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 字数 | 段落 | 默读 | 朗读 | 慢速 | 喜欢 |
---|---|---|---|---|---|---|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 499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108人 |
中国科学家事迹范文 | 952字 | 4段 | 4分钟 | 6分钟 | 8分钟 | 243人 |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事迹 | 839字 | 8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64人 |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 1908字 | 41段 | 7分钟 | 11分钟 | 15分钟 | 203人 |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 1427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60人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 817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7分钟 | 110人 |
近十年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 370字 | 4段 | 2分钟 | 2分钟 | 3分钟 | 167人 |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的事迹 | 458字 | 6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51人 |
中国当代科学家事迹和发明汇总 | 435字 | 8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92人 |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 709字 | 7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39人 |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 543字 | 7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68人 |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 687字 | 15段 | 3分钟 | 4分钟 | 6分钟 | 235人 |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 432字 | 5段 | 2分钟 | 3分钟 | 4分钟 | 265人 |
中国科学家事迹 | 1356字 | 8段 | 5分钟 | 8分钟 | 11分钟 | 200人 |
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最新 | 741字 | 6段 | 3分钟 | 5分钟 | 6分钟 | 175人 |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 | 548字 | 4段 | 2分钟 | 3分钟 | 5分钟 | 235人 |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9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108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
钱学森(1911-2009),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伟大的物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让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钱学森,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众多领域中极为少数的巨星之一,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他是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
钱学森,还是新中国留学归学人员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曾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加州任职,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他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即便回国之路非常艰辛,他也没有放弃归国。
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这样评价他: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这样的理由也是够直白。
钱老,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是科学的宝藏、科学的旗帜,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一生默默治学,无论在何时何地,他所选择的都是一个科学家的职责:以国家民族为己任。
钱老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国家史、华人民族史、人类世界史上都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前行的道路。这样的科学家,才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事迹范文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2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243位用户喜欢。
提起地质工作者,曾有人戏言道"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是干地质的".当时尚且还没有这么多破烂货可捡, 但是若是以现今大众审美水平重新审视当年的地质工作者,这筚路蓝缕、蓬头垢面的模样可不活脱脱就是一拾破烂的么。
若问地质人心目中的近代地质学界泰斗是谁,必然首推李四光,那可真是白月光一般的`存在。受教书父亲的影响,李四光8 岁就立志报国,15 岁留学日本,16 岁跟着孙中山,23 岁做实业部长,25 岁改学地质专业,以后,搞?科研究,发现中国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发现大油田,颠覆国外对中国贫油的传统认知,成功预测建国后的几次地震,运用毕生所学为民造福、报效国家,李四光的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一斑。李四光学术水平之高毋庸置疑,他拉小提琴还是一把好手,这也就罢了,但他还仪表不凡、风度翩翩,这要放在现代,那可绝对是学术偶像杠把子,粉丝一抓一大把,我必然也是"拜倒"在李先生的地质锤下,成为金刚石(自然界硬度最大)粉一枚。
解决了石油,中国还要制作原子弹,没有金属铀呀, 领导人询问李四光。李四光回答到,"关于铀,我有研究, 在构思地质力学理论时,考虑过这个问题。"读到这句顿时令我虎躯一震,两眼放光。好一个爱动脑筋、思维开花的李四光!搞过学术的都知道,"有研究"这三个字意味着这是人后广泛、大量阅读文献并勤于思考的结果,是一个铿锵有力的自我肯定,这一过程的实现是无比艰辛的。联想起我研究生时期的导师,不仅感慨做学问的人大抵都具备这样的美德。为了能够快速、全面的了解某一领域,我们通常要做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工作,如疯狂吸水的海绵一般,但凡与之稍微沾亲带故,一律不肯放过,往往是最后搜集到了许多分门别类的子标题,接下来便是日以继夜的常伴青灯苦读一番,直至事业终成。在这一点上,我的老师是我们的表率,虽已两鬓添白,读起文献来精神抖擞、目光如炬,不知疲倦,我等常叹自愧弗如。正是知晓科研之路的不易,因此每每见到网络上诸如某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时,内心对把这领域又往外扎出去了一丁点儿的团队总是充满了敬佩之心,科学理论的进步正是这群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受得了失败最后出得了结果的人在推动着。
期许我也能用这"钻牛角"精神发挥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推动水利工程质检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发扬李四光精神。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事迹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39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64位用户喜欢。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光辉的历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身到祖国的航空、国防建设之中。
1955年冬,钱学森参观了陈赓大将领导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 交谈中,钱学森坚持一定要发展中国人自己的导弹、火箭。1956年,钱学森 提出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意见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导 弹、火箭工程的发展、建设规划,这份意见书立刻受到党和中央的高度重视。
同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钱学森,毛泽东同志的和蔼、亲切、平易近人, 都让钱学森印象深刻。在国家政府的扶持下,钱学森随后成立中国第一个火
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钱学森作为众多科研
学者的领头人,为了让这些从未接触过导弹的学者们尽快地融入到导弹、火 箭的建设发展之中,钱学森首先给分配过来的156名大学生和教授讲述了 《导弹概论》,并亲自拟定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相关专业的学习计划。
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将所有援华的科学家全部撤走,同 时将支援中国的工业项目的合同全部撕毁。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钱学 森和众多学者一样,吃粗干粮、睡帐篷,他们同甘共苦。虽然国外技术死死封 锁,但是钱学森的队伍也能攻克重重难关,终于在1960年11月5日,中国 发射了第一枚导弹。这个时间距离苏联撤走科学专家仅17天,当时在酒泉 发射场的聂荣臻元帅十分激动,他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转折点!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并在两 年之后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国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对地导弹的发行试 爆实验和中国原子弹、导弹相结合的实践,使我国的国防力量达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子,震惊了全世界。
1965年,钱学森又向中国国务院提出了建设我国人造卫星的建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的 发展又步上了一个高台阶。
钱学森不光是我国航空科技、导弹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国高端军 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钱学森就关于军事科学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说: “军事学是军事科技的基础理论,军事运筹学是技术理论,技术应用学是军 事系统的工程理论。”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908个字,有4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5分钟,有203位用户喜欢。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平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20__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20__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中国。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20__“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她还是“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__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有关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材料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427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60位用户喜欢。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110位用户喜欢。
钱学森生于1911年,享年98岁,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殊荣。
这部影片,简单明了的阐述了钱学森爷爷光辉的一生。解放前,他在美国求学。学业有成以后,在国外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当他得知了中华人民成立的消息时,这位热爱自己祖国的海外赤子,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重返自己的祖国,准备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
可是,因为当时钱学森爷爷已经是一位才学渊博的科学家,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美国政府使用各种手段阻止钱爷爷回国,并把他关进监狱。在留居美国的科学界人士鼎力相救下,他才获得自由但是还是不允许他回国。从此,他就更加发奋的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在他四十四岁那年,中国政府历经周折,他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钱学森爷爷回国后,对航天的研究没有丝毫的松懈,更是争分夺秒的抢时间进行科研。当时的中国科技很很落后,科学家也很稀少,他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从事教学,手把手教学生。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
经过他带领众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单合一”也顺利的完成。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挺起胸对着外国人高喊:“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在钱学森爷爷是个很乐观的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东风二号却不幸发射失败。当时,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钱学森爷爷却安慰战士们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二’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咱就给它射上去。”在钱学森爷爷的鼓励和带领下,战士们积极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由科技贫瘠逐渐变成了科技强大的国家。
在电影电影接近尾声时,画面上钱学森爷爷和蒋英奶奶的那段对话,更是感人至深。钱爷爷对蒋奶奶说:“如果你不是嫁给了我,将会成为一位著名的歌唱家。”而蒋英奶奶坚定的回答:“在中国,可以没有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可以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
近十年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7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3分钟,有167位用户喜欢。
9月17日,随着神舟十二号乘组从太空返回祖国,聂海胜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飞行任务“大满贯”,成为我国首位在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飞行任务中均有参与的航天员。
聂海胜在24年的航天员职业生涯里,始终心无旁骛、刻苦训练。20__年,他作为备份航天员参加了神舟五号飞行任务;20__年,他与航天员费俊龙共同执行了神舟六号飞行任务,首次飞上太空。20__年、20__年,他两次作为备份航天员参加了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
20__年,作为指令长的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执行了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__年,聂海胜作为指令长,与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执行了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并首次进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从神舟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核心舱,聂海胜用青春和奋斗践行了“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追梦历程,向外界展示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迅猛发展的强劲态势和几代航天人赓续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的事迹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58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51位用户喜欢。
竺可桢
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 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 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
竺可桢不仅爱读书,而且更爱思考。竺可桢读了《爱莲说》后,就想:我要爱莲花,更要爱莲的茎和藕。他把自己读《爱莲说》后的感想告诉了章先生。章先生很为竺可桢小小年纪就这样思考问题,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感动。他教导竺可桢说,藕虽埋没于污泥只中,但它将自己的全部营养贡献出来,使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烂泥污染,这是非常可贵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格。
竺可桢听了这番话,印象很深。他后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先生的教诲的意思。
竺可桢爱读书爱思考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取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当代科学家事迹和发明汇总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5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2位用户喜欢。
2009年国庆,温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
不抽烟、不喝酒,是一生坚持的原则
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钱学森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说到:“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大院的钱学森住宅,和普通百姓的家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生活中,钱学森每天除了浏览报刊,还喜欢听听广播。但是从不看电视,钱永刚介绍说,这是他早年在美国任教时养成的习惯,那里的教授们为了专心工作,多少年来从不看电视。
钱学森生前常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才是他的养生真经。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09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9位用户喜欢。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场“仗”整整打了7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爱莫能助。他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处联系架电器材,原本要两个小时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
7年间,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来解决村里的用电问题。有太多这样的酸甜苦辣,但终究,两万多公里的奔波,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成了全乡第一个用上了电灯的村。
清廉公正,用抚恤金接贫济困
六七十年代的张家泉村,家家日子过得都很苦,有的吃不饱、穿不暖,有的无钱看病。只要朱彦夫知道的,他必会想方设法尽力去帮助乡亲渡过难关。
村民褚秀才兄弟五个,家里人多地少,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971年,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了,四弟饿得干瘦如柴。朱彦夫了解到情况后,回到家立即让妻子送去五六十斤地瓜干,成了褚秀才一家人的救命粮。
朱彦夫当村书记期间,出出进进为村子里办事,从来没有在村子里报销过一分钱,帮村子看水利的、架电的上级来人,没有地方吃饭,都是他掏钱在自己家招待。25年来,他不仅没有在生活待遇上向组织伸过手,而且多次谢绝组织的照顾,主动用自己微薄的抚恤金为集体办事情、接济困难群众。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18岁失去双手双脚和左眼,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却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面对群众的期望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支部书记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张家泉村山山水水间,都深深地印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滚行的“痕迹”。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这都源于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源于他对祖国满腔热血、对乡亲们一片真情。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3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68位用户喜欢。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是一个“真正能让我们吃上饱饭”的男神,他的伟大贡献毋庸置疑,我认为全世界人民真的都应该感谢他。
袁老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心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袁老的杰出成就不仅是中国级的,更是世界级的,影响了全球全人类。
袁老被称为“当代神农“实至名归,他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业科研而不懈探索。他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在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又为世界和平与进步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袁老的精神境界也是感人至深,他一生专注田畴、淡泊名利、严以律己、播撒希望与智慧,收获果实与富足,把毕生梦想都落在了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上,他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也是新时代呼唤的时代精神。
总之,袁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应用推广、发明三系法灿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等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综上,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值得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感动中国科学家事迹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87个字,有1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在比赛中捧回的一个又一个奖杯,大大增加了苏炳添的自信心,也让他更执著于短跑这条道路。
但是,教练说苏炳并添没有短跑运动员的天赋。
他个子只有172cm,短跑运动员最佳身高是180cm—195cm,当年中国另一飞人刘翔身高在189cm,短跑项目中,个子矮要失去许多先天优势。
再加上我国短跑事业相比其它国家而言,起步要晚一些,选择短跑作为终身事业的运动员少之又少,国际短跑赛事上我们从来没有进入过决赛。
年轻气盛的苏炳添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短跑运动上创造出奇迹,让外国人看看我们的实力。
为了这个理想,苏炳添想去专业的体校进行学习和训练,但他去了几家体校,都因为他个子矮、年龄大被婉拒,现实将他打回原型。
刘翔从七岁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而想入体校的苏炳添,这时已经15岁了。
眼看苏炳添的田径之路就要画上句号,这时候他人生中的伯乐出现了。
中山体校教练宁德宝看中苏炳添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想把他收为麾下弟子。
宁教练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体校的'领导,破格把苏炳添招进来,然而,训练刚刚开始不到半月,苏炳添就吵着要回家。
中学时的训练和现在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从运动量、技术上都简单很多。
体校要求学生6点就要起床开始训练,一上午的高强度练习,在中午短暂午休后,下午还要接着练,苏炳添被体校辛苦的训练吓住了,他不想跑步了。
他叫来父母想要退学,父母也不忍他受苦,便要把他带回家,宁教练实在舍不得这个好苗子,苦口婆心地劝说苏炳添和他的家人。
苏炳添的父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从宁教练的态度上,他们觉得是真心为孩子好,于是妈妈许诺给苏炳添100元零花钱,把他留在宁教练身边。
从此,苏炳添如开挂般,正式开启了属于他的“飞人时代”。
中国科学家人物简介及杰出事迹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2个字,有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65位用户喜欢。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研发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成功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人民非常尊敬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是中国默默治学、兢兢业业做研究的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祖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这种奉献精神最是崇高无私。
最初邓稼先在中国核武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他的事迹才为人们所知,人们评价他是最具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去年当看到国庆档电影《相遇》后才知主角是邓稼先的原型,好多观众都已泣不成声了:默默奉献的英雄为了祖国,不惜牺牲了自己
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快步推进了至少10年,终赶在全面禁核试验前,达到了实验室的模拟水平。邓稼先默默奉献、不计名利、舍生忘死的爱国无私精神,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的楷模。
中国科学家事迹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356个字,有8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8分钟,慢速需要11分钟,有200位用户喜欢。
新中国的建立,使无数海外弟子看到祖国崛起的希望,他们纷纷归国,投身于祖国的经济军事建设,钱学森正是其中一员。在这当中,以钱学森为首的尖端人才,却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但是如此,他们却从未忘记报效祖国,时刻盼望着回到祖国,参加祖国建设。尽管在美国受到特工的监视,尽管被关进监狱,尽管不能再工作,钱学森都从未忘记回到祖国的怀抱。终于,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海外的拳拳赤子终于如愿回到祖国。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在电影《钱学森》中,倒叙与插叙相结合,讲述着钱学森在美国时期对美国的科学贡献,钱学森与妻子生活爱情点滴,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们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临危受命担负起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重任,这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环境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举步维艰,甚至对美国科学家看来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借助美国先进的科学条件足以让钱学森顺利施展其天才般的科学创造力助其享誉盛名,可是钱学森宁愿“回家种苹果”也不远忍受美国的不信任和不自由而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此处家国情怀通过中美之间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科学环境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所学技能报国的执着。
甘肃科研基地漫天黄沙、物质匮乏,正直中国面临三年重大自然灾害时,苏联政府雪上加霜撤走苏联科学家导致科研进程遇到严重阻碍,钱学森带领着中国科研人员和部队战士彻夜奋战,面临着种种现存的和未知的挑战,冲出重围最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而后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的研制成功壮大了国家的军事和科研实力,当蘑菇云腾空而起之时,所有为新中国两弹一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已经无憾于人民、无憾于国家、无憾于人生了!
他们的梦想和执着已经随着蘑菇云和卫星的升腾绽放在了宇宙中,化作了永恒的一幕!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影片的尾声,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在公园散步时这样说过:“中国可以没有蒋英,但不能没有钱学森!”声音柔和,但,这坚如磐石的语气感动了所有的人。他们把深深的伉俪之情融入到了对祖国的大爱,一个他为了祖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一个她为祖国奉献了无悔的韶华青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崛起,主要表现在文明创造,反映在科技发展上。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大量创新成果,方可证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精神,对于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极其重要。而对于我们普普通通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我们也一样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任何事情,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最新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41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6分钟,有175位用户喜欢。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事迹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8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35位用户喜欢。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辉煌的一生,促我进步。他拥有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拥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曾给他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展示智慧的舞台;他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爱。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
读《钱学森故事》一书,给我许多启示,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没有知识是不能学的,没有零件是不能造的,没有粮食是不能种的,我们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的付出和努力,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号召,报效祖国,真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强国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