该同志经常在辖区内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宣传资料,将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每家每户。他还定时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向村民宣传国家方针政策、防病治病的科学方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全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完善了孕产妇花名册,及时通知他们去医院体检,并在产后进行访视。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小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小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小龙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小龙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小龙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小龙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小龙的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小龙“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度乡村医生感人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02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2分钟,慢速需要31分钟,有283位用户喜欢。

29年中,王扎根山区服务家乡人民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越发弥坚。这些年,眼看着一个个医生从她身边调走,她从未向组织申请过调动工作。

扎根山区,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王__1962年出生在岭南,因为从小生活在岭南,常常看到当地群众因为没钱,小病拖,大病熬,等到重病了无法医治的悲痛。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做一名医生,为群众解决病痛。1982年,王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岭南乡卫生院工作,做了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梦想从这里启航。

岭南是上虞最偏远的一个贫困乡,57.4平方公里的山区分布着29个自然村,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山区太缺少医生了,妇产科只有王一名医生兼护士,没有人愿意到这个穷乡僻壤里来,即使有医生被调来,也千方百计地想走出去。曾经,卫生院分配来一名妇产科医师,工作不到三年也调走了。王也曾经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毕竟山区条件太艰苦了。但是,山区的百姓尤其是妇女儿童离不开她,如果她走了,她们只能到章镇、百官等地去看病,少说也得一个多小时车程,十分不便,万一路上遇上急产更是危险。一想到这里,王就不愿再离开。“如果让我离开山区的百姓,放弃我从小的梦想,我心里不愿意。”王说。

在王人生字典里,没有“休息”两个字,只要病人需要,无论深更半夜还是天气多么恶劣,她都是随叫随到。工作这些年,为了山区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她几乎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一天晚上,王刚睡下,就听到一阵紧急的敲门声,原来是丰树坪村的芦孝干妻子在家里急产。天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雪,路上的积雪深得可至膝盖。从乡卫生院至丰树坪村有3里多路,王心急如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克服了路途艰难,连走带爬在半小时内赶到芦家。当雪人一样的王出现在芦家时,芦家人像是遇到了救星般欣喜万分。此时,孩子已经出生,胎盘还在母亲宫内。如果处理不及时,大人和孩子都将有生命危险。王来不及喝口热茶暖暖身子,赶紧投入工作,熟练地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脐带及胎盘处理。之后,又在产妇家里待了

两个多小时进行产后观察,等到产妇和新生儿全都平安后,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医院,已是凌晨4时多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山区条件限制,在家老法接生现象相当普遍,也经常发生孕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事情。为彻底杜绝老法接生,王利用休息时间,风里来,雨里去,背着药箱独自行走在大山深处,上门了解掌握孕产妇信息,及时做好新法分娩宣传和解释工作,同时,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回访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岭南卫生院妇产科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全乡新法接生率达到100,卫生院连续三年被评为上虞市妇幼保健先进集体。

一心为民情系病患

王从没忘记自己的誓言和责任,始终将患者的安危挂在心上,处处为患者着想,一心为患者排忧解难,以精湛的医术解除了病人的伤痛,以真诚的情感扫除了患者的忧郁,获得山区百姓的良好口碑。

作为一名医生,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王时常告诫自己: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今年47岁的芦苏云说起王感激万分:“是王医生把我从鬼门关救了回来。”20年前的一个晚上,芦苏云突然肚痛得厉害,正在休息的王立即叫上内科医生一起出诊,凭着职业的敏感和多年积累的经验,她初步判定芦苏云是宫外孕大出血。经过妊娠试验,更加肯定了这一判断。当时,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如果不及时抢救,后果不堪设想。危急关头,王赶紧联系医院,并找最快的车最好的司机,把病人护送到市人民医院,连夜进行手术。芦苏云后来被告之,如果再迟半小时,她的命恐怕就没了。因为这件事,芦苏云和王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事没事,她总会去王医师处走走看看,20年过去了,她们的友谊越发深厚。

工作中,王常常要接触很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病人。她处处替山区患者考虑,始终坚持用廉价实用的药物达到医病救人的目的。她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普通门诊病人基本控制在三四十元之间。碰到患者一时拿不出钱来治疗,她总是默默地为他们垫上,这么多年,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垫

付了多少医药费。凡是她看过病的人,都记得她的好。只要王医生下村去,村民们总会热情地把她往家里拉,一定要她吃了饭再走,或者坚持要送一些土特产给她,常常让她感动至极,但每每都被她婉言相拒。

王是岭南老少皆知的名人,她的平易近人、宽以待人、热心助人是家喻户晓的。从事妇产科工作这么多年,她也曾多次碰到大出血、难产的病例,受卫生院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转送大医院抢救,她都全程护送,直到病人转危为安后才离开。凡是她看过的病人,总会说:王医生真是个好医生,她不但耐心、细心,还十分可亲,就像是我们的亲人。高超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低廉的费用,使她声名远播,就连余姚、陈溪等地的患者也都慕名前来就诊。

积极进取超越自我

王一直认为,如果一个医生仅有高尚的医德,没有高超的技术的话,她还不是一个好医生。她不满足于自己只是一个妇产科医生,而是不断拓宽领域学习提升超越自我,成了名符其实的全科医生。

妇产科是岭南卫生院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全年门诊收入占卫生院总收入的1/3以上,在上虞基层卫生院中也独树一帜。经王诊治的妇科疾病和儿童常见病有上万人次,接生的新生儿超过名,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医疗差错。一次,一名赤脚医生给产妇接生时,产妇突然全身抽搐,几近昏迷。王赶到后一看就知道是产时子痫症发作,送上级医院已经来不及。情急之下,她采措紧急措施为产妇解惊解压,四五分钟后小孩呱呱落地,大人小孩都平安。产妇家属感激涕零,特地买来一袋苹果表示谢意,被她婉言谢绝了。王每年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急难危情,但每次都凭借精湛的医术成功化解。

王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妇产科医生,还是一名全科医生,治疗普通内外科疾病同样十分专业。她先后在市人民医院进修,在温州医学院学习,参加全科医疗岗位培训,相继取得大专文凭和全科医生资格。,卫生院内外科力量随着医生的相继退休和调离明显薄弱。王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外科业务水平,成了岭南卫生院招牌式的全科医生。一天晚上,病人徐金水因小肚疼痛被送到医院。王对他做

了验血、b超、尿液等检查后显示均正常。病人家属以为不会有什么大碍,就要回家。王反复劝说留院观察,之后又给他量了血压,显示80/40mmhg,经综合分析认为可能是内脏损伤,急送市中医院,ct显示结果是肠道破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当病人经医治后重获健康,那是王最幸福最满足的时候。

工作为重家庭为轻

王总是把患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与患者的需要相比,家庭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一年365天,她总是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工作着。在她的心里,医生“拼命”就是为了救命。

1988年3月22日,王预产期到了,当时在岭南卫生院待产的孕产妇还有四个,卫生院又只有她一个妇产科医生,王心里放不下她们,没有去住院待产,当她挺着大肚子刚为一名前来流产的妇女做好手术,就感到不适,发现羊水已经破裂,羊水一旦破裂,肚子里的孩子就有可能缺氧,但她仍然坚持为等候门诊的三位病人看好病,才乘上了驶往市妇保院的急送车。还好,女儿顺利出生了。

她为病人付出了百分百的爱心,一生无愧,却对家人甚少关心,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和愧疚。女儿从出生到小学毕业,一直和她住在医院里,因为工作太忙无法照顾女儿,王只好雇了个保姆平时照看着。等到女儿到百官读初中了,王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照看她,亦无法在学习上指导女儿。现在女儿已经上大学了,说起母亲对她的照顾,仍会抱怨少之又少。

王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1987年,她惟一的弟弟要结婚了,然而,弟弟人生中的大喜事却因她的缺席让全家人十分不悦。当时,她正在配合岭南乡计划生育工作为育龄妇女放环,“因为岭南乡卫生院只有我一个妇产科医师,如果我走了就会影响计划生育工作。”于是,王选择留下来工作,没有去参加弟弟的婚礼,最终,父母不理解,弟弟无法接受,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成为她的心头之憾。

三年前,王婆婆去世了,公公一下子失去依靠,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本想多陪陪老人,让他好好安度晚年,可当时正逢卫生院搞基建,身为院长的她每

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哪里有时间去老家陪公公,只好把公公带到卫生院照看。公公不忍心看她这样劳累,只待了两个月就回家了,哪知这一去就离开了人世,她再也没有机会尽孝,是她一辈子的悔痛……

内强管理外树形象

在担任岭南乡卫生院院长、党支部书记的近时间里,王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科学理念,加强安全医疗、行风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等,使卫生院的业务收入从的30万元提高到了和的100余万元。岭南乡卫生院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她内强制度抓管理,积极推进制度化建设,卫生院领导班子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重抓落实,通过强化管理,提高了全院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她外树形像抓行风,深入开展卫生院职业道德建设和医德医风教育,通过激励考核机制,切实推进行风建设,近几年来,卫生院从未发生医疗纠纷、投诉、上诉等事件,,以满分的优异评议成绩在岭南乡基层单位(窗口)行风评议中获第一名,并被市卫生局评为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围绕“落实医改、提高服务、提升行风、促进健康、构建和谐”实践载体,深入开展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活动,她带领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山区农村,和群众交流谈心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山区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和查找岭南卫生事业在实现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深入分析检查,切实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有力推动卫生院各项事业的科学稳步发展。

“我生在岭南长在岭南,与岭南有着深厚的感情,再说这里的百姓需要我,我离不开他们。”这是她朴实的心里话,却更显得她的高尚和博大。正因为有高尚的医德,她才能满腔热情地去实践医生的职责与使命;也正因为有一心为民的博大情怀,她才能坚定理想扎根山区救死扶伤始终无怨无悔。山区需要王这样的好医生。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5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邓前堆从1983年至今一直担任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拉马底村乡村医生,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索道医生”。福贡县是国家贫困县,曾几何时,“溜江索道”是散居怒江两岸的村民们往来的交通方式。

1、溜索渡江,往返怒江两岸二十八年

怒江大峡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离有30米,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100多米长的索道,一旦出现意外将是九死一生,而为了给村民治病,邓前堆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已经走过了二十八年。邓前堆说:“以前是用木头做的滑板,比现在更危险,栓不紧的话会掉进怒江沟里面,特别是溜索旧的时候是磨烂的,铁索上有刺,刹车时用手来刹,刺着手心上刺出血,皮肤都刺烂了。”

2、随叫随到,无数欠条换来乡亲健康

邓前堆为了村民的健康,冒着危险,几十年如一日,他所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他给乡亲们治病,有求必应,不管本村外村,随喊随到。28年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他用那些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2009年以前,邓前堆的工资每月只有200多元,尽管如此,这些年他却陆续为乡亲垫付了一千多元医药费。

3、朴实心愿,推动为村民建起“连心桥”

在接受采访时邓前堆说出了他的一个心愿: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这样乡亲们再得了什么病,就可以用最快速度送到外面的大医院了。在交通部和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拉马底村的大桥――“连心桥”于2011年11月23日正式通车。一个人,一条绳索,28年。邓前堆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健康,也结束了拉马底村百姓“溜索过江”的历史。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艾青先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是因为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是医者对病人的博大仁爱,是共产党员对工作的无私敬爱,所以“最美乡村医生”贺星龙坚守岗位从第1个年头到第17个年头,照顾的五保户从第1户到第13户,骑坏的摩托车从第1辆到第7辆,行程从1公里到可绕地球10圈.......

20多年前,生长在山西大山里的贺星龙考上了卫生学校,家里没钱供他上学,是全村乡亲凑钱才圆了他的学医梦。毕业后,为回报父老乡亲,他放弃到县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山里,当起了乡村医生。

18年来,贺星龙怀着感恩的心,对父老乡亲有求必应。他承诺24小时上门服务,从不收诊费。村里人有事一招呼,贺星龙马上就赶过去。有些乡亲付不起药费,贺星龙就记个账,但他从不催账,后来干脆把账本全都烧掉。有人问贺星龙,你有行医的本领,为什么不出去挣大钱?贺星龙说,我不能走,走了就对不起良心,对不起曾经帮助过我的老百姓。我在哪里当医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看哪里最缺医生。贺星龙就是这样,把自己全部交给了乡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那句入党誓言。

贺星龙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一个医者之心和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穿梭在家乡的川塬梁峁之间悬壶济世,遍布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向贺星龙学习,学习他牢记宗旨、牢记责任的政治品格的政治品格,在新时期,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忠诚的、务实的、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学习他扎根山村、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不畏艰辛,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信念坚定,始终心系村民;学习他精湛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毕生维护医学的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

贺星龙用自己的行动弘扬医者职业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更要牢记宗旨意识,有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切实践行贺星龙同志的精神!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13篇范文)

闫桂兰,大阿拉街村卫生室一室乡村医生,自从1992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认真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求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她的工作理念,为此,她抱着为患者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好每项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坚持把一腔青春热血献给社会、爱心献给患者,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她认真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为辖区村民建立健康居民档案,宣传儿童计划免疫、加强传染病管理、协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村医信息

  •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13篇范文)
  • 村医感人先进典型事迹案例(13篇范文)83人关注

    闫桂兰,大阿拉街村卫生室一室乡村医生,自从1992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认真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求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她的工作理念,为此,她抱着为患者负责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