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人事迹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9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3:20:02 查看人数:8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774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86人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1162字 18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08人
李兰娟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 1217字 29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12人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1209字 1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87人
李兰娟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 2469字 20段 9分钟 14分钟 19分钟 223人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1720字 25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186人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825字 1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30人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1375字 8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40人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860字 9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36人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4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抗击新冠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2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无畏战“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桥区夏履镇夏履桥村,夏履东江犹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江水清澈轻缓,错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晚上6点,一辆浙A牌照的汽车驶入夏履桥村。车上下来的正是李兰娟院士和她的爱人郑树森院士、儿子郑杰。

每年春节,她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但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

夏履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建忠闻讯前去看望李兰娟院士。干练的短发,亲切的笑容,还是熟悉的那个李兰娟,不过,她的面容里却透露着一丝疲惫。

这些天,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趁着李兰娟回乡的机会,前去拜访这位夏履乡贤,一番寒暄,交谈了半个小时,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邱建忠说,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她还再三叮嘱我们,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兰娟曾说,她是夏履的儿女,她的根在这里。

夏履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成炳告诉记者,每年母亲节,李兰娟院士都会带着一帮乡贤名医聚集在夏履镇卫生院,为父老乡亲开展义诊。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四五年。在李兰娟院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夏履镇卫生院与浙大一院也在开展业务往来。

柯桥传媒集团记者叶红曾经通过电话采访过李兰娟。“李院士很忙,通过相关部门帮忙联系后,她打电话给我。电话那头,第一句话是:‘你好,我是李兰娟。’一口绍兴味的普通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李兰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桥’。”叶红说。

李兰娟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7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刷屏。

她说,"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偶像的真正含义!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少年强则国强,学校和家长也要有导向地教育孩子,和平年代大多数人都无恙,明星什么的家喻户晓,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冲在前面的永远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这些做出过扎扎实实贡献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这次疫情中,已经74岁的李兰娟院士,带领自己团队,赶赴武汉,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

李兰娟带领团队,发现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类药物能够抑制病毒。虽说只是试验数据,对于病毒抑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兰娟院士和钟南山院士,都在自己的领域,为此次疫情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基辛格说过,“中国人一直都是幸运的,他们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白衣英雄们,不就是国家最勇敢的人吗?

我们这些普通人,一直被这些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无论是当代,还是近代,都是如此。

01

李兰娟院士说,希望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偶像的含义,适当追星,而且要追正确的星。

确实,在和平和安宁时,我们对于娱乐圈人物太过于关注,而忽略了那些默默作贡献的英雄们。

明星八卦,平时的我们可能非常了解熟悉。娱乐圈的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而我们的警察、消防员、科研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却没有他们的百分之一。

和平安宁年代,我们偏重于娱乐,娱乐圈明星八卦家喻户晓。但到了关键时期,站出来的,还是平时那些默默做贡献的无名英雄们。

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等等,有的冒着极大危险,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新闻里的最新消息,全国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达到1716名,占到全国确诊病例的3.8%。而其中,有6人为疫情而牺牲,他们是英雄,我们永不能够忘记!

02

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国家卫健委在通报疫情情况时,用了这样的字眼:

全国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疫情,6人不幸死亡。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每增加一个数字,就代表着感染的人数,增加了一个。

相关部门在通报疫情时,用了“死亡”这两个字。

我们普通人,平时形容时,都要避免用到这两个字,我们形容时,会用比较委婉的字眼,如“过世”、“走了”、“牺牲”等。

他们是英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凋零。

他们在为国家做贡献,他们是英雄,他们是为国家而牺牲。难道可以用“死亡”这两个字简简单单来形容吗?

数字的背后,可都是生命啊!

03

和平年代,我们很少去关注英雄。但在关键时期,却是他们站出来,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保护着他们背后的人民群众。

少年强,则国强。

学校和家长们,需要教育他们正确的观念,追正确的偶像。

关键时期,站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中国军人、消防员、医护工作者,他们扎扎实实地做着贡献!他们,才是中国脊梁!

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致敬中国英雄们!感谢您们,保护着后面的人民群众!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09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战“疫”不成功就不撤兵

73岁的李兰娟又去武汉了。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9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10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李兰娟抗击疫情一线感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69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19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李兰娟院士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7N9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年,由李兰娟领衔,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14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的300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H7N9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2012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4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评价达到AAA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0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1、抗疫英雄李兰娟的事迹

抗击新冠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2003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3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2、4月27日,由全国少工委主办,团省委、省少工委等承办的少先队开学第一课在浙江举行。李兰娟院士在课堂上讲述了抗疫故事,教授防疫知识。全省少先队员同步收看。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感染病斗争的历史……”系着少先队队员送上的红领巾,李兰娟用PPT为孩子们介绍起新冠病毒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从4万余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立,从“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措施,李兰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抗击疫情的全过程,告诉少先队员们要铭记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的英雄。当下正是复学季,她又向孩子们科普与人交流保持1.5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密闭和人口聚集的地方佩戴口罩、多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咳嗽礼节、加强体育锻炼等7条日常防护措施。

据悉,此次课程将作为示范性队课纳入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并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的新媒体平台推送。从今年起,省少工委定期邀请知名校长、专家为少先队员和家长带来线上公益课程。

3、你或许会问,李兰娟是谁?

当你看到这个名字后,或许你会觉得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是她却是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阻止病毒大规模传播的第一人。如今的她尽管已经73岁高龄,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一线疫区,每天只睡3个小时,与病毒赛跑。

武汉疫情爆发后,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武汉疫情的最新动态。

当所有人“闻鄂色变”时,1月18日,李兰娟临危受命,与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支援。

作为国家级专家,嗅觉敏感的李兰娟来到一线后,觉知事态严重,对武汉疫情做出了预判,首先提议武汉政府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并建议将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随着春运返乡人数逐渐增多,李兰娟觉得武汉封城刻不容缓。1月22日,她再次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封城”,并指出再不封城就晚了。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城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李兰娟对此并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

次日,国家采取封城。李兰娟说,“武汉实施进出人员管控是因为疫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地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封城措施进行后,武汉疫区人员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地防止了病毒大规模传播。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5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30位用户喜欢。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持续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舆论和热议,当大家看到她的事迹后,无不感动和敬佩!

当你在没日没夜的睡觉时,年过七旬的李兰娟院士正奋斗在武汉一线,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来到武汉。

年过70的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点医院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对病毒的认识、与医护人员共同商讨诊疗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时……

年轻人一日只睡3个小时,还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年纪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还是连续3天!

当记者采访李兰娟院士时,其回答更是让人心疼与敬佩!

记者问:您太逞强了,您比我们大几十岁呢?

李兰娟院士回答:没问题!

记者又问:您就睡3小时太少了,多睡一点。

李兰娟院回答:现在要尽快跟国家联系,怎样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这样说李兰娟院士 :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突然让我想到了基辛格《论中国》 中的一句话:“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李兰娟院士的忘我无私及科研攻关的精神,带领团队终于在近日取得了关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据报道,李兰娟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两款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的药分别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它们分别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病毒复制。

平常时我们不曾将他们记起,危难时他们却挺身而出,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李兰娟院士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还是现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

她潜心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到H7N9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现在带领团队对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开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领域……

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开拓者、感染微生态学领域的开辟者、传染病学的领军人物——李兰娟。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是我国传染病学领域杰出的领军人,在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她探索钻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难题,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

为攻克重型肝炎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的这一国际性治疗难题,李兰娟院士自1986年起历经20余年的艰苦攻关,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方法--人工肝支持系统。探明了ALSS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和《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有力地推动了人工肝在全国的广泛开展并与国际接轨。迄今ALSS治疗重型肝炎1600余例,近7000余例次,显著提高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低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ALS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并成功将ALSS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推广ALSS技术至全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于2001年至今,作为大会主席连续主持召开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提高了我国人工肝研究的国际地位。ALSS研究获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中国高校科技二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创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肝病微生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李兰娟院士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对肝病微生态和细菌耐药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感染微生态防治新策略。并于2002年10月出版了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而国际上直到2006年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才刊登论文指出“破坏微生态就是损害人类健康”。获得2001年、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指导全国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防治

2003年,在SARS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关键时刻,李兰娟院士对浙江省SARS疫情的防治提出并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确保不发生二代病人和医务人员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研究成果获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及时主编首部《手足口病》专著,并捐赠给卫生部,向全国免费发放,得到了卫生部陈竺部长的高度评价。抗震救灾期间,主持制定了《梭菌性肌坏死(气性坏疽)诊治专家推荐意见》,建成国内首个支援地震灾区网络医疗服务平台,为青川灾后医疗卫生体系恢复重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受到温家宝总理高度评价。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发生国际大流行,李兰娟院士受命担任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参与了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她的防治建议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认同与肯定,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担任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和国家防治甲型H1N1流感专家委员会临床诊治组组长、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10年荣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同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击疫情李兰娟的感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6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眼下,武汉的医院里,危重症患者比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___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树兰医疗集团品宣部总监邹芸介绍,由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浙江紧急医疗队经过前期的方案讨论和制订,目前人工肝治疗和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已在进行中,人工肝团队已经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工作;同时采用“抗病毒+肠道微生态调节”的方案治疗病人,减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给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服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朱梦飞是树兰(杭州)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据他从武汉传回的消息,李兰娟院士每天都与紧急医疗队的队员们一起讨论病情,指导工作,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兰娟院士倡导的救治策略。这个从H7N9禽流感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又被应用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中。所谓“四抗”,第一个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疗;第二是进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疗;第三是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继发感染。“二平衡”中第一个平衡是水电解质酸碱的平衡,第二个就是微生态平衡。

来自朱梦飞的消息是,2月4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救护团队开始进驻医院ICU,应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内的方案进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在李兰娟院士的指导下,危重症病人经李氏人工肝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

一个好消息传来,李兰娟团队这次带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希望人工肝这一套技术能在抢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症明显增加、有细胞因子风暴的危重症病人中得到应用。同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患者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抗继发感染。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9篇范文)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日前,记者采访了李兰娟的一些同事和乡人,还原她在这些天里马不停蹄地逆行武汉,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李兰娟信息

  •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9篇范文)
  • 李兰娟疫情防控感人事迹(9篇范文)84人关注

    李兰娟被刷屏了!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