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14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4 16:20:02 查看人数:67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509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63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934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86人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1425字 7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243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635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72人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1230字 12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46人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488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32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1108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64人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940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57人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1262字 6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40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901字 4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2人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1619字 12段 6分钟 9分钟 13分钟 246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648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0人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729字 1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1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852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6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3位用户喜欢。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3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河北省定州市,不仅保存着文物古迹雪浪石和东坡槐,而且一直在传唱着地方戏曲“定州秧歌”。这些,都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县,嘉佑年间进士。宋朝熙宁年间,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因“爱性刚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谏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刺史)。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气。他在定州任职虽然只有八个月,但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传为佳话。

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於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过了些日子,苏东坡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栽种了两棵。此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舞凤葱茏如盖”。树下边还挖有一口“龙井”,正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

至于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苏东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晋国自从晋悼公起用了赵武,又做了中原的霸主。到了他儿子晋平公的时候,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了。公元前531年,楚庄王的孙子楚灵王进攻陈国和蔡国。这两个国家派使者向晋国求救,普平公回绝了。这等于说晋国不再是中原诸侯的领袖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桓公第四代的孙子]就打算接着晋国来做霸主。他听到楚灵王进攻陈国蔡国,吓得晋国不敢出兵去救,特意打发使者到楚国去观察一下,想看一看这个“蛮子国”到底有多大的实力。齐国的大夫晏平仲做了使者。

楚国君臣听见齐国派使臣到这儿来,成心要把齐国的使臣侮辱一番,显一显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平仲是个小矮个儿,就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窟窿,叫他从这个窟窿钻进去。晏平仲看了这个窟窿,听了招待的人说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要是我上‘狗国’来,就得钻狗洞。要是我来访问的是‘人国’呐,就应当从城门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烦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家?”招待他的人立刻把晏平仲的话告诉了楚灵王。楚灵王没说的,只好吩咐人大开城门,把他迎接进来。

那些个迎接他的楚国的大臣们说了好些个难听的话讥笑齐国和晏平仲,全都给他拿话驳回去。他们再不敢随便张嘴了。

楚灵王见了晏平仲,取笑他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平仲说:“这是什么话?临淄城里挤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一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呐?”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打发你来呐?”晏平仲打着哈哈说:“大王您这一问哪,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又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大王,您说我该怎么办呐?”楚灵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平仲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呐,就派下等人去。我最没出息,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灵王也只好陪着笑。

到了坐席吃饭的时候,武士们拉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过去。楚灵王问他们:“那个囚犯犯了什么罪?哪儿的人?”武士回说:“是个土匪,齐国人!”楚灵王笑嘻嘻地跟晏平仲说:“齐国人怎么那么没出息,做这路事情?”在场的楚国大臣们得意洋洋地笑了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子晏平仲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平仲脸不变色,正经八百地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橘柑,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柑,一种到淮北,就变成了又小又苦的枳[zhǐ]。为什么橘柑会变成枳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干活,一到了楚国,就当上土匪了,也许是水土不同吧。”楚灵王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给大夫取笑了!是我不好,请别见怪。”楚国的大臣们都觉得自己不是晏子的对手,大家对他不得不尊敬起来。

晏子使楚回来,对齐景公说:“楚国虽说城墙坚固,兵马强盛,可是国君狂妄自大,文武大臣中没有了不起的人才。咱们没有什么怕他们的地方。主公只要整顿内政,爱护百姓,提拔有才干的人,远离小人,齐国就能强盛起来的。”他把当时称得起数一数二的兵法家田穰苴[ráng-jū]推荐给了齐景公。后来晋国发兵侵犯齐国的边疆,夺去了几座城,燕国也趁着机会来侵略。齐国的军队经过田穰苴的训练,跟以前大不相同,纪律很好,士兵们很勇敢,晋国和燕国的兵马远远地望见就给吓跑了。田穰苴率领着大队兵马一直追下去,杀了好些个敌人,收复了给敌人夺去的那几座城。晋国和燕国只得来跟齐国讲和。

齐景公任用晏平仲为相国,田穰苴为大司马[官名,管军政]。中原的诸侯知道了,不由得对齐国就另眼看待。晋国的名声和势力反倒不如齐国了。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王,过来!"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谢谢。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耶律父子建辽后,又经过了辽世宗、辽穆宗两朝。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时,中原已进入北宋时期。北宋初年,日渐强盛的辽国一直是宋朝的劲敌。为了争夺黄河以北的土地,两国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战争。在辽国的统治阶层中,有一位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为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太后名绰,字燕燕,契丹人。生于公元953年,是辽国北府丞相萧思温最喜欢的女儿。萧太后自小聪明智慧,有一次,萧思温让几个女儿一道扫地,观察下来,只有燕燕扫得最干净。他心里在说:“这个姑娘以后最有出息。”

后来,萧燕燕被招入宫封为贵妃。辽景宗耶律贤即位后三个月,她就被立为皇后,那一年她才十六岁。契丹族的女性对射箭、打猎等十分擅长,燕燕在这方面同样拿手。

景宗即位时,面对的是一片乱糟糟的局面,他想大干一番,萧皇后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景宗常对大臣说:“你们凡是写到皇后的讲话,也要用‘朕’字,这可要作为一条法令定下来!”可见,萧皇后那时就已初步显露了政治才干。

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儿子耶律隆绪继承了皇位,他就是辽圣宗。景宗在遗嘱中强调:今后国家大事都要听皇后的指挥。圣宗当时只有十二岁,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

一个寡母,一个幼子,面对的是部族许多人不服的眼光,外边又传来不少打仗的消息,萧太后感到十分担忧。她哭着向丈夫的旧臣流露了内心的忧虑。这时,耶律斜轸(zhěn)、韩德让等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你信得过我们,有什么可怕的!”

韩德让出于对朝廷的忠诚,对萧太后忠心耿耿。无论是外出作战,还是对内管理国家,他都竭尽全力,使萧太后与辽圣宗逐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来他被辽圣宗赐名为耶律隆运。

公元983年六月,辽圣宗尊自己的母亲为“承天皇太后”,这就是历的“承天后摄政时期”。在军事上,她全力信赖和依靠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耶律休哥被萧太后任命为南方军事总负责,镇守燕(今北京);而耶律斜轸因为有治国的才干,萧太后早就将让他娶了自己的侄女,并委任他为北方的机要大官。

过了三年,宋朝将领曹彬、米信等人向辽国发起进攻。耶律休哥率军断了宋军的粮道,以一支轻骑兵对宋军脱离大部队的零星官兵进行打击。萧太后也亲自率军追击。宋朝官兵在逃跑中惊惶失措,互相踩踏,死的死,伤的伤,损失过半。还有不少宋兵跌入河里,结果造成河水阻塞。由于战功显赫,耶律休哥被萧太后封为“宋国王”。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领军队与宋朝名将杨业在山西展开激战,并将杨业俘虏。耶律斜轸立了大功,被萧太后加封“太保”的名号。后来他随太后南下,途中不幸逝世,萧太后还亲自赐予棺材,参加了他的葬礼。

萧太后在掌管辽国期间,虚心依靠将领,任用汉人不加怀疑。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在她的教诲下,辽圣宗通晓中原文化,能写出“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诗集是吾师”的诗句,还能用契丹文翻译白居易文集与臣下共同欣赏。辽圣宗还喜欢读《贞观政要》这部书,从中吸取治国的经验。

当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辽圣宗时,辽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了。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32位用户喜欢。

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司马迁。他祖上几辈都是国家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司马迁年轻时立志继承家业,写出一部完整的史书。他离开长安,到各地远游,考察历史古迹,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这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决心把那些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传给后代的人们。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接着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开始写作。

没想到这时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进去。司马迁为国家着想,说了几句真心话,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钱赎身或接受腐刑。司马迁家里没钱。他万不得已,接受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残忍的刑罚,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类的人。这对司马迁是多大的打击呀!有的人认为他不该怕死贪生,甘受污辱;朋友们也疏远了他。司马迁不去辩解,只是夜以继日地写作。多少年后,他终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记》。这时候,他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为了写这部史书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们国家的历史在我手里中断,英雄的事迹在我心中埋没。现在书写成了,就是让我死千次万次,我也不怕了!”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8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7位用户喜欢。

苏步青,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数学家。

在读初中的时候,苏步青凭着自己的天资聪明、勤学好问,成绩一直非常好,但对数学还没什么兴趣,因为他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教数学的老师,听说这位老师是很出众的,所以听说他能来给上数学课,苏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点兴趣。

“……”上课铃响了,从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装的年轻人,他的脸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这样年轻还穿西装的老师真是罕见,一进门便引起班里的一片哗然。

走上讲台,杨老师表现得很镇静,把课本向桌上一摔,说了声:“同学们,我姓杨,大家今天不用担心没还课本而被老师骂了,因此今天我们不讲课本,我们要讲国家!”他讲话的声音不算大,但每个字都像晶亮的子弹射进每个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阵骚动,没精打采的苏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杨老师接着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旁征博引随后又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这一堂课使苏步青明白了数学的真正意义和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这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从那以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步青在数学上渐渐地崭露了头角。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国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心甘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40位用户喜欢。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2位用户喜欢。

明代,江宁湖熟镇有十三个门,门门都有木栅栏开关,还造了五座更楼:东、西、北面各一座,南面有两座,都造在栅栏门上头。白天行人出入,夜晚有地甲看更,二更天一过,十三个门就关门上锁,不许通行了。

东面的大门叫狮子门。一天,二更敲过,门外来了位客人叫门。老更夫就着月光一看,叫门的是位文弱书生,心里想:人家说不定是远道来的,方便他一下吧,就下楼打开栅栏门,让他进来了。更夫问相公了:“你找哪家?”相公回说:“我是游玩到此地的,哪个也不认得。”更夫心好,就说:“深更半夜的,相公不嫌脏,就在我这更楼上避避风吧。”那相公没有去处,也只好跟他上更楼。一看,更楼虽小,东西也没几样,睡的是地铺,却生着一盆火,火上吊着一把紫铜茶壶,暖气当中夹着一股茶香。更夫拿围裙把桌子、板凳一阵擦,就请书生坐下来歇着。更夫又拿来一只杯子,擦擦干净,从火盆边上拿来酒倒满,还捧出一把花生米,笑笑说:“相公,吃点酒解解寒气吧。”那书生早已饿了,也不客气,端起杯子就喝,花生米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酒,好酒,好菜,好菜!”

书生吃喝够了,精神大好,拿出随身带的文房四宝,对更夫说:“老人家,难得你这一片好心关照,我画幅画送你,表表心意吧!”更夫一听蛮高兴,连忙把油灯捻亮,看他画。只见那相公纸一铺,墨一磨,提笔三画四画,就画成棵大树,树上分出五个岔枝,树正中一个大窝,窝里伸出五只画眉头。相公收笔对更夫道:“有了这幅画,以后你看更就用不着点香来计时辰了。”更夫想不明白,书生就指着画里的五只画眉说:“每到一更,窝里的画眉就有一只飞到树枝上,一飞就叫一声。五只画眉飞出后,也就是五更天了。以后,它们又会飞回窝里去。白天,你把画收好,晚上再挂,放心睡觉,误不了打更的事!”老更夫嘴上不说,心里疑惑:“年轻轻的,说的比唱的好听呐。”将信将疑地把画收下了。第二天大早,相公临走,更夫才想起来问问他尊姓大名。书生笑笑道:“我叫唐伯虎。”等老更夫回过神来去追,唐伯虎已经没影子了。

当天晚上,老更夫吃过晚饭,就把画画打开,刚刚挂上墙,那画上已经有只画眉歇在枝头上了。二更刚到,第二只画眉又叫喳喳地飞上枝头。就这么着,三更、四更;五更,五只画眉前前后后都飞出了窝,神得叫人不敢相信。老更夫笑得合不拢嘴。

简短古今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9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46位用户喜欢。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菩萨戒"。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方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二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达四万多人,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日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大和上东游兴化"。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4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民族英雄郑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广为人知。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大汉-,南明之时,朝廷兵权操纵在他手里,清廷以闽粤总督的官职为诱饵,他就心有所动。一天他把儿子郑成功找来,讲了自己的心思。当时才二十三岁的郑成功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有一颗爱国忠心,他对父亲的叛变行为十分震惊,他耐心地劝说父亲;清廷一向,背信弃义,我们如今地处福建有险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兴大明并非毫无希望;即使失败,有史可法为榜样,也要名垂青史。但郑芝龙迷恋清廷的高官厚禄,执意投降。郑成功当夜逃走,决心抗清到底。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父教子以贰。"

郑芝龙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财没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郑成功生母)被清兵-污,自缢身死。郑芝龙有此国恨家仇而不思图报,反而为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写信劝儿子投降,都遭到严辞拒绝。

第三次劝降时,郑芝龙派郑成功最喜欢的弟弟郑渡,陪伺清廷的钦差大臣去劝降。这一次清廷出价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应将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四府的土地拨给郑成功管辖,郑渡到厦门,一见哥哥就痛哭不已,恳求哥哥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郑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绞,更觉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会成为民族罪人。于是他坚定地说;"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富贵,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国的山河。父亲卖国求荣,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几十万军民流血牺牲,至今万人唾骂!"他还劝弟弟到杭州祭扫岳墓,当岳飞而不当秦桧。后来,郑成功进军台湾,赶跑荷兰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

中外名人人物个人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9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得自律严刻,自觉吃苦,自强不息。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14篇范文)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中外名人信息

  •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14篇范文)
  •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14篇范文)67人关注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