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火箭之王”钱学森先进事迹材料 | 1334字 | 13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06人 |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爱国事迹 | 3414字 | 23段 | 12分钟 | 19分钟 | 27分钟 | 166人 |
“火箭之王”钱学森先进事迹材料 | 359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255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 896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12人 |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 322字 | 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89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 2483字 | 27段 | 9分钟 | 14分钟 | 20分钟 | 258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 | 551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109人 |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 202字 | 1段 | 1分钟 | 2分钟 | 2分钟 | 121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 1618字 | 8段 | 6分钟 | 9分钟 | 13分钟 | 263人 |
钱学森的主要事迹简介 | 618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52人 |
钱学森事迹和个人感悟 | 630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06人 |
钱学森先进事迹简介 | 1324字 | 7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03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 | 575字 | 7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256人 |
钱学森个人事迹 | 498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92人 |
钱学森的光荣事迹简介 | 1081字 | 10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244人 |
钱学森事迹和个人感悟 | 597字 | 5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88人 |
“火箭之王”钱学森先进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34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6位用户喜欢。
中国人自古就对天穹之上充满猜想。1911年出生的钱学森公派赴美留学,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28岁时,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他决定回国效力,当时,他从事的工作90%属于军事机密。1950年,钱学森被拘禁,尽管后来被保释出狱,但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1955年,钱学森千方百计发出的求援信辗转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信中写道: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这段路,他走了五年。简单安顿好家人后,钱学森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之中,在东北考察时,他见到了开国大将陈赓。
1956年的春节刚刚过完,钱学森起草完成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能得到中央批准,为中国造出第一枚导弹的重任也落到了钱学森的肩上。
导弹与火箭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当时他所率领的队伍,大多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这种尖端武器一无所知。他为此专门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正是这部经典著作启蒙了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中国人。
1960年11月5日,仿制的东风一号近程导弹飞行7分37秒,横跨550多公里后精确命中靶区。
1962年3月21日,自主研制的东风2号导弹首次试验,21秒时尾段着火,69秒后坠地起火,实验失败,这让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一时难以接受,情绪低落。
钱学森在让科研人员振作的同时,也把压力扛在了自己肩上。为了找到发射失败的原因,钱学森在干燥、酷热和缺水的戈壁滩上反复考察,经过两个月的分析检测,故障结论报告长达67页。两年后,东风二号再次发射,导弹飞行1000多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飞行30分钟,穿越6个时区后,稳稳的到达了万里之外的太平洋。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直到今天获此殊荣的人只有钱学森一个人。
晚年的钱学森,始终密切的关注着世界载人航天技术的最新动态。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把中国人送上太空的背后,正是自己30年的付出与坚持。
2003年10月14日,神舟5号飞行590秒后摆脱了地球引力,浩瀚的太空终于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接续的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一次次证明中国人的科技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的坚持。他不仅为中国航天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也为新中国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勾勒发展方向、培养领军人才。
除了大家熟悉的空气动力学外,钱学森还引领了我国水动力学的研究。他曾亲自在清华工程力学班讲授水动力学课程,并在60年前针对《力学学报》一篇水翼理论文章,提出时速超过90公里以上的应用,必须用“超气蚀”翼面。这一远超当时研究范围的概念,如今得到验证和应用。在钱学森亲手创建的中科院力学所,科研团队开发的新概念高速船模型时速大幅提升,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近期也发表在流体力学权威期刊上。
据研究团队负责人王一伟介绍,航行体在水中高速运动的时候,表面的液态水会相变成水蒸气,产生空泡。与此同时,当这种带着空泡的航行体在水面附近运动时,不管是穿出、穿入,还是平行水面航行,空泡都会由于水面的扰动发生脱落、溃灭,影响航行体的结构安全和操控稳定。
为了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科院力学所秉持钱学森先生的工程科学思想,始终面向国家重大装备中的共性基础问题,面向实际应用。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爱国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14个字,有2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2分钟,朗读时长19分钟,慢速需要27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是感动中国栏目的颁奖词,说的正是钱伟长先生。
钱伟长的事迹
1、科学救国的满腔热情
1931年夏天,19岁的钱伟长来到上海参加高考。那时候,升学考试是各个大学自己出题进行的。钱伟长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参加了清华、交通、中央、武汉和浙江五所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同时收到了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钱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秀才,终生教书;他的父亲和四叔也都以教书为生。钱伟长从小耳濡目染,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文科成绩一直很好,而理科并不很好,特别是数学和物理。于是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
可是,就在钱伟长他们刚刚入学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在一夜之间占领了我国东北辽阔的土地,铁蹄践踏着我国的国土,人民在硝烟与血泪中挣扎。钱伟长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激发了"科学救国"的热情。在清华大学1931年的106位新生中,要求进物理系的竟有21人。尽管钱伟长数理化三科的成绩总共不到100分,而其他同学的考分都在200分以上,但他还是决定转到物理系。
钱伟长向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和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教授提出了改学物理的请求。吴教授说:"我查过你的试卷,你的文学和历史考得很好。特别是历史卷中的那道关于二十四史的题,我听说只有你一人得了满分;而你的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却不大理想,物理尤其差。对你来说,学中文更合适,为什么一定要改学物理呢?"钱伟长激动地说:"对,我原来是喜欢文科的。但是,在上海考试期间,我看到外国人在上海滩横行霸道,无非就是靠着他们的枪炮比我们好,我觉得文学救不了现在的中国,现在国家更迫切需要的是科学技术,是飞机大炮!我的数理化成绩虽然不好,但我有决心赶上去!"钱伟长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了两位教授。吴有训教授答应了他的请求,不过有个条件:一年后数理化成绩必须在70分以上,否则仍然回中 文系。同时吴教授还要求他加强体育锻炼,因为物理系功课负担很重,没有强壮的身体,难以应付。钱伟长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
2、成绩出众的求学生涯
那时候,清华大学理科的许多教材是英文原版的,教师们讲课也用英语。第一学期对钱伟长来说是非常艰苦的,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外,还要自己补习英语和中学的一些理科知识。他夜以继日地苦读,首先攻下了英语这一关,同时理科成绩也逐步提高,凭着刻苦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年终考试,钱伟长的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以上。
4年后,22岁的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取了清华研究院物理系的研究生,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从事X光衍射研究。1939年7月,中英文教基金会招考第七届公费留学生,钱伟长从3000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第二年1月,22名青年满怀雄心壮志,告别了家乡亲人,乘船赴加拿大留学。
钱伟长进了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跟随系主任、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从事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学习、研究。仅仅过了50天的时间,钱伟长就与导师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在纪念冯·卡门教授60寿辰的纪念论文集上发表了。论文集上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和权威教授,如爱因斯坦、铁木申柯等,钱伟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竟跻身于国际科学大师之列,引起了冯·卡门教授的注意。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上的一组方程式被国际科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辛格教授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系主任冯·卡门教授。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对曾在自己祝寿文集上发表过论文的钱伟长表示热烈欢迎。钱伟长跟随冯·卡门教授作博士后,回来又在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师,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研究工作。钱伟长主要从事弹道计算和各种导弹的空气动力设计。他在初期的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上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伦敦遭到德国火箭的威胁,英国首相邱吉尔向美国求助,这件事交到了冯·卡门教授的研究所。钱伟长等人议论,德国火箭是从欧洲西海岸向伦敦发射的,多数火箭落在了伦敦东区,这证明德国火箭采用了最大射程。根据他们的研究理论,钱伟长指出,只要在伦敦市中心造成已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蒙蔽德国,让他们的导弹仍按原定射程攻击,伦敦市中心就可避免火箭造成的巨大实质性破坏。英国按这个建议去做,果然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邱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没有想到,当年使伦敦减轻灾难的是中国青年。
3、精诚报国的拳拳之心
尽管美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但钱伟长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当获悉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后,钱伟长立即向冯·卡门教授提出了回国请求。可是教授怎么也舍不得放这位精明强干的学生走。最后,钱伟长提出要回国探望阔别6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的6岁的孩子。冯·卡门教授无奈,只得放行,他再三叮嘱钱伟长:"早点回来!"1946年5月6日,钱伟长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为了不引人注意,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些书籍。
钱伟长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清华园,立即投入了艰苦紧张的复校工作。开学了,工作繁忙,教学任务很重,生活却非常艰苦,他不得不在好几所大学兼课。这时,美国的研究所托人来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可以全家迁去定居,但要在一个表格上签字,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当初从美国出来,就没有想到要再回去。他毫不犹豫地在那张表格上写下了"NO"。
4、功勋卓著的科教成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钱伟长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同时并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钱伟长在谈及高校教学改革时说,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生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种教"不懂"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钱伟长教授在科研中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他擅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等。现已出版有《圆薄板大扰度问题》、《弹性力学》、《变元法和有限元》、《穿甲力学》、《广义变分原理》、《应用数学》等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上都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主要学术贡献是板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板壳大扰度问题的摄动解和奇异摄动解,广义变分原理,环壳解析解和汉字宏观字形编码(钱码)等。他早期提出的"浅壳大扰度方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钱伟长方程";在圆薄板大扰度问题上,他提出的以中心扰度为小参数的摄动法,在国际上称"钱伟长法"。有关圆薄板大扰度问题的工作,在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国家科学奖二等奖,广义变分原理方面的工作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北京市、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最近,钱伟长教授关于非克希霍夫-拉夫假设板壳理论的工作,是对固体力学基础理论的新贡献。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钱伟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为培养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作出重要贡献。自1946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年起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1956年起被选为波兰科学院院士。1983年起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1984年创建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任所长。1985-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积极推动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为了表彰钱伟长教授的杰出贡献,日前,由雕塑家、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创作的钱伟长塑像赠送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塑像高0。5米,为青铜所铸,尽显钱先生从容豁达、睿智的长者风范。
钱伟长教授虽已88岁高龄,仍战斗在繁重的教科研和领导岗位上,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钱伟长和钱学森
钱学森与钱伟长都是中国的大力学家,年纪也差不多,都享高寿,去世的时间也很接近,但他们的命运不甚相同。钱学森一直很红,钱伟长却沉默了20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出来,最后选择了在上海大学当校长。命运的不同与性格有关,钱伟长性格率直,锋芒毕露,有什么就说什么,在1957年当了右派。学生白天在大会上批判他,晚上跑到他家里向他请教学问。有一个人在批判钱伟长的时候拿钱伟长和钱学森进行比较,说钱学森和钱伟长在道德上进行比较,是10:1,但我们并不知道道德是怎样进行量化的。
“火箭之王”钱学森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5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6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2位用户喜欢。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世界顶级火箭研究专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急欲回国,为祖国效力。经过近一年的准备,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拿到了从洛杉矶返回中国的船票,但他缺未能如期登上回国的轮船。
原因是钱学森回国前,曾打电话向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金贝尔辞行。事后,金贝尔当即给美国移民局下达了强硬命令:“说什么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一个人都值三到五个师。”金贝尔一方面深知钱学森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放钱学森回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徒增敌方的力量。
从此,美国对钱学森的政治迫害接踵而来。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尔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开始,钱学森并不知道滞留的日子会持续多久,那些被海关扣留的箱子,他从来没有打开过,一直放在那里。从留学的那一刻起,他就告诉自己:“我的根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此刻他就暗下决心,一有机会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国。但没想到的是被迫滞留的时间竟然长达5年之久。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奔走,寻求机会,争取早日回国,但一直未果。知道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的监视,在一封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用香烟纸写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们早日回国。同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以钱学森写在香烟纸上的信为依据,我国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启程回国。到x的第二天,钱学森便带领全家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激动的大声喊道“我们终于回来了!”游子历尽险阻终于归家,欢乐与苦难,光荣与屈辱,强烈地撞击着钱学森的心灵,使他悲喜交加。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2009年10月31日,他平静地走了。作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国承载着太多的意义,在近一个世纪的慢慢人生路上,他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和精神遗产。在这些财富背后,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和不变的信仰“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进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在三年困难时期。钱学森的日子也很难过。但里面有一件事情让人特别吃惊,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写了两本书,获得了3000块钱的稿酬。这是一个巨大的金额,当时钱学森的工资是一个月300块钱,相当于他十个月的工资。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讲,也许是十年收入。在70年代,在江南最富裕的农村,全家一年的收入可能也就200多块钱。
时光流转。如果在现在要出版这样的两本书。我猜测,钱学森需要自己拿出3万块钱或者甚至30万块钱才能出版。这意味着什么?
是知识不值钱了吗?不,也许是相反。因为,原来的话,有知识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有名也有利。但现在,有知识的人,他就不是很愿意分享,因为既没有名,也没有利。普通人要获得知识的难度就更大,代价也更大。从社会的总成本来看,有效知识将变得更为昂贵。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483个字,有2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4分钟,慢速需要20分钟,有25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走了,留下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赤诚的爱。他的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98岁,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他用毕生的情感、智慧和忠诚,写就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辉煌人生。
“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是一面旗帜。”
“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这是一份感人至深的审讯记录。
美国检察官讯问钱学森:“你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
钱学森回答:“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所以,我忠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检察官又问:“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吗?”
钱学森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谁就给谁。”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即使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也不能改变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决心。
在多年后的一次谈话中,钱学森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到x后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面对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钱学森激动地说:“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
“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1955年冬,钱学森来到x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拍案大呼:“好!就要你这句话!”钱学森说:“就这一句话,决定了我这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爱国主义总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钱学森把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56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和支持下,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3月,钱学森又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并主持起草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的报告书,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任院长。
那是新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维艰的年代。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这些人当时对什么是导弹一无所知,但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之后,钱学森又担任了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国防科学技术领导工作,从更高层次思考其他领域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想,为中国科学技术攀登一座座高峰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证明: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在为国家奉献、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祖国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正如钱学森自己所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曾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他一生有三个“不在意”:一是对“官”不在意,二是对“钱”不在意,三是对“名”不在意。聂荣臻元帅曾高度评价钱学森:“总是艰苦奋斗地工作,艰苦朴素地生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钱学森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却万分关注,直至晚年依然如一。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两次获得的200万港元的奖励,全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他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2005年3月29日,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2005年7月,钱学森见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谈到了自己忧虑的大问题。他对总理说:“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此后的四年,他又三次见到温总理,每一次都要说起这个话题。2009年8月6日,在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讲话已经不太清楚,但依然缓慢而认真地对温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平生无意求虚名,惟尽百年赤子情。”钱学森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在新中国科技、经济、国防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更有蕴涵其中的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在这些精神财富中,最首要、最核心、最闪光也最令世人铭记在心的,就是贯穿于钱学森一生的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个人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博士是小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小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本书首次公布厂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照片。从某种意义卜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
作者被誉为“中国第一传记作家”。在本书中,其对历史事件、评论近于苛刻的真伪判断让这本书可信度不可怀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经过了最大努力去还原的历史。不过另一方面,书中文笔,即语言的流畅度、文学性因此有所损失——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吧!总之,这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出色传记,值得一读……
看到一半,忍不住写几句,这本书语言洗练,读起来畅快得很。同时对钱学森博士的爱国情怀异常感动!他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舒适的生活,已渐渐融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而且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已是世界闻名了,但他为了一个心中的目标毅然回到祖国,其间为了回国甚至历尽艰苦,让我钦佩万分。同时,从他受到的教育过程中,我也是感慨颇多,只有开放的、自主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也为那个时代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所有华人感动,他们是我们民族强大的功臣,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
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2个字,有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121位用户喜欢。
2005年3月29日,钱学森最后一次跟秘书们系统谈话。钱学森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他说,“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钱学森个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18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x,那正是国家积贫积弱,备受凌辱的年代。钱学森成长的年代,更是伴随着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新旧思想交锋。困境和灾难催人觉醒,国内仁人志士为救国图存上下求索。这促使钱学森在成长中思考着,很早便有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觉悟。
1.帮其学,莫如立其志
筠抱显于髫龄,兰芳凝于丱齿。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久受传统文化熏陶,铸就了浓烈的家国情怀。其父钱钧夫(家治)是一名开明人士,为求救国之道,曾留学日本,后效力x国民政府教育部门。钱均夫家教严格,懂得“帮其学,莫如立其志”。在钱学森幼年时,父亲就教导他:要树立好好读书,贡献社会的远大志向。钱均夫一方面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学习绘画和音乐。这种培养理念,使钱学森自小就在“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氛围中成长。其母章兰娟是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淳朴而善良,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钱学森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学森三岁随父母到x,就读的是当时最好的小学和中学:国立x女子师范学校附小、x师范大学附小和附中。在良好的家庭熏陶下,钱学森自小就显示出“学霸”的潜质,他的朋友张维这样回忆道,“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钱学森在读中学时,进步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启蒙新民、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全人格教育的思想兴起。当时x师范大学附中的林砺儒校长将这一教育理念引入学校,并进一步发展。其精髓浓缩于“诚、爱、勤、勇”的校训中。当时学校很多老师是地下党员,思想进步。他的老师“常常用较长时间讨论时事,批判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些教育使钱学森能够关心社会,关注祖国和人民的遭遇。他后来说:“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的。”自小“优越”的生活、教育环境,为钱学森提供的不只是衣食上的富足,还有精神世界的充盈、视野上的开阔,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种子,对这八个字的坚守,铸就了其坎坷而功勋卓著的一生。
2.从“交通救国”到“航空救国”
中学时的钱学森,受孙x提出的《建国方略》影响,认识到,要振兴国家,发展交通,必须要改变中国铁路大部分由外国人铺设的现状,中国要有自己的交通和铁路人才。于是,在1929年7月,高中毕业选报大学志愿时,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要学铁道工程,给中国造铁路。他报考了当时全国最好的大学——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当时叫“铁道门”。当钱学森“抱着振兴祖国的决心”决定为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尽一己之力,走交通救国、技术强国之路时,冥冥之中,他已经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以总分第三名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大学期间成绩一如既往地优秀。如不出意外,毕业后他将会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施展其交通救国的抱负。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中国领空控制权丧失,面对着日军狂轰滥炸的飞机,面对着同胞被屠戮的惨烈景象,血的教训让钱学森意识到强大的航空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面对国之患、时之需,他毅然放弃了当时自己所学的“热门”专业,决定改学“冷门”专业——航空工程,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
钱学森从来都是一个务实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志向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之后,他选修了《航空工程》等课程,并将校区图书馆里所有的航空方面的书都读完。仅在1933—1935年间,他就先后发表了《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最近飞机炮之发展》《火箭》《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等多篇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彼时彼刻,他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曾在《火箭》一文中感慨:“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多年以后,当中国的火箭升空时,他是否还能记起当年自己决心要征服宇宙的“豪言壮语”?当听到从人造卫星上转播过来的嘹亮的《东方红》乐曲时,他是否为当初的选择而倍感欣慰?
钱学森的主要事迹简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1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52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钱学森传奇的一生。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上世纪四十年代,钱学森去美国留学,他曾经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有一位将军这样评价他: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三五个师的兵力。虽然钱学森人在美国,但是他的心里却想着祖国。他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然而,钱学森回国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美国人意识到钱学森有着巨大的价值,对他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这反而使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祖国,不断地与美国移民局做斗争。
一天,钱学森摆脱特务的监视,在寄给亲戚的信中,夹带了一封写在香烟纸上给党中央领导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归。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里。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中国现有的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又带领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地工作,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了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在中国史上创造了奇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呀!钱学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不断地刻苦学习,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事迹和个人感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6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了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伟大。他为了回到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受了很多苦,才达到了自己的心愿——回国,并在中国科技发展中做出伟大的贡献,特别是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了回国,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荣誉。我想,只有深深爱国的人,才能做出这个举动啊!为了回国,他奋斗了整整五年。五年啊!对于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来说随时都会放弃,随时都会改变,可他没有,一直怀着对祖国的挚爱,一直坚持着这种信念。确实,钱学森的这种执着的爱国之心是无人能比的。
说起钱学森,我想起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痛苦地忍受着烈火的煎熬,一直伏在地上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声叫喊和呻吟,保证了潜伏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可他自己却活活被烧死。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不痛苦吗?不思念家人吗?不思念他的战友吗?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中国人民,他舍己为人。他的死是值得的,是光荣的,是永远让我们怀念的。
读了钱学森的故事,也许你和我一样会被主人公那么炽热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打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再想一想我们自己,做事情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了,更不会举一反三。我以后要向像钱学森那样,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我们的祖国。
钱学森先进事迹简介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5年9月起,钱学森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勤奋刻苦,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由于科研能力和成绩突出,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发展一路顺遂。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将整理好的800公斤书籍和科研笔记带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但是,当他赴港口时却遭到美国当局的强行拘留,所有的资料和书籍也被扣押。加州理工学院交了巨额保释金,他才获释。当时的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在此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钱学森始终受到严密监视。得知钱学森在美国遭受迫害,中国科技界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谴责美国政府的做法。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方交涉钱学森回国问题。但由于国内始终无法与钱学森取得联系,因此,美方每次都否认扣留中国公民。此时,钱学森也正在因为没有途径向国内传递消息而烦恼。他深知,自己的回国问题,必须让国家高层知道自己的回国愿望和目前的处境才能解决。
1955年5月的一天,钱学森在一份中文画报中发现了父亲的朋友陈叔通与毛泽东在一起的照片,不由得眼睛一亮,心中有了主意。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信,请把自己的消息传递给国家高层领导。但由于不知道陈叔通的通讯地址,只能寄给在上海的父亲,由其代转。为了避免信件被联邦调查局拆信扣留,钱学森将给陈叔通的信装在一个信封里,让妻子蒋英装入给比利时的妹妹的信中,避开跟踪的特工,将信件投入到一个商场的邮筒里。蒋英的妹妹在比利时收到信件后,立即转寄到上海钱学森的父亲家中。此后,信件几经辗转终于到了周恩来手中。
此时,中国代表团正在日内瓦与美国进行大使级会谈。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也为钱学森归国创造条件,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提前释放了11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但谈判时,美方依然矢口否认美国政府扣留中国公民。这时,中国代表团团长王炳南掏出钱学森的信当众宣读,让美方十分尴尬。1955年8月4日,再也没有借口的美国政府,只好准许钱学森离开美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家人一起来到洛杉矶港口,准备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钱学森的回国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记者早早来到码头上采访他。有记者问:你这次回国后,以后是否还打算回到美国?钱学森平静而坚定地回答说:“我不会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这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决定。今后,我打算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后,对原子弹、导弹等方面的国防科技发展非常关注。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科技水平落后,根本没有能力研制这些先进武器。这让著名将领、负责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建设的陈赓非常不服气。一次,钱学森前往哈尔滨参观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恰巧正在北京。得知消息,陈赓专程赶回哈尔滨来见钱学森。他见面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听后大声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后,钱学森更加坚定了自己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钱学森个人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6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这个名字每个人都很熟悉,因为他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热爱国家的人。在读了《钱学森》一文后,我感悟深刻。
《钱学森》一文主要讲述了热爱国家的钱学森身在美国,享受着荣华富贵,但他一心想回到祖国,为人民做事,但他回国之事却受到阻挠,在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回到祖国,并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我不禁对钱学森产生了敬佩之意。他不求荣华,只为人民和祖国,努力学习,为的是能为人民做事,为祖国做出贡献。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的话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情。钱学森爱国的品质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是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用自己的努力将祖国变得富强起来。我们现在的发奋学习,是为了为人民做事,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了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现在,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强大,多么富饶,一次次的成功代表着中国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而这成功,是成千上万个爱国人士,成千上万个祖国的栋梁,成千上万个像钱学森这样的才子共同用努力创造出来的!
“我们日盼夜盼的,就是祖国能从黑暗走向光明,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回去。”钱学森的话多么诚恳,说出了心声,说出了爱国之情。我们是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心中早已烙下中国印,无论走到哪祖国都在我心中。
钱学森使我为之骄傲,是我的榜样。他的言语行动激励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对祖国充满信心!
钱学森个人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1911~2009),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科学家,曾被美国阻拦回国,回国为新生的祖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于2009年去世,享年98岁。钱爷爷一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少年值得学习的人,让我们走近他,让对钱爷爷的敬佩与崇拜之情更深一层吧。
钱学森是近代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本是一名拥有爱国情怀的少年成名的科学天才,但正因为他爱国,想为国效力,被美国抓捕并受到了不合理的折磨,因为美国一直把他当做“五个师”来对待。但华夏子孙岂是容易屈服的,抗战时期我国的革命烈士数不胜数,我认为没有国家的人比我们中国更爱和平、国家。中国人只要不是小人,谁都无法阻让我们为国贡献,虽然阻止把钱爷爷接回祖国的困难有很多,但钱爷爷最终还是回到了这片他朝思暮想的神洲大地。
还记得多年前导弹首次发射时,那一声爆炸声后中国进了一个国防的新地步;还记得东方红一号飞入太空时,全国人那喜悦的笑声吗,那神秘的大空的“面纱”终于被国人揭开一部分了;还记得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的出现让中国也有了能与其它大国肩并肩的能力。
如今我国的导弹卫星技术日渐发达与钱爷爷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我们能登月,保卫国家了,华夏雄狮已从长久的睡眼中醒来了,发出了一声响彻云霄的怒孔!
钱学森的光荣事迹简介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8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44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他为中美两国都培养出不少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拔尖的创新人才。
钱学森为什么能培养出拔尖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位拔尖的教授。
据他在美国的一些好友,如F·马勃教授和W·R·西尔斯教授回忆说,钱学森常常把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把科学上最新的东西讲给学生听,讲课内容其实比教科书上的高深多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课,就是边研究边讲课。等他的课讲完了,把讲义加以整理,出版出来,就成为一部世界前沿的科学巨著。
这样的教授,不愁教不出好学生!
钱学森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W·R·西尔斯教授曾经走访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明星教授,他曾经是钱学森在美国的最好学生。他说:“钱教授的考试非常难,他可能出四五道题,你只能希望解出一道,或者对其中一个以上的考题给出不错的开头,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不错的话,你会得到钱教授给的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美国人考试的评分是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B、C、D四等,“钱学森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是最好成绩。
有趣的是,钱学森回国后也把他在美国的这套成功教学方法带回国内。他在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时,就给科大首届力学系的学生吃了一顿“杀威棒”。他的开卷考试只出了两道题,第一道概念题,占30分;第二道题是真正的考验,题目是,“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解。”这道题可把全班学生都难住了。你若平时只会死读书不会活运用,根本做不出来。
考试从上午八点半开始,直到中午还没有一个人交卷,中间还晕倒两个学生被抬出去。钱老宣布说:“吃午饭吧,吃完接着考。”直到傍晚也做不出来,大家只好交卷。成绩出来,竟有95%的人不及格。
当然,钱老的考试并不是故意为难学生,在“教训”他们一顿的目的达到后,也得让大部分学生过关呀!于是他想了一个“怪招”:把每个学生的考卷成绩开方再乘以10,算是这次考试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你若得了36分,开方等于6,乘以10就是60分。所以凡36分以上的学生都能及格;你若是一个特等优秀生,考试满分100分,100分开方等于10,再乘以10还是100分。所以考100分的人也不吃亏。对他这个怪招的合理性,谁也挑不出毛病,结果是80%的人都及格了,皆大欢喜。
及格归及格,但谁都承认自己的数学基础不够,于是钱老决定,力学系的毕业生延迟半年毕业,专门补习数学,所用教材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工程数学》。在半年时间里,每个学生光数学题就做了3000多道。由于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成为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的在“两弹一星”工作中担当重任,出了好几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事迹和个人感悟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7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他写出了一本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他的老师称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他。这本《工程控制论》迄今为止,依然享有盛名。不仅如此,钱学森还成就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导弹事业,被光荣地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相反,经历过许多磨难,其间,他曾被美国政府软禁过五年,五年啊,多少个春秋?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分分秒秒?在这五年里,钱学森不但没有向美国政府投降,相反,在他的心里,始终只有一句说:我要回祖国去!当时美国政府授予钱学森终身教授的称号,还声称只要他留下,无论什么都可以满足他,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糖衣炮弹啊!但是钱学森毫不动摇。最后,在多方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他回国以后,为我国的科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一枚原子弹研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胜利升空……他还拒绝采访,拒绝写传记,心中挂念的是祖国的科技以及祖国人民的水平。在他的身上,我终于明白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爷爷虽然去世了,但我一定要向钱学森爷爷学习,继承并发扬他的爱国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一辈子铭记在心,因为长大后,我也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