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993字 | 13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94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346字 | 13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88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722字 | 9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15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2643字 | 32段 | 9分钟 | 15分钟 | 21分钟 | 209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744字 | 11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90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1342字 | 21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02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959字 | 9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72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462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9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672字 | 12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92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609字 | 3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71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756字 | 10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04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 986字 | 5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14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 747字 | 9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17人 |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93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94位用户喜欢。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46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88位用户喜欢。
6 月 17 日上午 9 点 22 分,随着一声 " 发射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三位航天员,他们分别是:
57 岁的聂海胜、55 岁的刘伯明、46 岁的汤洪波。
看着在太空向全国人民敬礼的航天员,很多人眼眶都湿了。
本次进入太空,航天员将会进入我们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中国航天!
对此,网友们纷纷向中国航天致敬,祝愿 3 位航天员平安凯旋。
而随着中国神舟再度问天,3 位航天员也成为全网最受关注的人。
要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就已经很难了。
能够在众多航天员中脱颖而出,执行飞天任务,各方面都一定是非常优秀的。
不过,随着三位航天员背景的曝光。
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们能够脱颖而出,都是有原因的。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2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5位用户喜欢。
耸立如巨人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已经光荣“退役”。站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下,大风在耳边呼啸。望向四周,高阔的天空下,戈壁滩一望无垠。正是在这里,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启山林。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发展航天事业的伟大决策,航天人吹响了中华民族向宇宙进军的号角。
作为人类历规模的航天器,空间站代表当今航天领域面、最复杂、最先进和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11艘神舟飞船成功发射,11名、14人次的航天员队伍叩问苍穹,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载人航天跨越了一次次重大关口,梦想逐步变现实。
不仅是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北斗导航等无不捷报频传。中国航天起步晚,起点低,为何还发展快、本领高?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宝”。每一次关键技术的突破、飞行试验的成功、艰巨任务的完成,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决策和关怀,凝聚着党组织和广大航天系统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指引着航天事业前进的方向。
据统计,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直接参与其中的研究所、单位多达上百家,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实施载人航天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距离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40多公里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航天人正接力开辟揽天征途。
条件或许没那么苦了,航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有人曾问两度飞天的聂海胜和三度圆梦的景海鹏:“你们已经实现飞天夙愿,未来还打算冒这么大的风险吗?”
“航天飞行是我们的事业,更是我们的生命,为了飞天梦想,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643个字,有3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9分钟,朗读时长15分钟,慢速需要21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他心里热乎乎的。他和其他十几位航天员来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专家的授课。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最初的神秘感变得深刻起来。
他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如今又开始了向载人航天的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千军万马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联想到,中国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写下动人诗篇,更有万户等人做出了极其悲壮的尝试。如今,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变成现实!
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
当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前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曾把航天员的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阶梯”。他的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 杨利伟要攀越的第一道阶梯是基础理论训练。当了10多年飞行员,现在重新坐进课堂里,《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星空识别》……十几门课程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部队时,为他送行的师长曾对他说:“你的身体和训练,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但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对这话并没太在意。
这会儿感触深了。他给老师长打电话:“让您说中了呀!现在我就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天天在背功课。”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他过去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就每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张玉梅在电话里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道阶梯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十几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自己的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前额高高突起。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做一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要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和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头低位”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杨利伟同样做得十分出色。
一个休息日,妻子回家时发现他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非常惊讶地问:“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做“头低位”训练前好几天,杨利伟晚上睡觉就不枕枕头了。据他说也是为了“先刺激刺激自己”。
其他的“阶梯”还有体质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以他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严格要求自己,把一切做得精益求精,各项训练成绩都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好中选优,强中挑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光荣地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
大部分的时间,他都呆在“飞船模拟器”中。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一百多次。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自己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看。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教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迅速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
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刻,身经百炼的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已是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飞船在实际发射时,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可以开始见到舷窗外的天空。然而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一位老总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
身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的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的事,他还能不知道?!”
首飞之前,杨利伟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真正坐上飞船去飞行,会是什么心情?”
他面带微笑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平静地去飞吧!”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4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0位用户喜欢。
10月15日上午8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第一个走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起飞。舱内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向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时此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载人航天指挥大厅里,4名特殊的“观众”面对大屏幕情不自禁地轻声叫出声来:“孩子!”“利伟!”“爸爸!”……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妻子张玉梅和8岁的儿子杨宁康。他们作为特邀嘉宾,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魏桂兰大妈今天刻意“打扮”了一番,外套里面穿了一件红色的毛衣,嘴唇上还涂了一层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喜庆的日子,咱们都得精神一点儿!”
张玉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宁康的`手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调皮的儿子干扰了利伟。小宁康瞪着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航天服的爸爸,高兴地叫起来:“爸爸今天最精神!”
“30分钟准备!”发射场上,指挥员的口令传来。魏桂兰大妈好似有点紧张,不由自主地抓住了杨大伯的手。杨德元大伯拍拍老伴的手背,安慰她说:“放心,放心!”
“20分钟准备!”这时,魏桂兰大妈好像一下子坚强起来。她挺直腰板告诉记者:“利伟这孩子,从小就胆子大,大人们问他长大了想干啥,他总是把脑袋瓜一歪说‘开飞机!’后来他真的开上了飞机,今天又要去开飞船,他心里不定怎么高兴呢,咱们都得为他高兴不是?”
“15分钟准备!”这时,前方首长与杨利伟对话的声音传来,杨利伟大声说:“我在舱内感觉非常好,保证坚决完成任务!”说完,利伟面对摄像机镜头说了一句:“明天见!”
指控大厅里,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大家都被航天员充满信心的告白感动了。
“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大厅里,空气好像骤然凝固了,两位老人眉头紧锁,张玉梅一手捂住了嘴巴,一手把小宁康的手攥得更紧了。
飞船发射进入最后10秒钟倒计时,飞船舱内的杨利伟突然抬起手,对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42个字,有2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02位用户喜欢。
刘伯明的辍学打工路
1966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个小村子里,刘伯明出生了,而后几年中他的兄弟姐妹们也都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刘伯明在家中排名老二,他的上面有个哥哥。
其实那个年代的农民生活非常不容易,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而且家长们都需要出去干农活或者打工,所以几乎很少有时间来管他们,家里的小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们带大的。
刘伯明作为二哥所以需要每天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因为从小刘伯明就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也导致了刘伯明从小就养成了拥有责任感的好习惯。
“那个时候我跟他母亲很忙,我们每天都是早早地就出去了,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来,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他(刘伯明)来做,包括照顾这些弟弟妹妹们”。
刘伯明不只是懂事,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名列前茅,虽然平时刘伯明都会跟随小伙伴一起疯玩,小伙伴包括家长都说在家没见过他学习,但是刘伯明依然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这对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起初刚进入高中的刘伯明非常好学,并且勤奋懂礼貌的他被很多老师认可,但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刘伯明每天都要步行很远的路程才能走到学校,“有一次我半夜起来,突然听到家门响了,我还以为有小偷过来了,没想到是他刚从学校回来”,刘父这样说到。
心疼儿子每天这样辛苦的刘父于是咬牙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也花了他一百多元钱,这笔钱对当时的刘家来说还是不小的数字。
可是随着弟弟妹妹们的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刘伯明每次回到家中都能看到父亲蹲在门口一直抽烟,而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
父亲要供这么多孩子上学实在是负担不起,刘伯明是明白家里的情况的,白天上课的刘伯明每次想到父亲皱到一起的眉头都忍不住心酸。
于是经过了思考的刘伯明决定—辍学,把上学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1984年,正值高一的刘伯明从学校辍学后,决定去当地的一家瓦砖厂当小工,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
当刘伯明来到厂子里,厂子的负责人看到刘伯明又瘦又小就不同意让他来工作,可在刘伯明的苦苦地哀求和保证下,厂子的负责人也心软了,便同意留下他。
这件事被刘父知道非常震怒,但是又无奈儿子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刘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儿子装出一脸无事的样子跟他说辍学了。
其实他知道儿子有多渴望上学,是他实在没有能力啊,每次想到这里刘父都会泪流满面,心疼儿子的懂事。
然而他也知道瓦砖厂的工作不好做,连他有时候都觉得难熬,但是刘伯明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可每次想到自己聪明伶俐的儿子没有坐在教室里读书,而是正用他小小的身躯为这个家努力地扛东西时,刘父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后来是刘伯明的老师张福林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前去家中亲自劝说刘伯明,而刘伯明在体验过后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所以刘伯明在老师等人的帮助下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学习,直到1985年,此时按照刘伯明的成绩是足以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伯明背着家人偷偷报名了飞行学院,只为可以省下学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刘伯明的老师和父母亲自去送刘伯明报到,而这也是刘伯明从“辍学”到成为一名飞行员的经历。
如今的刘伯明已经成为了航天英雄,成为了我们国家的骄傲,刘伯明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每次人生的选择中都能牢牢把握住了每次机会,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摆脱了命运。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72位用户喜欢。
费俊龙:我小时候很羡慕军人,可能是小时候挺喜欢看战争片,我感觉到军人特别伟大。我特别欣赏红五星,我小时候自己做过红五星,拿铁皮自己铰的,完了以后刷上红漆,放在自己的帽子上。
后来我姐夫是当兵的,我特意跟他要了一个帽徽,别在我的帽子上,那时候我都已经上初一了。因为从小就对军人有种特别的向往,所以当1982年我们学校进行招飞的宣传,我义无反顾地就报了名。
当时我是自作主张。飞行员最后一项检查眼睛,要检查眼底,必须散瞳以后才能检查。我检查完,戴了一个墨镜回家了,因为父母都知道,我平时不戴眼镜。母亲问我眼睛怎么了,我怕她着急,就我没什么事,就是检查眼睛,学校组织的。我的家在江南,江苏昆山。那里比较富裕的,也是个鱼米之乡。我在家排行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南方有一种习惯,作为一个男孩又是老小,要当兵的话,父母可能有点顾虑。我想既成事实以后再跟父母说。后来跟父母说的时候,父亲给我一句话,他说既然你自己选择了,你以后不要后悔。我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自己选择的事,你把它做好。
刚到空军的时候与想象中有些不一样,经过一年多的军训,终于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一个军人,并且是一个飞行学员,这个过程训练相对比较艰苦,但是我咬着牙过来了,因为我始终相信我爸说的那句话,也相信我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聂海胜:当兵是我自己的选择。参加高考前,空军招收飞行员,我就报名参加了。当时学校里,所有符合条件的男生都报名了。最终选了选了7个,最后飞行飞出来两个,我一个,还有一个在飞运输机。
所谓“飞出来”,就是身体检查合格了,到部队和航校经过几年的训练,最终成为飞行员。没飞出来,可能有各种原因,比如身体原因,比如不适合飞行。
飞行中遇到的危险
费俊龙:有一次,我在飞行过程当中,油耗灯提前亮了,我就判断油量有问题。这时候我就边报告,边往回走,当时(地面)指挥员判断是不是电路故障,让我按规定路线在正常空域里面下降,完了以后再下来。因为要经过内层空域,机场是内层空域,从外层空域回来的时候,下降到一定高度才能从内层空域下面通过,当时我想,如果这样下来,假如真是没有油,有可能就回不了机常根据自己的判断,我立刻请示,按空滑迫降路线回来。
最后,我安全落地以后,机械师一检查,果真是没有油了。如果不是按照空滑迫降下来,心得体会如果中间我再加油门,到不了地面就没油了,后果不堪设想。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2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9位用户喜欢。
“3!2!1!点火!”海南文昌的发射场上,一道耀眼的光闪过,长征五号像一条洁白的巨龙,嘶吼着,喷吐着烈焰向上飞去,眨眼间就刺入云端。助推器的火光点亮了黑夜,把几片云染成了黄昏色。
火箭载着“嫦娥”,顺利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此时大家都在尽情欢呼,但他知道,困难还在前面。
他是杨孟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是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的人,最后他带领团队成功了。2020年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五项中国首次,听起来让人无比骄傲,它们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杨孟飞院士这样的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
这些航天工作者们是“可上九天揽月”的勇士,他们在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迈进,一次次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中国航天人,奔向你们的星辰大海吧!向你们致敬,我心中的英雄!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2个字,有1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1位用户喜欢。
一提到航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航天从二战后成为了一个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总是在新闻中看到,我们国家的卫星又顺利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每次听到这个消息,全国都在欢呼,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因为我们在建国初期被别的所谓的发达国家所“欺负”,我们好不容易抗战胜利,可是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很多的领域一直被别人掐着咽喉。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走进航天强国的阵营。
老一辈的人总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的爷爷辈说过很多的故事,很多年前,我们国家比较贫穷,被很多的国家看不起,因为我们没有真正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很多的技术也被国际封锁,真正的技术我们没办法得到,动用国力去购买了的总是被人剩下的技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故事是,那时候我们国家请“苏联老大哥的科学家“来帮助我们建造原子弹,是来了很多的专家,但是别人根本不把真正的技术教给我们,他们做什么我们国家的人也都不能在旁边学习。后来我们国家和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还要求我们支付高昂的费用,我们国家也算慷慨,答应了苏联的无理要求,全国齐心协力,万众一心解决好了和苏联的各种问题。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6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04位用户喜欢。
2021年,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乘组,已完成太空出舱等多项任务,并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中国的空间站今后是一个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理想的,非常好的平台。这些平台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科学探索的进步。
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升空,我国终于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近三十年间,几代北斗人坚守建设中国人自己卫星导航系统的初心使命,建成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奔向新时代,北斗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继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北斗力量。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我们的北斗工程是400多个研制单位,30多万人一起拼出来的。我们跨越每一个坎的时候,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我们的艰辛,千辛万苦才能够完成我们每一步前进的步伐。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 张荣桥:标志着我们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圆满达成了。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 胡浩:探月工程从目前来看,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应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实现。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6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4位用户喜欢。
宇宙探索无止境,太空奏响中华曲。每一次神舟发射总是激动人心,为祖国自豪;每一次太空探索总是鼓舞人心,为时代点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美丽启航,我们欢呼。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精彩!
飞天梦瑰丽,乐章总嘹亮。每一次神舟发射都会给我们奏响诸多“首次”交响乐——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等等。每一个“首次”都是科技探索创新的成果,每一个首次都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结晶,正是在这些“首次”中,中国航天事业昂首阔步,中国复兴伟业走向成功。
使命很光荣,任务更厚重。每一次太空探索都是壮美事业的伟大音符,是总结,是升华,是更上层楼的力量凝聚。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还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所以说,其任务意义非凡而深远。
探索星辰大海,中国征程壮美。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组合完美,“老中青”结合,抒写完美中国太空新记录。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让世界瞩目,“载人航天”挥毫惊鸿之笔。“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美丽传奇,刮目奇迹。九霄逐梦问天,阔步强国征程。上九天揽月,观天上宫阙。这是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共和国发展壮美诗篇。
浩瀚苍穹立新功,太空探索写华章。中国载人航天精神伟大,“天和”探索之旅美好。航天员王亚平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我们期待除夕守岁时,能够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神舟十三号任务展现中国为载人航天探索这一人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力、新贡献;中国必然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清晨,零星的秋雨中,站在北京航天城,西山上第一场瑞雪清晰可见。
今天,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告别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7点半,杨利伟的妻儿早早地站在欢送的队伍中,等待出征的亲人。
7点45分,一身戎装的杨利伟走来了。没想到,他和亲人的告别竟出人意料的平静,平静得就像他平时去上班。
杨利伟来到父母身边,对老人说:“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别惦记我。”说完,他回头对妻子笑了笑,既没有泪水,也没有拥抱。周围人多,妻子一时不知该说点啥,突兀地问了一句:“带便服没有?”他笑着反问:“带便服干啥?”说得大家都笑了。杨利伟俯身亲了一下儿子,儿子调皮地说:“爸爸你早点回来,教我打游戏。”
记者见过种种军人的告别———上战场,上抗洪大堤,上风雪边关……然而却不曾见过如此重大的、划时代的告别,竟然这般轻松。
“你真的不紧张?”记者问。“有啥紧张的?”杨利伟笑着答道。“党和国家这么重视载人航天工程,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咱们国家技术力量这么雄厚,我相信党和国家,相信科学技术,也相信我的爱人!”妻子张玉梅接茬说。
记者深深感到,杨利伟的家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69岁的父亲杨德元是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与父亲同岁的母亲魏桂兰,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老师,专门从老家赶来为儿子壮行,两位老人还带来了5斤儿子最爱吃的螃蟹。在某部任档案资料员的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同乡,当年是从县志上看到了杨利伟的“大名”,于是有了这段浪漫的爱情。学习出色的儿子杨宁康是三年级小学生,给爸爸的礼物早就准备好了,那是一篇发表在《作文导报》上的作文《爸爸的雄姿》:“我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丈夫就要出征了,妻子凑在耳边说了句悄悄话:“别忘了打电话……”杨利伟使劲点了点头。
9点20分,杨利伟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乘机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