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攀登者2024电影观后感 | 2113字 | 25段 | 8分钟 | 12分钟 | 17分钟 | 286人 |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 | 4521字 | 41段 | 16分钟 | 25分钟 | 35分钟 | 167人 |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 1559字 | 31段 | 6分钟 | 9分钟 | 12分钟 | 208人 |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 5348字 | 40段 | 18分钟 | 29分钟 | 42分钟 | 145人 |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 | 3777字 | 39段 | 13分钟 | 21分钟 | 30分钟 | 123人 |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 | 4382字 | 42段 | 15分钟 | 24分钟 | 34分钟 | 217人 |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 | 5680字 | 47段 | 19分钟 | 31分钟 | 44分钟 | 137人 |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 728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17人 |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 2877字 | 29段 | 10分钟 | 16分钟 | 23分钟 | 236人 |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 1001字 | 24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179人 |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 4085字 | 43段 | 14分钟 | 23分钟 | 32分钟 | 136人 |
攀登者电影励志观后感 | 501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47人 |
攀登者2024电影观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113个字,有2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8分钟,朗读时长12分钟,慢速需要17分钟,有286位用户喜欢。
有些历史没人讲,我们就会遗忘;
可是有些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
珠穆朗玛峰,884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然而珠穆朗玛峰背后的故事,则没有多少人知道。国庆档电影《攀登者》改编自真实历史,讲述的就是我国登山队和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西坡和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仅有南坡在尼泊尔境内。1720xx年清政府派出三名人员,专程进入西藏测绘地图,在1720xx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虽然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在320xx年前,但因其环境极其恶劣,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暴风雪、雪崩等时常发生,这让人类对其望而生畏。直到1920xx年,人类才首次对珠峰进行攀登(有明确记载的)。这是一支英国登山队,从中国境内西藏北坡出发,但他们没有越过北坳,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
1920xx年,英国第二支登山队再次从西藏北坡出发,他们越过了北坳,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宣告失败。这之后又有十几次的攀登,但均告失败。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爱德蒙·希拉里在尼泊尔境内从南坡出发,首次成功登顶珠峰。然而南坡攀登珠峰的难度比北坡小。
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1960年,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三年灾荒),而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国家为什么要在最困难的时期去登顶珠峰呢?要知道登顶珠峰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甚至要面临着牺牲。
这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与尼泊尔进行边界谈判,商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而尼泊尔却嘲讽: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它是你们的?要知道尼泊尔在1953年已成功登顶珠峰。
面对尼泊尔的挑衅,我们只能被迫启动登顶珠峰计划。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曾向苏联求助。1957年中苏提出了1958年侦查,1959年试登,1960年登顶的计划。但后来在筹备过程中,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支援。没了支援,但我国仍然决定,自己来登顶。
在1958年,印度也开始不断干涉我国内政。1960年,我国人员在国外购买登山装备时,得知印度也在暗中筹备登山计划。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势必会以此在边界问题上宣传造势。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当时的高层领导就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先于印度登顶。
悲壮的成功
迫于形势,一支登山队很快组成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一共214人。然而每一次的攀登,都伴随着受伤和牺牲。在6400米营地,兰州大学学生发生严重高原反应,抢救无效去世;在7300米来自北京大学气象专业的学生因缺氧牺牲;在第三次行军后,登山队有超过40名队员严重冻伤,有的冻掉了半截手指,严重的失去整条胳膊。等到最后要冲击顶峰的时候,只剩下四人可以承担任务。
最终便由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四人组成突击队(在《攀登者》电影中原型人物名称作了改变),向珠峰顶峰发起挑战。经过艰难的攀登,他们到达著名的“第二台阶”,这是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关卡,但这是一段几乎90度垂直的岩壁,而当时的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需要带梯子。
面对这绝壁,他们只好采用“搭人梯”的方法,而这样的话,就需要脱掉带冰爪的登山靴才能踩在队友肩上。屈银华没有犹豫,脱下鞋子只穿着毛袜踩着人梯向上爬,后来为了更稳的攀登,他连袜子也脱掉了,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他的脚很快被冻伤,失去知觉(在下山之后,脚趾和脚底做了切除)。
而刘连满作为人梯最下面的人,在将队友屈银华拖上去后,因体力耗费过度,无法继续前行。其他三人把剩下的唯一的氧气瓶留给了他,然后继续冲顶。就这样,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没有食物、没有氧气、及其寒冷的严酷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三人成功登顶珠峰。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再一次的悲壮
电影《攀登者》开头就是讲的1960年的这一次攀登。但这一次攀登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摄像机在攀登过程中不慎遗失),国际上并不承认我们登顶。甚至我们自己的学生也会质疑:我们当年究竟登没登顶?
于是20xx年后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重新组建,再一次挑战登顶珠峰。这一次,他们不但要留下影像资料来证明自己,更要对珠峰重新进行测量。在这之前,珠峰的测量都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完成,也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国测量员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峰。
这一次我们要自己测量珠峰的高度,并告诉世界,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叫做珠穆朗玛峰。电影《攀登者》着重讲的就是这次攀登。这次的攀登过程更加惊心动魄,充满波折,但也更充满人性。场面无法言语描述,希望大家能去电影院亲身感受一下。
当年攀登珠峰时的困难除了亲历者,没有人能感受,我们这代人更是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如果这部电影,能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那段历史,那些牺牲。能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有那么一群人,曾为国家尊严勇登高峰,这部电影就有意义。
最后说回电影本身,《攀登者》由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人主演。从演技来说没得挑剔,都是实力派;从整体故事来说,剧情饱满,也足够吸引人;人物之间的情感戏也很有看头,尤其吴京和张译的对手戏。要说缺点,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表达上有些用力,情节上也有点夸张。但总体来说,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攀登者》观后感悟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21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6分钟,朗读时长25分钟,慢速需要35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作文(1)
电影《攀登者》改编自上个世纪珠峰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之巅的真实故事,下头是学习力为您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期望经过观看《攀登者》能够让大家记住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能够让大家铭记这一段历史。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使我心境激荡,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此刻的完美生活。经过观看《攀登者》,在中国第一代登山队员精神火炬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应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可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心之所在,有梦想就有征程。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当攀登者们伫立于世界之巅的时候,有力地诠释了“奋斗”的内涵。《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的品格,也应像天的刚毅奋进一般,奋发图强,自我更新、坚持奋斗,永不止步。
经过《攀登者》我们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每个阶段都要克服不一样的困难,可是有青春的地方,就会有迷茫,这正是成长与强大的过程,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意志、努力奋斗,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精神在,期望就在,青春应当展现出奋斗的姿态。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作文(2)
9月30日下午,我们徐汇中学全校师生来到徐家汇美罗城电影院观看影片《攀登者》。影片情节生动,画面震撼,我深深地被影片主人公直面挑战、不怕艰险、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的大无畏攀登精神所感动,观影过程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每一名中国人都要用攀登精神来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1960、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挑战极寒气候、极险山峰等一个个看似不可克服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壮举,实现了人类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首次测量珠峰高度的真实故事。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向珠峰挑战,完成了首次北坡登顶这一项世界奇迹;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挑战世界,并首次完成了史无前例精确测量珠峰海拔高度的壮举。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境,它的主权归属问题双方存在争议。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划在珠峰顶峰,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在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无关,“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登上过珠峰,何谈珠峰是你们的领土“。这不仅仅是一次攀登,更是对国家主权捍卫的使命、对祖国热爱的态度。在我国物质贫困的历史年代,攀登精神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已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深处、已成为激励每一名中国人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团结奋斗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在这个奋斗的新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挡我们中国人民奋斗攀登的步伐。《攀登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给予了我们深爱祖国的爱国情怀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攀登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取得了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一个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殷殷期望,青年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青年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我们应热爱祖国、珍惜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为国为家担起我们青年人的责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攀登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把爱国情怀落实在每天认真刻苦的学习中,传承攀登精神,战胜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追求属于我们的美好生活,书写新时代中学生奋斗攀登的新篇章。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作文(3)
“也许你穷尽一生都不会攀登到珠峰山顶,但你心里一定要有一座山。那座山不一定要珠峰那么高,但会让你永远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题记(摘自电影《攀登者》)
《攀登者》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一部电影。1960年,3名中国登山者首次从最艰难、最危险的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然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个“首次”攀登的记录没有被国际社会认可。20__年后,1975年,9名中国登山者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以中国人的行动成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做到了西方人认定做不到的事情!
电影《攀登者》中有一段描写1960年中国登山者在北坡8000米以上的某个路段,靠搭人梯登上悬崖的过程。因为搭人梯不能穿布满钉子的登山靴,所有攀登者就只能光脚踩在同伴的肩背。最终导致攀登者因冻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半个脚掌。这是一个真实的细节,这位攀登者名叫屈银华。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他无论身处何处都得拄着根拐杖,经常站不稳。这样一位为了攀登梦而毫不退缩,鼎力前行的追梦人,可想也是激励了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一位攀登队队长说的话:“攀登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来说,是地狱,但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天堂”。它同时也在证明梵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过路的人只看到烟。”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追梦的途中,你得接受他人的偏见,甚至是冷嘲热讽。
影片中,攀登队在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的时候,也遭受了许许多多灾难性的困难:暴风雪,雪崩,冰裂……每一个都足以致命,前前后后将近牺牲或严重受伤十余人,攀登队前队长甚至为了保存完整的录像证明,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摄像机的存在,尽管如此,中国登山队仍然继续完成祖国任务,在物资短缺,窗口期为时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不断地创造奇迹,不但成功登顶,还准确测量出了珠峰高度,也是中国高度!这告诉我们:远大的目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算命运不公!
很多人都一直有个疑惑,登山对于那时的中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说,跟祖国的声誉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声誉都背负在中国登山队身上了,为什么呢?珠峰不仅仅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系到领土归属、国家的国际形象,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攀登精神的体现。据我所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发生了一次争夺战,对象是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直不承认珠峰是两国的国界,找了很多的借口,其中一条就是既然珠峰北侧是中国的领土,那你中国人怎么不登上去留下证据,而尼泊尔人已经冲刺了南坡登上了珠峰,因此登上珠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任务,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登山运动,而是为了宣示国家的主权,保卫领土重要事件。为了能够登上珠峰,中国组建了自己的登山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终于把国旗插在了地球的最高点,这一幕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加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威严!这向我们传递的,是要捍卫祖国,捍卫领土的斗志与信念,为了这片领土,我们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攀登者》恰逢祖国成立__周年庆典,它不仅回顾了祖国这__年来走过的一些心路历程,更是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在一步一步向中国在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作文(4)
国庆假期前的最终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之后才明白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仅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__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__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可是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终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我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我的决定而死的。可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供给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__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最终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__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攀登者电影的观后感作文(5)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梦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此刻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到达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20__年我们的目标必须能够实现。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559个字,有3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9分钟,慢速需要12分钟,有208位用户喜欢。
八亿票房、时光仅6.9分。
毫无疑问,吴京的《攀登者》垫底国庆档三大元。
被网友笑称《雪域战狼之珠峰绝恋》,《攀登者》爱情戏份成诟病。
作为一部有着现实故事为背景基础的电影,主创们愣是把它拍成了一部魔幻现实爱情题材电影。
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丢失性命。
可你能想象,在海拔8000+的低温缺氧上,吴京不仅能飞檐走壁,甚至还跟章子怡谈情说爱,上演了一出悲情的“珠峰绝恋”。
单论角色之间的情感建立,吴京和章子怡之间就缺少那种来电的感觉。
两个人本身年龄也不小了,出演二三十岁年轻人就难以有那种青葱懵懂的感觉,在人物的代入感上就先差了一截。而要表现相互深爱着却碍于国家大业难以表白的那种铭心,就更加困难了。
更可怕的是,吴京和章子怡之间的对手爱情戏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章子怡把“徐缨”这个角色那种渴望爱情、勇往直前的内心表现得很到位,但给人一种陷入爱情瞬间无脑的痴女形象。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在爱情上就很直男,甚至对于女方表现出的情绪,处理起来就十分生硬。
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里,还未表白、还未确认关系就突然抱起对方来一句非常亲昵的“我的小胖妞”,别说被抱起的章子怡懵圈,连观众都看得是一脸懵。
且不说风暴里扒楼梯、飞越冰裂缝、背顶巨石这些充满“战狼式”风格的动作戏是否合理,先后两次独立离队救女友的戏码不仅不专业、不合理,还要刻意营造出了一种霸道总裁式的追爱。
另外井柏然饰演的“李国梁”和“黑牡丹”这对就更尬了,完全是硬塞进去的。
讲真的,我完全没发现《攀登者》这几段爱情对“登山”这件事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两次攀登珠峰都是国家层面的任务,无论爱与不爱都是要去攀登、要去做的。更何况从登珠峰的几个男主角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内心渴望登顶珠峰比渴望爱情要来得更加强烈。
既然如此,你就让他们好好用力攀登珠峰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一般加一大堆又尬又无聊的爱情戏?
以登山作为故事的主要内容,目前国内电影鲜有涉及这一题材。《攀登者》作为一部开拓新题材的先锋片,其实是很容易拍出好票房、好口碑,甚至成为一部类似于《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
想要拍出好故事其实并不难,因为事件的本身就足够震撼人、感动人。
全世界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
但很少人会知道,这个数据是在1975年由中国登山队测定的,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数据。
更鲜为人知的是,为了获得这个数据背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代价,而《攀登者》原著真实再现了中国登山队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的传奇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峰,由于登顶过程中遭遇到了雪崩导致摄像器材丢失,无法在记录国际惯例要求的登顶后画面,国际登山界并未承认这一次登顶事实。
第一次登珠峰行动,有一百多人负伤,十多人留下终身的残疾,更有数人不幸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可领土界定依旧纷争、登顶事实未获承认,这种巨大的落差带给人无比的失落和悲伤。
在1975年,国家再次组织了一支434人的登山队,准备第二次攀登珠峰。这一次,时任攀登珠峰顶峰的突击队长邬宗岳长眠在雪中了。
想要从北坡爬上珠峰,就必须度过北坳、大风口和第二台阶三大关,当然这些在电影里也进行了介绍和还原。再加上珠峰上常年低温、缺氧、风力变化巨大、气象变化莫测,以及高原反应等等极端恶劣条件。人类想要攀登珠峰,本身就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因此,克服自然极端环境、战胜自我极限的故事绝对是充满看点和泪点了。
同为攀登珠峰题材,《绝命海拔》在完整展现了珠峰的自然奇观和攀登过程的艰难后,所产生的效果就足以震撼和感动观众。
反观《攀登者》,只知道一味在爱情戏份上折腾、瞎胡闹,却从未认真展现过攀登的难度以及对人造成的影响,还有人是如何战胜困境的。这样的电影怎么会有看点呢?
作为国庆三大主力之一的《攀登者》,并不是输给隔壁家的《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而是输给爱情。
关于攀登者电影观后感600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48个字,有4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8分钟,朗读时长29分钟,慢速需要42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使我心情激荡,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观看《攀登者》,在中国第一代登山队员精神火炬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面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但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心之所在,有梦想就有征程。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当攀登者们伫立于世界之巅的时候,有力地诠释了“奋斗”的。《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的品格,也应像天的刚毅奋进一般,奋发图强,自我更新、坚持奋斗,永不止步。
通过《攀登者》我们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每个阶段都要克服不同的困难,但是有青春的地方,就会有迷茫,这正是成长与强大的过程,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意志、努力奋斗,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精神在,希望就在,青春应当展现出奋斗的姿态。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2)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3)
《攀登者》惊险的场面让人难忘,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一辈登山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这种“登山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将“登山精神”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巅莫辞劳。”___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此刻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愈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登山精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广大青年必须要坚定梦想信念,异常是青年扶贫干部,唯有坚定梦想信念,才能更好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梦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梦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学习“登山精神”,就是在给我辈青年强健肌体、强化意志。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青年一代应当牢固树立的远大梦想。青年一代能够用“登山精神”加油打气,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当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实现全面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则是所有战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的奋斗目标。
“登山精神”一向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铭刻在华夏儿女的骨骼上。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回首往昔,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一向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如今,脱贫攻坚的最终时刻,有机遇也有挑战,还要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一齐拼搏、一齐奋斗。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离到____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时间越来越近,任务越来越急迫。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懈怠。脱贫攻坚目前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攻克的小山头,但越应对困难越要敢于亮剑。作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要用“登山精神”来激励自我,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承担职责,敢于坚决斗争,必须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4)
电影《攀登者》选择在国庆期间上映,它的最大主题必须与“爱国主义”相关。我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但这个电影我是真的喜欢,别人的批评就让他去吧。在讨论之前,首先,我必须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我自然爱国,我在这个背景下长大,她支持我学习成长,不管在哪也得明白感恩与回报。
出国留学几年,恍惚于里外不是“家”。模糊的归属感让一个萝卜一向在找一个适宜的坑,这是一个此刻进行时。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每件事的思想、行为背后。最无法控制的是,潜移默化中“我”的一些部分被改变了,比如:父母无法理解我早上吃碗热干面,还必须来杯咖啡。这还只是“形”上的。如果不是换国家,只是换个国内城市,人们是不会上升到展开一段耐人寻味地微妙对话时,夹杂不知是试探还是鄙夷还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语气,谈论关于国内与国外的问题。
步履艰难,稍有言语不慎,稍有......不敢想,不愿想......
《攀登者》主要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而不被世界承认。15年后,中国重组登山队再次挑战登顶成功,并测量公布了珠峰的最新准确高度。
导演是出生于60年代的香港人李仁港,我喜欢他的展现手法。千律的爱国主义题材,对当代主流年龄段的人们,已经有些麻木。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从小被要求学习的资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复习,概念套概念,故事套故事,你说上句,我接下句。有时我会困惑,具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影视泪点,以及观看时脖子下方带有的阻碍酸涩感,还有最终释放压抑时的畅快,靠的是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学习资料,从而引起的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共鸣。问题在,我们没有真实感受过国家艰难,经历和历史故事还是有距离的。
父母对国家的感情,父母的父母对国家的感情,与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显然不一样。亲眼见到国家渐渐走向强大,他们切身作为一员感动,心中经历与如今交织,内部情感复杂,牛奶兑咖啡,丝丝缕缕渐进构成纠缠。这样所产生的情绪,我们无法体会。在课堂上讲着课的方五洲,应对学生略带冒犯的提问,他会怎样想?看到自我与队友用生命攀登,千辛万苦站到高峰带回的化石,被学生随意碰掉摔坏,手捧两半时,他又会怎样做?导演没有让他去辩解、指责,时间不断向后走,所有人经历过的光阴不可被复制,彼此不理解也是常态。
与内敛保守的方五洲不一样,曲松林具有冒险精神,他恨被方所救,已经付出如此代价,却让中国和队员一齐承担了15年的“不被承认”。起初,他不理解在以秒计算的生命里,作这种选择的意义。他最切实的经历是十几年来的一切,回顾过去,他更期望那一刻队长的选择是一台机器,而不是队友生命。他严格教导李国梁,灌输了多年懊悔下总结出的宗旨——保护摄影机。李确实完成了前辈交给他的任务,曲松林却后悔了。拖着尸体一瘸一拐回来的他谈及职责,不再贸然让突击队队员前进,优先研究生命安全。在经历了相似于方五洲的时间,他也懂得了方五洲当年的选择。
那里是我记忆深刻的一点,身边热乎乎的人的联系被加深,不再仅限于将所有感情归于一个大主题。比起听训大道理,人情味更令人动容。再比起这个,更想假设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循环,曲松林会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后悔。毕竟,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选择。
人的矛盾感,是我热爱的部分,纠结的过程是在研究哪个更值得,值不值得衡量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预测它们对自我利益的未来影响。在不得已做选择的情景下,摇摆停留地一点点时间,很动人。
电影时长有限,导演想表达的资料却很丰富,加上出场演员也很多,导致有些主角行为过渡没有很自然,虽然有一点点尴尬,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影片中有一点很奇妙——情节推动靠的是感情线,感情能够有其他研究,只可是导演恰好选择了感情。选择讲述感情线是一个较为妥当的商业选择,容易引起更多人共鸣、平衡了女演员和男演员、女性观众和男性观众、代表自然的磅礴大气音乐下穿插着代表感情细腻忧郁的旋律与之比较,更加能渲染出大众眼泪。更奇妙的一点是,在爱国题材下,感情线却能够与之齐平。对祖国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仔细刻画了个人追求,这难道不是真正贴合当代人的爱国方式吗?
回忆起徐缨和方五洲的感情之路,最清晰的却仅有令人感动的开头和结尾,还有略显俗套的相见挡雪石,我极其喜爱赋予他们两的独一无二的音乐,抑郁、安静、犹疑又具有杯具感,在他们的幸福时刻,讲述着废弃工厂的故事,背景响起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同种性格的三连音,天空微黄,白天胜似夜晚。徐缨默念回忆录,方五洲徒手攀登废弃工厂,脚步踏上与钢铁碰撞,他青春少年的呼吸声,徐缨字句停顿的短暂与音乐不确定地摇摆感巧妙搭配,有无法形容的情感和谐,多一分少一秒都不行,好像一切都能够继续下去。
之后,徐缨说: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对于我,它仍然能够包含在默念回忆录的时刻。他们的感情中,这条线没有进也没有退,一向在其之上。方五洲补全了站在废弃工厂顶端被打断的那句话。稍微遗憾的是,本以为再次登顶应当是全剧的最高点,但对情感波动影响不大。反而是方五洲回忆着图书馆中的徐缨,从怀中掏出以往交予过的化石,镜头从方的手转移到徐接过化石的手,一个冰冷,一个温暖,徐缨将化石靠近胸口,方五洲捧向心上方低头亲吻后放入雪地中,镜头转至图书馆,便是他们交握的双手,右边窗口洒向徐缨的阳光和左边被风雪吹动方五洲的头发,最完美的两个时空中的他们交叠在了一齐。我期望如果这时音乐不走在终止音上最完美,终止只能使音乐完满终止,音由不稳定下落回至稳定状态,反而减少剧情的延续、回味感。
对于中国电影,《攀登者》真的已经做的足够好了,电影还涉及其他话题可谈,比如团体主义精神、牺牲、宗教问题、人与自然,甚至传承问题,包含的真的太多太多。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5)
____年10月2日公司统一组织员工到影院观看了影片《攀登者》,120分钟观影时间,片中那种国人的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从不屈服的精神的确让人无比震撼。
在1960年、1975年的那个60年代,在各项条件、设备及保障都不完善的情景下,登山队依然登顶成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敬畏。
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我有一个梦想,在梦想中,我愿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攀登者》中也有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到今日的我们也是,为公司的一切利益,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共同维护、相互成长,最终取得较好的胜利成果。
在观影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攀登的时候在冲刺阶段三个人的协作,为了避免打滑,避免伤到下头的同事,搭人梯时,他们脱鞋光脚在十级大风、零下20多度的环境继续攀登崖壁,手脚都冻得没有知觉,可是他们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在第一攀登成功,没有摄像机证明成功,没有在世界面前证明成功,但他们是真的成功了,在我们每一个国人的心里成功了,那一刻真的很震撼,那一刻我的泪水也涌出了眼眶,是激动,是成功喜悦之泪。
想想我们山东德汇食品有限公司这将近一年的经历,也是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过来,记得从基建的时候就踏进公司,那时的我们也是一个坚强的团队,没日没夜的进行着各项建设、设备安装、人员招聘,很多的压力、困难摆在面前,我们也是一个个努力的克服,最终也是圆满完成任务,顺利投产开工。
这也就像我们观看的《攀登者》一样,我们同样拥有一个从不屈服、不怕困难团结一致的优秀团队。经过观影《攀登者》让我更明白做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团队协作、领导指挥、制定目标计划等项目,更需要全面的配合与协作,做事更不能一蹴而就,不管做什么不必须直接成功,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克服困难。在我们看来国家荣誉和个人命运是一样的。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攀登。有人中途放弃,有人一向在坚持。其实登山不只是登上山头,人即使不去攀登也只是一座山。真正征服的不是山,而是征服自我。仅有征服,才会产生一种生而为人,生而为赢的自信和骄傲。因为这座山是人生的信仰。
十分感激公司组织本次观影《攀登者》影片,这将更进一步让我提高对人生价值观的认知,这种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也会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或许我们还会应对更严酷的现实,可是我们会时刻准备着,随时迎接任何困难的挑战,使我们山东德汇食品有限公司更加辉煌。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77个字,有3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3分钟,朗读时长21分钟,慢速需要30分钟,有123位用户喜欢。
国庆节10月1日,我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着》,具体内容是这样:
刚开始队长方五州、松林、杰布等人组成的登山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可由于雪崩队长不幸身亡,松林也受了重伤,但方五州抓住了他,松林命保住了,但相机丢了。在后面,他们搭了一个人梯,从第2阶梯登上去,因为那雪太滑,他就光脚爬了上去,他的脚因此被冻伤,最后被切了半个脚掌。
他们在凌晨4点多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山顶,但因没有相机没有拍下360度影像,他们就只好把国旗埋在这寒风刺骨的山顶。因为没有360度影像照片,西方不承认他们登顶了,由于西方不承认,中国这次登峰就不能算成功,为了证明中国人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国家再一次组建了登山队,经过了一次次艰难的训练,他们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李国良为了保护相机,自己掉入了冰裂缝。看到这里我被他深深的打动了。
这一次冲顶,中国人在第二阶梯搭梯搭了梯子,被国外称为“中国梯”,并且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真实高度为8848.13米。
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登上珠峰吗?为什么要重新测量珠峰的高度吗?原因是在国外看中国都登不了自己的山,要划分给其他国家,但中国不甘心,建立了登山队登珠峰重新测量,是因为中国的山应该自己测量,而不是外国人口中的8400米,因此他们便重新测量了珠峰的高度。
看完攀登者我知道要先有目标才有希望,如果没有目标盲目前进是不会有希望的,并且他还证明了中国的山中国人是可以登上顶的。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2)
近几天在电视上观看了__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颇受感动。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极度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人身上继续传承下去,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3)
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完整的珠峰北坡登顶,从冰塔林、北坳到大风口…以及传说中的第二台阶和“中国梯”,身为登山片爱好者,心境久久难以平静。《攀登者》是国产电影在此类题材上的突破,论特效水平和专业程度,不输给《垂直极限》和《绝命海拔》。并且影片还让观众看到了两次登顶,从1960年的3人到1975年的9人,那种伟大的使命感和坚忍不拔精神的传承,意义超越登山运动本身。
真实的历史仅有比电影更艰苦,更加悲壮,当年克服万难的攀登珠峰,每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荣誉感,“唯有牺牲多壮志”,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这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令人泪目。影片为了戏剧性做了改编,但还是基本忠实呈现了两次登顶中的真实状况,如屈银华搭人梯冻坏脚趾,营地帐篷被风吹走,二登搭建“中国梯”,以及夏伯渝为保暖他人双腿截肢等,遗憾的是刘连满没在片中登场。
李仁港把擅长的动作戏集中在了吴京身上,危险处命悬一线,紧迫感扑面而来。虚构的两段情感戏见仁见智,与其说是想让人物更丰满,不如说是补充了气象、医疗和后勤等支援团队的形象,历史上他们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这最能体现出的“团体主义精神”,在雪山大全景的“航拍”中荡气回肠。
剧本结构上,“保护摄影机”才是整部影片自始至终的核心境感,60年的遗憾到75年来弥补,由此关联起张译与吴京、井柏然之间的对手戏,也构建起了主角的性格和命运,所有的拼搏,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看到队友们登上珠穆朗玛峰,把五星红旗插在我们自我的珠峰顶上。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4)
电影《攀登者》改编自上个世纪珠峰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了世界之巅的真实故事,下头是学习力为您整理的《攀登者》观后感,期望经过观看《攀登者》能够让大家记住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能够让大家铭记这一段历史。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使我心境激荡,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此刻的完美生活。经过观看《攀登者》,在中国第一代登山队员精神火炬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峰峰顶,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初心。队员们跋山涉水,应对的是环境险恶、地势险要,面临的是生命安危,可是队员们没有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念。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领土主权捍卫之争,“登上去,让世界看到中国人”1975年,他们背负着前辈的重担,他们肩负着祖国的使命,他们向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人内心意志的征程。低温,风雪,缺氧,这些艰难险阻挡不住中国人,因为他们有着那一颗想要登上去的心。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心之所在,有梦想就有征程。
看完《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当攀登者们伫立于世界之巅的时候,有力地诠释了“奋斗”的内涵。《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年的品格,也应像天的刚毅奋进一般,奋发图强,自我更新、坚持奋斗,永不止步。
经过《攀登者》我们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这个过程困难重重,每个阶段都要克服不一样的困难,可是有青春的地方,就会有迷茫,这正是成长与强大的过程,只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意志、努力奋斗,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精神在,期望就在,青春应当展现出奋斗的姿态。
攀登者电影高中生观后感范文(5)
不明白是不是因为近几天网上黑《攀登者》的新闻太多,导致这部片子的上座率并不怎样梦想,可是冲着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这些实力派去看一看也没什么毛病。
电影开场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了1960年新中国第一支登山队攀登珠穆朗峰的故事,过程就不细说了,一大波人从山下出发最终到达顶峰的仅仅只剩下三人,雪崩、风暴对他们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应当就是张译赤脚登人梯的画面,零下三十多度,赤脚踩在冰雪之上,这是得有多强大的信念和忍耐力。看完回来就查了一下历史资料,还故事原型里还真的就有“赤脚登人梯”这么一段,感动之余也让人无比震撼。
当然,电影也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加了很多戏剧化的元素,比如方五洲的感情线、比如李国梁的感情线。
方五洲和徐缨的感情线在我个人看来穿插得恰到好处,二人的情感也并非是俗套的儿女情长,在方五洲最终一次冲顶的时候徐缨甚至豁出性命去为他播报实时气象情景,这是感情也是革命的情谊。这样的感情让人感动之余,也充满了正能量。
而反观李国梁这个主角,他和黑牡丹的那段感情戏就显得没那么出彩。其实确切地讲,他俩的感情戏份并不多,仅有在训练基地里和雪山试训的冰裂缝里两小段,完全能够当作是影片的一种调剂,年轻人嘛,看到帅小伙、漂亮姑娘总会激起一点内心的波澜,我觉得挺真实,不刻意也不违和。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提到的关于摄影机的话题。1960年虽然有三人登顶,但没留下影像资料,这也产生了之后“不被世界承认”的说法。这让当时兼职摄影的曲松林十分内疚,一向耿耿于怀,十五年后再见方五洲仍然埋怨他扔掉了摄影机。(事后我查阅了一下历史资料,不是没有摄影机是因为天太黑,拍不出什么东西,又要赶着下山,所以就没留下影像资料。)
方五洲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曲松林无言以对,具体说的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要你杀了我去保护摄影机,你会怎样做”。的确,舍弃自我的生命去保护摄影机容易,但要你舍弃同伴的生命,你又会如何抉择呢来自灵魂的拷问,绝大多数人总是能对自我狠一点,却对旁人狠不起来。
直到李国梁牺牲,曲松林的态度最终发生了转变。
人命重要还是摄影机重要在旁人眼里摄影机就是鉴证国家的荣誉的必要条件,牺牲几个人算什么可是作为负责人,曲松林担负的不仅仅仅有国家荣誉,还有整个团队的生命安全。“安全第一”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勇于攀登的冒险精神没有错,但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其实在第一次领导责问方五洲、曲松林、贡杰三人为什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的时候就有所体现。方五洲一句“为了救曲松林”,让领导直接转了话锋,不难看出他能理解方五洲当时的心境。
整部影片的质感还不错,置景和特效都很逼真,风暴、雪崩等灾难来临时给人震撼视觉冲击的同时,主角们的表现也比较真实,尽管电影里方五洲还是有几个耍帅的镜头,可是也并没有浮夸的感觉,顶多是功夫好点,胆儿大点,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看完的电影的感受比较平静,尽管影片里有不少让人感动的点,但不像《战狼》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那样煽动情绪,这种感动是种平静的感动。
总体来讲,片子还能够,值得一看,可是期望也不要太高,肯定达不到《战狼》那种水准。但这部电影题材不错,喜欢冒险登山的人值得一看。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82个字,有4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5分钟,朗读时长24分钟,慢速需要34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是一部气势恢宏、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大片。在1960、1970物质匮乏年代里,中国登山队员实现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峰的壮举本身蕴含了大量看点,极寒气候、缺氧环境、险峻的大山、陌生的征途、瞬息万变的极端天气,构成阻挡主人公登顶的重重障碍,使得影片在呈现人与自然搏斗的视觉奇观之外也拥有饱满的情节张力。
《攀登者》真正动人之处却并非情节和画面,而是全片洋溢的一种精神,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攀登者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全片、荡气回肠,让我们走出影院仍激动不已。
所谓攀登者精神,首先是一种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众所周知,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常年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登上它需要超强的体力、耐力和高超的技巧,这是一座让人望而生畏的神山。而从常年得不到日照的大山的阴面,也就是位于我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更是难上加难,前无古人。然而,没有什么困难能吓到英雄的中国人民。1960年,在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登山队员硬是以简陋的登山装备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北坡登顶。此后,又在1975年再次登顶,并完成了首次觇标测绘,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4.43米,这一高度后来为世界采用。
看完这个电影,让我深有感触,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这个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希望影片可以让更多观众看到登山前辈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攀登者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2)
今天我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看完后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本电影讲述了1960,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悟州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樱的帮助下,带领李国良、杨光的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事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攀登英雄们,用他们滚烫的热血一步一个脚印,经历磨难,最终将我们的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之巅的那一刻。
看完了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奋斗,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攀登精神,不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整个人生,都是不断攀登的过程,就像方舟说的那样,不经历风雨,不经历磨难,又又怎能成长,听了这句话,想了想自己。就因为几次失败的原因而放弃,认为自己很笨。但在妈妈的鼓励下,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这也让我明白了”如果不经历风雨就不能成长,如果不奋斗就永远不会成功。”
通过攀登者让我明白了,人生就要克服重重困难,但有青春的地方就不会迷茫,只要不忘初心努力奋斗,青春就会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3)
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竞争也是相当激烈,有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由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领衔主演的《中国机长》,而相比于这两部电影,由吴京、章子怡、胡歌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电影《攀登者》更是让观众非常期待,毕竟,吴京在电影圈中是一块活招牌,只要有他参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一个字“爆”。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吴京是否能够将传奇延续,甚至有人觉得吴京之前的电影太过耀眼,导致观众对他的要求非常高,可能《攀登者》会成为他的扑街之作,即使票房大于40亿都不算爆的。
不得不说现在观众欣赏电影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了,或许,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吧,如果一个人参演的电影每部都超过40亿可以说没人能够做到,吴京估计也不行,现在吴京的演技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没有必要再去搏命,只要自己用心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诚意就行了。
截止到9月22日,《攀登者》的预售票房依然排在第一位,看来还是有很多影迷非常期待这部作品,就算《攀登者》的口碑没有达到观众的期望,至少票房不会太难看。
近日,有媒体采访了《攀登者》的主演吴京,现场记者曾问吴京如果《攀登者》的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怎么办?吴京似乎一点也不担心,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完整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赢了,赢了一个过程,一个新的类型,没有人做过,这种经历只有少数人有,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听完吴京的这番回答,记者和观众都不得不肃然起敬,吴京参演的电影确实在不断开拓新的类型,他曾经也表示中国电影想要发展必须开拓新的类型,不能故步自封,要多去尝试新的形式的电影,票房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导演的要求,这样的格局不红才怪呢!
其实,早在《流浪地球》上映前就有人问吴京如果票房不好怎么办,吴京这样回答:“至少我们给中国儿童种下了科幻的种子,给中国科幻电影培养了7000个人才。”吴京的回答直击了影迷们的内心,让大家明白电影不只是只有票房,还有另外一层面的意义。这也许就是吴京真正的魅力,让人忍不住去支持他的电影。
采访中吴京还表示自己还需要努力,最近还在看一些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发现自己之前在拍电影的时候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在技巧和技术方面少犯一些错误,至于观众怎么评价和定位他,这已经不重要了。其实作为演员只要在电影中能够纯粹地享受快乐,享受专注,享受专业,能够开拓一个新的类型,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吴京如今已经看淡了票房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不是能够在新的类型中享受快乐,能不能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的吴京怎么能让人不爱,相信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一起支持吴京,支持《攀登者》吧!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4)
不同的是,李国梁终没有机会对黑牡丹表达,他的爱全在那一张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缨,等到了不善表达的方五洲说“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难说,谁的遗憾更大一点,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儿”,珠峰见证无数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变,爱人在心里也会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儿。
然后就是攀登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紧张到不行,有时甚至觉得都不敢呼吸,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恰如其分,鲜明的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吴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气场和铁汉柔情,章子怡的徐缨是过硬的专业气象保障是柔中带刚,张译的曲松林有执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国梁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还有胡歌、陈龙、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罗布等所有主创,都让我跟着他们体会人物的悲喜,跟着他们或流泪或欢呼。
最后,我要说我最爱的演员井柏然。今天之前,我从没想过会为一部电影流这么多泪,也没想过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这么心痛。李国梁是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所以有着艰巨任务。完整影像资料是登顶的必需证明,承载着两代登山人的梦,井柏然的表演很准确,他对登山的热血,对黑牡丹的动心,对曲松林的坦诚,还有主动请缨的魄力,都让人物立住了,立体了。我看他反复拖轮胎、爬梯子、水中憋气,我脑中反复的是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擦破手掌的样子,记得后来宣传另一部电影时他手疼的拿不了话筒,可他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过这段,粉丝们都是在花絮出来后才知道。
井柏然现在还是不主动提受,因为他说这不值一提,演员最重要的是戏,为角色的付出都是应当的,观众看的是最后呈现好不好,而不是过程。我边看边哭边在心里说,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国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台阶的喜悦之后,来得那么突然,快得我无法接受。我的泪水再次决堤,是为这个角色,他在的年华,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能力、摄影能力,他离登顶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机和相机里的登山成果。不难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国梁尸体时那种悔恨,他哭喊的“我错了”,是对方五洲说的,更是对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还想到李国梁未说出的那些话,觉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时去做啊,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李国梁是有遗憾的,但他和无数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会消亡的。
就像主题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5)
做为一个户外徒步爱好者,《攀登者》这部以中国首次登顶珠峰为原型的电影,我是期待的。
《攀登者》做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很好了。起码让我们想起曾经真实发生的那些感动的人和事。尽管感情戏是个败笔,尽管登山不专业,尽管动作戏很夸张,它仍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情怀,让我热泪滚滚。
它拍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攀登精神,在祖国的荣誉面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捍卫祖国的荣誉,付出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
正是那种为了祖国,无畏的攀登精神让我动容,真实的攀登者的事迹被写进了学生的一篇课文,通过电影无疑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个人觉得电影中加入的感情戏属于画蛇添足的败笔,虽然演员的演技都很棒,却弱化了这种无惧生死的为祖国而攀登的精神。
所以,特意在网上查找这些资料,记录如下。
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西藏一侧的北坡攀登珠峰,这是中国第一次攀登珠峰。这里需要记住五个人:许竞、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
1960年5月24日,组长许竞因在前方开路体力消耗过大,在来到海拔8000多米的突击营地后,已无法继续攀登,其余四人则继续冲顶。
在珠峰北坡最后的屏障—第二台阶,要攀登一个80多度的垂直岩壁,他们尝试多次都无法前进,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他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在海拔8000米之上,他用身体撑起队友,屈银华为了不让自己带有冰爪的登山靴扎伤队友,毅然决然地脱下冰爪,只穿着袜子踩在刘连满的肩上,用人力在岩壁上打进钢锥。
艰难的登上第二台阶,刘连满体力严重透支,只得留在海拔8700米处的生命禁区,三位队友继续冲顶。此时的刘连满近乎晕迷,于是他写下了几行字当作遗书。写下“遗书”后,钻进睡袋晕睡过去。
“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永别了!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在夜色中成功顶登。这次登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他们下撤时发现刘连满奇迹般的活着,屈银华因冻伤被截去了脚趾和脚跟。遗憾的是这次的登顶却因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能获得国际登山界的承认。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
1975年,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再次向世界证明。1975年5月27日,这一天共有9名登山队员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其中还有一位女性登山者—潘多。这一次不仅拍下影像,并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在这次登顶中,队员们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了被称为“中国梯”的金属梯,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者都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顶。
这些攀登者,在条件无比艰苦的情况下,拼死也要登顶,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的尊严。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80个字,有4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9分钟,朗读时长31分钟,慢速需要44分钟,有137位用户喜欢。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20__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我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范文(2)
昨天,经老师推荐后,我点开了这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我感触很深。
《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却因突发意外,致使相机丢失,未能留下登顶证据,这一次登山未获得国际认可。
13年之后,中国攀登队再次集合,第一代攀登者的故事激励着第二代。在经历了无数次危机与重重困难后,中国队终是再次登上了珠峰之巅,将红旗插在了珠峰之上,洗刷了中国攀登者们近15年的质疑与屈辱。
“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这是第一代攀登者队长牺牲前,挣扎着吐出的最后一句话语。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这是所有攀登队员誓下的诺言,只要不倒下,就坚持到最后一刻。
数次攀登珠峰,克服的是自然极限,耀眼的是不朽精神,闪光的是无畏信念,铭记的是爱国热血。无论风暴,雪崩,冻伤,亦或是截肢,殉难,牺牲。永不放弃,勇往直前。这些可敬可佩的付出和迎难而上、不畏险阻,凝聚在一起的,是不灭的民族精神。
当我看到张泽饰演的曲松林,像孩子般扑在方五洲怀里,放声大哭时,我的鼻头也是酸的,无论身处何方,看到这一幕,都难免回心酸,眼泪是用情至深的证明。
其实,我们都是攀登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都要面对风雨,碰过绝壁后,找到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东西,伴随着爱与使命,责任与勇气,一步一步走下去。而我们看这些电影,不单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英雄,更是要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获得前进的动力。
英雄不老,品质长存。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范文(3)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他的主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吴京。从《战狼1》到《战狼2》,再到《攀登者》,影片无不充满了爱国的激情,让人热血沸腾。
《攀登者》这部影片讲的是在我国建国初期最困难的时候,我国的登山健儿勇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伟大壮举。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成功登上珠峰峰顶。可惜由于没能留下影像资料而遭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嘲笑。为了向世界证明,时隔十五年之后国家决定再次组织队伍再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登顶的过程一波三折,为了保护好摄影机留下证据,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面对血崩、十级大风和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他们没有屈服过,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困难,终于在1975年5月27日那天,中国八名登山队和一名女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我们创造我们自己的——中国的高度。
“那座山,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可就是为何登不上呢?”不,我们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可以,我们中国人可以登上!
看过《攀登者》这部电影后心灵被深深的感动了:敬英雄,不畏生死;敬英雄,国之荣。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范文(4)
昨夜我有机会走进电影院,观看完了由吴京、章子怡等主演的电影《攀登者 》。在看完这场面震撼,气势磅礴的电影之后,我的心绪是久久地难以平静。特别是当五星红旗在珠穆朗玛峰顶上庄严升起的时候 ,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老一辈的登山者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从中国北坡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丈量出了中国的新高度,也向全世界宣布了我们对珠峰的主权。更攀登上了他们人生的最高峰,让后人高山仰止。
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在那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你们攀登珠峰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个答案在影片刚开始不久,老队长临终弥留之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山,中国人一定要登上去!而且还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于是秉承着老队长这一个遗愿,秉承着这伟大爱国精神。临危受命的方五州、曲松林、杰布三人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登顶成功。但是仅仅只是由于他们,没有留下所谓的影像资料,就没有得到西方的承认。可以说英雄失去了应有的光环与荣誉。中国的攀登者们,并没有真正的抬起头来。
在这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他们忍受着委屈与泪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可是他们始终忘不掉心中的那一座高山,还有那长眠在雪山之巅的老队长。直到十五年之后,1970年国家重新组建登山队。于是党和人民的一纸召唤,我们的英雄们又义无反顾,重新汇聚在了五星红旗下。准备着再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去测量中国的新高度。带着“为国登顶,寸土必争”的使命,带着爱人的嘱托与期盼。在强化训练的几月之后,他们又一次向珠峰发起了挑战。他们那坚韧不拔 ,挑战自我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的登山人,也感动了亿万国人 。
每一次当镜头切换到那些勇猛悲壮的身影上时,我们的心中就是万分激荡。仿佛这一刻我们就在他们攀登的路上,并且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虽然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我们的登山者们却是无比强大的。他们抗住了北坳的冰雪严寒,顶住了大风口的十级大风。第二台阶猛烈的雪崩也没有让他们低头,死亡地带的极度缺氧也没有让他们退缩。就这样踩着先辈的足迹,踩着队友的肩膀,他们向着峰顶发起了一次次勇敢的冲锋。用他们的话讲就是:“要么登上峰顶,要么就倒在登山的路上!”
然而当李国梁割断绳索,跌落万丈深渊的那一刻,全场的观众都禁不住潸然泪下。然而当徐缨为了发送气象信息,累得吐血身死的时候,我们的心又如刀绞般的痛。那一刻我们都和方五洲一样,深情地呼唤着自己爱人的名字,泪水都已经快流成了海。我们只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替英雄去完成他们的使命,替英雄去分担他们心中的痛苦。冰雪路上他们一次次地跌倒,然后又一次次地手拉着手站了起来。狂风暴雪中他们就如那前方的珠峰一样,始终巍峨与坚挺。
直到在最后一刻,方五洲他们终于抓住了关键的机会,一举登顶成功。当步话机里传来方五洲那一句,“报告大本营,报告北京:中国登山队在1975年5月27号下午2点37分,登顶珠峰成功!”时。全场的所有观众,都激动的站了起来,齐声为勇士们鼓掌欢呼。那一刻,仿佛我们就在猛士的身边。当测量觇标在珠峰顶上高高地树起的时候,当五星红旗在世界第三极上迎风飘扬的时候。那一刻我们除了雀跃的心以外,就只剩下夺眶而出的泪水。我们伟大的登山队员们,正是秉承着这一种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攀登精神。终于再一次地登顶珠峰,完成了党和国家付于他们的神圣使命。
在那艰苦奋斗的年代,我们的无数先辈们,也正是秉承了这种团结奋战,敢于攀登的爱国精神,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在今天祖国发展的关健时期,我们也只有继续发扬光大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才能在党带领下,早日实现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我们的人类也只有秉承这种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的精神。才能不断探索那未知的世界,人类社会也才能不断的发展进步。
如果把这种攀登者的精神,还原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也是同样可以适用。攀登者的人生,是征服一座座高峰,不断的挑战自我。而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也是攀登生活中一座座无形的高峰。勇敢战胜所有的困难,敢于向命运亮剑。就像我们那些真的猛士们一样,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去延伸人生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努力拓宽人生的宽度。
勇攀人生的最高峰,永远做生命的最强者。这是我们所有国人,都应该拥有俱备的爱国精神。也只有在这种伟大精神的照耀下,我们才能将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也只有永远秉承这种伟大精神,我们才能充分测量自己人生的新高度。也才会永远成为,世人眼中壮美的风景。做那勇敢的攀登者,向着新的山峰砥砺前行,留给身后的永远都只能是背影。
攀登者电影大学生观后感范文(5)
电影《攀登者》选择在国庆期间上映,它的最大主题必须与“爱国主义”相关。我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但这个电影我是真的喜欢,别人的批评就让他去吧。在讨论之前,首先,我必须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我自然爱国,我在这个背景下长大,她支持我学习成长,不管在哪也得明白感恩与回报。
出国留学几年,恍惚于里外不是“家”。模糊的归属感让一个萝卜一向在找一个适宜的坑,这是一个此刻进行时。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每件事的思想、行为背后。最无法控制的是,潜移默化中“我”的一些部分被改变了,比如:父母无法理解我早上吃碗热干面,还必须来杯咖啡。这还只是“形”上的。如果不是换国家,只是换个国内城市,人们是不会上升到展开一段耐人寻味地微妙对话时,夹杂不知是试探还是鄙夷还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语气,谈论关于国内与国外的问题。
步履艰难,稍有言语不慎,稍有......不敢想,不愿想......
《攀登者》主要讲述了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而不被世界承认。15年后,中国重组登山队再次挑战登顶成功,并测量公布了珠峰的最新准确高度。
导演是出生于60年代的香港人李仁港,我喜欢他的展现手法。千律的爱国主义题材,对当代主流年龄段的人们,已经有些麻木。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从小被要求学习的资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复习,概念套概念,故事套故事,你说上句,我接下句。有时我会困惑,具有爱国主义意味的影视泪点,以及观看时脖子下方带有的阻碍酸涩感,还有最终释放压抑时的畅快,靠的是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学习资料,从而引起的某种意义上的幻想共鸣。问题在,我们没有真实感受过国家艰难,经历和历史故事还是有距离的。
父母对国家的感情,父母的父母对国家的感情,与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显然不一样。亲眼见到国家渐渐走向强大,他们切身作为一员感动,心中经历与如今交织,内部情感复杂,牛奶兑咖啡,丝丝缕缕渐进构成纠缠。这样所产生的情绪,我们无法体会。在课堂上讲着课的方五洲,应对学生略带冒犯的提问,他会怎样想?看到自我与队友用生命攀登,千辛万苦站到高峰带回的化石,被学生随意碰掉摔坏,手捧两半时,他又会怎样做?导演没有让他去辩解、指责,时间不断向后走,所有人经历过的光阴不可被复制,彼此不理解也是常态。
与内敛保守的方五洲不一样,曲松林具有冒险精神,他恨被方所救,已经付出如此代价,却让中国和队员一齐承担了15年的“不被承认”。起初,他不理解在以秒计算的生命里,作这种选择的意义。他最切实的经历是十几年来的一切,回顾过去,他更期望那一刻队长的选择是一台机器,而不是队友生命。他严格教导李国梁,灌输了多年懊悔下总结出的宗旨——保护摄影机。李确实完成了前辈交给他的任务,曲松林却后悔了。拖着尸体一瘸一拐回来的他谈及职责,不再贸然让突击队队员前进,优先研究生命安全。在经历了相似于方五洲的时间,他也懂得了方五洲当年的选择。
那里是我记忆深刻的一点,身边热乎乎的人的联系被加深,不再仅限于将所有感情归于一个大主题。比起听训大道理,人情味更令人动容。再比起这个,更想假设的是如果这是一个循环,曲松林会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后悔。毕竟,这是一个无法两全的选择。
人的矛盾感,是我热爱的部分,纠结的过程是在研究哪个更值得,值不值得衡量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预测它们对自我利益的未来影响。在不得已做选择的情景下,摇摆停留地一点点时间,很动人。
电影时长有限,导演想表达的资料却很丰富,加上出场演员也很多,导致有些主角行为过渡没有很自然,虽然有一点点尴尬,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是,影片中有一点很奇妙——情节推动靠的是感情线,感情能够有其他研究,只可是导演恰好选择了感情。选择讲述感情线是一个较为妥当的商业选择,容易引起更多人共鸣、平衡了女演员和男演员、女性观众和男性观众、代表自然的磅礴大气音乐下穿插着代表感情细腻忧郁的旋律与之比较,更加能渲染出大众眼泪。更奇妙的一点是,在爱国题材下,感情线却能够与之齐平。对祖国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仔细刻画了个人追求,这难道不是真正贴合当代人的爱国方式吗?
回忆起徐缨和方五洲的感情之路,最清晰的却仅有令人感动的开头和结尾,还有略显俗套的相见挡雪石,我极其喜爱赋予他们两的独一无二的音乐,抑郁、安静、犹疑又具有杯具感,在他们的幸福时刻,讲述着废弃工厂的故事,背景响起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同种性格的三连音,天空微黄,白天胜似夜晚。徐缨默念回忆录,方五洲徒手攀登废弃工厂,脚步踏上与钢铁碰撞,他青春少年的呼吸声,徐缨字句停顿的短暂与音乐不确定地摇摆感巧妙搭配,有无法形容的情感和谐,多一分少一秒都不行,好像一切都能够继续下去。
之后,徐缨说:在我们之间的那座山,消失了。对于我,它仍然能够包含在默念回忆录的时刻。他们的感情中,这条线没有进也没有退,一向在其之上。方五洲补全了站在废弃工厂顶端被打断的那句话。稍微遗憾的是,本以为再次登顶应当是全剧的最高点,但对情感波动影响不大。
反而是方五洲回忆着图书馆中的徐缨,从怀中掏出以往交予过的化石,镜头从方的手转移到徐接过化石的手,一个冰冷,一个温暖,徐缨将化石靠近胸口,方五洲捧向心上方低头亲吻后放入雪地中,镜头转至图书馆,便是他们交握的双手,右边窗口洒向徐缨的阳光和左边被风雪吹动方五洲的头发,最完美的两个时空中的他们交叠在了一齐。我期望如果这时音乐不走在终止音上最完美,终止只能使音乐完满终止,音由不稳定下落回至稳定状态,反而减少剧情的延续、回味感。
对于中国电影,《攀登者》真的已经做的足够好了,电影还涉及其他话题可谈,比如团体主义精神、牺牲、宗教问题、人与自然,甚至传承问题,包含的真的太多太多。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28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国庆期间,我看了电影《攀登者》。
这部电影是以我国登山运动员,于1960年和1975年两次攀登珠峰的故事改编。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和尼泊尔争珠峰主权,双方存在了不少争议,在一系列谈判中为了占据主动,我们中国人就向珠峰发起挑战,最终我们中国登山运动员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从此,珠峰上飘起了五星红旗。对此,有一些国家还不予承认,说没有影像资料。15年后,我国登山队员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经过千难万险,经历生死考验,在悬崖峭壁上搭建了30米的云梯,最终又一次登上了珠峰,首次精确测量出珠峰的海拔高度----8848。43米。
电影再现了自然环境的险象丛生,使人害怕;再现了历史故事的真实画面,让人紧张;再现了我国登山运动员的英雄形象,更是给人以振奋与激励。以方五洲为代表的我国登山运动员那坚毅的神情、坚定的目光,传递出了一往无前的信念和决心;那手脚并用、脚蹬肩顶的负重攀爬,刻画出了勇往直前的坚定和勇气。他们在装备和物质十分匮乏、环境险恶的艰苦条件下,就是凭着勇气、毅力和决心,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壮举。他们展现的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爱国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头顶信仰,心怀梦想的自信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面对生死,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团结向上,共赴职责的担当精神。
影片还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一个人,自己的山自己攀上去,自己的事自己做起来。“攀”字,告诉我们要攻坚克难,战胜艰难险阻;告诉我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做强了,我们才能立世于不败。
致敬,攀登者!为了富民强国的攀登者!
关于攀登者电影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77个字,有2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3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克服万难,成功首次北坡登顶珠峰,并在1975年,于珠峰“第二阶梯”架设“中国梯”,成功精确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两次大事件,证明了中国的毅力与硬实力。
《攀登者》中登山队员们为了登顶,玩命往上冲,为了团队,坚决不拖后腿,为了梦想,砥砺前行。登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暴风雪,让原本容易的几十米变得举步维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停歇,冷风直灌。
恶劣的环境,让人们由起初的信心满满,慢慢转为立场的动摇。有的人开始怀疑,开始麻痹,置身于死亡的边缘,带着一股令人恐惧的气息。
虽然,影片给人紧张的气氛,可是《攀登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那种专注执着让人感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注执着是一种心无旁骛的态度,更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___总书记强调:“要竭其力,对待事业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有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着眼于大局,立足于小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新时代,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小到个人职业,大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都能专心致志,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2)
现代人常说这么一句话:“只要坚持,必定成功。”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向前去。
《攀登者》讲了我国第一支登山队去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峰。
第一次,我国登山队经过重重险阻,在没有气象预报的情况下仍能抓住有利的窗口期,穿过了风口崖,登上了珠峰的最高峰。但遗憾的是在攀登的过程中,队长为了救人放弃了可以录下这一关键时刻的相机,导致他们只能在那里埋下一面可以证明中国人来过的五星红旗,却不能拍照向全世界证明。队员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解散了,这一散就是十几年。
第二次,在祖国的认可下,当年的三位登山幸存者又有幸带领一批爱国的年轻攀登者,进过魔鬼般的训练,再次挑战第一高峰。因为环境的恶劣,天气的多变,又是一次一次的失败,他们是再战再败、再败再战,期间有伤有亡,曾经让他们一度失去了战斗的勇气。
但就是由于队长的坚持,以及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气象学家的严谨工作态度,让他们最终抓住时期,最终登上了人类最高峰———珠峰。让那些说自己国家的人都登不上自己国家的高峰的人永远闭上了嘴。
这一时刻,队员激动了、国家扬眉吐气了、人民欢歌载舞了、我热泪盈眶了。
《攀登者》告诉了我,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
《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当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_大以来的辉煌成就,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如此的铿锵;放眼未来,以十九大为新的起点,新时代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4)
1960年5月24日,人类史上中国人首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登上珠峰,令世人震惊,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勇士,如今这部《攀登者》电影,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登山精神。
登山精神就是要有勇于攀登、不怕吃苦、胸怀天下,团结合作,树立远大的梦想和抱负的精神。登山精神是让我们更好的去结合实际做好我们要做的事情,实现我们的目标。
扶贫攻坚好似登山,一座山登完了,还有山需要攀登,人生不到生命的尽头,就要奋斗不止。扶贫攻坚如登山,循径而上,则是在创造扶贫工作的辉煌。然而路途艰险,一路上重峦叠嶂,需要每个人付出代价。扶贫攻坚如同一座山峰,我们要想完美的成效就要勇于攀登,努力攀登。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登山如此,此刻我们的扶贫攻坚也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了,就没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预想到达的成功更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努力了,相信到____年我们的目标必须能够实现。
攀登者电影的个人观后感范文(5)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必须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__周年,__年春华秋实,__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日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01个字,有2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79位用户喜欢。
不久前,电影《攀登者》发布了吴京版人物预告。
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出,吴京是在腿伤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坚持拍摄,而且频频做出一些相当危险的动作,敬业程度实在令人钦佩。
果不其然,许多网友都对吴京带伤拍戏的行为表示心疼和赞赏。
不过吴京本人似乎根本不打算趁机炒作一番,只是简短有力的表示:为国登顶,每一个攀登者的骄傲!
当然,如今的吴京确实不需要任何的炒作,他的名字,注定会载入中国电影史。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前,吴京包揽了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冠亚军的宝座,且凭借两部电影直接问鼎“百亿影帝”。
吴京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票房,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和不良风气。
在吴京凭借《战狼2》崛起之前,流量艺人可谓是大行其道,凡是能称得上顶级制作班底的国产商业电影,务必会邀请到至少一位的流量艺人来担当主要角色。
但《战狼2》的空前火爆,不仅让国内观众见识到了实力派演员的魅力,更使得流量艺人不再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的“必需品”。
紧接着,吴京又以投资人兼主演的身份带来了一部《流浪地球》。
这部电影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全新纪元,让更多的中国电影人敢于尝试这个之前专属于好莱坞的电影类型。
而这一次,吴京又将主演一部阵容强大的国庆节献礼影片——《攀登者》。
该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上世纪50年代中国珠峰突击队成员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事迹。
故事虽然简单,但意义却重大又深远。
由于当时中国跟尼泊尔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上存在争执,结果尼泊尔方面抛出一句:贵国都没爬上去过,凭什么分一半?
正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我国珠峰突击队成员咬紧牙关,攻克重重困难,最终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顶端,证明了中国的实力。
民族使命,家国大义,在这部电影中统统都会有所体现。
对于吴京而言,他太适合出演这类主旋律影片,毕竟他是国内少有的既具备民族英雄气质又兼备硬汉精神的男演员。
更何况吴京当前的人气在整个华语影坛都罕有匹敌,让他来担当主演,势必会吸引到无数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再加上章子怡、胡歌以及张译等一线大咖的参演,这部《攀登者》极有可能再次创造票房奇迹。
其实以吴京现在的影坛地位,他大可以不必如此拼命,但他却为了一部电影的品质带伤拍戏,更能说明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真心希望国内的年轻演员可以向吴京这类实力派演员多多学习,名气再大,流量再高,都不及老百姓的口碑来得重要。
最后,期待《攀登者》能够票房大卖,同时也向我国珠峰突击队的英雄们致敬!
《攀登者》电影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085个字,有4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4分钟,朗读时长23分钟,慢速需要32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攀登者观后感_观攀登者有感1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在影片中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满脑子粉红泡泡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搞不清状况。而这些角色,按理说接受了严格训练和专业培训的角色,不观察周遭就贸然行动导致自己和意中人遭难,攀登至关键地段为了和恋人通信更加清晰擅自离队,通知气象的变化时哪怕自己已经不适合传达了还要在可能误传的情况下和恋人通话到死。我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物形象和剧情设计为了感情戏做出这种牺牲的。整个叙述的重点就是偏的。60年的攀登完全可以加重戏份。现实原型的留氧气瓶最后奇迹生还的事迹不够好吗?不够感人吗?这种情谊和意志不够动人吗?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第2次登峰明明到了第二台阶,李国梁都说了继续,然后半点没交待他们怎么没有登顶成功。说起李国梁,我怀疑他和编剧有仇。他顶着这么个名字,跟老一辈说该我们接棒了。结果临门一脚突然就牺牲了,还是要方五洲来。太讽刺了。编剧写的时候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攀登者观后感_观攀登者有感2
由吴京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将在9月30号上映,距离上映已经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那么预售票你买了吗?你会在国庆当天去电影院看《攀登者》吗?我要说我会去!
《攀登者》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从开拍以来就倍受关注,而三个月前的预告片也是燃爆网络,播放量数十亿次,观看者无不热血澎湃,热泪盈眶,而该片一直在传播就是将语文课本中《攀登第一高峰》搬上了大荧幕,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先烈的英雄事迹!
而该片的主演吴京也是备受观众瞩目的演员,导演,他的战狼系列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也让他从一个功夫小子顺利转型导演,可谓是如今国内含金量最高的一个演员,而今年贺岁片中的成功逆袭的《流浪地球》,也再一次证明作为演员和投资人的吴京的眼光!
而《攀登者》这部电影作为新中国70周年的献礼,演员阵容自然是群星闪耀,除了吴京还有被誉为拥有教科书般演技的演员张译,国际著名女星章子怡,实力派男演员胡歌,以及华语功夫巨星成龙。
这些人都是娱乐圈备受瞩目的演员,更是集口碑和演技于一身的演员,他们无论是哪一个提出来都可以撑起一个影片,可是如今汇聚在一部电影内,那么这部电影的质量就毋庸置疑了!
历年来的国庆档都是各类影片厮杀的主战场,而今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应景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和《攀登者》能够相提并论的唯有《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从三部影片的预售上来看,《攀登者》以6500万的预售位列第一,而《攀登者》想看人数也超过了30万人,这就是《攀登者》已经预定了爆款大片的席位!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于祖国有着深沉的爱意对于革命先烈更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在1960年那个装备落后的时代,中国三人登山队完成冲刺,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拉玛峰,足以振奋国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
而如今被搬上荧屏自然值得每个人观看,也值得我们学习攀登精神,可是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更值得我们每个人观看!
攀登者观后感_观攀登者有感3
今天,我光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看完后感受颇深。
西藏,有一座奇峰,他则承载着许多人的命运。而方五洲率领的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山高路远,珠穆朗玛峰看似神圣不可侵犯,却是许多登山者一生的向往。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峰,本应可以书写历史。可方五洲为救曲松林而丢掉了摄相机,失去了向世界证明中国攀登成功珠峰的机会。为了再次向世界证明,在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了挑战。终于,在5月24日下午二时三十分,五星红旗飘扬在珠峰上空。这次彻底书写了历史,向世界宣布,中国能行!
我看完后早已热血沸腾。八千八百四十八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登山队所面对的最大难题。雪崩、缺氧、肺水肿……让登山队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打过交道。面对狂风,他们仿佛不懂得什么是退缩,心中只有一种想法,为国争光。当雪崩忽然而至时,他们想着的却只有区区一台摄像机。对于他们而言,生命已经不重要了。这浓厚的爱国情怀令我敬佩不已。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路再远,人可以走完。山再高,人也能攀登。珠峰险峻,灾难重重。攀登珠峰已成了他们责任,有的人就命丧其中。为了祖国的荣誉,即使流血牺牲,他们也认为理所应当。
当方五洲为救徐缨而身陷于危险,始终把他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令我对他充满了饮佩之心。也正是这样,他们才不畏艰险,最终凭借惊人的毅力登上珠峰。
这种攀登精神,激励着我有信心和勇气战胜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谁都不是天生的勇者,唯有一次次攀登,才能有机会看到最靓丽的风景。
攀登者观后感_观攀登者有感4
国庆假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攀登者》这部电影。看完后我一直在想着电影中这几个瞬间: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方五洲登山队长为了保住队员曲松林的性命,把摄像机弃掉了的那一瞬间,然后就是那突击队新队长李国梁为了保住摄像机牺牲了的那一瞬间,最后是接近结束的方五洲为了救徐缨同志,为她接下了一块巨大的冰块,最后就是片尾几位登山队员上珠峰的那一瞬间最让人难忘!
电影主要讲了1960年一些中国登山队员已登上珠峰但没有摄像所以世界不同意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过珠峰,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并留下证物。____年,杨光又带着新的登山队完成了自己未完成的登顶珠峰的梦想。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许多:曾经中国因为装备不好,未能保住自己的领土,可是今天,我们中国已经富起来,好起来,强起来了,不再被别人瞧不起了,成为了世界第二强国。曾经有人说过:“山再高,也是在脚下的。”那现在我说:“人再强也是能超越的。”我希望各位同学好好学习,为中国变成第一强国而努力!
攀登者观后感_观攀登者有感5
每年,蓑雪鹤会进行一次挑战天地间的迁徙,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飞越这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旦遇到风暴,他们会成干上万的死去,但他们从没放弃过。——题记
疫情在眼前,无数爱国人士涌现出来,而我也在《攀登者》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千千万万爱国者的缩影。
那时的中国,刚解放不久,正与尼泊尔商讨珠穆朗玛峰归属问题,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国口口声声地说:“贵国连珠峰都未曾登过,又何尝能说珠峰归属中国呢?”故事也便从此刻开始了。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它会吞噬试图挑战它的一切人。经历一次雪崩、风暴后,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了!这明明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可因为丢掉了摄影机,没有留下视频资料,而被全世界否认。
凭什么!凭什么!我的内心发出灵魂的审问。明明是中国人的真实行动,却被个自称专家的人否认。难道你没有看见,就能说别人没有经历过嘛?
我的内心如针扎一般难受。十年,整整十年!中国在全世界面前,背负着一个造假的名声;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抬不起头来。试问谁忍心看见这一幕?
我的泪水打湿了键盘。本打算关掉屏幕,但我决定抬起头接着观看。即使泪流满面,我仍相信:中国登山队,会拿回属于他们的荣耀;中国人会向世界证明,珠峰会属于中国!
好在,中国开展了第二次登峰计划。这一次,中国势必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不造假。
这一路上,各种灾难扑面而来,有多少次,生与死竟相隔得如此近。稍走错一步,便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最终,登山队九人成功登上了山顶,当闪闪发光的五星红旗屹立在珠峰顶,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激动的泪水夺出眼眶,我也由衷的激动:中国向全世界证明了这一切,中国人,能行!我的热血沸腾,相信看过此片的人,都有与我相同的感受。
其实,影片还提醒我们:爱国精神不应丢,应存于我们中国人的内心。登上顶峰,从来不是什么难事,只看你有没有这颗无畏无惧、甘于牺牲的热血之心。主人公身上那敢于拼搏、无畏无惧的精神,难道不就是现今中国人所需要的吗?疫情关头,无数爱国主人士,无畏险阻,冲到了疫情第一线,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同时,我感恩祖国,感恩英勇奉献的各个岗位工作人员,是他们换来了我们的安康和谐,是他们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家园。
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的突显。惊心动魄的场面,将深深铭刻于心中。那无数的奉献者,更是我们真正学习的榜样。
愿天地间,所有困难,都能被我们克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冠抗疫之路,我们会成功登顶。
攀登者电影励志观后感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0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47位用户喜欢。
国庆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部电影—《攀登者》
1960年,中国组织登山队等珠穆朗玛峰,当时,尼泊尔等上了珠穆朗玛峰,并且说珠穆朗玛峰是他们的,中国就决定也要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外国人面前展示我中国人的真正能力。
1960年的一个夜里,中国登山队三名成员成功登顶,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在方五洲救曲松林的时候,摄像机掉下了山谷,登顶了之后,没有东西拍摄,他们就拿了一个手电筒,把国旗放在电筒里埋在雪里,下山了。
可是外国人不承认,在1975年,登山组委会书记又组织了一批人登山,包括第一次等的人,他们要走北峰登,北峰非常危险,尼泊尔是从南峰上的。第一次他们等到了大风口,因为有成员受伤,需要治疗,所以他们不得不撤退。第二次,一名摄影师带了一群年轻人登山,到了第二台阶,准备搭梯子,正当他们拍照时,队长被一个氧气瓶砸晕,为了不让摄影机带入深谷,牺牲了自己,他们也撤退了。
每年有2个窗口期,都过了,暴风雨要来了,气象组说,等风暴过后就还会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于是他们就坚持了下来,终于在1975年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同时还建了一个人造梯,插上了中国国旗,拍下了照片,纪念这神圣的时刻。
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胜利终将属于你。
攀登者电影励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