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科学家事迹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11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13 16:40:03 查看人数:92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954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18人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901字 7段 4分钟 5分钟 7分钟 174人
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事迹 636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65人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965字 7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268人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535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87人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1688字 19段 6分钟 10分钟 13分钟 299人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896字 4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198人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519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168人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675字 5段 3分钟 4分钟 6分钟 133人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547字 7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274人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1117字 13段 4分钟 7分钟 9分钟 255人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4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18位用户喜欢。

达尔文是19世纪著名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者,他生前常说,他的《物种起源》等著作和学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决写不出那本书来。”事实上,他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精神的体现。

华莱士是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14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和写作。其间,他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手稿----《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题名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著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达尔文已经从事20多年的研究了,当他环绕全球作科学考察时,华莱士还是一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得写作时断时续,进度很慢,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著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1859年11月24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著,1250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01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74位用户喜欢。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箸”。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3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65位用户喜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把牙齿患病的原因统统归于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

进入封建社会,一些医生明确指出:受了风和吃了东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龋牙的原因。于是,从公元20__多年前起,中国人就有了漱口的习惯。如《礼记》中就有:“鸡初鸣,碱畲漱”的记载。不过,单凭漱口是不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齿来清洁牙齿。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芳度叉头圣图》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和尚,为了清洁牙齿,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揩齿这种卫生习惯。柳枝揩齿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驱。在唐代,人们将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状,然后蘸药水来揩齿。到了宋代,有人主张每天至少要揩齿两次,早晚各一次。考古发现,在辽代应历九年即公元959年的古墓中,有2排8孔的植毛牙刷,说明我国当时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已经很先进。我国最早发现的这一牙刷,比欧洲的牙刷至少早600百年。

1490年,中国制造的牙刷其清洁面垂直于刷柄,用从西伯利亚野猪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制成。当时的欧洲还处于用手指或亚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阶段。可见中国制造牙刷的工艺当时在世界上是非常发达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牙刷大为惊奇,并将样本和制作工艺带回欧洲。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65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李希霍芬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近代早期中国地学研究专家。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卡尔斯鲁赫(今属波兰)。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1905年10月6日在柏林逝世。

李希霍芬早年曾研究蒂罗尔和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成功地建立了南蒂罗尔的三叠系层序。他对喀尔巴阡山、多洛米蒂山和特兰西瓦尼亚区域地质的研究也卓有成效。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棉。1863年—186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金矿。

李希霍芬1868年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他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4年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他在《中国》第1卷里,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中国的黄土,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论”。他也采集了大量各门类化石,收集了很多各时代地层资料。德国古生物学家弗莱希、施瓦格、凯塞尔等对李希霍芬所采化石的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中国》各卷中。李希霍芬在辽宁、山东、山西和河北北部建立了3条系统剖面。他首先提出了“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

他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山东、北京西山、大青山、五台山等地发现了许多褶曲和正断层,在泰岭发现了逆掩构造,在《中国》第2卷中的“中国北方构造图”上,他画了一条被称为“兴安线”的推断构造线,从兴安岭经太行山,一直达到宜昌附近。他还提出了中国北方有一个古老的“震旦块”,是一个具时间关系的地质构造单元。

他在《中国》第2、3卷中,将中国各地火成岩作为地层剖面中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如辽东古老的高丽花岗岩,秦岭天台山志留纪花岗岩,南京山地花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

近代早期来华考察的地学家中,经历时间之长、搜集资料之丰富、发表著作分量之大,李希霍芬是极为突出的。他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3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87位用户喜欢。

在这个暑假,我看完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科学家有的是春秋时代的鲁班,有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有的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和等等许多的著名科学家。

读了这么多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几个故事令我铭记在心,这个故事是《从“班门弄斧”说起》,采石江边一堆土,礼拜张宁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首诗是李白墓之后梅之涣写了这首诗,鲁班,是春秋末年的巧匠,人们称他为木工的开山鼻祖。

鲁班他发明了锯子,因为我国考古学家近年来在山西蓝田县,武功县发现西周时期铜锯,早于鲁班。因此有人认为流传多年的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不靠谱,但此说还没有定论。

那时,木工的工具只有斧头,鲁班带着徒弟,上山有斧头砍树,非常吃力,常常累的满头大汗,一次,他的手破了,鲜血流了出来。他一看,手不是被斧头弄破的,却是被野草刮破的。鲁班想:野草怎么这么厉害呢?鲁班一看,这叶子长长的,边缘上有许多锋利的小齿。鲁班深受启发,便在铁片上做出许多小齿,发明了锯……

还要有一个关于鲁班的故事:小时候,鲁班雕刻一只凤凰,结果雕出来的却像一只鸡。后来,鲁班不断学习雕刻,手艺不断提高,终于雕刻出了美丽的凤凰,受到人们的赞扬。

鲁班的敢于创新让我汗颜,熟能生巧,天才也使于勤奋。只有努力才能勤能补拙。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688个字,有19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6分钟,朗读时长10分钟,慢速需要13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么图像。”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发明家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但都没有成功。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经过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一家小报做了通讯。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表示愿意提供经费。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每周付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材料。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又是失败。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贝尔德更新了设备。开始更大规模的试验。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

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奇迹。贝尔德把伦敦一位姑娘的图像传送给她正在远洋航行的未婚夫。贝尔德的名字在全世界传开了。他申请在英国开创电视广播事业,但没有得到批准。但要求电视广播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提交给议会,经过激烈的长时间的辩论。议会决定了开展电视广播。

1936年秋,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此时的贝尔德又开始埋头研究彩色电视。1941年12月,贝尔德传送的首批完美的彩色图像获得成功。可惜的是贝尔德的实验室被-的飞弹击毁了。但贝尔德重新开始研究。1946年6月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但劳累过度的贝尔德却在这一天病倒了,没有收看他的研究结果。6天后,他离开了人世,终年58岁。

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里,游人能看到贝尔德发明的第一架电视机,还有陪伴他多年的木偶比尔。比尔咧嘴笑着,仿佛在向游人诉说贝尔德的艰苦发明的故事,也好象在为贝尔德成功而欢欣……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96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98位用户喜欢。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

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

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

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19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68位用户喜欢。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试验仪器,根据身体各部位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大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善于将科学应用于社会。他曾为火药仓库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消耗的办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怪人。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他有一处宽大漂亮的住宅,却没有妻子儿女;他不善交际,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因此还得罪过不少人。

他死后留下大量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出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生俭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其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赠给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26人。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75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33位用户喜欢。

有一次,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工程规模浩大,工期却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来,赶去采木料。鲁班也亲自起早贪黑地带领徒弟们一边上山砍木头,一边加紧施工,生怕耽误了工期。鲁班在用斧子砍树时,觉得又费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钝了,还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斧子呢?这个想法一向萦绕在鲁班的心头。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两边的杂草,吃力地向前行进。当他松开手时,一片茅草叶从他的手指间轻轻滑过,带来一阵剧痛,他仔细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条口子,鲜血正从伤口中渗出。

一片又轻又软的小草叶,竟能把手指划破!鲁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叶,仔细地观看,发此刻叶子的边缘有一排又细又尖的细齿。他试着用叶子在斧柄上拉过,叶子软软地歪到一边了,可还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条印迹,这给了鲁班以启发。他兴奋得转身就向山下跑,也顾不得身边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了工地。他找来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边缘削刮,在上边刻出一个个的“牙齿”,用这些齿在木料上来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条深深的沟。但只用了几下,竹片上的齿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坚韧的铁片来做这些齿,不就能把木头很轻易地弄断了吗!于是鲁班拿着这些竹片来找铁匠,让铁匠照着竹片的样貌打造出几根带齿的铁片来。他又给这些铁片装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锯子就这样产生了。工匠们用锯子伐木头,又快,又省力。鲁班和他的徒弟们很快就把木料凑齐,宫殿也如期完工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锯子在工匠们的手中一代代流传至今,即使是现代化的电锯,也没有脱离开鲁班发明的锯子的基本原理。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7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4位用户喜欢。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爱迪生生于1847年2月11日,死于1931年10月18日,享年84岁8个月零7天。他一生凭靠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创造了2000多种发明,也就是平均15天就有一种。正是这些发明,给当今世界增添了异彩,使我们享受到了它的智慧和福音。

俗话说,梦想是现实之母。每一个成就了伟大事业的人,都是一个梦想家。而他们所完成的工作,又是与他们的想像力、能力、毅力,与他们对理想的执着程度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密切相关的,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了毕生的时间寻求机遇,把他的每一个想法付诸实践,他抓住了大部分的机遇。在他身上,直觉和决断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爱迪生为了人们能用上价廉物美的好灯泡,废寝忘食地寻找各种灯丝。他算算他用过的耐热材料,一、二、三、四、五……竟足足有1600多种。后来,他发现竹丝灯丝能燃1200多个小时,最后熄灭了。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像爱迪生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怕困难的精神。他们虽然经历了上百次的失败,但是他们仍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因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换来的。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我应该向那些废寝忘食的科学家们学习。

无私奉献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117个字,有1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9分钟,有255位用户喜欢。

物理学家柏克瑞发现铀的盐类可以放出一种性质不明的射线,这件事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注意。多么有趣的现象呀!居里夫人以极大的好奇心,迈出了探索科学之谜的第一步。

环境是十分艰苦的。没有实验室,只好让丈夫去借。实验室借来了,简陋得实在够呛:闭塞、潮湿、寒冷,只有两张破桌子,一个旧火炉,一块黑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居里夫人研究出了放射作用之强度与矿石铀含量成正比等成果,发现“钍”也具有放射性,并且根据实验判断,一定有一种比铀与钍的放射性还要强的物质在矿物之中。

夫人的发现,使居里也感到把实验继续下去的价值。于是,他们开始共同研究。一-八年,他们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为了提炼出纯镭,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更加繁难的战斗。

每天,居里夫人穿起沾满灰尘和溃污的工作服,干起来就忘记了休息。翻倒矿石,搅拌冶锅,倾倒溶液,这些重活基本上都是居里夫人干的。低矮狭小的实验室,铁屑飞扬,蒸气薰人,而那时居里夫人还正害着结核病卫居里夫人说:“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安排我们的饭,使某种特别的工作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一根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就这样,经过几年持久不懈的努力,居里夫妇从四百吨铀沥青矿、一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之中提炼出了微乎其微的一克镭。

居里夫人的体重减轻了十四斤。

镭的母亲!人们这样称赞居里夫人。

镭的用处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可以治疗疾病。美国有位教师写信询问:能否告诉我制造镭的方法。

这时,居里夫人的生活是很穷困的。因为光为制造镭而购买矿物就已经花完了平日的积蓄。但她并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活。就在朋友们劝她去请专利的时候,她说:“物理学家总是把研究成果全部发表出来的。我们的发现不过偶然有商业上的前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再说,镭将在治疗疾病上有大用处,……我觉得似乎不能借此求利。”结果,他们毫无保留地把镭的制造方法公布于世。

居里夫人曾经给她的外甥女涵娜·扎拉伊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它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虽然在工作上我或许还不如它们组织得完密。我也是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我知道生命很短促而且很脆弱,知道它不能留下什么,知道别人的看法不同,而且不能保证我的努力自有真理,但是我仍旧如此作。我如此作,无疑地是有使我不得不如此作的原因,正如蚕不得不作茧。那可怜的蚕即使它不能把茧作成,它也须开始,并且仍然那样小心地去工作;而若是它不能完成它的任务,它死了就没有变化,没有报酬。亲爱的涵娜,我们每个人都吐丝作自己的茧吧,不必间原因,不必问结果。”

居里夫人这样赞美春蚕,她自己就是春蚕的化身:“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11篇范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把牙齿患病的原因统统归于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进入封建社会,一些医生明确指出:受了风和吃了东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龋牙的原因。于是,从公元20__多年前起,中国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奉献信息

  •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11篇范文)
  • 科学家奉献的事迹材料(11篇范文)92人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 ...[更多]

  •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6篇范文)
  • 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事迹(6篇范文)29人关注

    在这个暑假,我看完了《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科学家有的是春秋时代的鲁班,有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有的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和等等许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