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事迹范文 > 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读后感(16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04 15:00:02 查看人数:55

内容目录(每篇详细参数)

内容标题 字数 段落 默读 朗读 慢速
中国名人故事读后感 544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5分钟 129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故事 955字 6段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45人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419字 4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3人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故事 812字 11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11人
中国书法家名人故事 487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1人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607字 4段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182人
现代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2009字 26段 7分钟 11分钟 16分钟 195人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1282字 7段 5分钟 7分钟 10分钟 166人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594字 4段 2分钟 4分钟 5分钟 276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422字 3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3人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460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38人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785字 6段 3分钟 5分钟 7分钟 278人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430字 2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26人
感动中国简短名人故事 397字 6段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299人
中国名人故事事迹作文 230字 4段 1分钟 2分钟 2分钟 271人
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 2808字 35段 10分钟 16分钟 22分钟 262人

中国名人故事读后感 篇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44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29位用户喜欢。

哲学家培根说;“书是人类的朋友。”

我是个书迷。闲暇时,我最爱翻阅的书要属《中国名人故事》了。里面的许多故事,震撼着我那幼小的心灵,引发我的思考。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阅读某教授写的文章时,发现了一处错误。他修改好以后,寄给了教授,得到了教授的表扬。由此,我想起了前几夭在数学课上发生的一件事。一天,听老师讲课,有一道题我认为老师讲错了。于是,我对老师提出了疑问。经过验证,结果证明我是对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敢干向权威提出疑问。我们必须在读书的时候认真思考,只有这样,书中的东西才是真正属干白己的。我想,华罗庚先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善于质疑的精神,刁使他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数学家。我也将用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加完善。(读后感)

还有一个就是陈毅喝墨汁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玩,看书时着了迷,竟把母亲送来的桩把蘸墨汁吃了,弄得母亲哭笑不得。读完后,我感触很深;一个人读书达到了这种废寝忘食的境界,还有什么不能学好呢?再想想自己的学习状态,真的感到很惭愧。以后学习的时候,我一定拿陈毅喝墨汁的故事来提醒自己。我想我也会成为一个别人学习的楷模。

通过读书,我得到了无比宝贵的财富。上面两个故事对我的启发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著名科学家故事 篇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95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4分钟,朗读时长6分钟,慢速需要8分钟,有145位用户喜欢。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 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篇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19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3位用户喜欢。

老一辈对年轻人的抱怨很多,很重要的就是:“吃苦没有我们多。”吃苦是一种扛折腾的能力,这种折腾可以来自天灾人祸。可以来自缺吃少穿。70后和80后。经历的饥饿确实少了。这两批人却需要扛另一种折腾,那种由理想带来的折腾。

他获得金马奖提名。离影帝一步之遥。70后黄渤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了,尽管和自己最初的理想略有差距。他最初的梦想。在青岛家中的柜子里——给郭富城、张学友写的歌。他的梦想就是某天让天王唱响自己的歌。为了这个梦想,他唱过酒吧、唱过草台班子、被醉酒客哄下去、在东北冒充香港小明星、为工厂采买机床、去电影学院学配音……演各种挣扎着的角色,文青、民工、八路军托养牛的老乡……

在《大电影》当中,黄渤曾经演过一个代言楼盘的小明星“潘志强”。在楼盘做推广的时候,他的笑容让人们想起若干年前。他在广东或者北京的夜场中带着笑容煽动气氛。号召买醉人一起高歌的时刻。

黄渤年轻时对着梦想猛冲,年长几岁之后,他的性格里加入了“柔”的气质,没屈服。但充满了韧性。这就是软坚持。

中国近代爱国人物故事 篇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812个字,有11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11位用户喜欢。

朱彦夫,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19年9月,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以及国家“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他从小家贫如洗,14岁时就毅然参军,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朱彦夫身负重伤,他回国先后接受了47次手术,昏迷93天后,奇迹般地醒了过来。但是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留下了满身伤疤,右眼视力仅有0.3,体重不足30公斤,“身高”仅有1.32米。

朱彦夫一度想到了死,但是坚强的意志鼓舞着他:我是共产党员,党员死都不怕,还怕活下去?

他试着用残臂吃饭,一个动作得练几百次,甚至上千次,一气就要练几十天,最艰难的还是训练自己站立,他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的站起,终于朱彦夫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学会了吃饭、如厕、装卸假肢、刮胡子、划火柴、写字等等,朱彦夫的生活基本也可以自理了。

1956年,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了他牵挂的故乡张家泉村,又接着攀登人生高峰!

1958年,朱彦夫开始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而当时张家泉村贫困落后,土地只有500亩,还多是贫瘠的土地。朱彦夫带领村民们为了开阔自己的土地与山、水、电的较量展开了。

土地少,他就带领乡亲们整山造地、开山填沟、整修梯田,在此后的20多年里,张家泉村填平了3条深沟,新增粮田200多亩。缺水,朱彦夫就请来水利工程师帮助测量和规划选址,修建水池和水渠。不通电,朱彦夫就开始高山架电,1978年,张家泉村便通上了电。

25年的村支书生涯,朱彦夫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发动群众填沟造田、兴修水利、架电修路、种植林果,终于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

卸任后,朱彦夫便开始写书,用嘴含笔写,残臂夹笔(抱臂)写,铁圈套笔写……整整7年,用掉半吨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同志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和鼓舞了许多人,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

中国书法家名人故事 篇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8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1位用户喜欢。

前面提过书家有书家的个性,在某种状况下,会拒绝写字。苏东坡遇到下列五种状况,也绝不提笔赠书,这也就是“五不写”。

限定字体大小的不写:东坡认为求书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见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笔法的工拙,大概怕字体太大浪费纸张吧!既然担心浪费纸张,又何必多此一举,浪费笔墨呢?

不认识,未曾谋面的人不写:东坡以前回答刘元忠一封信,说道:“白云居士是不是你的号称?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样说,我既然不认识他,就不便随便落款赠送,如果真是你的名号,我却不喜欢你轻易使用这个我不明白的别号。”结果自然没有写啦!这大概是怕别人别有居心,或诚意不够,不知珍惜。东坡是自负的,假如字落在一个下里巴人手中,岂不是对牛弹琴,他如何舍得?

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画,扬名后世的不写:当时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过他的笔法,以求彰显于后代,东坡十分生气,他认为这种方式未免太卑鄙无耻了,世人不凭正当手段求得门径,却只会钻营、巴结,这种邪风杜绝还来不及,怎样能再助长呢?

文无深意,无法下笔不写:如果所写的没有资料,欠缺深意,必然格调浅陋,当然写不得了!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篇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607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182位用户喜欢。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现代中国励志人物故事 篇7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009个字,有2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7分钟,朗读时长11分钟,慢速需要16分钟,有195位用户喜欢。

赵普:安全感先于幸福感

文/陈敏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赵普少时就开始颠沛流浪,从安徽黄山到池州,转合肥,客居北京,始终在走。他从小就爱挑战个高体壮的男生,对方在沙地上压扁他,问:“认输不认输?”一边把他的光胳膊在沙地上磨来磨去,他疼得龇牙咧嘴,就是不认输。就这么长大——要么认输,要么变得强大。

16岁时,赵普参军,在一次晚会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引起领导关注,被调到团政治处广播室,从此对播音情有独钟。

19岁退伍后,赵普在安徽体育馆人事科待了4年,为老干部服务。“有两年都在迎来送往。老干部走了,我要慰问家属,联系殡仪馆,买送花圈。”常常从殡仪馆出来,取掉小白花,赵普立刻跳上公车,然后健步跑进安徽省气象台播报室,别上话筒,有模有样地播报次日气象。为了这3分钟出镜的兼职,他常常要在路上折腾很长时间。

23岁,他没有接到续岗通知。竟然下岗了!

是因为直言不讳的工作方式,还是阳春白雪的艺术理想?父亲也在同年病逝。为别人的父亲写过讣告,鞠过躬,见多了生离死别,临到自己,仍是眼泪热流。

“爸被人叫了一辈子‘老赵’,没有等到别人改口叫‘赵老’就走了。”从此独自行走在艰危岁月。摆过地摊,卖过玩具,扒过火车,住过地下室,光在北京就搬了13次家……“我是搬家高手,速度奇快!”

赵普曾写过日记以示心迹:“孩提时候,爸为生活奔波,自省城下放到山乡,又从山乡调到滨江小城,再调回省城……上中学时,一家人渐次团圆,生活逐步安定。此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爸爸守道而不能达变,忠厚而不用智巧……退伍以后,历经就业、下岗、上大学、再就业,渐知好歹,想起小时候,爸启我以智慧,授我以操守,不禁自惭形秽,始有曲意承欢之意,此时的爸爸已形容枯槁,暮色苍茫了。”收笔一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路漂泊,旅程短暂

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干部专修班在全国招生,赵普考上了,他揣着仅有的8000元来到北京。1996年年底,他拿到了大专文凭,打开一看,哑然失笑。

“斜纹底文,全部印着‘成人’的字样——这不是毕业文凭,是我的成人礼呢。”

尽管25岁的大专生有点老,赵普还是凭借主持经验和实力,进入北京电视台实习。

他兴冲冲搬进了台里位于西三环的地下室。10平方米,上下铺,8个男人抽烟喝酒,打呼噜。但真正不可忍受是没有机会上镜,他每天对着本子和话筒抑扬顿挫地配音。

当时的老主任罗影说:“宋朝刑罚有一招叫‘杀威棒’,知道吗?心气再高,也得在这儿憋着!”足足半年不给镜头。赵普熬着,没事就去台里,看别的主持人怎么播音。很苦闷的时候,他能一夜抽完一包阿诗玛。别人都睡了,只有他的烟头一明一暗,直到抽醉倒地。

那年春节他没有回老家,等到机会上镜,担任一个小节目的主持。

1999年,赵普和一位叫朱朝辉的农民青年同时崭露头角。这一年的6月20日,山西临汾吉县人朱朝辉骑着一辆粉红色本田250摩托车,沿着父亲设计的跑道,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创造了历史。

为了报道这次飞越,北京台竟把转播台开到了壶口瀑布现场,准备跨省直播。带队的是王惠副总编辑。当时共5位主持人,分担不同角色。年纪最轻的赵普被安插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现场说一句话就OK:“朱朝辉嗖的一下就飞过去了!”

沮丧的赵普仍然具有行动力。当时电脑还不普及,他在来之前就特意查了壶口的资料,到达当地后马上收集实际情况。然后他到瀑布现场考察,决定方案:穿上救生衣爬到瀑布下面,找消防部门借一根粗缆绳把自己捆紧。这个角度能拍出瀑布的险峻——史无前例。

“飞越”的前晚小组开会。王惠说:“镜头过来,可能说30秒,也可能说5分钟。你们都说说看。”别人都说一两分钟。赵普一气说了10分钟,没停,有历史故事,有当地民情,也有拍摄角度。

在接下来的直播中,赵普的镜头最多。变化随之而来。赵普被调到了“公益歌曲大擂台”,只做大型节目,年年主持北京台春晚,成为台里一哥。

生活稳定,薪水丰厚,赵普却在2006年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央视二台的《魅力新搭档》比赛。

“在选手里我是资深人士,其他人要么刚毕业,要么刚入行,他们都喊我老大。跟一帮小弟弟比赛,我要是跌出前三甲,就已经败得一塌糊涂。”

他最终拿下了赛事第三名。随后,央视新闻节目《朝闻天下》制片人约请赵普主持。赵普不分昼夜地做了7个样片,正式播出后反响很好。

当时赵普在北京台刚好干了10年,单位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象征性交上10万就能拿到钥匙。负责人说:“房子给你留着,你再考虑!”赵普说:“您把10万退给我吧。”对方劝:“你在这里,是制片人,一哥,又有房……”赵普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国科学家名人故事 篇8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1282个字,有7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5分钟,朗读时长7分钟,慢速需要10分钟,有166位用户喜欢。

竺可桢一代的留学生归国后,很多人成为了学科奠基人。丁文江、翁文灏开创中国地质学,是现代科学中国本土化的先锋,后来生物学方面也出现很多开创性的学者。继地质学与生物学之后,在竺可桢的领导下,气象科学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和体制化,1930年元旦中研院气象研究所开始发布我国领土领海的气象预报,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

“他们归国后,办刊物、学会,建系教课都是从无到有,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走出那么一大批大师”,樊洪业说。

“几乎空白”是竺可桢这代留学生归国后面临的科学上的大环境。不妨先梳理一下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对第一代科学家当时的处境大致有个印象。“世界史上的近代科学是16到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果,最早是随着天主教及古希腊的东西传入中国,晚明时期中国人跟着传教士接触到西方科学,看到了世界地图,知道了地圆说。”樊洪业说,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是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断断续续,时有波折,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西方科学的传入历经300余年,一直到1840年的战争,西方大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要想船坚炮利,就得有理化知识,现代科学这才全面引入中国。

可以说,等到竺可桢等人归国,中国已有了一些科学传播的土壤,比如一些崇尚西学教育的新式学堂,但早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然占据着很多人的头脑。“竺老一生除了研究气候、气象,专注更多的是科普,尤其对看风水、祭祀祈雨这些封建迷信非常痛恨,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没有解放,不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反而寄希望于神灵,这是没有走出中世纪。”何亚平说,竺可桢为此写了许多科普文章,他一直提倡科学文化就要用科学精神来改造国民性,也一直在为科学扎根中国做着“土壤改良”。

“第一代科学家引入现代科学,是一个群体的作用,竺可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樊洪业说,竺可桢回国时,还是北洋政府时期,那时中央集权比较弱势,实业不发达,经济上比较困难,要想做些科学研究与传播,只能靠学人自己找门路,好在当时教授个人的地位高,收入较多,有些人会自己贴钱办刊物、办学会。

这一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角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是一个以唤醒国人科学意识为己任的同人团体,由留美学生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在康奈尔大学创立,竺可桢曾在其中任第四任社长。1918年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归国。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科学社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包括竺可桢在内的中国科学社社员们热情地在《科学》杂志和其他场合进行着全方位的科普宣传。1916年和1917年留学期间,竺可桢就在《科学》上发表了16篇作品,1917年写就的《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和《食荤与食素之利害论》,现在看来已是常识,但在当时,有许多国人对此还比较陌生而且不能接受这些科学知识。

“当时,有一种氛围,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回来,都想把外国在用的那一套搬回国内,各种学会随之涌现”,樊洪业感觉当年的学术氛围好也与之有关,学界同人间彼此砥砺、互相援助,一起办研究所、图书馆,印杂志,为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事。“就群体特点来讲,第一代科学家敬业精神非常强,办一件事认认真真,这一点竺可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9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594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4分钟,慢速需要5分钟,有276位用户喜欢。

唐敬宗宝历年间,亳州一带传说出产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从洛阳到长江以北几十个郡的人,争相捐钱取水,亳州人获利上千万钱。消息不断传递,就像真的一样。当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锅盛上圣水,放五斤猪肉进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猪肉就应该没有任何变化。”不久之后,肉煮熟了。从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谣言生事,在中国历史上时常出现,往往造成规模不小的震荡。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过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此事牵动了整个国家机构,波及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这类事件,与中国历史的独特架构有关,因为中国传统上官民划分很严格,百姓基本上处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极其缺乏教育资源,人格单一,比较容易受谣言的影响。遇到这种事件,最忌讳兴师动众,使用强权弹压,《叫魂》中乾隆帝就是这样主导了一幕闹剧。李德裕很镇定,认识到此类事件只是针对民众的心理层面,所以无须大动干戈,只要消除民众心中的迷惑,用科学的方法来证伪,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们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决特殊问题。谣言生事属于“私”的范畴,最好的方法是将问题摆到台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决。这样处理,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较合算的。相反,如果换一种手法,很可能会乱上添乱,耗费很大不说,收效也无法令人满意。

统筹全局者忌讳自乱阵脚,处理紧急事务尽可能运用正常的手段。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篇10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22个字,有3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3位用户喜欢。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篇11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6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38位用户喜欢。

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孙权。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令孙权送其子为人质,众大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周瑜力挽狂澜,分析利弊,最终说服群臣。周瑜对孙氏忠贞不二。他拒绝了曹操派人的游说,态度坚决。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军三十万会猎江东。周瑜英勇不惧,说服众人,与曹决一死战。面对三十万曹军,周瑜展现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拥有的豪迈。一句“操直送死”,一计“火烧曹军”,一场“赤壁之战”,成就了他的辉煌。这场大火使曹元气大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爱国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赤壁之战后,他为了扩张东吴的势力,主张攻打南郡,在那场战争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头傲立的风姿,依然让人仰望。他将一生都奉献于东吴霸业,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 篇12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785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3分钟,朗读时长5分钟,慢速需要7分钟,有278位用户喜欢。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天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天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天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大臣箕子见纣王实在闹得不像话,进宫去劝谏。纣王一怒之下,下令将箕子剃了光头,关到后宫做奴隶。比干去为箕子说情,纣王竟命武士将他剖胸剜心,说是要看看他这个装假正经的圣人到底长了几个心眼。微子看到纣王实在无药可救了,他不愿亲眼目睹。

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篇13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430个字,有2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26位用户喜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感动中国简短名人故事 篇14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397个字,有6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2分钟,朗读时长3分钟,慢速需要4分钟,有299位用户喜欢。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中国名人故事事迹作文 篇15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30个字,有4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分钟,朗读时长2分钟,慢速需要2分钟,有271位用户喜欢。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

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中国现代励志人物故事 篇16

阅读小贴士:本篇共计2808个字,有35个段落,预计默读时长10分钟,朗读时长16分钟,慢速需要22分钟,有262位用户喜欢。

王建宙:一个通信老兵的谢幕

生活和工作中的王建宙痴迷于电信行业,同时还是一个“手机达人”,随身携带5个手机是他的习惯之一

无论多么跌宕起伏的戏剧都有谢幕的时候,职业生涯也是如此。

过去一年多,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一直“被传言”即将退休,3月22日,传言变成现实。

2月16日,中组部相关部门人员到中国移动进行了干部考核并与主要管理干部谈话,现任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奚国华将接任中国移动董事长一职。

在王建宙“掌舵”中国移动的七年多时间里,中国移动的收入从2004年的1924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年的5279、99亿,净利润从420、04亿增长到年的1259亿。用户数也从2004年的2、042亿户增长到年的6、5亿户,增长了3倍以上。

对此,王建宙谦虚地表示:“我有幸作为中国移动管理团队的一员,与全体员工一起,见证已经驶入国际轨道的公司列车,借助列车已有的惯性,继续快速奔驰。”

素描王建宙

年3月22日,经过工作交接和简短的发言,年届64岁的王建宙终于卸下了身上的重担,不过未来一年,他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

王建宙出身杭州的一般公务员家庭,中学时曾到杭州农村下乡三年,也曾在杭州西湖边当免费导游,为的是学好英文。

接触过王建宙的人对他的评价一般都是“儒雅”、“谦和”、“极少发脾气”。

从某种角度看,王建宙不太像一位“国企负责人”:他不喜欢“前呼后拥”,无论出席何种规格的国际会议,最多身边带一个秘书,因此,当大部分国企负责人都喜欢自称“企业家”时,王建宙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职业经理人”。

他同时是一位上市公司高管。王建宙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长期坐在高速列车里,整天处于一种高速运动的状态,甚至连睡梦中都有这种感觉。”每天早上上班,他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前一天晚上纽约股市中国移动的股价,如果连续两小时不看公司股价,“就会觉得不舒服”。

与其他专注本土经营的国企负责人相比,王建宙以流利的英语活跃在达沃斯等国际经济论坛和国际投资者的交流会上。从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到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包括互联网新贵FacebookCEO扎克伯格都在他的朋友名单之列。

生活和工作中的王建宙痴迷于电信行业,同时还是一个“手机达人”,随身携带5个手机是他的习惯之一。比如同时用两个手机上网,以比较不同手机的上网速度,或者连续3小时将手机保持通话状态,以测试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情况。

这种对手机的关注演变成王建宙的一个特殊习惯——拍电话亭。“无论去哪里,只要看到电话亭,就拍下来。我拍了许多国外不同城市的公用电话亭照片,放在相册里,给大家欣赏。后来变成一种爱好,出国考察期间都出去找电话亭。”

“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爱好,我回答,其实我的爱好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以前我最喜欢看到人们用手机打电话,现在我更喜欢看到人们用手机上网。这就是我最大的爱好,无论何时,看到有人用手机,一种愉悦感就会油然而生。”他说。

过去几年,中国移动一直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运营商。2006年8月,中国移动市值超过沃达丰公司(Vodafone),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电信运营商,此后连续5年位居全球电信运营商市值榜首。收入和利润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移动被称为“大象快跑”,而王建宙就是推手。

2004年11月,王建宙从中国联通调任中国移动担任一把手,提出了发展农村市场的建议,却遭到公司内外强烈反对,来自投资者的反对声音尤甚。

王建宙认为,在城市市场已经基本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只要能尽量降低每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分摊到每个用户身上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巨大的农村市场仍然可以带来高额利润。

他随即在2006年秋组织高盛等30多家投行的分析师到农村市场参观,并将此称为“反向路演”,最终投资者大多都被“说服”了。事实也证明,王建宙这个“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战略是对的。

一直到2008年,中国移动的收入和利润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甚至长期在20%以上,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新增用户的增长,其中的一半都来自农村市场。

当以用户、语音、短信为驱动的业绩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王建宙将目光投向数据业务,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运营商带来的无限可能。“中国移动需要互联网疯子。”2007年,王建宙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就明确指出。

尽管时至今日,由于涉及多起腐败案,行业里对于“移动梦网”的评价褒贬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大力发展移动梦网、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中国移动绝对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当年的移动梦网到如今的Mobile Market,中国移动在思路和布局上至少领先竞争对手两到三年的时间。移动梦网不仅给中国移动带来了20%~30%的数据业务收入,更造就了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公司的成长,以及一大批以SP概念上市的互联网公司。

王建宙的“遗憾”

中国的通信产业如今经历了两次足以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技术变革。一个是当年中国联通的成立以及CDMA技术的引入,另一个就是中国移动上马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而这两个变革的首任亲历者就是王建宙。

从王建宙1999年加入中国联通到2004年从联通轮岗至中国移动。资料显示,联通的移动电话用户从521万增加到9219万,增长105%,市场占有率由5.7%扩大到接近35%;主营业务收入从162亿元增加到670亿元,年均增长42.6%,收入市场份额从5.8%上升到接近14.5%。按用户数计算,联通成为全球第二大CDMA运营商。

将一个完全没有市场基础的通信技术在市场中从小到大地运营,直至占有一定的份额是对运营能力的巨大考验。同样的故事在TD-SCDMA上再次上演。

2009年1月,中国移动正式获得3G牌照,到年底,TD全国基站已经达到20多万,TD用户数达到5121、2万,三分天下有其一。

如果要说王建宙在任期内最大的欣喜的话,就是通过成立TD-LTE全球发展倡议(GTI)等多种方式推动中国主导的4G标准TD-LTE获全球认可,使中国的通信标准首次与欧美标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说王建宙仍有遗憾的话,那就是TD-LTE尚未在其任期内大规模商用。

TD-LTE让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国际标准的制订上有了话语权,而且与国际技术FDDLTE基本同步。这与王建宙每次在公开场合和国际会议上的极力呼吁以及中国移动以身作则的投入密不可分。

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截至年2月底,全球已经有5个TD-LTE正式商用网络,另有10余家运营商明确了商用计划。

众所周知,TD-LTE对于中国移动的意义远大于技术标准本身,王建宙要做的,是抢在其他运营商之前,为中国移动的长远竞争力“未雨绸缪”。

更值得深思的是,“王建宙”之后的中国移动将何去何从?在“大象快跑”了多年之后,其他两大竞争对手正凭借3G迎头赶上,中国移动“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移动下一步如何走?继任者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中国名人故事读后感(16篇范文)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觉得只有杀掉秦王,燕国才有好日子过.他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一心收买能刺杀秦王的人.有个杀人犯叫秦舞阳,有胆量,太子丹把他救出来,收在自己的门下.连躲在燕国深山里的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中国信息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故事(5篇范文)
  • 中国伟大科学家的故事(5篇范文)99人关注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5岁 ...[更多]

  • 中国书法家名人故事(5篇范文)
  • 中国书法家名人故事(5篇范文)99人关注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 ...[更多]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16篇范文)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简短(16篇范文)87人关注

    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nv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更多]

  • 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简短故事(5篇范文)
  • 中国古代英雄人物简短故事(5篇范文)84人关注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受酷爱读书的父亲的熏陶,从小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杨邦乂、胡铨这些前辈 ...[更多]

  • 中国励志人物小故事(8篇范文)
  • 中国励志人物小故事(8篇范文)83人关注

    李善友:人生如破茧成蝶 我的经历算得上复杂:做了七年的HR,又转做互联网的总编辑,然后转行去创业,现在从创业回学校当教授。所学也复杂,大学学的是数学,后来读 ...[更多]

  •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16篇范文)
  •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16篇范文)78人关注

    天快暖了,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大家喜滋滋地向事务长领来了衣服。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说:“我只要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就够了!” ...[更多]

  •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5篇范文)
  • 中国历史故事四年级(5篇范文)76人关注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 ...[更多]

  • 中国名人故事范例(16篇范文)
  • 中国名人故事范例(16篇范文)76人关注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 ...[更多]

  • 感动中国简短名人故事(7篇范文)
  • 感动中国简短名人故事(7篇范文)75人关注

    刘伯明,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9月17日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 ...[更多]