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 575字 | 6段 | 2分钟 | 4分钟 | 5分钟 | 136人 |
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优秀范文 | 759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239人 |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 831字 | 9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59人 |
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 458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17人 |
邓稼先伟大科学家的事迹 | 1154字 | 8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169人 |
伟大科学家生平个人事迹 | 1164字 | 8段 | 4分钟 | 7分钟 | 9分钟 | 279人 |
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汇总 | 410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17人 |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 701字 | 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104人 |
中国伟大科学家事迹 | 778字 | 5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29人 |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 857字 | 9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24人 |
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 389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3分钟 | 236人 |
著名伟大的科学家先进事迹 | 1365字 | 16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195人 |
邓稼先科学家伟大的生平事迹 | 1212字 | 17段 | 5分钟 | 7分钟 | 10分钟 | 202人 |
著名伟大的科学家事迹材料 | 1097字 | 8段 | 4分钟 | 6分钟 | 9分钟 | 112人 |
邓稼先科学家伟大事迹 | 1715字 | 16段 | 6分钟 | 10分钟 | 14分钟 | 111人 |
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范文 | 883字 | 3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251人 |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7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36位用户喜欢。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优秀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5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牛顿,是我最喜欢的科学家。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
牛顿的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物理学领域和教学领域。
1642年圣诞节的早晨,英国东部林郡沃尔期,索普村教堂的大钟敲响了。钟声召唤村民前去,做礼拜。可是,一个男孩在钟声里出生了,他就是牛顿。他是那样的弱小。但他的父亲已在前几天去世了。牛顿的母亲给他起了和父亲一模一样的名字,叫做伊萨克牛顿。
八、九岁时,他喜欢用自己的巧手来做一些小玩意儿。可是,他除了对数学感兴趣,其它科目一点也不通。他外祖母把零花钱给他时,他却不像别人一样去买吃的,玩的,而是去买一些斧子、锯子等木工工具,在空闲的时候做一些风筝、风车等等精巧的小东西。
有一天,牛顿利用自己的工具来做一架小水车。做好后,他把小水车带出村子外边,放在有落差的水中。一阵风吹动了小河的水,水带动了小水车,路过的小孩子都来说:“牛顿真棒!”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看不起他,就故意出难题来刁难牛顿,说:“牛顿,你知道为什么水可以带动水车吗?”牛顿的脸,一下子涨红起来。那小男孩得意地说:“不懂吧!不懂就别瞎做。”一些小朋友也叫道:“假木工,假木工。”这件事却没有打倒牛顿,而是激发了牛顿对自然现象的思考。
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注意是偶然的。有一次,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到牛顿的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母亲,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物有引力。
1729年,85岁的牛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可是他发明的东西永远留在了人世上,他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在威斯特大教堂立了一块碑。
这就是我尊敬的科学家——牛顿
收集伟大的科学家的事迹材料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1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9位用户喜欢。
陈能宽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在许多重大试验成功后,他常以诗词抒怀,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高品位精神享受。这些内涵丰富的诗句,也是核武器研制集体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的真实写照。
1964年10月16日,在第一颗-爆炸现场,激动不已的陈能宽赋词: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中子弹原理试验再获成功,他书《七绝》一首:东风报喜北山场,戈壁玉成‘合金钢’。巧夺锦囊藏浩气,天机不负苦心郎。
1992年冬,他应邀出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受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等科学家的推举,兴致盎然地泼墨挥毫。其中最为人传诵的句子有:许身为国最难忘,神剑化成玉帛酒,共创富强。
陈能宽喜爱古典文学,文学功底深厚。核试验前夕,指挥者和负责人总是高度紧张,有如临深渊之感。在一次核试验现场的讨论会上,他有所触动,忽然脱口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在场的于敏先生亦感慨万千,接口背诵:“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两人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诵,在座诸人无不肃然恭听,感情随之波荡起伏。
陈能宽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有着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澎湃激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永不言弃的鲜明个性。这已成为他赢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遗憾的是,自2011年起,他卧病301医院,缓慢但持续发展的疾病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老人已经无法与人交谈。但是,在医生、亲友和同事面前,他依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坚定与执着。
2011年,在他病情还不算太严重的时候,小儿子陈子浩为他念诗,他最爱听毛主席诗词,每当听到《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老人就会捏紧右拳锤击自己的胸口,轻声地说:“我们,我们!”
到后来,他已不能说话应答,但是每当听到年轻时喜爱的那些慷慨激越的诗句,眼神中依旧会闪现无与伦比的神采。
2013年,他在病床上迎来了九十华诞。
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17位用户喜欢。
大家一定听说过牛顿吧,他是17世纪著名的科学家,堪比爱因斯坦。
有一次,他邀请朋友去他家里吃饭。饭烧好了,他的朋友坐在那里等了好一会儿牛顿都没有出来——原来牛顿忽然灵感来了,在实验室做起了实验。又过了好一会儿,他的朋友见他还没有出来就有点生气了,决定跟牛顿开个玩笑。那位朋友把菜全部吃完,把吃剩下的鸡骨头放到了牛顿的盘子里后就走了。过了一会儿,牛顿出来了,看见自己的盘子里都是鸡骨头以为自己吃了,便又回到实验室做实验去了。
还有一次,牛顿烧午饭,他打算煮两个鸡蛋吃。过了一会儿,牛顿要看时间,结果发现手表没有了。打开锅一看,结果发现煮的不是香喷喷、热乎乎的鸡蛋,而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手表!
有人会认为,在牛顿的世界里只有成功和十全十美,没有失败和伤心。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在这个世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失败的人,只有勤快的人和懒惰的人。
牛顿的成功=40%的勤奋+50%的思维+100%的分析。(就比如说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如果牛顿不勤奋、不思考、不分析,那他也发现不了地球引力的。)
你现在想想看,你有什么不足,有什么要向牛顿学习呢?
邓稼先伟大科学家的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5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69位用户喜欢。
1958年秋天的某一天,钱三强部长召见邓稼先时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并说明了工作的保密性。作为核物理专家的邓稼先几乎没有思索便答应了,他答应像是自言自语:“我们终于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平淡的话语中透着早有的一份期盼。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核技术是各个国家的机密,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借鉴。国内懂得核技术的专家不多,为了培养人才,国家从许多大专院校调来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为他们讲解核技术,然后再带领他们一起进行研究。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着规模宏大的数据验证,而他们的运算工具是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算盘。这画面折射出一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演算否定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据,解决了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这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从影片的最后邓稼先弥留之际,还不忘中国核武器发展事业,他向国家写了一份关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来看,他当时担忧的不是个人的生命,他担忧的是中国的核事业,因为他的生命早已属于祖国。
片尾他的女儿典典在他弥留之际冲进病房看他时,奄奄一息的他突然双目放光,他直起身来,一把拔掉插在鼻孔上的氧气管,脸上露出微笑:“典典回来了。”他不想让女儿看到他插着管子的模样,他只想给女儿微笑。他知道他欠女儿太多太多了,28年来,不用说照顾女儿,就是见上一面也显得那么奢侈,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多想好好地陪陪女儿,但他知道已经没时间了。典典此刻泪雨磅礴,邓稼先心里也泪雨磅礴。他终于痛苦地躺在床上,一任女儿在扑在他怀里嚎啕大哭。
影片中的最后一段结束语是他的同学杨振宁对他的评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
张爱萍将军这么评价邓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伟大科学家生平个人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64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79位用户喜欢。
中子弹之父
中子是卢瑟福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的。中子是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子弹是继原子弹、氢弹之后的第三代核武器。
中子弹,因“裂变——聚变”的结合而在爆炸中产生大量快中子而得名,实际上是一种小型氢弹。世界公认“中子弹之父”是美国著名的核科学家寒缪尔?科恩。
1943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之际,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宿舍一片寂静。可是,一位青年学生,由于疲劳而旷课,正在床上午睡。突然,他被一位跑得满头大汗的美军中士从床上拉起,什么也没说,便把他拉到学院官员面前,要他参加一项绝密的“曼哈顿计划”。于是,科恩以戏剧性的开头,走上了研制热核武器的道路。后来,科恩来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参加研制工作。由于他自己的创见和刻苦努力,终于成为美国中子弹的主要设计人员。今天,他已年逾花甲,他饶有风趣地说:“我成为核子学者,是因为旷了一堂课!”利用伪装迷惑敌人
<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伪装是一种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成功战术和出奇制胜的手段。古往今来,中外优秀的军事家,巧妙地运用伪装,导演出了许多克敌制胜的活剧。,
伪装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就是有计剡地实施隐蔽自己、欺骗敌人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陷入被动,而我则处于主动地位,待机歼敌,赢得战役,、战斗的胜利。<三国演义>中讲过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很成功的凭借伪装诱敌制胜的战例。用今天的伪装术语来说,那扎制的草人就是假目标;“擂鼓呐喊”就是音响伪装;“江面漫天大雾”就是自然烟幕伪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伪装成为与敌侦察作斗争的主要手段,大规律地运用到战役、战斗之中。苏军在发动白俄罗斯战役时,为了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对部队的集结、行军、宿营地和阵地工程设施等,都采取了严密的伪装。同时,在战线的南翼,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显示了一个拥有8-9个师的假集中地域。并且利用游动的火炮,从假炮阵地实施射击,用拖拉机模拟坦克发动机和履带的声响,用部署高炮和出动歼击机巡逻的办法来显示整个假地域的对空防御。这样规模很大的严密伪装,蒙住了德军的耳目,而苏军在其伪装下迅速集结了143万人,31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5000架作战飞机,输送了120万吨弹药、油料和粮秣,一举取得了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有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联军也实施了大规模的战役伪装,从而“瞒天过海”,“暗渡陈仓”。德军也千方百计剩用伪装迷惑联军。在汉堡,德军成功地使用掩盖遮障,使飞机制造厂和车站大楼长期未遭到英军航空兵的袭击。
现代侦察技术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使各种各样的伪装手段应运而生。如反光学侦察的伪装,反红外线侦察的伪装,反雷达侦察的伪装,烟幕伪装以及假目标伪装等。第四次中东战争时,美军派出的战略侦察飞机和专门发射的两个侦察卫星,都没有识别出埃军设置的假导弹阵地,直到以军偷袭扑空,才恍然大悟。
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汇总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17位用户喜欢。
世界上,有许多的科学家,如爱迪生、钱学森、伽利略等,其中,我最喜欢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
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时候,十分艰苦,用了很多年的时间才提炼出来了0。1克镭,当她用镭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时候,她没有申请专利。一位记者去采访她时,她的愿望是拥有1克镭,可见居里夫人的伟大,她不仅伟大还很坚强,当她的丈夫死后,她没有悲伤,还是走在科学事业的前方。因为经常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居里夫人染上了白血病,致使眼睛失明,但是她任然在坚持着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居里夫人将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
居里夫人,您是我最喜爱的人。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我也应该努力学习您对科学的认真态度,对问题钻研的那份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一定不会退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关于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1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04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名字。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祖国要求他制造原子弹时,他义无返顾地同意;当苏联单方面撕毁和约,撤除相关人员时,他自己带头攻关,并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当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时,他并没有因成功而放弃工作,而是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5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的李鹏同志专程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中国“两弹”之父。当他生病时,他还一直想着工作,正因为祖国有他这样的好儿子,我们国家科技武装技术才能如此的先进。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
中国伟大科学家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78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黄旭华,男,汉族,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县,祖籍广东揭阳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
黄旭华同志为某研究所副所长,199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为卓越的技术专家和杰出的技术组织管理者,在某型号产品横空出世、从无到有的光辉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9年,黄旭华同志任中国某型号工程副总设计师,1983任总设计师,负责我国第一代两型产品的技术抓总工作。其间,他主持制订了长征1号和长征6号首艇与动力协调总体方案,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型艇体,为某型号艇总体研究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领导、组织协调审定了某艇方案论证、研究设计、施工建造、航行试验等各个阶段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总技术负责人,成功执行了某产品水下发射试验任务。作为总设计师,在某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身体力行,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创世界首例。《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湖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先后争相报道过黄旭华同志的先进事迹,盛赞黄旭华为“中国某艇之父”、“中国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黄旭华同志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1993年两次获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199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荣立一等功;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黄旭华院士在国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海洋人物”。同时,在中宣部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已被提名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
黄旭华同志为我国型号产品研制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为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材料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57个字,有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24位用户喜欢。
923年,赵承嘏回国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的前身),任数理化学部教授,讲授工业化学课程。
化学家吴学周院士、柳大纲院士、朱任宏教授等都曾经上过他的课。
柳大纲院士回忆:
赵承嘏针对20世纪初煤焦工业的兴起,着重讲授精细工业化学,包括煤焦油出发的中间体及其含氮、硫、氧、氯衍生物的制备,并进一步讲述纯制方法以及合成染料、合成药物、消毒剂、炸药、照相药品的方法。为增进学生对化学应用的了解,赵承嘏还带着学生去上海参观化工厂、轮胎厂、天厨味精厂、搪瓷厂等,让学生们获得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知识,课程设计巧妙而罕见,深受学生喜爱。
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协和医学院是当时国内研究中药的主要机构,被誉为“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创始人”的陈克恢(K.K.Chen)当时也在协和医学院做助教,并开展中药麻黄的药理研究。
陈克恢从中药麻黄中提取麻黄素,但药理作用不恒定,无法发表。赵承嘏首先用重结晶法提纯,重结晶25次之后,熔点仍不恒定,证明是混合物。后用溶媒法将其分离成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经药理临床试验,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新药,最终麻黄素成分拟交感作用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
两人志同道合,从此建立了默契的合作关系,即便后来陈克恢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又任职于礼来公司,赵承嘏依然将自己从中药中提取的几乎所有的生物碱都寄给陈克恢,请他开展药理研究。
陈克恢后成为20世纪国际药理学的一代宗师,曾任美国药理与实验治疗学会主席、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主席和国际药理联合会(IUPHAR)名誉主席,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药理学家之一。赵承嘏和陈克恢两人的合作可谓化学和药理的“双剑合璧”,为用现代科技的手段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机制开辟了新路,扩大了世界对中药的了解。
在协和医学院,赵承嘏开始了应用化学方法对中草药进行系统研究。自1928年起,赵承嘏还开始了中药延胡索的化学研究,陆续提取出13种延胡索素,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来表示。猜测其有镇痛作用成分。当时获得的生物碱结晶分量不多,赵承嘏视为至宝,一直小心珍藏,期待条件成熟之际进行更为深入的药效研究。
著名科学家的伟大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89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236位用户喜欢。
高尔基以往说过一句话,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正因如此才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去看书,去读书,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名为《科学家的故事》的书,里面有许许多多有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有一些发明家,其中有一个人让我印象深刻,他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小的时候给人的印象一点也不聪慧,父母时常担心他的是智力不及常人,教师也对他失去了信心,读到那里,我有一点吃惊,科学巨匠也会不聪慧?
11岁时,爱因斯坦读了欧几里得锁住的几何书。在这本书里,他体会到了另一种惊奇:对于那些抽象的定理,人的思维竟然能去证明它,这是多么的奇妙啊!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力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得出了质能关系式:E=Mc的平方。之后,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对待科学的一丝不苟、分秒必争,在生活中不图名利、艰苦朴素,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
著名伟大的科学家先进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6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亨利·庞加莱(JulesHenriPoincaré)是法国数学家、天体力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1854年4月29日生于法国南锡,1912年7月17日卒于巴黎。庞加莱的研究涉及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天体力学、数学物理、多复变函数论、科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提到庞加莱,可能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著名的“庞加莱猜想”,不过这一小节我们聊聊庞加莱一段真实又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理解数理统计中假设检验这个模块很有帮助。
我们买一些食品时,食品的重量多少会有些浮动,例如面包包装袋的重量标识可以这样写:
表示面包的重量应该是1000g,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有50g的误差。庞加莱是个每天都会吃面包的人,他也遇到了同样的事,一个面包师声称卖给庞加莱的面包平均重量是1000g,上下浮动50g。这位面包师每天都会卖个庞加莱一个面包,面对这位忠实的顾客,他没有丝毫的防备,按照自己的买卖方式每天卖个这位数学天才1个面包,不过这位面包师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在庞加莱眼中,面包应有重量1000g,上下浮动50g,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就是:面包的重量服从期望为1000g,标准差为50g的正态分布。作为一个严谨的数学家,庞加莱每天都会将买来的面包称重,前9天的记录数据(单位g)如下:98197296699210101008954952969
这组数据的期望(平均数)为x=978.2,尽管期望小于1000g,但也有50g的浮动,从感觉上尽管有些不爽但也难说有问题,不过对于身为数学家的庞加莱有8成的把握认定面包师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但此时证据难说确凿,庞加莱决定按兵不动,继续记录了16天,累计25个数据如下:
25天的记录数据的平均数为978.7g,略有增加,但此时庞加莱有95%的把握认定面包师在制作过程中偷工减料。
庞加莱果断举报给质检部门,当质检员到来时,面包师百般抵赖,声称自己做的面包就是以1000g为基准做的,最多有上下50g的误差,从庞加莱提供的数据中,全部符合他描述的规律,一时间质检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但这位面包师可能还不认识他的对手,一位精通假设检验的数学家,下面是庞加莱的证词:
第一点.如果面包师的说法的正确的,则每个面包的质量X服从以1000g为期望,50g为方差的正态分布
这点倒是没什么问题,好像25个面包的每一个都服从这个规律。但是25个面包的平均值也服从正态分布,这就是重要的第二点。
第二点.25个面包的平均数也服从正态分布,期望依然是1000,不过方差却改变了,计算公式如下:
也就是说25个面包的平均重量服从以下正态分布:
面包师和质检人员表示没听懂,这能说明什么?庞加莱给出了通俗的解释:一个面包的重量波动的会大一点,多个面包的平均重量的波动范围就会小很多。就想你投掷骰子,投掷1次可能的点数是1到6中的任意一个,但是如果你投掷100次骰子,这100次总数的平均值基本就是3.5这个常数,不信您可以试试。面包师和质检员基本理解了这个道理,继续听庞加莱的第三点说明。
第三点.既然25个面包总重量的均值服从期望为1000g,方差为10g的正态分布,我们先看看正态分布数据的分布特点,如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5.44%的数据落入以期望1000g为中心,2倍方差为浮动(即20g)的范围里,即[980,1020]。换句话说,如果面包师严格按照1000g为基准,50g为浮动制作面包,那么25个面包质量的平均值,将有95.44%的可能性落入[980,1020]这个范围里,相反低于980g或者高于1020g的概率还不到5%,所以面包师一定故意偷工减料了。
听过了庞加莱对假设检验的科普,质检员对面包师做了处罚,面包师也承认自己确实是以980g为基准做的面包,并同意做出改正。
邓稼先科学家伟大的生平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12个字,有1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202位用户喜欢。
因为有他,所以我们不再惧怕美国。——题记
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人,默默无闻,隐姓埋名,明明很想念家人,却不曾回家看看;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人,不慕名利,隐姓埋名,明明知道自己的一切学术成果不会公布,却义无反顾的投身于事业;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人,鞠躬尽瘁,隐姓埋名,将事业工作放在第一位,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你会认为这样的人并不存在,但中国正是有了这样的他才站了起来。
1950年,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和自己的妻子相爱,结婚,日子也算不错,就在1958年,这样的日子结束了……
在1958年,他被组织调去秘密研究原子弹,我想那时候的他一定是不舍的,更多的是对祖国加强核事业的高兴和自豪。
“这项工作的保密性很强,一旦涉足进来,就意味着今后要隐姓埋名,你的一切学术成就也许永远不会公开,也不能让你的家属知道你的工作性质和内容。”
听了这段话的他沉默下来,纵使人人都希望为祖国奉献自己,但谁又不希望自己能被人崇拜,被人铭记呢?而他答应了。
他匆匆的回到家,拿上行李,妻子问他“你这次又要做什么?”他却沉默许久后,回答“不知道,也不能说。”“那工作地点在哪里?我给你写信?”“不能说。”“那保密邮箱呢?这个总可以吧?”他沉默许久后…“不能说。”
对于妻子的关心和好奇,他只能以沉默面对,回答不能说,不能说,什么也不能说,连同自己的亲人也不能说,面对妻子的关心和好奇,是祖国的发展,是他对祖国的爱,这是又多大的献身精神才能做到如此地步?不能说更多包含了他对祖国的爱,更能体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他的奉献精神。
我可以想象他的妻子从满脸的好奇和关心慢慢从他的话语中由满脸的失落所代替,最后只能将满眶泪水,和到嘴的话,一肚子的委屈咽下肚子,变成了一句句的叮嘱。
能看的出来他离开时对孩子,对妻子的不舍,这些却都比不过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却都比不过祖国在他眼里的发展!这是他对国家的忠心,这是他的鞠躬尽瘁啊!
1960年11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爆炸成功。你无法想象他心里是多么的高兴和激动,他看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就像自己被原子弹击中一样,倒在地上久久不能起,我知道是他心中升起的自豪和祖国核事业强大起来不会被美国欺负的自豪!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第一次的生命全部献身于祖国,哪怕能重生,进行第二次选择,他也义无反顾。他是谁?他就是两弹一勋的邓稼先爷爷。
他的一生全为祖国效力,不为私欲,不为荣誉,仅仅是为了国家的核事业发展,他一生不慕名利,无私奉献,为了国家隐姓埋名28年,为了国家抛家离子28年,也不曾问候家里一句话!我敬佩稼先爷爷!敬佩他的无私,敬佩他的不慕名利!
因为有这个男人,我们不再惧怕美国,因为有这个男人,中国的核事业发展才会如此的迅速!我敬佩他,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成就,而是被他的无私奉献,一生不够,第二次重生仍然选择祖国,选择核事业发展的精神所感动!
“不为名,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赴世界先进水平。”
“我死…也瞑目了。”
著名伟大的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09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112位用户喜欢。
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不久与同一学科,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夫妻二人携手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人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培养了人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精力不济,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科学家伟大事迹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715个字,有1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4分钟,有111位用户喜欢。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了时任我国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你看怎么样?”
这个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是邓稼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响起。22天后,北平沦陷了。占领北平的日军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所谓的“胜利”。
邓稼先无法忍受这种屈辱,时年13岁的他当众把一面日本国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这件事发生后,邓以蛰的一个好友劝他说,此事早晚会被人告发,你还是尽早让孩子离开北平吧。无奈之下,邓以蛰让邓稼先的大姐带着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迁的清华和北大教授,还有众多的老朋友。临走前,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其实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在邓稼先的脑海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原来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南迁后合并的一所学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大物理系汇集了当时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例如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这里的名师严教让好学的邓稼先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胜一筹,各个科目均成绩优异。
1946年的夏天,毕业后的邓稼先受聘担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这期间他一面当助教,一面积极准备留学美国的考试,并在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秋天,邓稼先从上海启航,向大洋彼岸驶去。临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对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邓稼先听了笑了笑,说了这样一句话--“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国,实现了他离开中国时的诺言--“我学成,一定回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这一天被历史铭记。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曾说过:“在我们这里没有小问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酿成大祸。”
1979年某一天,在某试验基地,新型核弹实验开始--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了,核弹却没有爆炸,很多人都惊住啦。在场的技术人员正想询问邓稼先时,却意外地发现“老邓”在往试验场跑去。
作为物理学家,他不是不知道辐射核心区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弄清楚原因,为了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荣耀,他头也没回,现场没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弹片散落在荒垣上,当值的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弹体的那一刹那,生命的倒计时也启动了,他已经受过多次辐射伤害,但这一次是致命的。邓稼先被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白血球内染色体呈粉末状,尿液有极强的放射性。医院的医生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毒药了?毒性这么大,身体竟被破坏到这样?”邓稼先什么都没有说,短暂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滩。
1984年,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整整20年,邓稼先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这次试验的成功将标志着中国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这时邓稼先的身体已被癌细胞严重侵蚀,没有人知道。1985年邓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边,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住了363天,动了3次手术。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可就是这样,在生命最后时光,占据邓稼先脑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国的核事业。他着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无法亲自实现了。邓稼先坐在能减缓压力的橡皮圈上写他一生的积攒,写他最后的思考。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个日子,中国在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暂停核试验。
迎来这一天,我们要永远记住邓稼先。是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啸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范文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83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今天,老师要我们写一篇电影的观后感,我想来想去,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还是感动了我,特别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画面,那风吹起的沙子,连对面的人都看不见,看到那时侯的生活的艰苦,再想想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是多麽的幸福,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钱学森的身上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想想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是多麽幸福,跟那时的钱学深爷爷相比,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还有他对父母老师的彬彬有礼,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的任务只有好好学习,将来作为有用的人报效祖国,钱学深爷爷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之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为祖国做着贡献,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爷爷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小学生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国,就是要努的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的将来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钱学深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创新的力量。不仅为中国人的科学创造留下闪光足迹,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也作出重要贡献,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家的价值。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来讲,我们的学习可能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要好好学习,才能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