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778字 | 16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37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728字 | 7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67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736字 | 7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61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889字 | 10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229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712字 | 24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54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2745字 | 8段 | 10分钟 | 15分钟 | 22分钟 | 137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1536字 | 12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171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 2855字 | 20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2分钟 | 254人 |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7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37位用户喜欢。
“我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知自己入围“湖南好人”候选人,宁乡伢子贺斌的话语平和质朴。
作为宁乡市人民医院临床三支部书记、烧伤整形科兼医美中心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44岁的贺斌从医20年以来,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逐渐成长为烧伤整形外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他几乎每个月都收到患者送来的感谢信或锦旗,整整贴满了诊室的一面墙。近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颁发的全国创疡康复明星银奖、湖南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湖南省整形美容协会颁发的杰出医师奖,2022年“长沙好人·身边雷锋”敬业奉献奖等荣誉。
40岁晋升主任医师,坚持病人至上理念
贺斌参加工作以来,虚心向众多知名专家学习求教,坚持阅读大量专著和专业杂志,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交流会。精益求精的求知态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个人医术日臻成熟,成为医疗圈子里为数不多的40岁不到就晋升主任医师的年轻教授。
然而,他的追求不在于此,“病人至上”才是他的服务理念。2019年,他接诊了一位从广州转送回乡的特重度烧伤急诊患者,烧伤面积达40%,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带领下全科人员建立四路静脉通道,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终于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在治疗过程中,创伤修复面积大,味道非常难闻,但他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花1个多小时仔细未患者换药,使其治疗1月余就得以痊愈出院。
48分钟的美容缝合,护航考生飞行梦
2020年7月7日,宁乡一名高考考生在距离下午的考试入场还有一小时之际,不慎将右手手背血管划破,伤口很大、血流不止。因该考生计划报考飞行员,皮肤不能留有较长疤痕,需要进行美容缝合。
宁乡市人民医院紧急开通绿色通道,为考生进行手术。为避免影响考生考试发挥,作为科室主任的贺斌马上从家中赶往手术室,精心选择仅7-0的美容针为其进行缝合,术中他不断宽慰受伤考生,原本高度紧张汗流浃背的孩子,最后居然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笑容,细心地举动有效缓解了他因为意外受伤和考试带来的双重心理压力。
贺斌一面轻松笑谈,缓解考生心理压力,一面仔细缝合,整个手术仅用时48分钟,确保该考生及时重返了考场。2020年8月,该同学如愿收到中国民航大学录取通知书。
向国际传递文化,整形就像画国画
在科研道路上,贺斌不断开拓前进,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参编专著5部、主持基金课题3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先后担任亚洲医学美容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及省市多家协会分会委员,并成为长沙市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还担任了医院外籍留学生的带教老师。
2016年,贺斌以优异成绩获得在美国顶尖医疗中心学习机会并获优秀访问学者,2017年7月,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的邀请,贺斌出访马来西亚和泰国。2018年8月,他带领科室团队成功承办新湘雅整形美容与修复再生国际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尼泊尔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深入探讨。在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中,他向国外同行们展示了自己擅长的国画作品,传递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并提出:“整形要像绘画一样,一笔一笔细细描画。”
三年多风雨无阻,上门帮扶瘫痪青年
“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身处医疗工作第一线的贺斌,对于“好医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主张像对待亲朋好友一样地对待病人,从不给病人开大处方,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还经常自掏腰包,为他们支付医疗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
家住兆基君城小区的张某,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几年前张某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卧床,只有头部和双手可以活动,每个月去医院更换输尿管和做相关检查,行动极其不便,做一次检查需要一整天时间。2019年,兆基君城小区党支部找到了担任宁乡市人民医院临床三支部书记的贺斌,希望他为张某进行上门医疗服务。之后,贺斌和支部党员一起利用休息时间,每月开展1至2次上门一对一帮扶,为张某更换导尿管、开展心理疏导,还帮助其开设网店,探讨改善性治疗。这一服务就是三年多,即使是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也申请到防护服开展上门服务。让这位因病致残、致贫的青年十分感动,张某用自己不太受控制的手写下一封感谢信。
古人曾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赞叹那些德艺双馨之人,贺斌就是朝向“至道、至德、至仁、至艺”不断前行的跋涉者。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颗医者仁心,赢得了群众认可和尊敬,他将始终__二字,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2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7位用户喜欢。
___,大内科兼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赣南医专。毕业后分配到崇义县人民医院从事医疗工作至今三十余年。___同志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医生到现在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内科主任,得到了患者的赞誉、同事的好评。由于工作突出,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
一、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从医三十多年来,___同志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___同志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
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___同志先后多次在省市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和肾内科,经过自己在工作中努力学习,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为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并且成为县域内神经内科学科带头人,受到了患者的信赖。先后在赣南医学院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二篇,合作完成赣州市科技局课题一项。
三、从医多年来,___同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崇义是个山区县,山高路弯,九十年代初交通基础设施差,在急诊科工作通常下乡出诊少则2-3小时,多则7-8小时,最多一次连续3趟2天一夜,也不叫苦不叫累。2003年那个春天,阴霾笼照中国大地,首都告急,全国告急。他和同事们响应政府号召,冒着被SARS病毒感染的生命危险,宁做烈士不做逃兵,义无返顾的进入隔离病房,吃住隔离病区一月余。记得第一个疑似病人进入隔离病房的是一个北京回来的大学生,20多岁的他发热38℃多,病人焦虑不安,非常恐惧。经过他们的耐心安慰和精心治疗,顺利排除SARS而解除留观。在全国疫情严重时期,我院收治3-4位疑似病人,有力保障了崇义县人民的安全。何主任成为了崇义县进入隔离病房一线抗击非典的两位医师之一,圆满完成了抗击非典重大任务,获得了崇义县人民医院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四、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一名科室干部,___同志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理论精神,并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及健康扶贫任务。为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在这次市县卫计委组织的万名医师进万家活动中,___同志不怕苦,不怕累,冒着酷暑次次带头,带领本组人员一个月内先后九次到思顺乡的八个村,进村入户,走访精准扶贫户450余人,为贫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精神慰藉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做为县医院的业务骨干,多年来参加崇义县的征兵体检工作,他负责的内科小组从未出现差错,为部队输送了大量合格兵源,先后两次获得崇义县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五、在工作中___同志踏实认真,待人真诚,勤劳朴实,团结同志,宽以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上班还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随叫随到,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以权谋私,不开搭车药,在病人及同事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在目前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___同志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始终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带领科室人员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___同志在工作中体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出的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将引领着崇义县人民医院大内科年轻一代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医疗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将为促进我院内科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3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61位用户喜欢。
今年56岁的徐可相是山亭区店子镇鹁鸽崖村卫生所的一名乡村医生,自1975年1月在滕县卫校毕业后,一直扎根于农村卫生事业。38年来他用真情服务老百姓,用行动报答村民,始终履行着救死扶伤地神圣职责而无怨无悔。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深得镇卫生院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一致认可。2011年,按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为了改善患者就医环境,他自筹资金十余万元,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20平米的标准卫生室,当地村民常见病、多发病均可就地得到治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工作目标,较大程度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2003年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徐可相医生积极响应“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号召,投身到抗击非典第一线。为了让群众早日了解非典,掌握非典预防知识,他通过村委会大喇叭、黑板报、张贴标语、义务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防治非典知识宣传。有时还挨家挨户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尽量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配合镇卫生院积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和劝阻回乡工作,免费发放体温表进行排查,自己配制了抗病毒中草药为群众免费服用。由于他身先士卒、不怕危险,终于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他所负责的辖区,无一例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的事情发生,为全镇乃至全区抗击非典的最终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可相认为,仅有为村民解除病痛的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扎实牢固的医疗技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便利和实惠。行医生涯近40年,他不断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他治愈的各类患者成千上万,深得群众敬仰。他经常自费购买大量医药类书籍刻苦研读,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仔细翻阅,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即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也从未放弃过。
2009年1月26日(新年正月初一)凌晨两点,正值数九寒天,一阵急促地电话铃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本村一位张姓小孩突发高烧需要治疗。他放下电话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冲出家门。一路上寒风呼啸,冻得他直打哆嗦。由于天黑道路泥滑,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上,弄得全身都是泥,腿被刮伤两处,但他顾不了伤痛,爬起来就继续往病人家里跑去。赶到时发现小孩已处于高热惊厥,于是就急忙给予退热、解痉、针刺人中、静脉输液等治疗。由于病情严重需要输注三瓶液体,他就一直陪护到输液完毕,直至小孩病情好转才放心离开。此时已是早上六点多钟,天已经蒙蒙发亮,左邻右舍都在“噼里啪啦”地燃放着新年鞭炮,可徐可相连处理伤口都未来得及,累得他一头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类似这种情况,一年四季到头随时都可以碰到。他在卫生室上班时,跟本不分昼夜,实行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诊值守,就是凭着他这种过硬的医学功底,扎实的的业务技能,优良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各位村民的普遍赞誉。
他看病时时为困难病人着想,治疗时尽量使用既便宜又能保证治疗效果的药品。上门服务时从来不收出诊费,对特别困难的患者主动免除医药费,每年下来减免医药费用就达到两三千元。他心系村民的安危冷暖,始终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仅靠辛勤劳动创造一点微薄收入,他生活地并不宽裕,但能为本村群众服务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从医以来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也从未接到过任何患者的投诉。
徐可相从医38年以来,认真执行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参与防疫保健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他深知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上。他时常给村民宣传防疫的重要性,防重于治的方针政策。基于他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和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一股子倔劲,使全村的防疫保健工作在全镇处于领先水平,受到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肯定。他先后获得店子镇“先进个人”、店子镇“个人显著贡献者”、山亭区“优秀乡医”、山亭区“十佳乡医”等荣誉称号,所在卫生室被评为店子镇“先进卫生室”;2011年被评为山亭区“先进卫生室”。
徐医生以他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感到无上光荣。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89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29位用户喜欢。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高烧不退的小阿革兰,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阿革兰!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很多活要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12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湖南省最美医生叶勇:妙手神针“手护”患者
8月18日上午,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名单正式公布,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医师叶勇光荣获评。
为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湖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推荐评议和学习宣传活动。经各地各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综合评议、公示等程序,我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医师叶勇等40名同志被推选为第二届湖南省“最美医生”。
人物介绍:
1981年出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推拿部门及湖南省中医重点专科(推拿科)负责人。2017年“华佗杯”首届湖湘针推能手、湖南省首届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
一、运指如飞,术精岐黄
早晨7点40分,叶勇准时出现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脊堂,门口的患者早已排成长队。作为湖南中医附一针灸推拿康复科推拿部门负责人,叶勇擅长整脊及针刀技术。
一双白而厚的手,时而如刀剑齐发,直击患者痛点;时而如行云流水,撩拨其脊椎经络,粗犷与轻柔集于双手,刚劲与细腻聚于十指,一套人们司空见惯的推拿手法,被叶勇演绎成精彩纷呈的艺术。
在叶勇的手下,刚才还被颈椎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病人,20分钟的治疗后,连喊着“神呐,不痛哒”。患者口口相传,很多患者前来求治,等叶勇忙完,常常已是中午1点多钟。
叶勇的年门诊治疗人次达3500余次,他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地做着推拿,凭着一手一针解除患者疾苦。工作之余,他还经常进社区、进基层,开展义诊、开设讲座,传播针推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作为湖南省第一个戴博士帽的临床推拿医生,叶勇从医15年,只为了一个梦想,那就是用中医的推拿造福人类。将中医推拿的奇妙与现代医疗的技术嫁接,让医疗推拿从神秘走向科学,是他执着的追求。
叶勇的门诊室里,锦旗环绕。100多面锦旗,记录着中医的神奇。
二、潜精研思,初心如磐
在不断加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叶勇也致力于带领推拿部门同仁共同成长。他常说,“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
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让叶勇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治疗学教研室的中流砥柱。他讲课风格鲜明,坚持“从临床问题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思路,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跟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们难以忘怀,所讲授的《推拿治疗学》课程被学生们纷纷点赞。叶勇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推拿医生,桃李遍布三湘四水。
作为推拿整脊团队的“领头羊”,叶勇将全部的精力用于专研推拿技术和做好推拿传承,创立“中医推拿+整脊+超微针刀”的三位一体治疗法,运用“筋骨一体、标本兼治、功能锻炼、身心同治”等现代推拿治疗学术思想指导诊疗。
谈起“整脊法”,叶勇两眼发光。他说,“脊椎,支撑人类的栋梁,神经的通道,人类进化的神秘结果。这根‘栋梁’很强大,支撑人体;又很脆弱,变着法子折磨人,人类上百种病痛都源于此。”
叶勇说,推拿以系统论为基点,以生物学、力学为杠杆,牵一发而动全盘,奥秘无穷,妙不可言。
科研道路上,他先后主持课题8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荣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3项。
三、守正创新,志在精诚
新冠疫情期间,叶勇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员出征上海。在上海古丹路方舱医院,40多岁的感染者李大哥向叶勇求助。他的孩子10岁,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已经9天,进院时有轻度发热症状,口服退热药后体温正常,咳嗽无好转,经常半夜咳醒,叶勇触摸孩子腹部,鼓胀感明显,孩子说已经3天未解大便。
叶勇予以湖湘特色的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加以顺时针摩腹、按揉足三里、中脘等中医外治方法,并手把手教孩子父亲如何摩腹,同时安慰鼓励以缓解不良情绪,第二天查房,孩子已经顺利解下大便,半夜咳嗽明显缓解,李大哥向叶勇竖起了大拇指。
“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源于宫廷御医,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基本特点是根据病证所属脏腑的不同来决定治法,即‘推经论治’。”作为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主要传承人,叶勇介绍,结合五行学说、藏象理论及推拿理论的“五经推治”是刘氏小儿推拿最独特、最鲜明的特征,擅长治疗小儿肺脾两脏之常见病证。他说,这样的技术需要一代代推拿人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十五年磨一剑,在探索的道路上,叶勇严以律己、精勤不倦,用技术和仁心“手护”患者健康,用赤诚和坚持传承推拿绝技……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74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刘祥,男,40岁,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赤城县中医院副院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是赤城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
勤于学习,医术日精
1996年本科五年毕业,当其他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城市时,他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赤城。那时,赤城中医院骨科是空白,1999年5月—2000年5月在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骨科进修1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在进修期间能汲取最大量的知识,他每天晚上骑车十多里地到天津医院复位室学习骨折脱位的手法闭合复位,一个夜班之后,早晨再骑车去中医学院一附院上白班,虽然很辛苦,但每晚十多例骨折整复的学习机会,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从头到脚人体每一处骨折的整复手法一一记在心里。学习结束回到本院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运用小夹板治疗四肢闭合骨折,患者痛苦小,费用低,术后功能恢复好。并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治疗骨科常见病的综合疗法。该法包括推拿、牵引、烤电、小针刀、中药外敷内服,为我县许多多年的腰椎病、颈椎病、膝关节患者解除了痛苦,在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中建立起很高的信誉。为了全方位运用各种手段为患者治疗,又师从于我国骨科前辈王家鼎教授一年半,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深造半年,使他的骨科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技术大幅提高,逐渐成长为赤城县一名优秀的骨科医师,中医院骨科学术带头人。联合张家口第二医院骨科为中医院带出了一批骨科技术人员,使骨科成为中医院重点学科,开展四肢创伤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完成赤城县第一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09年该科被确立为河北省农村中医骨伤科专科重点建设科室。
深入科研,敢于创新
他在诊疗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在继承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自己摸索出一种独特的治疗手段——刘氏指针疗法。指针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但近三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现代化诊断、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越来越单纯依赖药物与手术,学术界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逐渐边缘化。这样,患者就诊费用越来越高,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同时还有些患者恐惧手术、穿刺等各种有创治疗,使一些临床大夫束手无策。颈椎病、腰椎病、急性腰扭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及部位软组织损伤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病,几乎占骨科门诊量的80%,其中绝大部分都具备非手术治疗指征,但治疗起来病程长,保守治疗需要多元化的治疗手段。针灸与推拿手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然而一些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和儿童)素来惧针,不敢接受针灸治疗。他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治疗各种疾病多配合指针疗法,有些单纯使用指针,均取得满意疗效。为进一步系统、规范的研究指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8年申请科研课题“针疗法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规范”,2009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批为指导性科研计划项目。在他的主持下,课题组成员客服了条件与经验的不足,使课题研究按期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发表相关论文三篇。经专家组鉴定,认定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具有同领域领先水平,2012年6月,获省科技厅颁发的科技成果证书。他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归纳,撰写学术论文6篇,其中5篇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
勤修医德、无私奉献
自2005年8月起担任赤城县业务副院长,一贯以身作则、高度负责、任劳任怨、敢于承担责任。坚持每个工作日出门诊,手术、查房等临床工作不放松。2003年“非典”来袭,北京、广州大量病例病重死亡,全民设防。医院自然是第一道防线,每天接触大量患者并负责发热筛查。虽然医院自制了防护服,但是作为医生我们知道这种所谓“防护服”,其实根本起不到隔离病毒的作用,当面对感染或死亡的危险时一线医生其实是用生命去博弈。县里成立抗击非典抢救小组,报名时他曾经犹豫过,对自己到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去他从不犹豫,因为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的时候就注定要做人民生命的守护者,哪怕有再多的危险。但是当时他的女儿才刚刚出生1个月,他怕把病毒带回家,传染给没有任何免疫力的女儿,所以他犹豫了。但最后他坚决的报了名,并担任中医院第一梯队队员。他的选择是:放弃回家见女儿,直到抗击非典胜利,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危险。2007年6月的一天,一辆装满液态氯的大罐车在我县境内炭窑沟梁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卡车倾覆,罐内氯气泄漏,司机及一名跟车人员生死不明。中医院接到急诊电话后,他作为急救小组组长,立刻组织人员随救护车抵达现场。距离现场还有4、5百米时就闻到刺鼻的氯气味,消防人员已经将周围人员疏散,在距离现场大约1百米的地方几乎就无法呼吸,戴着防毒面罩仍然被呛得鼻涕眼泪直流。当得知还有1人在事故现场未被救出生死不明,需要马上抢救时,边上有人说:“下面毒气太浓,下去弄不好就得熏死,给多少钱也不能去”。他说:“只要有需要,我去,这是我们的责任。”最后,他带领另一位急救人员冲进高浓度毒气里面将伤者抬了出来。每次有类似这样的场面,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把危险留给自己。他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内涵——奉献。做一名好医生,要做到德才兼备而且是以德为先。在治疗过程中,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以至于乞丐,他都一视同仁,根据病情需要诊治。因为许多骨科疾病都和生活习惯有关,而最后恢复的情况也和功能锻炼有很大关系,所以治疗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护理要点。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治疗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独的器官。因此我们不仅要接好患者的骨头,更要让患者拥有好的功能,如果功能不行,骨头长得再好也是失败的。所以治疗前确定治疗方案时,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及治疗后的功能锻炼他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一般他都会尽量少做设备检查,多做亲手查体。一位患者说“我的膝关节炎疼痛,在北京、张家口大小医院花了7、8千也没看出什么病,还一天比一天重,没想到在中医院花了2百来块钱就看好了。”还有患者说“在刘大夫这里看病,看完了清清楚楚,不像在别处,没和大夫说两句话呢就看完了,花了好多钱也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病该怎么治。”就这样通过一点一滴,一言一行良好的口碑在患者中树立起来。现在,在县城及周围乡镇的百姓中许多人都知道在赤城中医院有一位年轻的骨科大夫看病看得准而且态度好。在中医院刘祥同志也成为年轻医生的楷模。2010年度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赤城县十大杰出青年”。06至12年度连续七年专业技术考核为优秀。
面对发展中的赤城县中医院,他深刻体会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无止境的追求中,最大的乐趣在“救死扶伤”中,最大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他坚信他所选择的路子是正确的,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说,今后,他将更加虚心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以开创性的工作回报党,回报人民,努力为赤城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36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___,男,46岁,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科学历,主治医师,全科医师。爱心医院、___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外科主任。
___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临床医师,他凭借自己娴熟的业务知识和高尚的医德,在医疗战线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广大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在政治思想上,保持党员先进性
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理论知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他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听讲认真,笔记详细,他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强。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他敢于从日常工作生活表现中,开展自我批评,深挖思想根源,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跟时代,始终保持一名党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于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外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成了医院的业务骨干,受到了患者的信赖。
他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在具体工作和生活上,发挥党员先进性,全心全意,热情为患者服务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何发挥?他认为,光说不行,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到具体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入党誓言。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虽然是科主任,但他还是不耻下问,边学边干,为更好的履行职责奠定了基础。作为科主任,他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工作抢着干,单位做不完,晚上加班干,多次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做出了表率,也使自己成为本项工作的业务骨干。
从医多年来,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自己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
三、他积极发挥主动性,凡事想在前,干在前
从医二十五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有一次下班了单位门口碰到一位急腹症老年患者,病人痛苦的捧腹弯腰蹲坐在地上,在其家属还未到来的情况下,对其简单而又有重点病史询问和查体的情况下搀扶患者入病房,通知护理部,优先安排床位,给予优先输液抢救治疗,不一会患者病情缓解,等其家属到来时病人露出舒服笑容,得到患者及其亲属多次致谢和高度评价,看到患者稳定后,这才下班回家。
作为一名党员,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讲的每一句话也是既平凡又普通,但是透过这些平凡之处,让我们看清楚一个普通党员的不平凡,勤勉、无私、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的真实形象。
医生医德感人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55个字,有2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春龙
刘春龙,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农工党员。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跨世纪三三三人才,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荣获全国中医师“诵经典,学名著”活动标兵,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河北省卫生厅“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获“沧州市首届职工职业道德模范”称号,沧州市第十届优秀__委员。沧州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常委,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农工总支副主委。
苦心钻研业务,成就大医之“精”
刘春龙先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进修, 先后拜全国首届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庆国教授,全国首届名中医河北省四院刘亚娴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卢兆麟教授、贾春华教授为师,尤其拜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王庆国教授门下,跟师系统学习经典中医及经方应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工作室”和“王庆国名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站”落户医院中医内科和中医保健中心。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通过不断的钻研学习,使临床诊治水平有很大提高,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业特长:脾胃病、外感热病、亚健康调治、睡眠障碍、过敏性疾病、肿瘤的中药干预,以及疑难病症,尤其对一些非感染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医药具有卓著疗效。通过准确地辨识病人体质,结合疾病特点,辨证选方用药,运用特色膏方,达到调体、治病的远期疗效。从而使身体来年更健康,获得事半功倍的目的。
刘春龙始终认为伟大的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比较好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凸现出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根据《黄帝内经》 有关理论,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医学术思想 。提出阳虚、气郁、湿热是目前内科病中常见证型的观点。尤其在当前亚健康人群占70%,此三种证型更加突出,经10万余例临床治疗,疗效卓著,多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真诚心系患者,成就大医之“爱”
刘春龙从事医疗工作多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着“为民除痛”的人生奋斗目标。
一身正气,廉洁行医,从不收取红包。当患者送红包时,刘春龙总是耐心地说服病人把钱用在治病上,对送红包的患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硬给我钱,我可生气啦,下次再有病不用来找我啦”,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回绝了患者的一次又一次的谢意,也为医院中医内科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守承诺,心系百姓,赢得众人尊重。有一次晨起前发烧到39度,但因为患者已提前一天挂满了号,刘春龙没有犹豫,吃了点退热药赶到医院,坚持一丝不苟的把全部病人诊治完毕,那时已精疲力尽,但他自己很坦然,他说,不能让病人白跑一趟,不能失信于百姓。
良好的医术,真诚的态度不断赢得患者的心,现在日门诊量最多达96人,连续十年门诊量超万人次。一天限号50个,已是满负荷工作,外地的病人常常挂不上号,面对家属的焦急和病人的痛苦,只有选择加号再加号!自己再累再饿也要把病人看完,每天加班加点,有时一天坐诊长达11小时。病人覆盖周边省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同时刘春龙注重临床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效、廉、少(副作用)的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赞同,被患者誉为“今日华佗”。
发挥中医优势,尽科普治未病之“职”
加大中医科普宣传力度,尤其治未病理念。作为一名中医医师,越来越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以便更多地向广大百姓普及中医知识。在每天的诊疗活动中,虽然工作繁忙,仍然不厌其烦地对患者进行中医科普,让人们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享受中医。例如,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医名词,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现在脾胃虚寒的患者很多,运用取象比类之法对他们进行解释:按照五行理论,脾胃属土,而土生万物,所以脾胃失调会引起很多疾病,万物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同时也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反复嘱咐脾胃虚寒的病人不宜过食生冷,以免耗伤阳气,加重虚寒之证。这样解释起来,不但能加深患者对病情的理解,而且还能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刘春龙做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沧州市唯一首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在沧州市中医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沧州日报》在名医风采栏目做专题报道——情系国医济沧海;沧州电视台《沧州人物》作专题片——杏林春暖刘春龙;沧州晚报》专题报道——刘春龙:至精至诚的“铁杆中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义务为沧州两报及电视台寻医问药答疑,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种形式的义诊以及中医进社区中医进校园等活动。近几年作科普宣传60余次,受益群众上百万人。
热心传承创新,成就大医之“实”
作为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刘春龙积极参与教学与实习工作,共培养研究生及规培生10多名,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讲解,从每个人都要学习背诵《伤寒论》开始,从经典抓起,从经方学起,他说“我培养的是会看病的大夫,跟我学习3年,你们毕业后都应该会看病,能开方,有疗效”,同时他经常教导学生说“和病人交流是一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这是冰冷的检查机器很难做到的,需要你们的耐心、细心和真心”,因为他的严格、认真、真诚,感动了每名学生,使每天到他那里学习的学生特别多,也多次获得优秀“好老师”称号。
作为科室主任,他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设定专病方向,带领大家进行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每个人都要定期讲课,并且每门经典结课后都要全科组织考试,这样既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又锻炼了讲课能力。所以科室每个大夫虽说年轻但功底扎实,都有自己的病人群,都能被广大患者认可。
积极推动沧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院与县市级医院成立“医联体”,为促进沧州市中医学术水平发展,中医内科组每年都会组织学术活动,几年来共成功举办四届沧州市经方临床应用学习班及河北省首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研讨会,李士懋平脉辩证学习班,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各位参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刘春龙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了解他共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0篇,出版医学著作6部。完成科研四项,分别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春龙说:“学习中医会被博大精深的国家文化带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医不仅可以治病,也能很好地净化一个医者的心灵。用我的真情付出,换回患者的幸福安康,是我的最大心愿。”刘春龙在从医之路上,多年如一日,认真践行着“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着白衣天使的光荣使命,认真遵守着一个“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