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 316字 | 2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99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 591字 | 4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73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 1392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28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 647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97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 602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88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 489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03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 1257字 | 11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49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 668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80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 602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9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 681字 | 8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06人 |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6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11月17日一大早,在黄金波鄞州希望小学的操场上,贫困学生贺锦娴特别开心,她在母亲陪伴下,前往新校舍报道,除不交学杂费、免去午餐费外,还将获得3000元/年的助学金。同她一样的溆浦县253名贫困家庭子女,也陆续享受到了助学金和学杂费免除政策。周秀芳还和爱心人士一起,给孩子们分发了校服和书包等爱心物资。现场孩子们都激动地称呼周秀芳为“周奶奶”。
溆浦县两丫坪镇黄金村小学以前是一座危房,不能使用,40多位孩子挤在村部一间办公室上课。周秀芳老师了解情况后,积极牵线搭桥,通过宁波市鄞州区发动教育系统及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帮助村里建起了两丫坪黄金鄞州希望学校。黄金村八组村民王生石说:“周秀芳老师是大好人,在她的帮助下,我们村有了自己的学校,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校园。”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3位用户喜欢。
“她是志愿者的楷模,我们一定要向她看齐,不断激励自己,更加投入公益事业。”溆浦县志愿者协会会长罗文英说,2015年,在红网溆浦分站看到周秀芳老师的报道后,被周老师千里迢迢来溆浦做公益的精神感动了,之后一直在关注周秀芳老师的动态,也一直号召溆浦志愿者向周秀芳老师学习。
杨万贤是溆浦县幼儿园的一位教师,也是溆浦县志愿者协会的一名志愿者,平时也经常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公益活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周老师的精神太令人感动了。”杨万贤说,她还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向周秀芳老师学习的交流座谈会。周秀芳老师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盏明灯,值得所有老师认真学习。
溆浦县官方微信平台“溆浦经典”推出周秀芳的系列报道后,在网上引发热评。“溆浦北斗溪镇矛坡村给周老师点赞,感谢你们,你们让我再一次理解了感恩、回报和爱的真谛。”11月15日,《宁波媒体团千里走溆浦,为“支教奶奶”周秀芳打call!》推出不到一分钟,网友“一米阳光”就抢下了“沙发”,迫不及待的留了言。一位名叫“火车头洋洋”的网民还这样说:“每次看到关于您的报道,我都泪流满面,感谢您,周秀芳老师。”
浙江省、宁波市以及鄞州区媒体连续推出“探访周秀芳湖南溆浦支教之路”的报道后,在宁波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感动了无数干部群众。有网友点评:“一个平凡的人,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许多爱心团队和爱心人士被她的善举深深打动,表示将在支教、助学等方面开展合作、给予支持。周老师的“爱心后援团”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9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深深触动着每一位鄞州教育人。区教育局局长王建平说,区文明委作出决定学习周秀芳的先进事迹,我们作为周老师的“娘家人”备受鼓舞。周秀芳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感谢。她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人的使命。周老师本可安享晚年,但她用实际行动,用一颗“仁爱之心”,感召了一大批人,去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后我们要继续在全系统学习宣扬周秀芳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融入到生命之中,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此外,全区教育系统会继续支持“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和周秀芳爱心基金的运作,将她的大爱延伸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
鄞州区江东中心小学的师生积极响应周秀芳老师的爱心情怀,不但积极宣传,还让爱心落地,不久前在延吉市和龙光明小学设立“爱心基金”。“周秀芳老师是中国教育那首最美丽的诗。”教师赵婧说,周老师大爱无私,心中有爱,眼中有情,感动、激励着年轻教师,虽然不能人人献身贫困山区支援教育,但我们会耕耘好自己的一方教室,教导好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里播下善良、向上的种子。
早在2016年,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的老师们就听到了周秀芳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她乐于奉献、践行公益的高尚品德所打动。本着向周老师学习的精神,学校组织了“冬日送温暖”活动,连续3年向溆浦等贫困地区捐赠冬衣3万余件,70多名老师与当地贫困学生结对,定向帮困助学。学校师生与家长还组织了“夏日送课程”活动,将学校的精品课程送到溆浦的孩子身边。
校长陆琦说,周秀芳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爱与善的最好典范。在学习周老师的同时,学校教师也深深体会到了爱与善的力量。今年,学校将进一步实践周秀芳老师的义行,扩大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帮扶力度,为山区的孩子开辟艺术课程平台与寄售平台。“要让城市的孩子明白,帮助别人不仅是捐钱捐物,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山区的孩子明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双手。”
新学期,周秀芳老师走进学士小学、行知实验小学、宋诏桥中学等分享自己的育人故事和支教经验。“以周老师为支点撬动爱心,我们也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正能量传播下去。”学士小学王佳露老师说,要把周秀芳老师大爱无疆的精神传承下去,落实在今后工作的方方面面。行知实验小学全体教师则庄严宣誓: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师德修养,更好地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
周秀芳老师支教助学事迹传播以后,首南街道日丽社区渠成支部党员纷纷为这位退休的老师点赞,他们认为,周老师的心从未离开过教育事业,为践行公益梦想不断发光发热,是大家的学习榜样。
从2008年起,“渠成”开始支持山区建校项目,至今已参与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6所学校的重建。9年来,“渠成”和员工们共同捐资75万元,支持贫困山区教育事业。党员叶迎媛说:“公司开设了1:1配捐的爱心公益模式,看到周秀芳老师事迹后,大家更加有信心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让每一个进入企业的员工都有一颗公益心,拿出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担当。”
对于下应街道景湖社区的居民来说,周秀芳老师让社区的爱心之路走得更远。几年前,景湖社区里一批退休阿姨成立爱心裁衣班。今年3月,街道启动“与爱同行”公益项目,由培罗成集团提供布料,爱心裁衣班成员缝制,共制作300多件衣服,在区妇联牵线搭桥下,由周秀芳老师带到湖南溆浦。9月4日,爱心衣物送至溆浦两丫坪镇敬老院。社区主任杨丽君说,今后社区居民们还将继续向周秀芳老师学习,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让志愿公益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97位用户喜欢。
连日来,“支教奶奶”周秀芳远赴湖南山区援建学校扶智扶贫的感人事迹,深深感动了宁波市民,并激发了广大市民奉献爱心的热情。在周秀芳发起溆浦县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项目后,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持,5313名市民爱心接力,短短3天就集齐了50万元建校款项,再次彰显了宁波这座文明城市的博爱,书写了一曲奉献爱心的赞歌。
鄞州中河街道荣安和院幼儿园将义卖所得的2714.2元捐了出来;姜山幼儿园华泰星城分园将4062元义卖所得捐赠;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等爱心人士纷纷响应;一位身患癌症的60多岁的老人,在周秀芳的微信里留言,她要捐赠5000元……市民的爱心接力,让项目捐款数额不断攀升。网友在朋友圈里转发支持:“与爱同行,一起为‘爱心搬运工’周奶奶圆一个助学梦”“在六一节来临之际,为山区孩子送上一份大礼”。
本次爱心筹款目标金额为50万元。到昨天(5月31日)下午5时,善款募集达到500314.14元,参与人数达到5313人。其中,单笔最大捐款金额来自存希公益基金,为16.8万元。
“我们公益基金的帮助领域就是建希望小学、爱心结对和捐赠教学设备。自红花村希望小学众筹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关注。我们看到了周秀芳老师对山区孩子的爱心,也看到宁波人对扶贫事业的热情,我们很感动,觉得应该尽一分力。”存希公益基金负责人宋丽娜说。
“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儿童节礼物,我比他们还要高兴,我的心要飞起来了。”周秀芳激动地说。她第一时间发微信语音给红花村党支部书记向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50万元的众筹目标实现了,建主体大楼的钱够了,告诉孩子们,告诉村民们,告诉那两位80多岁的老教师,宁波好人帮我们圆梦啦!”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8位用户喜欢。
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高淑珍:守护“炕头课堂”14载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事迹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想在家办个小课堂。由于附近村庄也有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家里响起读书声。
“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高淑珍为多挣几个钱,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日用品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时下大雪没有集市,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她说,“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57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事迹人物介绍: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在很多被陈家顺关照过的农民工眼里,“陈老师”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陈家顺说自己有“软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说你们干部骗人”。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陈家顺爱给自己找麻烦,很多农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机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我们再辛苦,终究背后是有组织依靠的,而农民工呢?他们漂泊异乡,无依无靠,那是真的辛苦!”随着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不断增多,现在陈家顺“卧底”越来越难了,但他说,只要心里装着农民工朋友,即便换个方式,也可以为他们做事。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6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事迹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感动中国典型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周秀芳今年已是近70岁高龄,10多年前就已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但她人退心不退,一直关心关注着教育事业,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2014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到一个朋友讲起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教师都会被艰苦的条件吓跑,孩子们没有明亮、宽敞的教室学习,没有合适的地方锻炼,教育力量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秀芳在心里默默地记下了这个事情,并下定决心要去看看山里的情况和那些孩子。过完年后,周秀芳就只身跑到千里之外的湖南进行考察,所见所闻令她深感震惊。当时的九溪江乡(现已合并到北斗溪镇)只有一万人口,却分布在海拔六百米的大山深处,有些村子连公路也没有。
“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到桐林小学考察的情景。当时正下着雪,三十多个孩子挤在教室里,即使生了三个炉子,孩子们还是小脸冻得发红,浑身瑟瑟发抖。”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周秀芳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她决定留下来支教。
漫漫助学之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来回学校的路坡陡弯急,有恐高症的周秀芳上山下山坐在车上都要闭着眼睛;山上的学校简单得难以想象,教室是茅草棚子,四面透风;山里的学生住得分散,走访一个学生都要走半天路,多少次她一回到简陋的宿舍累得倒头就睡……但只要看着一张张对知识充满着渴望的炽热双眼,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甜甜地喊着“周老师”、“周奶奶”,她就觉得她的选择十分正确,十分值得,她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1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 陈家顺:“变身”民工的“卧底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