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得范文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5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1-09 19:50:02 查看人数:23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4881字 34段 17分钟 27分钟 38分钟 243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1218字 10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209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1491字 15段 5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28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835字 5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14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2143字 40段 8分钟 12分钟 17分钟 243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81个字,有3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7分钟,朗读时长27分钟,慢速需要38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中学时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1924年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1924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学习。1926年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8年秋,周培源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1929年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在W泡利(Pauli)教授指导下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1937年,周培源又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参加A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1937年回国后,曾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并从事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1943—1946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国,先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进行流体力学湍流理论方面的科学研究,后在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 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1946年赴英国出席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国际科 合会理事会,并到法国出席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被该大会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 合会选为理事)。1947年回国后,继续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1952—198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自1926年以来,周培源主要从事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中难度最大的两个方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取得出色的成果。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和组织领导国家科学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培源对广义相对论产生兴趣,应追溯到1926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期,以后的60年中他一直在这个领域内执著地探索着。

广义相对论在物理上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困难,这就是,表达引力场的方程是一个包含10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方程组,而这10个方程之间又存在着4个独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所组成的恒等式,也称为比安基(Bianchi)恒等式,这就使得只用引力方程得不到10个引力函数的确定解。

周培源一进入相对论领域便抓住这个难题,主张引进另外的物理条件才能求解出引力函数的确定解。沿循这个思路,周培源在20世纪20年代用引入新物理条件的办法获得了轴对称静态引力场的若干解,以后又于20世纪30年代在引入各向同性条件下,又求得了与静止场不同类型的严格解。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同行学者为了克服上述困难,采用坐标变换的方法来减少引力函数的数目。但这种方法只能求出一种常微分方程的特殊引力场——球对称静态引力场的严格解,例如史瓦西(Schwazchild)解,而对众多的其他物理问题仍然束手无策。沿着这条思路求解引力场方程的相对论研究者,在国际上称为“坐标无关论者”。他们主张坐标在引力论中无关紧要。

与此相反,周培源从一开始进行引力论研究时,就认为坐标是有物理意义的,因此他是一位“坐标有关论者”。

“坐标有关论者”在一些特殊问题上,引进谐和条件以求解引力场方程的做法,可以追溯到1919年爱因斯坦本人。他引进谐和条件的近似式来求解线性化了的引力场方程,从而获得了引力波解,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后来,德·东德(deDonder)将谐和条件严格化。1923年,郎曲斯(Lanzos)曾用这一条件得到了球对称静态引力场的解。

沿着这条思路,1979年,周培源把严格的谐和条件作为一个物理条件添加进引力场方程中,和他在北京大学的同事以及他在高能物理所的学生一起,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无限平面、无限长杆、围绕无限长杆做心速转动的稳态解和严格的平面波解。

面对当前存在的两个解,即“坐标无关论者”的史瓦西解和“坐标有关论者”的郎曲斯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周培源和他的学生李永贵开始从事测量与地面垂直和与地面平行的两种光速的比较实验,希望回答两种解中哪一种更符合实际。理论上,史瓦西解得到的两种光速的一级近似之差与光速之比为7×10-10,而郎曲斯解的这一比值为零。目前,李永贵所获得的这个比值在准确到10-9时表明:两种光速是相等的。这项实验仍在进行中,以期取得更高一级的近似。这是“坐标有关论者”同“坐标无关论者”两种理论较量中的关键性实验。它的进一步结果,将是整个物理界所关心的。

在应用广义相对论于宇宙方面,周培源于1939年证实了在均匀性或各向同性的条件下,可以将过去常用的宇宙度规(Friedman度规)简化,并使求解问题大大简化。1987年,周培源和他的研究生黄超光将谐和条件用于宇宙论,得到了新的结果。他们用引力场中的电磁理论来计算宇宙中后移星系辐射光的强度,由此导出新的红移关系与该星的质量有关。

周培源是我国湍流理论的奠基人。他从事湍流研究是从1938年开始的。当时,他暂时搁下了从事多年的宇宙论的研究,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湍流上。

流体的湍流运动在自然科学史上一直是困惑许多杰出科学家之谜。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简称N-S方程)虽然早在1821年就建立了,但却一直未能从它求出描述湍流运动的解来。1895年,英国雷诺(Reynolds)发现不可压缩流体充分发展了的湍流运动可以分解为平均运动和脉动运动两部分,并从N-S方程用平均方法导出了湍流平均运动方程。但这组方程是不封闭的。在周培源之前,人们总是从这组方程出发,引入脉动量、平均流速对空间坐标的梯度有关的各种假设使方程闭合,来求解流体的平均速度。

周培源在国际上最早考虑脉动方程(N-S方程与平均运动方程之差),并由这组方程导出二元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所满足的动力学方程,再引进必要的假设来建立湍流理论。1940年根据这一模型,他对若干流动问题做了具体计算,其结果与当时的实验符合得很好。

1945年,周培源在论文《关于速度关联和湍流涨落方程的解》中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一种是把平均运动方程和关联函数所满足的方程逐级近似求解;另一种是将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联立求解。由于这组方程的高度复杂性,在20世纪40年代,要联立求解是不可能的,但他的这种思路却为湍流研究者开辟了崭新的途径。上述第一种解法奠定了国际上称为“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在国际上被誉为“现代湍流数值计算的奠基性工作”。近数十年的发展,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扩大,愈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世界各国不少人沿循他的方法进行开拓,形成了“湍流模式理论”流派。

20世纪50年代,周培源利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轴对称涡旋模型作为湍流元的物理图像来说明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利用湍流衰变后期雷诺数比较小的特点,周培源和他的学生蔡树棠得到了最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后期衰变运动的二元速度关联函数,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黄永念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三元速度关联函数。10年以后,这个三元速度关联函数被佩纳特(Bennett)与柯尔辛(Corsin)的实验所证实。

与此同时,周培源还与他的学生是勋刚、李松年对高雷诺数下(衰变初期)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湍流运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与实验符合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在早期衰变运动的二元和三元速度关联函数。

为了统一湍流在初期和后期衰变的模型,1975年,周培源提出“准相似性”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条件。他与黄永念把这两个不同的相似性条件统一为一个确定解的物理条件——准相似性条件。这个条件在1986年由北京大学湍流实验室魏中磊、诸乾康、钮珍南和俞达成的实验所证实,从而在国际上第一次由实验确立了从衰变初期到后期的湍能衰变规律和微尺度扩散规律的理论结果。其后,周培源又与黄永念计算得到衰变各期的能谱函数、能量传递函数等等。这些结果都得到国际同行的赞许。

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培源又将所取得的结果与准相似条件推广到具有剪切应力的普遍湍流运动中去,并引进新的逼近求解方法,得到了新的成果。

他数十年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受到国际上重视。他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1984年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周培源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组织管理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从事高等学校的教授工作和教育领导工作数十年,在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科学人才方面成绩卓著,贡献突出,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国际上的著名学者。周培源对青年一代非常爱护,悉心培育,适时提携,把自己的学识、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努力为后继人才的成长铺平道路,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的拥戴。

周培源在科学领导工作、教育领导工作、众多社会团体的组织领导工作、国家领导工作诸方面都表现出高超的才干,与国内外科学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并深受国内外各界的爱戴。

周培源曾数十次代表中国科学技术界出席国际会议、参加与科学技术界有关的国际活动或率团商谈科技人员交流培养和国际科学合作事宜,对发展国际科学合作、推进国际学术交流、维护和宣传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外交政策和原则立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宝贵的贡献。

周培源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曾兼任过许多重要社会职务。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副主席,九三学社主席等职。

周培源在总结几十年科学工作经验时说道:“我是做科学工作和教育工作的,自然一开口也离不开科学问题和教育问题。我做科学工作、做教育工作和‘做人’的‘秘诀’,也就是我数十年所信奉的格言‘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自从我在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高等科(相当于目前的大学一、二年级)学习期间进行三分角的科学研究开始,近70年来我所研究的近百个科研课题,几乎全都是我自己独立思考选定的。我还清楚地记得,1928年我在美国准备博士论文时,曾有一位英国教授向我建议了一个博士论文题目。但是,我经过考虑之后,没有采用英国教授的题目,而是自己选定了一个题目,并围绕这个题目写出了好的博士论文,加之平时学习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突出,因而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独立思考与兼听众议是并不矛盾的,而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两个侧面,须在实践中恰如其分地掌握运用。我自己有的思考也是前人思考的进一步发展。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点。做科学工作、做教育工作和人生旅行,离开了这一条就会走入歧途。众所周知,在内外历史上,有的人不实事求是,靠耍阴谋、玩骗术、施诡计得逞一时,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无一例外的是遗臭万年。”

“锲而不舍或许可以说是人生能够办成几件实事的要诀之一。我记得,在20至30年代时,我选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主攻方向,近70年来,我的科学指向始终沿着这个方向,从未动摇和转移;20年代,我曾研究过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40多年专事流体力学的研究之后,又回过头来继续广义相对论引力论的研究;在引力论研究中,20年代我曾提出‘坐标有关’论;直到90年代仍在进行科学实验以充分地证实它;1975年我提出了湍流理论研究中的‘准相似性条件’,直到1986年还在进行实验验证工作;1945年我提出湍流理论研究中联立求解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方程这一困难课题,直到90年代仍在进行研究并已取得可喜进展。就要像锥子一样,数十年紧紧地锥住它,就是钢板也会锥出个孔来。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总是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

“以勤补拙,简言之就是要多干、要勤奋,不偷懒。我86岁时,工作又忙,但为了国家科学决策需要,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全国政协的委托,率领182位全国政协委员前往湖北省和四川省有关地区实地考察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有关问题。我当时没有选取偷懒图逸之举。我今已年近90,社会工作很多,但我还想多做一点事,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和亲自培养博士研究生等工作。人的智力和体力都是有差别的,但只要肯下工夫、多下工夫、下苦工夫,时刻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地顽强进取,就算是一个‘拙’者,也定会做出几件像样的成果,节节上进,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他是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宗师巨匠,曾任北大校长,后官至副国级

集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宗师巨匠、北大校长、副国级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你能想到他是谁?他一辈子培养了钱三强、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亚等几代科学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两弹一星多半科学家都是他的门生。他是谁?他就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的周培源。

周培源生于1902年8月,江苏宜兴人。周培源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是清朝秀才,可谓是书香门第。因而,周培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周培源所处的时代,中国国力疲弱科技落后,莘莘学子选择了科技强国,周培源也不例外。1919年,周培源清华大学,于1924年学成毕业,同年被派往芝加哥大学数理系深造。

周培源在国外求学期间,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周培源与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私交甚厚,并且与其一道从事科学研究。仅此一项,周培源就是各国争夺的科学人才。然而,周培源还是在 1929年学成归国,出任清华大学教授,成为了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培源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交大执教。特别是在西南联大指教期间,周培源培养了一大批两弹一星人才。1943年至1946年间,周培源两次前往美国,从事物理学研究,给自己定了三条红线: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可以随时离去!

凭借这份赤子之心,周培源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国后,他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在北大开设了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这是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后来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周培源的学生功不可没,特别是钱三强和王淦昌。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我们不能忘记周培源的重大贡献。

1978年7月,周培源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瞄准世界一流教育,同年10月,率领教育代表团前往美国旧金山参观访问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1981年3月,周培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从事科研工作,从繁杂的公务中脱离出去,选择了“急流勇退”。

1983年至1993年,周培源在人生最后的十年,出任了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家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除了周培源,童第周、钱学森、钱伟长、朱光亚等都担任过。在我国公务员体系中,全国政协副主席属于副国级。在任职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周培源率领182位政协委员为了建设三峡大坝,不顾年老体迈专一奔赴湖北和四川有关地区考察。事后,周培源实事求是的提供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为国家建设三峡大坝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培源人生最后的十年,也是他科学教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周培源致力于广义相对论的基本问题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人泪目的是,89岁高龄的周培源在相对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时,一时兴奋竟然诱发心肌梗塞,迫不得已住院了。由此可见,周培源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最令人敬佩的是,周培源在91岁时,还想招收博士研究生,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然而天不假年,一代物理学宗师巨匠、中科院院士周培源在91岁与世长辞。周培源无愧于物理学宗师巨匠,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91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28位用户喜欢。

在8月28日正式开幕的“科学泰斗 国士无双——纪念周培源诞辰120周年主题展”上,三张照片吸引了参展观众的目光。

第一张照片里,时年38岁的周培源戴着眼镜、穿着夹克,风度翩翩,他正骑着“华龙”马去西南联合大学授课。

1940年,周培源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教,和家人居住在昆明滇池西畔的山邑村。他的家离西南联合大学约为40里,为了去学校给学生上课,他专门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并给马取名为“华龙”。每天早上,他很早就起床喂马、刷马,送女儿上学后,再骑马到学校上课。“骑马授课”的周培源教授受到不少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周大将军”的称号。

周培源的教学生涯长达60多年,在此期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力学家,其中包括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翘、张守廉等,而听过他授课的就更多了,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朱光亚……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第二张照片摄于1943年周培源美国加州寓所。当时,这里是中国留学生的聚点。照片中,周培源与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站在一起,意气风发。

1943年,周培源应母校加州理工学院邀请,利用第二次科研休假到加州参加美国组织的战时科学研究工作。在加州理工学院,周培源从事湍流的研究。二战结束后,因参与美国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军事研究项目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周培源获邀加入美国海军军工试验站——要求是成为美国公民。

周培源认为“橘生南国,受命不迁”,谢绝了入籍邀请。他说:“当时赴美,是为了参加反战的科学工作,以便报效祖国。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还有什么必要留在美国呢?”

1947年2月,他携家人回到了祖国。周培源的外孙周志兵在主题展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周老于1947年11月18日给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和朋友威兰德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总觉得我们这些拿过政府奖学金、亦即人民的钱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在中国有个‘责任’要尽……必须牺牲我们个人及家庭的物质享受……如果有一天他不能为自己的祖国工作,那将是‘最不幸’的事情了。”

第三张照片里,周培源正在美国华人团队的欢迎会上致辞。此时他已是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

周培源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国家科技外事方面的工作落在他肩上,他也成为中国与国外科技界联系的一座桥梁。

1978年,周培源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赴美,商谈双边人员互访,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院及美国对外联络局进行了多轮会谈。在艰苦谈判中,他提出中方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访问,回避了双方职称对等问题,最终与美方达成了11项口头备忘录,为中国学者赴美访问、留学铺平了道路。当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52人抵达美国。

这是周培源的信条:“中国人民要以一个积极的姿态去参加国际和平活动,让世人听到中国人民的和平声音。”

周志兵说:“在我眼里,周老慈爱,风趣,乐观,学识渊博,情趣高雅,胸襟坦荡,平易近人,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我心中,周老相信科学,追求真理,以极大热情帮助和扶持青年学者进步成长,是一位真诚、严肃的好老师。他做事有原则,做人敢担当,光明磊落,有着老一辈知识人的风范。周老的一言一行,影响了我的一生。”

开幕式上,承担展览讲解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主任罗兴波介绍,“周培源就像一座大山,离得越远,对大山的雄伟气势感受得越深刻”。大师已远去,处于新时代的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的精神力量。

主题展从大师初成、科技外交、捍卫和平、桃李满园、科学巨匠、科协工作、参政议政、家庭生活、反哺桑梓等方面,通过196幅历史图片和47件珍贵实物,系统回顾了周培源在我国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国际科技交流、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展览由中国科协、九三学社、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主办,于中国科技馆展出。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周培源一生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个是广义相对论引力论与宇宙,另一个是流体力学湍流理论。他在后者上的成绩尤为突出。

他对湍流理论方面进行了长达六十余年的研究,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的“四位巨人”之一。1938年,周培源随清华大学前往昆明,周培源一家历经搬迁之后居住在昆明城外西南方的山邑村。此时周先生的女儿周如枚、周如燕已到了上学的年龄,需到距村12华里的车家壁上小学。于是,周培源买了一匹马,用以代步。此马系云南西部出产的永北马,毛色枣红,骨骼粗壮,强健有力,赠予佳名曰“华龙”———“中华之龙”。

每逢一、三、五上课之日,他5点多钟便起床,喂好马,备上鞍,让两个女儿坐在马背上,自己牵马步行,把她们送到车家壁,然后独自骑马去西南联大。每周二、四、六不上课,送过女儿,便驱马到山上吃草,当起马倌。周培源以马代步,驰驱在山邑村与学校之间。精瘦的躯干凛然地骑在马上,颇有几分威武,物理系教授饶毓泰便戏称他为“周大将军”,这个外号在联大的教员与学生中广为流传。学生们十分喜欢华龙,课余为它添喂豆子和草料,上课还时不时地偷偷地往院子里瞅它几眼。周教授如此“单骑走联大”,也真可算是当年昆明“一景”!这种事,是别的教授都做不到的,由此引出了金岳霖后来最爱开的玩笑之一:如果有一天我们这批教授被困在一个荒岛,大概第一个死掉的是叶企孙;第二个就是我,他比我还不行;最后惟一能活成也许能活久一点的,大概只有周公了。

今天金岳霖教授笑话中所提到的几位教授均已作古,联想他们后来的经历,不禁使人感叹不已。“这一辈子不是我所追求的”。是周培源晚年回顾时所说的一句话,此话可谓意味深长。周培源是一个视科学为生命的人,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广义相对论和湍流理论上取得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成绩。新中国成立,过多的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占去了他许多时间和精力。

在北大曾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周先生是科学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科学家。周培源对自己的一生也许应该是很满意的。但他还是不满意,据说成功人物的一大特征就是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周培源也许就是这样的人吧?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43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周培源在年轻的时候,就刻苦钻研物理学,当时事业也是风生水起,可能是清华理工大学里女生很少见,于是他的爱情开始得有些晚,对于感情的事他自己也不是很上心。

他在当时可是众人眼中品学兼优的"男神",身边的朋友看着周培源一直没有女朋友,心里跟着着急。

好朋友刘孝锦先行一步,帮他挑选着女生。有一天,刘孝锦邀请周培源到家里来,聊着聊着就拿出了一沓照片。

"这些都是吾妻的同学,看看吧。"刘孝锦早就想帮周培源了。周培源接过照片,没抱多大希望。

可一张照片映入眼帘,照片上8个女孩子,唯有一个容貌清秀可人,有神的眼睛流露出不凡的气质,"王蒂澂,好名字。"周培源小声说道。

刘孝锦见状赶紧询问,周培源也已经脸露害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王蒂澂在周培源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周培源也认定这就是他一辈子要寻找的爱人。

为了给两人牵线搭桥,刘孝锦特意为两人安排了见面,在刘孝锦家里,第一次见面的两人有些尴尬,但周培源的心里翻江倒海,无法平静。

"幸得识卿桃花面,自此阡陌多暖春。"周培源更加坚信,这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爱人。饭桌上,周培源一直给王蒂澂夹菜,王蒂澂也是频频回应,吃得很香。

后来,才知道王蒂澂觉得菜并不合口,只是周培源夹给自己,也就欣然接受了。

第一眼看见了,就喜欢的人,或许就是那个对的人,两个人可能相见恨晚,却太多的词不达意,也都是心动的表现,遇见了就是缘分,要珍惜,好好相处。

第一次见面后,周培源就对王蒂澂念念不忘,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他也是费尽了心思,原本理工科男生是没有什么浪漫情调的,但他细心地准备见面的礼物,跑到宿舍留下等待王蒂澂。

当时就连王蒂澂的好闺蜜都会得到一份礼物,这让王蒂澂心动不已。两人经常在校园里散步,连天说地,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默契。

但当时王蒂澂是校花,身边的追求者比比皆是,陈岱孙是周培源的清华同事,也是经济学教授,他也十分欣赏王蒂澂。

而另一位追求者是物理学家,是培养了多位"两弹一星"工程研发者的叶企孙。叶企孙属于暗恋,得知王蒂澂心有他人就不了了之,而陈岱孙却和周培源来了个公平竞争,有了情敌的周培源对王蒂澂更是关爱有加。

彼此都有感觉,就会有一段炙热的爱情故事,或许在路上会有坎坷,但是只要坚持,又岂在朝朝暮暮?

佳偶天成好姻缘,你侬我侬情似海

周培源比王蒂澂大了八岁,他又去美国留学,有很多的见闻都可以说给王蒂澂听,两人之间有说不完话,道不完的有趣事。随和开朗的王蒂澂也开始对他心生崇拜,没过多久,两人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经过了2年的热恋期,在1932年6月份,两人在北平举办了婚礼,清华校长梅贻琦成为两人的婚礼主持。

婚礼结束,两人也开始了甜蜜的婚后生活,一起住进了清华的新南院,和很多教授做邻居,那种相敬如宾,互敬互爱的状态,让太多人羡慕。

两人牵手的身影被拉长,就像是今后的岁月要携手相伴,日子那么长,美好那么多,两个人更是成为了清华园里的美丽风景线。

婚后第三年,就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幸福美满的4口之家,日子也就慢慢过着。

幸福的婚姻就是懂得彼此,相依相伴,志同道合,势均力敌,哪有什么风花雪月,有的是甜蜜后的平凡,相守一辈子的信念。

爱让疾病痊愈,即便耳背我也大声喊爱你

幸福的小日子随着孩子的降生发生了巨变。因为王蒂澂过度劳累,身体极为虚弱,经过检查她患上了肺 结 核。在当时得了这个病就是无药可医。

为了家人的健康,王蒂澂选择了隔离住在了疗养院。每周日周培源都风雨无阻地去探望妻子。从家到疗养院,骑车需要五十里,他硬是一步一蹬地坚持着。

"我很爱你,孩子也爱你,等你回家。"周培源无数次地和妻子这样说,探视的时间很短,他却说着由心的情话。

为了让妻子放心,他平时悉心照顾两个女儿,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他来操劳,这样日子很难熬,却时刻想着与妻子之间的情谊。

一年后,王蒂澂奇迹般地痊愈了,两个人用爱的力量创造了奇迹,从那以后,两人更是相知相守,不离不弃。

"我爱你,真的很爱。"成为了周培源的口头语。

每天都要对妻子说我爱你成为习惯,这个习惯一出现就是60多年,喊了一辈子我爱你,心也就真的融为了一体。有多少人能从心底表达浓浓的爱意呢?不够勇敢还是不够爱呢?

或许有些感情并不要冠冕堂皇的话语,只需要在耳边轻轻地说一句:我爱你。

变故来得突然,原本可以在美国久居,却因爱国之心而放弃,随着清华南迁,周培源来到西南联大担任教授。

兵荒马乱中,他们的第三个孩子降生了,周培源心疼妻子柔弱的身体,除了科研和授课的时间外,他的心思全都花费在照顾孩子上面。

王蒂澂看着丈夫企业操劳,总会递上一杯热水,煮上一碗热面,虽然日子苦了点,但是却充满甜蜜。晚年的周培源耳朵不敏锐,说话声音非常大。

随已到了耄耋之年,也会每天到妻子的面前很大声地询问:"你腰疼不疼?今天感觉还好吧?我很爱你,这六十多年我只深爱你一个人。你是最会照顾我的,对我最好,我只爱你!"

女儿们听见了,也会觉得这老两口的恩爱程度,比蜜糖还甜。那天清晨,周培源起床后还是感觉身体乏力。

他挪动到妻子身边,看了一眼妻子,就又睡着了,但这一次睡着后,他再也没有起来,那一年是1993年。

原来,爱情本真的样子,就是守护在自己爱的人身边,说在多次我爱你都不

会觉得厌烦,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灵魂上的归宿。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5篇范文)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周培源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中学时期在上海圣约翰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周培源生平信息

  •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5篇范文)
  • 周培源生平事迹简介(5篇范文)23人关注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