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2023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7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0-06 17:30:02 查看人数:31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583字 5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0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1418字 5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60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398字 5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3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147字 2段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251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322字 3段 2分钟 2分钟 3分钟 131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871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55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458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45人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83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0位用户喜欢。

汤洪波1995年入选飞行员;2010年入选航天员。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除了要有坚强的体魄,还要完成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汤洪波说,航天员训练是艰苦的,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面对巨大挑战,他这样激励自己,“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以做最努力的。”

在72小时“睡眠剥夺”训练中,要在狭小空间内完成各种工作,全程与外界隔绝。在野外生存训练中,需要用顽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生存技能克服种种困难。“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将让我们更强大。”汤洪波说,10年的坚持,无数的汗水,静静的等待,是因为有航天梦在支撑。

时光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航天员汤洪波与战友一起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首次入驻我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圆满完成载人航天任务。

汤洪波回忆说,他们在任务期间,进行了两次空间出舱活动,每次出舱时间都长达六七个小时;3个月期间,要完成安装实验设备等很多、很重的任务。虽然有压力,但他更有信心。他相信航天科技人员和自己的能力,也给自己定下“零差错”完成任务的目标。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汤洪波说,目前,通过4个乘组接续奋斗,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未来可期。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60位用户喜欢。

长驱无垠,逐梦九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时光荏苒五十一年,中国航天人一次次智慧勇气的无畏探险,一趟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让中国航天精神熠熠生辉。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是迈向航天强国的动力源泉。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基础薄弱,面对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及一些国家处心积虑地严密技术封锁,我们并没有胆怯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奋勇向前。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隐姓埋名、扎根深山、攻坚克难。没有技术,就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摸索,推进剂原料配比换了三四十种配方终于成功;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半自动的手摇计算器,算盘算了一年将轨道计算出来……中国航天人们始终卯足“外国人能搞成,我们也一定能”的一股劲儿,实现了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的里程碑式跨越,从无到有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航天技术是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国之利器”,只有通过不懈尝试与探索才能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将祖国发展与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忘我奉献、不计得失,是逐梦星辰大海的理想内驱。连日来,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的太空之旅牵动人心。而随着报道的深入,一段段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特别是“备份航天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奉献让人肃然起敬。众所周知,从翱翔九天的飞行员,到冲出地球的航天员,要优中择优,强中选强,历经千锤百炼。而备份,可能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出征太空,但每一位航天员们仍在默默苦练,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任务的挑选。正如无缘神舟十二号的“备份航天员”邓清明在谈任命感受时说的:“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和西方价值观里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英雄形象不同,中国人所推崇的英雄,未必站在最高点被聚光灯笼罩,未必拥有响亮的名号被成团簇拥,他们更多时候以集体的形象出现、以平凡的身份出现,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哪里需要自己就去哪里,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航天精神始终秉持着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大家与集体同心同向、与国家同频共振,时代才可能向前、国家才可能向上。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诠释大国自信的精神内核。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更是采取各种措施阻挠相关机构与中国开展合作,生怕中国从中获得竞争力,因此当年中国被排斥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而中国在太空合作方面一直态度积极,中欧的双星计划、中法的海洋卫星、中俄的国际月球科研站等,都见证着中国在太空领域一贯的开放与包容。如今“天宫”空间站开门迎客,在大洋的彼岸,敞开怀抱、面带微笑:“你好,欢迎登舱!”不掺杂自身私利,不搞排他小圈,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进一步彰显中国在国际上的自信、平等的形象。面对外太空的探索,“封闭”与“开放”两种态度,也正在导向不同的效果,科学是武器,威胁的破除需要全世界的联合监测与努力,人类越早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在未来的星际竞争中才越安全。从“神舟”到“嫦娥”“玉兔”再到“天宫”“天问”,中国同其他国家头顶同一片蓝天,为宇宙谜题携手“问天”,中国的太空探索,是一次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征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十四五”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中国航天人将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开启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3位用户喜欢。

“太空之行”留给汤洪波很多回忆,而这一刻,他等了11年。

1999年毕业于空军第五飞行学院的汤洪波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多小时,2010年,他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航天员。

虽然选拔过程已经过去很久,汤洪波感叹“很多细节还历历在目”。“航天员的选拔项目特别多,我们在北京要选拔一个月的时间,很多项目都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时参加选拔的人,谁也不知道最终能否留下来,很多人都是一个项目没有过关,就被淘汰了,整个过程很惊险,充满着忐忑。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浓缩的一个词,选拔的记忆就是‘忐忑’。”

虽然汤洪波曾是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经历过很多高难度的训练选拔项目,但是当了航天员以后才发现,训练科目之多、维度之广、要求之高,是有些出乎他意料的。

他向记者描述了“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试验”训练项目,“3人在一个很小的房间里,这个房间是没有窗户的,要在这个房间里持续高强度工作72个小时,中间不能打盹,一打盹外面监控人员就有电铃,一按,吓一跳。”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7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1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汤洪波曾参加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这次飞行任务中,他和其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一起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31位用户喜欢。

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汤洪波说,目前,通过4个乘组接续奋斗,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未来可期。

“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当个人奋斗与国家需求叠合在一起,这种奋斗是事半功倍的”“永远相信持续努力的力量”……在近1个小时的报告会上,现场为汤洪波,为中国航天人坚定理想信念、奋勇追梦前行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受益匪浅,深受触动,是一场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洗礼。”湘潭县人武部军事参谋王汉雄坐在台下,认真聆听,不时做着笔记,“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各种高强度、高难度训练,从汤洪波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的坚定信念、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感人肺腑、激人奋进!”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71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在16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汤洪波发表感言时说:“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听到这句话,汤海秋特别有感触,“‘洪波伢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吃苦,特别恋家,还一直求上进!”“特别能吃苦可能是我们家的‘遗传’,”汤海秋笑着说,“我们家的大人都能吃苦,孩子也一样!”他记得,“洪波伢子”十二三岁时就在学习间隙里帮家里锄草、扮禾、喂牛了,暑假期间有时还白天“双抢”晚上守夜轮轴转。汤海秋认为,正因为儿子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劳动锻炼,为他后来能够承受住艰苦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汤海秋说,1995年儿子入伍后,有一次他偶然听说儿子在训练后累得“楼都爬不上了”。问儿子,儿子只是淡淡地笑笑。“平时给我和他妈妈打电话,也总是问我们身体怎么样,从来不提他训练有多辛苦。”就是这个“洪波伢子”,内心却十分恋家。“入伍都二十多年了,现在一般每周要给我们打一两个电话,”在汤海秋眼中,儿子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样子,“每次一回家,就冲着我们嚷嚷要吃家里种的小菜!”

前些年,汤洪波想接爸妈到北京自己家里多住一会儿,可老人家闲不住,总记挂着家里的农活,待不了多久就回来了。这让做儿子的沮丧了老半天,因为工作性质他回老家一趟并不容易。不过,还是儿子有办法。去年疫情期间,汤洪波向在父母身边务农的弟弟特别交代,让弟弟在老家的院子里安装两个摄像头。现在,父母家人在院子里养鸡、洗菜,他都可以在闲暇时看得清清楚楚。两位老人还经常可以听到远在北京的儿子、孙子向他们喊话的声音,“感觉特别亲切”。

“儿子恋家,可工作、学习上从不含糊!”汤海秋记得,儿子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一般”,但特别上进,特别要强。“洪波伢子”喜欢读书,还在念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各种书籍。入伍后每次回家都不爱出去玩,常常带了书躲进房间里学习。高三毕业“招飞”时,他跟家里人说,因为体格原因以前飞行员招北方人比较多,湖南人招得并不多,但他想去“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成功了!“喜讯传来的那一天,‘洪波伢子’高兴得不得了,蹦着跳着还放起了鞭炮!”说到这里,汤海秋找出一张儿子刚入伍后寄回来的生活照。照片里,一身军装的汤洪波笔直地站在松林旁,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矗立着一尊“鲤鱼跃龙门”的雕像。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8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今年6月17日至9月17日,汤洪波与乘组航天员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刘伯明一起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

在轨期间,乘组3人用大约一周时间,建立空间站载人环境,完成大量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试)验,并且两次空间出舱完成舱外设备安装任务,在轨飞行3个月后成功返回地球。

汤洪波描述了自己亲历的太空工作生活的“宜居性”。他说,以前,准备一顿饭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左右就能吃热饭、吃热菜、喝热汤,“在一定的程度上,如果有时间,我们还能实现喝酸奶的自由。”

在睡的方面,汤洪波透露“三个人都可以睡安稳觉”,“ 因为我们睡眠区有一个音箱,不是听音乐的,是和系统连接起来的,一旦有情况,报警信息可以通知到航天员的每一个睡眠区,大家可以睡得比较安稳。”

另外,在智能家居方面,可以通过手机控制厨房的微波炉、热风加热机……

他还记得,在太空时,他曾经给孩子写过信:希望他眼中有阳光,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梦想。“其实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为梦想、为自己的使命奋斗过程中,其实是很幸福得,也是朝气蓬勃的日子。”

回忆那段经历,他感慨,“太空的生活很美好,回家的感觉也真的好。”

2023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个人事迹(7篇范文)

汤洪波1995年入选飞行员;2010年入选航天员。从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除了要有坚强的体魄,还要完成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和训练。汤洪波说,航天员训练是艰苦的,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面对巨大挑战,他这样激励自己,“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以做最努力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