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1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16:20:02 查看人数:54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1047字 12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64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684字 6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88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1833字 60段 7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05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3099字 48段 11分钟 17分钟 24分钟 238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986字 4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17人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639字 3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39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1230字 8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12人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1370字 9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29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1989字 37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09人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565字 6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59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1287字 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98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1269字 3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43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546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40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562字 7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8人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892字 7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03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47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64位用户喜欢。

杨利伟于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每年寒暑假,爸爸有意识地带小利伟去爬山、到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而看了《铁道游击队》后,他便梦想做火车司机。

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正是这样一次思想上的转变,却没想到后来使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也太积极了吧!’”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他于2003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天地九重》是杨利伟亲自写作出版的书。杨利伟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赴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初检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杨利伟心里高兴,提前3天就来了。护士和他开玩笑:“你也太积极了吧?”

再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检查。

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随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几个月下来,800多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顺利地过了一关又一关。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要先在舱外吸氧排氮,然后坐进模仿万米低压的舱里。当从模拟的万米高度下降时,他心想:“总算都通过了”,心里不由一阵轻松,下意识地摸了摸头。结果把医生给弄紧张了,下来后忙问他:“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难受啊?”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1998年1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一分子,杨利伟带着他的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833个字,有6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105位用户喜欢。

6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布消息: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57岁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完成三探苍穹的载人航天任务。

同时,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从贫困村里的“放牛娃”

到三征太空的航天英雄

原来逆袭的秘诀

就藏在他一路的成长故事里

1

贫穷艰辛的童年

1964年,聂海胜出生于湖北某个贫困村里。

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害,但粮食紧缺问题依然存在于聂海胜的家乡——湖北枣阳,鄂北的“旱极”之一。

聂海胜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那时,他的家庭贫困程度甚至比同村的大多数家庭还要严重,吃不饱饭是常事。

因为读小学时,聂海胜常穿着姐姐的花衣裳,同学们都笑话他。

即便过着这样食不果腹的生活,他的父母也坚持供他读书。

聂海胜在一篇自述文中回忆道:“家里兄弟姐妹多,但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我读书。有一次交到老师手中的学费,竟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兄弟姐妹8人,而父亲又在聂海胜16岁就早逝,家中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

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幼小的他揽下了很多农活:放牛、割麦子、拾柴等。

聂海胜更是深知,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读书这一条出路。

父亲病逝后,每个假期,聂海胜都必须去搬木材、装茶叶、干农活赚十几元钱用来补贴家用。

为了节省八毛的车票,聂海胜在售票口纠结了良久后还是决定走路回家。

可走出去一段路后,他又担心会磨坏脚上的布鞋。

最终,他脱下了鞋,赤着脚走完了30多公里的路。

生活艰难,但聂海胜未曾抱怨,只是默默地为生活而努力着。

2

高中的飞天梦

父亲去世后,聂海胜的名字曾多次出现在辍学名单上。

中学老师实在不忍这个好苗子辍学,便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这才让聂海胜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初中毕业后,聂海胜考上枣阳最好的高中——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录取了2名学生。

在高中,班上有50名学生,却汇集着各个乡镇的尖子生。

来自教育条件不好地区的聂海胜只能刻苦学习,自己的成绩始终稳定在15名上下。

即便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关心的仍然是如何更快工作养活全家,但聂海胜的理想远不止于此。

在读书之余,聂海胜也保持着优秀的身体素质,聂海胜的堂哥曾回忆道:“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和他一起推车运牛草。他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性格使得聂海胜的人缘极好,在少年时期,聂海胜就给同学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那时,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梦想时,聂海胜说:“自己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他的梦想是当兵,当飞行员最好。

3

从飞天到航天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正赶上空军招飞,怀揣着飞天梦想的他报了名。

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聂海胜成功考入长春飞行学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聂海胜的平衡能力强,仿佛是为飞行而生的人。不过,在超强的平衡能力背后,除了有天生的原因,也离不开他刻苦训练。

在那时,训练设备远不如现在先进。

训练时,手和脚容易磨起泡是常有的事,血水不停地渗,聂海胜从来不叫苦。

聂海胜开的还是飞行难度更高的歼击机,对平衡能力要求极高,聂海胜是同期学员中第一个单飞此类飞机的人。

聂海胜先后驾驶过歼五、歼六、歼七3种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聂海胜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完成了从“航空”向“航天”的转变,并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全过程。

2005年,聂海胜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2013年,首次担任指令长的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上天,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21年,神州十二号上,聂海胜三征太空,担任指令长,登上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4

终身学习,时刻备战

如今,年岁渐长的聂海胜,依旧没有忘记飞天的初心,每天坚持锻炼、控制饮食,时时刻刻以航天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正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学习坚持,聂海胜才能神五、神七、神九,三次备飞。神六、神十,神十二,三探苍穹。

其实在最初,大多数孩子的天赋之间,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但渐渐由于坚持和选择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

当初那个农家放牛娃,一步步走到众人前,成了所有人都敬佩的航天英雄,聂海胜用他57年的人生告诉我们:

优秀,从来都有迹可循

成功,也可以被模仿复制

梦想、坚持和读书

就是开启人生精彩之路的钥匙。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099个字,有4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1分钟,朗读时长17分钟,慢速需要2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9位用户喜欢。

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这是一个令十三亿中国人民一齐骄傲的时刻,这也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时候,那是因为“神七”航天英雄凯旋的光辉时刻。

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出现在我的眼前。16时,主着陆场地面搜救分队正向飞船理论落点全速开进。16时40分许,我的心情十分紧张,那是因为各测控站点进入神七飞船返回跟踪只有10分钟准备。16时49分,远望三号测量船清晰又响亮地向飞船发出“回家”指令,飞船开始了第一次调姿。返回舱与轨道舱“挥手”告别。没过2分钟,飞船又进行第二次调姿,发动机点火制动,飞船正试踏上归乡路程,此时,我衷心地祝愿“神七”飞船能尽早着路。与此同时,主着陆地声势浩大的6架搜救直升机全部“进军”。17时05分后,飞船穿越印度洋上空,向着伟大的祖国飞来。当飞船进入黑障区时,天空一片漆黑,飞船与地面的通讯暂时中断。黑障区是飞船再返回大气层后无线电信号中断的飞行区段,离地100公里到40公里。我似乎感到心在不停地怦怦直跳,真是扣人心弦啊!17时30分许,飞船主降落伞已经打开,橘红色的巨伞在蔚蓝色的天幕下缓缓飘降,我不禁惊叹。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公元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飞船成功着陆,返回舱横卧在松软的草地上。这一刻,距“神七”航天英雄离开大地整整68时27分钟!经过半个多小时重力再适应后,三位英雄航天员自主出舱了,留下他们从太空归来后留给地球的第一个脚印!我为航天英雄凯旋感到无比骄傲!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

“神七”飞船胜利着陆在了内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内。我热切地盼望中国能早日有载人登月的举动,届时全世界人民都会刮目相看的!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30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景海鹏,山西省运城人,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曾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这一次,他将在太空度过自己50岁生日。

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70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随着一声巨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三位航天员中,有一位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王亚平。至今,我的眼前仍时不时的浮现出她出发前的画面。在送行人群自发唱起的国歌声中,王亚平的眼里泛着泪花,而她的女儿不停的喊着“妈妈,妈妈……”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从小要强、好学,不仅学习好,体育也棒,尤其擅长长跑。17岁高考那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了女飞行员的选拔,没想到顺利通过体检,并收到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从此她与飞行和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空军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第一天,她就被迫剪去长发,来不及悲伤,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理论学习及艰苦的军训中。那时候,面对枯燥的理论及高强度训练,好强的她始终咬紧牙关。拉练、跳伞、游泳等特训科项目更是不甘落后,能争第一不做第二。特别苦时她也曾偷偷哭过,但不服输的她总是擦干眼泪,又继续训练。两年后,她顺利地进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第一次在教员带领下飞上蓝天,当穿过洁白的云朵,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漂亮衣服,没有充足时间打扮自己,可作为飞行员,这种畅游蓝天的感觉,别的女孩永远也体会不到。

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选拔,她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她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投入训练。刚开始,由于一直没能突破超重训练二级,身体极限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员中“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她的成绩就达到了一级。

回顾十几年飞行生涯,王亚平笑着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跑道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辉煌的背后,是坚持不懈努力与数不清的艰苦训练。为了圆航天员的飞天梦,她背着200公斤的水下训练服,连续在水下工作好几个小时。有时候,她手脚都不听使唤,连夹筷子的力气都没有了。尽管如此,王亚平也从来没有退缩过一步。她立志要成为一名飞出地球的航天员。她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穿上宇航服,成为遨游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鲜为人知的是,王亚平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曾经是军队中的运输飞行员。2008年汶川地震中,王亚平开着军机救灾。此外,她还参加过多次重大任务。2010年5月,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3年6月,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执行任务。2019年12月,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任务乘组。2021年10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进入空间站。在这11年间,王亚平的生活只有训练与学习两件事。她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拼搏,只有每天刻苦训练,才能每天取得进步,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王亚平也深知,女性与男性由于生理结构不同,天生在力量方面不如男性,这是制约王亚平飞天的最大阻碍。但通过不断的训练,王亚平缩小了与男性航天员的体力差距。

11月7日,王亚平身穿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

这次航天员要在太空中生活半年时间,春节要在太空中度过,她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惜失去和家人的团聚时间,我想说,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89个字,有3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09位用户喜欢。

16年前,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直刺苍穹,湖北枣阳市杨垱镇沸腾了。从这个小镇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8年前,这个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的小镇再度成为热闹的海洋。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飞船乘组指令长,又一次逐梦苍穹;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1964年,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三探苍穹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航天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家乡祝福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航天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庞大的飞船承载着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奔腾的火焰燃烧着我们的炽热青春,神奇的航天服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泪水汗水……您带着国人的骄傲与自豪,穿过现实的羁绊,伴随着那响彻天地的巨响升入浩渺的天空。

您,是我心中的英雄;您,是国人的'骄傲。您教会我什么是坚持,您教会我什么是拼搏,您用您那炽热的中国心,点燃了梦想的火焰,唤醒了我的自豪,是的,是您——伟大的航天英雄。

忘不了那沉着的表情,忘不了那自豪的眼神,面对着中国的沸腾,您只是轻轻挥一挥手,那样的冷静与沉着是从何而来呢?您在众人之中展露头角,您在竞争之中独占鳌头,您有着战胜一切的勇气,您有着他人所没有的坚持。面对众多艰难训练,您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因为您知道您怀揣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您肩负着国人交给您的重大使命,所以您顽强拼搏,最终带着所有中国人的梦想飞向太空,中国人也通过您的眼睛看到了最美的景象。

中国正在飞速地发展着,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航天事业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梦想还没到达终点,我们定会再次看到那神奇的天象,伟大的航天英雄也会永远在我们心中。

梦想的沉淀,心灵的洗涤,一次次的升天,一次次的挥手,让中国人倍感骄傲,中国的飞天之梦仍在继续,而您那伟大的爱国精神也从未泯灭。

您是中国人的英雄,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您永远在我们心中——航天英雄。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98位用户喜欢。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干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力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一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大吗?不止这样,一些有图搞破坏的人,在这个时候大力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人文并举。从小,这一句老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认为,只要学会做人和文化知识就可以了,不用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身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科学与人文都需要我们同时高高地举起。一个规范的学生,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大事的人。科学与人文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学生的话语。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6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43位用户喜欢。

杨利伟的家乡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这是山海关外一个依山傍海的美丽县城,今年38岁的杨利伟曾经在绥中生活了长达18年的时间,可以说,杨利伟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平和的小镇度过的。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爸爸杨德元、妈妈魏桂兰同在镇里一家中学当教师(爸爸后调到县土产公司)。小利伟自幼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到房后头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再试,半天的时间过去了,额头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却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对小利伟的胆怯,在镇学校做教师的父母担心地说:“这孩子的性格不改变,怕是长大后不能成事。”为了改变小利伟的性格,每年寒署假日,爸爸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到县东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带他去大山里爬树采摘果实。9岁这年秋天,在绥中镇北巍巍的燕山山脚下,经父亲鼓励,小利伟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当从大树上下到地面的时候,浑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伟张开双臂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这激动的高喊声,似乎击落并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声,震憾并回荡在幽暗的山谷。看见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战胜自己,父子俩人竟喜极而泣。从此,小利伟竟对探险及运动有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野游,登狐仙洞山探访狐洞、寻访古寺遗址,寻觅传说中的“链锁地井”。看完《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嗄》、《鸡毛信》等战争故事片后,他央求爸爸帮助同班的小伙伴赶制了红缨枪,毛遂自荐当上了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山”、日本皇军头子“龟田”。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飞碍阻”、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真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辽西的许多乡镇素有故事之乡之称。绥中县绥中镇更有“讲古王”、“故事王”摇篮的美誉。绥中清朝时就是辽西及关外各路商贾贩客通往辽南、辽北、辽东的交通要道。称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丝稠之路”集散地一点也不过份。各大酒家、车店云集镇中。夜晚食宿的客人为了打发寂寞,就集在一起讲出各自从不同地区带来的传说和故事。渐渐地,说书讲古的人在这里便成为了“职业”。讲的、听的、传的多了,这里不仅是商贸的集散地,更是民间传说故事的集散地。这里的家家户户旮旮旯旯都盛满着古老的传说故事。杨利伟的外公、外婆便是当地有名的民间故事家。小利伟从小就常住在听各种民间故事长大的且为讲古说书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妈妈讲的传说故事里。在大人们讲的各种传说故事中,最令小利伟着迷的是七月七《牛郎会织女》的传说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这类飞天神话故事。听多了,具有思索与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着浩渺夜空,想像着宇宙里的神奇。他常常对妈妈说:“等我长大后,我一定飞上天空去见牛郎、织女和嫦娥、玉兔。”读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次春游,学校组织小同学到一家飞机场去参观,摸抚一架架银鹰并观看飞行员驾机为同学们做飞行表演,小利伟激动不已。回校后,他在机场观后感的命题作文中写道:“我长大一定要当一位飞行员,飞上天空对宇宙进行探密。”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简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6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40位用户喜欢。

景海鹏不算是高个子,现在也就一米六八的样子。但记者走访他的亲友同学时,大家却都称他是难得的打篮球好手。

海鹏的小学老师王天乐回忆,海鹏打小就特别喜欢打篮球,从小学五年级起,就是学校的篮球队队员,打篮球的技术和水平是同龄中最棒的。”

景海鹏弟弟景海龙说,性格腼腆的哥哥最痴迷于打篮球。小时候,哥哥就在他们家老屋的墙壁上,划了一个表示蓝筐的圆圈。后来,又安上一个铁丝圈代替,一有空,哥哥就在家里练习投篮。

景海鹏小时候的伙伴王金星也说,自小景海鹏就好胜,打篮球从不愿意服输。“打得好,投篮很准。”

表哥杨海泉一直和记者多有接触,平时一说起表弟景海鹏,他肯定要说海鹏最擅长打篮球。“海鹏到初中后,因为个子不高,海鹏没有入选篮球队,但一有机会,海鹏就想法展现自己的篮球特长,后来硬是靠着韧劲当上了队员。后来不管上高中,还是在部队,海鹏都一直是篮球队的一号主力。”

“海鹏好运动!”景靠喜说起儿子,也是离不开蓝球:“海鹏当上航天员后,也是航天城里打篮球技术最好的,老是头号选手。海鹏能成为航天员,肯定和他平时爱打篮球有关。从小到大,海鹏一直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从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身体一直很棒。”

“海鹏好运动,影响了二儿子海龙和女儿艳芳也都好运动。现在回忆起来,儿女三个从小身体都很好,都只是偶尔有头痛感冒,从来没有生过大病。”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都知道成为航天员太难太难,但很多人并且不知晓到底有多难。

曾经看过一篇资料介绍,与聂海胜同批的14名航天员,他们仅需学习掌握的理论课程,就达58门。囊括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几百页的大部头,像我等学渣,想想都望而生畏。

基础课目之外,还有我们难以想象的严酷训练:失重、超重、缺氧、寂静与孤独等等,不是挑战生理极限,就是挑战心理极限。而一名合格航天员的训练进程,至少得经历3至5年。

聂海胜和队友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聂海胜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

偶然有次"探亲假',聂海胜回到家,总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有时连上床睡觉,都得妻子帮他把腿抬到床上。军医出生的聂捷琳,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每次都会长时间给丈夫做按摩做理疗。等丈夫沉沉睡去时,往往自己一身也累得散了架。

即便"休息日',聂海胜也鲜少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片刻。他将家里部署成了学习室,无论客厅还是卧室,到处都堆满了学习用书,甚至连墙上、衣柜上,都满贴着需要背记的纸条。

为让聂海胜在家里学得更轻松,聂捷琳还往往扮演"阅读机'、"提词器'的角色,她在一边念,丈夫在一边记。甚至连女儿,也给爸爸当上了学习、训练"助理'。

感动中国航天人物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03位用户喜欢。

航天英雄,你真了不起!

2008年9月26日21时32分,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成功,全中国人民都兴奋不已。

神七3名航天员中,翟志刚性格最为活泼。翟志刚的家乡在黑龙江省龙江县。来自北方广阔原野的乡土气息塑造了他活泼开朗、兴趣广泛的鲜明个性——他爱好书法,一手颇具个人风格的毛笔字被同事们称为“翟体”。他擅长交谊舞,航天员们办舞会,他总是满场飞的那一个。文艺晚会上,模仿赵本山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爱生活。儿时贫困的家境让他懂事很早,从小就会各种农活,铲草锄地都是一把好手。成为航天员后,不管训练有多苦,他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他还是出了名的孝子。考上飞行学院后,一个月12元的津贴,他只留下两元,其余全部给母亲寄回去。

为圆心中飞天梦,这个来自黑龙江的农家子弟已走过10年艰辛路程。翟志刚与乘组同伴一样,成为航天员前,翟志刚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时间达950小时。1998年1月,经过“万里挑一”的层层选拔,翟志刚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首批成员。而3次入选飞天梯队,翟志刚则是14名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个。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他两次都与飞天失之交臂。但是每次落选都不会把失意写在脸上。在他以后的训练中他更刻苦,就像是憋着一股劲。一次次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最终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

在这次神七的飞行中,翟志刚还在太空中留下了他的足迹。2008年9月27日17时35秒,总计19分钟35秒的舱外活动中,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太空。此时,飞船正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约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已太空行走9165公里,由此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身穿“飞天”舱外航天服,翟志刚镇定自若。在浩渺的深空美景映衬下,他面对镜头向全球亿万观众挥手。

28日17时37分,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随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安全出舱,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我从翟志刚叔叔那里学到了许多好习惯。我也应该做到尊敬父母、刻苦努力的学习和失败了不灰心。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15篇范文)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生活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中国航天人物信息

  •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15篇范文)
  •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15篇范文)54人关注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人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