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 623字 | 4段 | 3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86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 1715字 | 4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262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 567字 | 9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73人 |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 419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4人 |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生平事迹 | 550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99人 |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 713字 | 3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25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 | 732字 | 10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92人 |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 1153字 | 11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84人 |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 974字 | 5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19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 762字 | 10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23人 |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 462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72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 980字 | 7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99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 | 594字 | 6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08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 529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65人 |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 418字 | 3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84人 |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 460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26人 |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23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6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民族骄傲。我们似乎不曾留意,我们在乎关心的只是那些外貌漂亮,演技高超,或歌声动听的明星们。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无味,献身事业,无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难道我们就不该为这些人扮一个“科星”的称号?
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的他,在以着优异的成绩走向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他,不忘祖国,不忘国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身科学事业。而邓稼先由美国回返中国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侵掠者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既将要告别这个世界一样。邓稼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回到祖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科学家。
我欣赏他那种为了国家而放弃美国的金钱与地位,而在回国后的他,又表现出了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全部的精神。在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之后的3年里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而正是大病初愈的他,不顾自身安危,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着贡献。终于,在7月29日,他因全身大出血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然而他的死,使全国人民都愤痛,伤心不已。然而我认为,邓稼先为了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吗?
这一伟大的“科星”,使我感受到他为人的忠诚纯正。他去世的消息也使我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位为祖国为事业而献身的邓稼先,他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是无价永恒的。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15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他们是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联姻。一位从事艺术,一位献身科学;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两家是世交。两人的父亲是好友。钱学森是吴越王钱镠的后裔,父亲钱均夫是民初有名的教育家,家里只有钱学森这个独子。蒋英也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蒋百里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家有“五朵金花”,蒋英是老三,长得漂亮可爱,是蒋家的“小天使”。因为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特别喜欢蒋家老三,蒋英小时,曾从蒋家过继到了钱家,蒋英改名“钱学英”。过了一段时间,蒋英的父母舍不得她,跟钱家说想把女儿要回来。钱妈妈说,送回去可以。但你们这个女儿,将来长大了,得给我当儿媳妇。
1935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天,蒋英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她还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它当做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而蒋英亦跟随父亲远赴德国,在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学习古典音乐,由于战乱阻隔,两人虽心心相印,但在12年间失去联系。1947年,钱学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这时蒋英也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上海。当年的相约,一直是两家父辈的心愿,而此时再次邂逅的两个年轻人亦情有独钟。钱均夫拿出亡妻当年陪嫁时留下的一副珍珠耳环给儿子要他以此为信物向蒋英求婚。而蒋英为等待了20多年的约定,欣然应允。她毅然为心仪已久的心上人,放弃了意大利歌剧院发来的邀请,跟随钱学森到了美国。
结婚使向来以严肃著称的钱学森发生了变化,他的导师冯·卡门说:“钱现在像变了一个人,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钱完全被她迷住了。”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在《钱博士的苦茶》一文中说:“钱和蒋英是愉快的一对儿。作为父亲,钱参加家长、教员联合会的会议。为托儿所修理破玩具,他很乐于尽这些责任。钱的一家在他们的大房子里过得非常有乐趣。有一次,钱学森兴致勃勃地做了一桌中国菜,而蒋英虽然也为准备这些饭菜忙了一天,但她却毫不居功,而是快乐地坐在他的旁边,与这个碰一杯,与那个干一杯。”钱学森每次去美国各地讲学或参观,总忘不了买一些妻子喜欢的礼品,特别是各种新的音乐唱片。他们在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住所,陈设虽然简朴。但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多年之后,当蒋英忆及往事,依然回味无穷地说:“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学森还喜欢美术,水彩画也画得相当出色。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
1950年8月,钱学森和蒋英办好了回国的一切手续,准备回国。但就在这时,美国当局突然通知钱学森不得离开美国,理由是说他的行李中携有同美国国防有关的“绝密”文件。半个月后几名警务人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家,说钱学森是共产党。非法逮捕了他并把他关押在特米那岛。面对飞来的横祸,刚生完孩子不久的蒋英震惊之余依然镇定自若,她请来朋友的太太替她照料孩子,她与一些朋友四处奔波,为钱学森请辩护律师;几经努力,她被允许前往探监,看到憔悴的丈夫不但体重骤降15公斤,而且由于几经折磨患上了失语症,蒋英虽然心痛不已但她坚定地对丈夫说:“你放心,该办的事情我都在办。一定会救你出来!”后来,经过加州理工学院朋友们的抗议和多方努力,钱学森获准被保释,朋友们自发募捐保释金一万五千元(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被释放的钱学森不能离开洛杉矶,每月必须向移民局汇报。他们的家更是毫无安全可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时不时会闯入他们的家进行搜查、威胁、恫吓,就连他们的信件也受到严密的检查,电话也受到了窃听。蒋英为了不使钱学森和孩子们发生意外,她辞退了保姆,谢绝了一切社会活动,一切家庭事务,包括照料孩子、买菜烧饭,都由她自己动手。为了躲开fbi密探的注意,蒋英把沙发搬进了卫生间,为钱学森布置了“绝密”的科研环境;他们还摸清了密探的窥视规律,每天清晨在屋后草地悠闲地散步,以便尽可能缓解钱学森心头的愤懑和重压,蒋英给了钱学森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就在遭受软禁期间,钱学森完成了《星际航行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这两本名著的初稿。正如四十多年后钱先生所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这五年间……蒋英同志是做了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绝不能忘!”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6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73位用户喜欢。
在钱骥的干部档案里,组织对他的鉴定评价常常是:“学习积极,业务知识面广,肯钻研,非常注意积累国外技术情报资料。
工作后,钱骥摘录了几万张文献卡片,都是用蝇头小字写成的。几麻袋的资料在钱骥眼里是来之不易的专有信息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从自己的麻袋里找到答案。
对别人请他帮忙指导完善的科学报告,钱骥总是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字一字推敲,大段大段地补充,而不留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在署名中加上钱骥的名字,他总是一笔勾掉。
改革开放后,一向注重人才培养的钱骥大力支持中国学生去西方国家留学。
“他不光支持国家派遣留学生出国,也十分支持自费留学。”钱骥的儿子钱振宇回忆,1980年左右,单位里有的年轻人联系到了自费留学,为了得到单位的批准,有人常带着礼物到家里来,希望钱骥在单位里能批准同意他们出国留学。
“父亲每次都会谢绝礼物,但对他们出国深造却十分支持。”钱振宇说。
事后钱振宇会问父亲:“他们出了国不回来怎么办?”钱骥说:“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不回来,但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回到祖国贡献力量。”
1983年4月,钱骥患病住院。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仍然心系工作,病房床头上总是堆满了各种技术资料和刊物。每当有人来看望他时,他总是叮嘱别人带来所要的资料,询问的总是卫星研制和技术攻关进度……
就这样,钱骥用他全部的热爱和心血,走出了隐秘而伟大的一生,践行了一位航天科研工作者对祖国的承诺。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4位用户喜欢。
1955年5月,中国城一家食品店的老板给钱学森家送来一篮蔬菜,蔬菜下随意垫了一本《中国画报》,刊有一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夫妇在照片中看到了两家父辈的恩师——陈叔通。一个回家的计划诞生了。
1955年6月一天,钱学森夫妇避开盯梢,溜进一家咖啡馆。蒋英让学生以香烟盒作纸,写了一封简信:我们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国,但是我们现在被美国政府监禁,不能如愿。她模仿儿童笔迹写了信封,将信邮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几经辗转,陈叔通接到信,随即将信转交给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求救信后,命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谈判的王炳南,并指示:“这是一个铁证。”
在事实面前,美方代表哑口无言。1955年8月1日,中美双方就两国人员回国达成了重要协议。
钱学森的故事,第二天,钱学森接到了允许钱学森回国的通知,与此同时,11名获释的美国飞行员抵达夏威夷。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携妻子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之路。这就是钱学森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故事。
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生平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5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于敏”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因为他曾经“隐姓埋名”30年之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于敏才进入公众视线。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秘密”和“隐身”背后,是我国的核武器氢弹研究。正是“于敏”组织领导的攻关小组,找到了氢弹技术的突破途径,完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氢弹方案。今天,88岁的于敏院士,坐在轮椅上,接过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项。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于敏的一生,或许“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最贴切的。
今年88岁的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少时凭借聪慧勤奋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像很多有抱负的莘莘学子一样,大学为于敏开启了一扇物理之门,然而不同的是,走过这扇门,这个由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带领着他的攻关组,又为祖国推开了“氢弹”之门。
1967年6月,我国西北罗布泊上空,蔚蓝色的天空骤然升起一团炽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几百个太阳还要亮的光芒,急剧翻滚的烈焰腾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中国人从此拥有了氢弹,当量330万吨级,于敏这个名字从此也与中国氢弹技术紧紧连在了一起,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赫然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说起当年,于敏淡淡的笑着:
于敏:大家都非常的高兴,我当然也很高兴。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1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5位用户喜欢。
1947年与蒋英结婚。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从西尔多·冯·卡门(TheodorevonKármán)学习。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位列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1949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1955年10月回国,有关其回国的具体过程充满争议,中国官方宣称钱学森是自愿回国,但是美国方面则有资料显示是钱学森因被错误怀疑参与共产主义活动而被美国驱逐出境。从1956年起,钱学森开始在中国建设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并任该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指导计划协调技术。1958年开始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60年“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开始实施人造卫星工程,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他为建设中国火箭弹道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1991年被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9月,与钱三强、邓稼先等23人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8年钱学森宣称“只要有足够的水、肥料、劳力,就可以让农作物增产二十倍”,为毛泽东“大跃进”背书,造成中国饿殍盈野的局面。当时田家英问毛泽东∶“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说∶“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晚年的钱学森肯定特异功能的现象,并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表示支持。着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3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92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关于教育孩子
父母几乎没有“言传”只有“身教”
在讲座现场,很多带孩子前来的家长对于钱老如何教育子女十分感兴趣。钱永刚的回答却有点让人出乎意料:“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钱永刚说:回想我从小到大,我主要是看父母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们从来不会跟我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我们。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钱老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学到老活到老”。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53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84位用户喜欢。
故事发生在1958年。那一年,中国在搞“大跃进”,粮食亩产要一年翻番,各地都在“放卫星”。1958年夏收结束,各地的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6月8日,河南省信阳地区遂平县宣布,小麦亩产2105斤,四天后,这个县又宣称亩产增加到了3530斤。6月12日,遂平县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实现小麦亩产3520斤,报纸的新闻标题为《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这是第一次出现“放卫星”这个高产专用词。
就在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放出“卫星”后的第四天,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科学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发表《粮食亩产会有多少?》一文,详尽而“科学地”论证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土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太阳光能的30%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养料,其中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亩产量就不是现在的两三千斤,而是2000多斤的20多倍!这并不是空谈。”
在另一篇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亩产万斤不是问题》中,钱学森进一步从力学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更细致的计算:“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
“自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365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的折扣,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钱学森的论文为各地大放卫星提供了充足的“科学论证”,他的文章还深深影响了最高决策。
“放卫星”的结果就是,到了年底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195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250亿公斤,几乎是上一年的1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实际产量只有2000亿公斤。后来发生的事实就是让人不寒而栗的“三年灾害时期”,因粮食的短缺,农村爆发大面积的饿死人现象。这一切,距今刚刚50年。
我并无意让钱学森承担大跃进或“放卫星”的历史责任,不过,易卜生说,“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至少从史料来看,他的那一份似乎并不小。
此次,凤凰卫视举办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中华网的中华论坛就“钱学森获奖大家有意见吗”进行网民调查,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4月6日),有326票同意,反对票为零,所有跟帖都充满了对钱老的敬意。
但是我总觉得,对于1958年的那几篇论文以及所产生的后果,钱学森应该有一声道歉。
没有这一声道歉,钱学森的伟大人生并不会逊色一分,然而,有了这一声道歉,他却可以给所有的后辈增添一份我们渴望而缺失的财富。
行将百岁的钱学森,度过了一个壮丽而伟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许只剩下这一个道歉。
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74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9位用户喜欢。
北师大附中课业繁多,教学要求高,但文理皆备,音乐美术也受到重视。不求学生死记硬背,提倡重在理解,鼓励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按文史、理工两部再学选修课程。钱学森选学理工,除了理工部正课,还加修了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英语、德语和伦理学。虽然课程多,但思想上没有压力,学得生动活泼。钱学森在耄耋之年,仍然十分怀念母校,“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1929年夏,钱学森考入了仰慕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历来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高”的教学传统名闻天下,“求实学,务实业,苦干实干”是交大的一贯学风。交大上下“严”字当头,考80分的不算好学生,学校规定对重要课程的课文,必须熟读硬记,原原本本地背下来。这与北师大附中宽松的环境大相径庭。钱学森深深懂得“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十分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他自觉适应交大的学习氛围,刻苦努力,博学强记,以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毅力学好每门课,成绩都达到95分以上。一册《分析化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钱学森在回忆交大时,激动地说过:“交大教学严,要求高,我十分感谢老师们使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不尽的知识。”
1935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美国家去深造。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在于经济技术的不发达,而日本的崛起则完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经过考试,他取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他决定到美国学习飞机制造,因为这是一门中国没有的新兴工业技术。
1935年夏,钱学森告别父母,乘上美国“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启航美国。20天后登上了彼岸,来到了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的坎布里奇市,这里只有10万人口,却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学城,因为两座世界有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在这里。
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一所名师荟萃,驰名全球的理工类学院,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院士都在这里执教,条件优越,环境幽雅,学风严谨,钱学森如愿以偿,似饥如渴,一年之后便以优异成绩获得航空系硕士学位。学工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飞机工厂实习与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但美国航空企业不欢迎中国人去,这是钱学森没有想到的。一个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居然存在着如此的种族歧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钱学森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强盛的可贵。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62个字,有10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动荡不安,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被人践踏,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抛洒头颅之处,于是,他们化悲愤为力量,改屈辱为使命,为新中国注入新的血液。
于是身处异乡的钱学森,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不辞万里,投入到祖国的怀抱,他把毕生的所学都献给了祖国,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这么一位可爱可敬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他的毕生?于是在这漫长的假期中,我们观看了《钱学森》,观看钱学森在美国时期的贡献,他与妻子的爱情点滴,他回国的艰难以及他回国可贵的固执。
这样的一个人才。美国当然不会轻易放手,但钱学森担心自己的科研资料被盗取。他选择一把火将他们烧毁,面临逮捕,他依然坚定的说:我要回祖国去。
而妻子蒋英也十分支持,她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她与钱学森的爱很伟大,这种伟大无关爱情,而是她所展现的冷静和从容。她说:中国可以没有像我这样的音乐家。但是不能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样掷地有声?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苏联政府雪上加霜,于是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任务。相对于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后的钱学森只有漫天黄沙,沸沸扬扬,但他并不在乎,他与研究人员们不辞辛苦,彻夜奋战。终于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科技鼎盛的时代。
面对美国的糖衣炮弹,钱学森坚持回国从一穷二白开始,爱国并不是嘴上说说的,钱学森就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而当今世界和平,从何而来的和平呢?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的崛起,不仅仅是要依靠历史底蕴的深厚,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历史的艰难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的,如今,美好的生活让很多人都失去了信仰,缺的是钱学森一样的爱国者。
他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他的故事,他的精神,他爱国的深刻印象,将传承千古,流芳百世。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72位用户喜欢。
今天,我在《科学》里偶然看到了钱学森的故事,才知道他不但是个火箭专家,还非常爱国呢!
他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学习,并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后来又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学习航空工程理论。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很想回国报效祖国,可是美国不准他回国,美国的海军次长金布斯说钱学森相当于五个师的兵力,就是枪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去。但是后来,钱学森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现。
看了这篇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像钱学森一样热爱祖国的人,他们有的把自己的钱捐给国家搞建设,有的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谋发展,有的甚至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马上快到国庆六十周年了,我不由的问自己,我们又该如何的热爱自己祖国呢?我想作为一个学生,我们首先要学好课本,打好基础,将来才能跟好的报效祖国。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让我们想想像钱学森那样热爱祖国的人们吧,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80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3岁可背上百首唐诗宋词,并能心算加减乘除。父亲到民国政府任职,钱学森随家迁北京,入北京师范附中读书。后考取公费留学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航空系学习,后转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航空系,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也是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前辈曾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也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在清华和北大教授哲学。邓稼先5岁入小学,父亲指点,读史读文,基础厚实,后与杨振宁同读北京崇德中学。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任教北京大学,后赴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物理学家周培源,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是清朝秀才,周培源幼承庭训。他先入上海圣约翰附中,后进清华中等科。成绩优秀,被选送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后,转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获理学博士学位。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再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从事研究。
不同于这几位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开店铺为生,母亲勤俭持家,所以家境小康。吴有训7岁入家塾,读四书五经。12岁进私塾,文史之外,兼习数理。史载农家子弟吴有训,先到县城,又到省城,少年时代全部陪伴书本度过。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选派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是清朝举人,镇江名士,创办《南洋官报》。茅以升3岁受母亲启蒙,6岁读私塾,7岁进思益学堂,再入江南商业学堂,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获硕士学位,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创立茅氏定律,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家蒋百里,出身书香门第,于乡间私塾启蒙,苦读文史经义,考中秀才。之后入浙江求是书院,获地方官员赏识,赴日留学。其间组织浙籍留日学生同乡会,编印刊物《浙江潮》,担任首届主编。学成回国后,投身民国革命活动,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学生有陈铭枢、唐生智、方声涛、刘文岛、张治中、陈诚等。蒋百里曾师从梁启超,关系亲密,亦曾与梁启超辩论,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传诵至今。
以上列举14位科学家有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环境良好——不是指有财富或有权势。书香门第,并非权势豪门。而地质学家李四光和物理学家吴有训,则属贫寒家庭出身,但年幼都被父母送入私塾读书。
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两弹一星,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
他在出国以前读过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然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最后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
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当新中国诞生以后,钱学森便和妻子商量提前回国,他们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将其扣留,当时的美国官员次长丹尼。金布尓称道: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顶的上五个师的兵力。他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还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当中国知道了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迫害,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这种处境十分关心,周总理对此事则更加着急。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好友陈叔通,陈叔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陈叔通写信求救。陈叔通收到信后,就以这封信作为证据,证明钱学森想回国。
中国代表秘书王炳南于1954年6月5日与美国代表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谈判。美国向中方提供了一份被中国拘留一些美方军事人员名单,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中方也释放了美国4名飞行员,但美国还是无理拒绝,因为中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在1955年的时候,经过周恩来与美国谈判的不懈努力后,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允许回国的通知,他回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带着自己的妻子蒋英和一儿一女,登上了“克里夫总统号”轮船,离开了美国,踏上了回国的路。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29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于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拜著名的航空科学家冯·卡门为师。
不久,经冯·卡门的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从1935年到1950年的'15年间,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是他始终想念着自己的祖国。然而,钱学森回国却充满了波折。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一个美国上校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一个师,绝不能让他回去。”1950年9月中旬,钱学森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15000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1955年6月,终于在周关怀下,钱学森一家人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电视节目,许多人为了得到一张绿卡,为了能够留在国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倾家荡产。我不知道国外有多好,但我知道一个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是每一个国家都会敞开大门迎接的人。我希望我成为这样一个人。
关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8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84位用户喜欢。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两弹一星科学家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0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26位用户喜欢。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
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
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