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个人事迹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12-09 16:20:02 查看人数:3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 732字 7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259人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1941字 25段 7分钟 11分钟 15分钟 281人
路生梅先进事迹简介 1071字 11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291人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 1165字 10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191人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451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17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路生梅事迹心得 685字 2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04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路生梅事迹心得 788字 10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89人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941字 10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63人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742字 8段 3分钟 5分钟 6分钟 181人
“窑洞医生”路生梅事迹介绍 1099字 8段 4分钟 6分钟 9分钟 146人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541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74人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1419字 9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49人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947字 9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53人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 1328字 16段 5分钟 8分钟 11分钟 154人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1517字 17段 6分钟 9分钟 12分钟 217人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 388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3分钟 209人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51年来,她曾放弃返回首都北京的机会,也拒绝过大医院的高薪聘请,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退休后,她仍然坚持义务接诊,守护一方儿童健康。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正值寒冬,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火车到达铜川后,她又挤上了开往陕北的敞篷卡车,蹲在穿着羊皮袄的老乡中间瑟瑟发抖。辗转到达佳县,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当时佳县人还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路生梅回忆,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城外坑坑洼洼的土路尽头,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相当于华北地区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路生梅用诗句自勉,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路生梅大学专业是儿科学,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她每天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就想着有个患儿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疫情也得到了控制。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41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81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长期奋战在国家级贫困县医疗卫生战线上,埋头苦干,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用大爱诠释了一名妙手仁医的价值和追求,是牢记使命为民服务的楷模,为建设健康榆林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020年全国“诚信之星”路生梅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 “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学习的五年里,路生梅曾无数次憧憬:身穿从小就艳羡的白大褂,在诊室里为病人“望触叩听”。

然而大学毕业时,面对“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她毅然决然地向学校递上一份“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申请书。

1968年,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当时的她并未想到:自己将在此行的目的地坚守五十多年。

抉择——从北京姑娘到佳县医生

1968年12月5日,带着家人给她准备的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装满书籍的大箱子,瘦小的路生梅告别了故乡北京,独自一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到铜川后她改乘敞篷大卡车。

当卡车逐渐驶向陕北榆林,深冬萧瑟的苍茫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路生梅心中憧憬的浪漫情怀和沿途美景带来的愉悦兴奋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油然而生的苍凉感。

3天后路生梅来到佳县。当时的佳县总人口18万,只有一个县级医院,22个乡村卫生所。2008年出版的《佳县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75年以前,葭州(佳县古名)只有三条街,东面阳街,长百余米;西面背街,长180米;筑观音楼至县衙门路面,长400米。其中第三条全部用长方形石块铺砌。

一个县城三条说不上街的街,这个县城的医院呢?步行穿过狭窄的石头路,再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佳县人民医院映入路生梅的眼帘。

今年87岁的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楚留安至今对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记忆深刻:“上世纪60年代末,县人民医院完全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医院就诊的地方是两排老式窑洞,通往医院的道路两旁除了散落的零星坟头外一片荒芜。”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带着对现实满腹的疑惑和对未来的茫然,路生梅开始了新的生活。

适应——衣食住行样样是难题

初来乍到的路生梅,被安排到一孔泥皮有点脱落的破旧窑洞里。她没有住过窑洞,冬天里生火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她不愿意长期麻烦老乡帮忙,自己生火时又弄得满屋子的烟尘。折腾几回后,她干脆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觉。

生活用水也是她遇到的一个问题。路生梅至今还记得那只从山下黄河驮水的瘦小毛驴。“那毛驴可廋、可廋了,当时山上山下路远,而且不好走,毛驴一天只能驮两次水,大家都省着用。”路生梅说。

山下的黄河水,浑浊不堪,而且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瓢,每个科室额外提供一暖壶水。为了省着用水,路生梅改变了自己的洗漱习惯,用早上洗过脸的水晚上再洗脚,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年左右。

最让她难受的是饮食问题,医院不允许开小灶,大灶又长期用羊油炒菜。也许是因为住冷炕的缘故,或是饮食习惯的原由,似乎羊油入肚后总不能消化,吃一顿要吐几次,路生梅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脆弱,又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城里来的姑娘娇生惯养、小姐脾气,就一直咬着牙关强忍着不说,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加上离家的思乡之苦,一个月下来身体消瘦了十几斤。

坚守——面对困难从未退缩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艰苦的工作环境也考验着路生梅。

1969年冬末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前往崔家畔出诊。因为路上的积雪,她走了不到十里路,就跌跌撞撞摔了四五十跤。叫路生梅出诊的老乡实在不忍心了,对她说:“路医生,别走了,我把孩子抱来吧。”

老乡是好心,可路生梅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孩子那么小,又有病,怎么能经得起严寒?为了早一点赶到病人家里,路生梅干脆做到地上往下滑行,结果差点掉到沟里。“时间就是生命,我越快到,病人获救的希望就越大一些。”路生梅说。

这家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患者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就在这个孩子痊愈,路生梅治疗将要离开之际,崔家畔村的村民跑来找她,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路生梅一打听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麻疹病儿!事不宜迟,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临别时,女主人送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原来,在路生梅治病的这几天里,细心的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丈量了她的脚底尺寸,专程为她做了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看着眼前这个女人为她熬夜纳鞋底满眼充斥的血色,她几乎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最初几年里,医院实行“半医半工”,路生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后接着值夜班。每次下乡或是给病人做检查,往往会给她传染上虱子,奇痒难忍。

“面对眼前的困难,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但我从未退缩过,因为‘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也是自己对学校的承诺,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风。”路生梅说。

路生梅先进事迹简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71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91位用户喜欢。

一大早,儿科医生路生梅就在陕西榆林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尽管已年近八旬,但每周三天的义诊却是雷打不动。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坐上西行的列车,辗转到达佳县后,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就是当时佳县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路生梅说:“佳县的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而自己则是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由于医生极度短缺,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室,为了尽快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路生梅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会买你的账。”路生梅说,但是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他的问题,便会一传十、十传百,群众才会认可你、信任你。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雪,每走几步就会滑倒摔跤,两个多小时里,她摔了40多跤。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号啕大哭起来。看到患者的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了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她才离开。

“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而要走进农户找病人。”路生梅常常和医护人员叮嘱。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医生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让病人花小钱、治大病。”儿科创立之初,路生梅便给科里定了规矩,对贫困老百姓要以善心扶贫、以仁术救命。

在佳县工作期间,路生梅曾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等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都被她谢绝了。“我在1969年的入党申请书中做过承诺,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路生梅说。

不变的承诺,一生的坚守。在路生梅的带领下,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水平,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佳县儿科”的名气更是让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的病人慕名前来。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本可以休息的她却继续坚持为当地百姓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就在路生梅家里。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

路生梅说:“我将永远记得是党和人民给我信任、给我力量。我要把当选代表看成一次鞭策、一个新的起点,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对我的认可。”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5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91位用户喜欢。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三次义诊依然雷打不动。“患者需要我,我身体还很健康,还能继续为他们服务。”她说。因为“被需要”,路生梅在陕北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

1968年,北京姑娘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从医。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看到这里群众缺医少药,路生梅许下承诺——“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

路生梅的专业是儿科学,但是那时的佳县医院没有分科。为了不让患者失望,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各种医学知识。白天坐诊、出诊,夜晚在油灯下看书、记笔记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除了内外科、儿科,我还学会了妇产科、皮肤科技术。不少老乡习惯看中医,我又自学了针灸。”就这样,“准专科医生”变成了“十八般武艺皆通”的全科医生。

陕北地区山连山、沟套沟,过去交通不发达,许多群众就医不便。为了让群众能及时看病,路生梅常常需要出诊。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跟着老乡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老乡看着实在不忍,劝路生梅回去,说他隔天背孩子再来医院就诊。路生梅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时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时心里只想着有个孩子还在等着我,时间就是生命,我必须前行。”路生梅说,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麻疹肺炎。村子里竟有5个类似症状的孩子,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孩子。为防止病情蔓延,路生梅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5个病儿集中在一起治疗,不到一周,所有的孩子都痊愈了。

1983年,佳县人民医院首设儿科,路生梅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多年来,不是没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她却从没想过离开。她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众多患者解除痛苦,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她仍然选择在佳县为患者免费义诊。“国家已经给了我退休工资,我不缺钱,不能再拿另一份钱。”她说。除了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轮流坐诊,路生梅的住址很多人都知道,有的病人白天上班,下班才会上门咨询,路大夫也悉心接待。

“退而不休”的路大夫依然是佳县儿科的“定海神针”。“医生们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找路大夫咨询。有时候遇到疑难杂症,我们还会把病人带到路医生家里去。一方面尽快给病人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也及时学习,路医生从不推辞。”佳县人民医院现任儿科主任武艳说,“老话说见贤思齐,有路医生这样的榜样、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

路生梅说,自己在激动之余还有一丝忐忑,“我会以此次使命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回报大家对我的认可。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1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始终坚定“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坚守贫困地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53年,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

在看到佳县落后的医疗条件后,她决心为佳县医疗事业奉献力量,许下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

为了做一个啥病都能看的医生,让从山沟沟里赶来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迅速从一名专业儿科医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创办了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曾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佳县医院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退休后的22年里,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奉献社会、关爱弱势群体;面对新冠疫情,76岁的她毅然写下请战书,并递交了1万元特殊党费。

全国三八红旗手路生梅事迹心得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5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个北京姑娘扎根黄土高原一待就是50年,未曾离开。从门诊到手术台,从韶华到白头,这位北京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们,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了第一个正规的儿科。1999年,路生梅退休,面对年薪20万的聘请,她没有动心,因为她要信守自己的承诺,“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此后,她继续留在了佳县,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守护佳县儿童的健康,继续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退休后的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她自信地说,“我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人民医生,合格的佳县人”。2018年12月,她完成了对佳县人民的承诺。2019年起路大夫在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义务坐诊,免费为群众诊疗。离家前,她是风华正茂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生,现在她已是七旬的陕北老妇。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在佳县,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陆生梅2014年被评选为榆林市“五好老干部”,荣获“感动榆林”2015年度人物;2016年荣获第四届“榆林好人楷模”;2017年荣获榆林市“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2017年9月荣登“陕西好人榜”,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2018年3月荣获榆林市“十大最美女性”称号。2018年9月荣获“第五届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2019年荣获“第三届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全国三八红旗手路生梅事迹心得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89位用户喜欢。

土炕、折叠桌、衣柜、沙发,一孔布置简单的窑洞便是路生梅的家。在与邻居共用的小院里,丝瓜垂下藤蔓,路生梅对记者说:“后生,帮我把它缠上去,别挡了患者的路。”

路生梅曾任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个子小小,精神矍铄,走路带风。只要她上街,“路大夫”“路阿姨”“路奶奶”……总有人凑到跟前打招呼。

除了每周一、三、五在医院免费坐诊外,路生梅还会在窑洞里或手机上为患者看病问诊。她时不时翻看手机,生怕错过患者的信息。接电话时,路生梅能说一口流利的陕北话。但说得快了,便显出北京口音。这个曾经的北京姑娘,已经在佳县扎根54年。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毕业,她响应号召来到佳县工作。这里条件艰苦得让她吃惊:出诊走山路,上山喘粗气,下山刹不住;吃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一天只能分到一瓢。

比起生活上的困难,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卫生观念更让路生梅揪心。一次出诊,她走进村民家中,一位妇女正拿着黑乎乎的家用剪刀为孕妇剪脐带,路生梅上前一把抢下。她决心在佳县扎下根来。“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她将这句承诺郑重写入入党申请书。

路生梅的口碑,是她用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换来的。

下乡看病,她头顶大雪走10里山路,摔了40多跤;为治疗婴儿的百日咳,她嘴对嘴吸痰;为更好服务群众,她白天看诊,晚上读书,从儿科医生变成全科医生;她坚持给患者开小方,有时就是几块钱、几粒药,从不叫患者花冤枉钱。外地大医院多次高薪聘请,儿女想接她到大城市生活,都被她拒绝。

“她不爱听人家说‘麻烦’她看病,她说这就是她的责任,只要信得过她,她就努力把病看好。”佳县居民樊燕丽说。樊燕丽一家5代人都请路生梅瞧过病。

“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已经兑现,她选择继续干下去。抗击新冠疫情,她写下请战书,“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路生梅说:“时间可以检验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初心。年纪大了,更要抓紧剩下的时间,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1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3位用户喜欢。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很多人的手机里都存着一个号码,只要家里孩子有病痛他们就会打这个电话。这个电话属于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

上世纪60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榆林佳县工作。从此,路生梅便扎根黄土高原,一干就是50多年。

“我是党和祖国培养出来的医生,应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踏上西行的列车,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北京。佳县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会处,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佳县人民医院是两排老式窑洞,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路生梅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人还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许多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有的甚至因此失去生命,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扎下根,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路生梅说。

路生梅告诉记者,当时佳县人民医院没有分科,要求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于是路生梅和同事们每天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

佳县位于黄河西岸,很多乡村地处大山深处,沟深壑险,峭壁林立。没有汽车,也无路可通汽车。当时,对无法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值班医生要翻山越岭到家里诊断治疗。路生梅靠着双腿翻山越岭,为救治病人竭尽全力。一次,一名婴儿因百日咳反复窒息,危急时刻,路生梅口对口为她吸痰,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患儿。

路生梅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学习。由于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希望她能留下,但路生梅最终还是选择回到佳县。她将从外地学习的先进管理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各科室会诊等制度在科里开展后又被全院推广。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但她依旧不改初心,继续为当地百姓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在敬老院,路生梅家的窑洞更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固定义诊点。

路生梅用54年岁月践行了在入党申请书中许下的诺言: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路生梅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深入人民群众,了解群众更迫切的需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儿科建设、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继续贡献力量”。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2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81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女,汉族,1944年1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

路生梅坚守“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诺言,秉持医者仁心理念,扎根贫困艰苦革命老区,运用精湛儿科专业医术,守护孩子健康,服务一方百姓,被誉为一诺千金、德耀杏林的“信义医生”。

1968年12月,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贫瘠荒凉的陕北高原。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她把青春奉献给这片黄土地,只为兑现誓言:改变落后医疗条件,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来到佳县以后,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水平。工作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可一进门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刀来铰脐带。路生梅立刻制止、抢过剪刀,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这次出诊,更加坚定她扎根当地、服务百姓的信念。

一句承诺,践行半生。多年来,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机会,在革命老区的县级医院扎下根来,一干就是50多年。她致力于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创办佳县第一个正规儿科,创建爱婴医院,推进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为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佳县的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生儿死亡率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降至0.6‰。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1999年退休后,路生梅信守承诺,继续留在佳县,每周定期到医院义诊,平时在家里为群众看病。她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更没有退休年龄。退休22年,路生梅义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

热心公益,传递爱心。在义诊看病之外,路生梅还积极投身公益,拿出自己获得的10万元各类奖金用于公益活动。2020年春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76岁的路生梅向党组织交纳1万元特殊党费,并向所在党支部递交驰援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路生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窑洞医生”路生梅事迹介绍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46位用户喜欢。

7月17日,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火炬传递佳县站起跑仪式现场,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第一棒火炬手路生梅接过火炬,缓缓走下台阶,跑向交接点。

路生梅是佳县人民医院的一名退休儿科医生,曾获得“三秦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来到佳县当了一名儿科医生。从繁华热闹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儿科到全科,从风华正茂到满头银发,五十载匆匆而过,路生梅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黄土地,奉献给了佳县人民。

来到佳县后,路生梅住在佳县县医院破旧的窑洞里。“这里的冬天很冷,被子又很薄,每天晚上我都要被冻醒好多次。”路生梅说,比起艰苦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让人揪心的是极其落后的医疗条件。

工作不久,路生梅就迎来一次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她刚一进门,就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破旧的剪刀剪断脐带,她连忙上前制止,用自带的消毒器械给这位产妇处理。还有一次,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上,她接到一个出诊任务,由于患者病情较重,她急忙赶去。“佳县的坡很陡,一路上摔了很多跤。”路生梅说。经过全力救治,患者终于渐渐好转。临走的时候,患者家属送给她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棉布鞋,这让路生梅深受感动,至今都没舍得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路生梅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并正式决定留在佳县。也就在这时,路生梅将“为党服务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铮铮誓言写入了入党申请书。

一年年春去秋来,一年年风雨无阻。其间,路生梅多次放弃返京的机会,扎根佳县,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第一个正规儿科,在佳县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和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路生梅正式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但她退休不褪色,依然选择留在佳县,不计报酬为群众义诊。她每周固定时间坐诊,平时在家里也接待患者,每天上门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已经76岁高龄的路生梅主动请战驰援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她写下一份《请战书》,感动了无数人,更激励了一大批年轻医生主动请缨去一线抗击疫情。

“我能成为省十七运火炬传递佳县站的火炬手,感到无上光荣和责任重大。传递火炬的路是向上、向善的路。”路生梅说,“我想人生如火花,很短暂,生命留给我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在余下的时间里,把自己这个火花的所有能量、所有的光献给社会,献给佳县人民。”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1968年12月5日,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带着装满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书籍的大箱子,独自一人踏上西行的路。目的地是榆林佳县。

路生梅此前从没出过远门。榆林是哪里?佳县又在哪儿?她只记得,毕业前宣布分配去向时,念她名字和单位的工作人员特意补充了一句:“佳县挨着黄河,可以吃大鲤鱼。”

3天后,当换乘的卡车逐渐驶入榆林,看到萧瑟的黄土高原上铺满皑皑白雪,路生梅心中的憧憬和一路的兴奋渐渐消失。生于1944年1月的路生梅不怕寒冷,出生时屋檐下的梅花还在枝头上绽放。她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并热情满怀地想在艰苦的环境中盛放。但初到佳县,她只觉得“那个冬天格外冷”。

1975年以前,佳县只有三条街,佳县人民医院就在其中一条街边的小巷里。通往医院的小路边都是荒地,还散落着不少坟头。医院设在一孔墙皮部分脱落的窑洞里。路生梅形容,那就是“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规模”。

原佳县人民医院院长楚留安回忆:“上世纪60年代末,佳县人民医院几乎没有医疗条件可言,全医院只有4个医生、2个护士。”当时的路生梅不但是佳县,而且是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40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

“最美巾帼奋斗者”路生梅事迹材料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19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49位用户喜欢。

路生梅生在北京,家境优渥,是品学兼优的“乖乖女”。1968年,24岁的路生梅从北京大学第二医学院(现在的首都医科大学)毕业,一心为革命老区做贡献的她怀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血,来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

那时,佳县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石头路狭长窄小,土路坑坑洼洼,空旷的荒野中还零星散落着几座坟头。人们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过着“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的日子。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让身在异乡的路生梅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次。

有一次,路生梅走了一个小时夜路,来到一名病患家中。屋子里光线昏暗,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半边土炕没有席子。经过询问,路生梅得知那是一个刚刚生下孩子的产妇,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刀给孩子断脐。“慢着!”路生梅冲过去抢下剪刀,一边向他们解释,一边快速拿出消毒器械,有条不紊地给孩子断脐、包裹。事后,路生梅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落后的医疗条件,普及科普卫生知识。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当时她穿的是北京带去的塑料底棉鞋,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那次的诊治对象是一名孩子,他患了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经过叩诊、人工呼吸、纠正心衰等一系列步骤,路生梅终于稳住了孩子的病情。不料,村民跑来找路生梅,说还有其他小孩需要医治。一打听,路生梅得知,就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竟有十几个病儿!事不宜迟,路生梅要帮助这些孩子们与死神抗争。在简陋的环境中,她一连抢救了三个小孩。她想,不切断传染源,病情还会蔓延。于是在村主任的帮助下,她把十几个病儿集中在一起,不到一周就治愈了所有的孩子,控制了疫情。

在医学院,路生梅学的是小儿科。但当时佳县缺医少药,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必须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的知识,住院医生是24小时值班制,连续一周才能换班。一个星期日的晚上,路生梅已累至极点,心想这周的班总算快值完了,明天可以好好睡一觉。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一个肠穿孔的病人住院了,紧急的救治手术是在汽灯下进行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得救了,路生梅却昏倒了,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直到星期二中午才醒过来。在她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路生梅记不清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实在太多了。

1981年和1983年,路生梅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和西安儿童医院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两家医院都表示希望把她留下,老同学也劝她到香港大医院工作。虽然北京是她心心念念的家乡,那里有她的亲人、同学,去西安、香港工作她也会有更好的发展,但路生梅的心已扎根在了佳县,她深知“佳县这块土地就是需要她的地方,佳县人民需要她,佳县患者需要她”,她一心只想把学到的医学理论技术带回去,因此婉言谢绝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意。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和她同龄的大夫退休后大部分都被西安、榆林等医院返聘,但她放弃了年薪20万的聘书,继续留在了佳县。她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用良心、爱心、医术治病救人,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代儿童。每天都有人来找她看病、检查病情,路生梅从来都是认真诊治,没有收过一分钱。

这些年,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现金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正是路生梅的坚定付出和精湛医技,使她得到了佳县人民的认可,走进了佳县人民的心中。一提起路大夫,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好多人都说:“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过路大夫看过病。”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4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53位用户喜欢。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向母校郑重承诺:“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年12月5日,坐上西行的列车,辗转到达佳县后,路生梅才真正认识到陕北农村的贫穷。

佳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糠菜半年粮、喝水靠驴拉”就是当时佳县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路生梅说:“佳县的医疗条件也特别落后,整个佳县人民医院就是两排墙皮脱落的旧窑洞,只有4名医生,2名护士,而自己则是当地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由于医生极度短缺,当时佳县人民医院不分科室,为了尽快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等各科知识,路生梅每天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写下了几十本笔记,很快成为医院的多面手。

“这个地方不大,你架子再大、表现再高傲,人家不会买你的账。”路生梅说,但是你治好一个病人,解决他的问题,便会一传十、十传百,群众才会认可你、信任你。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清晨,路生梅穿着从北京带来的塑料底棉鞋,到离县城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覆盖着厚雪,每走几步就会滑倒摔跤,两个多小时里,她摔了40多跤。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她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当一身泥泞的她出现在病人家里时,全家人像看到救星一样号啕大哭起来。看到患者的病情很重,路生梅就住了下来,直到病人完全好转,她才离开。

“不能守着医院等病人,而要走进农户找病人。”路生梅常常和医护人员叮嘱。1983年,路生梅着手创办了佳县人民医院小儿科,并成为首任儿科主任。“医生对病人必须一视同仁,让病人花小钱、治大病。”儿科创立之初,路生梅便给科里定了规矩,对贫困老百姓要以善心扶贫、以仁术救命。

在佳县工作期间,路生梅曾多次被选派到北京和西安进修,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等都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都被她谢绝了。“我在1969年的入党申请书中做过承诺,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路生梅说。

不变的承诺,一生的坚守。在路生梅的带领下,佳县人民医院的儿科水平,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名列前茅,“佳县儿科”的名气更是让许多外地甚至黄河对岸的病人慕名前来。

1999年,路生梅从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休,本可以休息的她却继续坚持为当地百姓义诊,义诊的地点,有时在医院,有时就在路生梅家里。有人粗略估算,仅退休后的20年里,路生梅义诊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0万人次。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28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54位用户喜欢。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建党100周年之时,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感到无上光荣;

20世纪60年代,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背起行囊,从首都来到贫瘠的陕北高原。

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北京姑娘到年逾古稀的陕北老太,路生梅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老区;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几代人的生命健康。

比起“来”,“留”更需要勇气

“我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就给我起名叫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毛泽东和外国元首捧过花。”路生梅回想起自己的北京时光说道。

1968年12月,正值寒冬,24岁的路生梅踏上西行列车,辗转敞篷卡车,历经多日颠簸,第一次离家离京,到达陕北佳县,成为榆林地区唯一一个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

当时佳县城区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特别落后,两排墙皮有点脱落的旧窑洞就是县医院,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喝的水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几个大夫挤在一间集体窑洞宿舍里,因为不会生火,路生梅常常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远离家乡和亲人,她偷偷哭了不知多少次。

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一次,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急匆匆赶到现场,看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剪脐带时,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会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生命。

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让路生梅有了留下来的想法。“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路生梅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的这一句誓言。

为党工作和治病救人没有退休一说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药,她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佳县人发自内心地感谢她。”……在佳县采访,一提起路生梅,群众无不表达爱戴和感激之情。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她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数不胜数。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因为穿着双塑料底棉鞋,她摔了40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心想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笑了起来。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路生梅并非没有机会。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婉言谢绝了,她说:“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后,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再次谢绝。至今仍坚持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义诊。退休后的20多年里,为患者义诊超过5万人次。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路生梅说。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17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毕业后来到佳县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认真履行医生的职责使命,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就是我的成就。”路生梅说,扎根陕北,此生无悔。

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24岁的她离开家乡,来到了陕北佳县。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初到佳县,就感觉到这里与北京的“天壤之别”。

“当时的佳县十分贫瘠,我们喝的黄河水,睡的是土炕,虱虫叮咬更是常有的事。”路生梅说,这样的生活对刚毕业的她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但她努力适应,全身心投入工作。

“那个年代,佳县地瘠民贫,靠天吃饭的乡亲们小病扛,大病也扛,医疗常识十分匮乏,很多山里的患者走不出来。”路生梅说,她和同事们经常抽时间进村入户,主动上门送医送药。

路生梅告诉记者,一次,她走了一个小时夜路到患者家中看病。那户人家光线昏暗,一个产妇坐在一个土袋子上,孩子刚出生。旁边的人正准备用黑乎乎的家用剪子给孩子断脐。路生梅立刻制止,并用消毒器械和敷料认真地给孩子断脐包裹。

这次难忘的出诊经历让路生梅印象深刻。她说,这里的群众医疗知识太缺乏了,医疗条件太落后了,这里就是最需要她的地方。她一定要改变这里的医疗条件,普及卫生知识。

“我要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这是路生梅当年许下的承诺。

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上的挑战也不小。当时佳县医务人员少,医院不分科,每个医生都要会诊治内、外、儿各科疾病。儿科系毕业的路生梅便在工作之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各科诊疗知识,逐渐成为一名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知识的全科医生。

在佳县工作多年,路生梅多次放弃调离佳县的机会。“我是一名医生,这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必须留下来。”路生梅说,自己就是一只拴着线的风筝,无论走到哪儿,只要病人一拉线,她就会回到他们身边。

为了更专业、更有效地救治更多的患儿,路生梅立志要为佳县医院创办独立的儿科。为此她“东奔西跑”,并不断宣传和强调建立独立儿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终于在1983年将儿科独立分离出来。为提高医疗和护理技术,她让科里所有护士分批到西安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小静脉穿刺技术,资金不足时,她就四处筹资还自掏腰包。此外,路生梅经常和她的同事们到基层培训乡村医生,推广计划免疫,普及医疗常识。

1999年,退休后的路生梅放弃回到大城市的机会,拒绝了大医院的高薪聘请,选择了继续留在佳县。除了在医院和家里义诊外,她还热心于志愿者活动。

窑洞里,一张炕、几件简单的家具……这里既是路生梅的住所,也是她的诊所。只要一有病人来,她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

“在佳县,路大夫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家里小孩生病都愿意让路大夫看,甚至佳县周边人也会慕名而来。”患儿家长赵玲玲说,路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很为患者着想,多年来坚持不花钱能治病、少花钱治大病的原则,也从不乱用抗生素和滋补药品。

多年来,“路奶奶”早已有了一套“对付”哭闹患儿的经验:她会在自己的左右手大拇指上画小人逗孩子开心,在与患儿的互动中观察孩子的状态。她的手机很少关机,遇到未接电话,她会一一打过去,生怕是病人家属打的,耽误孩子的诊治。

“路姐”“路姨”“路奶奶”“路大夫”……走在佳县街头,随时都会有老乡与路生梅热情地打招呼,当地很多家庭中的几代人都在路生梅这里看过病,路大夫也成了他们的“老熟人”和“家人”。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有信念、有理想。为了信念和理想,不怕受挫折,坚持不懈,永远奋斗,哪怕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路生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今年78岁了,生命留给我还有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但是我会兑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的承诺。”路生梅说,作为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没有退休年龄,只要还能干得动,病人需要,她就会一直干下去。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09位用户喜欢。

1999年,路生梅退休,有不少外地医院希望能聘请她做专家,甚至有榆林的医院发出年薪20万元的邀请,但她依旧没动心,而是继续留在佳县服务。路生梅还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社会、关爱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佳县,路生梅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几乎无人不知。每天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络绎不绝,路生梅有时忙得饭都顾不上吃。随时随地电话咨询的患儿家长更是不计其数。

“我们对路大夫的信赖是打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一家四代人都找路生梅看过病的佳县居民乔燕告诉记者,从全科医生到儿科医生,几乎一半佳县人都曾是她的患者。

2018年,路生梅回到首都医科大学参加毕业50周年同学聚会,她对老师和同学说:“我不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为了理想,我坚持到了最后。”

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2019年起,路生梅每周一、三、五上午在佳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患儿义诊。

75岁的路生梅说:“我要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人物事迹(16篇范文)

“毕业后来到佳县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认真履行医生的职责使命,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就是我的成就。”路生梅说,扎根陕北,此生无悔。1968年,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24岁的她离开家乡,来到了陕北佳县。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初到佳县,就感觉到这里与北京的“天壤之别”。“当时的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路生梅信息

  • 路生梅先进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路生梅先进事迹简介(16篇范文)76人关注

    一大早,78岁的路生梅就在佳县人民医院的诊室中忙碌起来,耐心地问诊,认真开处方,安抚哭闹的患儿,叮嘱家长各种注意事项……尽管已年近八旬,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路生梅每周的 ...[更多]

  •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路生梅一生的事迹简介(16篇范文)50人关注

    “毕业后来到佳县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我认真履行医生的职责使命,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回报’,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更多]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16篇范文)
  • 路生梅个人事迹材料(16篇范文)35人关注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 ...[更多]

  • 路生梅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
  • 路生梅的主要事迹简介(16篇范文)19人关注

    1968年12月5日,24岁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带着装满棉裤、棉袄、棉手套、棉鞋和书籍的大箱子,独自一人踏上西行的路。目的地是榆林佳县。路生梅此前从没出过远门。榆林是 ...[更多]

  •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16篇范文)
  • “最美医生”路生梅事迹(16篇范文)17人关注

    路生梅是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她从北京来到陕北老区,扎根黄土高原54年,不仅为曾经缺医少药的患者解除病痛,还致力于提升当地医疗水平,退休后依然坚持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