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感人事迹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12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4-20 10:10:01 查看人数:6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1037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54人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454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0人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1388字 4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26人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1396字 9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11人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743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29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1173字 10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16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1395字 1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25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996字 1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2人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2555字 26段 9分钟 14分钟 20分钟 135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1478字 18段 5分钟 8分钟 12分钟 210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1169字 5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65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2821字 37段 10分钟 16分钟 22分钟 153人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3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7》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路生梅放弃了首都的繁华,到偏远的小城扎根黄土高原55年的事迹感人至深。半个多世纪以来,青丝变白发,她用人间大爱诠释了“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这一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当致敬路生梅的忠诚于党、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的品格,把青春书写在基层一线的广阔天地上。

致敬路生梅忠诚于党、一心为民的滚烫“初心”。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来到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50多年里,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庄严承诺。作为党员干部,要把党忠诚、初心不改深深烙印在心中,将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事情落到实处,不计个人得失,只考虑事情有没有为群众做好,以实际行动成为人民的“暖心人”“贴心人”“知心人”,像路生梅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成绩。

致敬路生梅坚韧不拔、扎根基层的滚烫“执心”。“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要走进农户找病人。”在路生梅眼里,病人就是亲人,为抢救患儿,路生梅口对口地吸痰,反复进行人工呼吸40多次,她也曾到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村庄出诊,摔了40多跤,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路生梅正是在如此环境扎根了50多年,不惧困难挑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作为党员干部,要明晰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的准确定位,多到困难大、矛盾多、环境差的地方磨砺品质,在成长中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自己也是人民中的一员,要做一颗种子紧紧与人民连在一起,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致敬路生梅一生一诺、鞠躬尽瘁的滚烫“耐心”。“医生就像一只拴着线的风筝,线永远在病人手里。只要病人一拉线,我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路生梅退休后,拒绝了安度晚年的建议,也拒绝了各大医院的坐诊聘请,而是选择继续留在佳县。退休二十多年来,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继续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着百姓的健康,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也没有退休年龄”的承诺。作为党员干部,要像路生梅一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把自己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始终与人民干在一起、想在一起,始终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基层一线书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4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0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3年,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在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后,她决心为佳县医疗事业奉献力量,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为了做一个啥病都能看的医生,让从山沟沟里赶来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曾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佳县医院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

退休后的22年里,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奉献社会、关爱弱势群体;面对新冠疫情,76岁的她毅然写下请战书,并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8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近日,在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看到了路生梅同志的优秀事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就来到陕北佳县,扎根黄土高原54年,把“他乡作故乡”,践行了“一生守一诺”的铮铮誓言。大家都尊称她为“窑洞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向她学习,学习她“一生守一诺,梅香”暖一城”的优秀品质,传承她“许党报国”“矢志为民”“深明大义”的伟大情怀。

许党报国,奔赴异乡。“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她,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在1968年的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24岁时就来到陕北最偏远的小县城——佳县。医院在一个破窑洞里,周围的荒野遍布坟头,最难的是喝水,每人每天只有一瓢黄河水,睡的是土炕,忍受虱虫叮咬。可这么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她——路生梅医生,她在那里一干就是54年,群众纷纷找她治疗各种疾病,硬是把一个儿科医生“逼”成了全科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习她怀揣“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党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练好“守”的功夫,“磨”的本领,把“背上背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绘就最美的“青春模样”。

矢志为民,半世坚守。“这里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价值的广阔天地。”路生梅医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励志的一生,又是辉煌的一生。她用一生来践行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刚到医院时,她就经历了“半医半工”的特殊时期,白天修梯田、修公路,晚上接着值夜班,在连续值夜班的第七个晚上,她还为肠梗阻病人做了手术,病人得救了,她却晕倒了一天一夜,这么艰苦这么累,但她从未放弃。在扎根佳县的50余年里,翻山越岭、半夜出诊是常事,救治病人她是竭尽全力。一次,一个婴儿因百日咳反复窒息,在千钧一发之际,她口对口为婴儿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把婴儿救活……她把救死扶伤看作是自己一生的责任。她的电话号码家喻户晓,患者随时都可以到窑洞看病,她是当地百姓心中尊敬的医生。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她为引领之光,在基层工作中,吃得苦、受得累,把老百姓的“小事”当成是“天大的事”,时刻为老百姓着想,最好能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说事”,能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真正能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能走进老百姓的“心窝窝”,深得老百姓信任的“人民公仆”,一生致力贡献于基层。

初心如磐,深明大义。“从北京到陕北,从韶华到白头,情愿用一生的守候,为了坚持到最后。”从遵守诺言到“超期服役”,一干就是54年,退休后仍然坚持,彰显了北京姑娘的深明大义。“背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路生梅医生74岁时为了主动请缨加入治疗新冠疫情病患者写下的“请战书”,短短的一句彰显了一名医生“医者仁心”的高贵品质。曾经的路大夫、路姨到白发苍苍的路奶奶,一生都从未停止过“救死扶伤”的脚步。退休后,她继续为老百姓义诊,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她家的窑洞,来者不拒。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路生梅退休后的20多年里,义诊的患者就超过5万人次,一生坚持义诊从未间断过,几十年如一日,她已经和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与佳县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广大基层干部,要以她的一生为榜样,在基层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把老百姓的利益“置于头顶”。敢闯“矛盾窝”、敢啃“硬骨头”、站好“先锋岗”,举起“斗争旗”,坚持以“干”为先,“实”为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6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由芒果TV出品,全国妇联联合出品的人物纪录片《党的女儿》第二季6月28日起每周二、周五上午10:00正在芒果TV热播。本季将镜头对准10位奋斗在一线的行业榜样,真实纪录下她们在工作、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精神,展现她们以青春之名,叩响新时代主旋律的飒爽英姿。开播首日,纪录片为大众讲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获得者——路生梅的故事。她为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她50余载坚守在陕西榆林,用行动践行着党员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在佳县县城的大马路上,当街随口一问:“你认识路大夫吗?”十之八、九你能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答。从当地人口中的“小路、路姐、路姨”到“路奶奶、路大夫”,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担当与责任。大学毕业扎根黄土高原54载,78岁的路生梅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老区人民,用“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书写着人生最美华章。

佳县县城黑龙庙拐177号,院子里的一孔窑洞便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的家。自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里,路生梅一直住到今天。窑洞整洁干净,墙上的照片,将大家带回到那段艰苦的岁月。

“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8年寒冬,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24岁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只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成为当时榆林地区唯一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县医院是两孔破窑洞,喝的是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就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一样,但我们还是得要顽强地生活。”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激起了路生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佳县的村村落落,路生梅都走了个遍,下大雪出诊,不到10里路摔了49跤,在给党组织递交的申请书里,她认真写下这样的承诺——“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一句承诺,半世坚守

扎下根来的路生梅专注于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为了挽救更多小生命,路生梅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上世纪60年代,佳县新生儿死亡率曾高达60‰ ,这些年里,这一数据已大幅下降,近三年实现新生儿零死亡。从不“打烊”,每周一三五,佳县人民医院或佳县中医医院,都是她雷打不动的看诊时间。其实,她承诺的“50年”早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但是习惯和使命让路生梅无法割舍。

“等我耳朵聋了,眼睛瞎了,我看病不管用了,人家病人不找我了,我就不看了,只要我能看我就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76岁的路生梅再次主动请缨,要求支援抗疫。“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这份“请战书”发起后,激励了许多年轻医生主动请缨,大家纷纷在路生梅的签字后面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一个承诺,一辈子坚守,从芳华到白发,以信仰践行初心。从1968年至1999年退休,路生梅累计为佳县27万百姓诊治,退休以来,义诊人数高达15万人次。

2021年,路生梅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巾帼奋斗者、三秦楷模”等众多荣誉称号。如今,路生梅仍在“超期服役”,除了义诊看病,路生梅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贫困学子等送温暖献爱心,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3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3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16位用户喜欢。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当选党的__代表,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建党__周年之时,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感到无上光荣;在党的__即将召开之际,当选为党代表,倍感责任与使命在肩!”国庆前夕,党的__代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路生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20世纪60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背起行囊,从首都来到贫瘠的陕北高原。

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陕北老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老区;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几代人的生命健康。

比起“来”,“留”更需要勇气

“我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主席和外国元首捧过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时光说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辗转敞篷卡车,历经多日颠簸,第一次离家离京,到达陕北佳县,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城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特别落后,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几个大夫挤在一间集体窑洞宿舍里,因为不会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一次,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脐带时,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生命。

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让路生梅有了留下来的想法。“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路生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的这一句誓言。

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没有退休一说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药,她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采访,一提起路生梅,群众无不表达爱戴和感激之情。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数不胜数。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笑了起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至今仍坚持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义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路生梅说。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6个字,有1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在北京参加党的__后回到佳县,她马不停蹄地为医卫系统、公安系统等各系统宣讲党的__精神。

每周一、三、五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的义务坐诊日已坚持了二十多年,她一天也不愿意多耽误。

……

党的__代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已经78岁了。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和所有普通老人一样,她腰痛需要整日系着护腰带,上坡路走几步就得歇一会儿,双眼也饱受白内障的困扰……

可大家又常常费解:为啥这位白发苍苍、瘦小纤弱的老太太,似乎自己总不觉老,有股子使不完的劲呢?

1968年从北京毕业后扎根佳县人民医院直到退休,她埋头苦干几十年。之后,她退而不休,迄今又义务诊治超过10万名患者。近日,在党的__精神宣讲会上有人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让自己歇歇,她说:“党的__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这是接下来我努力的方向。我的恩师张金哲院士98岁高龄还在门诊一线工作,患者需要我,我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

路生梅是佳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活历史”。

“我的奶奶、妈妈和我都找过路奶奶治病。”在佳县,不少家庭三四代人都曾在路生梅处诊治,她的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在当地几乎家喻户晓。她把病人处成了家人。

“路医生是我们可敬的前辈,更是我的领路人。”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患者变成了医者。

经过不懈努力,路生梅不但自己从榆林地区唯一一名儿科医生成长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熟练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技术的全科医生,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

如今的佳县也再不是那个缺医少药,用油污剪刀为娃娃接生的穷乡僻壤。自1983年路生梅在佳县人民医院首创儿科至今,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呕心沥血五十四年,路生梅迄今脚步不停。

“我还有太多事要做。”路生梅说,党的__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下一步她要着手推动在榆林建立一座能够辐射周边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还要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向基层下沉服务,努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党的__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现在每天坚持钻研中医医术,争取用更丰富的方法为患者诊疗。”

关于路生梅保持“年轻”的秘密,有人说,她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有人说,她是“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而路生梅觉得,“在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上,我一直‘年轻’。”

代表风采路生梅感人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555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135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远赴西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用无私奉献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

背起行囊,她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栖居于贫穷的榆林佳县。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到古稀老人,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块土地;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满怀火一样的热情扶弱助残,成为无数妇女儿童心中的天使。

为党工作五十年

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活泼得像个小姑娘,这是七十多岁的路生梅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北京的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4岁的路生梅当时刚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没有多想,她毅然作出了决定,孤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道。

她说,当时的人民医院说是县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她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她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那是工作后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路生梅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渐改变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因为“这里的人民需要”,她毫不犹豫作出了第二次选择: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那天,她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23年,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我不去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的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四十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由它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再次笑了起来。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这起病例,路生梅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冒着雪,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最终发现了五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路生梅赶紧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临别时,孩子的母亲带着愧疚的眼神递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后来她得知,在自己救治孩子们的这几天里,这位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也拿不出啥好东西,为了表示谢意,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给做出来的。再次抚摸这双鞋,路生梅眼睛湿润了,至今她也没舍得穿那双鞋,而是细心珍藏着,在她看来,那不仅仅是一双鞋,而是老百姓淳朴的情感寄托和沉甸甸的期望。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路生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从来不去想这些,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1981年被选派至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师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她割舍不下佳县人民,她要兑现自己写进入党申请书的誓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佳县是榆林最穷的县,佳县医院自是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路生梅一脸自豪自豪地说。

不要嫌我老

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

与此同时,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一路走来,路生梅获得了很多荣誉——三秦楷模、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提及这些,路生梅笑着说:“当时我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给老乡们治病。如今,这些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也让我感觉责任更大了。”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我们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一提起路生梅,大家无不充满爱戴和感激之情。五十多年来,路生梅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信守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道。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8个字,有1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0位用户喜欢。

在陕西佳县县城人民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过时,总是有很多人跟她打招呼,有人叫她路大夫,有人叫她路姨,也有人叫她路奶奶,她就是78岁的路生梅。

1968年,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从青春洋溢到耄耋老人,她一干就是54年,兑现着自己入党时写下的“为党健康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庄严承诺。2018年,这个承诺已经实现,但路生梅依然选择留在佳县。

“为佳县人民奋斗终身”

“一定要提醒新手父母重视孩子说话晚的现象,儿童孤独症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见到路生梅的时候,她正在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办公室里,严肃地对儿科医生们反复强调着。

本已退休的路生梅,可以选择回到大城市颐养天年,但她依然坚守在佳县,为医疗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仅在退休后的20余年中,她义诊的患者就超过了10万人次。

“路奶奶,我们来看你啦!”9岁的张宇旋一见到路生梅就亲昵地扑进她的怀里。她和她的奶奶、妈妈都曾让路生梅看过病。在佳县,像这样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五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情况,不在少数。行医五十载,路生梅给病人开的全是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造福了佳县一代又一代儿童。

如今,与当地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路生梅,将“要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改为了“为佳县人民奋斗终身”。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

“治病救人,永不放弃”是路生梅作为医生的良知和坚守。无论是严冬还是炎夏,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一、周三、周五,人们总能在佳县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看到路生梅坐诊的身影,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坐诊日。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我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干到自己不能干的那天!”路生梅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从继承中汲取营养,又将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几年来,路生梅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不仅将自己的学识与本领教给年轻医生,帮助门诊解决不少疑难问题,更在医德医风方面言传身教,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现在儿科一有重症病人,我们还是会请路大夫来会诊,我有时还带病人到她家里去会诊。”佳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武艳告诉记者,现在,佳县儿科仍保留着路生梅留下的“宝贵财富”,坚持随叫随到、不收红包、“花小钱治大病”、少用抗生素等优良传统。

“万紫千红才是春满园”

“老李,最近血压还高不高了?”“老吴,手术后恢复得咋样了?”……一走进县养老院,路生梅熟络地和老人们打着招呼,关切地询问着他们的近况。

和佳县养老院的结缘,还要从2016年说起。那一年,获得“感动榆林”年度人物、“榆林好人楷模”等多项荣誉的路生梅,用奖金买了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等,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当老人们握着她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的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不止儿童,老年人也非常需要关怀。6年来,路生梅不知道来到这里多少次,为老年人义诊、跟他们谈心。

“一个人的春天不是春天,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路生梅目光温柔又坚定。她组建了一支名为“我爱佳县”的老年志愿者队伍,用自己的一份爱心汇聚起更多爱的力量,传递社会温暖。

从繁华的首都北京到偏远的佳县小城,从长发青丝到白发苍苍,从一名普通党员到党的__代表……路生梅用一生的时间书写着无私奉献。她的崇高品质不仅赢得了榆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也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后来人前进的方向。

“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培养,感谢榆林人民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重大的责任。”党的__即将召开,路生梅正在积极做准备,她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盼带到会上。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全国38个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2296名出席党的__代表。其中儿科医生路生梅,就是2296名党的__代表之一,2022年被评为“最美巾帼奋斗者”。从北京到陕北小县城,从韶华年茂到白发苍苍,路生梅始终践行着“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不变诺言,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佳县百姓健康。如今尽管已年近八旬,每周三天的义诊几乎是雷打不动。

一心为民不言悔,铁肩柔情担重任。路生梅用一生的信念和踏实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从路生梅身上领悟“信仰力量”“奉献力量”“斗争力量”,并将这些精神力量转化到“火热”的基层一线工作中去,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人民群众,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仰力量,擦亮不畏艰苦、迎难而上的思想底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世纪60年代,路生梅毕业后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面对着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佳县,她没有退却,而是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成为了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路生梅在佳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用宝贵的青春年华践行着“一生守一诺”的忠诚信仰。身为党员干部,我要向她学习,以自身行动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坚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理想信念,用真理之光照亮信仰之路,积极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汲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力量,永葆扎根基层、守护群众的为民本色。“医生像风筝,线永远在病人手中。”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有不少外地医院希望能聘请路生梅做专家,甚至有榆林的医院发出年薪20万元的邀请,但她毅然扎根佳县、守护佳县。2018年,“50年之诺”已经完成,但路生梅又选择了“超期服役”,还向自己做出了“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新承诺。身为党员干部,我要向她学习,以“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无私奉献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人民群众的“关键小事”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中不断提高“只有香如故”的奉献意识、锤炼“无意苦争春”的胸怀修养,努力成为人民群众的“暖心人”“贴心人”“知心人”。

汲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力量,彰显担当作为、奋勇拼搏的巾帼亮色。“生如火花,有多少能量就释放多少。”路生梅大学专业是儿科学,但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等各科知识,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就这样,“准专科医生”生生变成了“样样精通”的全科医生,成为了医院的“多面手”。2020年1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毅然在请战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向她学习,积极发扬永不放弃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主动投身到基层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争做一名永举“斗争旗”、敢啃“硬骨头”、勇接“硬任务”的新时代党员干部。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21个字,有3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153位用户喜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路生梅大夫说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她特别喜欢的一首诗,也在五十多年的时光里带给了她很多力量。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孩子们都知道路奶奶。在路上远远看到路生梅的时候,都会高兴地打招呼:“路奶奶好!”

她是“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和“最美巾帼奋斗者”。虽然有这么多的荣誉称号,但在几代佳县人眼里,她仍然是小路、路姐、路姨、路奶奶。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特别能感受到在这里大家伙儿对我的爱,我也爱他们。”路生梅对记者说。

路生梅,党的__代表,也是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

1968年底,24岁的路生梅还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当她离开北京 ,服从分配到陕北佳县县医院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在佳县生活这么多年。

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路生梅曾经也有去一家知名医院里为病人“望触叩听”的想法,但她最终选择了到西北的这个小县城,因为她坚信“我是祖国培养的,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路生梅说,她一直记得老师曾叮嘱她:“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你的天职就是这样。”这句话路生梅记了一辈子。

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虽然三面环水,峭壁林立,彼时的佳县县城却守着黄河吃水难。民间歌谣形容:“悬崖峭壁石头城,一瓢清水贵如金”。

“我24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北京,一下就到了这么远的地方,而且生活条件跟北京又差那么多,我哭过,但是我从没有想过退缩。”

路生梅从没住过窑洞,冬天如何生火取暖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每次都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后来有同事、老乡发现我不会生炉子,就来帮我生,每天都来。我这才慢慢学会,不再挨冻。”当地人悉心的关照,让路生梅倍感温暖。

生活用水也是一个问题。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可即使这样的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也只能分到一壶热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路生梅刚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刚到的那年,路生梅到一个农民家出诊,看到了那家的贫困状况,发现村民对基本医疗知识缺乏了解,用落后的“土办法”给产妇接生,让产妇遭受了太大的痛苦。

“当时我觉得心都快碎了,暗下决心必须要改变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我决定要留在佳县,这里需要我。”

那次出诊回来以后,路生梅就给医院党支部写了汇报,自己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了23年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找各种书籍学习妇科、儿科、内外科知识,又找当地的老中医请教偏方,不断提升自己的医务水平。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一本《新法接生手册》几乎被她翻烂,全背下来了,然后路生梅在医院里、乡村里大力宣传普及新法科学接生。

路生梅有个原则:开药尽量简单,最好不要用太贵的药,尽可能先缓解病人的痛苦。她只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年轻的同事发现,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路医生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病人也能省下一笔开销。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路大夫变成了一位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

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阵紧促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疗箱,跟着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当日大雪纷飞,她穿的是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上摔了40多跤。老乡实在不忍,说他隔天背孩子到医院就诊,但路生梅坚决不同意。快到村口有段下坡路,她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这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随着治愈的患儿越来越多,“佳县儿科”在周边县区打响了名气,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山西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她说。

路生梅说每次给其他人送行的时候都是她心情最复杂的时候,“作为医生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的地方生活,人家走了,我何尝不想?”

“但是我曾诺过要在这里为佳县人民服务。我给自己的丈夫给自己的婆婆都承诺过,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他们。”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和榆林的几家大医院提出想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她家里,因为病人干脆就直接找到路生梅的家里。当地的有些家庭,四代甚至五代都找路生梅看过病。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就超过10万人次。

“有时候看到我治过的我抢救过的病人,他们后来有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他们走出去贫困地区,又做了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我就觉得特有成就感。”

从北京到佳县,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佳县人太好了,在生活上帮了我一辈子。在工作中,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他们却充满感激。做人不能忘了感恩,我只能加倍对他们好。”

医者仁心,医者佛心。在路生梅看来,做医生一定要有慈悲之心。“没有慈悲心做不了医生,要设身处地得为患者考虑,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在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仍然有患者给路生梅打来电话问诊,路生梅一一耐心地听,认真回复。

“我闲不下来的,大家伙儿需要我。”她笑着说。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被问到什么时候能“停下来”时,路生梅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后面我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聋了,不能做这些医疗工作了。我想再学学中医号脉,背一些中医处方,学一些不用耳朵不用眼睛能给人看病的手段。”

有人说在时代的发展里面,承诺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

“什么叫承诺?不变的东西才叫承诺。说话要算数,不打退堂鼓的。” 路生梅一诺五十年,一诺千金。

《榜样7》路生梅感人优秀事迹(12篇范文)

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7》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退休医生路生梅放弃了首都的繁华,到偏远的小城扎根黄土高原55年的事迹感人至深。半个多世纪以来,青丝变白发,她用人间大爱诠释了“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这一朴素而又真挚的情感。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当致敬路生梅的忠诚于党、初心不改、一心为民的品格,把青春书写在基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路生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