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5-15 15:10:02 查看人数:9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1897字 5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157人
孙家栋事迹感悟 1105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66人
孙家栋事迹感悟 608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40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496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65人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1761字 10段 6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291人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338字 2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02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319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232人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393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43人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1940字 6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49人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822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24人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1934字 33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85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904字 4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43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587字 7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44人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425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5人
孙家栋事迹感悟 480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54人
孙家栋事迹感悟 1177字 6段 4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70人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9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57位用户喜欢。

两弹一星”元勋——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 士孙家栋

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所有航天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作为航天队伍中的 一员,会尽自己的力量把航天的事做好。——孙家栋

孙家栋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 创者之一。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第七集 机械工业部五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 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 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 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 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三个我国 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上述三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 和技术协调,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 孙家栋他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做出了多项重要 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建成了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实现组网 应用。目前,北斗导航第二代系统正在部署中。 他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 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 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 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做出了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 术问题。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在一年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 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实现可控撞月。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得圆满成功,树 立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50多年来,孙家栋院士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作为技术负责人和工程总师, 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 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 出了重大贡献,现仍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 局,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孙家栋经常说:“1967年国家要搞人造卫星,当时也是没有搞卫星的人才,我 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所以主要靠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靠国家发 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 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 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孙家栋把自己看得很简单:反正国家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交给任务,就 把工作做好。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也是孙家栋最 为繁忙的一年。为了探月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协调落实,他 还肩负着中巴资源卫星和北斗卫星总设计师的重任。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 一个城市,有时一周内要去三四个城市,打“飞机的事”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这一 年里,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 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从 9月初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一直到11月26日卫星出土的近百天时间里,孙家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了探月工程的实施中。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一个月 里,孙家栋虽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天天都坐镇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 时刻关注着卫星每个动作的准确性。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 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 那一刻,全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被摄影师抢拍到的镜头,当航天 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传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的消息时,大家全部从座位上 站立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他悄悄地被 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这个镜头令许多人动容。 2010年孙家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问起他的获奖感言,他发自内心地说: “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 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 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 表示感谢。”“航大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 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 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 一分子而已。”

孙家栋事迹感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0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北斗天团”夜空中最亮的星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古有北斗七星,识方向、定季节、辨时辰,今有北斗卫星,覆盖广、定位精、导航准。中国北斗服务世界、造福人类,这是“北斗天团”为我们照亮的浩瀚星空。

26年、9495天、8.2亿秒,“北斗天团”坚持不懈、奉献青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一号系统,1994年立项、2000年建立、2003年完善;北斗二号系统,2004年启动、2012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三号系统2020年建成。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弱到强,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默默付出。迄今为止,“北斗天团”共计30万余人,带领团队完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建设任务的孙家栋院士,反对参考GPS、力主“另起炉灶”的许其凤院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主持完成中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的杨元喜,研究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北斗女神”徐颖……他们数年如一日、青丝变“暮雪”,持之以恒、以身许国,满腔热血、忘我工作,勇攀高峰、圆梦星辰。

数字信号、芯片、原子钟,“北斗天团”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995年,针对信号“快捕精跟”问题,王飞雪、雍少为、欧钢三位20多岁小伙子,拿出“全数字化”方案,依靠仅有的4万元经费、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借来的仪器设备,经过三年煎熬,完成模拟实验,突破核心技术,完成“双星”定位的北斗一号系统。无独有偶,北斗二号面对信号干扰,攻克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多项关键技术,北斗三号则实现了器部件一体化体系,使北斗装上“中国芯”,首创“三种轨道”混合星座工程建设。中国仅用20年时间就突破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40多年的成果,每一项核心技术取得的进展,都是研究人员在攻克“娄山关”、撕开“腊口子”,他们心怀远方、风雨兼程,摸石过河、循序渐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服务可用性优于99%,“北斗天团”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北斗三号卫星,工作时间可以达到10到12年;实际测评全球定点导航精度2~3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每天时钟误差小于0.5纳秒,累计600万年误差1秒。各项指标都比最初公布的目标数据更优化,与其他国家的导航系统相比也排在前列。作为世界上第四个建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在导航精度、授时精度、稳定性、可靠性方面堪称世界一流,更多“北斗+”正加速向我们走来。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航天人员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成为“专、精、尖”的行家里手,越是遇到阻力,越是发挥本领,越是面对挑战,越是认真钻研,实现“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逐步转变。

“北斗天团”就犹如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孙家栋事迹感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人。1958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搞了9年导弹,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导弹专家。1967年7月,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展开了孙家栋为之奋斗的卫星事业。孙家栋组建团队,克服困难,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一年,他的女儿出生了,由于有任务在身,妻子叫了辆板车一个人去了医院,孩子出生时孙家栋也不知道。护士看不下去了,给孙家栋打电话,“你爱人给你生了个胖姑娘,你不过来看看?”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了人们熟悉的《东方红》乐曲,举国欢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之后的日子里,孙家栋又先后担任我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的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压力和责任是巨大的。1974年,我国发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可升空21秒后卫星就爆炸了,任务宣告失败。作为责任人的孙家栋,想到团队几百人几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大哭一场。之后的三天三夜,他和同事们在沙漠里,一寸一寸寻找火箭的残骸,甚至把沙地挖了一尺多深,把混在沙子里的螺丝钉、小钢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

当他发现是因为一节小小的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后,他严抓细节,狠抓质量,逐步建立了中国航天第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把一颗颗卫星“捧”上了天。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这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泪水。最近,电视剧《功勋》之《孙家栋的天路》单元正式开播,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佟大为饰)的故事。拍摄幕后也有很多感人故事。

《孙家栋的天路》单元由杨文军执导,徐速编剧,刘晓东担任制片人,佟大为主演,故事从他儿时的一个回忆开篇。小时候,孙家栋站在谷仓最中间的位置,望着房梁上吊着的一包糖,通过桌子、椅子、竹竿的帮助,他终于够到了那包糖。

一包糖,代表了孙家栋的渴望。长大后的孙家栋,向往着那片浩瀚无垠的蓝天。在昔日空军学院同学安德烈的眼里,没有中国人能够领导中国导弹的研究工作,他甚至嘲笑:“中国人总是幻想骑着自行车上月球!”可孙家栋在“不可能”面前没有退缩,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他从不气馁。“就算骑着自行车,我们也要上月球!”孙家栋的豪言壮语感染着所有的科研人员,更感染着屏幕外的每一个观众。

采访孙家栋院士时,导演杨文军深受鼓舞。“孙老先生从不讲自己吃过的苦,也不讲自己的功劳。他的口中,永远都是团队和同事。”孙家栋院士就是这样一位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的航天工作者。这更让杨文军感到责任深重,“我们影视工作者,有责任把这样的故事讲出来。”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6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近日,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科技战线、中央企业系统、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开展向孙家栋同志学习活动。

接到通知后,集团公司各单位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下发相关文件,动员并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向孙家栋院士学习,迅速掀起了一轮学习孙家栋院士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的热潮。

各单位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孙家栋院士事迹以及“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精神品质。在104工段在交流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在我厂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新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要认真学习孙家栋院士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学习他发展航天“要依靠发挥集体智慧、要依靠国家各个方面的支持”的理念,以及发挥系统集成优势、发扬技术民主作风的科学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新一代航天人将立足本岗、攻坚克难、创新工作、勇攀高峰,为彩虹集团推进二次创业、新产业转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事迹后,对我影响极大,感受颇多。

作为刚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有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我学习和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为之努力奋斗。

一是要学习他艰苦卓绝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在那个的年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刚刚诞生的年代,基础建设,教育资源都嫉妒匮乏,甚至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孙家栋同志心系祖国一心希望学业有成建设祖国。辗转进入哈工大,求学路上三读预科,留学苏联。特别是在留学苏联期间从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读预科开始,一直到本科毕业,7年里,他的各科成绩门门是5分,年年是5分的满分,在毕业时还获得了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斯大林奖章”。此时的孙家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毕业后立刻回国,祖国急需人才,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想想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们和此刻在大学校园的年轻人们,我们和孙家栋院士的差距太巨大了。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伟大的志愿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二是我们要学习院士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甘于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奉献青春才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从汽车到飞机,从导弹到卫星,祖国哪里需要他,他都义不容辞,“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对重重危险困难从不退缩,兢兢业业工作在科研一线。孙家栋一辈子也没有多少时间没时间陪家人,自己的女儿出生时也没有时间去医院看家人,经常是一个科技项目开始便转换到了新的工作地点,又因为工作保密的原因,经常无法见到家人,但是院士却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孙家栋取得了辉煌成绩,采访他宣传他的机会很多,蛋他的原则是能推则推,能拒则拒,尤其是对自己的宣传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这些朴素的共和国奉献者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学习和需要的。

三是学习他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新中国伊始,百废俱兴导弹工业一片空白,国家急需要发展导弹工业,学了7年飞机发动机专业的孙家栋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开始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济技术都比较落后,一无设备二无资料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可谓是一张白纸,两手空空。孙家栋同志在钱学森老师的带领下从仿制苏联的近程导弹再到自行制造,从中远程导弹再到核弹头导弹的试验成功,孙家栋院士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九年苦战国产导弹又转移战场造卫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我们无法体验孙家栋院士当时所一路走来的艰辛,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孙家栋院士的层层努力以及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这些东西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学习。

五十多年来,孙家栋院士倾心于中国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度国家无限热爱,化作实际行动,创造了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通过对孙家栋院士的学习,我深刻他体会到作为一个在央企工作的年轻人应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漠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同时作为一名的党员的我,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祖国的建设奋斗终生。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38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其实,不仅这两位获奖的科学家,其他千千万万个坚守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工作者们也感动了中国。正是由于他们的数十年如一日的不谢工作,祖国才能越来越繁荣强盛,而社会也应回报给他们相应的荣誉和待遇。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1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32位用户喜欢。

2007年,担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已是78岁。在提前向世界公布卫星发射的详尽时间后,我国首颗月球卫星“嫦娥一号”不辱使命,准时发射并成功进入月球轨道,执行预定科学目标。

嫦娥工程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时代,但难度很大,光是距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通讯测控就前所未有,往常地球卫星轨道的高度也就是几万公里。风险太大,很多人认为,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已是“两弹一星”元勋的孙家栋70多岁前的辉煌历史会受影响。“他是怀着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满腔热情来的。”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张荣桥说。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电视捕捉到了这么一个镜头: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拥抱握手。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到今天,孙家栋将自己59年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目前,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由他主持研制的卫星就多达30多颗。

此外,他的人生还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孙家栋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多个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不论是投笔从戎、出国留学,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还是从技术岗位转为行政岗位,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

即使是88岁高龄,他仍然在为中国的航天梦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并且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充满渴望和期待。孙家栋爱航天事业爱得是那么炽烈。他说: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今夜,向这位航天巨匠致敬。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0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49位用户喜欢。

问技圆梦“中国星” 北斗敢与“日月行”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重磅会议,一个核心主题,科技强国。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这一刻掀起了全球定位、导航的新篇章,昔有指南针,今有北斗星,中国之智在遥望时空相隔中上演“接力赛”,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北斗人秉持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让“中国之星”登临科技巅峰,开启了璀璨的强国之路。

突破“0”的桎梏,以中国力量创造新的奇迹。我们从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服务着我们,北斗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时间,参与着天气的预测。我们的食物依靠着北斗获得产量,运输到我们的餐桌上,物流运输、城市交通、金融交易、国家电网能量涌动等,“衣、食、住、行”无论哪一方面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国本。意识到北斗重要性的中国也开启了对北斗密码的解读。2000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中国北斗之路,20年砥砺前行,44次发射,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到冲刺,再到引领发展。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遥想昔日核心技术原子钟研发的缺失,“7年之限”迫在眉睫,北斗人背水一战,从“0”突破,与时间赛跑,与他国争先,克服重重苦难,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接收相应频率信号这一系列过程,正是这种航天力量让现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混合星座布局、通信导航一体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信号、技术、服务等独领世界先进水平,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成长,中国用最短的时间以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以中国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北斗奇迹。

跨越“1”的格局,以中国智慧诞生新的记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摒弃了国际一直以来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部署,采取“三步走”战略,打破“1”的常规,“先区域,后全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照搬盲从,从2012年突破重重技术瓶颈,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起,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仅仅用了8年时间,用中国之智完美收官“星座网络”运维,将中国的北斗推向国际,服务全球,以开放融合,自主创新向世界展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时间的车轮从未止步,北斗的成就也远非如此,北斗人在如今的基础上探索“北斗+”新模式,以“一流的北斗”提供更创新的服务,“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单架单次可喷洒消毒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深入防疫死角,而全国,数十万台北斗终端精准定位进入物流行业,“北斗+”信息产品更是能够将感染患者的行动轨迹精准定位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基层社区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以高精度定点点位,快速准确测量,快速实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为医院后续迅速施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新时代下科技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走向全球的北斗,将在国际擘画出新的蓝图。

引领“∞”的可能,以中国精神搏出新的天地。北斗圆梦“中国星”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北斗科研工作者26年持续奋斗的心血,“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代代航天人,漫漫航天路,北斗人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踔厉奋发的斗志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核心,持续探索,为科研事业创造更多“∞”(无穷)的可能,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统计,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大国重器汇聚的是各方力量的有效集结,北斗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是那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们,无畏辛劳,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源泉,默默地为北斗事业贡献力量,是那些记者们奔赴工程一线,实时播报让全国人民看到北斗,为它加油呐喊,是那些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守候在各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北斗筑起坚不可破的“安全网”,赓续“北斗精神”陶铸强国之基,未来无限可能需要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尽锐出战,以中国精神再搏一番新天地。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圆梦的“中国星”圆的是人民的梦,圆的是中华民族的梦,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将“北斗精神”最初的艰难险阻,北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在心中,刻在我们的中国魂中。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2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1929年4月8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1942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中途因二战“失学”。1948年9月,他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0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天上午10点,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孙家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

孙家栋现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善于综合,敢于决策。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他的业绩受到我国航天界广大科技人员的敬佩和赞誉。

王建蒙先生创作了《奔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和《星系我心--著名航天工程技术专家孙家栋》(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王建蒙是一名曾经在航天发射场担任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发射指挥员,是一位从事航天发射及航天技术30年的航天专家,从字里行间可看出他对孙家栋的敬佩和对中国航天的热爱。

孙家栋共和国勋章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34个字,有3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85位用户喜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

“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

“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

“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提起“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就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等等,有人曾评价,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等等的荣誉。

1929 年 4 月 8 日,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1942 年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青年的他本想成为一名建筑师,在地上建起高楼,从未想过多年以后他竟能在太空「搞建筑」。中国人民在二战中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付出的牺牲深深震撼了孙家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科技救国的种子。1958年,从苏联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进入国防部参与导弹总体设计。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他跟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边干边学,攻坚克难,将严谨的科学精神贯彻始终。孙家栋在航天事业的领域里披荆斩棘,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举国欢庆,孙家栋在人群中热泪盈眶,因这一成功实在来之不易。之后的五十年,一颗颗卫星在他的总设计与引领下陆续升空。

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时,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孙家栋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面对赫赫功勋,孙家栋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在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身经百战的老革命带领下,第一代航天人开启了中国航天的艰辛探索之路,孕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此后这一精神代代传承。这位当年钱学森先生“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如今也在践行钱老做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庄严承诺。孙家栋说,钱老给我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也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年事已高的孙家栋已退居二线,但他仍像一颗卫星一样旋转不停。正如感动中国给孙家栋的颁奖词中所写的那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4位用户喜欢。

“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孙家栋自我总结几十年航天生涯,“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有一段时间,作为科学家的孙家栋曾扮演“生意人”的角色,和美国等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的专家谈判,将中国航天引入世界舞台,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竞争。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美国休斯空间公司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火箭第一次发射世界一流航天强国美国的卫星。

“在现场经历多少次发射,那次发射特别激动。不只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旁边人的心跳也能感觉到。有人告诉我,卫星发射成功,美国华侨流着泪激动地说,‘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孙家栋说。

“他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嫦娥一号卫星的“70后”副总指挥龙江说。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孙家栋培养了一批优秀航天科技人才。

遇到难题,孙家栋“喜欢看天”。嫦娥一号卫星奔月,要求准时发射、准确入轨、准确测控,但地球在转,月球也在转,发射窗口时间有限,这些难题让孙家栋日思夜想,时常半夜起来站在窗口琢磨。有一次,他在凉台上从后半夜一直站到天空泛白,月亮轮廓慢慢变淡。从主持嫦娥工程以后,孙家栋看月亮从此多了一份特别的意味。

即使是现在,孙家栋还担任着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每天的爱好依然是翻看大量资料,包括各国的航天资料和航天专业书籍。

孙家栋感动中国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5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5位用户喜欢。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8年,孙家栋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深空探测的新里程由此开启。

孙家栋事迹感悟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4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观看了“__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家栋。

孙家栋,今年87岁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____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孙家栋的颁奖词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我要学习他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孙家栋事迹感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7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70位用户喜欢。

近日,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孙家栋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是孙家栋同志的“四种精神”:

一是要学习他发扬民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孙家栋同志为人处事谦虚、低调、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这在孙家栋同志采用了测控技术专家陈芳允先生提出的在卫星上引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上有着很好的体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科学是严谨的,是需要精益求精的。而只有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必须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吸纳不同的意见,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共同解决复杂难题。今后,我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发扬技术民主,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更好的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

二是要学习他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孙家栋同志在领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道道复杂的难题。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创一流的精神、追求卓越的魄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保持善于思考、思路开阔、创新点子多的特点,经常提出一些新颖的设想,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萌发思路。要不断的挑战现有成果,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保持成果的领先性。而孙家栋同志正是本着这种思想,才将中国的卫星事业推向世界的前列。

三是要学习他爱党爱国、忠诚事业的坚定信念。孙家栋同志留苏回国后,八十载人生旅途,半世纪耕耘蓝天,数十年如一日,高龄之年仍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战斗在科研一线。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就要像他一样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一生的追求,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把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忘我工作、奋力拼搏。

四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孙家栋同志不计名利得失,甘于默默耕耘,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为事业发展奉献全部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和心血汗水。然而,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却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我们就应该像孙家栋院士那样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做贡献,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在本职岗位上贡献力量。

总之,孙家栋同志身体力行,他把对党对国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化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通过学习他的事迹,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扬爱党爱国、忠诚事业,发扬民主、严谨务实,锐意创新、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孙家栋同志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自己的工作。要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自重、自醒、自觉、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16篇范文)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孙家栋信息

  •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两弹一星孙家栋事迹简介(16篇范文)94人关注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